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
红旗渠心得体会

红旗渠心得体会红旗渠是中国著名的水利工程,也是一段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壮丽篇章。
我有幸参观了红旗渠,并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下面是我对红旗渠的心得体会。
一、传承红旗渠精神,努力拼搏红旗渠的修建可谓艰苦卓绝,无数的劳动者以生命为代价,付出了巨大的汗水和牺牲。
他们坚韧不拔、顽强奋进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
红旗渠的传承者们,在困难面前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意志,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使红旗渠得以顺利建设。
正是这种拼搏精神,让我意识到只有不断努力、永不放弃,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
二、环保意识的重要性红旗渠是一项生态治理的杰出范例,它对环境的保护工作十分出色。
在红旗渠沿线,我们可以看到绿树成荫、河水清澈的景象。
这得益于相关部门和当地人民的不懈努力,他们重视环保意识,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使红旗渠成为一个生态宜居的地方。
参观红旗渠让我意识到环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推动垃圾分类,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等环保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环保意识,为构建美丽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团结合作,共铸辉煌红旗渠的建设离不开全体修建者的团结合作。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不同职业、不同技能的人们齐心协力。
正是因为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才有了红旗渠这一壮丽工程的完成。
红旗渠给了我很多启示,团结合作,共同奋斗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团结合作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做到团结一心,才能共同铸就辉煌。
四、感恩奋进,不忘初心红旗渠的修建离不开广大农民的无私付出。
在我们的参观中,和农民交流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对红旗渠的深情厚意。
正是农民的协助和奋斗,红旗渠才得以实现。
红旗渠的故事让我深刻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
我应该感恩我们生活中的点滴,感恩那些默默奉献的人,感恩这个美丽的家园。
2024年红旗渠参观学习心得体会样本(3篇)

2024年红旗渠参观学习心得体会样本红旗渠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工程项目,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一项重大建设,我有幸在参观学习中了解到了关于红旗渠的历史背景和各种故事,让我对这个工程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和钦佩。
红旗渠位于中国河北省平山县,全长一个多高一个多深,纵贯了这片土地,宛如一条红色的赤道。
红旗渠的建设始于1951年,当时,河北平原地区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利问题,水灾频发且严重影响农田灌溉和军民生活。
而在这个时候,中国军民却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红旗渠成为了当年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重要象征。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红旗渠的建设过程并不容易。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争年代,国家资源紧缺,而建设红旗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然而,面对困难,中国人民毫不气馁,他们以极高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积极参与到红旗渠的建设中。
许多老百姓自愿参军,成为了红旗渠的建设者和师生,他们用汗水和智慧铺就了红旗渠的宝贵历史。
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在这里,我听到了一位老人讲述了他曾经参与到红旗渠建设中的经历。
他说他当时只有十三岁,现在已经八十多岁了,但是他依然骄傲地说自己是红旗渠的‘孩子’。
他告诉我们,他当时虽然年纪小,但也是红旗渠建设的一份子,每天都要做很艰苦的劳动。
但是,他说他并没有觉得累,因为每当看到红旗渠渐渐成型,他的内心都充满了自豪和喜悦。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动,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畏困难的勇气,年龄和体力并不是问题。
在红旗渠的参观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这个工程的伟大和艰巨。
红旗渠经历了多次拦河治理、农田灌溉工、攻坚克难等,每个环节都需要耐心和智慧。
特别是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材料紧缺,施工条件艰苦,工人们不得不挖掘了数万深度的沟渠,用手捧土,不停地工作,四十八个小时不合眼。
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毫不畏惧的精神,确保了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最后的完工。
红旗渠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中国农田的灌溉问题,提高粮食产量,改善人民的生活。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一】去年暑假,我来到了x省林州市。
在那一座座秀丽的山峰上,盘绕着一个伟大的工程——“红旗渠”。
你可别小看它,如果没有它,你能想象到今天的林州会是什么样的吗?如果没了它,林州市将会是一片苍茫。
在遥远的一百年前,这里是一片旱地,仅仅二十几年内就发生了五十余次旱灾。
如果村民们想吃水,就要挑着担子到几十里外的一个小井里打水,而这打水过程中丧失的人命不可计数呀!我在那里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孝顺的媳妇去打水,要知道,她打的可是八人的水呀!她走了一天,打过水回家,就在路上,她被绊倒了,水一下子洒光了,要想再去打,已经不行了——天已经黑了。
回到家后,大家都没有责备她,而她却因为给自己过意不去,跳崖自杀了。
在太行山腰有一条漳河,林州人民就想把漳河水引入林州,来解决人们的吃水问题。
