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生化习题(附答案)

生化习题(附答案)

生化习题(附答案)第一章蛋白质结构与功能一、选择题1.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是(CD)A、γ-氨基丁酸B、瓜氨酸C、天冬氨酸D、半胱氨酸E、β-丙氨酸2.下列哪些氨基酸属于碱性氨基酸(BD)A、丝氨酸B、组氨酸C、蛋氨酸D、精氨酸3.下列含有两个羧基的氨基酸是(C)A、苯丙氨酸B、赖氨酸C、天冬氨酸D、苏氨酸4.若样品蛋白质中含氮量为32克,则该样品的蛋白质含量为(D)A、100克B、32克C、72克D、200克E、50克5.测得某一蛋白含氮量是0.2克,此样品的约含蛋白质多少克?(B)A、1.00克B、1.25克C、1.50克D、3.20克E、6.25克6.处于等电点状态的蛋白质(A)A、分子不带净电荷B、分子带的电荷数最多C、电泳时泳动最快D、最不易沉淀7.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D)A、均由20种L-α-氨基酸组成B、均有一个N-端和一个C端C、均有一、二、三级结构D、二硫键参与维持空间结构8.蛋白质的变性是由于?(D)A、蛋白质氨基酸组成的改变B、蛋白质氨基酸顺序的改变C、蛋白质肽键的断裂D、蛋白质空间构想的破坏E、蛋白质的水解9.谷胱甘肽分子中不包括下列那种氨基酸(C)A、GluB、GlyC、AlaD、Cys10.某种蛋白质分子结构分析具有一个N端和一个C端,该蛋白质的最高级结构是(C)A、一级结构B、二级结构C、三级结构D、四级结构11.关于肽键叙述正确的是(B)A、可自由旋转B、肽单元处于一个平面C、键能最高D、为非共价键12.维持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最重要的化学键是BA. 氢键B. 疏水键C. 二硫键D. 肽键13.维系蛋白质四级结构的化学键是(ABCD)A、氢键B、疏水键C、离子键D、范德华力14.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可依据(ABCD)A、分子大小和形状不同B、电荷不同C、溶解度不同D、蛋白质密度和形状15.维持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EA.盐键B.疏水键C.肽键D.二硫键E.氢键16.蛋白质变性是由于:DA.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改变B.氨基酸组成的改变C.肽键的断裂D.蛋白质空间构象的破坏E.蛋白质的水解17.于280 nm 波长处有吸收峰的氨基酸是D:A.丝氨酸和亮氨酸B.谷氨酸和天冬氨酸C.蛋氨酸和赖氨酸D.色氨酸和酪氨酸E.精氨酸和组氨酸18.测得某一蛋白含氮量是0.2克,此样品约含蛋白质多少克?( B )A. 1.00克B.1.25克C. 1.50克D. 3.20克E、6.25克19.谷胱甘肽分子中不包括下列那种氨基酸(A )A. AlaB. GlyC. GluD. Cys二、填空题1.蛋白质分子中,含有两个氨基的氨基酸是Lys ,蛋白质分子中氨基酸之间以肽键连接。

南开生化各章习题与答案

南开生化各章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1.何谓蛋白质的等电点?其大小和什么有关系?2.经氨基酸分析测知1mg某蛋白中含有45ug的亮氨酸(MW131.2),23.2ug的酪氨酸(MW204.2),问该蛋白质的最低分子量是多少?3.一四肽与FDNB反应后,用6mol/L盐酸水解得DNP-Val.及三种其他氨基酸。

当这种四肽用胰蛋白酶水解,可得到两个二肽,其中一个肽可发生坂口反应,另一个肽用LiBH4还原后再进行水解,水解液中发现有氨基乙醇和一种与茚三酮反应生成棕褐色产物的氨基酸,试问在原来的四肽中可能存在哪几种氨基酸,它们的排列顺序如何?4.一大肠杆菌细胞中含 10个蛋白质分子,每个蛋白质分子的平均分子量为40 000,假定所有的分子都处于a螺旋构象。

