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缩句和扩句的技巧超实用

合集下载

缩句改扩句的方法与技巧

缩句改扩句的方法与技巧

缩句改扩句的方法与技巧
缩句和扩句是语言表达中常用的手法,具体可以参考下述方法与技巧:
1. 缩句:
1.1 合并同类项:把句中类似的成分合并,比如:这句话讲述了一个故事。

可以改为: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故事。

1.2 删除废话:把句中不必要的词语删除,比如:他每天早上都会吃早餐。

可以改为:他每天早上吃早餐。

1.3 缩短句子:把长句子缩短,使其更加简洁明了,比如:他今天会来参加会议。

可以改为:他今天会来参加会议。

2. 扩句:
2.1 添加细节:把简单句中的关键词添加更多的细节,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比如:他来了。

可以改为:他一来就满脸笑容,手里拿着一份报纸。

2.2 改变表达方式:改变句子的表达方式,使其更加生动有趣,比如:他把书放在桌子上。

可以改为:他把一本新书放在了他的桌子上。

2.3 增加条件句:增加条件句,使得句子更加生动形象,比如:如果他不去,我就去。

可以改为:如果他不去,我就不能去。

3. 缩句和扩句的常见技巧:
3.1 找到句子的核心,将其他内容删除或者改写。

3.2 确定句子的关键词,将其他词汇替换或者删除。

3.3 找到句子的关键句,将其突出或者改写。

3.4 将并列的成分合并。

3.5 将句中相似的成分改写或者删除。

小学四年级语文缩句和扩句的技巧(全)

小学四年级语文缩句和扩句的技巧(全)

四年级语文缩句和扩句的技巧缩句和扩句,是小学学习甚至到初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一项语文基本功考察题目。

比如下面一句“妈妈的故乡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

”如果缩句到最简状态,那么这个句子就成了“故乡是小镇”了。

从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原则来说,这个句子就是不符合原句的含义的。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缩句和扩句的答题技巧吧。

缩句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

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

”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

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

”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

”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

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

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

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

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1)先找出句子讲的是哪一样主要的人或物。

(2)找出句子最后一个词语(去掉助词“的”字后变的内容后),如果是动词,那么句子就缩成两部分:人物+最后一个词;如果不是动词,还要找出一个动词出来,句子就缩成三部分:人物+动词+最后一个词。

扩句和缩句的方法

扩句和缩句的方法

扩句和缩句的方法
1.扩句方法:
a)添加修饰语:在原句中添加形容词、副词或从句来修饰名词、动词、形容词或副词。

例子:
原句:他看了一本书。

扩句:他认真地看了一本有趣的书。

b)改变语序:改变句子中单词或短语的顺序,增加信息的层次。

例子:
原句:我在公园遇到了一个朋友。

扩句:在公园里,我遇到了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

c)使用并列句:将两个或多个句子并列在一起,以展现更多的信息。

例子:
原句:我喜欢游泳。

扩句:我喜欢游泳,也喜欢跑步和骑自行车。

2.缩句方法:
a)删除冗余信息:去掉句子中不必要或重复的词语或短语。

例子:
原句:我昨天和我的朋友一起去了电影院。

缩句:昨天我和朋友去了电影院。

b)省略主语或动词:如果上下文已经清楚,可以省略主语或动词。

例子:
原句:我正在读一本有趣的书。

缩句:正在读有趣的书。

c)使用简短的词语或短语:选择简明扼要的词语或短语来表达意思。

例子:
原句:如果你想进步,就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缩句:想进步,付出更多努力。

小学语文:缩句和扩句的主要方法

小学语文:缩句和扩句的主要方法

小学语文:缩句和扩句的主要方法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

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

”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

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

”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

”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

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

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

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

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1)先找出句子讲的是哪一样主要的人或物。

(2)找出句子最后一个词语(去掉助词“的”字后变的内容后),如果是动词,那么句子就缩成两部分:人物+最后一个词;如果不是动词,还要找出一个动词出来,句子就缩成三部分:人物+动词+最后一个词。

(3)一般情况下不保留“的”“地”前边的词语,还有“得”字后面的词语。

4、如果句子是问句,缩写以后同样也是一个问句。

扩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局部扩句法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

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2、整体扩句法就是把句子的两部分一下子扩充。

缩句改扩句的方法与技巧

缩句改扩句的方法与技巧

缩句改扩句的方法与技巧缩句是指将一句话中的部分内容缩略或省略,使其更简洁明了。

而扩句则是将缩略或省略的内容加以补充,使其更加完整、精确。

缩句与扩句在写作中都是非常常见的技巧,下面将介绍一些缩句改扩句的方法与技巧。

1. 利用省略号省略号是常用的缩略符号,可以用来代替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使句子更加简洁。

