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农业推广学
农业技术推广学作业题库

农业技术推广学作业题库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一、名词解释:1、相对优越性2、创新的采用3、创新的扩散4、发明5、创新二、填空:1、美国学者罗杰斯根据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分别为()、()、()()、()。
2、农业创新总体的发展在时间序列上的()与每项具体的农业创新在农业中应用实践的(),使农业创新的扩散呈现明显的(),而某项具体的()的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周期。
3、在农业推广学中,S形扩散曲线所揭示的规律称为()4、根据扩散曲线中不同时间扩散速率的特性变化,可把其分为4个不同时期()、()、()、()。
5、代代连续不断的往下传的方式叫()。
三、简答题:1、简答创新的特性。
2、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分为几个阶段?3、简答农业创新的扩散方式。
4、简答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5、技术的适用性具体有几种情况?四、论述题:1.影响农业创新扩散的因素有哪些?1.试述农业创新的扩散过程。
第二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原理一、名词解释:1、科学2、技术3、科技成果4、科技成果转化5、应用性研究成果二、填空:1、物化类有形成果的特点是()、()、()。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有()、()、()。
3、科技成果依据表现形式分为()和()。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建立在()和()基础之上的更高形式的综合性效益。
5、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的运行机制是()、()、()6、衡量成果质量的标准有()、()、()、()、()。
三、简答题1、农业科技成果的类型?2、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3、简答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要素。
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社会效益是什么?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方法是什么?四、论述题1、试述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常见的运行机制是什么?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条件是什么?第三章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2、群体3、心理定势4、个性5、兴趣6、能力7、气质8、性格9、思维10、情感11、意志二、填空题:1、人的心里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的反映。
《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推广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农业推广学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xtension Science学时:54学分:2.5适用对象:农学类专业的四年级学生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先修课程:英语、植物学、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等二、课程简介《农业推广学》是面向农学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该课程主要包括农业推广的涵义,农业推广的发展史,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农业推广组织与人员管理,农业推广工作的评价等。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开展农业推广工作能力,能有效地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推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The course is a compulsory subject for agronomy major . Such as below ar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the history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the basic theory and methods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the administration of organization and staff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the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 , and so on . The course is taught for the students to have the ability to expand agricultural extension work, and put major knowledge into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effectively ,so as to promote agricultural and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理解和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
2-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对采用不同阶段的影响
1 .认识阶段 由于多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一般来
说尚未形成从大众媒介获得信息的习惯,只是把它作
为欣赏性媒介,其教育性价值尚未引起农民足够重视; 不少地区广播、电视尚未普及,也不能普遍订阅报刊 杂志。但在认识阶段中,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机会 要比其他阶段为高。但从信息来源讲,在认识阶段, 邻居朋友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小组接 触(推广人员组织进行的小组讨论)和个别接触(如 推广人员对农民个别指导)。
