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湖冬捕

合集下载

查干湖冬捕--查干湖冬捕怎么下网

查干湖冬捕--查干湖冬捕怎么下网

查干湖冬捕--查干湖冬捕怎么下网查干湖,位于吉林省松原市的西北部。

湖名源自蒙语“查干淖尔”,意为“白色圣洁的湖”。

在宋辽时期,查干湖是辽代契丹首领进行“春捺钵”(移动办公)活动的重要场所。

元代以后,这里成为蒙古族游牧之地,蒙古族信奉喇嘛教,认为“万物有灵”,冬捕之前要用最高礼节祭祀湖神,感谢上苍赐予的食物,然后才开始冰下捕鱼,这个习俗也一直沿袭到今天。

下网原理大原理:2000米左右长度的网,要在冰面下的湖水中围一个大圈,把鱼圈起来,然后收网,把鱼捕出来。

具体操作:先确定下网口位置,然后在此位置的冰面上凿出一个宽近1米、长约2米的下网口,在此下网。

然后自下网口左右以约120度角度展开向前延伸布网,此时需要通过在厚厚的冰层下面“穿杆引线”,将2000米的渔网分左右两面向前牵引,查干湖冬捕最有特色的即此“穿杆引线”。

两个杆后面的线牵引着渔网从下网口开始、在湖面上画一个周长2000米的大圈,最终在出网口合拢。

对“穿杆引线”,分步来说吧:1先打眼。

渔民用的工具是攒子,重约15公斤,尖端及其锐利,今年暖冬,冰不太厚,约30厘米,约一分钟即可打一个冰眼,冰眼直径约30厘米。

我在旁边提出帮渔民兄弟打一个眼时,兄弟说“那可不行!这是技术活,你要把攒子的尖端打坏了,这攒子就废了”。

原来,打眼时必须掌握好力度,使得劲大了,攒子的尖端可能被撞坏。

坏1个攒子,两个人不能打眼了,就好像足球场上有队员被红牌罚下一样。

打眼时,两人配合,一人打,一人舀冰碴子。

两个眼的距离约8-9米。

打眼的人只管打眼。

本次打眼的约16人,分两组,自进网口从左右两个方向向出网口包抄,每组8人,4个攒子。

共计打眼数量200个多一点吧。

2走杆。

走杆需要3人配合作业,1人拨杆、1人校杆、1人拉绳。

“拨杆”就是用一个前面是U形金属头的长杆把冰层下、水面上漂浮的“引线拉网杆”往前拨动,“引线拉网杆”是木杆,表面本来就粗糙,上面用刀再横向剁出一些凹痕就更粗糙了,再加上本来在水面上浮着,前进的阻力很小,所以很好往前拨动。

国家级非遗项目: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国家级非遗项目: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国家级非遗项目: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查干淖尔冬捕习俗所在区域为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查干湖、月亮泡周边地区。

查干湖蒙古语为“查干淖尔”,意为白色的湖泊,也称之为“圣洁的湖泊或圣水湖”。

蒙古族历史上崇拜天地山川,素有祭天祭山祭水之俗。

1211年,成吉思汗率蒙古铁骑征灭金国的塔虎城(新泰州)后,向前行军途中,在查干湖东岸山地,一眼望见查干湖,随将九翼大军立足青山头上,行九九礼,祭祀大水泊—查干湖。

于是祭湖、醒网仪式逐渐固定化和民俗化,冬捕前要祭网—醒网,形成了神奇的冬捕习俗,在查干湖世代传承。

查干湖冬捕习俗在郭尔罗斯代代相传,场面壮观神奇。

对这一习俗的传承和研究,有助于了解郭尔罗斯地域民俗文化和渔猎文化及其发展史。

如今,查干淖尔冬捕习俗已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由于气候、环境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影响了查干湖原始的冬捕生产方式,使得这种带有远古色彩的渔猎文化仍急需人们的重视与保护。

