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与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地名:中华文化传承和认同的标识

地名:中华文化传承和认同的标识

地名:中华文化传承和认同的标识作者:陈鹏来源:《新传奇》2019年第27期中国地名,承载着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接续着千百年的情感传承,更是一个地方的文化符号。

对文化的传承和认同是对文化根脉的一种敬畏,而地名就是文化传承和认同的标识。

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

中国地名体现了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的地名历经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

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反映族群分布,成为朝代名称早期的地名实际上反映了族群分布。

如商朝人,几乎将所有做过都城的地方都称为“亳”,早期迁移到的地方也命名为“亳”。

又如,山东好几个地方地名都帶“不”(音夫),其实这也是反映某一个族群的流动或者分布的特点。

再如“姑”字,江南有好几个地名有这个字,最著名的是苏州,被称为姑苏。

对“姑”字以前有几种望文生义的解释,但有学者认为“姑”没有具体意义,只是越人的发语字。

但这类地名的存在反映了某支越人的分布。

早期的地名后来成为国名,成为朝代的名称,其实开始往往是指具体的地方,例如秦、汉、魏、晋、宋等。

以“汉”为例,来源于汉水,因为有了汉水,才有了汉中等地名。

汉高祖刘邦的封地在汉中,成为汉王,之后他建立的朝代就是汉朝。

因为汉朝在中国历史上有重大的影响,基本上奠定统一中国的疆域,所以这个民族主体被称为汉族。

这些地名经历具体的事件后发展成国名,因为开国皇帝或者统治者往往会把这些地方作为发祥地,之后就成为朝代名称。

反映人口迁移,记录一段历史地名的迁移也反映人口迁移或民族的迁移。

比如刘邦的祖籍是沛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他父亲长期生活在这里。

刘邦做皇帝以后将父亲接到关中,尊他为太上皇。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

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袁文龙地之有名犹如人之有名。

地名是城市的名片,是了解地域风貌的窗口和特殊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原生态状保存下来的老地名,则更具极高的史料价值。

有人说它是城市的活化石,此话并不为过。

作为城市历史文化载体之一的老地名,也在一定程度上既反映了城市居民的朴实情感,又往往寄托着城市居民的美好愿望。

蕴涵着神话或传说、轶闻、民俗的老地名,在民众的口传耳濡中,作为一种活生生的文化生存形式,代代传承,不失为是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延续和发展的纽带。

因此,地名不单是为人们指向认路的文字符号,而是汇聚着人类智慧,并浓缩着一段人文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很难想象,如果常熟城内的老县场、新县前、坛上、塔前、教场湾、阁老坊、总马桥、小庙场、青果巷、义庄弄、六房湾、琴川河、洗砚池、醉慰街、含辉阁、会元仿、儒英坊、百忍堂、言子桥、翁府前、朱雀弄、九万圩、书院弄、忠胜巷等一大批人们耳熟能详的老地名,一旦全部消失,那么常熟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历史内涵就将“略输文采”、“稍逊风骚”,而显得大为逊色。

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遗憾的是不少老地名,已经在前几年人们的不经意见被悄悄地逐出了城市“名片”,正在逐渐消亡。

联合国第五、六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都明确指出:“地名是民族文化遗产”、“地名有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意义,随便改变地名将造成继承文化和历史传统方面的损失”。

保护和规范地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我国民政部鉴于前一时期由于缺乏传统文化保护意识,有些地方出现的乱更名、乱起名现象,也在去年启动了“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而我省有关部门在详细调研基础上制订的《江苏省地名管理规定》,亦将在年内正式出台,并首先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中实施对老地名的保护。

其实,保护老地名也是与世界接轨的体现。

诚然,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老地名的内涵显得与当今时代脱节,不再适应当代民众的审美情趣。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自然界开发的扩大,一批新地名急需新的命名。

古代地名中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

古代地名中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

古代地名中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古代地名中蕴涵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巨大的财富,要了解中国古代地名中的内涵,需要一翻细心研究。

