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时间和位移》教案
高中物理时间和位移教案

高中物理时间和位移教案课题:时间和位移教学目标:1. 了解时间和位移的概念及其在物理中的重要性;2. 掌握时间和位移的计算方法;3. 能够应用时间和位移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时间和位移的定义;2. 时间和位移的计算方法;3. 时间和位移在物理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时间和位移的概念的理解;2. 时间和位移的计算方法的掌握;3. 时间和位移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物理教材;2. 教具:笔记本、铅笔、计算器;3.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老师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时间和位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时间和位移的重要性。
二、讲解时间和位移的概念(15分钟)1. 时间的定义:时间是一个物理量,用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和持续的长短;2. 位移的定义:位移是一个物理量,用来描述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距离和方向;3. 时间和位移的关系:位移是一个矢量量,包括大小和方向,而时间是一个标量量,只包括大小。
三、讲解时间和位移的计算方法(15分钟)1. 计算时间:时间的计算方法是用秒(s)为单位,可以通过实验测量、计算和求解;2. 计算位移:位移的计算方法是用米(m)为单位,可以通过位置变化或位置差计算。
四、练习和讨论(15分钟)老师设置一些时间和位移的计算题目,让学生自己动手计算,并进行讨论和解答。
五、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时间和位移的练习题目作业,并要求学生在家完成。
六、课堂总结(5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概括时间和位移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能够在课下认真复习,以便更好地掌握时间和位移的知识。
祝学生学习进步!。
时间和位移教案高中物理

时间和位移教案高中物理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时间和位移的概念,并能够运用公式计算相关问题。
一、时间的概念
时间是一个物体完成某个运动所需的间隔,是一个连续的概念。
通常表示为t,单位为秒。
二、位移的概念
位移是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时,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距离,是一个矢量量。
通常表示为
Δx,单位为米。
三、时间和位移的关系
物体的速度可以由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来描述。
速度的定义为:速度=位移/时间。
即
v=Δx/Δt。
四、速度的计算
1. 计算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末位置-初位置)/(末时间-初时间)。
2. 计算瞬时速度:
瞬时速度=lim(Δx/Δt),即位移无穷小增量时的速度。
五、运动图像分析练习
1. 给定一个时间和位移的表格,让学生求出速度。
时间(s)位移(m)
0 0
2 10
4 20
6 30
2. 设有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初速度为0,经过3秒的时间,它的位移为15米,求它的
速度。
六、课堂练习
1. 计算以下物体的平均速度:
初位置为5米,末位置为15米,时间为2秒。
2. 一辆汽车从停车开始加速,在5秒钟内跑了100米,问速度是多少?
七、作业
1.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巩固时间和位移的概念。
2. 完成练习题目,巩固速度计算的方法。
高一物理上册《位移和时间》教案、教学设计

3.加速度的定义及其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此外,我会强调物理学习中的注意事项,如数据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等。最后,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物理现象,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学科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位移和时间》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此布置以下作业:
6.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7.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记忆。
8.作业布置:布置适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9.情感教育:强调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培养学生面对问题勇于挑战的精神。
