论中医脉诊怎样结合脏腑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脉诊技巧与应用

中医行业工作中的脉诊技巧与应用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它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脉搏的变化来判断人体内脏器官的功能状态,从而辅助中医师进行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中医行业工作中的脉诊技巧与应用,并探讨其在现代医学中的价值。
一、脉诊技巧1. 观察脉象脉诊开始于观察患者的脉象。
中医师可以通过细细观察患者的脉搏形态、频率、节律以及强弱等特征来初步判断其脏腑功能的健康状态。
例如,舒张期较长的脉搏可能与心脏的负担过重有关,而脉搏跳动力度的强弱则可能反映了肾脏功能的强弱。
2. 摸诊脉搏在观察完脉象后,中医师会用手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点,以感受脉搏的跳动情况。
在摸诊脉搏时,医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技巧:一是要用适当的力度进行按压,过轻无法感知脉搏的细微变化,过重则会干扰脉搏的真实情况;二是要进行适当的时间观察,因为脉搏的节律和变化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被观察到;三是要正确按压脉搏点,因为不同的脉搏点反映了不同的脏腑功能。
二、脉诊的应用1. 诊断疾病脉诊是中医师进行疾病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医师可以发现脉象的异常变化,并将其与中医经典脉象进行对比,从而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和病程。
例如,脉搏细弱可能与贫血有关,而脉搏沉紧可能预示着身体内湿气重。
2. 指导治疗脉诊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是指导疾病的治疗。
根据脉象的变化,中医师可以确定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选择,以达到疾病的治愈和康复。
例如,对于虚寒体质的患者,中医师可能会采用温经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而对于气虚体质的患者,则可能会选择益气补虚的药物。
3. 预防保健脉诊还可以作为一种预防保健的手段。
通过定期进行脉诊,中医师可以及早发现身体的不适和疾病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干预措施。
例如,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中医师可以发现患者体内湿气的积聚情况,从而提醒患者要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避免湿气的侵袭。
三、脉诊的现代价值虽然脉诊属于传统医学的范畴,但其在现代医学中仍有其独特的价值。
中医诊脉判断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脉判断疾病的原理
中医诊脉是根据中医的脉诊理论,通过观察患者的脉搏来判断其身体的状况和疾病。
中医认为,人体经脉络络通全身,脉象可以反映脏腑经络的状况。
根据脉搏的频率、强弱、润燥、浮沉、有无等特征,结合患者的其他临床表现,中医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可能存在的疾病类型、病情轻重和病因。
中医诊脉的原理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1. 辨别脉象:中医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观察其频率、节律、强弱、润燥、浮沉、有无等特征来辨别脉象的变化。
2. 辩证施治:根据脉象的变化,中医医生可以辩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脉象特征来判断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情轻重和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和药物处方。
3. 知识积累:中医医生需要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不断研究脉搏的变化规律和与疾病的关联,以提高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中医诊脉的原理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疾病状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方法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黄帝内经中的脉诊方法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其中,脉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介绍黄帝内经中的脉诊方法,并探讨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一、黄帝内经中的脉诊方法1. 脉象的判断黄帝内经中提到了多种脉象的判断方法,包括脉搏的强弱、速度、节律等。
其中,脉搏的强弱可以反映人体的气血盛衰,速度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盛衰,节律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脉象,从而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 脉象的分类黄帝内经将脉象分为多种类型,如浮脉、沉脉、细脉、滑脉等。
