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合集下载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共3套部分试卷含答案解析) (67)

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共3套部分试卷含答案解析) (67)

浙江省舟山市2015年中考语文试卷一、语文知识积累(22分)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汉字无论是字形的演变,还是其中的文化意蕴,都(níng)▲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

认识和(biàn)▲析汉字,熟悉它们的内(hán)▲,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化的重要途径,对于继承优秀的文化基因和(hóng)▲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意义重大。

【答案】凝辨涵弘【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的理解识记能力,考查等级为A。

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注意读音,多积累词语,多读课下注释,多查字典等工具书。

注意“辨”字的形似字较多。

“弘扬”是固定搭配。

【考点定位】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古诗文名句默写。

(10分)(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2)浮光跃金,▲。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3)《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寄托了对人事兴衰、时光流转的感叹,诗句对仗工整是,宛如天成。

(4)2015年,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实质推进,沿线许多国家和地区积极参与,呈现出“▲,▲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景象;展望蓝图,我们信心满怀,豪情万丈,正如诗云“ ▲ , ▲ ”。

【答案】 (1)窈窕淑女(2)静影沉璧(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试题分析:1-2小题属于提示对出上句或下句即可。

3、4小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根据提示,写出恰当的句子。

小题1注意“窈窕”的写法。

小题2注意“璧”的写法。

小题3注意“燕”的写法。

小题4注意“梨”的写法,最后一空答案并不惟一,根据提示,写出最有把握的诗句来。

古诗文名句和现代诗文的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汇总+词语解释+单元测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汇总+词语解释+单元测试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重点知识汇总+词语解释+单元测试第1课《消息二则》1.文学常识《新闻两则》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代表作品:《沁园春雪》《长征》《论持久战》等。

2.文章思想内容《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作者用富有感情的笔调,简明扼要地报道了渡江战斗的过程,赞扬了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也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军队军心涣散、毫无斗志的状况。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新闻报道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战况,歌颂了我军英勇善战的精神,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起了很大的作用。

3.重点字词芜(wú)湖击溃(kuì)督(dū)战绥靖(suí jìng)阻遏(è)荻(dí)港摧枯拉朽(xiǔ)歼(jiān)灭要塞(sài)杜聿(yù)明锐不可当(dāng)第2课《首届诺贝尔奖颁发》1.文学常识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于1901年首次颁发。

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五个奖项。

消息是用概括的叙述方式,比较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的一种文体。

一般来说,消息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部分构成。

2.文章思想内容本文是路透社的一篇新闻,它介绍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的时间、地点、获得者和原因,并补充说明了诺贝尔奖的资金来源、资金管理和评议情况,是一篇典型的新闻报道。

3.重点字词颁(bān)发仲裁(zhòng cái)遗嘱(zhǔ)巨额(é)第3课《“飞天”凌空》1.文学常识新闻特写是指采用类似于特写的手法,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地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2017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清一--第一单元--ppt

