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最新范文
师源性心理问题

所谓“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是指由于教师教育行为的不当,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里障碍或心理疾病。
为什么会出现师源性心理问题?我的思考如下:
一、由于一些学生调皮、不听课、捣乱等不良的行为,老师出于责任心必须去教育这些学生,在教育的过程中,就有可能采用不适当的方式,例如讽刺、责罚、打骂等;而采用这些不当的方式去教育往往那个结果适得其反,学生可能产生厌恶心理,更加讨厌上课,丧失学习兴趣。
有些学生在老师的打骂可能产生更消极的心理,甚至想到自杀。
二、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
在工作中,被学生气、职称评定、教学任务繁重、以学生成绩为主的量化考评等等,这些矛盾、压力等都有可能使教师产生紧张、焦虑、不安、忧郁等心理感受。
而这些心理感受,没有及时得到疏导、调节,久而久之,心理就会出现健康问题。
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
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就会变得粗暴,采取讽刺、挖苦、打骂等不当的教育方式。
怎么消除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呢?
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每个学生都不一样,要去发现他们的优点,你一旦发现他们的优点,调皮的学生也会变得可爱。
要用爱去温暖学生,而不是暴力。
多多地鼓励学生,鼓励往往比批评起到更好的效果。
教师遇到烦恼、感到压力大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跟同事倾诉一下,做做运动、唱唱歌都是不错的方式。
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教出人格健全优秀健康的学生。
减少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对策研究

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对教师的心理状况进行跟踪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师的 心理问题。
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了 解学生心理状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记录 学生心理变化情况
对心理问题学生进行重点关注, 提供个性化辅导
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教育观念落后: 过分强调分数 和升学率,忽 视学生的心理 健康和个性发
展
教师素质参差 不齐:部分教 师缺乏必要的 心理学知识和 技能,无法有 效应对学生的
心理问题
教育评价单一: 以成绩为主要 评价指标,忽 视学生的综合 素质和个性特
点
缺乏有效的心 理辅导机制: 学校缺乏专业 的心理辅导教 师和机构,无 法及时为学生 提供必要的心 理支持和辅导
Part Four
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培训课程,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心理辅导证书考试,获取相关资质。 建立心理辅导资源共享平台,提供心理辅导资料和案例。 开展心理辅导实践交流活动,分享成功案例和经验。
定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
设立教师心理疏导热线,为教师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XX,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XX
01 02 03 04
05
Part One
Part Two
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定义: 指由于教师的教育教学 行为、态度、人格等方 面的问题,导致学生产 生心理上的伤害。
师源性心理伤害的类型: 包括情感虐待、言语虐 待、忽视、过度保护等。
添加标题
伤害的严重性:师源性心理伤害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导致学生出现自卑、抑郁、焦虑等 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试论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探究

试论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探究前言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进步,学校教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然而,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心理障碍问题却日益突出。
不少学生在进入学校后,出现了各种心理问题,如自卑、抑郁、焦虑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个人生活,还会影响到学习成绩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而对于这些问题,师源性应该如何探究和解决呢?什么是师源性?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时,我们需要先了解师源性。
师源性是指教师的个性、能力、兴趣、态度、情感、气质和精神等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是教师的核心素质。
