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拉鲁肽降低内脏脂肪共38页

合集下载

最新-利拉鲁肽降低内脏脂肪-PPT文档资料

最新-利拉鲁肽降低内脏脂肪-PPT文档资料
中国肥胖发病率大约 是美国的1/3
中国标准
•肥胖: BMI≥28kg/m2 •内脏型肥胖: 腰围 男≥90cm, 女≥85cm
中国内脏型肥胖发病 率超过美国的1/2
美国标准
•肥胖: BMI≥30kg/m2 •内脏型肥胖: 腰围 男≥102cm, 女≥88cm
数据分别来自2019~2019年, 中国和美国成人(≥20岁), 中国 n=46024; 美国 n=5555
2型糖尿病患者的内脏型肥胖发病率更高
• 中国2型糖尿病人群中:
• 肥胖发病率为 24.3% • 内脏型肥胖发病率高达 45.4%
• •
2019~2019年, 中国成人(≥20岁), n=46024 超重(BMI≥24,<28kg/m2), 肥胖(BMI≥28kg/m2), 内脏型肥胖(腰围男≥90m, 女≥85cm)
肥胖可增加T2DM的发生风险
100 校 正 75 年 龄 后 的 50 相 对 风 险 25 度 0 <22 <23
93.2
42.1 27.6
8.1
2.2
6.7
23-23.9 24-24.9 25-26.9 27-28.9 29-30.9 31-32.9 33-34.9 35+ BMI(kg/m2)
多变量逻辑回归模型中危险因素与糖尿病发病之间的关系
男性
RR 95%CI 0.95-1.06 1.10-10.18 3.45-33.60 0.24-2.07 0.24-2.07 P 0.948 0.033 0.000 0.030 0.515 RR 1.02 4.57 3.97 2.05 0.96
女性
95%CI 0.97-1.07 1.73-12.07 1.55-10.17 0.80-5.25 0.42-2.28 P 0.424 0.002 0.007 0.136 0.953

MALIRA型糖尿病的隐形杀手内脏脂肪

MALIRA型糖尿病的隐形杀手内脏脂肪

第十五页,共46页。
内容 1 我们真的了解糖尿病吗? 2 如何在高效降糖的同时减少内脏脂肪? 3 利拉鲁肽带给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获益
第十六页,共46页。
GLP-1受体激动剂降糖同时有效降低体重,减少内脏脂肪
二甲双胍 磺脲(SU) 噻唑烷二酮(TZD) DPP-4抑制剂 GLP-1受体激动剂
HbA1c
胰岛素受体表达(% of WT) WAT(mg/gr BW) 体重(gr)
120
120
100
100
80
80
60
60
40
40
20
20
0
0
WT
KO
WT:野生型小鼠 KO:中枢胰岛素受体敲除小鼠
Brüning JC,et al. Science.2000 Sep 22;289(5487):2122-5.
*
体重
内脏脂肪 — —
Silvil E, JAMA. 2002;287: 360-72 AACE Comprehensive Diabetes Management Algorithm. Endocr Pract. 2013;19:327-36
第十七页,共46页。
基线腰围越大,利拉鲁肽降低腰围(内脏脂肪)越多
• 控制饮食
梭状回:
• 目标识别(包括食物) • 表达积极情绪
• 奖赏
下丘脑: • 全身能量代谢的调节中枢
• 食物摄入的自我调节
↑记忆与情绪
外周FFA 肝脏代谢
↓对食物的兴趣 ↓嗅觉
自主神经系统 可溶性因子
↓食物摄入 ↑外周胰岛素敏感性 ↓内脏脂肪含量
体重
Heni M,et al. Nat Rev Endocrinol. 2015 Oct 13.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体重指数、血糖、血脂及微炎症水平的干预作用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体重指数、血糖、血脂及微炎症水平的干预作用

doi:10.3969/j.issn.1002-7386.2021.09.026·论著·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体重指数、血糖、血脂及微炎症水平的干预作用王晶璞 卢燕 王会项目来源:保定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编号:1951ZF010)作者单位:071000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医院 【摘要】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对体重指数、血糖水平、微炎症水平及脂质水平的干预作用。