2017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清一--第一单元--ppt

语文 从今年10月下旬开始,寿光市职业介绍中心专门设立了“失业农
民工登记服务窗口”,该中心主任刘月祯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 前来登记失业的人数为零。” 9.在经济“寒冬”中,寿光是怎样保证农民工不失岗的?(3分)
政府积极作为保增长,工会及时倡议维权益,企业履行责任勇担当, “银政企合作”渡难关,发展服务行业增岗位。
(1)我军前锋,业已________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________诺贝尔奖金。 (3)1.7秒的时间对她似乎特别慷慨,让她________地展示身体优美 的线条。 (4)阻拦索安全观察员手持专业工具,________地对阻拦索做最后 一次检查。 A.切断 设立 镇定自如 一丝不苟 B.隔断 建设 亭亭玉立 兢兢业业 C.隔绝 建立 从容不迫 无微不至 D.切断 设立 从容不迫 一丝不苟
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 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 受害者。
2014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 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 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语文 4.(2016·雅安)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3分)
A.今年4月,李克强总理视察芦山“4.20”地震灾后重建工作时,特别 指出,重建不仅是恢复重建,更是发展再建,对全国有示范意义。 B.首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的三艘军舰和 几十名特种兵,将进行登舰检查、与海盗火力对抗、保护相关海域通 行船只的通行安全等活动。 C.良好的心态,是我们参加中考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D.作家莫言采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将民间故事和历史事实融入小 说创作并取得杰出成就,被评为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第三单元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语文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填空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1.长风破浪会有时 _______________【答案】直挂云帆济沧海【解析】直挂云帆济沧海2.请根据句子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故意做作故做姿态()彻底觉悟或者醒悟()使人感受很深震动很大()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声音突然中止()为人处世的道理()原指人或事物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风雪遍地形容气候恶劣暗指人生路上的挫折很多仿佛冬天一般()转了一圈又一圈一次又一次地循环()非常明确、肯定没有一点可疑的地方()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解不开的谜团()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瞧不起()海水干涸、石头腐烂形容历史久远万物已变也用来比喻坚定的意志永远不变()形容山势险峻()搬弄是非破坏团结()形容襟怀坦白行为正派()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船遇顺风行走迅速比喻非常顺利毫无挫折()【答案】(装模作样)(大彻大悟)(惊心动魄)(叹为观止)(戛然而止)(人情世故)(销声匿迹)(风雪载途)(周而复始)(毫无疑问)(天衣无缝)(不解之谜)(目空一切)(海枯石烂)(悬崖绝壁)(挑拨离间)(光明正大)(袖手旁观)(不知所措)(一帆风顺)【解析】3.(1)鞠躬尽瘁 _______________ (诸葛亮《后出师表》)3.(2)捐躯赴国难 _______________ (曹植《白马篇》)3.(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 _______________ (李纲)3.(4)位卑未敢_______________ (陆游《病起书怀》)【答案】(1)死而后已【解析】(1)注意“已”的正确书写【答案】(2)视死忽如归【解析】(2)注意“忽”的正确书写【答案】(3)不可以尺寸与人【解析】(3)注意“尺”“寸”的正确书写【答案】(4)忘忧国【解析】(4)注意“忧”的正确书写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4.(1)下列各句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4.(2)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4)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②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5)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一种著名的贬官文化让一群山山水水中原本寂寂无名的亭台楼阁在失意文人的笔下不经意间扬出了墨香站成了诗文有人认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就是贬官文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儒家心系天下、心境旷达的传统思想你赞同这一论述吗?请结合文章具体分析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B. 湖中/人鸟声/俱绝C.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D.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答案】C【解析】(1)C项“诗赋”是“唐贤今人”的故“唐贤今人诗赋”中间不能停顿“唐贤今人诗赋”作“刻”的宾语故其前应停顿“于其上”作状语其前应停顿故正确节奏划分应为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答案】D【解析】(2)D项译文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乐意动用法以……为乐【答案】B【解析】(3)B项“依次描绘了‘滁人游、太守宴、太守醉、众宾欢’四幅图景”错误四幅图景的顺序依次为“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答案】(4)①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②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解析】(4)①回曲折、回环临居高面下②意意趣情趣乎相当于“于”【答案】(5)赞同欧阳修虽遭贬谪却并未意志消沉反而寄情山水、洒脱旷达、随遇而安进一步励精图治使滁州政治清明百姓和乐因此才有了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这正是他心系天下、心境旷达的具体表现【解析】(5)作答时要结合文本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欧阳修由于声援范仲淹等人再遭贬斥出知滁洲本文作于到滁州的第二年“庆历新政”的失败使他感到苦闷外放可以摆脱朝廷党争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本文表现了作者这种复杂的心情本文以一个“乐”字贯串全篇并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把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寄情于山水之间消融于与民同乐之间在描绘一幅幅变化多姿、秀丽妩媚的优美图画的同时也体现儒家的传统思想正如《尚书》所言“德惟善政政在养民”表现了欧阳修虽遭贬谪却并未意志消沉突出他心系天下、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所以赞同这一论述三、古诗词鉴赏(本大题共计1小题每题15分共计15分)5.