计算其所含的多肽链长度?5.某蛋白质分子中有一4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段,折叠形成了由2条肽段组成的反平行?折叠结构,并含有一?转角结构,后者由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问此结构花式的长度约是多少?6.某一蛋白样品在聚丙烯酸胺凝胶电泳(PAGE)上呈现一条分离带,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硫基乙醇处理后再进行SDS-PAGE电泳时得到等浓度的两条分离带,问该蛋白质样品是否纯?7.“一Gly-Pro-Lys-Gly-Pro-Pro-Gly-Ala-Ser-Gly-Lys-Asn一”是新合成的胶原蛋白多肽链的一部分结构,问:1)哪个脯氨酸残基可被羟化为4一羟基脯氨酸?2)哪个脯氨酸残基可被羟化为3一羟基脯氨酸?3)哪个赖氨酸残基可被羟化?4)哪个氨基酸残基可与糖残基连接?8.一五肽用胰蛋白酶水解得到两个肽段和一个游离的氨基酸,其中一个肽段在280nm有吸收,且 Panly反应、坂口反应都呈阳性;另一肽段用汉化氰处理释放出一个可与茚三酮反应产生棕褐色产物的氨基酸,此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如何?9.研究发现,多聚一L-Lys在pH7.0呈随机螺旋结构,但在pH10为a螺旋构象,为什么?预测多聚一L-Glu在什么pH条件下为随机螺旋,在什么pH下为a螺旋构象?为什么?10.Tropomyosin是由两条a螺旋肽链相互缠绕构成的超螺旋结构。

七年级生物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四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生物四单元知识点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及其活动的科学。

在初中生物的学习中,四单元内容涵盖了细胞的结构、组成、以及生命活动的基础、遗传及继承、进化和物种等几个方面。

本文将详细介绍七年级生物四单元的知识点。

一、细胞及其结构1. 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组成。

2. 细胞膜:由脂质分子组成,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内外环境的平衡。

3. 细胞核:由核膜、染色体、核仁组成。

核膜具有保护和分离染色体的作用;染色体携带遗传信息;核仁负责合成蛋白质。

4. 常见的细胞结构: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中心体等。

二、细胞代谢1. 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产生有机物质和氧气。

2. 呼吸作用:通过细胞内线粒体将食物中的有机物质分解为能量,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和水。

3. 发酵作用:在无氧条件下,微生物通过发酵作用将有机物质分解成能量和乳酸或酒精等产物。

三、遗传及继承1. 基因和染色体:基因是遗传信息的载体,位于染色体上。

人类细胞有23对染色体,其中一个是性染色体,决定着个体的性别。

2. 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孟德尔的遗传规律和染色体基础遗传规律。

3.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指在基因序列中发生改变,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

4. 遗传病: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包括地中海贫血、白化病、唐氏综合征等。

四、进化和物种1. 进化论:生物进化是指物种间的遗传变化和物种形态的渐变过程。

达尔文和华莱士等提出了“自然选择论”。

2. 物种概念:它是生物分类学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包括外貌相似、生态位相似和生理生化反应类似的生物。

3. 生物分类:从形态、生态、进化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分类。

人类属于灵长类。

总之,七年级生物四单元的知识点包括细胞及其结构、细胞代谢、遗传及继承、进化和物种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和应用,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世界,了解生命的奥秘和多样性,为未来深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S:32Ca:40Fe:5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1~10题每题2分,11~15题每题3分,共35分)1.下列关于天然水的净化操作中,净水程度最高的是()A.沉降B.过滤C.蒸馏D.吸附2.自来水厂生产流程如图所示,其中分离水中固态杂质的设备是()(第2题)A.反应沉淀池B.过滤池C.活性炭吸附池D.清水池3.某无人机的动力来源于锂电池,锂电池放电时生成亚锰酸锂(LiMnO2),其中锂元素显+1价,则锰元素的化合价是()A.-3 B.+2 C.+3 D.+44.下列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A.两个氧分子——O2B.氯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Cl3C.氯酸钾——KClO3D.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5.为响应党的号召,益阳市采取了一系列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的措施,以保护生态环境。