每种脉象都代表着不同的病理变化,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脉象类型,从而确定患者的病情。
3. 脉象的变化黄帝内经中提到了脉象的变化规律,如脉象的变化与四时、五行、阴阳等有关。
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脉象变化,从而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
二、脉诊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诊断疾病类型脉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
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脉象分类和变化规律,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是属于寒热、虚实、阴阳等类型的疾病,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
2. 判断疾病程度脉诊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的程度。
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脉搏强弱、速度、节律等指标,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轻重,从而决定治疗的紧急程度和疗效预期。
3. 预测疾病发展趋势脉诊可以帮助医生预测患者所患疾病的发展趋势。
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脉象变化规律,医生可以判断出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从而提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疾病的进一步恶化。
4. 指导治疗方案脉诊可以帮助医生指导患者的治疗方案。
根据黄帝内经中的脉象分类和变化规律,医生可以确定患者的治疗重点和方法,从而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疗效。
三、结语黄帝内经中的脉诊方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和摸诊患者的脉搏,可以判断出患者的脉象类型、病情程度和发展趋势,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诊断脉搏与舌诊的解读与应用

中医诊断脉搏与舌诊的解读与应用脉诊与舌诊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它们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以及舌苔的情况,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及疾病发展情况。
本文将就脉诊与舌诊的解读与应用进行探讨。
一、脉诊的解读与应用1. 脉搏解读脉搏是人体血液在动脉中的脉动,通过触诊脉搏可以了解人体脏腑功能和气血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搏有浮、沉、细、数等不同的特征,每种特征都与特定的疾病相对应。
- 浮与沉:浮脉通常表示阳气偏盛,沉脉则可能与阳气不足有关。
- 细与数:细脉多见于阴虚,数脉则多见于热病。
- 滑与涩:滑脉通畅而有力,涩脉则不畅而稍弱,两者与湿热与瘀血有关。
2. 脉诊的应用脉诊可用于辨别疾病的类型、分析病情及判断治疗效果。
通过触诊脉搏,中医师可以判断病人的气血调理、经络通畅情况等,以便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脉诊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有诸多应用,比如:- 用于判断病人体质与病情的辨析,如虚寒、实热、阴虚阳亢等。
- 根据脉搏的弦、滑、涩等特点,辨别病情为气滞、气郁等状况。
- 对于一些急性疾病,脉诊可以了解病的进展进度,以及预测病情的恢复。
二、舌诊的解读与应用1. 舌苔解读舌苔是指舌体表面的一层覆盖物,它的厚薄、颜色、质地等特征可以反映人体健康状况。
中医理论认为,舌苔与脏腑功能、气血状况和疾病有关。
- 颜色与厚薄:舌苔颜色可能与病情有关,如白苔、黄苔、黑苔等。
- 质地与滋润度:舌苔的质地可以分为薄、厚、糙等,滋润度则可以分为湿润、干燥等。
2. 舌诊的应用舌诊主要用于判断疾病类型、分析病情及评估治疗效果。
观察舌体表面和舌苔的变化,中医师可以推断出病人的体虚实、寒热内外等情况,为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舌诊在中医药的临床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 通过观察舌质的淡红、绛色、紫色等,判断病人体质的充盛与不足。
- 通过观察舌苔的湿润度、厚薄、颜色等特征,评估病人的气血调理情况。
- 舌诊结合其他检查手段,可以提供病情的综合诊断,有助于制定更科学的治疗方案。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判断身体状况

中医脉诊通过脉搏判断身体状况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感知人体脉搏来判断身体状况。