(1)颔联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5.(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诗【答案】(1)对亲旧凋零的伤痛、人事全非的怅惘贬谪时间长久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解析】(1)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增强了作品的意蕴“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一次向秀经过亡友嵇康的旧居听见邻人吹笛不胜悲叹于是写了《思旧赋》显然此典是表达对故去的老友的怀念“烂柯人”指晋人王质据《述异记》王质入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便停下来观看等到棋局终了手中的斧炳已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百年此处指作者经过长时间的贬谪亲旧凋零物是人非表现了对世态变迁的怅惘心情【答案】(2)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用“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蓬勃的新生力量既抒发了仕途屡遭打击的愤懑、失意之情又体现了诗人坚信未来的阔大胸怀又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解析】(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沉舟”“病树”“千帆过”“万木春”等都是比喻“沉舟”“病树”是自比“千帆过”“万木春”则是比喻蓬勃的新生力量作者虽然对自己仕途屡遭打击感到愤懑、失意但对新生力量的崛起又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体现了诗人坚信未来的阔大胸怀又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6.(1)请用一句话分别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事件6.(2)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①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摸”字有何表达作用?)②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这个句子)6.(3)“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一句能否删去为什么?6.(4)“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中既然是“大约” 为什么又说“的确”?【答案】(1)【甲】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乙】范进看榜后喜极而疯【解析】(1)文段分别选自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概括情节时一般表述为人物+事件【甲】文段叙述了“我”最后一次看到孔乙己到店里喝酒的情形【乙】文段描写了范进得知自己中举后喜极而疯的情节【答案】(2)①“摸”字有从袋里往外掏出的意思孔乙己被打断腿后生活更苦只能“摸出四文大钱” 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后来的生活已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②采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形象地刻画出范进得知梦寐以求的愿望实现后发疯的丑态【解析】(2)①“摸”是用手探取、寻找的意思句子用这个动词形象地写出孔乙己的动作缓慢、艰难“摸”字与上文“排出九文大钱”中的“排”字形成对比突出了他境况的悲惨说明孔乙己已经到了贫困不堪的地步②“看了一遍”“又念一遍”“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往后一交跌倒”是动作描写“噫!好了!我中了!”是语言描写“牙关咬紧”是神态描写该句综合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表现出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态讽刺了当时社会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思想的腐蚀【答案】(3)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暗示了孔乙己的悲剧结局【解析】(3)本句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表现了天气的寒冷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联系环境中的人物可知此处景物还烘托孔乙己境遇的凄惨使孔乙己的出场具有悲剧意味结合后文对于孔乙己命运的交代可知此处悲凉的景物暗示了他悲剧的命运【答案】(4)“大约”和“的确”在这里不矛盾“大约”表估计猜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过这件事没有确凿的根据只是估计根据“到现在终于没有见”这样的情况估计孔乙己的确死了因为在那样冷酷无情的社会里孔乙己肯定活不下去所以用“的确”表示猜测的结论这句话也流露出“我”对孔乙己的同情【解析】(4)当句中出现看似矛盾的词时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们这样就能解读出它们的合理性说“大约” 是因为孔乙己后来再也没有在店里出现过但又没有听到他死的消息没有见到他的尸体对他的“死”只能是个猜测说“的确” 是从孔乙己每次到店里大家对他的态度以及他受伤后人们对他的看法来判断的人们对他没有同情没有关爱只有极力地嘲讽与取笑孔乙己在当时的社会中是得不到任何人的关爱与帮助的所以他的死是必然的而且这句话出现在文末这样看似矛盾的用词还能起到发人深思的作用7.(1)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两部分内容请概括①“我”考上大学那一年 _______________②去年 _______________7.(2)联系上下文品析⑥⑦段画线句子中画线词语的妙处①父亲红红的眼睛盯住那粒花生米②我以晚了就没有回去的火车为由坚决打发父亲回去7.(3)关于文章①—⑤段的内容下列说法最正确的一项是()7.(4)简要分析本文题目“一粒花生米”的作用7.