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内分泌科治疗的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8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

对照组口服二甲双胍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皮下注射利拉鲁肽治疗,连续治疗12周后,对比2组的体质指标、血糖各指标、微炎症指标、脂质指标。

结果 2组治疗前腰围、臀围、腰臀比、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腰围、臀围、BMI明显小于对照组,而腰臀比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FPG、2hPG、HbA1c、HOMA IR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AASA、IL 6、TNF α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12周后TC、TG、LDL 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DL 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具有良好效果,能够有效降糖、降脂、降低体重指数(BMI)、减轻微炎症水平,有助于改善病情结局,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2型糖尿病;肥胖;利拉鲁肽;体重指数;血糖;微炎症;脂质【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7386(2021)09-1389-04Theinterventioneffectsofliraglutideintreatmentoftype2diabetesmellituspatientswithobesityanditseffectsonthebodymassindex,bloodglucoselevel,micro inflammationandlipidlevels WANGJingpu,LUYan,WANGHui.BaodingSecondHospital,Hebei,Baoding0710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investigatetheinterventioneffectsofliraglutideintreatmentoftype2diabetesmellituspatientswithobesityanditseffectsonthebodymassindex,bloodglucoselevel,micro inflammationandlipidlevels.Methods Atotalof81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mellituscomplicatedbyobesitywhoweretreatedinourhospitalfromJanuary2017toJanuary2019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n=40)andobservationgroup(n=41).Thepatientsincontrolgroupweretreatedbyoralmetformintablets,however,thepatientsinobservationgroup,onthebasisofcontrolgroup,weretreatedbysubcutaneousinjectionofliraglutide,withatreatmentcourseof12weeksforbothgroups.Thebodymassindexes[waistline,hipcircumference,waisthipratio,bodymassindex(BMI),bloodsugareachindexes[fastingplasmaglucose(FPG),2hpostprandialbloodglucose(2hPG),glycosylatedhemoglobin(HbA1c),insulinresistanceindexes(HOMAIR)],microinflammationindexes[serumamyloidproteinA(AASA),interleukin6(IL 6),tumornecrosisfactoralpha(TNFalpha)],lipidindexes[totalcholesterol(TC),triglyceride(TG),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 C),high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 C)]wereobservedand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 Beforetreatment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waistcircumference,hipcircumference,waist to hipratioandBMIbetweenthetwogroups(P>0.05).After12week treatment,thewaistcircumference,hipcircumferenceandBMIin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however,thewaist to hipratio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incontrolgroup(P<0.05).AndthelevelsofFPG,2hPG,HbA1c,HOMA IRandAASA,IL 6,TNF αaswellasTC,TG,LDL Cinobservation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P<0.05),however,theHDL Clevels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incontrolgroup(P<0.05).Conclusion Theliraglutidehasobviouseffectsintreatmentoftype2diabetesmellituscomplicatedbyobesity,whichcaneffectivelydecreasesugar,fat,BMI,andreducethemicroinflammationlevels,whichishelpfultoimprovetheoutcomeofthedisease,andhaspositiveclinicalsignificance.【Keywords】 type2diabetes;obesity;liraglutide;bodymassindex;bloodsugar;microinflammation;lipid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超重或肥胖,这类人群本身存在脂肪代谢紊乱,当出现糖尿病时,进一步加重糖脂代谢障碍,升高心脑血管并发症风险。

利拉鲁肽的功效和作用

利拉鲁肽的功效和作用

利拉鲁肽的功效和作用
利拉鲁肽(Liraglutide)是一种处方药物,属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常用于治疗型2糖尿病。