大千世界,万象物类,无不有名。

而养育一方物种和人的山水土地,亦各有其名。

据资料介绍,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中就有地名上千个。

如此算来,我国见诸文字记录的地名历史迄今约有4000年了。

一个古老地名,不啻是一本密码手册,打开查阅,久已湮没的历史文脉便会清晰“显影”,从中可以解读出当地的地理特征、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民间传说,以及先人对美好生活的企盼心愿。

古人多以地理方位为地方命名,陕西的得名,据《国语》讲,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划分召公和周公的封邑,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召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周公管辖。

“陕西”地名遂沿袭至今。

而关中富平县,夏商时期地属雍州,西周时期则为京畿之地,春秋时期秦厉共公二十一年(公元前456年)始置县治,屈指算来已有2460多年的历史。

富平古称频阳,就是缘于县治设在县境制高点频山以南。

地名命名,也与古人的美好心愿相关。

如西安古称“长安”,即寓有“长治久安”之意。

至于“富平”,当是寓含富庶太平之意了。

其实“富平”这一地名是“外来户”,史载,富平县治西汉时期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西南,东汉时期迁至甘肃彭原界(今庆阳市西南),西晋时期方自彭原界迁至今天富平县华朱乡怀阳城处,与当时的频阳县并存。

东汉末年(包括三国时期)及西晋时期,乃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

从富平县治的一迁再迁中,不难窥知当时非但民不聊生,甚至连“政”亦难安其所。

有趣的是,这个“外来户”后来竟取代了“频阳”地名,沿用至今。

个中奥秘,大概在于“富平”地名中所代表的人们的美好心愿了。

地名作为中华文化的衍生品,自是保留着中华历史文化的某些基因密码。

如受“龙文化”影响,我国不少地名与“龙”有着不解之缘。

小时侯,常去富平老城南郊的龙桥沟、卧龙村游玩,但对此地名的来历却懵懂不解。

地名文化遗产概论

地名文化遗产概论

地名文化遗产概论一、地名文化遗产的概念地名文化遗产呢,就像是我们历史长河里的一颗颗明珠。

它可不是简单的一个地方的名字哦。

它包含着这个地方的地理特征、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好多好多的东西。

比如说像咱们的“洛阳”这个地名,从古代就有了,那里曾经是好多个朝代的都城呢,这就和它的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再看“丽江”,一听到这个名字,我们就会想到那充满民族特色的古城,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还有纳西族的传统文化,这就是地名和当地文化的完美结合。

二、地名文化遗产的重要性1. 历史的见证它就像是一个无声的史官,记录着过去的点点滴滴。

每一个古老的地名背后可能都有着一场战争、一次人口迁移或者是一个朝代的兴衰。

例如“赤壁”这个地名,就见证了三国时期那场著名的赤壁之战,要是没有这个地名,我们对那段历史的感受可能就不会这么直观了。

2. 文化的传承地名文化遗产承载着当地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

像“景德镇”,大家都知道那是瓷都,这个地名就把瓷器文化和这个地方紧紧捆绑在一起了,世界各地的人听到景德镇就会想到精美的瓷器,这就是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3. 身份的认同对于当地人来说,地名是他们身份认同的重要部分。

如果一个地方的地名变了,可能会让当地人有一种找不到根的感觉。

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古老地名,是他们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有着强烈的归属感。

三、地名文化遗产面临的问题1. 现代化的冲击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很多地方为了所谓的现代化,改掉了原来很有文化底蕴的地名。

比如一些老城区的改造,把原来带有历史韵味的街巷名换成了一些很普通的名字,这就破坏了地名文化遗产。

2. 保护意识淡薄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地名也是一种文化遗产。

大家可能更关注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像古建筑之类的,而忽略了地名这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政府部门有时候也没有足够重视,缺乏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

四、如何保护地名文化遗产1. 加强宣传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像学校教育、社区宣传、媒体报道等方式,让大家了解地名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西安市地名由来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众所周知,地名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变。

它不仅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起到了重要的指代作用,而且也反映了不同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变迁。

