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县姓氏志》

合集下载

《三明姓氏志》:聂

《三明姓氏志》:聂

《三明姓氏志》:聂展开全文2008-12-05 12:53《三明姓氏志》:聂第四十九章聂姓第一节源流一、渊源聂氏出源有五:(一)聂氏出自姜姓,为春秋时的齐国丁公的后裔。

据《姓氏急就篇注》载,春秋时,齐国丁公封其支庶子孙于聂城(今山东省茌平县西,一说河南清丰县北)为齐国附庸国,称聂国。

后世子孙以国为氏。

(二)聂氏出自姬姓,为春秋时的卫大夫的后裔。

据《元和姓纂》载,春秋时,卫大夫(一说楚国大夫)食采于聂(今河南省濮阳),子孙以地为氏。

但是,袁义达与杜若甫所著的《中国姓氏大辞典》载,卫大夫采邑地应在今山东聊城。

春秋时,楚有摄叔,而无聂叔,所以他们认为古籍有误。

(三)聂氏出自魏国一大夫的后裔,以封邑为姓。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载,春秋时,魏国有大夫封邑于聂(即河南清丰县北),其后代子孙遂以聂为姓,称为聂氏。

(四)聂氏为古地方聂北的居住者的后裔,以居地为姓。

古代有地名叫聂北,春秋时属邢国(今山东省茌平西)。

邢国为西周初期周公儿子的封国,在今河北邢台。

春秋周惠王十八年(公元前659年)邢国在齐国、宋国、曹国军队的保持下,迁到了今山东聊城的西南部。

《春秋·喜公元年》载:“夏六月,邢迁于夷仪”。

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狄人所建的中山国灭了邢国。

《吕氏春秋·简选》曰:“中山亡邢”。

邢国亡国后,聂北归齐国管辖。

居者以地为氏。

(五)其他民族中有聂姓。

宋时,犹太人进入中国,用汉姓姓聂姓。

清满洲人有姓聂的,世居辽阳。

土家等少数民族均有聂姓。

聂氏出源虽然有多种说法,但大多数聂姓族人都姜尚(字子牙)为始祖。

妆子牙以灭商建周的盖世奇功,受封于齐。

下传至齐丁公时,丁公封其支庶于聂,后世子孙以国为氏,称聂姓,尊姜尚为聂姓先祖。

聂姓最早的发源地在豫鲁一带。

战国时,著名侠客聂政就是韩国轵(今河南省济源西南)人。

战国韩哀侯时,严仲子与相侠累争权受挫,遂闻名拜访聂政,献巨金为他的母亲祝寿,并恳求代为报仇。

聂政以老母在,不许。

江西省任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江西省任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江西省九江市濂溪区姑塘镇沿湖村、新港镇杨家场村:
九江市彭泽县东升镇桃红村古坂组;
九江市瑞昌市武蛟乡大桥村、横港镇先锋村、横港镇风景村任家山、范镇九源上源村
江西省吉安市
江西省吉安市新干县荷浦乡埃头村:
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塘陂村委会任家村、值夏镇马埠村;吉安市泰和县上田镇月池村、乳朝镇社下村;
吉安市万安县涧田乡涧田村
江西省鹰潭市
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四青乡杏树园村;鹰潭市贵溪市罗河镇太阳村任家组
江西省宜春市
一、江西宜春奉新任氏源流系“燕山公子”之后
祖派衍乐安受姓之始德行增辉光前人而裕后述事祖宗功之庆也兴,谨遵始祖燕山公子发脉以来,而生翼华为第一世,居于江南龙钓巷,传至七世德元公,迁江西南安府南康县回龙后,今改名麻圆背,德元公生子有三,成一成二成三兄弟三人俱各迁居择处。成二公居龙南,成三公居赣州府信丰县良下,成一居于献雄府保昌县崇仁都崇化牛头坑,迨至十八世迪贵公。康熙三十年间,迪保昌迁至奉邑自新安择处于泥洋,地名号日谢家边(现江西宜春市奉新县澡下乡上泥洋组)。约解放初期迁至现奉新县仰山乡坛下村北沿组。
江西省赣州市
一、吾姓族谱至康熙戊申年起派行如后:(第十三世起)国正天开运,昌隆启桂兰英贤承世泽,俊秀佩恩光绍述其宏远,荣华定永长
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王母渡镇立潮村梁下组、吉埠镇石含村;箍州市于都县贡江镇白口村上坝组;
赣州市信丰县嘉定镇黄峰村仓下小组;
家修诗礼裕,廷献庆明良伦理肇有序,纲常葆吉祥翰武显艳彩,福禄展辉煌以上内容选摘赣州《任氏族谱》二、龙南县杨村镇潮商公下字派如下:定南房:
源流:
一世翼华二世贻春三世谋道四世迪远五世祖武六世积万七世德元八世成一七世起派学名一世取一字以序联支:
德成志朝仕福万雍荣华富贵光爵胜文庆任奇良嘉贤相继述世显永为芳二、江西丰城市任氏字辈