(5)联系全文请在文末的括号内填入适当的标点符号并说明理由【答案】(1)①父亲送“我”上学“我”因厌恶父亲的卑微的生活方式而拒绝父亲入校②“我”下岗了在送儿子上学时发生了与当年类似的事“我”才真正理解父亲【解析】(1)①处根据第⑧段“而后我脑海里尽是闪动着一粒花生米弹跳的影子还有父亲那串卑微的动作和神情我无法接受父亲的那串历史以致四年大学时光他没能跨进儿子的学校一步” 结合“我考上了大学”“父亲坚持要把我送到学校”等表明时间的语句可知横线上应该填“‘我’因厌恶父亲的卑微的生活方式而拒绝父亲入校”②处根据第⑨段“去年我下岗了我的儿子考上了大学” 第⑩段“在送儿子入学的火车站旁边的小饭馆发生了和父亲当年相似的一幕” 第⑬段“我顺手抓起桌子上的一团粗糙的餐巾纸试图堵住从我眼眶里溢出来的辛辣的东西”可知横线上应该填“‘我’下岗了在送儿子上学时发生了与当年类似的事‘我’才真正理解父亲”【答案】(2)①“盯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目光紧紧跟随花生米落地的全过程从而表现出因贫穷而卑微的父亲对花生米的看重②“打发”表明“我”对父亲的卑微的动作、神情充满了不满和鄙弃之情【解析】(2)①“盯住”本义是集中或显著地注意句中父亲的目光紧紧跟随花生米落地的全过程不错眼珠表现父亲对花生米的看重体现了他因贫穷而卑微的特点生动形象②“打发”本义是从某处撵走这里是“我”不满父亲捡掉落地上的花生米卑微的动作、神情而把父亲故意撵走拒绝父亲进校园体现了“我”对父亲的鄙弃之情【答案】C【解析】(3)A项文章①—⑤段写父子俩人在小饭馆吃饭并不是为表现了父亲对“我”深沉的爱B项第⑤段父亲因喝酒才不慎掉落花生米才有后面的内容喝酒的情节与中心有关不可删去D项文章并没有提及父亲的“无知”故选C【答案】(4)成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以一粒花生米之小反衬出情感的深重引人深思【解析】(4)文章的题目一般起到的作用有交待主要人物、概括主要内容点明文章主旨抒发强烈情感是行文的线索等本文“一粒花生米”贯串始终“我”考上大学那一年父亲送“我”上学在小饭馆吃饭捡起掉在地上的花生米“去年我下岗了我的儿子考上了大学” 当“一粒花生米以同样的方式落在儿子的脚边”“等儿子去洗手间的时候我弯下腰捡起扔进嘴里” 因此“一粒花生米”是行文的线索一粒花生米很小但父亲对“我”的情感“我”对儿子的情感是那样真反衬出情感的深重发人深省【答案】(5)应填入“……” 表明直到此时“我”才真正理解了父亲当年的心境既后悔自己当初对父亲的态度也感慨于自己生活的辛酸用省略号能够更好地将那种复杂、一言难尽的情感表现出来【解析】(5)从文章内容来看等儿子去洗手间的时候在小饭馆里“我”也重复父亲当年的动作让“我”抚今追昔思绪万千既为自己当初对父亲的态度后悔、愧疚也感慨于自己生活的辛酸种种复杂情感涌上心头用省略号能更好地表现这种一言难尽的情感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收到言已尽而意犹未尽的效果五、综合读写(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8.(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画线的字注音槐()穗()lǒng()罩 líng()仃8.(2)文段中有一词有错别字这个词是_______________ 应该修改为_______________ 8.(3)文段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4)将文段中画线句“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改为反问句8.(5)结合语境分析文段中画线词语“察言观色”的意思【答案】(1)huái, suì, 笼, 伶【解析】(1)“槐”读作“huái” “穗”读作“suì” “lǒng 罩”的“lǒng”写作“笼” “líng 仃”的“líng”写作“伶”【答案】(2)好象, 好像【解析】(2)“好象”应写作“好像”【答案】(3)通感, 拟人【解析】(3)“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一句中“香气”原本是嗅觉这里说成“是浅紫色的” 换成是视觉的范畴这是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象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一句中“察言观色”“试探”等词赋予紫藤萝人的情态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答案】(4)香气难道不也是浅紫色的吗?【解析】(4)肯定句改为反问句在肯定词或否定词前面加上“怎么、难道”等反问语气词句尾加上疑问助词“呢、吗”等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据此“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改为反问句应为香气难道不也是浅紫色的吗?【答案】(5)观察别人的说话和脸色指揣摩别人的心意这里指门前紫藤萝开得稀落【解析】(5)察言观色留意观察别人的话语和神情多指揣摩别人的心意结合文段中“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象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可知这里指门前紫藤萝开得稀落9.(1)给这段文字中画线的词语注音①肆意_______________②步履_______________9.(2)根据这段文字中的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①(jiān xiǎn)_______________ ②(chén jìn)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sì yì, ②bù lǚ【解析】(1)①“肆意”应读作“sì yì” ②“步履”读作“bù lǚ”【答案】(2)①艰险, ②沉浸【解析】(2)①“jiān xiǎn”应写作“艰险” ②“chén jìn”应写作“沉浸”10.(1)阅读下面的文字探究画线部分的内涵写出四种节气的名称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10.(2)仔细观察右面的形象标志根据画面的内容写出该节气的名称及其含义10.(3)阅读下列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材料一“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材料二“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材料三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但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答案】(1)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解析】(1)根据节气歌写出对应的的节气即可夏满芒夏暑相连这句话中包含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六个节气【答案】(2)清明标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诠释了清明节祭祀祖先的意义【解析】(2)解答此题时首先要理解图片内容志中两个简易的人形一人执香跪拜一人执帚扫墓可知此图片的介词是清明然后围绕清明的习俗进行阐述即可【答案】(3)示例这三则材料写出了“二十四节气”的地位、形成、影响、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解析】(3)材料一写出了“二十四节气”的地位材料二写出了“二十四节气”的形成原因和影响材料三写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