在中医理论中,脉搏被视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综合表现,通过脉搏的变化可以了解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状态。
本文将介绍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和应用,以及一些常见的脉象和其对应的身体状况。
一、脉搏的基本原理中医脉诊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频率、强弱等指标来判断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
中医认为,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的气血状况和脏腑功能的健康程度。
通过观察脉搏的细腻程度、快慢节奏、有力弱等特征,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充盈、脏腑功能等方面的情况。
二、常见的脉象及其对应身体状况1. 弦脉:脉搏有力,像琴弦被拉动一样,常见于肝气郁结或肝阳上亢等情况。
2. 洪脉:脉搏有力而大,像潮水般涌动,常见于阳气亢盛或热毒内蕴等情况。
3. 细脉:脉搏弱小,如丝线般细弱,常见于气血不足、阳气衰弱等情况。
4. 涩脉:脉搏有力但不畅,有阻滞感,常见于血瘀、血热等情况。
5. 弱脉:脉搏弱小,可以用较大的力量才能触摸到,常见于气血虚弱、阳气不足等情况。
三、中医脉诊的应用中医脉诊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判断出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并进而辅助治疗。
中医师在脉诊时会综合考虑脉搏的形态、频率、强弱以及与其他体征的关联,从而得出一个相对准确的诊断。
脉诊不仅可以用于疾病的辨证和治疗,还可以在人体内部出现问题之前就进行预防和调理。
因为脉搏的变化往往是生病之前出现的早期信号,通过在健康状态下观察和分析脉象,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四、结语中医脉诊是中医学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体脉搏的观察和感知,可以了解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以及脏腑功能情况。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脉诊仅仅是中医诊断的一个方面,对于一些严重的疾病仍需借助现代医学的检测手段来确诊。
总之,中医脉诊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手段,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对脉搏的观察和分析,中医师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脉诊在辨证中的四种应用

脉诊在辨证中的四种应用脉诊,又称切脉、按脉,属切诊范畴,是中医诊病、收集病情资料、体察脉象变化的重要方法,也是辨证论治不可缺少的依据。
通常情况下,患者的脉和症是相符的,但也有脉和症不相符,此时到底是该舍症从脉,还是舍脉从症?在许多病例的辨治过程中,脉象往往比症状更能显示患者当时的真实病机,故重视脉诊,以脉诊为主要依据,或舍症从脉,或无症从脉,往往能够获良效。
脉诊在判断预后方面也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依脉用药病案举例:住院患者,翁某某,男,39岁。
持续高热半月,各项检查正常,唯血象偏高,抗生素应用无效。
诊见患者体格健壮,精神可,面色赤红,身大热,体温达39以上,最高可达40,口大渴,饮水多,大汗出,舌质红,苔薄白,望、闻、问未发现有津伤征象,按六经辨证属阳明经证,可与白虎汤,但患者脉不洪大,为细数欠有力之脉,故选用白虎加人参汤,并加大剂养阴生津之药,患者服药1剂即退热。
本案虽为阳明经证,但通过脉诊了解其存在阴津大伤的病机特点,故而用药1剂就能效如桴鼓。
另一患者,张某某,女,80岁,反复恶寒、高热2年,每次发热可持续2月余,多次住院治疗,本次住院1月体温不退,诊见面色略红,精神尚可,恶寒,饮食及二便正常。
当时判断其恶寒有表证,但脉不浮而是沉微细,结合患者年老,病情反复发作,虽有表证,但主要有少阴肾阳虚弱之征,故判断为太少两感证,予麻黄附子细辛汤,患者服药3剂后体温完全正常。
舍症从脉病案举例:李某某,女,45岁,诉怕冷多年,手足凉,三伏天也需要穿棉衣,舌淡红,苔薄白。
当时未仔细体会脉象,故初诊为阳虚,与温阳之剂治疗。
二诊诉症状无改善,但仔细寻查其脉,细数有力,舌较前略红,考虑为内有郁火而引起的厥证,故患者有外寒的感觉。
治疗按《内经》“火郁发之”的原则,与透热泻火之剂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
《内经》云“热深厥亦深”,此例患者症状表现为一派阳虚、虚寒的征象,唯独脉反映了其病机的实质为火热之象,故舍症从脉才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

脉诊‖脉诊的部位与配合脏腑诊脉的部位, 基本上有三种分法:1.遍诊法( 见《素问·三部九候篇》)上部(头部)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太阳穴),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巨髎穴),以候口齿之气。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耳门穴),以候耳目之气。
中部(手部)中部天——手太阴(寸口部)以候肺。
中部地——手阳明(合谷穴)以候胸中气。
中部人——手少阴(神门穴)以候心。
下部(足部)下部天——足厥阴(五里穴或太冲穴)以候肝。
下部地——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
