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IH分析法的高职护理专业糖酵解说课设计

合集下载

糖代谢说课健康学院

糖代谢说课健康学院

生物化学
结束语
各位领导、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护理17级学生的心理特 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 “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 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 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果完毕,谢谢!
4. 抑制肝内糖异生
5. 抑制激素敏感性脂肪酶, 减少脂肪动员。
升高血糖的激素
胰高血 糖素
1. 促肝糖原分解,血糖升高
2. 抑制糖酵解,促进糖异生 3. 激活激素敏感脂肪酶,加速脂 肪动员
糖皮质 1.促进肌肉蛋白质分解,产生氨 激素 基酸转移到肝,进行糖异生
2. 协助促进脂肪动员
肾上 腺素
1. 加速肝糖原分解
最后
自学
首先 糖代谢特点就是步骤多, 努 力教会学生自学
激发
然后 联合老师设计的问题, 激发 学生学习的兴趣
生物化学
三 说教学过程
生物化学
导入新课 精讲新课 2~3分钟 约80分钟
12 34
答疑解惑 课堂小结 约10分钟 约5分钟
生物化学
3.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假设情境: 早上起晚了,没吃早饭,急忙跑向教 室,坐下之后感觉腿有点酸,上了两 节课后感觉饿了,有点头晕,吃了午 饭之后感觉好了。 思考问题?
பைடு நூலகம்
2. 促进肌糖原酵解成乳酸,转入 肝脏异生成糖
生物化学
临床上因糖代谢障碍可发生血糖水平紊乱, 常见有以下两种类型:
➢ 低血糖 (hypoglycemia) ➢ 高血糖 (hyperglycemia)
生物化学

最新复旦大学生化课件-糖酵解与发酵讲课教案精品课件

最新复旦大学生化课件-糖酵解与发酵讲课教案精品课件
第四页,共45页。
EMP Pathway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Glc 磷酸化形成己糖磷酸酯[反应(fǎnyìng)1、2、 3],消耗2ATP,产物为F-1,6-diP。
2)磷酸己糖裂解为两分子三碳糖(反应 (fǎnyìng)4),由醛缩酶(aldolase)催化,产物为3P-甘油醛(G-3-P)和磷酸二羟丙酮(DHAP),断 裂在己糖的C3-C4间。
复旦大学生化(shēnɡ huà)课件糖酵解与发酵
第一页,共45页。
D-葡萄糖的代谢(dàixiè) 命运
D-Glc在代谢中占有中心地位,葡萄糖含有较高的能 量,氧化生成H2O和CO2放出(fànɡ chū)自由能2840 kJ/mol;转变成淀粉或糖原贮存又可维持相对低的摩 尔渗透压浓度,需要能量时又可分解成葡萄糖氧化供 能。
第二十八页,共45页。
乳酸生成(shēnɡ chénɡ)(发酵)
第二十九页,共45页。
甘油(ɡān yóu)生成 (发酵) DHAP + NADH + H+ 3-P-甘油 + NAD+
甘油 利用酵母制造甘油(解决乙醛受氢问题)
1) 培养基中添加NaHSO3 NaHSO3+CH3CHO CH3CH(OH)OSO2Na
第二十六页,共45页。
合成
(héchéng) 前体
合成
(héchéng) 前体
第二十七页,共45页。
(kěnéng)
个酵 可解 能产 代生 谢的 命丙 运酮 的酸 分的 解三
乙醇(yǐ chún)生成 (发酵)
Pyruvate decarboxylase
Alcohol dehydrogenase
EMP途径中间 (zhōngjiān)物浓度

7.4 糖酵解说课课件

7.4 糖酵解说课课件

教学 目标
过程 与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教材分析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糖酵解代谢过程,其中哪些步骤是关 键步骤,哪些步骤是产能步骤;丙酮酸在有 氧和无氧条件下的去路。 难点:糖酵解代谢步骤之间的逻辑联系。。
学情分析
根据学生前期课程(如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等)所奠定的基础,学生对糖 类结构和性质的知识体系已有所掌握, 而糖酵解是在学习静态生物化学的基 础上研究糖类代谢变化。因此,学生 已具备一定的认知和分析能力。
学会
会学,融会贯通!
复习内容 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总结 课后练习
说 教 学 程 序
复习内容
针对上节课的内容,设计问题,找学 生回答的方式进行复习。根据回答问题的 情况,着重阐述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点。
导入新课
1.米饭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物质? 2.淀粉是由什么组成的? 3.为什么要吃饭?
新课教学
1.用板书讲解糖酵解的定义和发生的部位,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糖酵解的过程。 2.丙酮酸的去路。用多媒体展示其反应过程。 3.糖酵解的意义。
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 与技能
通过对糖酵解代谢反应过程、意 义以及丙酮酸的去向问题的学习, 培养学生对发酵基础知识的掌握, 为在发酵生产领域的应用奠定基 础。 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 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 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表达和归 纳总结能力。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 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 学习的习惯。
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
总结
糖酵解的要点简记为:1,2,3,4和2(3): 一个部位在胞液,两步产能双分子, 记住三个关键酶,催化反应不可逆。 生成四个ATP,葡糖耗能要两步, 糖原耗能少一步,净得2(3)ATP,

