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旗渠有感

合集下载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

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观看《红旗渠》心得体会八篇【一】去年暑假,我来到了x省林州市。

在那一座座秀丽的山峰上,盘绕着一个伟大的工程——“红旗渠”。

你可别小看它,如果没有它,你能想象到今天的林州会是什么样的吗?如果没了它,林州市将会是一片苍茫。

在遥远的一百年前,这里是一片旱地,仅仅二十几年内就发生了五十余次旱灾。

如果村民们想吃水,就要挑着担子到几十里外的一个小井里打水,而这打水过程中丧失的人命不可计数呀!我在那里听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孝顺的媳妇去打水,要知道,她打的可是八人的水呀!她走了一天,打过水回家,就在路上,她被绊倒了,水一下子洒光了,要想再去打,已经不行了——天已经黑了。

回到家后,大家都没有责备她,而她却因为给自己过意不去,跳崖自杀了。

在太行山腰有一条漳河,林州人民就想把漳河水引入林州,来解决人们的吃水问题。

人们在1960年二月动工了,男子汉出动了,铁姑娘也出动了,少先队员放学后也来帮忙,人们都奋战在那悬崖之上。

工具却是些麻绳,除险钩,锤,吃的是野菜,住也是在山洞里铺床睡觉,我们在景点山区的山洞里还发现了一些肮脏的被子、褥子和衣物,如果你到了这儿,你一定会被感动的。

在极艰苦的施工条件下,林州人民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

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了1250座山头,架起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达2225万立方米,如果把这些土石垒成高2米,宽3米的墙,可纵贯祖国南北,把x与x连接起来。

十余年后,这项伟大的工程完工了,从那天起,便彻底改善了林州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7万人和37万头家畜的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7公斤。

“红旗渠”还有许多景点呢,青年洞、天下第一滑、天一线……。

啊!那一天的旅行让我受益匪浅,它正是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观红旗渠有感200字

观红旗渠有感200字

观红旗渠有感200字
篇一观红旗渠有感
红旗渠,那是一道刻在太行山上的精神丰碑!也许你会问,一条渠
能有啥特别?可当你真正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你就会惊叹不已。

当年,林县人民面临缺水困境,他们没有退缩,而是靠着一双手,硬是在悬
崖峭壁间开凿出了这条生命之渠。

我觉得,这是怎样的一种决心和毅
力啊!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篇二观红旗渠有感
提起红旗渠,我心中就涌起一股敬佩之情。

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
能建成这样伟大的工程,可能吗?能!林县人民做到了!他们那种不
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就像一把火,点燃了我内心的斗志。

我在想,要是我身处那个时代,我能有他们那样的勇气吗?
篇三观红旗渠有感
红旗渠啊红旗渠,你可真是太了不起啦!想象一下,悬崖上人们忙
碌的身影,那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他们也许会累得直不起腰,也许会
被石头砸伤,但他们从未放弃。

这难道不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在支撑着吗?我觉得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多。

篇四观红旗渠有感
观看红旗渠,我深受触动。

它不只是一条渠,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林县人民的坚持和努力,让我不禁反问自己:在面对困难时,我能像
他们那样坚定吗?或许我应该好好反思,从他们身上汲取力量,勇敢
前行!
篇五观红旗渠有感
红旗渠,简直太震撼我啦!那陡峭的山壁,那艰难的施工环境,林
县人民却创造了奇迹。

我在想,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拼命?是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是不服输的劲头!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永远铭记吗?。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七篇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七篇

红旗渠心得体会20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人民以“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豪迈气概,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数十万人苦干十年,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建成了盘绕太行山,举世瞩目的引水灌溉工程一一红旗渠。

这一渠清水使林县彻底摆脱了极度缺水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改造自然环境的一大奇迹。

也诞生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考察红旗渠时指出“红旗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

三天的培训虽然短暂,但我通过现场实景教学、专家讲座、专题片播放等进行学习后,使我对新时期如何传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启发。

“红旗渠精神”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保持矢志不渝、不懈奋斗的拼搏精神,保持高度的责任感、信念感、使命感,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在自身岗位上不断发光发热。

“红旗渠精神”激励着我们要奋发向上,顽强拼搏,锐意进取,不言放弃。

以振奋精神激发斗志,勇挑重担、苦干实干,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留下许党报国的奋斗足迹,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力拼搏。

做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检察干部,通过进一步学习红旗渠精神,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

在岗位上履职尽责、无私奉献,增强工作上的行动力,对照共产党员的初心,在学思践悟中拼搏实干,不负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期盼。

