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合集下载

教学设计1:5.1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设计1:5.1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一、教学目标必备知识: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依据、基本立场、宗旨、基本目标、基石。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作用、目标使命、核心要义、核心理念、要求。

3.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能力:1.通过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能够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宗旨、基本目标、基石。

2.结合一些外交活动,能够认识到外交活动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二、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通过了解新时代中国外交实践,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培养政治认同。

2.科学精神:结合我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树立科学精神。

3.公共参与:正确看待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我国外交政策的内容、宗旨、基本目标和基石。

3.习近平外交思想。

教学难点:1.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外交政策的内容。

2.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

四、课前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反对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

中国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

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

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

材料中哪些内容体现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示:(1)“中国不觊觎他国权益,不嫉妒他国发展,但决不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

”这句话表明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意味着中国会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说课稿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说课稿

必修一: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课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1.教材地位:在人教版新课程教材中,为了更好地体现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编者分三个阶段编写了《现代中国的外交关系》。

按照三个阶段编写,体现了阶段特征,便于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的发展线索。

本节教材讲述的是第一个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是新中国外交的奠基时期。

教材内容主要分三目,第一目“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主要写了四个问题:①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

②毛泽东主席在新中国成立那一天向全世界宣告的建交原则,是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明确表示。

③建国初我国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所包含的主要内容,也是这一目的核心问题。

课本逐条解释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含义。

④新中国冲破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孤立政策,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交。

其中最突出的成就──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赴苏联访问,并同苏联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取代旧中国同苏联签订的、有损中国权益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教材首先叙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经过、内容的准确表达,然后重点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指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三目“走向国际舞台”,主要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国政府的积极外交活动和成就──参加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并发挥积极作用,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课本重点讲述了面对帝国主义对会议的干扰破坏,及与会国之间的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合作。

这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我国建立和加强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说课稿  教案  教学设计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学习目标1、识记建国初三大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新中国外交成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难点:外交政策变化原因三、教授方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四、课时:1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近现代中国的第一位外交家是谁?他又为近现代的中国做出了那些贡献呢?由此导入【讲授新课】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课件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呢?(学生看书后归纳出建国初期外交工作基本方针、含义及意义。

)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课件3)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三、步入世界外交舞台(课件4--8)新中国步入50年代取得的最主要的外交成就时是什么?(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1.日内瓦会议(课件4)(1)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以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2)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3)特点: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

(4)内容: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

当代中 国的外 交说课稿

当代中 国的外 交说课稿

当代中国的外交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当代中国的外交”。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当代中国的外交”是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中的重要内容。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历程、理解国际关系的发展以及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多个角度阐述了当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脉络,包括不同时期的外交政策、重要的外交事件以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教材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外交与国家发展、国际形势之间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段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对于当代中国外交的具体细节和深层次的国际关系原理,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对于时事热点较为关注,这为学习当代中国外交提供了一定的兴趣基础。

然而,他们在理解复杂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关系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教师通过适当的引导和案例分析来帮助他们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当代中国外交的主要阶段和重要事件。

理解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内涵。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外交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当代中国外交的发展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和平意识,理解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责任和担当。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的新发展。

2、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国际形势变化的关系。

评价中国在当代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讲授法:系统地讲解当代中国外交的基本史实和理论。

问题导学法: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案例分析法:运用具体的外交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外交概念和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说课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题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材的章节涉及到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含义。

2. 使学生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境中。

3. 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涵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成就,引发学生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3. 举例:通过具体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际应用。

4. 练习:学生自主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

2. 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含义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应用。

3. 论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案:1.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友好合作、互利共赢。

2.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推动全球经济发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说课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说课稿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说课稿石河子第二十中学吴成山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历史九年义务教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十五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教材分析(一)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单元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国防建设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以及我国由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取得的重大外交政策。

本节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开始,在中国现代外交史上具有开篇的地位和作用,学习本节内容有利于理解今天的中国外交和观察当今国际事务。