下列措施中,益阳市不会采纳的是() A.拆除水上娱乐设施,恢复湿地生态B.建立污水处理厂,处理城市生活污水C.整改或关停排放物不达标的企业D.大规模围湖造田,以发展经济6.下列有关净化天然水的实验方案中,不正确的是()A.向天然水中加入明矾,可加速悬浮杂质的沉降B.加入活性炭,可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C.除去天然水中的泥沙,可采用蒸发结晶法D.除去可溶性杂质得到纯净水,可采用蒸馏的方法7.水是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下列有关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A.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B.生活中可通过煮沸降低水的硬度C.洗菜、洗衣和淘米的水可用来浇花、拖地或冲厕所D.水通电分解时正极产生的氢气与负极产生的氧气体积比约为2∶18.最近科学家发现,水在-157 ℃超低温、正常压力或真空条件下仍呈液态,比蜂蜜还黏稠。

下列关于这种“高密度液态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性质与普通水不同B.分子不再运动C.氢、氧两种原子的个数比为2∶1 D.分子间的间隔比普通水大9.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混合物的是()A.胆矾、洁净的空气B.液氧、碘酒C.冰水共存物、碳酸钠D.稀硫酸、加碘食盐10.现有:①FeO、②Fe2O3、③Fe3O4、④FeS四种含铁的化合物,其中含铁元素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③>②>①>④D.④>③>②>①11.丙氨酸是一种常见的氨基酸,其化学式为C3H x O2N,相对分子质量是8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丙氨酸属于氧化物B.丙氨酸中碳、氮元素的质量比为3∶1 C.丙氨酸化学式中x=7 D.每个丙氨酸分子中含有一个氧气分子12.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得出的相关结论合理的是() A.分子可以构成物质,所以物质一定是由分子构成的B.单质和氧气的反应都是化合反应,所以化合反应都是单质和氧气的反应C.氧化物中一定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13.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

生化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生化名词解释(生物化学)

生化名词解释第一章1.一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从N-端至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是蛋白质空间构象和特异生物学功能的基础。

2.二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也就是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3.三级结构:指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也就是整条肽链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4.四级结构:蛋白质分子中各个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5.超二级结构:在许多蛋白质分子中,可由2个或2个以上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有规则的二级结构组合称为超二级结构。

6.模体:蛋白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或作为一个独立结构一部分的相邻的二级结构的聚合体。

7.分子伴侣(molecular chaperon):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叠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蛋白质。

8.肽单元(peptide unit):参与肽键的6个原子(Cα1、C、O、N、H、Cα2)位于同一平面构成。

9.结构域(domain)指的是分子量大的蛋白质折叠成的结构紧密、稳定的区域,可以各行其功能。

10.蛋白质变性(protein denaturation):在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其特定的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理化性质的改变和生物学活性的丧失,称为蛋白质变性。

第二章11.核酸:是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信息大分子,具有复杂的结构和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可分为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

12.核酸杂交(nucleic acid hybridization):具有互补碱基序列的DNA或RNA分子,通过碱基对之间氢键形成稳定的双链结构,包括DNA和DNA的双链,RNA和RNA的双链,DNA和RNA 的双链。

13.核小体(nucleosome):是染色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DNA和H1、H2A,H2B,H3和H4等5种组蛋白共同构成。

生化蛋白质复习笔记

生化蛋白质复习笔记

第四章蛋白质化学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存在于所有的细胞及细胞的所有部位。

所有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第一节蛋白质的分子组成蛋白质结构复杂,它的结构单位——氨基酸很简单。

