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5一、导入设疑,揭示课题1.说到“神机妙算”“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这些词,你首先会想到谁?(诸葛亮)在中国诸葛亮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这样一个旷世奇才为何偏偏选择了当时尚无立足之地的刘备呢?这里要引出一个感人的故事——“三顾茅庐”2.板书课题,理解关键词:顾——拜访;茅庐——茅草屋说说课题的意思【设计意图】文中的第一主角无疑是刘备,而开头偏偏从诸葛亮身上展开话题谁都知道诸葛亮才高八斗,是少有的人才,这样的稀世之才又怎会被刘备所用的呢?由此设置一个悬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分组出示三组词语,指名读,再齐读第一组: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第二组:群雄纷争茅塞顿开三分天下第三组:蜿蜒起伏疏疏朗朗清澈见底青翠欲滴秀丽宜人你有什么发现?练习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中描写隆中景色的句子,说说写了哪些景物?仅仅是写景物吗?说说自己的理解【设计意图】这段景物描写,有一定的独立性率先品读这段,为后文感知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作好铺垫,也避免影响品读刘备言行的整体效果2.“三顾茅庐”,顾名思义,快速浏览课文,刘备前后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课文都写了吗?(前两次一带而过,详写第三次)三、三顾茅庐表“诚意”1.师简要介绍背景及前两次拜访的经过【设计意图】课文因篇幅限制,只详细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但为了更准确地理解人物情感,有必要让学生对前两次的拜访情况有大致的了解在文本解读中,既要关注到教材的节选片段,也要对一些情节的来龙去脉有所知晓,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2.读了本课,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如果用一个字表达,那会是什么字?(板书:诚)3.第1自然段中哪些词让你读出了“诚心”?(两次前往,都没见着,但刘备并不灰心,还准备去第三次如果第三次还没见着,会怎样?——也许还会有第四次、第五次……直到见到为止)【设计意图】第1自然段内容简短,光从“两次”“诚心诚意”还不足以感知刘备的诚意这时,就需要借助教师的引导、补充文本以外的资源,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四、察言观行话“尊重”1.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第三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屋,终于见到了诸葛亮下面,我们来读第24自然段《三顾茅庐》教学设计6师:同学们,看来你们都认真预习过课文了,因为我看到很多同学的课本上写着“已经读课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三顾茅庐》教案六篇

《三顾茅庐》教案六篇《三顾茅庐》教案篇1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和被比事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朗读体会比喻的作用。
学习课文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难点:通过刘备的神态、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主要板书:7、三顾茅庐刘备诸葛亮诚心诚意雄才大略教学过程: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引导学生接答:《三顾茅庐》,已板书好课题)师:三顾茅庐这则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回答)师:第三次去隆中,刘备是凭什么打动诸葛亮.(引导学生说出刘备是凭他的诚心诚意来打动诸葛亮的)(板书:诚心诚意)教学板块之一师: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附:引导要点:生一:上路之前:当张飞嚷着要用一根麻绳把诸葛亮捆来时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刘备责备张飞是因为怕张飞的鲁莽误了他的大事,通过比较朗读突出了他对诸葛亮的敬重,对贤才的渴求。
指导学生反复阅读,旨在让学生通过刘备的语言,理解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和对贤才的渴求。
生:学生练读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读角色读,评读齐读生二:见面之前,刘备的所作所为。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等了半晌工夫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
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引导学生读读,找出关键词语,反复诵读。
从而领悟刘备对诸葛亮态度认真,恭恭敬敬,体会他尊重人才、呵护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
)分析:你能找出一些关键词吗?(生找,师划)这些词反映了刘备什么样的心情?生答师:你们能读好这些话吗?请练几遍生:练读师:指名读评读,让学生体验刘备为了见到诸葛亮既急切又不得不等待的内心。
三顾茅庐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作者及作品,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及作品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代表作《三国演义》,主要作品有剧本:《忠正孝子连环谏》《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二.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三顾茅庐课件设计教案

三顾茅庐课件设计教案三顾茅庐课件设计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
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事物与被比喻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会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重点难点:通过对描写刘备的神态、语言、动作词句的朗读和感悟,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教具准备:1、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8课多媒体配套课件2、有关《三国演义》故事的资料等。
教学过程:一、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谈话导入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2、中国古代曾经有过一个时代叫做“三国”,那可是一个战火纷飞、风云际会、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时代。
这个伟大的时代造就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那就是——(生补充:《三国演义》)3、你喜欢《三国演义》里什么人物?(生交流)4、古人很有趣,除了姓名外,还有字,诸葛亮字——刘备字——张飞字——关羽字——李白字——5、诸葛亮、关羽、张飞、赵子龙这些名将都是谁的手下呢?看来刘备这个人值得我们好好研究研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写刘备的历史故事。
(板书:三顾茅庐)二、检查预习情况1、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三顾茅庐”是什么意思?(说对的要表扬,说错的也要表扬,表扬他的勇气)2、解释课题,补充课题。
引导:噢,三、就是三次,顾,就是拜访。
茅庐,茅草房。
请在课题前加上拜访的原因,在课题后加上拜访的结果,试着说一说。