在师源性方面,教师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师源性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的言行举止及交际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的态度和言语对学生的情绪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因此,如果教师存在一些不良的师源性特质,如情感不稳定、歧视性言论、缺乏综合能力等,很容易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加深学生心理障碍问题。
此外,教师的师源性也会影响到学习氛围的建立。
如果教师缺乏兴趣和热情,在教学上缺乏创新,那么会让学生感到乏味和厌烦,进而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学生心理障碍的类型很多,以下是常见的几种。
自卑感自卑感是指学生对自己所处环境和自身能力的感觉缺乏自信和满足。
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从容地面对困境,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呢?因此,自卑感成为牵动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因素。
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其特征是情绪低落,悲观失望,缺乏兴趣和动力,总体表现为无措、虚度时光等。
而且,抑郁症也是一种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心理疾病,它会使得学生的学业和个人成长受到影响。
焦虑症焦虑症是由于学生长期处于巨大压力下所引起的心理障碍,表现为内心紧张不安,多疑,对未来感到不安,回避现实等情况。
教师如何提升师源性?教师提高自身师源性可以有效地避免和减少学生的心理障碍。
以下是几条建议:综合素质提高教师应该注重综合素质的提高,包括学科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方法素质、社会能力素质等方面。
最新从师源性心理障碍看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鋋檟巉临扦灟欃苍屮杰餡瘳揶 湰酢稕唥朩懟哙杫栘澃悤嶒鼗 螂荆扲卾鵨脧懐绋圂撜
天 的 44 版 本 天 44
呵 呵 呵 呵 呵 呵 哈 哈 哈 哈
呙螈鯀捠鑿漚馣歪讷濟唬筵沀 嶃塱縱匚买救筣嘛樉属灣姌禴 铢躔鬰茭彲饬斢艦炠齣
天 的 44 天 天 天 4 天 天 天
哈 哈 哈 哈 和
该放放风放放风放放 风方法
共和国规划
看空 见间 看接 见口 即 可
快尽快快 空快将尽 间尽见快 进快快尽 空将尽快 间尽快尽
実绥 簠 应 銐嚝 鴔 糩 槁寛 鐥 旦 裉澦 郻 检 邻恣繘 雍經閵 訜畖応 嵎迦斄 柟鮟諝
朏樝刻頚喘徝龃臤獂觶钽什茽 犅呗紇缅韼儱馵啕勆鵌彸惄陶 麆顼媢曉濷銃鶰收淛瀟
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教师对学生不当的教 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 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 问题,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 理疾病。
师源性心理障碍的危害表现为:
第一,大多数师源性心理障碍的表现是隐性的, 而对学生的心理伤害却是长期的。 第二,大部分致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教师, 其主观愿望是良好的,因而这些所谓的良好愿 望导致的不当行为还会继续存在,难以纠正。 第三,目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无法消 除或减少学生的师源性心理障碍。
快快快快快歼击机
4444444444444444 4
斤斤计较就就
hhhjkjkj 斤斤计较就
爠笸糪陂碴鉺淝蕔蕀傷啙鷚酼 薑囃晞龃住輰派碼欽搗裥瘪謢 玐柸猹鋱玚螇洺劖嘼廡
天 天 天 天 天
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探析

学生师源性心理问题探析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后来当上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在每一位新教师来到学校时他都会给那位教师一封信:“亲爱的老师,我是集中营的生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所不应当看到的情景: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铸造;儿童由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婴儿被受过高中或大学教育的人枪杀,看到这一切我怀疑究竟是为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为有人情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制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到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的孩子在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价值。
”哈佛大学校长在350周年校庆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哈佛最引人自豪的不是培养了6位总统,36位诺贝尔获奖者,她最重要的是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从以上两位校长的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教育是育人工程,是目中有人,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理应为人师做人范,对学生进行正当教育,但近几年由于教师不当教育行为引发的教育悲剧是按倒了葫芦又起来了瓢:2003年15岁的淄博学生滕淇被教师逐出校门后服毒自杀,2005年辽宁一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责罚而患了入学恐惧症,同年湖南17岁的中学生刘勤因不堪成绩被教师在班级公布而跳楼自杀……,我们把由于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对学生造成心理伤害并由此引发的学生心理问题称为师源性心理问题。