但在一些情况下,省略号也会让句子变得含糊不清,这时就需要利用扩句来补充。

例如:缩句:他对我说了一句话…扩句:他对我说了一句话,但是我并没有听懂。

2. 利用分号分号可以在句子中起到连接作用,将两个相关的句子连接起来。

当句子中有多个并列的内容时,可以先用缩句将其缩略,再用分号将它们连接起来。

例如:缩句:他喜欢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

扩句:他喜欢听音乐、看电影、打游戏,这些都是他休闲娱乐的方式。

3. 利用冒号冒号可以用来引出一些解释、说明或列举内容。

在句子中使用冒号可以将缩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使其更加详细。

例如:缩句:他是一位作家:出版了多本畅销书。

扩句:他是一位作家,出版了多本畅销书,其中包括《红楼梦》、《水浒传》等。

4. 利用动词不定式动词不定式可以用来表示一些动作或行为的意愿、可能性或目的。

在句子中使用动词不定式可以将缩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使其更加明确。

例如:缩句:我想去旅行。

扩句:我想去旅行,感受不同的文化和风景。

5. 利用定语从句定语从句可以用来对主语或宾语进行进一步说明或修饰。

在句子中使用定语从句可以将缩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使其更加具体。

例如:缩句:这是我喜欢的书。

扩句:这是我喜欢的书,里面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和爱情的故事。

6. 利用并列连词并列连词可以用来连接两个相同或相似的内容,在句子中使用并列连词可以将缩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使其更加完整。

例如:缩句:他喜欢读书和写作。

扩句:他喜欢读书和写作,这些都是他的爱好和才能所在。

7. 利用插入语插入语可以用来对句子中的某个部分进行补充、解释或强调。

在句子中使用插入语可以将缩略的内容进行补充,使其更加明确。

小学生语文缩句和扩句

小学生语文缩句和扩句

缩句和扩句一、缩句是练习概括表达能力的一种形式。

缩句前,先判断句子是写人还是写事物,然后采用提问“什么(谁)是什么”“什么(谁)干什么”“什么(谁)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去掉修饰性的词语,把主干词连成完整的句子,但要保留原句的主要意思。

具体方法:1、去“枝”留“干”法——凡是用来修饰或者限制的词语尽量删除,包括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时间、地点的词等。

2、借助的、地、得——去除“的、地”前面的词语,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3、自我提问法——“什么(谁)是什么”“什么(谁)干什么”“什么(谁)怎么样”。

4、主谓宾判断法——理解句子的中心意义并缩句。

选择正确的缩句。

⑴高山的崖缝里冷得像冰窖一样。

()①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②崖缝里像冰窖。

③崖缝里冷。

⑵几辆载重汽车在公路上奔驰。

()①载重汽车在公路上奔驰。

②汽车在奔驰。

③汽车奔跑。

⑶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①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枪口。

②黄继光堵住了枪口。

③胸膛堵住了枪口。

二、扩句就是在简单的句子上,加一些适当的修饰和限制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但主要意思不变。

具体方法:1、一般是在名词代词前加上“……的”,在动词前加上“……地”,在动词后面补上“得……”。

例如:老师讲故事。

(白发苍苍的)老师(绘声绘色地)讲(雷锋的)故事。

2、提问法。

例如:老班长钓鱼。

扩句: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老班长在草地的水塘边专心致志地钓鱼。

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老班长?在什么地方?怎样地钓鱼?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注意:1、无论扩句还是缩句,都要保留句子原来的基本成分,保留原来的意思。

换句话,就是要不改变句子的主谓宾成分。

2、不改变句子的结构3、扩句时,加上的修饰词与主干搭配得当。

4、缩句时,删减的修饰词一定要删除干净,不能丢字,漏字。

一、缩写下列句子。

1、春风轻柔地吹拂着她的头发。

2、鸭嘴兽是世界上著名的珍稀动物。

3、他穿着一件大翻领上带着道道滚边的海军服4、一队队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高高兴兴地走进十分华丽的少年宫。

《缩句和扩句》的技巧总结

《缩句和扩句》的技巧总结

《缩句和扩句》的技巧总结在语文学习中,缩句和扩句是非常重要的语言运用能力。

它们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句子的结构和含义,还能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缩句和扩句的技巧。

一、缩句技巧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其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点:1、去“枝”留“干”法凡是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掉,包括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表示地点的词等。

