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的春天》读书报告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三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寂静的春天》是一本令人深思的小说,作者以细腻动人的笔触描绘了一个特殊的故事,引发了我对人性、沉默和孤独的思考。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小麦奥丁的小村庄上,这里的居民因一种罕见的疾病而变得聋哑。
主人公是名叫伊伦的女孩,她是唯一一个拥有正常听力的人。
然而,在这个聋哑的世界中,伊伦却感到孤独和被排斥。
她尝试与村民们沟通,但因沉默而感到挫败,她深入思考着沉默的含义和限制。
伊伦的沉默的孤独与周围人的聋哑的孤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人们对不同之处的恐惧和排斥。
小说通过描写伊伦与村民们的互动,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有些村民拒绝接受伊伦的存在,认为她是“外来者”,因为她不同于他们。
而另一些村民则对她表示友好和同情,愿意帮助她。
这种对待伊伦的态度暗示了人类对任何不同的反应。
我思考着,为什么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事物时会感到恐惧和排斥?是因为没有接受不同的思想,还是害怕不同会带来改变和冲突?这些问题引发了我对包容和接纳的思考。
与此同时,我也思考着沉默的含义。
在小说中,沉默是伊伦和居民们之间的一种隔离和交流的障碍。
但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力量,它可以传递无言的信息和情感。
伊伦通过观察和思考,学会了如何通过沉默与村民们进行交流。
这让我明白,沉默并不一定是一种消极的东西,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运用它。
《寂静的春天》让我对人性和沉默有了新的理解。
它提醒我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要害怕与不同的人和思想交流。
同时,我也认识到沉默并不一定是一种负面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运用沉默来传达自己的情感和理解他人。
这本小说通过简洁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震撼人心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教会了我如何更好地与他人交流,思考人性与沉默的问题,让我从中汲取智慧和启迪。
我相信,这本小说将继续在我心中发酵,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人性和沉默的奥秘。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二)《寂静的春天》是法国作家弗朗西斯·德鲁瓦尔于1998年出版的小说,该作品以描写发生在法国南方小村庄的一起悲剧事件为主线,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个体的孤立。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通用22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寂静的春天》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看着寂静的春天这个题目,又看了看目录,心中满是疑惑,这本书的目录基本上和寂静的春天谈不上任何有相关的地方。
但细细品味每一章的标题非常的新颖,让我情不自禁地开始看这本书。
从“走进名著”,可以看到人们生活在各种化学添加剂的环境中,一开始还不明白。
但当看到第三章死神的灵药时,1.24259亿,6.37666亿这天文数字让我惊讶。
我们虽然杀死了虫子,但也对其他生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杀虫剂也会破坏人体最为关键的生理过程。
再往后翻作者列举了DDT,狄氏剂等各种化学添加剂,上面的各种例子,人们虽然杀死了虫子。
获得了干净,但却没有想他们这样过度使用化学品会伤害无辜的动物和人类自己。
看到第八章,再无鸟儿的歌声,这篇文章写了因过度使用杀虫剂,使鸟儿、树大量死亡,让我想起了在家乡,清晨,睡眼朦胧的我每天透过换气管,都能听见鸟儿在歌唱。
走在乡间小道上也能看见很多鸟儿在枝头。