(注:该项目被评定为国家级项目时,原项目名称“查干淖尔冬捕”修改为“查干淖尔冬捕习俗”。

)。

描写查干湖冬捕的好文

描写查干湖冬捕的好文

描写查干湖冬捕的好文店铺:查干湖冬捕是吉林的一个传统,在结冰的冰湖上凿穿湖面捕鱼,这是千百年来的智慧的传承,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查干湖冬捕》。

查干湖碧波万顷,景色秀丽,因为一部具有浓郁关东特色的电视连续剧《圣水湖畔》而名闻全国。

近年来,渔业资源丰富的查干湖,又因为连续举办一年一度的超级盛会——查干湖冬捕,传承了中华民族千年的渔猎文化,再次名声大振。

查干湖又名查干淖尔(蒙语意思:白色的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松原市前郭尓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总面积420平方公里,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盛产胖头鱼、鲤鱼、草鱼、鲫鱼、鲢鱼等68种鱼类。

每年12月末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渔民进行大规模冬季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

也因冬季捕鱼易于保存运输,所以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

查干湖冬捕有着悠久历史,源于史前,盛于辽金。

史料记载,辽代皇帝前后来过吉林“春捺钵”29次。

辽代皇帝正月上旬从首都“上京”出发,一路东行,最后来到查干湖西南处(现吉林省乾安县境内)设“春捺钵”,前后历时60余天。

“春捺钵”的活动以捕鱼猎雁为主,并借渔猎之机,大宴群臣和使节,约见各族首领、接纳贡品,共商国是。

辽圣宗喜欢吃“冰鱼”,腊月便率领家眷到冰冻的查干湖上扎营,命令仆人将帐篷里的冰层刮薄,直至薄若纸片,冰下游动的鱼清晰可见。

看够了想吃时,便将薄冰轻轻击破,水中鲜活的鱼就会接二连三地跳上冰面,成为案上之物,供群臣欢宴。

这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就是现在的查干湖冬捕。

查干湖冬捕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还有着现代人对它的传承和发扬。

近年来,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发展,松原市深入挖掘查干湖冬捕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渔猎文化,连续多年举办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

“查干湖冬季捕鱼节”,神秘原始的渔猎文化和冬捕的壮观,吸引了顶风冒雪、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观光体验客。