人们在1960年二月动工了,男子汉出动了,铁姑娘也出动了,少先队员放学后也来帮忙,人们都奋战在那悬崖之上。
工具却是些麻绳,除险钩,锤,吃的是野菜,住也是在山洞里铺床睡觉,我们在景点山区的山洞里还发现了一些肮脏的被子、褥子和衣物,如果你到了这儿,你一定会被感动的。
在极艰苦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
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x与x连接起来。
十余年后,这项伟大的工程完工了,从那天起,便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7公斤。
“红旗渠”还有许多景点呢,青年洞、天下第一滑、天一线……。
啊!那一天的旅行让我受益匪浅,它正是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红旗渠参观心得体会范文3篇

红旗渠参观心得体会范文3篇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
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红旗渠参观,希望大家喜欢!红旗渠参观心得体会范文1历史似乎已经逝去,然而,即使是在今天这个市场经济机制正在无孔不入地向各个角落和人们的骨髓里渗透的社会氛围里,红旗渠精神仍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红旗渠精神展览里的16字精神总结:“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给了我很多感想。
第一,红旗渠精神的核心之一是自信。
这种自信首先表现在对待大自然、特别是对待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心态方面。
“人定胜天”是对这种心态的高度概括。
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是一种敢想、敢干的精神。
这种精神还表现在对自己的能力的充分肯定方面。
没有这种自信精神的人,不相信自己能力的人,就会什么也不敢想,什么也不敢干,或者是听天由命,或者是祈求救世主,或者是迷信别人,或者是相信神灵鬼怪。
其实,要改变我们的命运,全靠我们自己!联想到我们今天的现实,红旗渠精神中的自信精神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第二,红旗渠精神的力量与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无论是观看当时的电影、图片,还是参观红旗渠的现场,我们都可以深深地体验到:红旗渠的决策者和修建者都有着基本上一致的信仰。
第三,红旗渠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红旗渠的建设者绝大多数都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奉献、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人。
在红旗渠的修建过程中,仅仅是死亡的人数就达到81人之多,而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
尽管付出了如此大的牺牲,没有任何现代化机器设备武装、甚至连饭都吃不饱的农民,却高效率地把红旗渠修成功了。
创新精神是干成事业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精神。
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一个民族就没有了活力,就会在困难面前停步不前,就会企求救世主,就会等、靠、要,就会失去自信。
从短短的参观中,我感受到了河南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干劲,团结协作与无私奉献的精神!虽然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下,像过去那样艰苦的社会环境是不会再有的,人民的人生价值观也变得务实起来,所以要我们这一代勒紧裤头苦干是不会再有的了。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四篇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四篇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1近日,我有幸参加了区委组织的学习红旗渠精神的实地参观学习。
当身临其境,一步一步的走近红旗渠,了解红旗渠,感知红旗渠后,真正感受到红旗渠设计者们的创新、建设者们的艰辛和领导者们的合心时,我心灵深处又一次受到强大的震撼。
走在干渠的堤坝上,看着绵绵流淌的红渠水,感受着红旗渠的宏伟壮丽,惊叹和敬仰红旗渠的建设者们,当年在自然环境极其恶劣,不仅缺少机械设备和技术水平,还有三年的自然灾害,缺衣少粮十分艰苦。
就是在这样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林县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穿越太行山的悬崖绝壁,险滩峡谷,遇山凿洞,遇沟架桥,开山劈路,用血泪和汗水浇灌出举世闻名的人工天河红旗渠,以无畏的精神和卓越的胆识,震撼太行、感召岁月。
巍巍太行山记录着林县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丰功伟绩。
红旗渠的建设不仅仅是建设了一个伟大的水利工程,更是树立了中华民族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伟大精神丰碑。
通过这次参观红旗渠,使我身心倍受鼓舞,激发了对工作的热情,更加热爱本职工作,坚持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学习文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工作效力,为我区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学习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2一项工程历时近十年,当地干部、群众全都在一线,用着简陋的设施,克服着艰苦的条件,就拼着一股蛮劲、韧劲、狠劲,硬是从太行山腰引漳入林,建成了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该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万立方米,红旗渠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山西石城镇-河南任村镇),干渠支渠分布全市各乡镇,总长度达1500公里。
这和愚公移山一样,坚韧不拔、自立根生、艰苦奋斗、敢于向穷山恶水开战,化不可能为可能;但又和愚公移山不一样,愚公是“一人移山,子孙代代无穷尽也”,而红旗渠建设共发动民工30余万人,团结协作、众志成城,集众人之力,化腐朽为神奇,红旗渠中的水流如今依然奔流不息。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七篇

红旗渠心得体会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数十万人苦干十年,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建成了盘绕太行山,举世瞩目的引水灌溉工程一一红旗渠。