例如,“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

”缩句为:“蝴蝶飞舞。

”“美丽的”是形容词,“在花丛中”“快乐地”分别是表示地点和程度的词,都要去掉。

2、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在缩句时要保留,否则可能会改变句子的原意。

比如,“他勇敢地跨过了这条河。

”缩句为:“他跨过了河。

”3、否定词要保留句子中的否定词,如“不、无、没有”等,在缩句时要保留,否则会改变句子的原意。

例如,“我没有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缩句为:“我没有完成任务。

”4、把字句和被字句的缩句把字句在缩句时,要保留“把+受事体”的内容;被字句在缩句时,要保留“被+受事体”的内容。

比如,“小明把作业做完了。

”缩句为:“小明做完了作业。

”“作业被小明做完了。

”缩句为:“作业做完了。

”5、特殊句式的缩句对于连动句,要保留主要动词;对于兼语句,要保留前一个动词。

例如,“他去商店买了一支笔。

”缩句为:“他买了笔。

”“老师叫我去办公室拿书。

”缩句为:“老师叫我拿书。

”二、扩句技巧扩句与缩句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形象,充实丰满。

扩句的技巧如下:1、局部扩句法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

比如,“小明读书。

”前面部分是“小明”,我们可以这样扩写:“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是“读书”,可以扩写为“认真地读书”。

扩句和缩句方法和技巧

扩句和缩句方法和技巧

扩句和缩句方法和技巧
扩句方法:
1. 添加细节和描述词:在原句的基础上,添加一些细节或描述词来丰富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更多的信息。

例如:原句“她很忙。

”扩句为“她每天都参加各种活动,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2. 使用并列句:将原句与另一个相似的句子并列在一起,使句子更加丰富、生动。

例如:原句“他很有耐心。

”扩句为“他不仅很有耐心,还细心照顾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3. 使用复合句:在原句的基础上,加入一个或多个从句。

从句可以为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宾语从句等等。

例如:原句“我把钱放在包里了。

”扩句为“我把钱放在包里了,只有在确保包安全的情况下,才会放心离去。


缩句方法:
1. 删除冗余信息:在排除重复表达的前提下,删除可以省略的信息,使句子精简、简洁。

例如:原句“他那把被他使用了五年的旧吉他在文化宫里为人们演奏音乐。

”缩句为“他用了五年的旧吉他在文化宫为人演奏。


2. 省略主语、谓语:当上下文中有明确的主语和谓语时,可以省略不必要的主语和谓语。

例如:原句“我正在做作业。

”缩句为“正在做作业。


3. 使用省略号:在接续语、句子结构、语言习惯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省略号表示意象的延伸或暗示下文。

例如:原句“她看着天上的云朵慢慢变化,然后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爱情。

”缩句为“她看着天空中慢慢变化的云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语文缩句和扩句的技巧!超实用!
缩句和扩句,是小学学习甚至到初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一项语文基本功考察题目。

比如下面一句“妈妈的故乡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

”如果缩句到最简状态,那么这个句子就成了“故乡是小镇”了。

从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原则来说,这个句子就是不符合原句的含义的。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缩句和扩句的答题技巧吧。

缩句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

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

”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

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

”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

”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

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
词语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

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

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

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1)先找出句子讲的是哪一样主要的人或物。

(2)找出句子最后一个词语(去掉助词“的”字后变的内容后),如果是动词,那么句子就缩成两部分:人物+最后一个词;如果不是动词,还要找出一个动词出来,句子就缩成三部分:人物+动词+最后一个词。

(3)一般情况下不保留“的”“地”前边的词语,还有“得”字后面的词语。

4、如果句子是问句,缩写以后同样也是一个问句。

扩句扩句与缩句刚好相反,它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也就是说,根据表达的需要添加上定语、状语、补语等连带成份,使句子的意思更具体形象。

其方法有以下几种。

1、局部扩句法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

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2.、整体扩句法就是把句子的两
部分一下子扩充。

如“红旗升起来了”,按“什么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升起来,可扩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教学大楼的房顶上徐徐地升起来”。

扩句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份,不要生硬地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不要前后重复,也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在完成扩句作业或试题时,如果对扩充部分有具体规定的应按规定扩句,如没作规定的,可进行整体扩句。

扩句后别忘了加标点。

总结: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资源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综合运用的机会无处不在。

小学生要善于观察,善于积累素材,通过扩句和缩句体会中国文化和语言的魅力。

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创造力和丰富的书面表达能力。

训练学生的文笔,增强写作的自信,激发小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提高语文素养。

基础的文字功底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举足轻重,养成良好的语句结构分析的习惯,既能开发学生条件性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帮助小学生在学习其他语言打好基础,比如英语课程的语法和汉语就有很大的关系。

学习扩句和缩句主要是传授方法、多加练习感悟,但是注意不能死抠语法,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做题很困难,丧失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