(二)教学重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

依据是;新中国成立,是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斗争的结果,在世界上尽快树立自主形象和确保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提出和平共处外交原则。

首先取得了印度、缅甸的认同,随后获得更多国家的共识,成为国际外交的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中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三)教学难点建国初美苏对华政策的不同和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指责攻击。

依据是;初二学生还没有接触世界史,同时对社会性质的差异,矛盾认识有限,所以在教学习中存在一定难度。

二、学情分析(1)通过对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清政府签订一些列不平等条约,最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由于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比较生疏,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3)大多数学生对周恩来总理了解的应该比较多,便于本课的学习。

三、目标定位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在教材中的特殊地位,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㈠知识与能力目标: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新中国建立后,美、苏对中国的外交态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活动。

通过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及读图解图能力。

㈡过程与方法目标:训练学生掌握从各类资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各位老师: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这一部分是高中历史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认识当代中国的重要窗口。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讲解。

一、背景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国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我国面临着外交上的新局面。

同时,美国实行孤立政策,不承认新中国,并联合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施加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卫中国的独立和安全,打破美国的孤立政策,我国开始逐步调整外交政策,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二、主要内容
1.建国初期(1949-1953):“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方针。

2.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末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3.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末期:三个世界理论。

4.改革开放以来: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中国外交政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发展。

2.难点:理解中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国内外环境及其影响。

四、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内容,认识到中国外交政策对国内外的重大影响。

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
情感和国际视野。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继续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为他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谢谢大家!。

当代中国的外交说课稿

当代中国的外交说课稿

当代中国的外交说课稿一、说教材(一)作用与地位本文作为高中阶段社会科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国际视野,理解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立场及其在国际舞台上的实践。

它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既是学生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窗口,也是培养他们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理解力的有效载体。

(二)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围绕当代中国外交的几个核心问题展开,包括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平发展道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全球治理以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等。

通过系统阐述这些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认识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立场,理解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1. 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2. 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等。

3.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

4. 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5.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二、说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理解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认识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

(二)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国际事务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国际视野。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就中国外交政策进行理性讨论。

(三)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对国家利益的认识和维护意识。

2. 培养学生的国际理解力,使他们尊重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倡导和平共处。

三、说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及其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二)难点1. 学生对国际事务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爱国主义和国际理解的平衡,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说课稿
一、引言
中国外交政策是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

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国的外交思想和策略,也有助于预测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未来行动。

本说课稿将简要概述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以帮助学生和广大公众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初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外交政策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1949年。

当时,新中国的成立为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方针,这三大方针为我国的外交政策奠定了基础。

其中,“另起炉灶”指的是不承认旧中国的屈辱外交,重新建立我国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在我国内部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制度后,再与外国建立外交关系;“一边倒”是指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并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这些方针的贯彻实施,使我国的外交政策在初步形成阶段就带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性和和平主义的色彩。

三、中国外交政策的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外交政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强调我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改革开放,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

同时,我国也积极倡导建立国际新秩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在这一
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和平、合作与发展,强调与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关系。

在地区和全球层面,我国积极推动多边主义,参与全球治理,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四、中国外交政策的深化与拓展
进入21世纪,我国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深化和拓展。

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我国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推动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同时,我国也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大国关系,倡导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

五、中国外交政策的创新与发展
近年来,我国的外交政策在创新与发展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胡锦涛同志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念,强调我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国的外交政策更加注重推动和平发展、共同繁荣、和谐世界建设等方面的工作。

同时,我国也积极倡导建立新型区域合作机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加强与各国的战略合作和人文交流。

六、结论与展望
回顾中国外交政策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具有独立自主性、和平主义、平等互利、多元开放等主要特点。

这些特点的形
成和发展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国家利益变化以及国际形势演变密切相关的。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政策取向,加强与各国的战略合作和人文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