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阅读训练及答案
《前方》董

②外面的世界诱惑人离家。 ③离家也许是无奈。 ④人的眼中有一个前方。
“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 说”,什么叫“形而上”?这句话什么意思?
《周易· 系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王阳明说:“形而上者隐也,形而下者显也。”
★在有形体的东西之上的,凭感官不能感知的东西叫
人生哲理探讨
↘
(请你把作者在课文中写的几个重点词语排个顺序?)
先离家 去前方
是苦旅 是人生的悲剧
摄影散文是以 摄影画面的内容 为凭借, 加上 作者对社会生活的联想 阐述 人生哲理 ,
的一种散文。
画面内容描述
社会生活联想
人生哲理探讨
为什么说“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①人类有史以来就喜欢迁徙。
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家(形而下的) 精神上的寄托和归宿,是家园感 (形而上的)
前生哲理探讨
画面内容描述
①第一自然段: “他们去哪儿? ” ②第八自然段: “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 车”。 ③第十自然段:“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 ④最后一段: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
社会生活联想
①第三自然段:回忆祖先们和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 上的动物迁徙的生活和场面; ②第十自然段:对钱钟书和丰子恺两位先生的文章中 人在旅途苦痛的描写; ③第十一自然段:引用关于回家和思乡之情的歌曲和 古诗。
做道或隐,抽象化的,是“形而上”;
★有形体的、凭感官可感知的东西叫做器或显,具象
化的,是“形而下”。
—————“在路上”是人的宿命。
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①实实在在的身体之苦,就是“形而下”之苦; ②精神之苦,是“形而上”之苦。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4课《前方》同步练习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第14课《前方》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最近.我市出台并实施了“交通事故现场快速处置法”后,大大缓解了事故现场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和拥堵,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B . “三农”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就在于“二元”经济社会结构下的城乡之间长期处于相互分割、相互隔绝的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造成的恶果。
C . 国家统计局1月10日发布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群众最关心的社会问题中,被调查者选择社会风气、社会治安和教育问题的合计过半。
D . 国际社会认为,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走出当前人口剧增、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的困境和未来发展的重要出路。
2.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 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使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B . 有些人对民间剪纸瞧不起,认为这只是下里巴人创造的玩意儿,没有艺术价值,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C . 去年,在中央召开的关于征求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的座谈会上,有的专家硬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指出了现存宪法中的许多不足和漏洞。
D . 以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联党”头面人物不久前公然跑到日本去参拜靖国神社。
如此数典忘祖,如此卖国行径,难怪港台舆沦会斥李登辉等“台独”分子为汉奸。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①文字虽然不是对语言的记录,但它必得拿语言做基础。
②在过去的2005年,全球范围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袭来,不断加剧,令人猝不及防,这对各国政府应对复杂的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③1月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该草案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统筹安排,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④人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他人与社会,个人的成功靠自我努力,靠社会支持。
A . 如实局势逐步与其说/不如说B . 真实局面逐步不仅是/而且是C . 真实局势逐渐与其说/不如说D . 如实局面逐渐不仅是/而且是4.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 直言仗义执言棘手痛心疾首B . 出气出奇不意休憩休戚与共C . 淹没湮没无闻义气意气相投D . 刺骨悬梁刺股抱怨以德报怨5. 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 践踏信笺把盏言欢临行饯别B . 稍息树梢刀剑出鞘不屑一顾C . 弹劾遗骸垓下之围言简意赅D . 辍学啜泣缀文成篇拾掇东西6. 下列对课文文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 . 《我心归去》:“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一句是说人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对故乡繁荣昌盛的期望,这种期望会成为对故乡奉献的动力。
《前方》阅读理解

