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案

合集下载

三顾茅庐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案(含板书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3.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4.了解作者及作品,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2.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作者及作品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代表作《三国演义》,主要作品有剧本:《忠正孝子连环谏》《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2.《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二.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相关推荐《三顾茅庐》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顾茅庐》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顾茅庐》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导入。

《三国演义》、群雄纷争。

2、板书课题。

示范“茅”、“庐”两字写法;学生练习写“茅”、“庐”两字,写在课题旁边。

3、解题。

理解“顾”、“茅庐”意思。

二、初读课文1、范读。

(或听录音)提问:谁“三顾茅庐”,刘备三顾茅庐干什么?“三顾茅庐”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2、自渎课文。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新词;②读熟读通顺课文;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思考:通过读课文,你了解到刘备、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3、检查自渎情况。

①检查字音掌握情况A.生字卡片;诸葛亮辅助捆来尊重卧龙疏疏朗朗潺潺吩咐恭恭敬敬半晌时辰策略茅塞顿开同塌讨论B.重点字音:疏潺晌辰诸尊吩塞策C.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②指名分自然段试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3.交流对文章中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赏析。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并及时给予建议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会设计以下课堂练习: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相关习题,如词语解释、句子翻译等。
2.创作一篇关于《三顾茅庐》的短文,要求运用所学修辞手法,体现文章主题。
3.小组合作,编写一个关于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小品,展示人物形象和文章寓意。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文章寓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方法方面: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情境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作用。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三顾茅庐》这一历史典故的基本情节,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历史背景。学习并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成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和语言表达能力。
2.技能方面: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探讨文章,提炼关键信息,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思维逻辑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堂的开始,我将采用情境导入法,通过展示一幅描绘《三顾茅庐》情景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画面中的内容。接着,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个历史典故吗?这个故事背后有哪些有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浓厚的氛围。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5篇《三顾茅庐》教学设计1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1、课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

(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

“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

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

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顾茅庐》的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

2.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和意义。

3.掌握文章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阅读障碍。

2.文章中人物性格和关系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简要介绍刘备、诸葛亮等人物。

2.提问:同学们知道刘备是如何请到诸葛亮的吗?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三顾茅庐》。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生词和句子的意思。

2.学生分享阅读感受,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三、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背景,介绍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刘备的诚心。

3.分析诸葛亮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其才华和智慧。

四、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刘备三顾茅庐的意义是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认为刘备三顾茅庐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如对比、夸张等。

2.讲解诸葛亮为何愿意辅佐刘备,引导学生理解忠诚、智慧、勇敢等品质。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从刘备三顾茅庐中,我们学到了哪些品质?四、实践活动1.角色扮演:分组扮演刘备、诸葛亮等角色,演绎三顾茅庐的故事。

2.各组表演,教师点评并评选最佳表演奖。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2.提问:同学们认为刘备三顾茅庐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2.分析刘备三顾茅庐对后世的影响,如人才培养、团队合作等。

三、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如何将刘备三顾茅庐的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

三顾茅庐教案《三顾茅庐》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初读文本,整体感知,学会课文中的生字和三个重点词语。

2、通过“读写拓展”等生动有趣的言语实践活动,发展学生语言。

抓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反复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3、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培养以诚待人,诚心实意去做事情的感情。

学习思路:在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中,在充分的读中,发现诚,感悟诚,表达诚,提炼诚,赞美诚。

教学过程:一、诗句导入读诗句:回忆《三国演义》中的有名人物性格。

重点谈论刘、张、关、诸葛四人。

引出《三顾茅庐》直接学习生字、词语。

仰慕大贤谒见老师把它们故事的经过编在一组句子中,谁能读一读?《求贤》卧龙冈未见大贤,风雪中轻扣柴门。

步行久等识先生,三顾茅庐成大业。

二、整体感知文本,一读课文。

同学们,大家已经初读了《三顾茅庐》这篇课文,那么,刘备“三顾茅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板书:诚)理解课题:刘备三次去草屋恳请诸葛亮出山辅佐完成大业。

三、推敲张、刘对话,个性感悟人物形象。

1、要想细细品味刘备这深深的诚意,咱们还得好好地读读课文。

请大家把你认为最能体现刘备真心诚意的语句找出来,放开声音自由地读一读这些地方,感受感受。

(学生读课文)2、向重点推敲对话靠拢。

(1)抓对话品读(幻灯2)a、品读刘备、张飞第一次对话重点品悟:胡说、大贤及反问句。

b、自由对读后三次对话同桌对读——推选同学读(听出了什么)c、集体引读四次对话一顾茅庐,三人失望而回,没几日,刘备又要去卧龙岗,张飞说——(学生读)刘备斥责他——(学生读)当时正是数九寒天,雪花纷飞,张飞埋怨道——(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二顾茅庐,三人又怏怏而归。