而回到城市,因没有树,少有鸟儿。
还有,在上世纪80年代,麻雀啃食农民种植的小麦水稻,让人们非常痛恨麻雀,认为它是一种害虫所以,人们大量捕杀使用化学品来杀死麻雀,麻雀的死又使其他动物开始急剧增加,麻雀的死并没有使问题解决,反而到如今人们开始怀念麻雀这种动物,开始保护它。
还有鹿和狼的故事,都说明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有害动物,人类只是站在自己利益的基础上来评判有害和无害,每一种动物生活在地球上都有他自己的意义,只是有时人类没有观察到。
发明杀虫剂的化学家,他获得诺贝尔奖,对于农民来说,他是应该的。
但对于动物、乐于保护环境的人来说,他发明的杀虫剂就是鸦片。
我认为生产杀虫剂的工厂不能随意卖给普通人,应该先教会使用者或在包装盒上标明怎样使用,每次使用不能超过多少等等。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精选2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篇1众所周知,农药是农业上最常用的用来对付害虫与病菌的一种化学品。
在阅读此书前,我虽对农药有所耳闻,但也仅仅停留在“苹果要削皮才能吃”的程度。
《寂静的春天》一书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兼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的撰稿人所作,在认识到化学品的严重危害后,她顶着外界的舆论用四年时间写成此书,揭开了被政府掩盖的真相,并呼吁人们保护环境,抵制化学品的滥用。
书中展示了不少滥用化学品带来的坏处,其中描绘的一个场景令我感到十分心痛——政府不分青红皂白洒下的农药铺天盖地,美名其曰是为根除火蚁,却给天上的鸟、水里的鱼和地上奔跑的小兽带来灭顶之灾。
知更鸟吃了中毒的火蚁后无力地拍动着僵硬的翅膀,在痛楚中挣扎着死去;洄游的鲑鱼在毒水中拼命将头探出水面,最终还是翻起白肚皮;松鼠呼吸到有毒的空气,临死前疯狂地啃咬地面希望能缓解痛苦,爪子萎缩在胸前,死不瞑目……因为所捕食的昆虫已被毒死,扛过毒素的动物们也难逃饿死的命运。
人类也不能好到哪儿去。
脆弱的孩子最先中招;农民的牛羊吃了沾上农药的草后久病不起;蜂农的蜂群一群接一群地死去……在这个寂静的春天里,火蚁却悄悄孵化出新的一批卵,没有天敌的约束,原本不算威胁的火蚁彻底成了灾祸,甚至产生了抗药性!这一切都是人类亲手酿成的,若想恢复成原状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如果没有人类帮助培育幼苗,甚至永远都难以复原。
在书的最后一章,作者提出用生物防治代替化学防治。
通过引进害虫的天敌或有针对性的病毒,或是使雄虫绝育来控制害虫的数量。
这样的方法即经济、效果持久,又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在一些地区已经成功实施。
可惜在当时,更多的人只喜欢见效快的化学品。
通过此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化学品的危害性,这种人工合成的元素却正将人类推往一去不复返的道路上。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8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8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当我看到“寂静的春天”这个标题时,我心里就有个疑问:为什么春天会是寂静的呢?我怀着这个疑问,开始读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当时社会滥用农药的问题,以及使用农药对大自然的各种负面影响。
原来人们为了防虫和除杂草,农场里的植物都被喷上了各种各样的农药。
害虫死了,害虫的天敌也被毒死了,河流受污染,土地也受污染了,没有鸟儿歌唱,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
人们想要消灭的昆虫却拥有了抗药性,变本加厉地大量出现。
从农药开始生产时,“征服大自然”就变成了大多数人的口号,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去征服的对象,而不是和谐共处和保护的对象,也没有人怀疑过这句话的正确性。
直到作者蕾切尔·卡逊以自己过人的勇气和毅力,投入对DDT危害的研究当中,并写了这本书。
大多生产化学药物的公司都在试图阻止这本书的出版发行,许多从环境污染中获利的人指责她是耸人听闻的、太过极端的。
但是,通过她的不懈努力,DDT 终于被禁止使用了。
如今,几乎已经没有人使用化学农药了,而是更多的用天敌去控制害虫的数量。
