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共同的家》教案
小学生《共同的家》教案

小学生《共同的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共同的家——地球,明白地球是我们人类和所有生物生存的家园。
2. 培养学生热爱地球,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3.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位置、大小、结构等。
2. 地球的环境问题:森林砍伐、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
3. 保护地球的方法: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三、教学重点:1. 地球的基本知识。
2. 地球的环境问题。
3. 保护地球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地球的环境问题。
2. 保护地球的方法的具体实践。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环境问题,保护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地球环境问题,探讨解决方案。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保护地球的方法,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4. 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共同的家》2. 课件:地球图片、环境问题图片、保护方法图片等。
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家在哪里?引出本课的主题——共同的家。
2. 新课导入:讲解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位置、大小、结构等。
3. 案例分析:分析地球的环境问题,如森林砍伐、水质污染、空气污染等,引导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4. 保护地球的方法:讲解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保护方法,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践。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保护地球的方法,分享各自的观点和经验。
6. 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实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球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地球环境问题的认识程度。
3. 学生对保护地球方法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实践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为表现。
语文上册《共同的家》教案

语文上册《共同的家》教案第一章:课题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题《共同的家》的含义,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
2.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题《共同的家》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热爱家庭的感情。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或利用黑板,画出一个温馨的家庭场景,如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吃饭。
2.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场景。
二、探索家的意义(5分钟)1. 教师提问:“家是什么?”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 教师引导学生从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等方面来思考家的意义。
三、分享家庭故事(5分钟)1.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与家人之间的温馨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爱。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课堂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表达对家庭的热爱之情。
第二章:家人的爱与关心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人之间的爱与关心。
2. 培养学生表达对家人的爱和关心。
教学重点:1. 理解家人之间的爱与关心。
2. 培养学生表达对家人的爱和关心。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表达对家人的爱和关心。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或利用黑板,画出家人之间相互关爱的场景,如父母为孩子准备早餐、孩子为父母按摩等。
2.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描述他们所看到的场景。
二、探索家人的爱与关心(5分钟)1. 教师提问:“家人之间的爱与关心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 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来感受家人之间的爱与关心。
三、分享家庭故事(5分钟)1. 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与家人之间的关爱故事。
2. 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感受到家人之间的爱。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课堂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家人之间的爱与关心的重要性。
语文上册《共同的家》教案

语文上册《共同的家》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共同的家——地球,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爱护家园的情感。
1.2 教学内容1.2.1 地球的生态环境1.2.2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2.3 环保意识与行动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地球生态环境的基本知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培养环保意识。
2.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理论上升到实践,将环保意识付诸行动。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第四章:教学步骤与活动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美景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为什么要爱护地球?4.2 讲解地球生态环境介绍地球的基本生态环境,分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4.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行动的重要性和方法。
4.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行动,并将讨论结果进行分享。
4.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感悟,提出自己在环保方面的承诺。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5.2 教学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第六章:教学拓展与延伸6.1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环保的课后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提出环保建议。
6.2 课外活动组织一次环保主题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
第七章:教学资源与材料7.1 教学资源整理和收集与环保相关的教学资源,如课件、视频、文章等。
7.2 教学材料准备环保方面的教材、图片、案例等教学材料,以便在教学中灵活运用。
第八章:教学计划与安排8.1 教学计划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和教学目标。
小学生《共同的家》教案

小学生《共同的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认识到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的特点、地球的重要性2. 保护地球:环保意识、环保知识、环保行动3. 珍惜资源:水资源、空气质量、能源节约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培养环保意识和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的特点、重要性和环保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环保行动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环保行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实践操作法:引导学生参与垃圾分类、绿化校园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地球图片、环保行动案例、相关视频等。
2. 教学素材:垃圾分类指南、环保知识手册等。
3. 实践活动道具:垃圾分类箱、绿植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对我们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地球的特点和重要性,让学生了解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3. 讲解环保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的意识。
4. 分析环保行动的成功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学会在生活中实践环保行动。
5.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如何在生活中做到垃圾分类、节能减排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七、课堂练习1. 设计一道关于地球特点的填空题,加深学生对地球的了解。
2. 出一道关于环保知识的问答题,检验学生对环保知识的理解。
八、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培养学生保护地球的责任感。
2. 强调环保行动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3. 提醒学生珍惜资源,养成节约用水、用电的良好习惯。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收集有关环保的资料,了解更多的环保知识。
2. 布置一道关于环保行动的实践作业,如调查家庭用电情况,提出节能措施等。
《共同的家》说课 教案教学设计