所有的蛋白质都是由20种氨基酸合成的,区别只是蛋白质分子中每一种氨基酸的含量及其连接关系各不相同。

一、一、氨基酸的结构氨基酸是由C、H、O、N等主要元素组成的含氨基的有机酸。

用于合成蛋白质的20种氨基酸称为标准氨基酸。

标准氨基酸都是α-氨基酸,它们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结合在α-碳原子上,区别在于其R基团的结构、大小、电荷以及对氨基酸水溶性的影响。

在标准氨基酸中,除了甘氨酸之外,其他氨基酸的α-碳原子都结合了4个不同的原子或基团:羧基、氨基、R基团和一个氢原子(甘氨酸的R基团是一个氢原子)。

所以α-碳原子是手性碳原子,氨基酸是手性分子。

天然蛋白质中的氨基酸为L-构型,甘氨酸不含手性碳原子,但我们习惯上还是称它L-氨基酸。

苏氨酸、异亮氨酸各含两个手性碳原子。

其余标准氨基酸只含一个手性碳原子。

二、氨基酸的分类根据R基团的结构可以分为脂肪族、芳香族、杂环氨基酸;根据R基团的酸碱性可以分为酸性、碱性、中性氨基酸;根据人体内能否自己合成可以分为必需、非必需氨基酸;根据分解产物的进一步转化可以分为生糖、生酮、生糖兼生酮氨基酸;根据是否用于合成蛋白质(或有无遗传密码)可以分为标准(或编码)、非标准(或非编码)氨基酸。

(一)含非极性疏水R基团的氨基酸这类氨基酸的侧链是非极性疏水的。

其中包括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甘氨酸、甲硫氨酸(蛋氨酸)、脯氨酸。

(二)含极性不带电荷R基团的氨基酸这类氨基酸包括丝氨酸、苏氨酸、半胱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酪氨酸,其侧链具亲水性,可与水形成氢键(半胱氨酸除外),所以与非极性氨基酸相比,较易溶于水。

(三)碱性氨基酸pH7.0时侧链带正电荷的氨基酸包括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含咪唑基。

(四)酸性氨基酸包括天冬氨酸、谷氨酸四、氨基酸的理化性质(一)两性电离与等电点所有的氨基酸都含有氨基,可以结合质子而带正电荷;又含有羧基,可以给出质子而带负电荷,氨基酸的这种电离特性称为两性电离。

初三化学四单元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四单元试题及答案

初三化学四单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种物质属于化合物?A. 氧气(O2)B. 二氧化碳(CO2)C. 铁(Fe)D. 氢气(H2)2.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如果需要制取16克氧气,需要分解多少克的过氧化氢(H2O2)?2H2O2 → 2H2O + O23. 以下哪个是化学变化?A. 水的蒸发B. 铁生锈C. 新鲜空气的混合D. 盐溶解在水中4. 以下哪种物质属于混合物?A. 纯水B. 空气C. 纯金D. 纯银5. 以下哪个是酸?A. 碳酸氢钠(NaHCO3)B. 醋酸(CH3COOH)C. 氢氧化钠(NaOH)D. 碳酸钠(Na2CO3)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化学方程式书写时需要遵循的两个原则是________和________。

7. 根据题目2中的化学方程式,设需要分解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克,可以得到方程:_______。

8.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________组成的物质。

9. 酸的共性之一是具有________性。

10.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________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1. 简述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12. 为什么说水是生命之源?四、计算题(每题5分,共10分)13. 已知某化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40%,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7%,其余为氧元素。

求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4. 某工厂每天需要消耗1000kg的硫酸,如果硫酸的浓度为98%,求该工厂每天需要多少千克的纯硫酸。