三、S扩散理论及其应用
“创新的扩散”则是指一项创新由最初采用 者或采用地区向外扩散,扩散到更多的采用 者或采用地区,使创新得以普及应用的过程。 这种扩散可以是由少数人向多数人的扩散, 也可以是由一个单位或地区向更多的单位或 地区的扩散。研究农业创新扩散规律,对于 更好地提高推广工作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曾经推广过的技术
如果是大家愿意种,但种子供不应求,这只要解决种子供应 就可以了; 如果是人们对它的效益有怀疑,这时就要把注意力放在引导 这些人进行试种并协助他们搞好评价。
3.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方法
1.认识阶段 大众传播是本阶段最常用的方法。应通
过广播、电视、报纸、简报、成果示范、展览会、举办 报告会和组织参观等方法,尽快地让更多的农民知道, 加深认识和印象。 2.感兴趣阶段 农民发生兴趣信息不一定都来自大众
(3)复杂性
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 来相对困难的程度。 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 些则不然,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对创新进行归 类。
(4) 可试验性
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 的程度。 采用者倾向于接受已经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的 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模采用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因而有很大的风险。可试验性与可分 性是密切相关的。 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 显而易见的程度。
第三章 创新的采用与扩散

四、农业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
(一)经营条件因素 (二)技术特点因素
1.立即见效的技术和长远见效的技术 2.一看就懂的技术和需要学习理解的技术 3.机械单纯技术和需要训练的技术 4.安全技术和带危险性的技术 5.单项技术和综合技术 6.个别改进技术和合作改进技术 7.适用技术与先进技术适应
(三)农民素质因素 农民素质包括文化知识、技能、思想、性格、 年龄和经历等都影响创新的扩散。 (四)政府的政策措施因素 (五)家庭、社会机构及其他社会因素
于冒险,如农村中“科技示范户”“专业户”,虽
然比例较小, 但其作用甚大(自费订书报,参加 培训……)是农业推广的依靠力量。
科技示范户——领头羊
n (二)积极派 (创新采用:早期采用者)
n 革新派“试验、示范”成功后,他们是率先“响应 者”“效仿者”,一般文化素质也比较高,接受能力 强,乐于接受新事物,也是农村中少数,但他们的影 响面却比较大。
此外,农村社会的价值观,宗族及宗教等社 会因素对新技术的采用也有影响。
n (一)创新者—先驱者,走 在发展生产的前列,少数农 民——第一个吃螃蟹,挖第 一桶金
n (二)早期采用者—指那些 紧跟创新者之后不久就采用 新技术的农民。
n (三)早期多数—指那些注 视着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的 相当多数的农民,他们没有 经过太多的时间,也采用了 这项创新。
n (四)晚期多数——指那些遇事过于小心谨慎, 看到邻近农民的多数已经采用创新,他们也起加 入创新采用行列。
n ①由认识阶段到试行阶段所用时间:
n 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落 后者;
n ②由试行阶段到采用阶段所用时间:
n 创新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落 后者;
已打印:农业推广学全部的笔记

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通过说服、培训、提供信息等非强制方式帮助农民改进生产技能、发展农业生产。
农业技术推广:是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2/世界农业推广涵义演变过程中的几种类型。
1)“劝农式”农业推广封建时期,“以农立国,以农为本”,不断推行劝农政策,劝导和监督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旨在开辟新的农业。
周代有专门的劝农组织机构和人员。
2)“指导式”农业推广一种单纯的以改良农业生产技术为手段,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为目的的技术推广。
1847年的马铃薯大饥荒,爱尔兰进行了技术机构服务,是近代指导性农业推广的典型。
3)“教育式”农业推广始于英国,发展于美国。
1886年,牛津、剑桥创立了推广教育。
1776年,美国独立后,建立了农业教育,农业推广迅速兴起。
4)“咨询式”农业推广主要指发达国家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传播与教育相结合的动态过程。
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需要的是提供科技、市场、金融、价格等信息和咨询服务。
代表国家有美国、英国和丹麦。
农业推广的地位与作用:地位:基础性、公益性、持效性作用:1、农推促进农业发展2、农推与新农村建设第二章.中国农业推广史中国农业推广史:详见PPT第三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第一节创新采用与扩散原理一、创新的含义: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的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二、创新的五种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3、开辟新市场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三、创新扩散的要素1、创新2、传播渠道3、时间4、社会系统四、影响创新采纳的因素1、创新的特性先进性:创新的优越于现有的技术或成果一致性:创新与采用者的价值观、经验、需要等的一致程度复杂性:可试验性:在有限的条件下创新可被试验可观察性:创新的效果易于观察效益性:经济、社会、生态2、意见领袖的影响意见领袖指群众意见的代表人物,代表大多数人的意见,并得到其他成员的信任和尊重。
农业推广学重点

《农业推广学》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大众宣传、集体指导、个别指导的推广方法。
掌握娴熟的农业推广试验示范技能、教育培训技能、经营服务技能、信息服务技能、写作演讲技能、组织管理技能等。