10.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合作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表现出不同的角色特点,有的学生善于表达,有的学生擅长倾听。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补性,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5.情感态度:学生在面对物理问题时,可能存在恐惧心理,担心难度过大。因此,教学中需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鼓励他们勇于尝试,克服困难。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2.基本概念:讲解位移、时间、速度、加速度的定义,让学生掌握相关概念。
3.实践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物体在不同时间内的位移,引导学生发现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4.理论分析:讲解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5.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时间和位移-优质教案(人教版必修1)

《时间和位移》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含义以及它们的区别,知道在实验室测量时间的方法。
2.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动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
3.知道位移和路程的区别。
(二)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法来确定时刻与时间、位置、位移及其路程的关系。
2.通过类比的数学方法用数学上的点、线段来突破时刻与时间的关系,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3.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位移,用标量表示路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同时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
2.通过用物理量表示质点不同时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时间内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体验,领略物理方法的奥妙,体会科学的力量。
二、教学重点1.时间、时刻、位置、位移的概念。
2.矢量与标量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1.时刻与时间、路程和位移的区别。
2.用坐标表示时刻、时间、位移的方法。
3.矢量与标量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粉笔、图片。
五、教学过程新课导入:为了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引入了质点这一理想的模型,熟悉了参考系的概念,利用数学坐标系来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然而有这些量还是不够的,为了更确切地描述物体的运动,我们还需要哪些物理量?新课讲解:一、时刻和时间间隔运动是和时间相联系的,因此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就要先弄清楚时间上的两个不同概念——时间和时刻。
那么,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刻?请大家讨论回答。
并列举出实际的例子。
时刻:某一瞬间;时间: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间隔。
提出:怎样区别时间与时刻的不同?如果把时刻、时间在数轴上表示出来,那含义就一目了然出示投影片,学生回答哪些表示时刻,哪些表示时间。
总结:(1)时刻:某一瞬间,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于一点,与状态量相对应.(2)时间:两个时刻间的间隔,在时间坐标轴上对应于一段,与过程量相对应.(3)时刻和时间的关系:时间=末时刻-初时刻。
物理人教版高中必修1人教版高一年级物理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时间和位移教案

常所说的“时间”,有时指时刻,有时指时问间隔,如有人问你:“你们什么时间上课啊?”这里的时间是指时间间隔吗?
师:我们可以用数轴形象地表示出时刻和时间间隔.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说说怎样用时间轴表示时间和时刻.
师:为了用具体数字说明时间,必须选择某一时刻作为计时起点,计时起点的选择是人为的.单位秒(s).
给出了时间轴,请你说出第3秒。
前3秒,第3秒初第3秒
所示.矢量相加的法则是平行四边形法则.
他的位置变化如何?(起跑点到终点的连
处于“位置”x1,在时刻t2运动到“位置”x2,可见,要描述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只需建立一维坐标系,用坐标表示位置,
的位移方向为x轴负向.
时间和时刻这两个概念是同学们很容易混淆的,同学们要掌握时间坐标轴.在时。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时间和位移》教学设计