中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中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中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车窗抛物屡见不鲜中考网为大家提供中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车窗抛物屡见不鲜,更多中考资讯请关注的更新!(二)新闻阅读(12分)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

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3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

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

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

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

”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满整整3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

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

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有时上前制止时,遇到对方的抢白。

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91中考网(.91zhongkao.)--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

普陀语文中考试卷答案解析

普陀语文中考试卷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花团锦簇、屡见不鲜、屡见不鲜B. 雅俗共赏、别具一格、别具一格C. 妍媸并茂、五光十色、五光十色D. 雅俗共赏、别具一格、妍媸并茂答案:D解析:A选项中“屡见不鲜”应为“屡见不鲜”;B选项中“别具一格”应为“别具一格”;C选项中“妍媸并茂”应为“妍媸并茂”。

D选项中的词语均无错别字。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

B. 他的文章不仅结构严谨,而且内容丰富,深受读者喜爱。

C. 在这次比赛中,他表现出了坚定的信念和出色的能力,最终赢得了胜利。

D. 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答案:C解析:A选项中“环保意识也越来越强”应为“环保意识越来越强”;B选项中“不仅结构严谨,而且内容丰富”应为“结构严谨,内容丰富”;D选项中“我深刻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应为“我深刻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C选项句子结构完整,语意通顺,没有语病。

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嫦娥奔月”故事,讲述了嫦娥吞下仙药后,飞升月宫的故事。

月宫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那里的景色美丽,嫦娥在那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她时常思念家乡和亲人,于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她都会在月亮上与家人团聚,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中秋节”。

1. 简述“嫦娥奔月”的故事情节。

答案:嫦娥吞下仙药后飞升月宫,过着幸福的生活,但时常思念家乡和亲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在月亮上与家人团聚。

2. 请简要分析“嫦娥奔月”故事中嫦娥的人物形象。

答案:嫦娥是一个美丽、善良、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吞下仙药飞升月宫,表现出她的勇敢;在月宫过着幸福的生活,但她仍然思念家乡和亲人,表现出她的善良;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与家人团聚,表现出她的坚强。

三、作文题目:我的家乡要求: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字数在600字左右。

宜宾市高县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宜宾市高县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宜宾市高县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下面句中划线词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 . 语文课上,王老师将《智取生辰纲》里面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同学们都沉浸其中。

B . 一些商家拼命吹嘘自己的产品质量好,误导消费者,导致许多人上当受骗。

C . 春节临近,我们要保管好财物,谨防小偷小摸的勾当。

D . 九旬高龄的老教授在二中礼堂讲授国学,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2. (2分)(2012·丽水) 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 . 学校把这项任务交给我们班,大家都有光荣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B . 毕业联欢会过后,小雅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时常萦绕在我的耳畔。

C . 在“建设书香校园”活动中,校刊开通了“诗韵玲珑”“思想芦苇”等小栏目。

D . 也许,青春本身就是一本成长的流水账,需要我们小心地记录,精心地收藏。

二、新添加的题型 (共1题;共8分)3. (8分)(2015·朝阳)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蒙入江陵蒙①入江陵,释于禁②之囚,得关羽③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之,约令军中:“不得干历④人家,有所求取。

”蒙麾下士,与蒙同郡人,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而废法,遂垂涕斩之。

于是军中震憟,道不拾遗。

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⑤ ,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