绪论(4.0学时)基本要求:通过绪论的学习,了解农业推广的发展史,理解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以及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掌握农业推广的基本内涵和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推广概念的界定、农业推广的性质、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难点:农业推广的基本概念界定、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
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4.0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创新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
重点:创新的采用过程各阶段农民的心理特点,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以及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推广方法的选择。
难点:农业创新扩散曲线形成,S理论。
第二章农业科技成果转化(4.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及几种形态,转化的评价指标,转化条件、途径与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三级效益形成过程及其分配,提高成果分布的措施。
重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几种形态,转化的评价指标,转化条件、途径与方式,转化过程中的三级效益形成过程及其分配,提高成果分布的措施。
难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决定经济上限的因素。
第三章农业推广心理学原理(3.0学时)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掌握农民群体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农业推广人员的思维训练和个性培养,能够通过心理互动,利用农民的心理定势为农业推广服务。
重点:农民群体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定势的类型及特点难点:农民群体的心理定势极其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第四章行为改变原理(4.0学时)基本要求:掌握行为改变的理论、行为改变的一般规律和农民行为改变的特点,能够利用行为改变理论指导农业推广活动。
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学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其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不单纯地指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实际的生活。
3.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4. 行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
5. 沟通: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运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
即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以及手势等,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思想、兴趣、情感、爱好、知识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的过程。
6. 农业推广组织:是构成农业推广体系的一种职能机构,是具有共同劳动目标的多个成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
7. 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8. 农业推广方式:是指农业推广体系开展推广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或途径,它体现了推广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
9.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鉴定(或审定)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11. 农业推广方法:农业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
12. 创新度:是指某一个体或采用单位,在采用创新时比社会系统中其他成员相对早的程度。
农业推广学

名词解释1.狭义的农业推广:把大学和科学和科学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通过适当的方法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生产中采用,从而增加其收入。
2.广义的农业推广:不单纯地指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农民、组织农民以及改善农民实际的生活。
3.农业技术推广:是指通过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服务等,把农业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活动。
4. 行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在人的意识支配下,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并取得一定结果的活动。
5. 沟通:指社会中的个人或群体运动媒介彼此交流信息的过程。
即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借助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以及手势等,彼此交流各自的观点、思想、兴趣、情感、爱好、知识等各种各样的信息的过程。
6. 农业推广组织:是构成农业推广体系的一种职能机构,是具有共同劳动目标的多个成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
7. 农业推广沟通:是指在推广过程中农业推广人员向农民提供信息、了解需要、传授知识、交流感情,最终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改变农民的态度和行为并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方法、行为等的一种农业信息交流活动。