生物化学护理专业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生物化学护理专业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生物化学护理专业高职完整全套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件以《生物化学》为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和第四章《酶与代谢》。

详细内容包括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核酸的组成与作用、糖类的分类与生理功能、脂类的种类与功能、酶的催化机理及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代谢途径及其调控。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分子的基本组成、结构与功能,掌握生物化学基础知识。

2. 了解酶的催化机理,掌握影响酶活性的因素,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3. 掌握代谢途径及其调控,为护理实践中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酶的催化机理、代谢途径的调控。

重点:蛋白质、核酸、糖类、脂类的功能;酶的活性影响因素;常见代谢疾病的护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挂图。

2. 学具:笔记本、教材、生物化学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介绍生物化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以血红蛋白为例,讲解其结构与氧运输功能。

(2)核酸的作用:以DNA为例,阐述其遗传信息的传递功能。

(3)酶的催化机理:以唾液淀粉酶为例,分析其催化淀粉消化的过程。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知识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氨基酸、四级结构、功能核酸:核苷酸、DNA、RNA、功能糖类:单糖、双糖、多糖、功能脂类:脂肪、磷脂、固醇、功能2. 酶与代谢酶:催化机理、活性影响因素代谢:途径、调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2)列举三种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3)阐述糖类在生物体内的作用。

2. 答案:(1)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包括:一级结构(氨基酸序列)、二级结构(α螺旋、β折叠)、三级结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四级结构(蛋白质的亚单位组合)。

(2)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温度、pH、底物浓度、抑制剂、激活剂。

新形势下护理《生物化学》思政育人教学实践——以糖代谢为例

新形势下护理《生物化学》思政育人教学实践——以糖代谢为例

新形势下护理《生物化学》思政育人教学实践——以糖代谢为例在新形势下的教育改革浪潮中,护理《生物化学》的思政育人教学实践犹如一艘航船,载着护理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引领他们探索生命的奥秘。

今天,让我们以糖代谢为例,共同探讨护理《生物化学》思政育人教学实践的问题及路径,为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护理人才贡献力量。

首先,让我们揭开护理《生物化学》思政育人教学实践问题的面纱。

这问题犹如一颗颗暗礁,隐藏在护理教育的航道上。

首先,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教学实践中的首要问题。

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存在差距,导致他们在面对临床问题时感到力不从心。

其次,教学方法单一、枯燥是教学实践中的瓶颈。

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对《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缺乏认识。

再次,学生主动参与度低是教学实践中的困境。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

最后,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度不足是教学实践中的难题。

思政教育的融入不足,使得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然而,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并非无路可走。

路径犹如一条条航道,指引着护理《生物化学》思政育人教学实践的方向。

首先,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教学实践的基础。

教师应将课堂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教学、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是教学实践的核心。

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再次,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是教学实践的保障。

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最后,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教学实践的推动力。

教师应在专业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

在护理《生物化学》思政育人教学实践的价值意蕴中,我们看到一幅美好的画卷。

这幅画卷犹如一颗种子,孕育着护理教育的未来。

高职本科护理学专业人体形态学“消化系统”说课设计

高职本科护理学专业人体形态学“消化系统”说课设计

高职本科护理学专业人体形态学“消化系统”说课设计[摘要]说课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

本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流程及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高职本科护理学专业人体形态学課程中“消化系统”这一章节进行了说课设计。

[关键词]说课;消化系统;人体形态学;高职护理说课是授课教师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于上课以前向同行或专家表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课程内容的把握、教学流程的设计及拟采用的教学方式等,并采纳听课者的意见进行一定的修改完善。

