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缩句和扩句的主要方法
五年级语文缩句扩句讲课讲稿

缩句:
缩句练习:
7.山沟的柿子树上结满了好多的柿子。 缩写为:柿子树上结满了柿子。
8.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写为:鲸不是鱼类。
9.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摔倒。 缩写为:小演员差点儿摔倒。
扩句:就是给简短的句子加上修饰的成分,使它表达的意思更 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简单地说:扩句就像是给一棵树干画上 漂亮的树枝和树叶.使它枝繁叶茂.更生动.更漂亮。
也可删去。 缩写为:盛开着花儿。
缩句:
二、借助“的、地、得”。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把“的、地、得”前面 的词语删除,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1.矫健的秃鹰飞起来。 句中的“矫健的”用来修饰 “秃鹰”的应 删去。
缩写为:秃鹰飞起来。
2.弟弟高兴得跳起来。 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 补充说明的,要删去。
缩句;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 的成分去掉保留主要成分的意思。简单地说:缩句就像把 一棵树 的树枝、枝叶都去 掉,只留下树的主干一样。
小学里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缩写技巧:
一.去“枝”留“干”法。
二.借助“的、地、得”。
三.“自我提问”法:“谁”.“做什么”四。.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 五.去掉“在…(中、里)”表示特定环境和语言的词语。
缩句:
小学里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缩写技巧:
一、去“枝”留“干”法
凡是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 尽量去掉,包括 :形容词、数量词、 表示程度、时间、地点、借词的词。
在草地上,盛开着许多美丽的花儿。 句中,“在草地上”是介词作状语可删 去;“许多”是数量词修饰“花儿”可以删 去;“美丽的”是形容词修饰“花儿”的,
他勇敢地跨过这条小沟.
因为“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 乎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一定不能删的。
浅谈小学语文缩句扩句的教学措施

浅谈小学语文缩句扩句的教学措施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语文教学中的缩句扩句教学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缩句扩句教学既是对学生语文能力的一种锻炼,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教授学生掌握缩句和扩句的技巧,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在本文中,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缩句扩句的教学措施。
一、教学目标小学语文缩句扩句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思,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句子的结构和意思,能够准确地进行缩句和扩句操作;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晰的思想;3.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缩句和扩句的技巧进行文章写作。
二、教学方法1. 清晰明了的讲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什么是缩句和扩句,以及缩句和扩句的常见操作方法。
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例子,并分析例子中的句子结构和意思,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缩句和扩句的技巧。
2. 练习和操练在讲解完缩句和扩句的相关知识后,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和操练。
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句子进行缩句和扩句操作,加深学生对缩句和扩句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3. 分层次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进行教学。
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加复杂的缩句和扩句练习题,帮助他们更快地掌握技巧;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加简单的练习题,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训练。
4. 联系实际生活在教学中,要将缩句和扩句的技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运用缩句和扩句的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评价对于小学语文缩句扩句的教学,评价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1. 平时作业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的练习题,要求学生进行缩句和扩句的操作,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并加以纠正。
小学四年级语文缩句和扩句的技巧(全)

四年级语文缩句和扩句的技巧缩句和扩句,是小学学习甚至到初中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一项语文基本功考察题目。
比如下面一句“妈妈的故乡是一个人口不满一万的小镇。
”如果缩句到最简状态,那么这个句子就成了“故乡是小镇”了。
从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原则来说,这个句子就是不符合原句的含义的。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探讨一下缩句和扩句的答题技巧吧。
缩句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
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
”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
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
”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
”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
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
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
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
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1)先找出句子讲的是哪一样主要的人或物。
(2)找出句子最后一个词语(去掉助词“的”字后变的内容后),如果是动词,那么句子就缩成两部分:人物+最后一个词;如果不是动词,还要找出一个动词出来,句子就缩成三部分:人物+动词+最后一个词。
小学生语文缩句和扩句

缩句和扩句一、缩句是练习概括表达能力的一种形式。
缩句前,先判断句子是写人还是写事物,然后采用提问“什么(谁)是什么”“什么(谁)干什么”“什么(谁)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去掉修饰性的词语,把主干词连成完整的句子,但要保留原句的主要意思。
具体方法:1、去“枝”留“干”法——凡是用来修饰或者限制的词语尽量删除,包括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时间、地点的词等。
2、借助的、地、得——去除“的、地”前面的词语,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3、自我提问法——“什么(谁)是什么”“什么(谁)干什么”“什么(谁)怎么样”。
4、主谓宾判断法——理解句子的中心意义并缩句。
选择正确的缩句。
⑴高山的崖缝里冷得像冰窖一样。
()①崖缝里冷得像冰窖。
②崖缝里像冰窖。
③崖缝里冷。
⑵几辆载重汽车在公路上奔驰。
()①载重汽车在公路上奔驰。
②汽车在奔驰。
③汽车奔跑。
⑶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①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枪口。
②黄继光堵住了枪口。
③胸膛堵住了枪口。
二、扩句就是在简单的句子上,加一些适当的修饰和限制词语,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但主要意思不变。
具体方法:1、一般是在名词代词前加上“……的”,在动词前加上“……地”,在动词后面补上“得……”。
例如:老师讲故事。
(白发苍苍的)老师(绘声绘色地)讲(雷锋的)故事。
2、提问法。
例如:老班长钓鱼。
扩句:瘦得只剩下皮包骨的老班长在草地的水塘边专心致志地钓鱼。
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老班长?在什么地方?怎样地钓鱼?然后填上适当的词语,这就是扩句的过程。
注意:1、无论扩句还是缩句,都要保留句子原来的基本成分,保留原来的意思。
换句话,就是要不改变句子的主谓宾成分。
2、不改变句子的结构3、扩句时,加上的修饰词与主干搭配得当。
4、缩句时,删减的修饰词一定要删除干净,不能丢字,漏字。
一、缩写下列句子。
1、春风轻柔地吹拂着她的头发。
2、鸭嘴兽是世界上著名的珍稀动物。
3、他穿着一件大翻领上带着道道滚边的海军服4、一队队戴着红领巾的少先队员高高兴兴地走进十分华丽的少年宫。
小学六年级语文缩句和扩句的技巧(附练习)