五、实验题(每题5分,共10分)15. 描述如何使用天平测量一定质量的固体物质。

16. 描述如何使用滴定法测量溶液的酸碱度。

答案:一、选择题1. B2. 68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得出)3. B4. B5. B二、填空题6. 质量守恒,客观事实7. 68/32 = x/168. 物质9. 酸性10. 不同三、简答题11.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通常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而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状态的改变,不涉及组成的变化。

生化名词解释

生化名词解释

第一章核酸化学一、名词解释1、核苷:是由一个碱基和戊糖通过糖苷键连接的化合物。

2、核苷酸:是核苷与磷酸通过磷酸酯键结合形成的化合物,核酸的基本结构单位。

3、磷酸二酯键:是两个核苷酸分子核苷酸残基的两个羟基分别与同一磷酸基团形成的共价连接键。

4、核酸:由核苷酸或脱氧核苷酸通过3'-5'磷酸二酯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

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功能,主要储存遗传物质和传递遗传信息。

5、核酸的一级核苷酸结构:是指DNA分子中各种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和排列顺序。

6、DNA二级结构:是指构成DNA的多聚脱氧核苷酸链之间通过链间氢键卷曲而成的构象。

7、碱基互补规律:在DNA分子结构中,由于碱基之间的氢键具有固定的数目和DNA两条链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使得碱基配对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这就是A(腺嘌呤)一定与T (胸腺嘧啶)配对,G(鸟嘌呤)一定与C(胞嘧啶)配对,反之亦然。

碱基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8、环化核苷酸:是指单核苷酸中的磷酸基分别与戊糖的3'-OH及5'-OH形成的酯键,这种磷酸内酯的结构成为环化核苷酸。

9、Tm值:是指DNA热变形时,增色效应达到50%是的温度。

10、增色效应:DNA从双螺旋的双链结构变为单链的无规则的卷曲状态时,在260nm处的紫外光吸收值增加。

11、减色效应:是变形的核酸复性时,其在260nm处的紫外光吸收值降低甚至恢复到未变形时的水平。

12、分子杂交:是使单链DNA或RNA分子与具有互补碱基的另一DNA或RNA 片断结合成双链的技术。

第二章蛋白质化学一、名词解释1、构象:是指具有相同结构式和相同构型的分子在空间里可能的多种形态。

2、构型:是指具有相同分子式的立体结构体中取代基团在空间的相同取向。

3、肽平面:是指多肽链或蛋白质分子中,组成肽键的C、O、N、H4个原子与两个相邻的α—碳原子共处一个平面。

4、α—螺旋:蛋白质中常见的一种二级结构,肽链主链绕假想的中心轴盘绕成螺旋状,一般都是右手螺旋结构,螺旋是靠链内氢键维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糖代谢人体所需能量的50%-70%来自糖,因此提供能量是糖类最主要的生理功能。

糖类也是结构成分,其中有蛋白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

体内还有一些具特殊生理功能的糖蛋白,如激素、酶、免疫球蛋白等。

第一节糖的分解代谢在氧的供应充足时,葡萄糖进行有氧氧化,彻底氧化成C02和水;在缺氧的情况下则进行酵解,葡萄糖生成乳酸。

一、糖酵解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糖酵解途径是体内葡萄糖代谢最主要的途径之一,也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相联系的途径。

由糖酵解途径的中间产物可转变成甘油,以合成脂肪,反之由脂肪分解而来的甘油也可进入糖酵解途径氧化。

丙酮酸可与丙氨酸相互转变。

(一)基本途径糖酵解在胞液中进行,其途径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葡萄糖生成2个磷酸丙糖。

第二阶段由磷酸丙糖转变成丙酮酸,是生成ATP的阶段。

第一阶段包括4个反应:①葡萄糖被磷酸化成为6-磷酸葡萄糖。

此反应由已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催化,消耗1分子ATP;②6-磷酸葡萄糖转变成6-磷酸果糖;③6-磷酸果糖转变为1,6-二磷酸果糖。