因此,可以说,作为传统文化丰富内涵体现的地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是其璀璨的结晶。

特别是汉语地名,因其以汉字这种“因形示意,寓意于形”的文字体系为载体来表达呈现,故基本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范畴。

传统文化就如一块雄厚的基石,为汉语地名命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要探讨地名由来,我们先来说说现今人们所谓“地名”是怎么出现的。

“地名”一词的形成,有一个复杂的逻辑思维过程,是归纳,分析,进而概念化的结果。

现代意义上的“地名”概念最早见于东汉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其中有“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的话;而与班固同时代的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也运用了“×,地名,从邑×声”的释名方式。

而现存最早的地名学著作《汉书地理志》,是一部以汉代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志书,收集了汉代县以上行政区划名称,重要的军事区划名称,各政区内的主要自然地理实体名,人工建筑和名胜古迹名,共达四千五百多条。

最早地名词典则为晋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京相璠所著《春秋土地名》,它是我国第一部地名词典。

该书主要对先秦诸史中所载春秋时期的地名,进行渊源、类别、位置的解释。

清代学者陈芳绩编纂的《历代地理沿革表》,则是我国第一部地名沿革表,分部表、郡表、县表三等。

西安,作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从公元前11世纪直至近代,先后有17个朝代或政权在西安建都及建立政权,历时1100余年。

作为一座千年古城,西安市各地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而对其的研究也能为我们全面了解西安市的历史、文化、风俗等有所帮助。

本文主要以西安市新城、碑林、莲湖、灞桥、未央、雁塔、阎良、临潼、长安九个区比较著名的地名为研究对象,从地名命名与物质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等的关系入手,在探究其由来的基础上,阐释其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水乳交融的错综复杂关系,以便对实际层面上的地名管理与服务、地名文化保护与发展和地名标准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

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地名文化

浅谈中国的地名文化地名是历史的精髓要素之一,虽是一个个简单的名称,却道尽了地与人,地与事、地与物的种种关系。

中国地名体现了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区的变化、传统文化等观念,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名大如省、自治区、市县名称,小到镇、村、街道、桥梁名称,还有大量的雅称、简称、别称等。

有的地名历千年不变,有的地名则多次更换,每个地名的背后有一段故事,每个地名的后面另有一串地名。

地名的由来、命名的原则、寓意都蕴涵着历史的传承和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看似杂乱无章的地名,其实蕴含着众多的逸闻趣事,更承载着城市的人文底蕴。

地名是各民族语言中的普遍现象。

作为一种语言符号,除了表示城市、农村、河流、山脉、道路、街巷等地理位置以外,地名词与社会、文化历史的联系也是很密切的。

它的词义往往既反映着人们对地形、地物及地理位置的具体认识,同时也反映着该地的历史人文的变迁。

而这一切都是借助地名的语音特点和词义特点来表现的。

所以,汉语中的地名,也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信息的承载体。

原始人类同地名是无缘的,地名应该是人类进入文明阶段后的产物。

最早的地名大约就是借用图腾的名称,这从国内一些少数民族的地名可以推断。

比如云南彝族,曾以虎为图腾,哀牢山有彝村就名“罗摩”(母虎),山岗就叫“纳罗”(黑虎),意谓母虎族、黑虎族居住的村落、山岗(参见牛汝辰《中国地名文化》)。

又云南有“鹤拓”一名,据张了先生的考证,其起源就与白族先民的鹤图腾祟拜有关。

汉民族的历史地名也留下了图腾的痕迹。

如山西汾河一名,就因一个一度定居此地的崇拜风鸟图腾的部落而得(王克林《汾河释名》),“风”,古与“风”通假,则也可读如“分”“汾”。

不过由于时世迁易,比较难于考证罢了。

现代汉语的词汇在数量上是以双音节为主的,但在历史上却经历了一个从单音节到双音节的发展过程。

汉语地名词的发展也不例外。

商代和周代的地名大多数是单音节的,如商代七次迁都,七个都城名都是单音节的:毫、嚣、相、邢、庇、奄、殷。

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价值内涵何在?智观地名NO.014

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价值内涵何在?智观地名NO.014

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价值内涵何在?智观地名NO.014地名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特殊记录与见证,也是世界文明史的记录与见证,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中华优秀传统地名文化蕴含着多重价值内涵,主要体现三个方面:地名文化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增强文化归属、提升爱国热忱的重要途径;是构建中国特色传统文化话语模式的特殊进路。