《前方》阅读理解《前方到底有啥?聊聊关于<前方>的阅读理解心得》嘿,朋友们!今天咱来唠唠“《前方》阅读理解”这档子事儿。
每当拿到一篇阅读理解,那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新的小世界,咱得在那字里行间里找出点门道来。
你说这《前方》,初读的时候吧,感觉就是一堆字摆在那,像是在跟你捉迷藏。
你得瞪大眼睛,仔细琢磨,才能品出点味道来。
有时候读着读着,哎呀妈呀,脑瓜疼,咋就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说啥呢!但咱可不能轻易认输啊!咱得像侦探一样,从那些语句里找线索。
嘿,这里提到了个啥意象,那里又用了个啥修辞手法,一点点把这谜团给解开。
有时候突然就恍然大悟了,哎呦喂,原来作者是这个意思啊!那感觉就像是在迷宫里突然找到了出口,爽歪歪!不过,这阅读理解可不是一帆风顺滴。
有时候咱理解的和答案那简直是南辕北辙,心想:我这思路也没错啊,咋就不对呢!这时候就得好好反思反思,是不是咱想太少啦,或者是钻牛角尖啦。
做《前方》阅读理解的时候,我特别喜欢找那些能让我感同身受的地方。
比如说作者描写的那种迷茫感啊,对未来的期待啊,嘿,这不就是我有时候也会有的感受嘛!一下子就感觉和作者拉近了距离,读起来也更带劲了。
还有啊,这阅读理解也能让咱长见识呢!通过《前方》,咱可能了解到一些新的知识、新的观点,拓宽了咱的视野。
有时候读完一篇,就感觉自己好像变得更聪明了那么一点点。
总之呢,这《前方》阅读理解啊,就像是一场小冒险。
有时候会遇到困难,有时候会有惊喜。
但只要咱保持耐心,认真去读,就一定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说不定读完一篇,咱还能变得更有文化啦!哈哈,朋友们,一起加油,征服那一篇篇阅读理解吧!。
曹文轩散文《前方》阅读理解附答案

曹文轩散文《前方》阅读理解附答案曹文轩散文《前方》阅读理解附答案前方曹文轩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
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
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翻过一道道山,游过一条条河,穿过一片片戈壁滩,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
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
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
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
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课时•周测•月考》参考答案:《前方》)
![[原创]苏教版语文必修一《课时•周测•月考》参考答案:《前方》)](https://img.taocdn.com/s3/m/f40515325901020207409cd3.png)
前方自学导航1.(1)xǐ(2)xí(3)zhì(4)qiáo cuì(5)diān bǒ(6)huáng(7)xīn(8)nà2.反省xǐng 省事shěng 提防dī提高tí干事gàn 干涸gān3.①“奈”应为“捺”,②“徒”应为“徙”,③“瞄”应为“锚”,④“所”应为“索”。
4.(1)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
(2)抑制不住。
(3)形容枯燥呆板,毫无趣味或意味。
索然,没有兴致的样子。
也作“索然寡味”。
(4):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
5.徙(xǐ)迁徙躁(zào)焦躁馨(xīn)温馨涉(shâ)跋涉燥(zào)干燥磬(qìng)钟磬徒(tú)徒劳臊(sào)害臊罄(qìng)告罄陡(dǒu)陡峭噪(zào)噪音6.1954年江苏盐城《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7.摄影作品文字跟踪训练一、基础训练1.A2.C3. C(A项去掉“经过”。
B项“第一部”与“处女作”重复,D项优劣高下应对应两方面)4.C(A句末引号在内,句号在外。
B“金矿”“铁路”后应为顿号。
D句末问号改成句号)二、课内语段阅读5.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6.④③①⑤②7.为了充分表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8.是为了进一步证实“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即使境遇舒适,内心也在“苦旅”。
也充分说明“苦旅”主要是精神层面上的。
链接高考1.(4分)(1)游人的告别只是对“原始长江三峡”景点的告别,由此生出的只是怜惜、惆怅和失落。
(2)百万移民的告别则是故土难离的割舍之痛和舍弃家园的巨大牺牲。
2.(6分)(1)①以“告别”为中心②感性到理性(层层深入)(2)①过渡②总领后文3.(6分)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
①惆怅而失落②感动与崇敬③肯定和褒扬4.(6分)(1)不矛盾。
2019-曹文轩《前方》阅读练习及答案-实用word文档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曹文轩《前方》阅读练习及答案前方(曹文轩)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
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
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
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和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
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
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前方》阅读练习1

《前方》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
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
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
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
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
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1.请解释“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中加点词的含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说说“真是一番苦旅”的实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一段的中心句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远走了,母亲放飞的手刘心武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
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己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
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
母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第3专题 《前方》课文简析