它的主要功效和作用包括:
1. 降低血糖:利拉鲁肽通过模拟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活性,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减少肝脏产生的葡萄糖,并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从而帮助降低血糖水平。

2. 控制体重:利拉鲁肽通过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和抑制食欲等机制,可以有效减少进食量和体重,帮助控制体重。

3. 促进胰岛细胞增殖:利拉鲁肽可以刺激胰岛细胞的增殖,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改善胰岛细胞功能和代谢。

4. 减少心血管风险:利拉鲁肽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血作用,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 保护肾功能:利拉鲁肽可以通过减少肾小管对尿蛋白的重吸收、改善肾小球功能和抗氧化作用,对糖尿病肾病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6. 提高胰岛素抵抗:利拉鲁肽可以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量和活性,降低胰岛素抵抗,从而改善胰岛素的生物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利拉鲁肽治疗期间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如
恶心、呕吐、腹泻、胃肠道不适等。

在使用前,应咨询医生的建议,并根据医嘱使用。

代谢性疾病的管理(完整版)

代谢性疾病的管理(完整版)

代谢性疾病的管理(完整版)人体内产生的脂肪酸主要储存在皮下脂肪组织中,然其容量是有限的。

当皮下脂肪组织无法储存过多能量时,脂肪将会沉积在内脏脂肪组织、腹膜前脂肪组织以及心脏、肝脏、胰腺和骨骼肌等非脂肪组织中,即异位脂肪沉积[ 1 ]。

近年来,糖尿病和肥胖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仍在不断升高,异位脂肪沉积问题也开始备受关注。

异位脂肪沉积可能与能量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等机制密切相关,可影响器官功能,因而带来了一系列健康问题,并已成为心脏代谢疾病、糖尿病、肥胖、脂肪肝等疾病发生、进展甚至死亡的重要标志[ 1 , 2 ]。

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对异位脂肪沉积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临床病理变化的识别[ 3 ],而通过改善异位脂肪沉积的干预措施,未来能否成为一种管理糖尿病、肥胖等代谢性疾病的新策略,值得深入探讨。

一、异位脂肪沉积的临床影响1.正常生理状态下脂肪组织的作用:脂肪组织可分为白色脂肪组织(white adipose tissue, WAT)、棕色脂肪组织(brown adipose tissue, BAT)、米色脂肪(WAT棕色化)和粉色脂肪,其中WAT和BAT均在调节脂质代谢和全身能量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4 ]。

人体摄入食物后,WAT通过胰岛素激活脂蛋白脂肪酶(lipoprotein lipase, LPL)水解循环中的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 TG),进而摄取和储存膳食脂质[ 5 ];而在禁食状态下,WAT中储存的TG经脂肪酶分解成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释放到循环中,用作代谢活跃组织的能量来源[ 5 ]。

BAT可燃烧多余脂肪和葡萄糖,产生热量,防止体内储存过多的脂肪[ 6 ]。

从脂肪组织在体内的分布来看,一般皮下脂肪组织约占总脂肪的80%,代谢异常风险低;而内脏脂肪组织引发代谢异常的风险则较高[ 4 ]。

2.异位脂肪沉积可能带来的健康问题:在长期能量正平衡(即能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和肥胖状态下,WAT的储存能力受限。

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体脂及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体脂及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
【 摘要】目的 探究利拉鲁肽对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体脂及血糖控制的影响,以期对临床制订防治对策提供 指导。方法 选择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144例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法将入选患 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利拉 鲁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厚度、肝脏脂肪含量(liver fat content, LFC)、胰岛素用量、血糖达标所需天数、体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糖化血红蛋白 (glyc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结果 治 疗后,两组患者EAT厚度均显著小于本组治疗前(P均< 0.05),LFC及TC、TG、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本组治疗前(P均< 0.05), HDL-C水平均显著高于本组治疗前(P均<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EAT厚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 < 0.05),LFC及HbA1c、 TC、TG、LDL-C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0.05),HDL-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 0.05)。研究组患者胰岛素用量 显著少于对照组(P < 0.05),血糖达标所需天数显著短于对照组(P < 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体重和BMI均显著低于本 组治疗前和对照组(P均< 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和BMI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不 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 对于超重/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利拉鲁肽具有良好的减重、调脂作用, 且对血糖控制更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患者肝脏脂肪沉积的疗效分析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患者肝脏脂肪沉积的疗效分析