《安溪姓氏志·王姓》——王氏文化

《安溪姓氏志·王姓》——王氏文化

《安溪姓⽒志·王姓》——王⽒⽂化⽬前已有10万王⽒宗亲关注加⼊王⽒宗族⼈⼀、溯源王姓是⼀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

主要有:1.出⾃姬姓。

⼀是出⾃周代君主周灵王的后代。

周灵王的太⼦姬晋,以直谏⽽知名,故不为灵王所宠爱,被贬为平民,移居到琅琊(今⼭东省胶东南部)⼀带,繁衍⽣息,因出⾃王族之后,被⼈称作“王家”,后逐渐成为姓⽒。

⼆是出⾃周⽂王第⼗五⼦毕公⾼的后代。

周武王灭商纣王后,分封同姓诸侯于各地,其中⽂王第⼗五⼦名⾼,被封于毕国(今陕西咸阳市西北),世称毕公⾼。

其后裔散居在京兆、河间两郡⼀带,因为先祖本为王族,便⾃命王⽒。

三是出⾃魏国君主魏献⼦的后代。

魏国是战国七雄之⼀。

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王族后⼈散逃各地,有的便称作王⽒。

信陵君⽆忌之孙卑⼦避难到⼭东泰⼭,西汉时被封为兰陵君,其⼦孙也因出⾃王族⽽姓王⽒。

2.出⾃妫姓。

战国时,齐国于公元前221年被秦国所灭,⽥⽒王族⼦孙成为庶民,齐⼈念其出⾃帝王之家,便把他们称为王⽒。

传说⽥⽒是古帝虞舜的后裔,⽽虞舜姓妫,故称这⼀⽀王⽒出⾃妫姓。

3.出⾃⼦姓。

相传为商朝王⼦⽐⼲的后代。

⽐⼲被商纣剖⼼⽽死,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后⼈久居该地守陵,为纪念出⾝王族的祖先⽐⼲,便改称王⽒。

4.出⾃历史上的外族姓⽒。

有出⾃鲜卑族可频的,有出⾃西羌钳⽿⽒的,有出⾃⾼丽族的,有出⾃乌桓族(⼜称乌丸)等等。

5.从赐姓⽽来。

如东汉初,王莽篡权,建⽴新朝,赐汉代燕王丹的⽞孙嘉为王⽒;明朝皇帝赐蒙古族⼈默⾊特利尔姓王名鳞,赐阿辽纳姓王名美⾳,赐济布答姓王名德忠等。

6.出⾃冒姓。

如南朝梁的太尉王僧辨,本是鲜卑族乌丸⽒,以其祖乌丸神念冒姓王⽽得姓;隋末地⽅割据者王世充,本为西域胡⽀⽒,⼊中原后冒姓王等。

王⽒⽀脉众多,有太原、琅玡、北海、陈留、东海、⾼平、京兆、天⽔、东平、新蔡、新野、⼭阳、中⼭、章武、东莱、河东、⾦城、⼴汉、长沙、堂⾢、河南等21个郡望。

其中以太原(今⼭西省五台⼭以南、霍⼭以北地区)、琅玡(今⼭东省东南部胶南县、临沂县⼀带)、北海(今⼭东淮坊地区)三郡最为著称。

万姓的来源介绍

万姓的来源介绍

万姓的来源介绍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十八位,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二百九十五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万姓的来源介绍,希望你喜欢。

万姓源出1.出自姬姓,是以祖父的字作为姓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朝有大夫受封于芮国(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城南,姬姓诸侯国,公元前640年为秦所灭),史称芮伯。

春秋时,传至芮伯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2.亦出自姬姓,以祖父的字“万”为氏。

据《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晋国有大夫毕万,乃毕公高之后,因辅佐晋献公有功,受封于魏(今山西省芮城北,原为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功灭,把他封给了毕万),又称魏万,其子孙以祖父的字“万”为氏,称万氏。

3.出自他族改姓。

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北魏有鲜卑族复姓叶万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为汉字单姓万氏。

4.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初期商王汤的属下万舞,属于以官职称号为氏。

5.古代有弈叶的人,曾居住在阴山北面的万纽于山,他的后代以居住地为氏,取山名的第一个字“万”作为姓氏。

6.出自满族老姓汉化,改为此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图们氏、万琉哈氏、舒穆禄氏、瓦色氏,以及加入满族的万氏(汉族、朝鲜族)等。