寒冬刚过,早春来临,刘备欲三顾茅庐,张飞不耐烦地说——(学生读)刘备大声斥责说——(学生读)张飞想了想,知趣地说——(学生读)刘备说——(学生读)d、创新对读张飞经过刘备这番教导,也就知趣的随着刘、关二人第三次来到隆中,久等不见孔明,张飞的牛脾气又发了,他气急败坏地对关羽说——(学生齐读张飞的话)而此刻,刘备又会说些什么呢?书中无文字,图中无声音,你能想像到刘备会说些什么?同桌说——全班交流(2)抓行动品读同学们,刚才我们是抓住什么来感受刘备的一片诚心的?那么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出了刘备的诚意呢?全班交流(幻灯3)四、总结升华(幻灯4)1、给课文中的每个生字组词,摘抄三句自己喜欢的句子。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

《三顾茅庐》优秀教案《三顾茅庐》优秀教案导语:《三顾茅庐》是第十一册最终一组教材的其次篇重点讲读课文。

本课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

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教案,希望你宠爱,欢迎阅读。

教案一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熟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教学重点:1、能说出比方句中用来比方的事物与被比方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特别虔诚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依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刘备前两次去隆重访问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准备第三次去访问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意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洁的批注。

先自学,然后小组沟通。

三、争辩沟通1、四人小组争辩沟通,老师巡察指导。

2、全班内沟通呈现。

四、点拨引导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敬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意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判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意。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

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其次自然段)4、老师指名同学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意诚意。

6、在刘备的责备下,张飞答应不再无礼,于是兄弟三人上路了,他们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是如何描写观看的?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意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意诚意的。

《三顾茅庐》教案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案及反思

《三顾茅庐》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三顾茅庐》的主要情节,感受刘备的诚心与毅力。

2.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体会其智慧与才能。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主动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及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激发兴趣。

2.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表情。

3.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刘备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4.重点难点讲解(1)诸葛亮的人物形象分析诸葛亮:智慧、勇敢、忠诚、谦虚、有远见。

(2)刘备的人物形象分析刘备:仁爱、诚信、毅力、求贤若渴。

5.课堂互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刘备为何三次上山拜访诸葛亮。

(2)学生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2)学生复述课文,加深理解。

四、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2.小组作业:编排课本剧,表演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

五、教学反思1.优点(1)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学生对刘备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通过课堂互动,学生能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

2.不足(1)对部分学生的辅导不够,导致个别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2)课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未能充分讲解。

3.改进措施(1)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课文内容。

(2)调整课堂时间安排,保证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讲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刘备与诸葛亮的人物形象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对《三国演义》的兴趣也更加浓厚。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全面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茅庐》教案
备课时间:2018.11.20
授课时间:2018.11.3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梳理文章,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品味精炼畅达的语言。

2.学会抓文章塑造人物的关键语句,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
1.体味精炼畅达的语言,结合文中精彩语句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2.了解罗贯中与《三国演义》的相关文学常识,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培养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刘备的贤明与诸葛亮的智慧,学习古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教学重点:
1.能理清文脉结构,体会情节的一波三折。

2.品味刘备、诸葛亮的形象,学习两人的优良品质。

教学难点:
透过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刘备和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教法学法:比较阅读法、视频直观赏读法。

课型:新授课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蜀相(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诗。

作者借游览古迹,称颂蜀汉丞相诸葛亮辅佐两朝,惋惜他出师未捷而身死。

既有尊蜀正统观念,又有才困时艰的感慨。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

写丞相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叹惜他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二、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山西并州太原人,汉族,号湖海散人。

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代表作《三国演义》。

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

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今存署名由罗贯中编著的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

三、相关介绍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

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了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这种独特的文学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者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诸刻,其浩瀚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

四、背景介绍
本文节选自名著《三国演义》的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战长江孙氏报仇”,当时有宏图大志的刘备依附于刘表,屯驻在新野,徐庶被曹操所骗,去曹营前荐诸葛“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后刘备又遇到司马徽,司马徽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

”两人的荐语,更引起了刘备拜见诸葛亮的兴趣。

一顾茅庐遇崔州平,论天下事;二顾茅庐遇诸葛均、黄承彦,留下书信。

课文从三顾茅庐开始写起。

五、检查预习
字词积累
yè guān chǎng nǎn Miǎn xù dān bǐ
拜谒纶巾鹤氅愧赧沔存恤箪食鄙贱
词语解释
【如雷贯耳】意思是响亮得像雷声传进耳朵里。

