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文
目录
• 《伤逝》的创作背景 • 《伤逝》的主题思想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伤逝》的现代意义
01
《伤逝》的创作背景
Chapter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鲁迅创作《伤逝》时,中国正处在辛亥革命后的动 荡时期。政治上,国家仍然处于军阀割据和混战的 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但仍然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和剥削;文化上,西方 的民主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中国,新文化运动高涨, 但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自我反省与修正
面对困境时,子君和涓生都曾有过自我反省和修正,这启示我们应 当具备自我反省和修正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涓生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离开,揭示了爱情中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性。
对当代社会的思考
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在《伤逝》中,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束缚和 影响被深刻揭示,引发我们对当代社会价值 观的思考。
当代社会中的爱情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压力、家庭期望等因素对爱 情的影响越来越大,《伤逝》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 些问题的视角。
专家评价
总结词
专家学者对《伤逝》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在文学 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详细描述
许多文学评论家、学者都对《伤逝》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它不仅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色,更 在思想深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对涓生和子君命 运的描绘,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 困境,使《伤逝》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佳 作。同时,《伤逝》在鲁迅创作生涯中也占据了重要的 地位,它标志着鲁迅在小说语言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 性和特点,使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 帜。
目录
• 《伤逝》的创作背景 • 《伤逝》的主题思想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伤逝》的现代意义
01
《伤逝》的创作背景
Chapter
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鲁迅创作《伤逝》时,中国正处在辛亥革命后的动 荡时期。政治上,国家仍然处于军阀割据和混战的 局面;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但仍然受到外国资本的压迫和剥削;文化上,西方 的民主主义思潮逐渐进入中国,新文化运动高涨, 但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自我反省与修正
面对困境时,子君和涓生都曾有过自我反省和修正,这启示我们应 当具备自我反省和修正的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涓生在面对困境时选择离开,揭示了爱情中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的重要性。
对当代社会的思考
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影响
在《伤逝》中,社会对个体价值观的束缚和 影响被深刻揭示,引发我们对当代社会价值 观的思考。
当代社会中的爱情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压力、家庭期望等因素对爱 情的影响越来越大,《伤逝》为我们提供了思考这 些问题的视角。
专家评价
总结词
专家学者对《伤逝》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在文学 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详细描述
许多文学评论家、学者都对《伤逝》给予了高度评价, 认为它不仅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等方面表现出色,更 在思想深度上达到了很高的水平。通过对涓生和子君命 运的描绘,鲁迅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性的 困境,使《伤逝》成为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文学佳 作。同时,《伤逝》在鲁迅创作生涯中也占据了重要的 地位,它标志着鲁迅在小说语言风格独特,具有鲜明的个 性和特点,使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 帜。
《伤逝》课件

启蒙的反思
• 我们以往说《伤逝》是一部爱情小说时,也不无困惑,即小说中似乎很少涉及到真正的男欢女爱的内容及有关描写,而涓 生与子君的关系,倒更象是师生关系。关于二人的师生关系这一点,范伯群、曾华鹏在他们的著作中已经风趣地指出过: 涓生,是一个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他缺乏自知之明,反而“自以为是”地担任了“惊醒” 子君的“教师”。……
主要内容:
• 涓生和子君都是五四式新青年。子君认识涓生后,便不断地拜访他,听他讲新文化、新道 德、新观念,深受其影响,并与之相恋。之后,子君又坚决地对涓生表示:"我是我自己的, 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接着,与涓生一起寻住所、筹款子,并不顾亲朋的反对而同居, 建立小家庭。但子君很快就陷入家务之中,他们的爱情也未能"时时更新,生长,创造"。 不久,涓生为当局所辞,他们便生活无着,涓生对子君的爱情也随之消减以至最后消失;但 涓生又不便说出,只好外出躲避。迫于生计,子君宰吃了所饲养的油鸡,放掉了所喂养的 狗。最后,涓生对子君坦露自己不再爱她的真实想法,她便被其父亲领回了家,并在无爱 的人间死了。当涓生得知实际上是自己说出的真实导致了子君的死时,他追悔莫及,于是, 长歌当哭,凄惋地唱出了自己的悔恨和悲哀,写下这篇手记,为子君送葬。
人生的路。
• (叫醒人们,但是以后呢?又没有给出出路,知识分子启蒙的使命完成了,那被启蒙者呢?没有出路的清醒,增加的是痛 苦)
• 但我的心却又觉得沉重。我为什么偏不忍耐几天,要这样急急地告诉她真话的呢?现在她知道,她以后所有的只是她父 亲--儿女的债主--的烈日一般的严威和旁人的赛过冰霜的冷眼。此外便是虚空。负着虚空的重担,在严威和冷眼中走着所 谓人生的路,这是怎么可怕的事呵!而况这路的尽头,又不过是--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无出路
《伤逝》上课精品PPT课件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我们向往的,但却是很难实现的,在现 实的条件下,有了面包,爱情才有个基础,才是成为持久的 一个条件。
《伤逝》写到阿随有什么作用?