此反应由6-磷酸果糖激酶-1催化,消耗1分子ATP;④1,6-二磷酸果糖分裂成二个磷酸丙糖。

第二阶段由磷酸丙糖通过多步反应生成内酮酸。

在此阶段每分子磷酸丙糖可生成1分子NADH+H+和2分子ATP,ATP由底物水平磷酸化产生。

l,3-二磷酸甘油酸转变成3-磷酸甘油酸时产生一分子ATP。

磷酸烯醇型内酮酸转变成丙酮酸时又产生1分子ATP,此反应由丙酮酸激酶催化。

丙酮酸接收酵解过程产生的1对氢而被还原成乳酸。

乳酸是糖酵解的最终产物。

(二)关键酶糖酵解途径中大多数反应是可逆的,但有3个反应基本上不可逆,分别由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6-磷酸果糖激酶-1和丙酮酸激酶催化,是糖酵解途径流量的3个调节点,所以被称为关键酶。

在体内,关键酶的活性受到代谢物(包括ATP,ADP)和激素(如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的周密调控。

【执业】 8(2002)A.3-B.C.磷酸果糖激酶-1D.E.答案:C【执业】13.下列关于己糖激酶叙述正确的是(2003)A.B.C.D.催化反应生成6-E.是酵解途径的唯一的答案:C/A【执业】 14.在酵解过程中催化产生NADH(2003)A.B.3-C.D.E.答案:B【执业】15.进行底物水平磷酸化的反应是(2004)A.葡萄糖→6-B.6-磷酸果糖→1,6-C.3-磷酸甘油醛→1,3-D.琥珀酰CoAE.丙酮酸→乙酰CoA答案:D【助理】10 下列属于糖酵解途径关键酶的是(2006)A.6-磷酸葡萄糖酶B.丙酮酸激酶C.柠檬酸合酶D.苹果酸脱氢酶E.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答案:B(三)生理意义糖酵解最重要的生理意义在于迅速提供能量尤其对肌肉收缩更为重要。

此外,红细胞没有线粒体,完全依赖糖酵解供应能量。

神经、白细胞、骨髓等代谢极为活跃,即使不缺氧也常有糖酵解提供部分能量。

二、糖有氧氧化基本途径及供能葡萄糖在有氧条件下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有氧氧化。

有氧氧化是糖氧化的主要方式,绝大多数细胞都通过有氧氧化获得能量。

(一)基本途径及供能有氧氧化途径的第一阶段与糖酵解相同即从葡萄糖转变成丙酮酸;第二阶段为丙酮酸转入线粒体内并氧化成乙酰辅酶A;第三阶段为三羧酸循环和氧化磷酸化。

1.丙酮酸氧化丙酮酸透过线粒体内膜,进入线粒体内,经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催化进行脱氢、脱羧反应转变成乙酰辅酶A和NADH+H+。

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是由三个酶和五个辅酶组成,其中含有维生素B1,B2、泛酸、烟酰胺等。

2.三羧酸循环上述生成的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可氧化成CO2,释放出的氢经氧化磷酸化而生成水。

三羧酸循环也称柠檬酸循环,由一系列反应组成环形循环。

起始的乙酰辅酶A与四碳的草酰乙酸形成柠檬酸。

柠檬酸转变成异柠檬酸,然后脱氢、脱羧转变成α-酮戊二酸,后者再经脱氢、脱羧变成琥珀酰辅酶A。

琥珀酰辅酶A转变成琥珀酸时产生1分子底物水平磷酸化的GTP。

琥珀酸经过三步反应可再生成循环开始的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与另一分子的乙酰辅酶A结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3.供能每一次三羧酸循环,一分子的乙酰辅酶A彻底氧化分解,生成两个CO2和4对氢,氢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氧形成水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合成ATP。

1 个乙酰辅酶A释放12个ATP,1 个丙酮酸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生成15个ATP。