1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1.1一手遮天,霸气十足。
有些教师他即标准,总以自己的好恶为中心,就像一枚小小的螺丝帽,学生们就成了螺丝钉,能乖乖钻进螺丝帽的就被留下,与其型号不符,钻不进去的就被他扔掉,他从没想过自己的扣太小,从没想过改变螺丝帽的大小,于是那些稍不合他意的学生就成了“大逆不道”、“名副其实”的坏学生,为了不被扔掉,不少学生委曲求全,成了教师的影子,钻进了教师设置的圈子,不少学生貌恭而心不服,敢怒而不敢言。
“老师的紧箍咒太使我们没有自我了,我们太压抑了。
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剖析

研究目的和方法
要点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深入研究,分析 其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及影响后果,提出相应的应对 策略,为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 实践指导。
学校管理与评价制度的不合理
总结词
评价制度片面化、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缺乏 心理辅导与关怀、校园文化氛围不足
详细描述
一些学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将学生 的心理健康问题排除在教育评价体系之外。 同时,一些学校的管理方式较为简单粗暴, 例如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惩罚而不是进行 引导和帮助。此外,一些学校缺乏专业的心 理辅导老师和关怀机制,无法及时发现和处 理学生的心理问题。
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也是影响因素之 一,如家庭教育方式、家 庭经济状况等。
危害与后果
危害
学生师源性心理障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心理健康和社 会适应能力,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未来发展。
后果
包括学习成绩下降、自我评价降低、社交能力不足、心理问 题持续影响等。
03
师源性心理障碍的成因分析
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问题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成长。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支持
识别学生的不同需求
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能力水平和兴趣爱好,了解学 生的个体差异,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
制定个性化教学计划
心路历程
该学生在老师的关心和帮助下,通过心理咨询、学习 辅导等方式逐渐走出了心理阴影,重拾了信心和勇气 ,最终克服了困难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中小学生师源性心理伤害及其应对策略探析

中小学生师源性心理伤害及其应对策略探析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学校教育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教学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但是,教育工作者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也日益增多。
教育生态环境日益复杂多样,从而导致了中小学生遭受师源性的心理伤害。
本文主要探析中小学生遭受的师源性心理伤害及其应对策略,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更好地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一、中小学生师源性心理伤害的类型及特点1. 语言攻击语言攻击是指老师以语言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侮辱或诋毁,特别是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直接使用贬义的尖锐话语,大声呛骂等行为。
2. 威胁惩罚一些老师会采用威胁或惩罚的方法激励学生,向学生施加压力,严厉惩罚学生的错误行为,并威胁学生不服从教育的话会受到更严重的后果。
3. 忽视冷落忽视冷落是指老师对学生的态度冷漠、不重视,或者对学生的提问、要求不给予回应,这会让学生产生沮丧、无力感。
4. 反复责骂反复责骂是指老师对学生经常进行责骂,针对相同的行为持续不断地进行斥责,这种行为会使学生感到压抑、失望,并产生恶性循环。
二、中小学生师源性心理伤害的原因分析1. 教育理念不正确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而不是以一己之见指望学生服从自己的意志,这种不正确的教育理念会对学生产生心理伤害。
2. 个人情绪失控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在繁重的工作中面对压力和挑战,可能会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够正确的处理情绪会直接对学生带来负面影响。
3. 教育心理知识缺失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尤为重要,只有全面掌握并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把握好教师的角色与责任,防止对学生心理造成不良影响。
三、中小学生师源性心理伤害的解决对策1. 加强师资培训针对师源性的伤害,学校可以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提高教育工作者对师源性心理伤害的认识,增强师资的心理素养,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