但现在仍有许多的环境污染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我们要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爱护环境,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美丽的小镇为何到处都是迷雾般的死亡阴影,是什么让小镇变得如此寂静:没有美丽的花朵、没有虫鸟的歌声、没有快腾的溪流……我之所以说杀虫等于杀生,那是因为:在20世纪,人们广泛用杀虫剂喷洒植物以防止虫鸟因啃食而破坏植物。
可是这些愚昧的人们从没想过杀虫剂会将整个大自然食物链破坏掉,杀虫剂经过各种方式进入动植物体内,侵入土壤,灌入海洋,最后也许会破坏整个地球。
而人类只顾自己的眼前幸福,不顾一切地喷洒杀虫剂,从而导致春天越来越寂静。
这是本非常能让人反思的书,虽然这本书里说了许多我不知道的化学物品,我本能的知道这些物品只对部分事物有帮助,但弊大于利,我们的食物链却因此被破坏,我们的大地也变得毫无生机。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通用13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通用13篇)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寂静的春天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篇1春天怎么会是寂静的?春天的世界,不应该是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么?带着这样的疑惑,我走进了这本书里的世界。
《寂静的春天》是美国作家蕾切尔·卡森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创作的作品,她是一名海洋生物学家,一生都在与鱼类、鸟类等野生动物打交道,这让她有机会接触并深入思考环境保护问题。
作者在身患绝症、濒临瘫痪和失明的情况下,只身对抗当时企业界和政府官僚的强大压力,对只顾商业利益不顾人类安危的工业集团和曾获得过诺贝尔奖的化学药品DDT提出了挑战。
书中描写了一个由于农药滥用,导致这世界可能将再没有鸟、蜜蜂和蝴蝶,那里春天将是“寂静”的,也是可怕的。
美国前副总统阿尔伯特戈尔说“《寂静的春天》种下了新运动的种子,而后它成为了一股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力量。
”这本不寻常的书,在当时那个人类只一味向自然索取的年代里,最先试图唤起全社会的环保意识。
书中以充满活力的春天开头,沉浸在欢乐世界中的主人公,浑然不知由于人类各种破坏环境的活动,书里的世界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一个美丽的村庄将变成一片死寂……是什么使原本美好的世界变得伤痕累累?“这施害的不是魔法,也不是什么天敌,而是人类自己”,书中这句话给了我答案,原来这一切都是人类自己的无知与傲慢造成的!时间慢慢推移,书中所提到的滥用药物的情形并没有多少改善,现在各种污染问题层出不穷,地球的环境依旧在恶化。
雾霾一次又一次笼罩蓝天,更多的北极冰盖正在消融塌落,大地上的绿色正在被土黄蚕食。
没有鱼鸟问津的池塘,没有植被生存的荒野……大自然悲伤的故事仍在继续。
但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人们有了更多的实际行动,开始建造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垦荒漠、植树造林,节约用水、保护动物,低碳出行、绿色生活……保护环境是一场持久战,蕾切尔·卡森和《寂静的春天》是环境保护浪潮中一朵漂亮的大浪花,她的身前,平静的水面已经荡漾着涟漪;她的身后,大大小小的浪花汹涌而来,直到如今。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四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看《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之前,春天,在我心中都是万物复苏的代表。
我所能想象到的关于春天的场景,就只有生机勃勃。
在我初中时,有一次翻看生物课本时看到了有一节课提及到《寂静的春天》这本书。
寂静的春天?春天居然是寂静的?如此大的反差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我想,要解开我心中的疑问,就只有读一下《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了。