阿随是出现于子君涓生从恋爱到 同居,在吉兆胡同建立起小家庭时的 一条狗。
子君为什么要给这只狗取名叫“阿 随”?
其中有什么意味?
“阿随”的被遗弃又表示什么?
《伤逝》的现实意义
现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小测试)
【思考与练习】
• 1.选择题
• (1)以下集子不是鲁迅小说集的是( ) 。
• A《呐喊》
B《彷徨》
• C《故事新编》
D《朝花夕拾》
• 答案:D
【思考与练习】
• (2)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 )。
• A《祝福》
B《药》
• C《伤逝》
D《一件小事》
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 • 如反对传统的封建道德问题,扫除资产阶
级市侩意识问题,争取民族独立问题,提 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问题等等。
【创作背景】
• 易卜生的代表作有四大名剧,即《社会支柱》、 《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
• 《玩偶之家》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 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 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男权社会 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 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 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 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 出路,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中。
思考一:
可以有几种划分段落的方式?
方式一
序篇 涓生回到曾经生活过的会馆,目睹旧物, 回忆起和子君相爱的幸福、甜蜜、甘苦、辛 酸… 出走篇 涓生和子君沉醉在热恋中。子君的胞 叔信守封建礼教,撵走涓生,不容他们再相逢。 但是,子君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 干涉我的权利”的勇气,冲击旧樊笼,走出家 门。
《伤逝》写到阿随有什么作用?
阿随是出现于子君涓生从恋爱到 同居,在吉兆胡同建立起小家庭时的 一条狗。
子君为什么要给这只狗取名叫“阿 随”?
其中有什么意味?
“阿随”的被遗弃又表示什么?
《伤逝》的现实意义
现代大学生的爱情观(小测试)
【思考与练习】
• 1.选择题
• (1)以下集子不是鲁迅小说集的是( ) 。
• A《呐喊》
B《彷徨》
• C《故事新编》
D《朝花夕拾》
• 答案:D
【思考与练习】
• (2)鲁迅唯一一篇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是 ( )。
• A《祝福》
B《药》
• C《伤逝》
D《一件小事》
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大的社会问题: • 如反对传统的封建道德问题,扫除资产阶
级市侩意识问题,争取民族独立问题,提 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问题等等。
【创作背景】
• 易卜生的代表作有四大名剧,即《社会支柱》、 《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
• 《玩偶之家》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 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 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男权社会 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 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 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 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 出路,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怨恨中。
思考一:
可以有几种划分段落的方式?
方式一
序篇 涓生回到曾经生活过的会馆,目睹旧物, 回忆起和子君相爱的幸福、甜蜜、甘苦、辛 酸… 出走篇 涓生和子君沉醉在热恋中。子君的胞 叔信守封建礼教,撵走涓生,不容他们再相逢。 但是,子君以“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 干涉我的权利”的勇气,冲击旧樊笼,走出家 门。
伤逝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

• 小说中反复提到了新的生路和家庭, 联系到鲁迅在1925年的处境,可以发 现涓生和鲁迅在有一点上到是一致的: 他们都希望脱离原有的家庭原有的 “妻子”。其实在我的观点里,鲁迅 是个非常缺少安全感的人。原因就在 鲁迅成年后始终没有找到家庭的归宿, 一个女人对男人意味着什么呢?我想 是归宿和安全感,当然还有责任吧。
1、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 《伤逝》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这是极适
宜于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的形式。 作者不重在事件过程的叙述,而把笔力 集中于人物的心灵历程和感情波澜的抒 写,展示主人公悲欢离合的感情世界。
2.浓烈的抒情色彩在叙述中抒情 。
作者运用了多种抒情手法。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作者通过奇异的想象,把感 情形象化,《伤逝》以悲壮的语言,以 情动人,似一首深沉、悲的抒情乐曲。
• 鲁迅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 被改编成电影。各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 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 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鲁迅以 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毛主席誉为 “民族魂”。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 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
英雄模范之一。”鲁迅在1918年5月,
1.封建旧势力的压迫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根 源。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在那个封建势力 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是不容许的。 2.《伤逝》深刻而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特色 还在于:通过子君和涓生婚后生活的细致 描写,深入揭示了造成悲剧的主人公思想 方面的原因,对个性解放思想进行了深入 剖析。
二、造成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呢?