一、地名文化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名文化演绎历史文化发展。

地名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于特定历史事件、乡风民俗、文化迁徙、政治变迁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比如,中国河南修武县,秦朝设置,取“武王伐纣、修兵演武于此”之意,相传商末周武王兴兵伐纣,途经宁邑,遇暴雨三日而不能行,就地驻扎修兵练武,改宁邑为“修武”,修武从那时得名至今,成为中华大地最古老的县名之一,已经被联合国授予“千年古县”称号。

湖北恩施自治州的来凤县,传县境翔凤山有凤凰飞临得名,这是典型的神话传说在地名文化中的体现。

再如,八朝古都开封,春秋时期郑庄公取“启拓封疆”之意定名启封,西汉避汉景帝刘启之名讳,改名为开封县,最终变化形成现在的开封市,其地名的发展变化明显的体现了政治文化变迁。

地名文化蕴含传统审美观念。

地名是人们对特定空间位置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在这种符号意义的表达过程中,体现了传统审美观念。

比如,采取方位对称的形式命名,常用东和西、南和北、上和下、左和右等,地名如东阳县(西汉设置,今山东武城县)和西阳县(西汉设置,今湖北黄州),山东和山西,广东和广西;湖南和湖北。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中正之美,这种命名方式体现了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追求中正对称美的特征,北京的东城区和西城区也是这种美学文化的典型代表。

地名文化承载人们价值追求。

地名文化是人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意义符号和价值传递系统,承载了人们的价值追寻,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一部地名文化史,可以发掘出历史发展中的价值追寻史。

例如:中华民族对于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与期许,对人生充满了乐观,对国家和人民充满了善意的祝愿,在地名文化中常用宁、安、吉、泰、康等字眼,如南宁、西宁、兴安岭、吉林、吉安、泰安、新泰、建康等地名就典型的体现了这种特征。

中国地名文化

中国地名文化

地名关乎军事战争
“蜀道三千,峡路一线”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宜 昌的城镇史及地名史与军事战乱难舍难分。如宜昌古 城的七个城门:镇川门、北左门、北望门、东门、南 门、文昌门、中水门。还有古城西北屏障———镇境 山,表达了镇一方之境,保四方安宁的含义。军事工 程及古战场中,点军坡、麦城、长坂坡都残存着三国 战乱时期的军事文化;铁路坝作为预备修建汉川铁路 的基地之一见证了1911年以来的“保路风潮”;抗战 胜利后的西平巷、胜利一路、胜利二路、胜利三路, 则表达了人民纪念革命胜利,渴望平息战乱,永久平 安的心愿。
对美好富裕生活的一种向往 地名与社会心态
对龙神的崇敬
如长安镇、吉安县、 福建省
如盘龙江、龙王庙、龙山等
对幸福长寿生活、富强昌盛的社会的一种追求
宗族
太平山、永安市、安定门等
如石家庄、李家湾、王家店等
重义、重武卫的社会心态 顺义县、武汉市、五华山等
因地形地物得名
孔汶村
始建於明朝万历年间,村东有孔山,林木茂密,山中有 汶水,水从孔泉里流出,冬暖夏凉,故得孔汶村名,又因 村人多从山东孔子家乡迁来,故名。
另外,地名还能够折射出历史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各行各业,各种 市集的集散地。如北京的马厂、羊房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兴旺发达 的畜牧业;北京的沙锅刘胡同、豆腐陈胡同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的 手工业情况;北京的瓷器口、帽儿胡同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的经销 的商品。北京的周口店、长城、天安门、紫禁城、十三陵等地名都能 折射出古老北京的悠久历史。
中国地名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地名是不同历史时代的产物。许多古老的地名往往负载着历 史时代的许多印记,地名可以告诉人们朝代的年号、官府的名称、皇 帝用字的避讳等。而且一般都会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如:古城苏州, 有十几个别称:春秋时期是勾吴的首府,称为吴中,也称吴都。战国时建 立吴国,别称吴门。秦属会稽郡,郡县连称吴会。隋朝以后才以姑苏山 为由改称苏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绍兴
王羲之
戒珠寺