查干湖冬捕主要有圣火采集、祭湖醒网、捕捞鱼头、头鱼拍卖、上湖观鱼等环节。

其中最神奇、神秘、神圣的当属祭湖醒网仪式。

描写查干湖冬捕的段落

描写查干湖冬捕的段落

描写查干湖冬捕的段落1. 查干湖冬捕那场面,就像一场冰上的超级大狂欢。

那捕鱼的队伍,乍一看,仿佛是一群冰上的勇士在向着鱼群的城堡发起冲锋。

2. 冬捕开始的时候,那大网往冰窟窿里一撒,感觉就像是给查干湖的鱼儿们下了一个超级无敌大圈套,大得能把整个湖底都兜起来似的。

3. 查干湖的冰面啊,硬得像钢铁巨人的铠甲,可渔民们却像灵巧的小蚂蚁,在上面忙活着冬捕,那反差萌得很。

4. 看那马拉绞盘,马儿跑得呼哧呼哧的,那架势就像是在冰面上开足马力的小火车,而绞盘就像个大磨盘,要把湖底的秘密都磨出来。

5. 渔民们在冰面上打冰窟窿,那冰碴子飞溅起来,像一个个调皮的小精灵在冰上跳舞,而冰窟窿就像大地张开的小嘴巴,等着吐鱼呢。

6. 查干湖冬捕的鱼,被拉出水面的时候,活蹦乱跳的,那鱼身闪着光,就像一群穿着银甲的小战士在挣扎着不肯投降。

7. 那冬捕的大网啊,从冰下缓缓升起,像是从湖底升起的神秘幕布,谁也不知道后面藏着多少鱼,感觉像是要捞出一座鱼山似的。

8. 渔民们在冰面上走来走去,那模样像是在冰上漫步的企鹅,但干起活来却像一阵旋风,又快又猛。

9. 查干湖冬捕的冰面就像一个巨大的白色舞台,渔民们是台上的主角,而鱼就是那即将登场的超级嘉宾,只不过这嘉宾出场有点狼狈。

10. 马拉着网在冰面上走,马蹄哒哒哒的,像是敲着冰面的小鼓,催着鱼群快到网里来,那大网就像一张等着贪吃鱼儿的大口。

11. 冬捕的时候,冰面上的寒风呼呼吹,像是一个无形的大扫帚,想把人都扫走,可渔民们就像扎根在冰上的老松树,纹丝不动。

12. 查干湖的鱼啊,在网里挤挤挨挨的,就像春运时火车上的乘客,一个个被拉上冰面的时候还满脸懵圈呢。

13. 那大网从冰下出来的时候,像是从神秘海底捞出了一个宝藏,只不过这个宝藏是活蹦乱跳的鱼,多得能把整个查干湖的冰面都铺满。

14. 渔民们看着捕上来的鱼,那眼神就像看到了一堆会游动的金子,笑得嘴都合不拢,仿佛这鱼能让他们一夜暴富似的。

15. 查干湖冬捕时的冰窟窿,像是湖底和冰面的通气孔,鱼群们大概以为那是通往自由世界的大门,结果一头扎进了网里,真是一群傻鱼。

查干湖冬捕原理

查干湖冬捕原理

查干湖冬捕原理查干湖冬捕是指在中国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查干诺尔冰雪游乐场附近的查干湖进行的一种传统捕鱼活动。

这项活动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被视为中国北方冬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查干湖冬捕以其独特的捕鱼方式和精湛的捕鱼技艺而闻名,并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和参与。

查干湖冬捕的原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 冰面凿洞:冬季寒冷,查干湖的水面会结冰,形成坚厚的冰层。

在进行冬捕前,渔民会使用冰锯等工具凿开一系列密集排列的洞口。

这些洞口通常为圆形,直径约为50至80厘米,用于让鱼类通过进入捕鱼网(冰网)的活动区域。

2. 放置冰网:冰网是一种特殊的渔具,由一层层细密的绳线和小圆环编织而成。

渔民会在凿洞的基础上,将冰网垂直放置于冰洞内,以覆盖整个活动区域。

3. 吸引鱼类:为了吸引鱼类进入冰洞和冰网的活动区域,渔民会利用一系列方法。

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在洞口附近打孔,通入水底的氧气,以使鱼类感到安全和舒适。

4. 捕捞鱼类:渔民通过不断观察洞口,等待鱼类进入冰洞和冰网的活动区域。

一旦有鱼类进入,他们会迅速抓住鱼网的绳索,并迅速卷起,将鱼类捕捞上来。

此过程需要快速反应和高超的技巧,以确保鱼类不会逃脱。

5. 渔民表演:除了捕鱼活动,查干湖冬捕还包括了一系列精彩的渔民表演。

其中一项重要的表演是渔民手持长竿,站在冰洞上方,以悬垂的方式放下一个类似漂浮的冰块,称为“渔疗”。

这项表演不仅能展示渔民的技巧,还能引起鱼类的注意,吸引更多鱼类接近冰洞。

查干湖冬捕的原理基于渔民对鱼类生态习性的深入了解和丰富的经验积累。

他们通过不断观察和总结,掌握了鱼类在冰下的活动规律和迁移习性。

他们利用这些知识和技巧,在极寒的冬季环境下,成功捕捞到大量的鱼类资源。

此外,查干湖冬捕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渔民在捕鱼时会遵守相关规定,限制捕捞数量,不捕捞过小或过大的鱼类,以维护鱼类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

同时,他们也注重保护冰面的完整性,避免破坏冰层。

查干湖冬捕原理

查干湖冬捕原理

查干湖冬捕原理
查干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之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每年的冬季,查干湖都会上演一场独特的冬捕盛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理让查干湖的冬捕如此壮观呢?
首先,查干湖冬捕的原理与湖泊的地理环境密不可分。