部分始祖万秩:字有典,行二。

江西南昌县籍,初公祖讳会奇客福建邵武府,病卒公考讳运屹,时年十四,值岁饥,归未至,而母杜氏道卒,遂止于杉岭西岩。

至公之孙伯成昆弟,始回南昌原籍。

生明洪武辛亥二月十八日,年六十八卒正统戊九月初四日,葬杉岭西岩。

配:柯氏,生明洪武乙卯四月初一日,年七十二卒。

正统丙寅十月二十一日葬杉岭西岩傍。

子二:长子宗基,次子宗望。

万壬一:原籍江西吉安府太祖县中元进士第,任江南嶶州府太守,明洪武八年乙卯挈弟壬二公来湘卜居十七都小罗段尺塘湾生殁阙,纪葬段中螺丝头良山坤向有墓碑是处离城七十里前罗泷山八面后倚云马一屏河岗发泥溪之源天门树螺丝之表其中田肥土深水秀山环可以饶富足可以蔚人文遂肇我族于斯焉。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辨正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辨正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辨正姚文昌【摘要】《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志提要目录.该书收录全国各家馆藏地方志八千余种,并且每部地方志撰写了翔实的提要,是地方志研究工作者的必备书目.然而,该书在地方志的著录上,仍存在着一些讹误.本文仅就所见讹误一一予以刊正.【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6页(P89-94)【关键词】《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修纂者;讹误;辨正【作者】姚文昌【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7.33《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方志提要》”)*金恩辉、胡述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

下同。

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志提要目录。

该书“收录全国省、市、自治区近二百个公共、科研、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史馆等所收藏的现存地方志”(《凡例》),总计八千五百七十七种,收录时间截止一九四九年十月。

较其前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以下简称“《方志综录》”)*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

下同。

、《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下简称“《方志联目》”)*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下同。

等书目,《方志提要》不但收录范围更加广泛,而且对于其前的方志目录多有订正。

其详细规范的提要,更奠定了该书空前的历史地位。

《方志提要》依次著录每部地方志的书名、卷数、修纂者、修纂者小传、修志缘起、修志过程、内容概述、版本源流等内容,是了解、研究我国地方志修纂、存佚、内容得失等学术成就的首选书目。

