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二醇化壳聚糖的合成开题报告
《2024年叶酸修饰的pH敏感聚乙二醇-壳聚糖-硬脂酸纳米胶束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范文

《叶酸修饰的pH敏感聚乙二醇-壳聚糖-硬脂酸纳米胶束的制备及体外抗肿瘤作用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纳米技术的发展,纳米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叶酸作为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药物载体,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的纳米药物设计中。
pH敏感的聚乙二醇(PEG)-壳聚糖-硬脂酸纳米胶束是一种新型的纳米药物载体,它能够在肿瘤组织中形成具有良好稳定性和有效药物载荷的纳米胶束,并通过控制pH环境来实现药物的精准释放。
本实验以叶酸修饰的pH敏感聚乙二醇-壳聚糖-硬脂酸纳米胶束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制备工艺及其对体外肿瘤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叶酸、聚乙二醇、壳聚糖、硬脂酸、肿瘤细胞株等。
2. 制备方法(1)制备叶酸修饰的PEG-壳聚糖共聚物:将叶酸与PEG-壳聚糖共聚物进行化学修饰,得到叶酸修饰的PEG-壳聚糖共聚物。
(2)制备叶酸修饰的纳米胶束:将叶酸修饰的PEG-壳聚糖共聚物与硬脂酸进行自组装,形成纳米胶束。
(3)载药纳米胶束的制备:将药物与叶酸修饰的纳米胶束混合,制备载药纳米胶束。
3. 实验方法(1)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纳米胶束的形态和大小;(2)体外细胞实验:将载药纳米胶束与肿瘤细胞共培养,观察其抗肿瘤作用及药物释放情况;(3)MTT法测定细胞活力;(4)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等。
三、结果1. 纳米胶束的形态和大小TEM观察结果显示,制备的叶酸修饰的pH敏感聚乙二醇-壳聚糖-硬脂酸纳米胶束形态规整,大小均匀,粒径约为XX nm。
2. 体外抗肿瘤作用体外细胞实验结果显示,载药纳米胶束对肿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逐渐增强。
MTT 法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
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载药纳米胶束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促进细胞死亡。
3. 药物释放情况在pH敏感的环境下,叶酸修饰的pH敏感聚乙二醇-壳聚糖-硬脂酸纳米胶束能够实现在肿瘤组织中的精准药物释放。
基因载体peg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表征

基因载体peg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表征文章标题:《深度探究基因载体peg化壳聚糖的制备及其表征》一、引言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基因载体peg化壳聚糖作为一种新型的载体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被广泛应用于基因转染和基因治疗领域。
本文将深度探究基因载体peg化壳聚糖的制备方法及其表征技术,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该载体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二、基因载体peg化壳聚糖的制备1. 壳聚糖的选择与预处理在制备基因载体peg化壳聚糖时,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壳聚糖原料,并进行预处理,如脱乙酰化处理、碱水解处理等,以提高其水溶性和生物相容性。
2. PEG化修饰将经过预处理的壳聚糖与聚乙二醇(PEG)进行共价结合或物理混合,形成peg化壳聚糖,通过调节PEG的分子量和壳聚糖与PEG的摩尔比,可以控制基因载体的粒径和稳定性。
3. 表面修饰利用化学交联或其他表面修饰技术,改善peg化壳聚糖的荷电性和靶向性,提高其在细胞内的基因递送效率。
三、基因载体peg化壳聚糖的表征1. 粒径和分布利用动态光散射技术(DLS)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peg化壳聚糖基因载体的粒径和分布进行表征,以评估其在基因递送过程中的稳定性和渗透性。
2. 荷电性通过电泳方法测定peg化壳聚糖基因载体的电荷密度,并利用zeta电位仪测定其在不同pH值下的表面电位,以评估其在体内外环境中的稳定性和荷电性。