面的修饰成份,直至缩干净为止。 “在……上(中、里、下 )”等表示特定 的条件和环境的词语应删去。
如: 金黄色的沙滩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贝壳。 沙滩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贝壳。 沙滩上有许多贝壳。 沙滩上有贝壳。 我最爱看天上亮晶晶的星星。 我最爱看天上的星星。 我最爱看星星。 我看星星。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完成了作业。 我完成了作业。 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 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 、 “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 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 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 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 的灵车。”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 —等待灵车。缩句后就成为: “老奶奶等待灵车。” 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
小学六年级语文缩句和扩句的技巧(附练习)
缩句和扩句, 是小学和初中考试中, 经常会遇到的一种题型, 是 一项必须要练好的语文基本功。下面总结一下缩句和扩句的答题技 巧。
缩句 缩句, 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 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 只要层层压缩, 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换句话说,“主 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意思。 如: 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经过缩句,抓住句子的主干“小麻雀拍打着翅膀。 ”就知道这句话 是写小麻雀。 缩句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是否正确。 如: “六·一”节前夕,宁宁光荣地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称号。 这句话一经缩句成为: “宁宁被评为称号。”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 是错的,”被评为称号”词语搭配不当。 缩句时,要先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 宾语, 再逐步删去它们前
扩句缩句

扩句、缩句1、缩句方法及相关说明:去“枝”留“干”法——凡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除,包括: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表示地点的词等。
借助“的,地,得”——去除“的、地”前面的词语,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自我提问”法——“谁”、“做什么”、谁,怎么样。
谁,是什么。
什么,是什么。
什么,干什么。
什么,怎么样。
什么地方,怎么样。
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之为“主干”判断法。
下面我们来学习几种处理的方法:(1)“主干”判断法例如:气象台发布了强大的冷空气即将南下的消息。
这句话属于“谁,怎么样”的情况。
讲“气象台发布了一条消息。
”又如“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在游泳池里游泳”。
这句话属于“谁,干什么”的情况。
讲“同学们游泳”。
再如“巍峨的金字塔是世界古代建筑的一个奇迹”。
这句话属于“什么,是什么”的情况。
讲“金字塔是奇迹”。
(2)去“枝”留“干”法——凡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除,包括: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的词、表示时间的词、表示地点的词、介词结构等。
例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长途汽车。
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长途汽车。
老奶奶等待着汽车。
(3)借助“的,地,得”——去除“的、地”前面的词语,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例如:小华的姐姐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小华的姐姐激动得流下了眼泪。
姐姐激动。
例1、缩写下面的句子。
一群水鸟正在吞吃漂在水面上的菜叶。
水鸟吞吃菜叶。
可以看出,按照题目要求,“摘”的是句子主要成分。
例2、用()将句子中修饰、限制的成分括起来。
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是机智勇敢、聪明伶俐的少年。
这个题目,要求找句子中修饰、限制的成分。
因此,做练习时,经过思考抓住了句子的主要成分之后,用括号的形式摘出了附加成分。
(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是(机智勇敢、聪明伶俐的)少年。
例3、照样子写句子。
光头赤脚的小女孩哆哆嗦嗦地走来。
小女孩哆哆嗦嗦地走来。
小女孩走来。
浅谈小学语文缩句扩句的教学措施

浅谈小学语文缩句扩句的教学措施语文教育一直是小学阶段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而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缩句和扩句的教学。
缩句和扩句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实施措施等方面浅谈小学语文缩句扩句的教学措施。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缩句和扩句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锻炼,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的缩句和扩句不仅要求学生准确地表达出原句的意思,还需要学生对原句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法。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缩句和扩句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在实际例子中感受到缩句和扩句的魅力。
2. 启发式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用启发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对原句进行缩句和扩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3. 合作学习法。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缩句和扩句的训练,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实施措施1. 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练习。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设计大量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自主进行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在学生进行缩句和扩句的训练中,老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在保证语义准确的前提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提供具体的技巧指导。
在学生进行缩句和扩句的训练中,老师可以给予学生具体的方法和技巧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缩句和扩句的基本要领。
4. 衔接课内外资源。
在教学中,老师可以衔接课内外资源,结合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引导学生进行缩句和扩句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小学生掌握“缩句”和“扩句”有妙招!