一个葡萄糖糖酵解生成8个ATP。

1分子葡萄糖转变成2分子丙酮酸,再经丙酮酸脱氢酶复合体和三羧酸循环完全氧化可产生38个ATP。

葡萄糖完全氧化释放的能量为2840kJ/mol,而38个ATP所储能量为38x30.5 kJ/mol=1160kJ/mol,因此糖有氧氧化的利用能的效率达40%之高。

【执业】2.1 mol丙酮酸在线粒体内彻底氧化生成ATP的molA.12B.15C.18D.21E.24答案:B【执业】20.A.循环一周生成4对NADHB.循环一周可生成2ATPC.乙酰CoAD.E.循环一周生成2分子CO2答案:D【执业】21.不参与三羧酸循环的化合物是(2001)A.B.C.D.α-E.答案:C【执业】22.A.3-B.C.D.6-E.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答案:D【助理】72003)A.是不可逆反应B.经呼吸链传递氢生成12分子ATPC.是体内生成草酰乙酸的主要途径D.生成4分子CO2E.1分子柠檬酸被消耗答案:A【助理】9 1 mol下列物质在有氧时彻底氧化,净生成ATP数最多的是(2005)A.葡萄糖B.丙酮酸C.乳酸D.1,3-二磷酸甘油酸E.1,6-二磷酸果糖答案:E解析:葡萄糖转变为1,6-二磷酸果糖需消耗2个ATP。

(一)三大营养素的最终代谢通路糖、脂肪和蛋白质在分解代谢过程都先生成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与草酰乙酸结合进入三羧酸循环而彻底氧化。

所以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和蛋白质分解的共同通路。

(二)糖、脂肪和氨基酸代谢的联系通路三羧酸循环另一重要功能是为其他合成代谢提供小分子的前体。

a-酮戊二酸和草酰乙酸分别是合成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的前体;草酰乙酸先转变成丙酮酸再合成丙氨酸;许多氨基酸通过草酰乙酸可异生成糖。

所以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酸(不能异生成糖)和某些氨基酸相互转变的代谢枢纽。

第二节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原是体内糖的储存形式,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肌肉,分别称为肝糖原和肌糖原。

人体肝糖原总量70-100g,肌糖原180-300g一、肝糖原的合成进入肝的葡萄糖先在葡萄糖激酶作用下磷酸化成为6-磷酸葡萄糖,后者再转变成1-磷酸葡萄糖,1-磷酸葡萄糖与UTP反应生成尿苷二磷酸葡萄糖(UDPG)。

UDPG被视为活性葡萄糖,最后在糖原合成酶作用下,UDPG分子中的葡萄糖基转移至糖原的糖链末端。

上述反应反复进行,可使糖链不断延长。

葡萄糖合成糖原是耗能的过程,共消耗2个ATP。

二、肝糖原的分解肝糖原的非还原端在磷酸化酶作用下,分解下一个葡萄糖,即1-磷酸葡萄糖,后者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

6-磷酸葡萄糖再水解成游离葡萄糖,释放人血,此反应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此酶只存在于肝、肾中,肌肉内没有。

所以只有肝和肾的糖原分解可补充血糖浓度,肌糖原不能分解成葡萄糖。

第三节糖异生体内非糖化合物转变成糖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肝脏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只有肝、肾能通过糖异生补充血糖。

能进行糖异生的非糖化合物主要为甘油、氨基酸、乳酸和丙酮酸等。

【执业】1A.B.C.D.E.答案:C【助理】11 下列化合物不属于糖异生的原料的是(2006)A.甘油B.氨基酸C.丙酮酸D.乳酸E.脂肪酸答案:E一、糖异生的基本途径从丙酮酸生成葡萄糖的具体反应过程为糖异生途径,与糖酵解的途径相反。