美中不足的是,《方志提要》仍存在着一些讹误,其中以修纂者的讹误尤为突出。

本文或作目验,或作考述,就其讹误一一予以刊正。

1.《方志提要》21-10页(指《方志提要》标识的第21个省份第10页。

下同。

江西吉安市各县刘氏字辈

江西吉安市各县刘氏字辈

江西吉安市各县刘氏字辈一、江西省吉安市安福县刘氏字辈1、安福王屯江边刘氏:“诗书启厚,礼义成仙”。

2、安福长沙定王系刘氏(通用):“国泰民安康,盛世显贤良。

诗书育孝悌,荣华富贵长”。

3、安福山庄刘氏:“巨族同修谱,迎祥列彦英。

光前后裕清,礼乐振家声。

有仁多发富,美事全孝忠。

长谟苟读耕,和善自成名。

相传千万代,先远绍彭城”。

4、安福石屋刘氏:“著籍安成,世显文望。

积厚笃庆,悠久炽昌”。

5、安福严田土桥刘氏:“厚金生苗佳”。

6、安福寮塘渡头刘氏:“教孔为师金书束,国家诗礼振乾坤”。

7、安福泱塘刘氏:“达宣韫能克天,士道应廷受秩。

扬声播惠兴家,益国功立宏建。

仁厚垂业衍庆,明光延年科甲”。

8、安福思塘文岭上刘氏:“山昌声盛”。

9、安福甘洛小湖刘氏:“阜元向,玉定发,才秀家声”。

10、安福三舍刘氏:“廷培良器,家裕学行。

人文振启,锦彩辉名”。

11、安福洲湖北山王垄坑刘氏:“洪才立浪标”。

12、安福诸桥下村刘氏:“龄国生,顺珍祖,民文武”。

13、安福塘田材家岭刘氏:“光之鉴临远,贤哲开群蒙。

西江本祖一,北庸支自同。

育才乐以道,有子养惟中。

时雍关德化,山海尽淳风”。

14、安福塘田睦家刘氏:“有伸洋祖德,发祥复宗立”。

15、安福沛溪下官田刘氏:“德龙都,合秀兴,生明华”。

16、安福高洲车头刘氏:“兆开初神,云香生芳”。

17、安福上街刘氏:“有声扬祖德,发祥扩宗烈。

文明开新运,雍熙乐和康。

钟毓安济士,宏启华汉光”。

18、安福北棠北村刘氏:“生兴钦才明”。

19、安福泰山下老刘氏:“山瑞章,远知华”。

20、安福钱山长源刘氏:“绩善克笃,其庆永锡,鼎丰太有,启汝世家,景运祖德,添福攸寿,久世泽长”。

21、安福钱山何家刘氏:“绵远昌泰,德行高肇。

贤良方正,俊杰英豪”。

22、安福坛州迁莲花樊溪刘氏:“遵礼诚信孝,友睦姻任卹。

智仁圣义忠,和乐众心同。

桂兰皆贤良,簪缨耀龙云”。

23、安福荆山迁永新樟枧刘氏:“大宗开启,原自陶诏。

涂姓姓氏起源

涂姓姓氏起源

涂姓由于涂氏家族的祖先,世居在涂水之旁,故有“以水为姓”。

涂氏的后代子孙,皆“以水为姓”,将这一“涂姓”传延下来,同时,也为中国的姓源,开创了“以水为姓”的先例。

源于涂水流域的涂氏,依靠涂水流域的肥沃之地,很快成为当地的盛族,而且,不几代就出现在江西的南昌一带,跃居于当地其他诸姓之上,在南昌扎下稳固的基业。

两千多年来,涂姓和其它姓氏一样,从发源地的淮河中、下游一带,迁徙发展到全国各地。

据了解,目前涂姓主要分布在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台湾等31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尤以江西省(原豫章郡)最为集中。

江西邻近几省的涂姓大多是在宋、明、清三朝分迁过去的。

江西(豫章郡)涂姓人口集中,成为郡望,源于东晋初年新吴侯涂钦。

涂钦被涂姓后裔公认为“江南一世祖”。

江南涂姓始祖——涂钦涂钦,字敬祖、一字文思,号石麓,公元246年(即蜀汉后主刘禅延熙十一年)生于安徽淮南寿春(今寿县),卒于公元337年(即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享年九十有一,谥忠武。

葬于现今江西省丰城市秀市镇涂坊村西南,原丰城县南乡三十二图,后称“侯墓岗”的地方。

涂钦的生平事迹及家庭情况至今未见信史。

而据各地的涂氏宗谱记载:涂钦是涂姓朴公以下的七十六代孙。

出身于汉代士族,曾祖父涂恽。

汉代经学家,曾任谏议大夫;祖父涂蒙,曾任荆州别驾;父亲涂朝玉,曾任济南府尹。

涂钦出生在战乱的东汉末的三国时期,而钦公所在的淮南寿春,正是当年备受战乱、灾祸频仍的中原重灾区。

他的幼年、青年时代是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度过的。

他在近七十岁的那一年(东晋元帝司马睿建武元年七月),被封为新吴侯(新吴西汉为海昏县地,属豫章郡,东汉置新吴县,五代南唐改奉新县,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奉新县)。

是根据元帝司马睿颁布的封候敕书:“戳力行阵,扈跸南迁,功盖臣邻,勋存社稷”的功劳而被封为侯的。

(完整)增城市志

(完整)增城市志

增城市志第二节姓氏一、姓氏人口在历史上,增城多数姓氏均先后从中原辗转迁入。

民国十年版《增城县志》载,全县有127个姓氏.建国后,北方人迁入逐步增多,1990年姓氏为244个。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北人南迁者众,在增城定居人数日益增多,姓氏也随着大量增加。

2005年,全市有676个姓,(单姓660个,复姓16个),与1990年相比,增加432个姓。

2005年,全市各个姓氏人口概况如下:人口1万以上姓氏有:陈(6。

72万)、刘(5.76万)、黄(4.2万)、张(3.82万)、吴(3。

01万)、何(2.97万)、李(2。

83万)、姚(2。

35万)、王(2.19万)、罗(2.16万)、钟(2.08万)、赖(2。

06万)、郭(1.9万)、梁(1。

6万)、朱(1。

58万)、潘(1。

39万)、林(1.28万)、周(1.25万)、曾(1.21万)、谢(1。

14万)、温(1。

12万)、卢(1.09万)、叶(1。

07万)、单(1.04万)。

上述姓氏人口占全市人口68.95%,为增城24个大姓。

人口1万以下至1千的姓氏有:阮(0.88万)、廖(0.88万)、邓(0。

83万)、黎(0.8万)、列(0。

8万)、徐(0.79万)、杨(0。

69万)、汤(0.68万)、江(0.68万)、郑(0.66万)、石(0。

64万)、湛(0.63万)、赵(0.6万)、冯(0。

58万)、毛(0。

56万)、蒋(0.47万)、邱(0。

46万)、蔡(0.46万)、袁(0.45万)、马(0。

42万)、尹(0.4万)、胡(0.39万)、邹(0。

39)、关(0。

38万)、沈(0.34万)、伍(0。

33万)、彭(0.32万)、莫(0。

32万)、萧(0。

32)、魏(0.32)、宋(0。

26万)、苏(0.26万)、龙(0。

26万)、余(0。

26万)、谭(0.25万)、蓝(0.24万)、董(0。

23万)、顾(0.22万)、高(0。

21万)、肖(0。

21万)、曹(0.19万)、古(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