红旗渠心得体会6月16日-18日,在院里的组织安排下,我有幸参加了“传承红旗渠精神争当时代先锋”主题教育培训班,并亲眼目睹了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壮观,聆听了讲解员讲述修建红旗渠悲壮历程,我大受震撼,久久难以平静。

“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从过去到现在,林县人民一直过着“日日盼水不见水”“十年九不收,百姓逃水荒,吃水贵如油”的生活,但林县人民越是困难越向前,他们以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持之以恒的毅力,终于修成了被世人成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解决了困扰林县人民的吃水问题。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我们从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后,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总结方法。

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红旗渠精神心得体会15月中旬我们来到位于太行山区的河南省林州市,参观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红旗渠。

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参观学习红旗渠的过程中,我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十年九旱,水是这里每个人梦寐以求的东西。

在林县,走几里甚至几十里去取水,是每个家庭每天必做的一件事。

为一担水,有的要耗费一个劳动力半天、乃至大半天时间。

曾经为争夺河水、井水而引发的械斗在这里并不罕见。

面对这样的情形,林州人民决定要改变现状,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重新安排林州的山河。

然而,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当中开凿一条长1500公里长的红旗渠,特别是在60年代,其面对的困难是我们今天所无法想象的。

可是英雄的林州人民做到了,创造了新中国的一个奇迹。

在参观学习的这几天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了什么是“红旗渠精神”,也为林州人民的这种精神所折服。

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青年洞的开凿。

青年洞是一条六百多米长的隧洞,而且是开凿在悬崖绝壁上。

太行山坚硬如钢的石英砂石,一锤下去,只能留下一个斑点,可想而知青年洞的开凿是多么的艰巨。

可是林州人民做到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智慧、用自己的毅力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在大山中开凿出了一条总长度616米,高5米,宽6.2米的隧道。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模范人物。

除险队长任羊成带着他的队员们,在崖上荡秋千,飞荡数次,才能荡进虎口,除掉险石,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11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11

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红旗渠观后感(10篇)通过参观红旗渠,了解红旗渠精神,红旗渠不仅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下面就是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_红旗渠观后感,用红旗渠精神来建设我们美丽的祖国。

更多观后感心得体会相关推荐↓↓↓《狼图腾》读后感心得体会《一呼百应》观后感心得体会《为了和平》观后感心得体会参观红旗渠心得体会篇1震撼心人——走进红旗渠纪念馆,一幅幅黑白历史照片、一座座栩栩如生的雕塑直击我的视觉,真实感迎面扑来,仿佛身临其境,让我零距离感受到“人工天河”的宏伟浩大,对创造“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林州人民不畏艰难、敢较天地的伟大气魄而肃然起敬。

在三年自然灾害生死攸关向威迫的形势下,在已故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的带领下,浩浩荡荡的建渠大军开赴太行山里、漳水河畔,从此揭开了红旗渠工程的序幕。

勤劳勇敢的人民苦战10个春秋,仅仅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太行山峭壁之上的青年洞,此处为红旗渠建设最艰巨的地段,在这坚硬的崖壁上用尽全力也只能凿出一个小洞,更何况是凿通一条高5米、宽6.2米的渠道,这是何等的意志与精神!历久弥新——红旗渠精神专题讲座、《红旗渠》纪实片和话剧生动再现了林州上下艰难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详细描述了工程背后的艰辛历程和感人至深的故事,深刻阐释了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

让我更深切领会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的字字凝重,这是林州人民的智慧和勇气、鲜血和汗水的汇集,是一面永不褪色的伟大精神旗帜,历久弥新。

在学习期间,我们考察组先后深入林州市姚村镇史家河村、黄华镇庙黄村考察学习村级党组织建设管理和乡村旅游产业、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工作的先进经验;实地参观了林州重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林州凤宝管业有限公司、林州市汽配产业园、林州光远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逐步形成以高端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双高”产业集群,林州人民与时俱进,发展现代产业,令人影响深刻。

红旗渠研学旅行

红旗渠研学旅行

红旗渠研学旅行作文600字第1篇:红旗渠——奋斗的象征在这次研学旅行中,我有幸参观了被誉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

这条渠流穿越河南省林州市,是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凝结着无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

站在红旗渠旁,我深深感受到一种震撼,那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壮丽,更是因为它背后蕴含着无比坚强的毅力与精神。

红旗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当时,林州市正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农业生产停滞,民众生活困苦。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林州市的人民决定修建一条引水渠,将山泉水引到干旱的地区。

然而,那时的技术条件十分落后,工程难度极大。

没有现代化的机械设备,也缺乏充足的资金,但林州人民凭借着坚定的决心和不屈的奋斗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