因此,这一切成为我读了《寂静的春天》的开端。
《寂静的春天》的开文就是一记重击式的描述:“过去未工业化的年代,每年的春天都有着数以百计的鸟儿于天空翱翔,或于树丛间鸣啼着悦耳的歌声。
然而现在因为大量使用DDT等杀虫剂,导致鸟儿不再飞翔、鸣唱……我们还能在春天时听到鸟儿的歌声吗?”看了之后,我被震撼了,开始有了共鸣。
“每年的春天都有着数以百计的鸟儿于天空翱翔,或于树丛间鸣啼著悦耳的歌声。
”这不正是我心目中的春天吗?可是却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鸟儿不再飞翔、鸣唱……”春天没有鸟了,因为没有小鸟了,因为大鸟吃了虫子了,而虫子体内有农药……试想如果我们自己生活在那样的地方,该是一件怎样的可怕事情啊!那么究竟是什么使我们的美好世界变得那样恐怖?“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的活动使这个受损害的世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们自己使自己受害。
”书中这句话给我的震撼非常大。
原来一切都是我们自己用双手造成的!农药的使用已经让我们的明天蒙上了恐怖的阴影,我们该如何摆脱这样的景象?我们要为其付出什么样的代价?一切的一切都让我陷入沉思中……有人说了,不用农药,我们如何杀灭害虫?像书中所提,可以用生物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有用,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当然,科学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但已有了极大的前途!有很多方法已可以用于实践中,我们应该去尝试。
农药已经让死神离我们太近了!我们应该警惕了!《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二)《寂静的春天》是法国作家弗朗西斯·德鲁瓦尔于1998年出版的小说,该作品以描写发生在法国南方小村庄的一起悲剧事件为主线,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描写,展现了社会的冷漠和个体的孤立。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寂静的春天》这个非同寻常的书名,引领着我走入那个没有鸟没有蝴蝶没有蜜蜂的世界。
一本失去花香鸟语的书能有什么趣味呢?这是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疑惑,但事实证明__的内容的确比不上每一章的标题有趣。
每一章的标题都别有趣味或是“死神”或是“浩劫”或是“死水”都毫不遮掩的透露着压抑的黑暗。
开头介绍地球上的勃勃生机,作者毫不吝啬笔水介绍世间的美好万物,细致的描绘万物生机,甚至是潭水里的鳟鱼,让人不得不深醉于作者笔下的花花世界。
作者迅速将气氛代入“寂静”的主题中,也让读者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这种环境变化的迫切感。
人类与“害虫”抗争了近一个世纪,但是人类并没有控制住“害虫”的危害。
一百多年后,人类并没有放弃灭杀“害虫”这条错误路线,而是越走越远了,当年西方犯的这个错误现在在中国重演。
“人虫大战”并没有挫伤“害虫”的锐气,“害虫”在人类发明的各种农药磨练下,反而越战越勇。
她同时详细描述了消灭吉卜赛蛾的计划在杀死吉卜赛蛾的同时也杀死了鱼、螃蟹和鸟类,她还详细描述了消灭火蚁的计划杀死的是牛、雉鸡,而不是火蚁,更加有说服力的说明了运用不恰当的手段对大自然的危害性之大。
作者通过“神秘的化学物质”和具体数字,详细的向读者说明了“毒”的危害性。
“中毒致死”“剧毒性”等词汇频频在文中出现,通过这些压抑词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当时写下这些内容时看到世间美好被农药深深污染时内心的折磨与痛苦。
造成这种局面的元凶是农药DDT,但具讽刺意味的是,DDT竟然是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成果。
作者向公众发出呼吁,要求停止继续使用那些不恰当的手段来进行所谓的“拯救地球“计划,这些计划将最终毁掉地球上的生命。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说明小说,更是为环境保护发起的首次呼吁。