3. 体外释放动力学借助离心管超滤、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peg化壳聚糖基因载体在不同条件下的基因释放动力学进行表征,以评估其在基因递送过程中的缓释效果和递送效率。
四、个人观点与展望基因载体peg化壳聚糖作为一种多功能的生物医用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深入探究其在肿瘤治疗、基因编辑和干细胞治疗等领域的应用,开发更加高效和安全的基因递送系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五、总结本文从基因载体peg化壳聚糖的制备和表征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探讨,介绍了其制备方法、表征技术及应用前景。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开题报告

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开题报告壳聚糖微球的制备及研究摘要:壳聚糖是性能优良的天然黏膜黏着剂,常用于多肽类药物的黏膜给药。
壳聚糖微球除具有壳聚糖本身特点外,在性能上又有新的改善,利用壳聚糖制成的微球可以延长药物在吸收位置的保留时间,达到控释目的。
实验以戊二醛,多聚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微球,通过单因素法考察微球制备工艺。
关键词:微球,壳聚糖,戊二醛,多聚磷酸钠1 研究背景1.1 微球微球是近年来发展的新剂型,它是以清蛋白、明胶、聚乳酸等材料制成的球状载体给药系统,微球中的药物分散或包埋在材料中而形成球状实体,微球直径大小一般为0.3~100μm。
不同粒径范围的微球针对性地作用于不同的靶组织。
这类剂型的开发,对于发展缓控释和靶向给药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球的特点药物制备成微球后可达到下述目的:掩盖药物不良气味及口味,如鱼肝油、生物碱类等;提高药物的稳定性,如易氧化的β-胡萝卜素、对水气敏感的阿司匹林等;使液态药物固体化便于应用与储存,如油类、香料、脂溶性维生素等;对缓释或控释药物,可采用惰性基质、薄膜、可生物降解材料、亲水性凝胶等制成微球或微囊,可使药物控释或缓释;使药物浓集于靶区,如治疗指数低的药物或细胞毒素药物(抗癌药)制成微球或微囊的靶向制剂,可将药物浓集于肝或肺等靶区,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除药物外,可将活细胞或生物活性物质包囊,如胰岛、血红蛋白等包囊,在体内生物活性高,而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稳定性[1]。
各种微球的制备研究.1 清蛋白微球清蛋白微球制剂是人或动物血清清蛋白与药物一起制成的一种球状制剂。
清蛋白是体内的生物降解物质,注入肌体后,在肌体的作用下逐渐降解后清除,性能稳定、无毒、无抗原性,因此清蛋白微球制剂是理想的控缓释靶向制剂之一。
其制备方法有:热变性法;化学交联法(即用化学交联剂同清蛋白发生交联反应使之变性);聚合物分散法和界面缩聚法等。
.2 聚乳酸、聚乳酸乙醇酸微球聚乳酸(PLA)是一种无毒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具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
PEG接枝壳聚糖的设计合成及其凝胶化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

PEG接枝壳聚糖的设计合成及其凝胶化行为研究的开题报告(以下为机器翻译,仅供参考)题目:PEG接枝壳聚糖的设计合成及其凝胶化行为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壳聚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大分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如药物传递剂、生物相容性材料和组织工程等领域。
然而,壳聚糖的应用受到其生物相容性和可溶性方面的限制。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将壳聚糖与聚乙二醇(PEG)接枝,提高其生物相容性和可溶性。
然而,当前的PEG接枝壳聚糖合成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制备工艺复杂、产率低和产品品质不稳定。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具有高效和可重复性的PEG接枝壳聚糖合成方法。
研究内容: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方面:1.设计和合成PEG接枝壳聚糖共聚物:通过化学反应将PEG接枝到壳聚糖分子上,制备PEG接枝壳聚糖共聚物。
2.表征PEG接枝壳聚糖共聚物的结构和性质:使用FTIR、NMR、GPC、DSC等方法对PEG接枝壳聚糖共聚物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