我们参观了红旗渠的开挖现场,看到一段段隧道依山而建,渠水清澈,缓缓流淌。

导游讲述了当年工人们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利用简陋的工具,一点一滴地挖掘出这条生命之渠。

许多老工人亲自回忆当年的情景,眼中流露出深深的自豪与怀念。

尽管那时条件异常艰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因为他们深知,只有用双手创造,才能改变命运。

站在红旗渠旁,我深刻感受到了一种力量,那就是坚持与奋斗的力量。

红旗渠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凝聚了无数人的智慧和心血,也见证了一个时代的拼搏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应当继承这种精神,遇到困难时不要退缩,要勇敢面对、坚韧前行。

这次研学旅行让我明白,红旗渠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它更是一种象征,一种奋斗不息、不断追求的精神象征。

我将会铭记这份力量,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

第2篇:红旗渠——勇气与智慧的结晶我一直听说过红旗渠,它被誉为“人工天河”,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

此次研学旅行,我们来到了林州市,亲眼见证了这项伟大的工程。

站在红旗渠旁,我不仅感受到了它的宏伟壮丽,更深刻地理解了它背后所承载的勇气与智慧。

上世纪60年代,林州市面临着严重的缺水问题,农田干涸,百姓生活艰难。

为了改变这一困境,林州市的人民决定修建一条引水渠,将水源引入贫瘠的山区。

参观完红旗渠的感悟

参观完红旗渠的感悟

参观完红旗渠的感悟
1. 哇塞,参观完红旗渠,我真的被震撼到了!那渠道就像一条蜿蜒的巨龙,在山间穿梭,这得付出多大的努力啊!想想我们现在,遇到点困难就打退堂鼓,难道不觉得惭愧吗?
2. 去看了红旗渠后,我才明白啥叫人定胜天!那可是硬生生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来的呀!我们平时总说做不到这个做不到那个,和红旗渠的建设者们比起来,我们好意思吗?
3. 红旗渠啊,真的让我大开眼界!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就好像是从石头里长出的希望之花!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该有这种创造奇迹的决心呢?
4. 参观完红旗渠,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那渠水就像是先辈们的汗水汇聚而成,我们有啥理由不珍惜现在的生活呢?
5. 哇,红旗渠真的太了不起了!它就如同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明灯,指引着我们勇往直前!我们是不是也该像他们一样勇敢地去拼搏呢?
6. 看了红旗渠,我才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坚韧不拔!那渠道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我们能不好好书写自己的人生故事吗?
7. 红旗渠呀,真的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就像一座屹立不倒的丰碑,警示着我们要努力奋斗!我们还等什么呢?
8. 参观完红旗渠后,我一直在想,他们能做到,我们为啥不行?那渠水欢快地流淌着,仿佛在嘲笑我们的懦弱!
9. 哇哦,红旗渠简直太神奇了!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内心奋斗的大门!我们难道不应该被它激励吗?
10. 红旗渠,真的是让我感慨万千啊!那是多少人的心血铸就的呀!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5篇)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5篇)

参观红旗渠观后感参观红旗渠观后感(通用34篇)参观红旗渠观后感 1红旗渠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特定的时代建成的,被林州人称为“生命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林县历史上是个“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穷山区。

自明朝正统元年起,到1949年全国解放这514年中,在林县这一小块土地上,曾发生过自然灾害100多次,因大旱绝收就有30多次,其中发生人吃人的惨境,就有5次。

民国初年,任村桑耳庄有位叫桑林茂的老汉,为了全家能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吃上一顿饺子,天不亮就到离家十几里的黄崖去担水,由于人多、泉水小,等了一天才接满一担水。

而在腊月才刚娶进家门的新媳妇,在家等着老公公担水回来煮饺子,左等右等不回来。

等到天黑才终于在半路迎到了挑满水回家的老公公,天黑山路不好走,小脚一滑,一桶水全洒在了地上。

大年初一的早上,人们发现了上吊自杀的新媳妇……这一桶水摧毁了这一家人对于生活的全部勇气和希望。

就是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环境中,时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担着被撤销职受处分的风险,排除万难,下定决心要修建红旗渠。

这次我们很荣幸的请到了当年红旗渠工地上的除险队长任羊成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年修渠的故事。

他在上工地之前,总要把自己的铺盖捆起来,他还有个小本子,把平时他借别人的东西都记在上面。

有次他的这个秘密被工地总指挥长马有金发现了,问他是不是想开小车当逃兵。

任羊成说:“咱干的是啥活,有多危险,万一哪一天粉身碎骨,我的东西也现成,把这四两套子,往棺材里一放就行了。

”在林州,只要是65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修过红旗渠,大家不讲任何条件,不叫任何困难,一心一意修建红旗渠。