8. 农业推广方式:是指农业推广体系开展推广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或途径,它体现了推广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和策略原则。
9. 农业科技成果:是指通过鉴定(或审定)的在农业各个领域内,通过调查、研究、试验、推广应用,所提出的能够推动农业科学进步,具有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通过鉴定或被市场机制所证明的物质、方法或方案。
10.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11. 农业推广方法:农业推广部门和推广人员为达到推广目标,对推广对象所采取的不同形式的组织措施、教育和服务手段。
12. 创新度:是指某一个体或采用单位,在采用创新时比社会系统中其他成员相对早的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农业创新扩散原理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弄清创新的概念和特性,理解和认识农民在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掌握创新扩散的基本理论,并能够针对创新扩散的时效性规律和交替规律在创新扩散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宜的推广方法。
重点:创新的采用过程各阶段农民的心理特点,创新扩散过程的特点以及创新采用过程不同阶段推广方法的选择。
难点:农业创新扩散曲线形成,S型曲线理论。
名家介绍:埃弗雷特.M.罗杰斯,传播理论家,新墨西哥大学新闻与传播系教授,系主任曾任估计国际传播协会会长,著有《创新的扩散》。
本书研究了扩散的要素,扩散的研究史、扩散的贡献、创新的产生,创新的决策过程以及创新的属性和采纳率、扩散网络等。
80年代著有《硅谷热》约瑟夫·阿洛伊斯·熊彼得,美籍奥地利人,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1939年他在其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提出了著名的创新理论(innovation theory)。
第一节农业创新的采用一、创新的概念和特性1.创新的概念熊彼得认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一种组合比率P=f(a,b,c,┅n),也就是说,将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经济学角度)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传播学角度)。
“创新”不同于“发明”发明是新技术的发现,创新则是将发明应用到经济活动中,为当事人带来利润。
2. 创新的五种存在形式:(1)引进新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的新质量;(农作物品种引入新的地区;鲜牛奶高温灭菌耐贮藏)(2)采用新技术或新生产方法;(苹果套代技术的采用;玉米面玉米渣)(3)开辟新市场;(蔬菜当地消费出口创汇)(4)获得原材料的新来源;(南水北调)(5)实现企业组织的新形式。
(国企股份制)总之,应用于农业推广中的创新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变化。
通俗地讲,只要是有助于解决问题,与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有关的各种实用技术、知识与信息都可以理解为创新。
3. 创新的特性(1)相对优越性相对优越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比被其所取代的原有创新优越的程度。
(如:玉米杂交种取代自繁玉米种)相对优越程度常可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便利性、满足性等指标说明,至于某项创新哪个方面的相对优势最重要,不仅取决于潜在采用者的特征,而且还取决于创新本身的性质。
(2)一致性一致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同现行的价值观念、以往的经验以及潜在采用者的需要相适应的程度。
某项创新的适应程度越高,意味着它对潜在采用者的不确定性越小。
(3)复杂性复杂性是指人们认为某项创新理解和使用起来相对困难的程度。
有些创新的实施需要复杂的知识和技术,有些则不然,根据复杂程度可以对创新进行归类。
(4)可试验性可试验性是指某项创新可以小规模地被试验的程度。
采用者倾向于接受已经进行了小规模试验的创新,因为直接的大规模采用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而有很大的风险。
可试验性与可分性是密切相关的。
(5)可观察性可观察性是指某项创新的成果对其他人而言显而易见的程度。
在扩散研究中大多数创新都是技术创新。
技术通常包括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
一般而言,技术创新的软件成果不那么容易被观察,所以某项创新的软件成分越大,其可观察性就越差,采用率就越慢。
二、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过程农民对农业创新的采用是一个过程,是指农民群众从获得农业创新信息到最终采用的心理、行为变化过程。
农业推广学家从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得知,农民采用农业创新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l.认识阶段---感知阶段。
农民从各种途径获得信息,与本身的生产发展和生活需要相联系,从总体上初步了解某项创新。
2.兴趣阶段——农民在初步认识到某项创新可能会给他带来一定好处的时候,其行为就会发展到感兴趣。
这时,农民对此项创新的方法和效果,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和浓厚的兴趣,开始出现学习行为;并初步考虑采用的规模、投资的程度及承受风险的能力,初步做出是否试用的打算。
3.评价阶段——农民根据以往资料对该项创新的各种效果进行较为全面的评价。
农民在邻居、朋友或推广人员的协助下进行评价,最后决定是否采用。
4.试用阶段 ----尝试阶段。
农民为了减少投资风险,防止盲目应用,估计效益高低等。
在正式采用之前要先进行小规模的采用即试用,为今后大规模采用做准备。
5.采用阶段----接受阶段。
通过试用评价得出是否采用的决策,如果该项创新较为理想,农民便根据自己的财力、物力等状况,决定采用的规模,正式实施创新。
以上采用过程的阶段划分是研究者们根据观察结果人为地划分的,也有的学者采用三段、四段或其他形式来划分。
三、创新采用者分类1. 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规律农业创新采用的五个阶段,是指农民个人对某项创新的采用过程而言,但对于不同的农民个人来说,即使对于同一项创新,开始采用的时间也是有先有后的,并不是整齐划一地。
有的是从获得信息不久就决定采用,有的可能会犹豫、观望迟迟不肯采用。
美国学者罗杰斯研究了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这项创新过程中,开始采用的时间与采用者人数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的关系曲线呈常态分布(如图1-1)。