最新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一章《时间和位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2时间和位移整体设计教材分析本节结合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学习时间和位移,为下一步学习速度奠定知识基础.教材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情景入手,让学生逐步认识描述质点运动的时刻、时间间隔、路程、位移、矢量等概念的含义和区别.本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采取“基于问题学习”的模式,创设多样问题情景,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总结知识.对时刻、时间间隔的教学,包括对路程、位移概念的理解,采取“情景贯穿”的教学方法,要比逐个解释名词效果好.尤其对位移这一矢量的教学,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矢量,感到不习惯是很自然的,所以要充分利用有向线段表示矢量的直观、形象的特点,联系实际例子,让学生初步了解矢量相加的法则.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实施“在探究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多种手段处理问题的能力,积极体现新课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改革理念.教学重点时间和位移概念.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的区别.2.理解位移.时间安排2课时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区分时刻和时间间隔.(2)掌握位移的概念,知道位移是矢量,知道位移和路程的不同.(3)知道矢量和标量的定义及二者的区别.(4)知道直线运动的路程和位移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1)围绕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与交流,联系实际引出时间、时刻、位移、路程等,要使学生学会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处理方法.(2)培养学生对时间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升华.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时间、位移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生活与物理的关系,学会用科学的思维看待事实.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观察作息时间表.3.了解标准运动场的跑道规格.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景导入在某标准运动场上进行1 500米赛跑,上午9时20分50秒发令枪响,某运动员从跑道上最内圈的起跑点出发,绕运动场跑了3圈多,9时25分28秒到达终点.如图所示.教师设疑:从起点跑到终点所花的时间是多少?起跑和到达的时刻分别是多少?学生讨论并交流:该运动员从起点跑到终点所花时间为4分38秒,起跑和到达的时刻分别为9时20分50秒和9时25分28秒.教师点评并追问:运动员跑过的路程是多少?他的位置变化如何?今天我们就来正确认识时刻与时间的区别,以及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位移.点评:通过生活中常见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导入,自然、生动,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导入如图所示为某一市区的部分交通图,某人由A地去E地,请问可以选择哪些路线,这些路线中哪一条最短,选择不同的路线后,此人最终的位置变动是否相同?学生试着分析讨论,教师借此点评导入.故事导入(大屏幕投影风景优美的泰山影片)一毛同学对泰山向往不已,打算今年暑假去泰山旅游.为了制定行程路线,他首先到泰山旅游网论坛发帖求助,并下载了旅游路线图来参考.第二天,一毛同学发现回复帖子很多,但意见不一.有的人说,应该在早上爬山,可以观看一路美景,或摘抄山岩上的石刻;有的人说,应该晚上登山,可以赶上第二天的日出.热心的朋友还列出日出的时间供大家参考.对于路线,意见也不一致,有部分朋友主张可以坐车沿盘山路到中天门,有的主张通过索道坐缆车上去,有的甚至主张沿山间小路爬上去.一毛发现,路程虽然不同,但位置的变化是相同的.可以发现,物体运动的路径和位置变化并不是一回事.学习本节后你就可以有非常清楚的了解.推进新课一、时刻和时间间隔生活中我们经常碰到“时间”一词,但在不同的语境当中,时间的含义又不尽相同,如何理解时间在不同场景下的含义呢?案例一:我们每节课用多长时间?案例二:同学们早晨什么时间到的教室?案例三:登泰山时,从红门到南天门共用了4个小时.案例四:满洲里开往天津的625次列车于13时35分从满洲里出发.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后表述:时间在以上四个实例中共表达了两个不同的含义:实例一、实例三表达的是一个过程所用时间的长短;实例二、实例四表达的是某个动作的起或始,对应的应该是某一个瞬时.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时间”,有时指时刻,有时指时间间隔.教师设疑:时刻指的是某一瞬间,时间间隔指的是两个时刻的间隔,那采取什么样的描述可以更加直观形象?可以参考数学的方法.学生表述: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即用时间坐标轴来描述.如图.总结: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表示某一瞬间,时刻与质点的位置相对应,即某一时刻物体在某一位置上.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两点间的一段,表示一段过程.