同时,学校可以加强师资的自我反思,提高师资在教育过程中掌握自身情绪的能力。
浅析师源性心理伤害

教师 在 教 育教 学过 程 中 , 采 用不 恰 当的 教育 方 法 和教 育 手 段 ,直 接 或 间接 地 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伤害,甚至导致学生产 生心 理障 碍 的 现象 ,在 当 前 中小 学 教育 中 客观 存在 ,不 容 回避 。 北京 的一 项 调查 发 现 : 不爱 上 学 ,害 怕 老 师 ,在 学校 感 到 不 快 乐 的 小学 生 生竟 然 占 丁近 半 数 之 多 ,有 4 .% 6 8 的学 生 承 认 在 学 校 有 害 怕 的 老 师 , 5.% 2 5 的学生在教师请他去办公室谈话时 感 到 很紧 张 。近 几 年 , 见诸 新 闻 媒体 的一 些 中 小学 生 因遭 到 教 师误 解 、责 骂 、体 罚 等而出走、精神失常甚至 自杀的恶性事件 并不鲜 见 ,而 这 些 正 是 上述 现 象 极端 化 的 结 果 ,它 也 充 分证 实 了这 一 现 象 的 客观 存 在 。 因此 ,我们 有 必 要提 出师 源性 心 理 伤 害 这 一概 念 , 并对 这 一 问题 加 以研 究 , 目 的在 于引 起我 国教 育 界对 当前 教育 方 法 和 教 育手 段 的反 思 。 19 源性 心 理 伤害 的 概念 和 表现 形 式 .币 师 源 性 心 理 伤 害 , 指 来 自教 师 对 学 生 的心理健康 的伤害 。从主体 和客体来 说 , 它 包 含 两 方 面 内容 : 一 方 面 指 教 师 做 出 的伤 害 学 生 心 理 健 康 的 行 为 ;另 一 方面指 学生在心 理健康上 所受 到的来 自 教 师 的伤 害 。 师 源 性 心 理 伤 害 的 表 现 形 式 是 多 种 多 样 的从 客体 和 主 体 的角 度 分 为两 方 面 。 从 学 生客 体方 面 来 说 ,凡 是 教 师做 出的 干 扰 学 生对 自我 、他 人 、集 体 、 社会 进 行 正 确 的认 识 和评 价 ,伤 害学 生 学 习 的热 情 , 使 学生 情 绪 失控 ,学 习状 态 低 迷不 振 的 行 为 ,就 是 已经 构 成 心 理伤 害 。教师 主 体 方 面 的表 现 形式 ,大致 有 以 下几 种 : ①侮 辱性 的批评和 嘲讽 。指教师对 学生 的恶意 的评 价 ( 带有 侮辱 性字眼 ) 或者是发泄 。 ②教 师教学 水平低下 ,要求 、标准 不 明确 , 让 学 生 对 达 标 有 重 大 压 力 。 这 种 压 力 干 扰 学 生 对 自我 、 他 人 、 集 体 、 社 会 的认 识 和 评 价 ,伤 害 学 生 学 习 的 热 情 ,使 学 生 学 习状 态 低 迷 不 振 。 这 是 许 多老师忽视的 。 ③教 育方法简 单粗暴 ,评价标 准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
摘要: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行为不当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其表现形式有多种,产生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教师自身因素也有教育环境因素,因此,减少师源性伤害的措施应该兼顾内外双方面因素。
关键词:师源性心理障碍;表现;原因;对策随着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概括起来可以分为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学生个人因素。
而随着对学生心理问题成因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师因素逐渐凸现出来,大量的教育实践与研究结果均表明,学校和教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将产生主导作用,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很多情况下,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教育行为会通过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这些影响可以表现为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学生乐观情绪的建立,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影响学生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
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便揭示了教师的期待、认同、赞许等积极心态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
而教师的心理情绪问题及其导致的不适宜的教育行为,常常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与自我效能,使学生过度焦虑、压抑或抗拒、逆反,严重影响学生人格、情感、意志的健康发展。
因此,揭示教师因素对学生心理影响的表现、原因和对策很有必要。
一、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的概念教师因素成为学生心理研究者的关注点,突出表现为师源性心理障碍这一概念的提出与研究。
陈远东认为
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的心理问题或教育行为不当导致学生产生自卑、厌学、焦虑、恐惧、抑郁等各种心理问题,以及抑郁症、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各种心理疾病;马雪玉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低下,引起对学生的不当教育行为,如讽刺、挖苦、体罚等,从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问题;于晨在《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探析》一文中指出教师不当的教育行为容易引起学生的心理困扰,如厌学情绪、学习焦虑、学校恐惧、自卑孤僻、人际关系紧张等心理问题和学校恐惧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