他同时采用数理统计方法计算出了不同时间的采用者人数的比例的百分数,并根据采用时间早晚,把不同时间的采用者划分为5种类型:“创新先驱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图1-1 创新采用者分类及其分布曲线(仿E.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创新先驱者”,在创新出台后,首先试着采用,因为他们富于冒险及创造精神,承担着较大的风险,一旦采用成功就会优先受益,而万一失败则会蒙受不少损失。
“早期采用者”当创新继续被较多的人采用时,称这些人为“早期采用者”。
“早期多数”如果继续被更多的人仿效采用,根据采用时间的早晚把他们分别称为“早期多数”及“后期多数”。
“落后者”把最后才接受创新和拒绝接受创新的人称为“落后者”。
2.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表现差异大量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心理、行为表现有较大差异,这里举出两个典型案例加以说明。
案例一:日本某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这项研究表明,不同采用者在采用番茄杂交种的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及整个采用过程所用的时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并呈现规律性的变化(图1-2):图1-2 不同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仿杨士谋)采用者采用过程中各阶段的时间差异:从认识到试行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试行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从认识到采用所用时间: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后期多数<落后者。
这种现象说明,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接受新事物很快,但他们必须花相当长的时间来进行一系列的试验、评价工作,经过多年试验证明确有良好的效果,才能最终采用;落后者则与此相反,他们从认识到试行花了9.5年时问,比先驱者长5倍还多,说明他们对新事物接受太慢,既不亲自试验,又不轻易相信别人的结果,只是在当地多数人均已采用的情况下,才随大流采用,试行期仅1.5年。
案例二: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过程表1-l列出了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逐年的人数及杂交种种植面积占玉米总播种面积的百分数。
表 1-1 美国某地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开始年度及面积百分比年度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采用人数1934 20 29 42 67 95 100 100 100 161935 18 44 75 100 100 100 100 211936 20 41 62.5 100 100 100 361937 19 55 100 100 100 611938 25 79 100 100 461939 30 91.5 100 361940 69.5 100 141941 54 3(杨士谋《农业推广教育概论》)可以看出,开始试用时间越早,则其试用时间越长,且开始试用的面积比例越小,以后才逐年增加;而开始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且开始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这种规律性与第一个案例相同。
以上实例说明,创新先驱者与早期采用者从试行到全部采用,要花比其他采用者比较长的时间,而后期采用者虽然起步较晚,但从试种到全部采用仅需很短的时间。
出现这种现象可能有多种原因:首先,杂交种的出现是个新事物,需要一个认识过程,随着试种的农民都取得了良好的增产增收效果,给后来者一种吸引力和推动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大家放心大胆种植,杂交种很快就普及了。
其次,是杂交种每年要制种,每年都需要购买新种子,这不符合传统的自留种子的习惯,所以一开始推行时会遇到不少麻烦和困难。
第三,虽然主观上愿意接受杂交种,但许多客观条件如水肥条件、资金、农药等一时不具备,使大面积采用有困难。
以后,各方面的条件改善以后,杂交种面积就达到较高的比例,最后得以普及。
启示:在农业推广过程中要注意培养科技示范户(先驱者和早期采用者),他们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可以带动早期多数和后期多数,一般不要过多考虑落后者,因为在他们开始采用时,这项创新可能要被淘汰。
实例:丹玉13的最初推广和90年代,掖单号玉米品种代替丹玉13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四、信息来源对创新采用的影响农业推广中不同来源的信息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对农民采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同的。
表1-2列出了台湾大学农业推广系1964年的一项研究结果。
表1-2采用阶段与信息来源的关系信息来源阶段认识感兴趣评价采用邻居朋友 29.6 38.0 46.9 21.6小组接触 24.1 25.4 26.2 21.0个别接触 23.9 23.6 17.2 44.2大众接触 14.9 10.0 5.6 8.0商人 4.4 2.4 3.5 4.7自己经验 0.3 0.3 0.3 0.5其他 2.8 0.3 0.3 ——(许无惧《农业推广学》)对表1-2资料可作纵向、横向比较。
纵向表示在不同采用阶段中,不同来源信息的百分比分布,也可知道哪种信息来源在本阶段较为普遍;横向比较可知各种信息来源在哪一阶段作用较大。
1.认识阶段从大众媒介获取信息的机会要比其他阶段为高。
从信息来源讲,在认识阶段,邻居朋友是农民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其次是小组接触(推广人员组织进行的小组讨论)和个别接触(如推广人员对农民个别指导)。
2.兴趣阶段农民认为此阶段的信息常来自邻居朋友,大众媒介的作用已被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所进一步代替,后两者的作用开始上升。
3.评价阶段邻居朋友及小组接触的影响最大,这说明本阶段个人交流对评价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4.采用阶段个别接触作用最大,其次是邻居朋友、小组接触……,同时商业信息地位有所上升,因为采用阶段必须有一定的物资配套,农民还要根据自已的经验来决定是否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