作者用《寂静的春天》揭露出了人类化学药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是一种有着严重危害人类自身环境安全的行为,她在书中用实例提醒着人们,人类正着手编织着自己的末日,通过描写水源,昆虫等资源,的污染来说明农药等毒害品的毒害性。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通用4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通用4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第1篇读完《寂静的春天》这本书之后,我简直不能相信这是五六十年代的书,很佩服作者的远见卓识,作者的精神也让我很受感动,她身患绝症,却仍然为了环境问题在奔波,她受到的压力是巨大的,她作为科学家的荣誉受到剧烈的攻击。
然而,支持她走向这条路的,是她尊重事实的勇气和非凡的个人勇气。
她已经预料到了手中着本书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麻烦,可是她还是写了。
她用生命维护着真实,她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见识,她对环境问题了如指掌只是肯定的了,在读《寂静的春天》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她对化学知识也是很了解的,书上有不少化合物的结构图。
在她最后一次演讲中,她提出:我们等待的时间越长,我们要面对的问题就越多。
这些事实已经证明。
《寂静的春天》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重新思考,还有其它的许许多多。
现在的环境,我们有目共睹。
我很庆幸我从小生活在农村,让我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多呆了几年。
我生活在一个被山夹着的小山村。
小时候,我们的天空是湛蓝湛蓝的,蓝得那么好看,望着那样纯净的天空,心里就不会有什么烦恼和忧愁了。
我们经常去小河里打水仗,水很清,溅起来的水花晶莹剔透,就像一颗颗明亮的珍珠。
我们玩累了,渴了,就用手捧起河水来喝,清凉的河水,沁人心脾,滋润着我们成长。
那时候,我们周围的山是那么秀丽,“春山艳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
”村里的树木很多,山上是树,房前屋后也是树。
树木郁郁葱葱,野果也很多,叫得出名儿的,叫不出名儿的,红的绿的黄的紫的,什么样儿的都有。
清晨,可以听到鸟儿在歌唱,风吹过来的时候,一阵阵清新。
我们在田垄上走,裤管被露水打湿……可是,这样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而去,再也不会回来了,山被开垦出来种果树,露出一片片的红土,天蒙上了一层灰,小河里淌着山上的果树上流下来的农药,我们再也不敢喝小河里的水了,大雨之后,大量的泥土被水冲到河里,小河渐渐地不再有螃蟹了,不再清澈了,小河在一点一点地干涸!我们无法看到“村径绕山松叶暗,野门临水稻花香”这样的美景了,也不能享受“棒打野鸡瓢舀鱼”的乐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寂静的春天》读书报告
——看到黑暗中的希望
在此之前或许是受到书籍推荐的误导,一直以为《寂静的春天》是一部暗黑系的诗意童话,直到前不久真正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诗意原来只在第一章和标题,而黑暗才是笼罩在整本书的主色调。
作者蕾切尔·卡逊,用第一章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美丽”而“姣好”梦;接着,她用剩下的十六个章节罗列了人们在达到这个“美梦”的过程中,所犯下的种种“功绩”。
化用书中的话,人们正在为杀死自己做着不懈的努力,人们的鼠目寸光在长远看来无异于自裁。
在译本中,我看不出卡逊女士写作时的情绪,但我能从那不惜连篇累牍也要控诉人们罪行的文字中看出了作者的态度。
其实,作者切入的角度很小很小,小到整整十七章一百多页的文字都全部仅仅只是在说着杀虫剂而已,但作者又切入之深、之广,从水源土壤,到细胞骨髓无一不纳。
也许,在书中的第一章我们可以说是危言耸听,是一些不切实际的、将现实拼接成的虚假,但其余的十六章则是血淋淋的、不可辨驳的事实。
作者记录的是真实的数据、描写的是确确实实发生的事件、做出的是合情合理的推想。
卡逊女士不是第一个这样说的,但她是第一个说得如此响亮的,第一个说得这么义正言辞的。
她的言论在如今看来,或许只是常识,相信绝大多数人不会去质疑,但是那个时代落后而又贫瘠。
而她的话能引起轰动,是因为它黑暗而又真实,多少狂妄者其实是害怕,害怕这些就是事实或将要成真,只敢埋头土中,做只懦弱的鸵鸟,逃避了现实,只管数着钞票,说着万事大吉。
当然,亦有愚昧者。
我曾担忧,在卡逊女士的年代,她的言论会不会被人们视作“崇拜科技退步”的吟吟犬吠。
而事实证明,她的确遭到了甚至强过达尔文受到过的嘲讽与谩骂。
