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合集下载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 了解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 - 掌握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 - 掌握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海洋和陆地的变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3.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变迁的深层次原因;•完成综合性作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PPT、教学书籍、活动题等;•学生准备:学生教材、笔记等。

5. 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PPT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

(2)知识讲解•分别讲解海洋和陆地的基本概念及变迁过程;•分析海洋和陆地的变迁原因,引导学生思考。

(3)案例分析•讲解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影响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因素。

(4)小组合作•分组提出影响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因素;•通过小组讨论发现共性和差异;•分享小组讨论结果,互相学习。

(5)总结•检查学生掌握情况;•总结课程要点并布置作业。

6.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分组讨论,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合作能力;•完成作业,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思考能力。

二、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使学生在不同层次上都能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更丰富的体验和收获。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教学准备在教学准备中,应该准备充分且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料,如PPT、教学书籍、活动题等。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较难讲解和学习,要将思路清晰。

如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教师在教学准备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2. 教学方式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注意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例子分析和小组合作环节,让学生可以自由分享和交流,激发出他们的思维和创造力,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发现了不同的思考角度和不同的解决方案。

3. 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上,应该从多个层面上对学生进行评价,并在教学过程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

初中地理课海陆的变迁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海陆的变迁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课海陆的变迁公开课教案与教
学反思
教材分析
“海陆的变迁”是本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了地球面貌形成的原因。

通过学习本节海陆的变迁等实例,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学情分析
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2、寻找大陆源移的依据。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通用1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通用13篇)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通用13篇)《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篇11、“沧海桑田”教学过程。

让我联想到本地区以前出现的大量海洋生物贝壳,正好与网上找到的天津“塘沽发现2500岁的牡蛎礁群”图片中的贝壳非常相似,导入教学中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再通过提示指导学生观察课本的三幅图,让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以前世界上的一些海洋变成了陆地,也有一些陆地变成了海洋,并且激发了进一步探索原因的兴趣,教师再加与适当的启发,下面的教学过程就能水到渠成。

2、“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教学过程。

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我在教学中提出质疑:仅靠轮廓线相似,能否证明两大洲曾经连接在一起呢?然后设计了探索证据的活动:假如你是魏格纳,你如何证明非洲和南美洲曾经连在一起?这样就大大地激发起学生探索证据的的兴趣。

3、“板块的运动”教学过程。

这部分内容是本节重点,也包含了全章的突出难点,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板块分布图,配合带有动画效果的醒目标志,启发学生突破读图的要点——板块的运动方向,再用两本书分别做板块发生碰撞和张裂运动的演示实验,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空间想像能力,有利于理解板块运动的观点,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辩证思维。

《海陆的变迁》教学反思篇2《海陆的变迁》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生从静态角度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使学生又从动态方面了解地球表面的海陆格局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初步形成世界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念。

因此,本课的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导入新课:让学生讲述“沧海桑田”成语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围绕“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一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通过图片的展示、问题的设疑,为学生设置了不同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通过设疑让学生思考等形式,逐步使学生对海陆变迁的原因、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策略选 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
择与设计 运用上以启发探究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直 观演示法等。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探究和合 作学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前出示图瓦卢举 国迁移的新闻资料。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导入新课。新 闻的导入方式,海陆变迁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2 出 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二)
初中地理教学课例《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地理
教学课例名
《海陆的变迁》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
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
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 教材分析
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
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
教学过程 探究新知 A、沧海桑田【提出例证、质疑探究】展示图 片资料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2、 交流汇报,体会海陆是不断变迁的。教师附以课件简图, 师生总结引起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
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 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充分利用多媒 体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 析解决重点。B、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设疑过渡, 观察猜想】海陆是不断变迁的,那么我们脚下的大地, 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吗。同学们不要急着下结论我们 来观察一下世界地图。(课件出示世界地图)观察非洲 和南美洲轮廓特点,大胆进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 以前是不是曾经连在一起?引出:大陆漂移。环环相扣, 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角色 扮演、证实假说】读材料了解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假说。 小组合作收集资料、证据说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 同时采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说明观点、看法。让学生自主 参与、动手体验、反思交流。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 求真求实积极探究的科学精神。C、板块运动【观察动 画,图说地理】1、动画演示:大陆漂移 2、学生观察, 描述,教师课件引导。3、畅所欲言:从魏格纳与大陆漂 移学说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力量是主导;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地深化;3、了解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情态及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防震抗灾知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的能力;2、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多看多想多思考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教学方法]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教具打算]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教学过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答复,教师对答复不做评价〕一、话说沧海桑田1、对学生答复给与评价〔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1、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2、教师举例说明:如X海峡觉察古代森林的遗迹3、设问:通过刚刚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二、大陆漂移假说1、学生阅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根本观点是什么?2、结合投影,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好似语文中的看图说话〕3、展示“非洲〞与“南美洲〞拼和图,以验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4、教师归纳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三、板块构造学说1、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观点有哪些?2、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根本理论〔i〕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2〕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

七年级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表面海陆比例的变化历程;2.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3.能够初步认识海陆资源的分布与利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海陆比例的变化历程;•掌握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