说课是说课者和评课者交换思想的过程,其意义在于通过这种说和评,提高教师的教学素质和教学水平。

我校基础医学院自2012年开始引入说课这一能促进教师之间相互交流探讨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并在全校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文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流程及板书设计等五个方面对高职本科护理学专业人体形态学课程中“消化系统”这一章节的说课设计进行了论述。

一、教材分析(一)教學内容我校采用周瑞祥和杨桂姣主编的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人体形态学》。

人体形态学是我校护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和个体发生的知识,为学习护理学专业的其他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

消化系统是人体形态学教材第二篇大体解剖学第四章的内容,包括内脏学、消化系统概述、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肝和胰等共十节。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饮食结构的改变、生活节奏加快、精神紧张、工作生活不规律等因素导致消化系统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通过学习消化系统这一章节的内容,除了掌握该系统器官的解剖学知识之外,还可以了解一些诸如消化性溃疡、肝硬化等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根据我校护理学专业本科(高职)教育“培养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和现代高等护理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能力、初步的管理能力以及终身学习能力,能够在各级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制定了人体形态学课程消化系统章节的教学目标。

葡萄糖酵母分解 教案

葡萄糖酵母分解 教案

海南省第二卫生学校教案首页课程班级编写教师授课日期授课时数单元课题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要求课堂目标:1掌握无氧酵解的基本概念及其主要途径复习及预习重点1.体内糖代谢的概况2.无氧酵解的基本概念、主要途径和生理意义难点1.体内糖代谢的概况2.无氧酵解的基本概念、主要途径和生理意义解决重、难点的方法课堂小结评估反馈布置作业及预习课后记教案续页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间糖代谢从本章开始将讨论物质代谢,即糖、脂、蛋白质和核酸在体内的代谢变化规律。

这种代谢包括物质的分解代谢、合成代谢和能量代谢等,糖类的分解代谢是研究最早了解清楚的,同时糖代谢的最后途径-三羧酸循环亦为其他物质分解代谢所共有。

糖代谢概述一、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氧化产能(第一能源物质)生物膜组分(糖脂/糖蛋白)组成活性物质(抗体/凝血因子)二、体内糖代谢概况三、血糖和糖原血糖—糖在体内的利用、运输形式糖原—糖在体内的贮存形式四、糖类的消化吸收淀粉主要消化部位是小肠。

淀粉在消化道中经淀粉酶、a-葡萄糖苷酶等作用而成为葡萄糖,后者经门静脉吸收入体内。

教案续页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时间第一节葡的分解代谢糖在体内的主要分解途径包括糖酵解、糖的有氧氧化和磷酸戊糖途径。

一、糖酵解1. 定义:糖的无氧分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无氧条件下,分解成乳糖的过程。

因其反应过程与酵母的生酵发酵相似,故又称糖酵解。

2. 反应部位:在细胞浆内进行,因酵解过程中所有的酶均存于胞浆。

3. 反应过程:为便于理解,可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葡萄糖酸酯的生成特点:是G活化的过程,需消耗能量,从G→FDP,要消耗二分子ATP:从糖原→FDP,消耗一分子ATP。

有二步不可逆反应,分别由关键酶已糖激酶和磷酸果糖激酶-1(主要限速酶)催化。

己糖磷酸酯不易透出细胞,有利于糖的作用。

第二阶段:FDP裂解成二分子3 -磷酸甘油醛1.3-二磷酸甘油醛和磷酸二羟丙酮是同分异构体,可互变。

第三阶段:生成丙酮酸,产生ATP特点:此阶段中生成的1.3-二磷酸甘油酸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分子中均含有一个高能磷酸键,这种高能磷酸基可转移到ADP分子上形成ATP,这种直接将作用物分子中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使其磷酸化为ATP的过程称作用水平磷酸化。

《糖酵解途径》说课稿

《糖酵解途径》说课稿

《糖酵解途径》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糖酵解途径。

一、教材分析:教材内容、地位、作用《糖酵解途径》选自高职高专“十一五”规划教材,生物技术系列生物化学,第十章第三节的内容,由张跃林、陶玲霞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

生物化学是研究人体化学组成及其代谢以及化学成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是生物科学中重要的基础专业性学科,本教材适于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强,本章主要介绍糖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过程,涉及一系列的生化反应,其中糖酵解途径是糖代谢的重要内容,在几乎所有重要生理代谢过程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学习生化代谢途径及其相关知识的重要基础。