《共同的家》说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课题介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本课题《共同的家》的主题和意义。
2. 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
教学内容:1. 介绍课题《共同的家》的主题和意义。
2.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向学生介绍《共同的家》这个课题,让学生思考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2. 讲解课题:详细讲解课题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我们共同生活的环境。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共同生活的环境的看法和体验。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思考深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
第二章:我们的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成员。
2.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1. 介绍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步骤:1. 引入: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
2. 讲解:讲解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家庭和家庭成员。
3. 表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和表达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家庭的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
第三章:家庭规则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家庭规则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培养学生遵守家庭规则的习惯和意识。
教学内容:1. 介绍家庭规则的重要性和作用。
2.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家庭规则的制定和遵守。
教学步骤:1. 引入:向学生提问,了解他们对家庭规则的认识和了解。
2. 讲解:讲解家庭规则的重要性和作用,让学生了解家庭规则对家庭和谐的影响。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家庭规则的制定和遵守。
1. 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家庭规则的理解程度。
2. 收集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
第四章:家庭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参与家庭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共同的家》的教学教案

《共同的家》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情感。
3. 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活动,为保护我们的共同家园贡献力量。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知识:地球的位置、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环境等。
2. 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
3. 环保知识与实践:环保的基本概念、环保法律法规、环保行动等。
4. 学生如何参与环保: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绿色出行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地球的基本知识、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环保案例,让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如何从自身做起,参与环保活动。
4. 实践活动法: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实践活动,如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如环保法律法规、环保案例等。
2.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PPT、视频等。
3. 准备环保实践活动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环保知识和实践的认知程度。
3. 学生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和实际行动。
4. 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提升和转变。
六、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对这个共同家园的了解和认识。
2. 讲解地球的基本知识:介绍地球的位置、结构、环境等,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基本概念。
3. 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讲解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现象,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重要影响。
4. 讲解环保知识与实践:介绍环保的基本概念、法律法规、行动等,引导学生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和方法。
5. 学生如何参与环保:讨论垃圾分类、节约用水用电、绿色出行等具体做法,鼓励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七、教学拓展:1. 介绍一些环保组织和活动,让学生了解社会上环保的力量和努力。
我们共同的家_教案新部编本_(1)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在探究中了解在交流中体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初步了解我国陆地面积、人口、民族等基本情况,从而认识到祖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
能力目标:在儿童日常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尝试、探究,使学生具备积极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对祖国的亲切感和自豪感。
活动准备:1、搜集了解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具有代表性的歌舞。
2、搜集整理近年来祖国发生的让大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
活动过程:活动一:歌曲创设情境,导入主题.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想听吗?让我们一边欣赏一边观看几幅美丽的画面。
(出示课件:歌曲《大中国》、伴以中国各地的名胜美景、风俗民情)2、喜欢这首歌吗?为什么?3、是的,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今天,让我们随着这首歌一起走进大中国——我们共同的家。
(课件出示课题)[点评]:通过播放《大中国》这首激昂而熟悉的歌曲,欣赏中国风光的美丽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绪一下凝聚到“祖国——我们共同的家”这个话题上来,在情境中导入主题。
活动二:师生共同交流,体验探究。
(一)确定探究内容1、大家想了解有关我们家的哪些情况?(学生回答,教师有选择地板书)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看来大家都想对我们家有更多的了解,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家的面积、人口、民族这几个问题。
(二)在探究中体验明理1、感受家的面积之大(1)(课件出示中国地形图)大家看,这就是我们国家的版图,你发现我们家的地形像什么?(2)我们国家就像一只昂首挺立的大公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你能在地图上找到我们家的最东边和最西边吗?(提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学生指后课件出示“帕米尔高原”和“乌苏里江”)它们相隔有多远呢?(出示5000千米)(3)计算体验:一个人每小时不停地走可走2千米,走完5000千米需多少小时?(2500小时≈100多天)(4)我们的家可真大呀!这地方大了,怪事也就多了,讲述故事:寒假,家住海南省海口市的高明要到哈尔滨老家过年。
我们共同的家教案