3.研究PEG接枝壳聚糖在水中的凝胶化行为:通过调节PEG接枝壳聚糖共聚物的组成和浓度,探究PEG接枝壳聚糖在水中的凝胶化行为和凝胶化机制。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本项目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以下方面:1.化学合成:使用化学反应将PEG接枝到壳聚糖分子上,制备PEG接枝壳聚糖共聚物。
2.结构表征:使用FTIR、NMR、GPC、DSC等方法对PEG接枝壳聚糖共聚物进行结构和性能表征。
3.凝胶化研究:通过调节PEG接枝壳聚糖共聚物的组成和浓度,探究PEG接枝壳聚糖在水中的凝胶化行为和凝胶化机制。
技术路线如下:PEG合成→PEG接枝到壳聚糖上→PEG接枝壳聚糖共聚物表征(FTIR、NMR、GPC、DSC)→PEG接枝壳聚糖凝胶化研究。
预期成果:1.开发一种高效、可重复的PEG接枝壳聚糖合成方法。
2.对PEG接枝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进行详细的表征和分析。
3.研究PEG接枝壳聚糖在水中的凝胶化行为,探究其凝胶化机制。
壳聚糖_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

第37卷第2期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V ol.37N o.2 2005年3月JOURNA L OF SICHUAN UNIVERSITY(E NGINEERING SCIE NCE E DITION)M ar.2005文章编号:100923087(2005)022*******壳聚糖-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的合成与表征孙毅毅,侯世祥,陈 彤,何 军,袁子雁(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用1,1’羰基二咪唑活化MPEG法制备活化MPEG,再用活化MPEG与壳聚糖上的伯氨基反应,两步法合成了壳聚糖-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
用FT-IR、1H-NMR对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别用重量法、间接法及1H -NMR测定了接枝率约为11%,符合经典隐形纳米粒材料的PEG含量。
用X-射线衍射及DSC证明了聚合物的结晶度有所增强,有望作为隐形纳米粒的载体材料使用。
为长循环及实体瘤给药系统研究提供新的载体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壳聚糖;单甲氧基聚乙二醇;接枝共聚物;隐形纳米粒;载体材料中图分类号:T Q322.9文献标识码:ASynthesis and Ch aracterization o f G raft C opolym er o f Chitosan and P olyethylene G lycolSUN Yi2yi,HOU Shi2xiang,CHEN Tong,HE Jun,YUAN Zi2yan(W est China School of Pharmacy,S ichuan Univ.,Chengdu610041,China)Abstract:MPEG was m odified with1,1’-carbonyldiimidazole,then the activated MPEG reacted with primary amino groups of chitosan.Synthesize the graft copolymer of chitosan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in tw o steps.The structure of the copolymer was characterized by FT-IR and 1H-NMR.The graft rate was determined to be11%with gravimetry method,indirect method and 1H-NMR.It agrees with the PEG content of classical stealth nanoparticles materials. The X2ray diffraction and DSC analyses proved that the crystallinity of the copolymer increased.It is a promising material for the stealth nanoparticles.It is a potential new carrier for the drug delivery systems of long2circulation and s olid carci2 noma.K ey w ords:chitosan;MPEG;graft copolymer;stealth nanoparticles;carrier material 药剂学范畴的纳米粒(nanoparticles,NP),是指粒径大小介于10~1000nm的固态胶体粒子。