下部人——足太阴(箕门穴或冲阳穴)以候脾(胃)2.三部诊法人迎(颈侧动脉)以候胃气。
寸口(桡骨动脉)以候十二经。
跌阳(足背动脉)以候胃气。
也有加上足少阴(太溪穴)以候肾的。
3.寸口诊法寸口(寸关尺)以候五脏六腑。
注:脉经又以左寸为人迎,右寸为气口。
上述遍诊法见载于《内经》(内经又有寸口诊法);三部诊法见载于《伤塞论》;至于独取寸口的诊法出于《难经》,而推广于王叔和的《脉经》。
后世医家多独取寸口,只是危急的病候,或两手无脉时,才诊察人迎、跌阳、太溪,以确定是否胃气已绝。
寸口三部脉配脏腑寸口就是腕后桡骨动脉。
又叫气口、或脉口。
寸口分寸、关、尺三个部位;其意义在《脉经》中说得很清楚:“从鱼际至高骨( 桡骨茎突)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难经》还把三部分为浮中沉,也叫做三部九候,《难经》十八难说:“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
”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浮中沉,共成九候,这就和《内经》的三部九候名同实异了。
关于寸关尺三部脉分配脏腑的分法,根据《素问·脉要精微论》的记载是:“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
左关(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左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右尺(外以候肾,内以候腹)”后世的分法,大致上以《内经》为根据而略有变更。
《难经》以小肠、大肠配心、肺,以右肾为命门;王叔和以三焦配右尺;张景岳则以膀胱、大肠配左尺,以小肠配右尺。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张仲景是中国古代著名医学家,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对于脉诊有着深刻的研究和运用。
他的脉法主要包括了切脉、察脉、诊脉三个方面。
下面将对张仲景的脉法运用进行浅谈。
首先,张仲景的脉法以切脉为主。
切脉是指通过脉搏的感触来推断疾病的性质、病位以及病情轻重。
张仲景提出了“九窍脉象”和“三部切脉”的概念。
九窍脉象是指通过切脉来判断九个窍脏的情况,如舌底、舌根、两颊、鼻、眼、耳、脉、口唇等。
通过九窍脉象可以了解病情的发展和变化。
三部切脉是指切脉分别在寸口、关元和太渊三个部位,通过切脉观察脉象的变化,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位。
其次,张仲景的脉法注重察脉。
察脉是通过观察脉搏的形态、强弱、速度等来判断疾病的情况。
张仲景主张察脉应细致入微,不仅要观察脉搏的快慢、紧松,还要注意脉搏的粗细、有无寒热、有无弦缓等特点。
通过察脉可以了解病人体内的阴阳气血运行情况,从而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向。
最后,张仲景的脉法还包括诊脉。
诊脉是通过切脉和察脉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脉搏的一些特点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张仲景提出了多种诊脉方法,如逆正脉、迟极脉、长短脉等,这些诊脉方法可以进一步细化判断疾病的特点。
张仲景的脉法在古代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他的脉法运用了中医对于脉搏的研究成果,同时也结合了他的临床经验。
他注重综合分析判断,重视病人的个体差异和脉象的变化,能够从细微之处观察到疾病的本质。
张仲景的脉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然而,张仲景的脉法也有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脉诊主要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感觉,容易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
其次,脉诊只是医生获取病人信息的一种方法,不是万能的,需要结合其他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全面判断病情。
此外,脉诊也受到一些条件限制,比如脉搏感触不清等因素可能影响判断结果。
综上所述,张仲景的脉法在中医临床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他运用切脉、察脉和诊脉等方法,系统地研究脉搏的特点,以此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医脉诊怎样结合脏腑辨证在临床中的运用
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临床上主要掌握脉诊的时间、患者的体位,医生的指法和指力轻重,每次按脉时间,以每侧脉搏跳动不少于50次为限,同时要了解健康人脉象的变化情况,才能正确地进行脉诊。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中医脉诊:《难经》有”独取寸口”法,《素问三部九候论》有”三部九候”法,张机《伤寒杂病论》有”三部相参”法,其中以”独取寸口”法,最为适用。
寸口又名气口,或叫脉口,是《难经》在《内经》诊寸口脉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难经·一难》说:”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动脉也。
”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说明肺与脾胃之气相通,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是脏腑、经络、气血生化之源,故脏腑气血的盛衰皆可反映于寸口。