我们共同的家教案【篇一:我们共同的家--教案】我们共同的家(一)谈话导入听音乐《我们共同的家》,谁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不仅幅员辽阔,美丽富饶,而且家里的兄弟姐妹也很多,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认识:我们的祖国真大我国的国土有多大?同学们,你知道火车的速度吗?你知道飞机的速度吗?你知道祖国的东西、南北有多少距离吗?请自学p82、83页,同桌之间可以交流。
你觉得我们的祖国大吗?欣赏歌曲《中国之最》(三)抢答活动:中国之最过渡:你知道“中国之最”吗?让我们来举行抢答竞赛,看谁说得多。
小小组讨论交流。
大组抢答记分,根据得分情况,评出优胜组。
(四)欣赏歌曲《大中国》(无)民族知多少1、(1)(出示民族大家庭图p86)大家看,这就是我们国家各民族的合影,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吗?(56)(2)我们是哪个民族?(汉族) 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92%左右,其他55个民族,与汉族人口相比,人口就较少,就叫做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大收罗(1)这些少数民族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呢?(2)小结: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灿烂的文化和风俗,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的。
(五)总结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演唱《爱我中华》【篇二:一年级语文《共同的家》教学设计】共同的家教材分析:《共同的家》是语文出版社s版教材中一年级上册里的一首儿歌,本课是一首儿童诗,通过用学生熟悉的事物作比,形象地写出了世界上的事物都有自己的家,让学生体会为什么说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渗透了热爱地球就是热爱自己的家的教育。
全文共5句,1至4句按从上到下分别指出“蓝天、树林、小河、泥土”是“白云、禾苗、小鸟、鱼儿”的家。
第5句指出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这一句既是总结,又是升华,告诉我们世界上万物虽然都有自己的家,但都生活在地球的怀抱里,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
课文既传授了知识,又渗透了环保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共同的家
江苏省如东县栟茶小学陈周丽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我国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距大,气候有天壤之别;
2.了解我国人口众多,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3.初步感知“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温情,激发爱国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是个温暖的大家庭。
教学难点
感受大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国热情。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虽然是我第一次给小朋友们上课,但却感觉特别温馨,因为你们之间就像兄弟姐妹
一样亲密,你们的老师就像妈妈一样疼爱着你们,来到你们中间,我就像感觉走进了一个“家”。
欢迎我到你们“家”中来作客吗?今天呀,我们的这个家里还来了很多的客人老师,让我们一起来欢迎他们吧!
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
但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家,一起来听首歌吧。
播放歌曲《大
中国》
3、听出来了吗?我们共同的家是什么?对呀,是中国。
从歌词中,你还听出了什么?
4、珠穆朗玛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课前,老师布置你们去收集了中国有关“世界之最”
的资料,现在我就来考考你们。
5、出示题目: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京杭运河)
世界上最长的城墙是(长城)
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是(北京的故宫)
世界上最长的石窟画廊是(敦煌莫高窟)
世界上桥梁最多的城市是(苏州)
……
6、看来,我们这个家可不一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好好了解了解我们共同的家吧!板书:我们共同的家
7、我们这个家,它的全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瞧,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展示并粘贴地图)谁能告诉大家,它像什么?(认识版图像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公鸡屹立在世界东
方)
二、认识祖国的面积大
1、正如歌中所唱的,每个家都要经历风吹和雨打。
今天是五月十六号,两年前的五月,我们这个家就遭遇了一场大灾难?(四川发生了地震……)
2、教师在地图上指出四川省,感情描述:2008年五月份,四川发生了令全世界震惊的大地震。
地震后,一栋栋房屋倒塌,一座座桥梁被毁,一条条道路中断。
许许多多多的人无家可归。