(生讲述)过渡:其实,大家所说的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诸葛亮(引导生看字形)(认识诸葛亮)孔明——卧龙3、“诸葛”是复姓,你还知道哪些复姓呢?(上官、夏侯、司马、玄武)4、同学们真不简单,知道这么多,单凭这一点,你做我的老师了,有些姓我还没听过,回去我查查字典。
5、由这个题目你想到过什么问题?通过三遍读课文,解决了吗?还想问自己或问我什么问题呢?(生交流)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相关推荐《三顾茅庐》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顾茅庐》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
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三顾茅庐》教案(3篇)

《三顾茅庐》教案(3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本文是漂亮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较新3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顾茅庐教案篇一课时目标: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一、复习导入:1、练读词语:山冈、半晌、恭恭敬敬、诸葛亮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茅塞顿开2、说说三顾茅庐在课文中的意思。
二、精读课文:t:你认为哪些地方表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s: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t:你这是请他出山之后的诚心诚意,之前呢?s: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你再帮张飞嚷一下t:自己练一练,看谁来做一次猛张飞。
你说张飞嚷时是怎样的心情?s:生气、讨厌(怎么搞的又去了)个别读/齐嚷t: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刘备怎么说?s:齐读t:这地方能看出刘备诚心诚意,还有什么地方?s: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侍侯。
t:刘备为何让他俩在门外等侯?s:刘备怕他俩打扰诸葛亮,怕张飞闹堂t:是啊,刘备是怎样恭恭敬敬的,看这个恭字,(指导识写出恭)谁来表演一下刘备恭恭敬敬s:一生表演(两手立正站好)t:一个刘备,还有不同站法吗?s:另一生表演(低头弯腰,双手抱拳)弯腰低头是对一个人的尊敬t:噢,更恭敬,这样才能体现对人的虔诚和恭敬。
看看书上刘备站了多久,一个时辰就是?两个小时,还有一个时间,半晌是多长时间?半天起码也得一个小时,同学们想象一下,刘备恭恭敬敬站了半晌又两个时辰刘备是什么人?诸葛亮又是什么人?你知道他们年龄吗?一位47岁的首领,对着一位27岁的毛小伙子站了半晌,一个站一个还躺着。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三个重点词语。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
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培养以诚待人,诚心实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学习思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读诗句:回忆《三国演义》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重点谈论刘、张、关、诸葛四人。
引出《三顾茅庐》直接学习生字、词语。
仰慕大贤谒见老师把它们故事的经过编在一组句子中,谁能读一读?《求贤》卧龙冈未见大贤,风雪中轻扣柴门。
步行久等识先生,三顾茅庐成大业。
二、整体感知文本,一读课文。
同学们,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诚)理解课题:刘备三次去草屋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大业。
三、推敲张、刘对话,个性感悟人物形象。
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
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
(学生读课文)2、向重点推敲对话靠拢。
(1)抓对话品读(幻灯2)a、品读刘备、张飞第一次对话重点品悟:胡说、大贤及反问句。
b、自由对读后三次对话同桌对读——推选同学读(听出了什么)c、集体引读四次对话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学生读)刘备斥责他——(学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
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学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学生读)张飞想了想,知趣地说——(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d、创新对读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孔明,张飞的牛脾气又发了,他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学生齐读张飞的话)而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像到刘备会说些什么?同桌说——全班交流(2)抓行动品读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什么来感受刘备的一片诚心的?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刘备的诚意呢?全班交流(幻灯3)四、总结升华(幻灯4)1、给课文中的每个生字组词,摘抄三句自己喜欢的句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三顾茅庐
教材分析:
我讲的这一课《三顾茅庐》是说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我以刘备如何打动诸葛亮,成功邀他出山?诸葛亮何德何能值得刘备诚心诚意的邀请?两个问题作为切入点。
交流第一个问题,我是这样做的,请之前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刘备的责斥反衬刘备的诚心诚意。
请之中,以刘备的表现反映出他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交流第二个问题,我首先讲了隆重的景色,让学生明白这种美景能不养育旷世奇才吗?再通过隆中对,出山后的表现让学生明白诸葛亮的旷世奇才,这样的人才刘备能不诚心诚意的去邀请吗?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王老师早就听说咱班同学聪明好学,知识面广,老师呢想考一考你们,你们敢不敢接招?(敢)下面老师说一些人物的名字,你们来说它们出自哪故事里,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确。
唐僧()武松()贾宝玉()刘备(),同学们真聪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真是我国的四大名著,历史瑰宝。
今天我们学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的一篇《三顾茅庐》。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范读。
(或听录音)
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2、自渎课文,提出自读要求: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
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A.生字卡片;
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
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
B.重点字音:
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