这一渠清水使林县彻底摆脱了极度缺水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改造自然环境的一大奇迹。
也诞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考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三天的培训虽然短暂,但我通过现场实景教学、专家讲座、专题片播放等进行学习后,使我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
“红旗渠精神”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保持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拼搏精神,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信念感、使命感,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自身岗位上不断发光发热。
“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我们要奋发向上,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不言放弃。
以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勇挑重担、苦干实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
做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检察干部,通过进一步学习红旗渠精神,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在岗位上履职尽责、无私奉献,增强工作上的行动力,对照共产党员的初心,在学思践悟中拼搏实干,不负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
红旗渠心得体会6月16日-18日,在院里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传承红旗渠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教育培训班,并亲眼目睹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壮观,聆听了讲解员讲述修建红旗渠悲壮历程,我大受震撼,久久难以平静。
“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从过去到现在,林县人民一直过着“日日盼水不见水”“十年九不收,百姓逃水荒,吃水贵如油”的生活,但林县人民越是困难越向前,他们以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持之以恒的毅力,终于修成了被世人成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解决了困扰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15月中旬我们来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参观学习红旗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是这里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在林县,走几里甚至几十里去取水,是每个家庭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为一担水,有的要耗费一个劳动力半天、乃至大半天时间。
曾经为争夺河水、井水而引发的械斗在这里并不罕见。
面对这样的情形,林州人民决定要改变现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州的山河。
然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当中开凿一条长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特别是在60年代,其面对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所无法想象的。
可是英雄的林州人民做到了,创造了新中国的一个奇迹。
在参观学习的这几天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也为林州人民的这种精神所折服。
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青年洞的开凿。
青年洞是一条六百多米长的隧洞,而且是开凿在悬崖绝壁上。
太行山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可想而知青年洞的开凿是多么的艰巨。
可是林州人民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总长度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道。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
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们,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11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红旗渠观后感(10篇)通过参观红旗渠,了解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下面就是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红旗渠观后感,用红旗渠精神来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
更多观后感心得体会相关推荐↓↓↓《狼图腾》读后感心得体会《一呼百应》观后感心得体会《为了和平》观后感心得体会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震撼心人——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一幅幅黑白历史照片、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直击我的视觉,真实感迎面扑来,仿佛身临其境,让我零距离感受到“人工天河”的宏伟浩大,对创造“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林州人民不畏艰难、敢较天地的伟大气魄而肃然起敬。
在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向威迫的形势下,在已故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勤劳勇敢的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太行山峭壁之上的青年洞,此处为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在这坚硬的崖壁上用尽全力也只能凿出一个小洞,更何况是凿通一条高5米、宽6.2米的渠道,这是何等的意志与精神!历久弥新——红旗渠精神专题讲座、《红旗渠》纪实片和话剧生动再现了林州上下艰难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详细描述了工程背后的艰辛历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阐释了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让我更深切领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字字凝重,这是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鲜血和汗水的汇集,是一面永不褪色的伟大精神旗帜,历久弥新。