(多媒体展示地震照片)俗话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全国各地的人奔赴灾区,开展救援工作,使灾区人民感受到了全国大家庭的温暖。
多媒体播放救援画面)
3、紧扣时间,情景创设。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
地震发生后,人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去支援。
有人花了几小时,有人花了几十小时。
虽然大家日夜兼程,都争取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为什么有人还要花这么长时间呢?他们到底离四川有多远?
4、算一算距离远
他们离四川究竟多远呢?让我们一起来算一算吧!
出示题目:
有人坐火车从黑龙江省赶到四川,大约需要15小时,两地相距约为——千米。
有人乘飞机从新疆赶到四川,大约需要5小时,两地相距约为——千米。
我们江苏人开汽车赶到四川,大约需要21小时,两地相距约为——千米。
友情提醒:
(汽车的运行速度大约是每小时60千米;火车的运行速度大约是每小时130千米;
飞机的运行速度大约是每小时750千米。
)
(1)、学生分小组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比一比哪个小组算得又快又准。
(学生自由计算,教师巡视)
(2)、全班交流:从黑龙江省到四川,两地相距900千米
从新疆到四川川大约需3750千米
从江苏到四川大约需1260千米
(3)、感知1千米
课前老师带领你们在操场上走了1千米的路程,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4)、再看看这些数字,你想说什么?
{5}、小结:是呀,救援人员要走的路可真远,我们的祖国可真大!
5、感知温差之大
(1)灾难发生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人员汇聚到了四川,有一位四川的小朋友看到了他们随身携带的行李很是困惑,出示:有的叔叔背包里放着羽绒服和棉帽子,有的叔叔
背包里却只有短袖汗衫。
这是为什么呢?
(2)谁来猜猜看。
(3)我们一起来听听叔叔们是怎么说的吧
叔叔1:我来自哈尔滨,它位于中国的最北端,冬长夏短冬季漫长寒冷,年平均气温只有6摄氏度,一年一度的冰雪节就是冰雪世界的聚会,现在我们那里最低温度只有6摄氏度,还得穿棉袄呢!
叔叔2;我来自海南省,海南位于祖国南疆海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三组群岛及其领海。
年平均气温为25摄氏度。
常年无冬。
在那里,即使是冬天也可以在海里游泳,在沙滩上享受日光浴,现在我们那里的气温已达到30摄氏度以上,只需穿短衣短裤。
(4)为什么在同一个时间,两地的温度却相差这么远呢?同学们读读这段资料,出示:我国陆地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面积第三大的国家,从我国最东端到最西端相距约5000千米,从最北端到最南端相距约5500千米。
(5)谁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6)、是啊!我们的大中国,真是好大的一个家。
她不但地域辽阔,而且景色优美。
老师知道,我们有好多同学,在寒假里,爸爸妈妈带着去祖国各地游玩了,能给大家介绍介绍,你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怎么去的,花了多长时间。
你对那里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6、总结:我们的祖国真是幅员辽阔!板书:幅员辽阔
三、感知人口之多
1、引用数据,震撼学生心灵
地震发生之后,为了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全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
你们学校组织捐款活动了吗?能告诉我你捐了多少吗?一个人的力量可能是微不足道,但一个大家庭的力量却是无穷的。
在短短的几天中,全国人民就为四川捐款600亿元人民币,捐助物资达228亿元。
看到这些数据,你们都很震惊!要知道,在这惊人的数据背后,有着13亿人口的支撑,因为我们是有着13亿人口的大家庭!
2、感情朗诵,感受人多力量大。
出示:再大的灾难,除以13 亿,都能变得可以承担;再小的爱心,乘以13亿,都能变成爱的海洋。
四、了解民族众多
1、在这次的捐款活动中,除了我们汉族以外,他们来了,他们来了,他们……..都来了。
你知道他们是哪个民族的吗?除了这些,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民族?
2、聊一聊,了解民族风情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除了汉族以外,我国还有55各少数民族,翻到课本的最后,看
一看。
民族与民族之间要互相了解,增进友谊,才能使这个大家庭充满温馨。
你对这些民族有哪些了解。
(1)说一说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2)唱一唱少数民族的歌曲
(3)跳一跳少数民族的舞蹈
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虽然民族不同,习俗不同,但灾难来临时,各族人民却能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为我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家,温暖的家,我们都爱这个家。
4、播放《爱我中华》。
五、总结全课,课外延伸
1、深化主题
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它的幅员辽阔,爱它的物产众多,爱它给予我们的家庭温暖!爱我中华,因为它是我们共同的家!
2、课外延伸
布置学生课后广泛了解“我们共同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