羽府藏败宝,皆封闭以待权⑥至。

【注】①蒙:即吕蒙,三国时吴国大将。

②于禁:三国时魏国大将。

③关羽:三国时蜀国大将。

④干历:冒犯扰乱。

⑤存恤耆老:慰问救济老人。

⑥权:即孙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释于禁之囚释:________②取民家一笠以覆官铠覆:________(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 皆抚慰之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鱼我所欲也》)B . 官铠虽公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C . 遂垂涕斩之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D . 皆封闭以待权至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作文写作提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作文写作提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 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竺春璋表示,只有 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 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 题,避免“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 2015 年 3 月 24 日《浙江日报》)
(1)下 列 对 这 则新 闻 的 分析 和 概 括 ,正 确 的 一项是 ( )(3 分)
在杭州开了 11 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 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 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而环 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2014 年 11 月 12 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 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 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 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当运动达到一定量时,身体会产生一种叫作内啡肽的 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使人产生愉快感,调节心理状态,缓 解不良情绪。有些疾病甚至不需要服用药物直接可以通过 运动收到疗效,如不少轻度糖尿病患者只需坚持体育运动 并注意饮食控制即可康复。
运动要讲究方式方法。强度较大的运动如打球、跳舞 等不宜空腹。否则容易导致体内血糖降低、四肢乏力、胃 肠痉挛、心律失常甚至猝死。也不宜饭后马上运动,一般 半小时后为宜。各种运动方式最好交替进行,如今天跑步 明天可以游泳。运动后如果疲惫不堪、肌肉疼痛,休息一 两天后不能消失,下次运动就需要减量;如果感到关节、 韧带不适,应尽快就医,以防病情变得复杂或出现接连损 伤。初练者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运动量。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 子里丢出来的。”黄红梅说,每天上午 7 时到 9 时,她都 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 公里,拾满整整 3 桶的垃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车窗抛物屡见不鲜中考网为大家提供中考语文阅读题及答案:车窗抛物屡见不鲜,更多中考资讯请关注的更新!
(二)新闻阅读(12分)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
“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

记者从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获悉,3月18日上午,在安徽黄山做生意的张先生驾驶奔驰E300小轿车,途经杭徽高速到杭州旅游时,被前方行驶的一辆昌河面包车上抛出的矿泉水瓶砸中,顷刻间前挡风玻璃碎成蜘蛛网状,所幸车上人员没有受伤。

据了解,这块挡风玻璃在4S店的报价是1.3万元左右。

一个小小的矿泉水瓶,就这么轻轻一扔,竟然造成这么严重的损失。

也许在面包车司机看来,这最多就是丢了点文明。

然而,“车窗抛物”抛掉的,又何止是文明?
3月23日下午4时许,杭州市中河路地面道路的中央隔离带上,身着橙黄色工作服的环卫工黄红梅正在弯腰捡拾垃圾。

近在咫尺的机动车道上,来往车辆川流不息。

短短10余分钟后,只见她左手拿一个大号饮料纸杯和纸团,右手拿一个空可乐瓶,已经腾不出手来捡拾更多垃圾。

“早上,这条路的绿化带上垃圾更多,很多都是从车子里丢出来的。

”黄红梅说,每天上午7时到9时,她都会沿着中河路的凤起路到环城北路段的绿化带,来回走两公里,拾满整整3桶的垃圾。

说话间,一辆牌照为“京GRE×××”的黑色丰田车,在中河
路靠近体育场路附近等待绿灯时摇下车窗,扔出一个纸团。

纸团在地上滚了几圈,有点扎眼地停在干净的路面上。

黄红梅无奈地摇了摇头。

不过,更让环卫工人无奈的是,他们
有时上前制止时,遇到对方的抢白。

在百井坊路和延安路清扫垃圾的环卫工叶金玉告诉记者,她曾上前对停车扔垃圾的司机提出劝告,没想到对方立即“还击”:“扫你的地,我们不扔,你们都没事情好做了!”
轻轻一抛,破坏的是整洁和文明,更威胁行车安全。

曾有一个实验,在赛车道旁放置一块检验合91中考网
(.91zhongkao.)--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格的汽车挡风玻璃,赛车手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向这块挡风玻璃驶来,并随手扔出一
个苹果,被击中的挡风玻璃瞬间裂花,如果没有防护膜,就成了碎片。