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要求:不破词破句,不添字漏字,不复读,不唱读。
边读边评议。
③感知文章主要结构:略写前俩次,详写第三次。
④讨论: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
板书:
刘备:尊重人才诸葛亮:雄才大略
三、作业:
1、描红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八课《三顾茅庐》,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依据学生的回顾板书:刘备诸葛亮)
2、冬去春来,刘备第三次前往隆中,这一次,他竟然成功地把盖世奇才诸葛亮给请出山,刘备究竟靠什么打动了诸葛亮呢?用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板书:诚心诚意)
3、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从哪些语句中可以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
“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可以边默读边画出相关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3、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对诸葛亮诚心诚意的句子。
4、集体交流。
A、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
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1)你们知道张飞是何许人也?谁愿意做一次“猛张飞”,读好张飞说的话。
(2)可是,捆得来诸葛亮这个人,却捆不来他的心啊!“得人心者得天下。
”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
刘备怎么说的?指名读好刘备说的话。
(3)刘备和张飞是什么关系?(结拜兄弟)师介绍“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4)是啊,刘备和张飞可是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结拜兄弟,可是今天,刘备竟然为了谁而斥责自己的好兄弟?(诸葛亮)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5)张飞的鲁莽与刘备的真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样更能衬托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这种对比衬托的写法,我们也可以用到自己的日记、习作中去。
(6)刘备怒斥张飞的背后是他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谁愿意把自己的感受带入课文,读好第二自然段。
B、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下马步行”体现了什么?
2、在古代,为了表示对特别有地位或自己特别敬仰的人的表示极大的尊敬,素有“文官落轿,武官下马”之说,刘备在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足见他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C、“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
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哪些词最能体现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呢?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3)、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是个有头有脑的大人物,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
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
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课件出示句子: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
(5)、师生合作朗读,感悟刘备的“诚”。
师:半晌工夫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又一个时辰过去了——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刘备乃堂堂皇亲国戚,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介乡野书生——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刘备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只不过是一个27岁的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师:诸葛亮悠然地午睡,做着香甜的春梦——生: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6)、刘备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处处流露出他对诸葛亮的敬仰和尊重,下面就让我们有感情地读读第三自然段,读出诸葛亮的诚心诚意。
1、刘备如此尊重人才,那么诸葛亮究竟是何方神圣?他又有何德何能值得刘备一而再,再而三地去邀请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是什么样的水土养育了诸葛亮这位旷世奇才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诸葛亮住处风景的句子。
A、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1)说说隆中的景色美在哪儿?
(2)重点指导:“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看到“卧龙”一词你想到了什么?其实,真正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就是谁?诸葛亮这只卧龙不正等待着有朝一日能够出山大展宏图吗?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配上古筝乐)
(4)形象的比喻,特色鲜明的词语,就把隆中的景物写得如诗如画,让我们身临其境,下面我们也来模仿这种写法,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5)隆中的景色看着读着听着都很舒服,何况是生活在那里的人呢?一定是心情愉快的,一定是胸怀宽广的,一定是聪颖灵慧的,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秀美典雅的隆中才养育了诸葛亮这样的旷世奇才。
2、以上向我们展示的是身在隆中却胸怀大志的诸葛亮,那么诸葛亮同刘备见面以后,又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华呢?
(1)诸葛亮为刘备量身定制了一个什么样的军事策略呢?
(课件出示隆中对的内容,并用图演示,同时板书:雄才大略)
(2)你看,有了诸葛亮这片青天,这道阳光,刘备原本混沌的心底顿时明亮起来。
谁来说说“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你能给它换个词吗?
(3)谁来读出刘备茅塞顿开的喜悦呢?
3、诸葛亮出山后,他的军事才华得以尽情施展,从哪儿还能看出诸葛亮才华横溢呢?C、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用一个成语概括叫“如鱼得水”。
谁是鱼儿?谁是水?鱼儿失去水会怎样?反过来,“水失去了鱼又会怎样?”“水当然成了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与活力。
如果没有刘备,也许诸葛亮只能永远呆在卧龙冈中,无法施展自己的一身才华。
”
(2)谁能读出刘备如鱼得水的欣喜若狂呢?
4、齐读这三句话,感受诸葛亮的才干。
8、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心诚意雄才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