民工们住山崖、山洞、席棚,每逢下雨,外边大下,里边小下。

由于长期睡在石板上,地下潮湿而且又凉,很多人都得了关节炎,还仍然坚持在工地。

民工们从家带口粮,每人每天1斤多粮食,吃不饱肚子,很多人都得了浮肿病。

为了填饱肚子,只能靠上山采野菜,下河捞河草充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红旗渠有感踏着重重叠叠的英雄足迹,我们自己组织参观了林县红旗渠,感受颇多……初次踏上河南这片土地,新奇而略显惴惴。

听说这是个资源相对匮乏、贫瘠,而人口众多的地方。

当大客车驶入河南境内,巍巍太行山早已变得郁郁葱葱,放眼望去,整齐的梯田和绿油油的远山随处可见,立即抹去心头略显灰蒙的“印象”。

来到林州境内,一条黄色的巨龙盘距在悬崖绝壁之上,看不到哪里是头,哪里是尾,这就是著名的红旗渠。

红旗渠的故事也曾听说过,但一切都只是“故事”,抽象而遥远,而那天,当我们一行人来到红旗渠后,面对眼前的壮丽奇观,一幕幕情景浮现在脑海里,让人联想到当年的创业艰辛,大家无不感慨万千:几十万食不果腹的民工用简陋的工具、落后的技术手段,以一颗火红的心和坚韧的意志做出了愚公移山的千古伟业。

悠悠十年风霜雨雪,多少人把青春奉献给了山石险峰却无怨无悔,在这千里长渠上,又洒下了多少林县儿女的鲜血?昨日英雄今安在,一渠江水向东流!不由得,我对老一辈的林县劳动人民又多了几份敬畏之情,不同以前,这种情,如同那峭壁上的磐石般实在而具体。

通过参观我们了解到,历史上的林县石厚土薄,十年九不收,解放后勤劳的林县人民不向命运低头,以“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的超然心态,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以大无畏的“红旗渠”精神,逢山凿洞、遇河架桥,改变了林县面貌,创造人间一大奇迹。

由此我又想到了我们的专业学习,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曾几何时我们也感到压力大,节奏紧张,琐事繁多而且充满矛盾,现如今见识了修凿红旗渠艰辛苦难,才觉得,人的潜力是惊人的,做一件事,有决心,有勇气,有耐力,那么任何事情都难不倒我们,日常工作学习上的小困难,更是如此。

在参观红旗渠的同时,我们的心中又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我们的先辈在几十年前那样艰苦的环境里创造出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作为一名后生,感觉骨子里也流淌着英雄先辈们的热血,我更应该继承好这份红旗渠精神,带着一种乐观,坚韧的心态投入到工作学习与实践中,更进一步,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学生,更是要把红旗渠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当中去,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急难险重我先上,勤俭节约创优秀!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红旗渠精神,才能不枉此行!这次参观已经超脱了简单的参观旅游,这是一次红色之旅,一次心灵的洗礼……西边天际抹上一片艳红的时候,坐在车内透过车窗再看一眼缠绕于太行山腰际的红旗渠,我为林县人无畏天地的英雄气概所感动,为林县人不向命运低头的潇洒气度所折服。

我决心,要学习“红旗渠精神”,更要结合我的教学工作赋予其更多新的内涵,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传统美德与新时期我校建设相结合,在教学之路上把“红旗渠精神”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下去。

巍峨太行山,雄壮红旗渠。

“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最为困难的历史时期,为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河南林州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修桥,苦战10年,共计削平山头1250个,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挖砌土石方1516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饮水和灌溉的生存问题,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慰问困难群众之后,7月17日下午,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总干渠分水闸处的红旗渠纪念馆和总干渠重点工程青年洞。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逼真的模型、生动的实物、珍贵的照片、翔实的资料,真实再现了河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

面对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历史照片,听讲解员述说老一辈当年鏖战太行山的壮烈场面,大家都感动了。

走在红旗渠重点工程——青年洞前曲折的长堤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红旗渠中碧绿的流水,大家仿佛又看到一个个铁血汉子和巾帼英雄腰系草绳在悬崖峭壁间除险的身影,仿佛又听到铁锤砸向钢钎的声响回荡在山间。

参观完红旗渠后我们在青年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红旗渠是困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客服艰难险阻、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是林州人民用鲜血和牺牲、用坚持和奉献铸造的人间奇迹。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体现了林州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壮志豪情,也是与“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是我们新时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保证。