壳聚糖衍生物和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混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表征的开题报告

壳聚糖衍生物和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混合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表征的开题报告1. 研究背景及意义壳聚糖衍生物是一种天然的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降解性能优良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是一种合成的高分子材料,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高度的可调节性,也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将两种材料进行混合,可能会形成一种新型的材料,具有综合性能优异的特点,有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中。
2.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利用壳聚糖衍生物和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两种材料,制备壳聚糖衍生物/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混合材料。
通过调节壳聚糖衍生物和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的配比,以及制备工艺条件,探究制备出的材料的物化性质、形貌结构、生物相容性等性能特点。
3. 研究方法(1)材料制备:将壳聚糖衍生物和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按不同比例混合均匀,利用紫外线交联技术制备材料。
(2)性能测试:利用热重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拉力试验机等测试仪器对制备的材料进行性能测试。
(3)生物相容性测试:通过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证明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4. 预期成果(1)成功制备壳聚糖衍生物/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混合材料;(2)研究得到该材料的物化性质、形貌结构、生物相容性等性能特点;(3)为进一步研究壳聚糖衍生物/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混合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5. 研究难点(1)壳聚糖衍生物和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的配比对最终材料性能的影响;(2)材料的紫外线交联技术制备工艺的优化和控制。
6. 研究应用本研究成功制备的壳聚糖衍生物/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混合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可以应用于生物药物的载体、组织工程、生物传感器等领域中,为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提供新材料选择。
水溶性的PEI化壳聚糖的合成

水溶性的PEI化壳聚糖的合成陶凤【摘要】壳聚糖是天然聚多糖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具有生物兼容性、生物降解性、无毒性。
作为天然阳离子聚合物,壳聚糖具有正电性和特殊性能,因而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广泛用作药物和基因载体。
但是其水溶性不好,单纯壳聚糖转染效率也不高,这就大大限制其应用范围。
为了提高壳聚糖的溶解性和转染效率,对壳聚糖进行化学修饰极其必要。
聚乙二醇能够有效提高水溶性,当其与药物相连时能增大分子量,减少肾消除延长半衰期,增加药物稳定性,并且PEG链包裹在药物表面,能够遮蔽药物的抗原,降低药物的免疫原性。
我们通过合成了O-聚乙二醇单甲醚-N-马来酸酐-聚乙烯亚胺壳聚糖衍生物。
合成的最终产物,不仅提高壳聚糖的水溶性和稳定性,提高转染效率,而且由于引入大量的活性氨基,则便于壳聚糖的进一步修饰。
反应合成的中间体和最终产物都通过1HNMR和FTIR表征。
【期刊名称】《中国新技术新产品》【年(卷),期】2016(000)009【总页数】2页(P48-48,49)【关键词】壳聚糖;基因载体;改性;聚乙二醇;聚乙烯亚胺【作者】陶凤【作者单位】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泸州 6460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36壳聚糖是天然聚多糖甲壳素的脱乙酰产物,具有生物兼容性、生物降解性、无毒性。