弱 ,最后不得不回到她曾经背叛的旧 家庭里去,走进连墓碑也没有的墓。 4、作者也写出了她纯朴善良的性格。 她为了爱情,不计较涓生是个门第卑 微的穷青年,当离开涓生的时候,没 有留下字条,却默默地把仅有的生活 用品留给涓生,这里有关心,有惋惜, 有对爱情的最后留恋,表现出子君纯 朴和善良的品性。
伤逝优秀课件ppt

。
人性探索
作品中对人性的探索也是重要主题 之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
社会批判
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批 判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03
伤逝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与特点
语言优美
地域特色鲜明
作品采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通过细 腻的描绘,将情感和场景展现得淋漓 尽致。
作品融入了当地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元 素,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 色。
伤逝优秀课件
• 伤逝的背景与意义 • 伤逝的内容解析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伤逝的教学实践 • 伤逝的拓展学习
01
伤逝的背景与意义
伤逝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 荡和变革的时期,伤逝反映了这 一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内心的苦 闷和追求。
个人经历
作者鲁迅在创作伤逝之前,经历 了婚姻的挫折和思想的转变,这 些经历对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转折点
故事中存在多个转折点, 使得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
主人公是一个善良、敏感 的年轻人,对爱情充满憧 憬和追求。
配角
配角形象各异,对主人公 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展现 了人性的善恶、美丑和复 杂多面性。
主题思想解读
爱情主题
伤逝深刻地探讨了爱情的内涵和 意义,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悲凉
定位
伤逝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教学实践中被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审美能力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素材。
目标
通过伤逝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生命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
人性探索
作品中对人性的探索也是重要主题 之一,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 。
社会批判
作品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描写,批 判了当时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03
伤逝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与特点
语言优美
地域特色鲜明
作品采用了富有诗意的语言,通过细 腻的描绘,将情感和场景展现得淋漓 尽致。
作品融入了当地的语言特色和文化元 素,呈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情和民族特 色。
伤逝优秀课件
• 伤逝的背景与意义 • 伤逝的内容解析 • 伤逝的艺术特色 • 伤逝的影响与评价 • 伤逝的教学实践 • 伤逝的拓展学习
01
伤逝的背景与意义
伤逝的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 荡和变革的时期,伤逝反映了这 一时期一部分知识分子内心的苦 闷和追求。
个人经历
作者鲁迅在创作伤逝之前,经历 了婚姻的挫折和思想的转变,这 些经历对作品的主题和情感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转折点
故事中存在多个转折点, 使得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引人入胜。
人物形象分析
主人公
主人公是一个善良、敏感 的年轻人,对爱情充满憧 憬和追求。
配角
配角形象各异,对主人公 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人物关系
人物关系错综复杂,展现 了人性的善恶、美丑和复 杂多面性。
主题思想解读
爱情主题
伤逝深刻地探讨了爱情的内涵和 意义,展现了爱情的复杂和悲凉
定位
伤逝作为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在教学实践中被定位为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审美能力和人文关怀的重要素材。
目标
通过伤逝的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情感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人性、生命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
鲁迅《伤逝》ppt

• 其实,鲁迅自己就是这启蒙者中的一员, 他的小说模式所提出的质疑最终是指向鲁 迅自身的,因此,在这一类小说中,人物 (描写对象与作者)的距离大大缩小,作 品中渗透着较多的鲁迅的生命体验。读者 在这些作品中所读到的悲哀、悲悯《药》, 孤寂《孤独者》,以至恐怖《狂人日记》, 愤激《头发的故事》与复仇《孤独者》, 也在一定程度上属于鲁迅自身的刻骨铭心 的情绪记忆。
• 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
• 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 刻;
• 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 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 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 说旧闻钞》等……
• 1936年10月19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 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 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 题字。
• 莎士比亚说:“一个人的临终遗言,就像深沉的音乐,有 一种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
• “一、不能因为丧事收任何一文钱,但朋友的,不在此例。
• 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
• 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