戒珠寺原为王羲之的故 居,位于西街。相传, 王羲之有两样所好,一 是喜鹅,二是癖珠。一 日,王羲之正在玩赏一 颗宝珠,有一位与他来 往甚密的僧人朋友前来 拜访,王忙将其邀至书 房,将宝珠放于桌上, 与僧友叙谈。叙旧送客 回书房后,却发现放在 桌上的宝珠不见了,心 中便怀疑是这位僧人 “顺手牵羊”。此后, 便对这位僧人渐渐冷淡 起来。僧人闻知王羲之 冷落自己的原因后,心 中悲愤,一时想不开, 便自尽了。几天后,王 羲 之 家中 养着的 鹅 群中 , 有一只鹅忽然死去。家 人在剖鹅时,在鹅肚子 里发现了那颗丢失的明 珠。王一见这颗宝珠, 心中十分沉痛,僧人的 冤死,使其悔愧无比, 自此戒绝了玩珠之癖,

题扇桥。相传,王羲 题的字,每把扇 之每当从宅第出来途 必能卖出百钱的 径蕺山街走上小桥时, 总见到有一老婆婆在 好价。老婆婆将 桥头摆小摊卖六角竹 信将疑,按照王 扇,但买者寥寥。一 羲之的嘱咐卖扇, 日,王羲之又过小桥, 不一会儿,由王 见老婆婆守着扇摊, 羲之题过字的扇 不断招呼行人,虽已 子便被行人抢购 时近晌午,却仍无人 买扇,老婆婆不由得 一空,有的甚至 一脸愁容。王羲之见 还多给了一些扇 之,顿生恻隐之心, 钱,老婆婆高兴 便提笔在老妪所卖扇 得合不拢嘴。此 上各题五字。老婆婆 后,该桥便得名 见状面露愠色,埋怨 为题扇桥。 王羲之道:“哎呀, 这可如何是好,你把 我的扇子涂成这样, 我还怎么把扇子卖出 去呢?”王羲之笑着 对老婆婆说,你只要 对人言这是王右军题
成都

清代满城出入 西南为了方 便通行,1913 年四川督军下 令在西较场像 二仙庵方向开 一城门,以务 财训农,通商 惠工之句取名 通惠门,也就 是为了方便百 姓出行之意。

神仙树,原地名为寿 仙场。相传光绪年间 ( 1875 — 1908 年), 此地有一枯树桩,中 空,贮满清水。迷信 者言枯树已成仙显灵, 饮其水能治百病,愈 传愈玄。于是四方善 男信女便给枯树披上 红衣,求神赐福祛病, 香火盛极一时,因此 得名神仙树。
地名与传统文化
宁波

镇明路它曾是 城市的中轴线 , 正对鼓楼和子 城。宋天禧年 间(1017-1021) 郡守李夷庚在 浚清澜池后于 县学街至戒珠 巷口之间,以 池泥堆成镇明 岭,作为宁波 的内案山。故 以“镇明”命 名 此 路, 含 “雄镇明州” 之意。镇明巷 在其路旁,故

桂井街、巷光绪 《鄞县志》载: “陆庭桂井,在月 湖西,(明)给谏 陆懋(mào)龙宅, 老桂枝蟠虬(pán qiú)高结,环围如 井。”从此,这儿 就称为“桂井”, 或“桂花井”。现 在称为“桂井”的 水井深藏在桂井巷 内的一条断头小弄 里,半嵌在桂井街5 号后门的墙壁边, 因以此命名街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