作为天然阳离子聚合物,壳聚糖具有正电性和特殊性能,因而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可广泛用作药物和基因载体。
但是其水溶性不好,则大大限制其应用范围。
为此本课题通过对壳聚糖的修饰,旨在提高其水溶性。
与此同时,壳聚糖作为基因载体,其转染效率也不太理想。
为此我们也通过对壳聚糖的修饰,提高含氮量来提高转染效率。
所以,通过修饰得到的壳聚糖衍生物水溶性好,转染效率高,稳定性好,免疫原性低,可作为更加理想的基因载体使用。
在水溶性的PEI化壳聚糖的合成实验中主要使用的是分子量2000的聚乙二醇单甲醚,当聚乙二醇与药物相连时,能够增大药物的分子量,减少肾消除延长半衰期,增加药物稳定性,并且PEG链包裹在药物表面,能够遮蔽药物的抗原,降低药物的免疫原性。
聚乙二醇化壳聚糖的合成

聚乙二醇化壳聚糖的合成朱坤明;王建伟;黄娟【摘要】对壳聚糖C(6)-OH进行聚乙二醇醚化接枝,制备聚乙二醇化壳聚糖衍生物,以提高其作为新型抗肿瘤药物载体对病理部位的选择性.实验中,壳聚糖C(2)-NH2和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分别用邻苯二甲酸酐保护氨基和利用Arbuzov重排实现聚乙二醇单甲醚碘化,而后C(6)-OH与碘代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I)醚化、脱保护,得到6-O-聚乙二醇单甲醚壳聚糖(CS-MPEG).通过FTIR和1H NMR,确证了最终产物的结构,通过1H-NMR计算得MPEG接枝率为78%.【期刊名称】《浙江化工》【年(卷),期】2017(048)009【总页数】3页(P28-30)【关键词】壳聚糖;聚乙二醇;药物载体【作者】朱坤明;王建伟;黄娟【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工业大学药学院, 浙江杭州 310014;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 浙江杭州 310023【正文语种】中文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 MPEG)是一类线性、不带电荷、无毒性、无抗原性、免疫原性、生物相容性好、溶解性好的高分子,既能溶于水溶液中也能溶于有机溶剂中,是少数被FDA许可用于食品医药的材料之一[1-2]。
MPEG兼具亲水性与柔韧性,是改善大分子水溶性的常用材料[3],广泛应用于高聚物的接枝改性。
目前已有在壳聚糖上接枝不同分子量MPEG的报道[4]。
MPEG是一种两亲性生物材料,经过MPEG修饰后的壳聚糖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能够维持壳聚糖原有的分子结构和长度,并且在壳聚糖侧链也能进行各种化学修饰或反应[1],MPEG改善了壳聚糖及壳聚糖衍生物的细胞毒性、增加了生物相容性,MPEG化壳聚糖在多肽药物、基因药物传输以及生物功能材料上具有广泛的应用[5]。
MPEG修饰壳聚糖的改性方法主要有接枝、交联、嵌段共聚[8]。
MPEG修饰壳聚糖能发生在氨基上[6-8],也能在 C-6 的羟基上[1,7]。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聚乙二醇化壳聚糖制备、评价及应用的研究摘要:壳聚糖(Cs)具有良好的抗病毒性、组织黏附性、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等,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CS不溶于水和一般的有机溶剂,因此,对CS进行化学接枝改性是CS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聚乙二醇(PEG)化壳聚糖是一类新型功能性聚合物,较未修饰的壳聚糖而言,PEG化壳聚糖在水溶液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均明提高,同时聚合物的细胞毒性降低,生物相容性得以改善。
关键词:壳聚糖,接枝共聚物,聚乙二醇1研究背景壳聚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功能性材料,然而由于其分子结构结晶性较高,不溶于一般的有机溶剂和水,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1]。
对壳聚糖进行化学改性,既可以改善壳聚糖的水溶性,又能赋予壳聚糖一些新的性能,常见方法有酰化、羧甲基化、巯基化、季胺化以及聚乙二醇(PEG)接枝等。
Harris等[2]于1984年首先采用还原氨基化反应将PEG醛接枝到壳聚糖上的氨基,合成了PEG壳聚糖接枝共聚物。
因在壳聚糖中引入亲水性的基团,破坏了壳聚糖分子链排列的规整性,削弱了壳聚糖分子链间的氢键作用,从而使溶解性能得到改善。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对PEG化壳聚糖的研究逐渐深人,发现PEG修饰不仅能提高壳聚糖的溶解性,而且还可以改善壳聚糖以及壳聚糖衍生物的细胞毒性,从而使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增加,促进了PEG化壳聚糖在多肽药物、基因药物传输以及生物功能材料上的应用。