缩句和扩句,是小学和初中考试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题型,是一项必须要练好的语文基本功。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看一下缩句和扩句的答题技巧吧。
语言是一门应用型知识,普遍教学应以能达到应用水平为要;而其中的语法,则具有学术性,要讲究,但要针对不同情况来讲究。
在实际教学中,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应以应用为学习目的。
上级领导规定,语文老师在小学阶段严格杜绝语法知识的涉及。
实话说,给孩子们讲解时,不带着“主语”、“谓语”、“宾语”等术语讲解,真的有点类似绕口令的感觉呢!为了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我很多时候需要用“句子的头”、“句子的尾巴”等罗嗦且指代不明确的词语来讲解缩句和扩句。
能够让学生们听懂还真的有好大的难度呢!我感觉语法知识要讲解,可以进行适当的考核,让学生意识到语法知识的存在与存在意义,但不要在这方面进行过多的考核。
否则除了少数对语言感兴趣、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大部分学生会觉得这些知识不过是“刁难人”的。
缩句缩句,就是把“枝稠叶茂”的长句子,缩短为只留“主干”的短句子,并且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意思。
无论多么复杂的单句,只要层层压缩,就会越来越简单,最后剩下的就是这个句子的“主干”。
换句话说,“主干”就是把所有的定语、状语、补语都压缩了之后余下的部分。
缩句能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句子意思。
如: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的小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经过缩句,抓住句子的主干“小麻雀拍打着翅膀。
”就知道这句话是写小麻雀。
缩句还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句子是否正确。
如:“六·一”节前夕,宁宁光荣地被评为“三好学生”的称号。
这句话一经缩句成为:“宁宁被评为称号。
”我们就会发现这句话是错的,”被评为称号”词语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
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缩句和扩句的主要方法
缩句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分辨句式,提出问题
先看看这句话是写人还是写景物的,然后可以提出“谁是什么”、“谁干什么”、“谁怎么样”或者“什么是什么”、“什么干什么”、“什么怎么样”来找出句子的主要部分。
如:“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拄着拐杖,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周总理的灵车。
”这是一个长句,我们就可以提问:谁——老奶奶;干什么——等待灵车。
缩句后就成为:“老奶奶等待灵车。
”
又如:“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
”我们可提问:什么——小绒球;是什么——是小鸡。
缩句后就成为:“小绒球是小鸡。
”
2、进行词语比较,找出主要词语
有些句子很长,修饰的部分较多,我们就要在几个词语中选出主要的,才能正确地缩句。
如“工人宿舍前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
”因为“野花”只能开在“草地上”。
所以“草地上”是主要词,而“工人宿舍前”是修饰“草地”的。
3、如果是否定句缩句,就要把否定词一起写出来,否则就会改变句意。
如“我不相信他那种骗人的鬼话。
”应缩成“我不相信鬼话”,而不能缩成“我相信鬼话”。
(1)先找出句子讲的是哪一样主要的人或物。
(2)找出句子最后一个词语(去掉助词“的”字后变的内容后),如果是动词,那么句子就缩成两部分:人物+最后一个词;如果不是动词,还要找出一个动词出来,句子就缩成三部分:人物+动词+最后一个词。
(3)一般情况下不保留“的”“地”前边的词语,还有“得”字后面的词语。
4、如果句子是问句,缩写以后同样也是一个问句。
扩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局部扩句法
即把句子分成两部分——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先扩前面部分,再扩后面部分。
如“小明读书”,前面部分是“小明”,先补充小明是谁,与我的关系,这样前面部分可扩充为“我的同学小明”;后面部分可补充“在什么地方”“怎样读书”,这样后半部分可补充为“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全句扩为“我的同学小明在教室里认真地读书”。
2、整体扩句法
就是把句子的两部分一下子扩充。
如“红旗升起来了”,按“什么样的”红旗“在什么地方”“怎么样地”升起来,可扩成“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教学大楼的房顶上徐徐地升起来”。
扩句时要根据表达需要合理增添有效的成份,不要生硬地堆砌意思相同的词语,不要前后重复,也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在完成扩句作业或试题时,如果对扩充部分有具体规定的应按规定扩句,如没作规定的,可进行整体扩句。
扩句后别忘了加标点。
3、例句分析
原句:太阳光照射着树林。
扩句:(晌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
分析(1)原句的主要成分:“谁”——太阳光;“怎么样”——照射着树林。
(2)添加的词语及作用:“晌午”——表示时间的词语,起限制作用。
“火辣辣”——形容词,起修饰作用。
“整个”——起限制作用。
原句:青烟弥漫。
扩句(飘飘荡荡的)青烟弥漫(在大地上)
分析(1)原句的主要成分:“谁”——青烟;“怎么样”——弥漫。
(2)添加的词语及作用:“飘飘荡荡”——形容词,起修饰作用。
“在大地上”——起补充说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