二、学情分析: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学习能力,科学合理地进行学生情况分析。

因此,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规律和学生情况就非常重要。

我们所接触的学生来自高中,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且根据学生前期课程(如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所奠定的基础,学生对基本的化学反应和酶等知识体系已有所掌握,另外前期通过静态生物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糖的定义、糖的分类、糖的生物学作用、糖的性质等相关知识等,而糖酵解是在学习静态生物化学的基础上研究糖类的代谢变化,因此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糖酵解代谢反应过程、意义及丙酮酸的去向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发酵基础知识的掌握,为在生化生产领域和生理代谢方面的应用奠定基础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表达和归纳总结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四、教学重点、难点针对学生特点和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分别是:重点:掌握糖酵解代谢过程,明白其中的关键步骤和产能步骤。

难点:糖酵解代谢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SWIH分析法的高职护理专业糖酵解说课设计作者:娄渊根来源:《卫生职业教育》 2019年第10期摘要:5W1H分析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具,已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它的核心是多维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W1H分析法正逐步应用到教学中,并与课堂教育结合在一起。

生物化学说课能让教师更好把握教学内容的范围和深度,选取知识重点及难点,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以完成教学目标。

采用5W1H对糖酵解进行分析,阐述高职护理专业糖酵解的说课设计。

关键词:5W1H分析法;高职护理;糖酵解说课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46(2018)10-0092-021 5W1H分析法概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只有抓住课堂教育,高职教育才能优质发展。

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建设的转变,高职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稳步推进。

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形式。

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与同行和专家的反复交流“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通过说课活动,教师对教学实施理念和流程更加清晰,生物化学说课能有效调动教师教改的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从而将知识和技能高效传递给学生。

5W1H分析法由美国拉斯维尔提出,经过后续使用者长期的应用和总结逐渐成熟,它既是一种分析工具,也是一种操作流程。

5W1H分析法从何因(Why)、何事(What)、何人(Who)、何地(Where)、何时(When)、何法(How)6个方面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的核心是多维度分析问题,多方面解决问题。

5W1H分析法在多个领域应用广泛,精准扶贫[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图书馆服务供给[3]、校企融合[4]、护士执业资格考试[5]等均取得了理想效果。

5W1H分析法简单明了,便于理解和使用,正逐步应用到教学中,并与课堂教育结合在一起,5W1H分析法为说课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本文对糖酵解教学进行了系统全面分析,从6个方面阐述了糖酵解的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实施,科学合理地设计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2 5W1H分析法在糖酵解说课中的应用2.1 糖酵解的课程定位(Why)2.1.1 生物化学的课程性质及作用高职生物化学是一门运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结合其他学科原理和技术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我院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其作用是服务于专业课,是护生基础课到专业课的过渡,授课紧扣课程标准,以够用、适用为准则。

课程定位是能用生化代谢知识原理解释医学中常见的现象,能简单判断生化指标、代谢紊乱所出现的病症。

2.1.2 糖代谢在生物化学中的地位生物化学教学内容为静态生化、动态生化、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机能生物化学。

糖代谢属于动态生物化学的范畴,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静态生物化学关于糖的基础知识,糖代谢是动态生物化学的入门课,糖代谢主要介绍糖类物质在体内的转化过程,涉及一系列的生化反应。

临床多种疾病的发生与糖代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2.1.3 糖酵解在糖代谢中的地位糖酵解是糖代谢的第一课,是糖代谢的重要内容,在几乎所有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后续学习脂类和蛋白质代谢的基础,也是糖代谢紊乱疾病护理的基础。

2.2 糖酵解的教学内容(What)2.2.1 教材选用我院所用《生物化学》教材由晁向荣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国家级“十三五”规划教材,教材以实用和够用为原则,重点及难点突出,紧紧围绕课程标准,满足护理岗位所需的基本内容,满足高职高专学生学习要求。

2.2.2 教学内容选取必需与够用兼顾,能力与素质并重。

为实现课程目标,更好地服务于其他专业课,从医护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进行合理取舍。

“糖酵解”选自第五章糖代谢第二节内容,授课时间为90分钟。

2.2.3 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和岗位需求,设置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糖酵解代谢反应概念、部位、关键过程和生理意义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糖酵解基本知识,为后续学习糖代谢打下基础。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表达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

2.2.4 教学重点和难点为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及学生就业需求,确定本次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糖酵解概念、主要代谢过程、生理意义;难点:代谢过程及代谢步骤间的逻辑关系。

2.3 糖酵解的教学对象(Who)2.3.1 师资分析教师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我院历来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导师一对一带教、三级督导听课制度等思路持续推进队伍建设。