大家纷纷表示,红旗渠一行,对我们来说,精神上是一种鼓舞,灵魂上是一次洗礼,责任上是一次强化。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自觉传承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坚持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把学习实践红旗渠精神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通过这次红旗渠之行我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如果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或者很难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必须众人一心、协作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巍峨太行山,雄壮红旗渠。

“林县人民多奇志,誓把山河重安排!”上世纪60年代,我国正处于最为困难的历史时期,为改变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恶劣环境,河南林州人民宁愿苦干、不愿苦熬,宁愿流血、不愿流泪,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凭着一锤一钎一双手,逢山凿洞,遇沟修桥,苦战10年,共计削平山头1250个,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挖砌土石方1516万立方米,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建了总长15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红旗渠,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人间奇迹。

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林县人民饮水和灌溉的生存问题,更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慰问困难群众之后,7月17日下午,全体党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位于总干渠分水闸处的红旗渠纪念馆和总干渠重点工程青年洞。

在红旗渠纪念馆里,逼真的模型、生动的实物、珍贵的照片、翔实的资料,真实再现了河南林州人民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历程。

面对一幅幅令人震撼的历史照片,听讲解员述说老一辈当年鏖战太行山的壮烈场面,大家都感动了。

走在红旗渠重点工程——青年洞前曲折的长堤上,面对着太行山的悬崖峭壁和红旗渠中碧绿的流水,大家仿佛又看到一个个铁血汉子和巾帼英雄腰系草绳在悬崖峭壁间除险的身影,仿佛又听到铁锤砸向钢钎的声响回荡在山间。

参观完红旗渠后我们第四组在青年洞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红旗渠是困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客服艰难险阻、兴修水利工程、造福一方群众的伟大实践,是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生动写照,是林州人民用鲜血和牺牲、用坚持和奉献铸造的人间奇迹。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不仅体现了林州人民“与天奋斗,与地奋斗”、“一颗红心两只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壮志豪情,也是与“井岗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党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是我们新时期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更是我们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力保证。

大家纷纷表示,红旗渠一行,对我们来说,精神上是一种鼓舞,灵魂上是一次洗礼,责任上是一次强化。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应该自觉传承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坚持弘扬和践行红旗渠精神,把学习实践红旗渠精神同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工作,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通过这次红旗渠之行我感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一个团队如果是一盘散沙就不可能或者很难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必须众人一心、协作配合才能更好的完成任务;星转斗移,岁月沧桑。

红旗渠开始建设至今已45年。

红旗渠建设开始叫“引漳入林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竣工于1969年7月。

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奋战了十年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和艰难险阻,付出了很大代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创造了丰富的经验,充分显示了党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无穷的创造力。

1954年4、5月份调任林县县委书记的杨贵同志,在分析林县县情时,深刻认识到缺水是林县贫困诸多矛盾中的主要矛盾。

人没有水不能生存,有水便有生命,有生命就能求发展。

当时全县共有90多万亩耕地,只有1万多亩水浇地,其它耕地全是靠天种植。

大旱绝收,小旱薄收,种麦面积很小,亩产仅有七八十市斤,秋粮也不过百把斤,群众仍过着糠菜半年粮的贫苦生活。

全县550个行政村,就有305个村人畜吃水困难,有的跑5里、10里去取水,还有的跑更远路程去取水,群众说“吃水如吃油”,但是没有油吃能过,没有水吃,一天都不行。

面对这些情况,1957年12月,杨贵同志作了发动全县人民“全党动员,全民动员,苦战五年,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动员报告。

通过种种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于1960年2月,在县委书记杨贵、县长李贵的带领下,以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开始了“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

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战十年,终于建成竣工。

“引漳入林”的红旗渠工程,是林县人民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不断实践,不断认识,在干中学,在学中干,从修小型水利工程到修大型工程的过程。

兴水符合林县县情,兴水就是为林县父老乡亲办实事,兴水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群众从兴办水利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党,从而更加热爱党,党指向哪里,群众就干到哪里。

红旗渠的建成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体现;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解决突出问题、不等不靠的精神体现。

红旗渠的建成是一批批冲锋在前、享乐在后、硬骨铮铮、一心为众、无私奉献的英雄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的结果;是党员领导干部深入第一线和群众同心干,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保证工程建设顺利进展的结果。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今天,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为民所望,为民所急,办更多、更大的实事、好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无畏,创造性地工作,视人民群众的利益高于一切,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来到了红旗渠博物馆,在解说员的讲解下回顾了林州人民发扬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耗费十年时间完成红旗渠的历史壮举。

看着一幅幅珍贵的旧照片,一个个沙盘模型,我们对林州人民充满了崇高的敬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