• 四、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如果不,那就真是糊涂虫。
• 五、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 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 这里所出现的“吃人”的意象是惊心动魄 的:“被看/看”的模式进一步发展为“被 吃/吃”的模式,华小栓吃浸透着启蒙者夏 瑜的血的馒头,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华” 家的愚昧的民众,不但自身被吃,同时又 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启蒙者, 也就是说,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 活的吃掉,这里,被质疑、批判的对象是 双重的:既是那些吃人的民众,更是被吃 的启蒙者,以至启蒙本身。
《大学语文》《伤逝》ppt课件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 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并在北京大学、 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是一个非常受学生 欢迎的老师。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 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 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 4
5
《伤逝》的创作背景
《伤逝》写作于一九二五年十月。 二十年代中期正是“五四”落潮的时期,退
思考:小说中“寻路”意象的理 解
新的生路还很多,我必须跨进去,因为我还活着。但我还不知道怎样跨出 那第一步。有时,仿佛看见那生路就像一条灰白的长蛇,自己蜿蜒地向我 奔来,我等着,等着,看看临近,但忽然便消失在黑暗里了。
但是,这却更虚空于新的生路;现在所有的只是初春的夜,竟还是那么长 。我活着,我总得向着新的生路跨出去,那第一步,——却不过是写下我 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子君与涓生的爱情婚姻悲剧,一方面显示了
“五四”个性解放运动中青年男女在自由恋
爱追求中普遍存在的盲目性与狭隘性;另一
方面也形象地证实了“爱情至上”可能带来
的悲剧后果。他们的悲剧无疑可以给那时正
在热恋中和即将要恋爱的时代青年男女以有
益的警示。
13
对几种“个人主义”的批判
个人主义作为“五四”个性解放者持守的思想 武器,本源于西方文艺复学思想。
“自救”与“救人”·个人主义与 人道主义
涓生在抛弃子君之前反复考量的“自救”还是 “救人”的内心矛盾,其实也体现了“五四” 个性解放者秉承思想的复杂性或曰矛盾性。
在“五四”时期,个人主义与人道主义曾是作 为两种重要的思想武器被引进和大力倡导,并 为个性解放的时代青年所吸取,用之于反封建 的民主革命斗争。这两种思想本质上有矛盾但 并不一定构成尖锐对立,但当“自我”与“他 人”出现利益的两难选择时,这种尖锐对立就 形成了,并给个性解放者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困 扰。涓生的内心困境其实就正是他内心深处的 个人主义和人道主义选择陷入了两难,“自救16
鲁迅《伤逝》课件

由于作为“涓生的手记”的《伤逝》,通篇充 满了涓生的“自省”、追悔和悲哀,叙述语调是 那样的沉重和充满自责,读者的同情自然更易于 向着涓生一边倾斜。
子君:爱的自觉
虽 然 在 整 个 《 伤 逝 》 中 , 子 君 是 通 过 涓 生 的 叙 述 “塑造”出来的,她的形象由于有了涓生的“中介” 而有了“是涓生眼中的子君”这一特性,但借助涓生 的描述,读者还是能够大致勾勒出子君自身的模样: 她是一个对“爱”满怀憧憬并在“爱”的世界中不能 自拔的现代女性。
涓生的求真意志尽管给他带来了发源于善的痛苦,但 我们理应认识到,在善客观上已成为束缚的时候,它 的道德上的价值就转化成负面的了,维持一个无爱的 也即不道德的婚姻并不比打破这样的婚姻更高尚。
——毕新伟《爱与善的两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0年第2期
涓生的两难选择
小说的重心……在于涓生明确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剩下 无爱的婚姻“以后“,他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爱的图景尽管丰富多彩,但却有着共同的理性 基准。
这个基准是爱要以“给予价值”而存在,“在 人们相爱的过程中,彼此之间所给予的价值高于 他们的个体或客体价值。当每个参与者得到别人 给予的价值,同时也给予他人以价值时,就存在 着爱的这种相互关系“(欧文·辛格《爱的本 性》)。
关于爱
很不幸的是,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便是这种不 平衡的爱。在小说中,涓生一直在召唤着子君的 爱,却看不出他自己对爱有什么付出。
伤逝
鲁迅
小说的特征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小说阅读的方法
理清情节 分析形象 审视环境 品味语言 把握意蕴
小说相关知识
1.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2.叙述人称 “我”与“他” “你” 3.叙述腔调 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
子君:爱的自觉
虽 然 在 整 个 《 伤 逝 》 中 , 子 君 是 通 过 涓 生 的 叙 述 “塑造”出来的,她的形象由于有了涓生的“中介” 而有了“是涓生眼中的子君”这一特性,但借助涓生 的描述,读者还是能够大致勾勒出子君自身的模样: 她是一个对“爱”满怀憧憬并在“爱”的世界中不能 自拔的现代女性。
涓生的求真意志尽管给他带来了发源于善的痛苦,但 我们理应认识到,在善客观上已成为束缚的时候,它 的道德上的价值就转化成负面的了,维持一个无爱的 也即不道德的婚姻并不比打破这样的婚姻更高尚。
——毕新伟《爱与善的两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0年第2期
涓生的两难选择
小说的重心……在于涓生明确意识到与子君之间只剩下 无爱的婚姻“以后“,他所面临的两难选择:
爱的图景尽管丰富多彩,但却有着共同的理性 基准。
这个基准是爱要以“给予价值”而存在,“在 人们相爱的过程中,彼此之间所给予的价值高于 他们的个体或客体价值。当每个参与者得到别人 给予的价值,同时也给予他人以价值时,就存在 着爱的这种相互关系“(欧文·辛格《爱的本 性》)。
关于爱
很不幸的是,涓生和子君之间的爱便是这种不 平衡的爱。在小说中,涓生一直在召唤着子君的 爱,却看不出他自己对爱有什么付出。
伤逝
鲁迅
小说的特征 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 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 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小说阅读的方法
理清情节 分析形象 审视环境 品味语言 把握意蕴
小说相关知识
1.叙述视角 全知视角 有限视角 2.叙述人称 “我”与“他” “你” 3.叙述腔调 指叙述人流露出的感情色彩、年龄、性别、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 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五本杂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 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 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 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 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 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社会 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 境。