我院生物化学现有专兼职教师数十名,职称结构合理,均有医学教育背景,且定期到医院和企业进行实践,通过继续教育、以赛促教、研学结合、研课磨课等举措促进教师成长,为全面推进内涵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2 学情情况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才能做到因材施教。

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欠佳,且多为文科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但具备一定的收集信息的能力,记忆力较强,班级氛围较好。

基于此,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巩固前期学过糖的基础知识。

本章学习首先要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重视糖酵解基本概念和生理意义,弱化代谢过程。

2.4 糖酵解的教学环境(Where)2.4.1 护理人才的缺失随着人民健康意识的加强,医疗服务已经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家庭护理转变,我国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剧增。

国际通行规定,医疗机构医护比应该是1∶2,国家卫健委在2018年5月10日例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医疗结构医护比2017年达到1∶1.1。

分析原因,护理行业工作压力大、强度高,社会认可度较低,护理人才流失和短缺现象严重。

因此,培养高技能型护理人才和防止护理人才流失已成为当务之急。

政府部门应制订有吸引力的护士职业发展计划,调动护士积极性,加强护理服务先进典型舆论宣传,增强护士职业荣誉感。

学校是培养护理人才的第一站,院校应合理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持续推进护理教育改革,护理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提高学生的职业荣誉感。

2.4.2 职业能力培养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生物化学理论课讲授以够用为度,加强实践教学。

学院配备有专门的生化实验室,能满足生物化学实验的要求,做到理论和实践结合、学习与工作过程结合;我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立了河南省国际护理培训中心,助力学生实现国际市场就业,为学生的就业及深造夯实基础;广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5 糖酵解的教学方法(When)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强化实验教学,以做促学,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在教法上:(1)对糖酵解课程导入,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习兴趣,引起了求知欲望。

(2)对具体代谢过程,采用多媒体演示法和类比法,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形象化。

(3)对糖酵解生理意义,采用案例教学法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2.6 糖酵解的教学实施(How)整个教学实施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以更好实现糖酵解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突破重点及难点,提升学习效果为落脚点,以提升兴趣为主,增强学生自信心为辅助点。

2.6.1 教学背景糖酵解计划2个学时,完成糖酵解的概念部位、过程及生理意义的教学,要求学生做好前导知识的复习,通过前期教师制作的糖代谢微课,罗列微课中发现的问题,对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便统一解答。

教学实施过程分为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小节与复习。

2.6.2 教学实施 (1)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全球每10秒就有1人死于糖尿病”“长跑过后腿为何会出现酸痛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望。

通过刘翔夺冠视频创设能量消耗学习情境,通过比较糖酵解和家庭酿酒的区别,启发学生思考,糖尿病与糖代谢的关系、糖在体内到底是如何分解的。

(2)新课教学。

通过与酿酒的条件和产物对比,引出糖酵解概念。

小组进一步谈论,乳酸是否能在体内长期聚集存在,剧烈运动一段时间后酸痛感为什么消失。

采用多媒体演示代谢过程,让学生理解整个代谢过程总共11步,重点关注起始物、关键酶及终产物,以能量的变化和关键酶所在的反应为主线,主次分明。

学习糖酵解生理意义时,以哮喘患者为案例,让学生分析:“患者主要的供能方式是什么?”“为什么要对患者进行通气治疗?”以《Hepatology》上最新的科学报道让学生讨论和探索,糖酵解与癌症的关联,哪些组织或者细胞采用糖酵解供能,并且布置自主探究项目“癌症细胞为何偏爱糖酵解供能”,通过知识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

(3)小节与复习。

以百米赛跑供能方式为例,通过互动和提问的方式梳理糖酵解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回忆并回答,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升华,强调重点及难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同时,将糖酵解课件、学习要点、视频、习题、临床案例等教学资源发至微信公众号、班级QQ群或微信群,方便学生随时掌握,发挥“互联网+”对教育的推动作用。

3 教学效果与反思运用5W1H对糖酵解进行全面分析,分析结果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的方向性和针对性。

课堂教学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改善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完成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1]王晓刚.基于5W1H模型的精准扶贫政策执行情况跟踪审计探析[J].财会通讯,2017(16):124-126.[2]姜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5W1H”分析与对策[J].新西部·中旬刊,2016(7):17.[3]李杨.基于5W1H分析法的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政社合作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24):24-31.[4]王乐.高职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基于“5W1H”分析方法[J].职业教育研究,2016(7):38-41.[5]王灿灿.5W1H分析法在基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护理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8,36(21):70-71.?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