诊脉之法:一脉位、二脉力、三脉象、四脉势。
根据”位、力、象、势”的变化情况,测知病变所在脏腑的部位、性质、程度,结合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四诊合参,从而为临床辨证论治,处方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1 脉位
根据脉位所候脏腑的部位,从而判断出所对应脏腑发生的病理变化。
2 脉力
根据脉搏力量的强弱用来判断疾病的虚实状态。
3 脉象
根据不同的脉理表现,分辨疾病的属性。
3.1浮脉类轻取即得、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表证:有力为表实、无力为表虚。
相类脉:洪脉:脉形阔大、来盛去衰。
主阳热亢盛。
濡脉:浮而细软。
主虚证及湿邪为病。
散脉:浮大无根。
主元气涣散。
芤脉: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失血、伤阴。
革脉:浮而搏指、边实中空。
主亡血、失精、半产、崩漏。
3.2沉脉类重按始得、甚者重按至筋骨乃得。
主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相类脉:
伏脉:推筋着骨才能触到。
主邪闭、厥证、冷痛。
弱脉:极软而沉细。
主气
血不足及阴精阳气亏虚。
牢脉:沉按实大弦长。
主沉寒痼冷、疝、癥、瘕。
3.3迟脉类一息不足四至、一息三至、来去极慢。
主寒证:有力为寒实疼痛、无力为阳损虚寒。
相类脉:缓脉:一息四至、来去缓怠。
主湿病。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
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血痹。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
主阴寒偏盛、气血凝滞、痰结、积聚、痈肿、疝瘕。
3.4数脉类一息六至、脉流薄疾。
主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相类脉:疾脉:脉来急数、一息七、八至。
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主阳热炽盛、阴液消亡、喘咳狂斑。
动脉:数见于关、无头尾、如豆大。
主痛与惊、泄痢、挛病。
3.5虚脉类:迟大而软、按之无力。
主虚证:暑伤元气、心虚血少。
相类脉:细脉:脉细如丝、沉沉应指。
主诸虚劳损、湿气下注。
微脉:极细而软、按之欲绝。
主气血俱虚。
代脉: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
主脏气衰微、元阳不足。
腹痛、泄痢、风证、痛证、胎元虚弱。
短脉:应指而回、不能满部。
主气血虚损及阳衰。
3.6实脉类脉大而长、应指有力。
主实证、热蕴三焦。
相类脉:滑脉:往来流利、应指圆滑。
主痰、食、实热、胎妊。
弦脉:端直以长、如张弓弦。
主肝病、胸胁胀痛、疟疾等。
紧脉:往来有力、如转索无常。
主寒、痛、宿食。
长脉:过于本位、如揭长竿末梢。
主有余之证。
如阳毒、癫痫、阳明热炽。
4 脉势的变化
脉势的变化始终贯穿于整个病过程,根据疾病邪正消长、虚实转化、阴阳进退,来推断疾病的预后转规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5 病案分析
患者李某,女47岁华容县人2013年1月7日初诊。
主诉:失眠伴烦躁6个月。
曾在当地华容县人民医院,岳阳市一医院,湘雅附一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
经抗抑郁及对症治疗3个月余,病情有所减轻,晚上能睡2~3h。
診断:①失眠;②经断前后诸症;③郁证:治则:疏肝解郁、清热涤痰、养心安神。
方选:四逆散、朱砂安神丸、温胆汤加减。
药物:柴胡12g、朱砂0.5g、冲服茯神15g、枳壳12g、黃连6g、陈皮10g、白芍12 g、生地15g、郁金15g、甘草6g、竹茹15g、生赭石30g、先煎当归12g、半夏10g、龙齿30g、先煎15剂1剂/d水煎服。
分析:左寸口候心肝肾,左脉弦滑主肝气郁结化火、痰火扰心。
右寸口候肺脾肾,右脉弦滑略涩关部沉取无力,主气滞、脾虚生痰、气滞痰瘀蕴结。
2013年1月22日复诊,患者服药治疗后睡眠有所改善,能睡4~5h,仍多梦但无梦魇,心胸烦热症状减轻,但晨醒后仍汗出遍体。
舌淡红苔薄根部芒刺色淡。
右脉关滑,左脉寸关浮滑。
治则:清热涤痰、养心安神、协调阴阳。
方选:
荡痰汤、天王补心丹、桂甘龙牡汤加减。
桂枝6g、白芍12g、甘草6g、生龙骨15g、包煎生牡蛎15g、包煎半夏10g、炙远志10g、石菖蒲10g、胆南星10g、栀子10g、丹参15g、芒硝10g、后下郁金15g、生赭石30g、先煎朱砂0.5g、冲服柏子仁15g、酸枣仁15g 15剂1剂/d 水煎服。
分析:左寸关候心肝,左寸关浮滑,因情志过极化火、痰火扰心所致;右关候脾胃,右关滑,因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故聚湿而成痰。
患者舌脉均较初诊有较大的变化,舌质由淡暗转为淡红,芒刺色泽变淡,脉由弦滑转为滑象。
说明患者肝气郁结、痰火扰心之症均有减轻。
2013年2月8日3诊,患者服药后能安静入睡,晨醒后汗出明显减少,心胸微觉烦热。
舌淡红、苔薄白根部芒刺基本消失,脉缓略滑,左寸沉细。
分析:患者舌淡红、芒刺色泽由变淡转为消失,脉由滑象、左寸关浮滑变为缓而略滑,左寸沉细。
说明痰热以清、心火以降。
治宜养心安神、协调阴阳以善其后,并嘱患者调情志、适寒温、节饮食、慎起居以巩固疗效。
方选:天王补心丹、桂甘龙牡汤加减。
服药30余剂,病情基本痊愈。
随访1年余未见复发[1-2]。
参考文献:
[1]郭振球.中医诊断学[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74.
[2]彭子益.圆运动的古中医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