查干湖水域广阔,水深
适中,湖水中富含丰富的鱼类资源。

在冬季,湖水中的鱼类会因为水温下降而变得迟钝,容易被人们捕捉。

此外,查干湖的水域中还有大量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这些生物也是鱼类的主要食物来源,吸引了大量的鱼类聚集在此。

其次,查干湖冬捕的原理与当地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

内蒙古地处寒冷地区,冬季的气温极低,湖面常年覆盖着厚厚的冰层。

这使得人们可以在冰面上进行捕鱼活动,而且冰层的存在也为捕鱼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冰层可以阻隔湖水中的氧气,使得鱼类在冬季更容易被捕捉。

此外,查干湖冬捕的原理还与当地的传统捕鱼方式有关。

当地人民利用传统的
捕鱼工具,如冰钻、渔网、渔具等,配合着特殊的捕鱼技巧,使得冬捕活动更加高效和有趣。

他们会在冰面上开设多个捕鱼口,通过冰钻将冰面打开,再利用渔网或渔具将鱼类捕捉出来。

这些传统的捕鱼方式不仅保留了古老的捕鱼文化,也为冬捕增添了一份浓厚的民俗风情。

总的来说,查干湖冬捕的原理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环境、气候
条件、传统捕鱼方式等因素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这一独特的冬捕景观。

每年冬季,查干湖都会吸引着无数的游客前来体验冬捕的乐趣,也成为了当地的一张独特名片。

希望大家能够珍惜和保护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让查干湖的冬捕传统得以延续下去。

查干湖冬捕--查干湖冬捕时间

查干湖冬捕--查干湖冬捕时间

查干湖冬捕--查干湖冬捕时间查干湖冬捕的时间,一般是12月26日左右到次年2月中旬。

每年冬捕40天左右。

查干湖又名查干卓尔,位于吉林省前郭县的西北部,蓄水量7亿立方米,平均水深2、5米,是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湖岸线蜿蜒曲折,长达128公里,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和湿地自然保护区。

这里是湿地自然保护区,是野生动物的天堂、鸟类的乐园,在草原上、森林里、田野间,有狐、兔、貉、獾等野生动物20多种;在水肥草美的绿色平畴上,栖息着野鸡、野鸭、大雁、灰鸥、鹭鸶、天鹅、丹顶鹤等珍贵鸟类80多种;同时,也是天然的植物园,有野生植物2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

查干湖冬捕穿衣指南一月份的查干湖正在逐步向春季靠近,因此白天最低气温也比10摄氏度要高,但中午最高气温比22摄氏度要低。

尽管说一月份的查干湖即将迎来春天,但是毕竟不是华北一代,因此还是要准备一些厚衣物的。

穿衣指南。

一月份准备去查干湖游玩的朋友们,一定要提前准备一些厚的羽绒服、风大衣以及加厚毛衣等寒冬时节的服装。

另外还要准备几条厚的棉裤以及几双雪地靴,虽然现在的天气并不是隆冬时节了,但是在查干湖的早晨和晚上温度还是零下几十度,所以游客们尽量拿一些厚的比较抗风的衣物有备无患。

查干湖冬捕行车路线前往查干湖路线:1、东线:松原市区——珲乌高速路——查干湖出口——长山镇——八郎镇——穆家村——查干湖渔场——开幕式主场地。

2、西线:松原市区——珲乌高速路——查干湖出口——查干湖景区——安代路环湖大坝——青山头——开幕式主场地。

查干湖冬捕过程简述先在一米左右的冰层上每隔八九米凿一个冰眼,一网要凿几百个冰窟窿,然后穿杆引线。

下网时,由于网太长,每隔一定的距离,他们都要使用马拉绞盘拉动大网,才能将大网逐步下到位,仅下网的过程就需要八九个小时。

收网时,几匹高头大马拉动绞盘牵引着钢丝绳转动,四五米宽的大网裹着冰层下的鱼儿从宽一米、长两米的出鱼口缓缓露出冰面,渔工们边收网,边将打上来的鱼平摊在冰面上,等在两侧的人们拿着渔场准备的专用编制袋,将一二十斤的大鱼收入囊中。