但就是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寂静的春天》出版了,如一道炸雷,响彻环宇,可叹是冒天下之大“不韪”。
不能否认,书中确有地方感性,真实的事件也确有挑选,但这就是一部黑暗的童话啊,没有迎面而来的这一记响亮的耳光,世人又该如何清醒?更何况,书中也并非一片漆黑,作者也尝试例举了一处处利用天敌防治虫害的正面教材。
但环境整治又岂是一本书就能够做到的,岂是只用治理一个杀虫剂,现实不是童话。
事实上,即便是能够引起如此之大的轰动,美国政府依旧在长达22年的时间里没有做出足够的措施,人们依旧浑浑噩噩。
诚然,美国现今的治理看上去不错,但环保不应局限在某一个国家,这是关乎整个世界全体人民生死存亡的事情。
环视当世,全球气候仍在变暖,臭氧层的空洞还在增大,森林面积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受着威胁......又有多少大国强国为了本国的利益,依旧打着财富输出的招牌,向小国输出着污染。
人类命运共同体指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
那些只顾关心各自国家的行为,无异于继续重复着只顾眼前利益而使用杀虫剂的可笑做法;再放眼国内,除了上面那些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事例,各处的水源污染,堆积如山的垃圾,燃油泄露,肆意排放废物的化工厂......在这些“高大上”的污染面前,“杀虫剂”只是个微乎其微的点,可哪怕只是这么个点也造成了难以挽回的灾难。
犹记得上小学的时候就有“节能减排,绿色出行”的号召,然而高中的时候,我便认识了如今网红般的污染问题——雾霾。
2015年,雾霾更是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又是因为一位女性——柴静。
如果她的女儿没有因为污染一出生便要做手术,也许她不会做出现在的选择,也就没有我们看到的《穹顶之下》。
但现实却是如此不幸,我们看到这部纪录片。
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雾霾,知道了雾霾的来源,
知道了我们曾将自己置身于危险当中却不自知,知道了无论是政府还是相关部门又或是我们自己做的完全不够。
在那之前,多少人觉得环境污染离我们很远,多少人是如我一般,从那一刻才真正开始关注中国的环境,才意识到污染的严重。
随后,大数据的冲刷,席卷着各式各样的信息来到我们面前,而环境问题则像是标记了特别关心,异常醒目。
虽然2015年就像过气的明星远离我们的生活,《穹顶之下》已经很少人再提起了,但环保的种子已经埋下。
阿伯特·斯切维泽说:“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的魔鬼。
”无论是“杀虫剂”还是“雾霾”,如果没有人大胆的指出来,为我们悉心说明,有多少人看出了魔鬼的真正面目?正如一扇狭小的窗户,如果一个人离这扇小窗户比较远,他就只能看见窗外一点亮光。
但当他向窗户走近些时,他所看到的窗外景象就越来越多;直到最后,当他贴近窗户时,他能够透过这个狭小的窗户看到整个宇宙。
而大多数人则是喜欢站在远处观望,自以为跳脱事外,其实根本没有看到事情的本质。
中国的环境污染当以找出根本问题为目的,单单停掉污染企业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春笋般的各式工厂只会禁而不绝,只有斩断利益链条,促进健康企业,才能防止“病毒滋生”。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美丽中国”概念,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虽然,美丽中国的建设不仅仅在于环境的整治,但干净舒适的环境是美丽中国必不可少的一环。
自从美丽中国被推上日程的这些年,我能看到周围的变化,适配发展的环境是建设的重点。
但中国有近14亿的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人们固化的思维,社会顽固的秩序,让我们的目标便成了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此,我们看到这里有变好的,也有恶化的。
可我始终相信,在光明来临之前,我们总要在黑暗里呆上一段时间,这时间可能会很长,这黑暗可能会更黑,但只要面朝东方,黎明总会到来。
无论书籍还是影片都终将变成历史,但他们依旧一次又一次的出现。
它证明我们做得不够,但我们还有希望。
如书中所说,我们曾犯下的罪行已经超过了波尔基业家族的梦想,也许这么说很夸张,但把问题放大只是为了让我们时刻警醒。
未雨绸缪无错,小心翼翼无错,“危言耸听”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