在另一个实验中,仅仅一两重的空矿泉水瓶,在时速约100公里的状态下,可将钢化玻璃砸碎。

在杭州开了11年出租车的司机李洋告诉记者,在开车途中,如果前方突然有异物“飞”过来,他的第一反应就是避让,这样很容易因为多打方向而发生交通事故。

而环卫工人则成了“车窗抛物”的一大受害者。

xx年11月12日,湖北一位环卫工在道路中间捡拾一个烟盒时,先被一辆越野车撞向对向车道,又被对向车道的面包车迎面撞上,不幸身亡。

去世时,环卫工手里还紧紧攥着刚刚捡起的烟盒。

据不完全统计,xx年,温州市撞伤、撞死环卫工的交通事故达117起,每3天就有一起;其中两起为死亡事故,25起为较严重事故。

而车窗抛物是造成这些交通事故的主要诱因。

去年3月的一天,杭州环卫工叶金玉在快车道上清理垃圾时,曾被一辆出租车撞飞,所幸只是皮外伤。

车窗抛物屡见不鲜阅读答案杭州高速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竺春璋告诉记者,在日常巡逻中,车窗抛物及货车抛洒滴漏的情况时有发现。

不过,因为车窗抛物时间、地点不固定,是瞬间发生的违法行为,稍纵即逝,执法取证难度大,导致一些乘客、司机心存侥幸,忽视公德,肆意妄为。

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道路安全交通法规定,乘车人不得向车外抛撒物品,违者可处以警告或5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机动车载物不得遗洒、飘散载运物,违者可以处警告或者20元以上200元以下罚款。

《浙江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规定:乱扔果皮、纸屑、烟蒂、饮料罐、口香糖、塑料袋等废弃物,可以处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很明显,现行法规对车窗抛物的处罚太轻,不能形成有力震慑,从而造成这么多悲剧。

”竺春璋表示,只有尽快完善法律,用“重典”、下“猛药”,加大对类似车窗抛物这种恶劣行为的惩处力度,才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免于“天降横祸”的风险。

(选自xx年3月24日《浙江日报》)
9.下列对这则新闻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闻的引题“车窗抛物屡见不鲜”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主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概括了主要内容。

B.“探访”部分介绍了杭州中河路地面道路上环卫工黄红梅工作的辛苦,呼吁人们要珍惜保洁人员的劳动成果。

C.文中的插图,描绘了行驶中的小轿车被前方面包车上抛出的酒瓶砸中的场景,意在配合这则新闻,说明酒驾的危害性很大。

D.记者报道这则新闻,主要是告诉人们:“车窗抛物”是马路上常见的一种交通陋习,更是一种违法行为,甚至会威胁行车安全,不容忽视。

10.新闻从“张先生高速公路上驾车被矿泉水瓶砸碎挡风玻璃”写起,有何作用?(2分)
答:
11.新闻讲究时效性、真实性,请分析这则新闻是如何体现的。

(4分)
答:
12.根据这则新闻内容,探究“车窗抛物屡见不鲜”的原因。

(3分)
答:
【答案】
9.D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段的理解和把握,A项:“车窗抛物,屡见不鲜”概括主要内容。

标题“扔掉的不仅是文明”,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B:探访部分告诉“车窗抛物”带来的麻烦。

D:插图意在呼吁不要“车窗抛物”。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0.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发读者思考),引出“车窗抛物,这一话题。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赏析能力,开头引用小故事、名言等,其作用一般是:1.激发读者的兴趣。

2.引出话题。

然后结合具体文章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新闻中探访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3月23日下午4时许.
而本文发表时间是3月24日,仅一天之差,这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真实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访经过是真实的,有具体时间、地点,以及具体人物、事件经过。

二是新闻中还列举了一些真实的案例。

三是新闻中提供了许多准确的数据。

【解析】
试题分析:时效性和真实性是新闻的特点。

时效性就是及时,新闻之所以是新闻,就是由于是刚刚发生的。

探访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是3月23日下午4时许.而本文发表时间是3月24日,仅一天之差,这充分体现了新闻的时效性。

真实性,不能虚构,经过采访,真实案例等表明真实性,这是新闻的灵魂。

【考点定位】
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①人们对“车窗抛物”这种陋习的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车窗抛物.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一种陋习,还具有危害性.没有认识到这是一种违法行为)。

② * 的文明素养不高,心存侥幸,知法犯法,③现有法律或条例处罚力度较轻。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把握,通过阅读文段,筛选出原因即可。

【考点定位】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内容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