时间间隔与质点运动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即在某段时间内,质点通过了一段路程或发生了一段位移.难点辨析:如图所示,时间轴上的A点为计时的起点,为0时刻,或称为第1 s初;C 点为2 s末;AC段表示前2 s时间,是开始计时到第2 s末的时间间隔;第3 s对应着CD 段,表示第2 s末到第3 s末这1 s的时间间隔,它与前3 s是不同的.课堂训练1.关于时间与时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作息时间表上标出上午8:00开始上课,这里的8:00指的是时间B.上午第一节课从8:00到8:45,这里的8:00指的是时刻C.电台报时时说:“现在是北京时间8点整”,这里实际上指的是时刻D.在有些情况下,时间就是时刻,时刻就是时间解析:时刻是变化中的某一瞬间,时间为两个时刻之间的长短,时刻是一个状态而时间是一个过程,所以正确选项应为B、C.答案:BC2.以下的计时数据指时间的是().A.天津开往德州的625次列车于13 h 35 min从天津发车B.某人用15 s跑完100 mC.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19 h开播D.1997年7月1日零时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E.某场足球赛开赛15 min时甲队攻入一球解析:A、C、D、E中的数据都是指时刻,而B中的15 s与跑完100 m的这一过程相对应,是时间.答案:B点评:通过本环节的练习,可以及时地反馈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通过该环节的信息反馈,及时地调控课堂节奏.二、路程和位移教师通过大屏幕重现新课导入的材料.(本课情景导入材料)教师设疑:我们对上课开始时所讲的运动员的位置变动是多少?有的同学回答是300 m,有的同学回答是100 m.为什么?学生甲:300 m是从起点沿环绕方向到终点的路径长度.学生乙:100 m是从起点逆着环绕方向到终点的路径长度.教师引导:这路径长度就是位置变化吗?位置变化究竟指的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学生丙:不是,位置变化是指终点相对于起点移动了多远.学生丁:位置变化是终点相对于起点移动的距离是多少.教师点评:两位同学的陈述都不错,位置变化是由“起点”向“终点”的位置变化,表明位置变化是有方向的.既然这样,运动员的位置变化就是由起跑点和终点决定.那这位运动员的位置变化到底是多少?结论:由于起跑的位置不确定,所以位置变化也就不确定.教师点评:所以,为了描述运动物体初末位置的变化情况,我们就引入了位移这一物理量.位移: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要点点拨:位移与路程的区别.1.质点的实际运动路径的长度,叫路程,路程只有大小,单位是长度的单位.2.位移是有向线段,线段的长度表示位移的大小,有向线段箭头的指向表示位移的方向,位移的单位是长度的单位.3.路程是与质点的运动轨迹有关的,位移的大小则取决于物体初末时刻的位置变化.教师设疑:大家思考,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在一般情况下是不相等的,那相等的条件是什么?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并讨论交流.结论: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路程和位移的大小才相等.课堂训练学校正在举行春季运动会,运动场上,运动员有的参加长、短跑,有的跳高、跳远,还有的参加投掷项目的比赛.那么,请你根据学过的知识,分析哪些项目注重物体的位移大小,哪些项目注重物体的路程长短.解答:注重路程的:长跑、短跑等.注重位移的:跳远、铅球、铁饼等.三、矢量和标量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接触过很多的物理量了,如力、速度、位移、路程、质量、长度等等,这些物理量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吗?学生讨论:像力、速度、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像质量、路程、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教师总结:在物理学中,像位移这样的物理量叫做矢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像路程这样的物理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叫做标量.如温度、质量等.课堂训练一质点由位置A 向北运动了4 m ,右转弯向东运动了3 m 到达B .在上面过程中质点运动的路程是多少?运动位移是多少?方向如何?解答:本题运用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与联系以及位移的矢量性.质点运动的路程为(4+3)m =7 m .起始位置到末了位置的位移为42+32 m =5 m ,sin θ=35,θ=37°,即位移的大小是5 m ,位移的方向是北偏东37°. 思维延伸:如果一质点沿半径为r =20 cm 的圆周,自A 点出发顺时针到达B 点,如图所示,求质点的位移与路程.解答:质点的路程l 等于质点通过的弧长,即l =34×2πr =32πr =32×3.14×20 cm =94.2 cm ,质点位移x 的大小等于A 、B 两点间的距离,即x =AB =2r =1.414×20 cm =28.3 cm ,位移x 的方向与半径OA 成45°角沿A →B .小结:标量的相加遵从算术加法的法则.矢量的相加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点评:这里不要求学生完整地得出平行四边形定则,但一定要让学生思考,认识到路程和位移的区别.对矢量的相加法则即平行四边形定则,教师在此可不必详谈,后面会有专门论述.四、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运动,其表示方式也最简单.在北京长安街上,以天安门为起点,向西1 000 m ,我们就很容易找到相应的位置.教师点评:如果物体做的是直线运动,运动中的某一时刻对应的是物体处在某一位置,如果是一段时间,对应的是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1.位置:用坐标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如图所示.物体先后经过两个坐标为x 1和x 2的位置,坐标的变化量Δx 表示物体的位移.图中的x 1、x 2表示A 、B 两位置的坐标.。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案-时间与位移