1905-1907曾参加光复会反清革命活动,此期发表 《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 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鲁迅与仙台医专同学的合影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回国初期(1909-1918)
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1911年辛亥 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 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 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 旧》。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 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透世态 想投
异路
南京
求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攻医学 欲救民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东京
创办《新生》 出版《域外小说集》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绍兴杭州 入苦闷
辛亥革命爆发 积极参加宣传活动
由失望转
北京 喊
抄古碑 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
上海 直面革命的残酷现实 接受阶级论
此时期鲁迅创作大量的杂文,完成《故事新编》。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鲁迅曾在此画旁题 曰:“曹白刻。一 九三五年夏天,全 国木刻展览会在上 海开会,作品先由 市党部审查,‘老 爷’就指着这张木 刻说:‘这不行’ 剔去了。”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经历要点:
〈彷徨〉的历史地位》
——严家炎《〈呐喊〉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和《彷徨》收入了鲁迅 一生所作的全部现实题材的白话短篇 小说,不论就其思想意义之丰厚,还 是就其艺术价值之崇高来,它们在中 国现代小说史上都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 作。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1926年北新书局 版《呐喊》。封面 由鲁迅亲自设计, 暗红底色上镶嵌黑 框,刻印隶书“呐 喊《鲁迅》”字样, 素朴中透出简劲。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小说14篇。写于五四 高潮时期的《呐喊》,意在 “揭出病苦,引起疗 救的注意”, 以文学来启蒙;“呐喊”之名,是 1922年12月编定小说集时所定:“有时候仍不免 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 他不惮于前驱。”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日本留学时期(1902—1909)
1902年,被选派官费留学日本,先进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仙台学医期间,受“幻灯片事件”刺激,开始认识 到:“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
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 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要推文艺。”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上海十年(1927年底-1936)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 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 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实 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民 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明 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婚姻(二)
《伤 逝》
关键问题:
1、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概况及思想发展 情况;
2、理解鲁迅小说创作成就。 3、理解《伤逝》悲剧原因及小说人物形
象;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鲁迅,1981-1936,浙 江绍兴人,原名周樟 寿,字豫才,周树人 是南京求学时的学名, 1918年发表《狂人日 记》时署名鲁迅 。
出身于一个没落的士 大夫家庭,少时正值 “家道中落”,亲历 “从小康人家而坠入 困顿” 。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
1898年,带着“走异路,逃异 地”的决绝,远赴南京求学, 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 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期间开 始接触到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 科学文化知识 。
集子中的小说以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成为五四文坛的重大收获,奠定了鲁迅的文学地 位。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彷徨》的封面设计是有 “中国现代书籍装的黑色 太阳,下面是用几何图形拼 合成的三个人物,似坐又似 行,一副彷徨无主之态,他 们身下的椅背却是曲线,则 与直线为主的构图极不调和。 鲁迅曾说,这一“书面实在 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
《彷徨》转向鲁迅自己的内心,解剖内心 无法解脱的失败的痛楚。
投身革命文学论争 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大约相当于五四高 潮时期。《彷徨》写于1924年至1926年,是五四落
潮时期,时代背景与个人心境的变迁,决定了不同
的创作面貌。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
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