形容人的名声大,也形容声音巨大。

【思贤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箪食壶浆】百姓用箪盛食物,用壶盛酒水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

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的拥护、爱戴和欢迎的情形。

【顿开茅塞】比喻受到启发,思想豁然开窍,立刻明白了某个道理。

六、整体感知
说说文本可分为几个部分,简要概括。

第一部分: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的过程。

适逢诸葛亮正在午睡,于是刘备立于厅前等待。

第二部分:诸葛亮醒后,刘备咨以天下之事并邀之出山辅助的过程。

这便是著名的“隆中对”部分。

七、人物形象
请结合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张飞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诸葛亮:
①高风亮节;诸葛亮有一身才华,却甘心做“南阳野人”,刘皇叔若非一片赤诚,不能邀其出山,可见其本心也不愿流落世俗,是高风亮节之行。

②仁心爱人;刘皇叔为天下苍生计,诸葛亮方表示愿效犬马之劳,这是儒者大义,足见其一片仁义。

③聪睿过人;一句“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是智慧的宣言,不出茅庐,而已知“三分天下”,足见诸葛亮之智。

刘备:
①仁心爱人;刘备求贤若渴,非是为了一己之私,在诸葛亮未应出山时,刘备泣曰“先生不出,如苍生何”,是为苍生计,以此可见其仁人之心。

②诚心求贤;刘备为见得诸葛亮,不顾贵胄身份,“凡三往”,可见其求贤之诚。

③虚心求教;刘备自知谋略不足,因此请见诸葛亮,言“开备愚鲁而赐教”,可见其请教虚心。

④待人宽和有耐心;在张飞表现出急性子时,刘备表现出的是一种耐心与宽厚。

⑤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张飞:
鲁莽、直爽,直扬言将诸葛亮“用一条麻绳缚将来”,足见其行事鲁莽。

八、细读感悟
精读:“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完成以下问题。

1.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你对诸葛亮所吟的四句诗的理解。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暗示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的雄才大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写出了诸葛亮淡泊名利。

这四句诗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2.为什么作者安排通过刘备的视线写诸葛亮的相貌?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一方面写出诸葛亮的气宇轩昂、神异不凡,另一方面更加坚定了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确实有将相之才,又为下文的一再邀请做了铺垫。

3.诸葛亮为刘备分析天下大势的内容被后人称作“隆中对”,请你说说,“隆中对”是如何帮助刘备分析大下大势的,“隆中对”的内容有何作用。

可对此战略布局做详细分析,绘制地图,感受诸葛亮之智。

对曹操,诚不可与争锋。

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对荆州,可争,作为根据地。

对益州,可图,作为根据地。

成霸业,兴汉室
4.课文写刘备听完了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说“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侧面烘托诸葛亮神机妙算、足智多谋。

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也让刘备找到了实现宏愿的途径,兴复汉室有了可能性。

九、艺术特色
1.人物的出场的艺术。

小说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主要有:
①“单刀直入”(开篇就让人物走出场来);②“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③“铺垫渲染”(千呼万唤始出来)。

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诸葛亮的出场属于哪一种,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属于铺垫渲染。

例如,首段刘关张三人的不同意见;路遇诸葛均;阶下侍立等昼寝的诸葛亮醒来等。

在出场前对诸葛亮的烘托、渲染,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极大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第3、4段用诗句作结,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样写的好处。

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
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

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作者善用诗句对所叙之事,所刻画之人进行评点,又为后面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3.与所学课文《智取生辰纲》相比,本文的语言并不是纯粹的白话语言,而是通俗语,请你说说为何《三国演义》的语言不用白话语。

涉及史料,难以用白话演绎。

十、拓展延伸
探究《三顾茅庐》故事经久不衰之秘:
①《三顾茅庐》的情节在史书中仅有寥寥几笔,但在罗贯中笔下,这个故事
丰润起来,并随着《三国演义》的感染力一同为人熟知。

②《三顾茅庐》的“隆中对”部分,表现了诸葛亮之智,又因其类似于总纲内容,给人深刻印象,因此经久不衰。

③古代士人都有一个择贤主而事的梦,求贤若渴也是贤君的表现,这正是士大夫乃至平民百姓的理想,因此传唱不衰。

十一、布置作业
1、翻译“自董卓造逆以来……惟将军图之。


2、完成练习册相应内容。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求贤若渴志向远大
诸葛亮:才略高超淡泊名利
张飞:言行鲁莽性格直爽
教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