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患者肝脏脂肪沉积的疗效分析徐赵钕;沈飞霞【摘要】目的:研究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患者肝脏脂肪沉积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某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利拉鲁肽注射剂治疗半年,观察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后血糖、血脂及血压等相关指标、脂肪受控衰减参数(CAP)与肝脏硬度(LSM)等肝脂肪沉淀指标.结果 :治疗后患者FPG、2hPBG、HbAle、TG、TC及LDL-C、SBP及DBP指标、CAP、LSM等指标明显下降,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患者能下调血糖、血脂与血压,且明显缓解患者肝脏脂肪沉淀.【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年(卷),期】2019(032)006【总页数】2页(P888-889)【关键词】利拉鲁肽注射液;2型糖尿病;肝脏脂肪沉淀【作者】徐赵钕;沈飞霞【作者单位】温州医科大学定理临床学院;温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温州325000;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87.2随我国经济飞速影响下生活方式改变后,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在我国患病率上升。

非酒精性脂肪肝所表现出的临床特征是干预可逆,故在临床中有效的治疗与准确的定量评价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有重要意义[1]。

2型糖尿病肥胖是诱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高危因素,而利拉鲁肽注射液可增加患者胰岛素分泌,控制胰高糖素分泌,使血脂明显改变[2]。

因此本文分析2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患者应用利拉鲁肽注射液治疗的血糖、血脂及血压指标变化情况以及肝脏脂肪沉积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3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肥胖脂肪肝患者75例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所有入选患者均满足《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诊疗指南》[3]中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诊断标准;(2)所有入选患者均满足《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4]中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3)体质指数≥25kg/m2;(4)所有入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研究,且知情同意。

内脏脂肪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内脏脂肪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内脏脂肪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研究进展(完整版)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指除外大量酒精摄入和其他明确肝损伤因素所导致的肝细胞脂质过度沉积的肝脏疾病,其组织学分型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 NASH),NASH甚至会进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等严重的肝脏疾病,全球约1/3的人口患有NAFLD [ 1 ]。

由于NAFLD与超重、肥胖、糖尿病和代谢功能障碍密切相关,2020年亚太肝病研究学会提出将NAFLD更名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2 ],但该命名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

2023年6月欧洲肝脏研究学会、美国肝病研究学会和拉丁美洲肝脏研究学会将NAFLD再次更名为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性肝病,该命名强调了NAFLD患者发生肝脂肪变性且至少具有一种特定心脏代谢危险因素[ 3 ]。

NAFLD会增加多种肝外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如心血管疾病、2型糖尿病、慢性肾病和肝外恶性肿瘤[ 4 ]。

腹部脂肪组织主要由内脏脂肪组织(visceral adipose tissue, VAT)和皮下脂肪组织(subcutaneous adipose tissue,SAT)构成,与SAT相比,VAT的增多易诱发NAFLD等代谢性疾病[ 5 ],现对内脏脂肪在NAFLD中作用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NAFLD的发病机制NAFLD的发生涉及多因素和多步骤的代谢异常机制。

经典"双重打击学说"认为,在肝细胞中脂质过度积累基础上,触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第二重打击,导致NASH和肝纤维化形成。

近年提出的"多重打击学说"进一步解释了NAFLD的发生和发展是胰岛素抵抗、脂肪因子失衡、饮食因素、肠道微生物群、脂肪组织等多种危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尤其是脂肪组织功能障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6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