查干湖冬捕原理

查干湖冬捕原理

查干湖冬捕原理
查干湖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冬捕渔场
之一。

冬捕是一种古老的捕鱼方式,通过利用冰封湖面的特殊环境条件,利用传统的捕鱼工具和技术,实现捕鱼的目的。

而查干湖冬捕原理,是指在湖面结冰的情况下,利用特定的方法和技术进行捕鱼的原理和过程。

首先,查干湖冬捕原理的关键在于湖面的结冰情况。

由于内蒙古地处寒冷地区,冬季湖面会结冰,这为冬捕提供了条件。

冰层的形成让捕鱼者可以在冰面上进行作业,使用特定的工具和技术进行捕鱼。

其次,查干湖冬捕原理涉及到捕鱼的工具和技术。

冬捕时,捕鱼者会利用冰钻
在冰层上打洞,然后通过这些洞口放置渔网或渔篓。

在一定的时间后,捕鱼者会回到洞口,将渔网或渔篓里的鱼类捞出。

这种方式可以高效地捕捞大量的鱼类,是一种传统的、古老的捕鱼方式。

另外,查干湖冬捕原理还涉及到捕鱼者对湖泊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在进行
冬捕时,捕鱼者需要根据湖泊的地理环境、水域结构、鱼类种群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捕鱼位置和方式。

这需要对湖泊生态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以保证捕鱼的效率和捕捞量,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湖泊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的来说,查干湖冬捕原理是一种利用冰封湖面的特殊环境条件,结合传统的
捕鱼工具和技术,以及对湖泊生态环境的认知和理解,实现捕鱼的原理和过程。

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不仅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传承了丰富的捕鱼文化和技术。

通过对查干湖冬捕原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传统捕鱼方式,同时也更好地保护湖泊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的渔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干湖冬捕
元旦放假了,我和几个同事驱车到查干湖去看冬捕,听人说查干湖蒙语的意思是白色圣洁的湖,怀揣一种向往,我们几个人一大早就出发了,灰蒙蒙的天空中飘着细碎的雪花,一直伴随着我们,路上不时惊起一群群觅食的麻雀。

经过一个多小时,来到了查干湖,放眼望去,白雪皑皑,银装素裹,眼前的查干高娃头顶着白絮,依然笑盈盈的迎接着远道而来的客人,远处的妙音寺在袅袅炊烟里若隐若现,平添了几分神秘。

查干湖冰面上,早已开出了一条通往冬捕现场的冰路,路的两边插着指示旗,引导着车辆行驶,走了大约十几公里,来到了湖中心,来到了冬捕现场。

据说,在冬捕之前还要举行很多仪式,这个传统可以追溯到辽金时代,代代相传,期盼着冰湖腾鱼的喜悦。

据当地人讲,查干湖里的有六十多种鱼,每一种鱼都有一个温暖的名字,什么胖头,花鲢,等等。

今年的冬捕显得有些冷清,稀稀落落几台车,洒落在冰面。

捕鱼人拿着冰钏在湖面上凿冰眼,准备下网,表情凝重。

几匹马不情愿地拉着绞磨,一圈一圈地转着,瞪着眼睛看着鞭打它们的主人。

冰面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几个年轻人在雪地里摔着跤,完全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尽情地释放着工作中的压抑,生活中的无奈,这世界是他们的。

我想起过去有句非常响亮的话,叫做发展才是硬道理,我想应当是正确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才是硬道理,种植水稻的泄水几乎全部排进了查干湖,里面含有的农药化肥等对水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全国十大淡水湖之一的查干湖正在走着和乌梁素海一样的路,但愿魅力查干湖,能够尽情彰显查干湖的美,那是一种回归自然,原生态的美……
终于出鱼了,绞磨拉着巨大的网,一些胖头花鲢相互依偎着被拖上来了,看着准备吃掉它们的人群,鱼在想什么,不知道,因为鱼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它们沉默了;人在想什么,不知道,因为人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他们欢呼了……
独立寒秋
201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