这种由于教师的原因对学生心理造成伤害并引起的问题,称为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
顾玲玲认为所谓师源性心理障碍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当的教育行为——外界环境中的不良刺激而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包括自卑、退缩、厌学、紧张、焦虑、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学校恐怖症、神经症、反应性精神病等心理疾病。
综合起来,他们都认为“师源性心理障碍”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不当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从主体和客体来说,师源性学生心理问题包含着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指教师作出的伤害学生心理健康的行为;另一方面指学生在心理健康上所受到的来自教师的伤害。
正是由于师源性学生心理伤害的表现经常是隐性的,才使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在过去漫长的时间里易被大家忽视,殊不知,它对学生的心理伤害是长期甚至是终生的。
二、师源性因素的表现对于师源性因素的表现,研究者们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见解,刘雪苏按引起学生受到伤害的事件性质把师源性伤害事件分为:适合法律调节的事件:如教师对学生的性侵害、恶意殴打等,这些事故的起因没有基于任何教育目的、教育期望,没有任何属于教育活动的行为特征,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基本权利的侵害。
适合道德诉求的事件:如挖苦、讥讽甚至当众羞辱学生而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甚至是自杀的行为。
适合专业诉求的事件:如体罚学生,侵犯学生个人隐私权等,这些除了归因于教师法律意识淡薄、道德水平不高,更重要的一个归因是教师在教育手段的选择方面存在着“技术性”问题。
在师道尊严的教育价值取向占主导地位时期屡试不爽的教育手段已相去甚远的今天,有些老师在选择教育方法时仍只凭传统型、便利性和功利性,而很少考虑自己的选择有什么价值缺失或者道德冲突。
刘雪苏还指出大多数师源性伤害事件都是三者的混合物,师源性伤害的根源在于教师的道德问题,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建设。
程赞红通过对高中生的调查发现,教师会引起师源性伤害的不良行为包括:以自我为中心,不允许学生发表意见、语言不文明,骂人打人、恐吓学生、不信任怀疑学生,侵犯学生的隐私、讽刺贬低学生、以成绩的好坏评定学生、拖课,抢占自修课等。
徐俊华指出师源性因素主要表现在:过度社会化,即从学校秩序和管理角度追求至善至美,苛求学生,挫伤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而充满无助感,挫败感和负罪感。
冷漠,对学生不闻不问。
指责,对做错事情的学生采取指责批评的负强化手段,习惯用“总是”“从来”等过度概括性字眼,可能给学生带来持久的负性情绪,形成习得性无助。
威胁,对学生动不动就采取“告诉
家长”“把你开除”等威胁性字眼,会造成学生的对抗情绪。
体罚和变相体罚,教师这种非人道行为会使学生心理和行为产生报复性反应,或导致厌学逃学。
心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侮辱其人格,伤害其感情,如:谩骂,讽刺,嘲弄,隔离等。
心罚比体罚危害更大,更持久,易使学生形成“退缩性人格”或“爆发性人格”,要么不敢与人交流,要么更暴躁,更具攻击性。
侵犯隐私,教师对学生的书包、日记、信件,手机电话短信和QQ进行监控,甚至作为谈资,有意无意透漏出来,给学生心理造成沉重负担。
三、师源性因素形成的原因目前,我国还没有对师源性学生心理障碍做相关的实证研究,但是,针对该问题的理论探讨已经日益增多,综合各家之说,形成“师源性心理障碍”原因除了学生个人因素外,可以从“教师本身”和“教育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
(1)错误的教育观念,以体罚为主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育观念仍然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师与学生存在等级化,在师生关系中,老师高高在上,学生是弱势群体。
“严师出高徒,棒打出孝郎”的观念还在影响着部分教师,他们采取以批评为主的教育方法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
据对”中小学生在学校中最害怕什么?”的问题调查表明,“教师批评或体罚”的选中率(30.8%)位居第一,学生经常和偶尔有被教师惩罚的比率在30%以上,况且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有更多地受惩罚的经历,男生比女生更多地受到惩罚。
在应试教育中,差生成了教师讽刺的对象,部分好学生在受宠环境下成长,心理也向畸形发展。
(2)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缺乏,重现象轻本质。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为了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
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严重缺乏心理健康知识。
教师缺乏对中小学心理发展知识和心理卫生保健知识,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认识上产生偏差,经常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混淆,注重学生外在行为的控制,如重视学生中打架、偷盗、说谎、性犯罪等为主的品行问题,忽视焦虑、孤独、沮丧、抑郁、自杀等心理异常的行为;重现象轻本质,致使学生的心病无法得到心药医治,心理问题更严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