2.教学难点•教学生认识海陆资源分布与利用;•能够初步表述相关海洋知识。

三、教学内容及课时安排第一课时1.1 什么是海陆比例?1.2 海陆比例的历史变迁第二课时2.1 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与过程2.2 海洋资源的分布与利用四、教学策略1.项目式教学教师主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一个项目进行课堂展示,并与小组成员一起交流并解决问题。

2.情境式教学通过引入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海洋进行想象,能感受到海洋的重要性,认识到学习海洋科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

3.案例式教学通过海洋活动痕迹和历史文化案例,增加学生学习海洋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深入了解海洋知识。

五、教学手段和教具1.多媒体教学法,导入视频、图片等情境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和过程;2.本课教学将用到地球仪、碟式图、海陆比例图等教具。

六、教学评估1.课堂互动,注重学生参与感,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发言,活跃课堂气氛,有益于学生学习知识,并通过互动评估学生学习的效果;2.班级小组活动,课上分为小组讨论展示,教学生在小组互动中学习掌握知识,从而进行小组内部评估。

七、教学反思本次地理课教学基于七年级学生的基本需求,通过项目、情境和案例教学法实现了教与学的有效对接。

在教学中,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

同时,教师也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学目标和教育任务。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修改版]

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修改版]

第一篇: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初中地理优秀教案《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2. 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3. 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原因2.使学生了解大陆漂移假说以及其提出的过程教学重点: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教学难点:寻找大陆源移的证据教学方法: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海陆是变迁的导入:我们的盐都--自贡被称为恐龙之乡,陆地上怎么会有恐龙的化石,以及怎么会有那么多盐储藏在这里呢?同学们想知道答案吗?今天我们就揭开自贡的神秘面纱.师: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

歌曲引出"沧海桑田"这个成语。

提问:"沧海桑田"是什么意思?生:大海变成耕种田,耕种田变成大海。

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其实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陆的变迁。

其实古人久已觉察到海陆是变迁的,因而在我国就有了"沧海桑田"的成语。

二、海陆变迁的方式师: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陆变迁的动态课件。

(可以出示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我国东部海底、荷兰围海造田图片。

)活动:(观察、分析、讨论)提示:1、地中海的面积不断缩小,最终将消亡。

2、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3、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古井等人的总称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已往是什么状态?)4、荷兰的国土面积在已往的百年中为何在不停扩大?师:请同学们总结海陆变迁的方式?(总结)生:变迁方式有三种:1.地壳变更;2.海平面升降;3.人的活动。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海洋与陆地变迁的原因和过程,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
3.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图片等,形象直观地展示海洋与陆地变迁的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海洋与陆地变迁的基本概念,掌握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导致变迁的主要原因。
2.学习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观察和分析我国及世界各地的海洋与陆地变迁现象。
3.掌握地图阅读技巧,能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描述和分析海洋与陆地变迁的过程及规律。
4.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反思,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海洋与陆地变迁知识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总结海洋与陆地变迁的主要原因,并用自己的话进行简要解释。
2.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搜集一个关于海洋与陆地变迁的实例,分析其变迁过程及影响,并制作成PPT或手抄报,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3.教学评价: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考、交流、合作能力。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评价学生对海洋与陆地变迁知识的掌握程度。
-个性化评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4.教学拓展:
-邀请地质、地理领域的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和研究成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与反思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部力量是主导;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体会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不断地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拼合非洲与南美洲轮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2、结合书中的图片及活动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
[情态及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防震抗灾知识,增强学生抵御自然灾害特别是地震的能力;
2、通过大陆漂移假说提出的过程,培养学生多看多想多思考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
的主要分布地带
难点:六大板块的分布
[教学方法]
启发法、谈话法、读图法
[教具准备]
非洲轮廓图、南美洲轮廓图、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话说沧海桑田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1、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2、教师举例说明:如台湾海峡发现古代森林的遗迹
3、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二、大陆漂移假说
1、学生阅读思考:大陆漂移假说是谁提出来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2、结合投影,引导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好似语文中的看图说话)
3、展示“非洲”与“南美洲”拼和图,以验证大陆漂移假说的正确
4、教师归纳出大陆漂移假说的观点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2、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i)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2)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3)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4)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

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四、火山和地震
1、学生观察图3·18,思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中国多火山和地震吗?
2、对比”六大板块示意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
思考: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3、应用提问:XX年5·12汶川发生了大地震,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一问题。

4、结合p44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防震、避震知识
[课堂小结]
理解基本理论:地地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记住世界两大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并能运用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多火山地震,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

[教学反思]导入新课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对于世界火山地震多发区成因的探讨能让学生准确把握。

该课体现的教学能力要点如下:
一、教学设计方面
1、正确理解教材。

2、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

3、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

4、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

二、教学实施方面
1、教学语言精练、生动。

2、熟练运用板书。

3、恰当运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

4、恰当地提问与追问。

5、对重难点内容和学生的反应做出强化。

6、合理调控课堂节奏与内容的走向。

7、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学生。

三、教学评价能力方面
1、学生的学业评价。

2、具有教学反思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