1.2時間與位移一、教材分析《時間和位移》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1章第2節教學內容,主要學習兩個重要的知識點:1知道什麼是向量和標量,2會區別位移和路程及時間和時刻。
本節內容是對本章知識的提升,又是後面知識點學習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會用座標表示時刻與時間、位置和位移及相關方向。
2、會用向量表示和計算質點位移。
(二)能力目標:1、通過用物理量表示質點不同時刻的不同位置,不同時間內的不同位移(或路程)的體驗,領略物理方法的奧妙,體會科學的力量。
三)德育目標:2、養成良好的思考表述習慣和科學的價值觀。
三、教學重點1、時間和時刻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繫。
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與路程的區別。
四、教學難點位移的向量性五、教學過程(一)引入: (播放影片)通過前面的影片大家可以看到,宇宙萬物都在時間和空間中存在和運動.我們每天按時上課、下課、用餐、休息.從幼稚園、小學、中學,經歷一年又一年,我們在時間的長河裡成長.對於時間這個名詞,我們並不陌生,你能準確說出時間的含義嗎?物體的任何機械運動都伴隨著物體在空間中位置的改變,你們用什麼來量度物體位置的改變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課題:時間和位移.(二)新課教學:(一)時刻和時間間隔老師提出問題: 1.結合教材,你能列舉出哪些關於時間和時刻的說法?2.觀察教材第14頁圖1.2—1,如何用數軸表示時間?3. 時刻和時間有什麼區別?學生討論: 仔細閱讀“時刻和時間間隔”,相互討論,得出結論.老師請學生回答問題並做小結:1.物體的運動總是伴隨著時間和空間而進行.2.在表示時間的數軸上,時刻表示一個點,而兩個點之間(即兩個時刻之間)對應的線段表示時間間隔, 簡稱時間.3.時刻是指某一暫態,時間是時間間隔的簡稱,指一段持續的時間間隔。
兩個時刻的間隔表示一段時間.學生思考: 我國在2003年10月成功地進行了首次載人航太飛行.10月15日09時0分,“神舟”五號飛船點火,經9小時40分50秒至15日18時40分50秒,我國宇航員楊利偉在太空中層示中國國旗和聯合國旗,再經11小時42分10秒至16日06時23分,飛船在內蒙古中部地區成為著陸.在上面給出的時間或時刻中,哪些指的是時間,哪些又指的是時刻?參考答案:這裡的“10月15日09時0分”、“15日18時40分50秒”和“16日06時23分”,分別是指這次航太飛行點火、展示國旗和著陸的時刻,而“9小時40分50431秒”和“11小時62分10秒”分別指的是從點火到展示國旗和從展示國旗到著陸所用的時間.(二)位移和路程中國西部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是我國最大的沙漠,在沙漠中,遠眺不見邊際,抬頭不見飛鳥.沙漠中佈滿了100~200m 高的沙丘.像大海的巨浪,人們把它稱為“死亡之海”. 許多穿越這個沙漠的勇士常常迷路,甚至因此而喪生.歸結他們失敗的原因都是因為在沙漠中搞不清這樣三個問題:我在哪裡?我要去哪裡?選哪條路線最佳?而這三個問題涉及三個描述物體運動的物理量:位置、位移、路程.老師提出問題: 位置、位移、路程它們有什麼不同?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弄明白這幾個問題. 學生討論: 四人一組,在各組發表自己的看法,對幾個概念進行討論.老師請學生回答問題並做小結:1:位移是向量,有向線段的長度表示其大小,有向線段的方向表示位移的方向. 2:質點的位移與運動路徑無關,只與初位置、末位置有關.3:位移與路程不同,路程是質點運動軌跡的長度,路程只有大小沒有方向,是標量.學生思考: 一質點繞半徑為R 的圓周運動了一圈,則其位移大小為 ,路程是 。
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时间和位移》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人教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时间和位移》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物理观念:使学生理解时间和位移的基本概念,能够区分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建立运动描述的基本物理图景。
2.科学思维: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学会运用数学工具(如坐标系)描述位移,发展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实验操作(如模拟位移测量),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科学态度与责任:激发学生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解时间管理的重要性,以及位移在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时间和时刻的区别与联系。
•位移的概念及其与路程的区别。
•建立直线坐标系描述位移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位移是矢量,具有方向性,并能准确表示其方向。