糖酵解与糖异生途径的多数反应是共有的,是可逆的,但糖酵解途径中有3个非平衡反应是不可逆反应,在糖异生途径中需由另外的反应和酶替代。

(—)丙酮酸转变成磷酸烯醇型丙酮酸丙酮酸经丙酮酸羧化酶作用生成草酰乙酸,草酰乙酸再进一步转变成磷酸烯醇型丙酮酸,由丙酮酸转变为磷酸烯醇型丙酮酸共消耗2个ATP。

(二)1,6-二磷酸果糖转变为6-磷酸果糖此反应由果糖二磷酸酶催化,有能量释放,但并不生成ATP,所以反应易于进行。

(三)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此反应由葡萄糖-6-磷酸酶催化。

由于此酶主要存在于肝和肾,所以肝和肾的糖异生产生的葡萄糖可补充血糖,其他组织则不能。

体内通过代谢物和激素对糖异生和糖酵解途径中两个底物循环的细微调节,达到控制糖代谢的反应方向,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

【助理】32002)A.原料为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B.主要发生在肝、肾、肌肉C.糖酵解的逆过程D.不利于乳酸的利用E.需要克服三个能障答案:E二、糖异生的生理意义肝内糖异生的生理意义主要为两个方面:①空腹或饥饿时肝脏可将非糖物质(氨基酸、甘油等)经糖异生途径生成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②通过糖异生作用,可以补充糖原储备。

三、乳酸循环肌肉收缩(尤其在氧供不足)时通过糖酵解生成乳酸,后者通过细胞膜弥散入血浆,进入肝脏异生为葡萄糖。

葡萄糖释放人血液后可被肌肉氧化利用,这样构成了—个循环,称为乳酸循环。

乳酸循环的生理意义在于避免损失仍可被氧化利用的乳酸以及防止因乳酸堆积引起酸中毒。

【执业】16.乳酸循环所需的NADH主要来自(2004)A.三羧酸循环过程中产生的NADHB.脂酸β-氧化过程中产生的NADHC.糖酵解过程中3-磷酸甘油醛脱氢产生的NADHD.磷酸戊糖途径产生的NADPH经转氢生成的NADHE.谷氨酸脱氢产生的NADH答案:C第四节磷酸戌糖途径一、磷酸戊糖简要途径及生成物磷酸戊糖途径包括第一阶段的氧化反应和第二阶段的一系列基团转移。

第一阶段氧化反应主要由2个关键酶催化。

首先,6-磷酸葡萄糖经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脱下1对氢生成NADPH+H+后转变成6-磷酸葡萄糖酸。

后者在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作用下又脱去1对氢再生成1分子NADPH,并自发脱羧生成5-磷酸核酮糖。

通过第一阶段氧化反应,产生2分子NADPH和1分子核糖。

许多细胞中合成代谢消耗的NADPH远比核糖需要量大,因此多余的核糖通过第二阶段的基团转移,转变成能进入糖酵解的6-磷酸果糖和3-磷酸甘油醛。

此途径的主要生成物为磷酸戊糖和NADPH。

二、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在于为机体提供核糖和NADPH。

核糖用于核酸和游离单核苷酸的合成。

NADPH为体内许多合成代谢提供氢原子,如从乙酰辅酶A合成脂肪酸、胆固醇等。

NADPH也为体内一些合成代谢和生物转化中存在的羟化反应提供氢原子。

NADPH还维持体内重要的抗氧化剂——谷胱甘肽于还原状态,以对抗体内产生或体外进入的氧化剂以及保护红细胞膜的完整性。

(17~18题共用备选答案)(2004,2005)A.6-B.C.D.NADHE.葡萄糖-6-【执业】17答案:A【执业】18答案:E【助理】12000,2005)A.提供能量B.将NADP+还原成NADPHC.生成磷酸丙糖D.糖代谢联系的枢纽E.为氨基酸合成提供原料答案:B解析:其意义为:①为核酸的生物合成提供核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