7.第10段引用钱钟书和丰子恺先生的作品场景有什么作用? [对应考点:分析引用作用]
提示:引用钱钟书和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类似的场景是 为了证明作者观点的普遍意义,也点出了苦旅之苦在于精神 之苦,即:“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8.第11段中“人的悲剧性实质”在于哪些方面? [对应考点:筛选信息]
《前方》 课文简析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一、阅读课文第2~8段,回答下面问题。 (一)梳理行文脉络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二)解读文本精要
1.第2段“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在文中有什
么作用?
[对应考点:理解句段作用]
提示:此句是本文的文眼,语言简洁,独立成段,
十分醒目,极易引起读者注意。
[对应考点:分析词语作用] 提示:三个“一路”,说明人类离家的艰辛,惟其艰 辛,愈见本能之不可改变,并与后文“苦旅”遥相呼应。 三个短句构成排比,使作者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5.如何理解第7段中反复出现的“前方”? [对应考点:理解词语内涵]
提示:“前方”在这儿更多的不是空间上的概念,而是 指人的理想,是理想的召唤。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3.第3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 [对应考点:鉴赏写作手法]
提示:这是在用动物大迁徙和人类的迁徙家,甚至是远行”。由物及人,人物一理。
高效上好每节课 快乐上好每天学
4.第6段中“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这句 话中的三个“一路”,有怎样的作用?试分析。
提示:作者认为“人的悲剧性实质”的具体内容是: (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2)走向前方、 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 家、家园和家乡;(3)人无法还家;(4)还了家,依然还在 无家的感觉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方
曹文轩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
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
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几乎是在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
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
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
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
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
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
人会在闯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
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
他必须走,远走高飞。
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
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
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
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
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
当然也可以说,人类不得不流浪。
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
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
因为,即便是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内心深处,许多人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条通往前方的路。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
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
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的汽车。
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
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
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
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
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
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
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
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
”(《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
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
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
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
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4. 下面对文本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人没有出门,但仍有无家可归的感觉,这是因为他们在人生之路上找不到精神家园, 心灵深处存深深的漂泊感和孤寂感。
B. 作者让离家的漂泊欲念和归家的故乡意识深刻文糅成一个永远的人生悖论,这体现了作者对人类深广的悲悯情怀。
C. 介绍丰子恺先生写旅途的散文,引用古代诗歌中思乡名句,都表现了"人在路上"的艰辛和感伤,说明人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场苦旅。
D. 开篇和结尾都用问句,或引出下文,或引发思考,但都表现了作者对被人劳苦的关怀和同情,对人类精神渴望归依却又无所归依的理解与感叹。
5. 根据文意,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6. “一辆破旧的汽车"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4. D
5. ①外界的诱惑②出自无奈③理想的召唤
6. ①“一辆破旧的汽车”构成全文的线索,使文章过渡自然,前后照应。
②开篇写“一辆破旧的汽车”,描摹了一幅具体的画面,自然引出下文,使文章说理不枯燥。
③用破旧的汽车象征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使读者易于理解其深刻的主旨。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
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都表现了作者对旅人……”错。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作者在结尾的阐发才有此含义。
人总想到达目的地总不能到达目的地,总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总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故选D。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掌握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题干要求,如本题“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无家前:人类祖先在无休止地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第3段);有家后:迁徙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
(第4段)人类离家远行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
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
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分析可知,外面世界的诱惑。
结合第六节内容分析,出于无奈——“家容不得他”,“他容不得家”。
结合文本第七节内容“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
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分析可知,理想的诱惑。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注意题干要求,这种多次出现的句子要注意分析在结构上的作用和内容的作用。
结构上主要的作用是线索、照应等;内容上主要结合主旨分析。
开篇写“一辆破旧的汽车”,第1自然段“他们去哪儿?”,第8自然段“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第10自然段“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等,构成全文的线索。
结构开头内容“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
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
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分析可知,围绕“一辆破旧的汽车”,描摹了一幅具体的画面。
结合“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与茫然”“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分析可知,用破旧的汽车象征人类寻觅精神家园的艰辛和伤感,揭示其深刻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