•应用直线坐标系解决实际问题,包括位移的计算和方向判断。
四、教学资源•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教材。
•多媒体教学课件(含动画、视频、图表)。
•直线坐标系模型或教具。
•实验器材(如小车、刻度尺、白板笔等,用于模拟位移测量)。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结合讨论法,通过教师讲解引导学生思考。
•演示法,利用多媒体教学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实验探究法,组织学生动手实验,加深理解。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情境引入:播放一段运动员赛跑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描述运动员的运动情况?”引出时间和位移的概念。
•提出问题: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刻?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运动员从起点到终点的距离(路程)与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位移)是否相同?新课教学1.时间与时刻•讲解定义,结合生活中的例子(如上课铃声响是时刻,一节课45分钟是时间)加深理解。
•利用时间轴图示,直观展示时间与时刻的区别。
2.位移与路程•通过动画模拟运动员赛跑过程,解释位移是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而路程是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和位移
课标要求
1、知道时间与时刻、路程与位移、矢量与标量的区别,了解时刻、位置、时间、路程、位移的对应关系及各量的物理意义。
2、掌握用坐标表示时刻与时间、位置和位移及相关方向,会用矢量表示和计算质点的位移。
3、体会物理学研究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是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学生能够弄清各个物理量的含义,同时体会物理学研究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过程
一、时刻和时间间隔
1、时刻: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用一点来表示。
举例:第2秒初、第2秒末、上午8时上课、8时45分下课……
2、时间间隔:时间间隔是两个时刻间的间隔,有时简称为时间,在时间轴上用一段来表示。
举例:第1s内、3s内、前2秒、每节课45分钟……
平时所说“时间”,有时指的是时刻,有时指的是时间间隔,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确定。
二、路程和位移
1、路程: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例1:测量地图上路径表示的路程。
――方法:可以在地图上沿旅行的路径放置一条棉线,然后把棉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地图的比例估算旅行者走过的路程。
路程只涉及物体运动轨迹的长短,并不涉及运动的方向。
当我们从某一点A运动到另一点B时,可以沿不同的轨迹、走过不同的路程,但位置的变动是相同的。
在物理学中用位移来表示物体的位置变化。
2、位移:用来表示物体(质点)位置的变化。
可用一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来表示。
三、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举例:位移、速度、力、加速度……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标量。
举例:路程、温度、质量、体积……
3、运算法则:
①. 标量的运算:代数加减法
例2:一个袋子中原有20kg 大米,又放入10kg 大米,则现在大米的质量是30kg 。
②.矢量的运算:几何关系
思考与讨论:
一位同学从操场中心A 出发,向北走了40m,到达C 点,然后又向东走了30m,到达B 点。
用有向线段表明他第一次、第二次的位移和两次行走的合位移(即代表他的位置变化的最后结果的位移)。
三个位移的大小各是多少?你能通过这个实例总结出矢量相加的法则吗?
四、 直线运动的位置和位移
在直线运动中,可用位置坐标表示运动物体的位置,用位置坐标的变化量表示运动物体的位移。
例3:物体在时刻1t 处于“位置” 1x ,在时刻2t 处于“位置” 2x 。
那么,12x x -就是物体的“位移”,记为
12x x x -=∆
置的坐标是m x A 3=,末位置的例4:一个物体从A 运动到B ,初位
坐标是m x B 2-=,它的坐标变化量
x ∆=?
作业
1、时间和时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下面几种提法中属于时刻的概念是 ,属于时间的概念是 。
(填写序号)
①第2秒初 ②第2秒内 ③2秒内 ④前2秒 ⑤前2秒初 ⑥后2秒初 ⑦第2秒末
2、一质点由位置A 向北运动4m到达位置B ,接着向东运动3m到达位置C 。
求质点由位置A 运动到位置C 的位移和路程。
3、一个质点在x轴上运动,各个时刻的位置如下表所示(质点在每一秒内都做单向直线运动)。
(1) 几秒内位移最大? ( )
A .1s内
B .2s内
C .3s内
D .4s内
(2) 第几秒内位移最大? ( )
A .第1s内
B .第2s内
C .第3s内
D .第4s内
(3) 几秒内路程最大? ( )
A.1s内B.2s内C.3s内D.4s内
(4)第几秒内路程最大?()
A.第1s内B.第2s内C.第3s内D.第4s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