在学习期间,我们考察组先后深入林州市姚村镇史家河村、黄华镇庙黄村考察学习村级党组织建设管理和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实地参观了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林州凤宝管业有限公司、林州市汽配产业园、林州光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逐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双高”产业集群,林州人民与时俱进,发展现代产业,令人影响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近红旗渠感受时代精神
红旗渠是上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历时10年建造起来的一条人工天河,誉满华夏,播扬五洲,可以和我国历史上任何一条名渠相媲美。
周恩来总理曾说:“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外国朋友来到中国,应该去参观一下红旗渠。
”从1969年红旗渠竣工以来,先后到此参观的外宾就有来自五大洲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700人之多,他们无不对红旗渠发出由衷地赞叹。
红旗渠也是全国的一面红旗,40多年来国内前来参观学习的达162.4万人,现在它已成为太行山上著名的旅游胜地。
今天,随着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和深入,我再次走进红旗渠,感受红旗渠带给我们的一切为了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的时代精神。
一、为了群众修建红旗渠
红旗渠所处区域过去是土薄石厚,贫困落后,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
由于干旱,吃水困难,建国初期,当时的林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7个村没水吃,其中跑5里以外取水吃的181个村,跑10里以外取水吃的94个村,跑15里以外取水吃的30个村,跑20里以外取水吃的2个村。
因为缺水,林县人民养成了惜水如命的习惯,有个别地方一年洗刷次数很少,像桑耳庄村一个新媳妇因替老公公担水不小心把水碰翻,除夕之夜上吊自尽。
因为缺水,群众食不饱腹,
衣不遮体,过着糠菜半年粮半年的凄惨生活,曾流传这样一首民谣:“咱林县,真可怜,光山秃岭旱河滩;雨大冲得不见籽,雨少旱的没收成;一年四季忙到头,缺吃没穿直发愁。
”全县90多万亩土地,只有1.3万亩能浇上水。
因为缺水,群众被迫逃荒要饭,背井离乡。
全县群众没水吃的凄惨事例举不胜举。
1954年,杨贵调到林县任县委书记后,面对这种残酷情境,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就带领县委一班人,跑遍全县山山水水,走完村村庄庄,调研的结果共同认为林县的致命点就是缺水,水是我们主攻的堡垒。
杨贵说,走了一村又一村,访了一户又一户,人人痛诉没水苦。
群众想水、盼水、梦求水,我们一定要“瞄准目标解决水,决心让民用上水;只要山区有了水,敢与平地去比美。
”因此,县委决定要把治山治水作为重点去抓,提出了:“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口号,决定把漳河水引进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后来更名为红旗渠。
二、带领群众修建红旗渠
一县之力修建红旗渠是项“工程大,条件差,战线长,民工多”的攻坚战,要想获得成功,关键在于带领群众齐奋斗。
可以说,领导干部是群众的主事者,是创业的组织者,是战斗的指挥者,是行动的带头者。
正像人们所说“组织就是旗帜,领导就是标杆,干部就是榜样。
”组织作用发挥好
了,就能形成堡垒,凝聚民心,同心同力,攻坚克难。
领导干部当好了榜样,将会使权力性影响力和非权力性魅力结合起来,感召人、引领人,在组织领导的倡导下,广大群众心甘情愿地跟着去创业。
杨贵书记为了修建红旗渠“敢”字当头,迎难而上,排除干扰,运筹帷幄,并且还挤出时间到修渠工地和民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以率先垂范的行为感动了群众,激发了信心。
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既得带头实干,又得宣传群众共同干。
正如古人管仲说的,“口能言者,身能行者,国之宝也”。
可以说,“讲是务虚,干是务实;光虚不实,难出成绩;光实不虚,力量不足;虚实结合,才有合力。
只要能说能干,言行一致,就会众心所向,合力取胜。
”在修渠工作中,领导干部们在带头实干的同时,注重宣传教育和组织建设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带领群众修建红旗渠。
三、依靠群众修建红旗渠
有道是“依靠群众威力大,艰难险阻都不怕。
”在修建红旗渠的艰难条件下,广大群众动脑想法,开拓进取,做到了“没有炸药自己造,没有石灰自己烧,没有技术自己学,没有工具自己找。
”土法上马,人海战术,就地取材,用石当料,把红旗渠建造成了与太行山融为一体的艺术品。
林县修建红旗渠工程,是与大自然展开的一场大决战,先后参战人数有30多万人。
全县人民群众凭着一把大锤,
一根钢钎,一双大手,一个梦想,发挥大智大勇,进行顽强拼搏。
硬是在太行山上建成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总共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设了157座渡槽,打通了211个隧洞,挖砌土石方1818万立方米,可以北从哈尔滨,南到广州,修筑一道高3米,宽2米的万里长城。
红旗渠修成后,54万亩土地得到了灌溉,56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粮食由亩产200斤,提高到了1000多斤。
彻底改变了林县的落后面貌。
可以说,红旗渠的建成是走群众路线的产物,是依靠群众力量的结晶。
正如刘云山同志视察红旗渠时讲的“红旗渠为什么能建起来?就是靠的一种理想,靠的一种精神,靠的一种信念。
红旗渠实际是林县人民的梦,梦什么呢?就是梦这个水,最后终于实现了,这就是梦想成真。
”事实证明,根基在人民群众,血脉在人民群众,力量在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能创造人间奇迹。
红旗渠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是鱼水相傍,血肉相连的关系,互相依靠,不可分割。
干部离不开群众,群众也需要干部,没有群众的支持,干部就无法工作。
这就需要领导干部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扎实工作,干事创业,争取为群众追求的美好梦想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