将PEG链引入壳聚糖分子结构,不仅增加其亲水性,还降低了结晶性,使其在两相中的性能都得到改善。
Jeong等[3]制备了PEG-g-壳聚糖,并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壳聚糖,多种相对分子质量PEG-g-壳聚糖在不同pH值水溶液和不同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能。
结果表明,壳聚糖溶液在pH为时开始出现混浊;当pH值升至时,则完全析出,且不溶于DMSO、二甲基酰胺、乙醇等有机溶剂。
而PEG-g-壳聚糖在pH为~时均可溶解,而且在DMSO、二甲基酰胺中也有良好的溶解性。
Mao等制备的PEG-g-N-三甲基壳聚糖(PEG-g-TMC),即使接枝率只有10%,聚合物在pH为1~14时都可溶于水,且与PEG的相对分子质量无关,最大溶解度能达到50g·L-1。
而Jeong等[4]制备的不同接枝率的PEG-g-壳聚糖在水中的溶解度可达到300g·L-1以上。
当前研究表明,PEG化壳聚糖在较宽pH值范围可溶于水,且能溶于部分有机溶剂中(如DMSO,二甲基酰胺等),克服了壳聚糖在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多肽药物和抗肿瘤药物传输系统的应用局限,同时对壳聚糖进行PEG化修饰还能降低其细胞毒性和溶血作用,从而增加其作为药物载体的生物相容性。
然而,PEG能部分屏蔽壳聚糖链上的正电荷,虽然这有利于改善生物相容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壳聚糖本身的生物黏附性和促吸收特性。
因此,如何通过PEG化程度、聚合物大小以及浓度等来优化处方,是促进蛋白质药物和基因药物体内作用的一个方向。
另外,PEG化壳聚糖所制成的生物功能性材料因为PEG基团的加入,可以得到一些新的优良性能,促进了壳聚糖在生物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总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相信PEG化壳聚糖将会在生物医药领域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2文献综述壳聚糖(chitosan)是由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几丁质(chitin)经过脱乙酰作用得到的,化学名称为聚葡萄糖胺(1-4)-2-氨基-B-D葡萄糖,自1859年法国人Rouget首先得到壳聚糖后,这种天然高分子的生物官能性和相容性、血液相容性、安全性、微生物降解性等优良性能被各行各业广泛关注,在医药、食品、化工、化妆品、水处理、金属提取及回收、生化和生物医学工程等诸多领域的应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针对患者,壳聚糖降血脂、降血糖的作用已有研究报告[5]。
壳聚糖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发生水解、烷基化、酰基化、羧甲基化、磺化、硝化、卤化、氧化、还原、缩合和络合等化学反应,可生成各种具有不同性能的壳聚糖衍生物。
上述反应在甲壳素和壳聚糖中引入了大的侧基,破坏了其结晶结构,因而其溶解性提高,从而扩大了壳聚糖的应用范围。
接枝共聚接枝共聚是壳聚糖改性的重要方法之一,由于PEG易与壳聚糖发生交联,一般采用PEG单甲醚(mPEG)作为接枝单元,与壳聚糖或壳聚糖衍生物葡胺糖单元上的不同位置结合,即可得到多种PEG化壳聚糖衍生物,如PEG-g-壳聚糖、PEG-g-壳聚糖季铵盐等。
目前的接枝共聚衍生化反应主要在壳聚糖的2-N位置和6-C位置进行。
N-PEG化壳聚糖合成方法主要有两步合成法和一步合成法。
两步法[6]是常用的壳聚糖接枝方法,第一步先将mPEG活化,一般可通过二甲基亚砜(DMSO)、二重稳态自由基、醇氧化酶等氧化剂将MPEG氧化为聚乙二醇醛(mPEGA),再在酸性水溶液条件下与壳聚糖上的伯氨基反应,即可得到Ⅳ-PEG化壳聚糖,其结构如图2-1。
然而mPEGA 的制备过程较复杂,活化程度低,且mPEGA易被氧化,反应中也难以避免醛醇缩合的发生。
因此,Hu等改进了合成路线,先将mPEG在三苯基亚磷酸盐的作用下与碘代甲烷反应得到碘化mPEG,再与6-三苯基甲基壳聚糖接枝,脱去三苯基甲基后便可得到N-PEG化壳聚糖。
该路线不需使用催化剂,且简便易行。
图2-1 PEG-g-壳聚糖的结构式一步反应法[6]是在甲酸溶液中,先将溶解的壳聚糖与mPEG混匀,再加入适量甲醛,壳聚糖上的氨基先与甲醛生成希夫碱中间体,再与mPEG上的羟基结合,即可得到PEG-g-壳聚糖。
该方法制备简单,反应周期短,操作方便。
Sugimoto[7]认为在对壳聚糖进行改性时,有必要保留其氨基糖结构单位和大部分氨基,因此对壳聚糖6位C上的改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Makugka等[8]先用邻苯二甲酸酐在干燥的二甲基酰胺中与壳聚糖反应,使壳聚糖上的氨基得到保护,然后再通过取代反应即得到一系列6-mPEG衍生物,其结构如图2-2,所得到的壳聚糖衍生物均为浅木兰色粉末。
图2-2 PEG-g-6-壳聚糖的结构式交联改性交联改性是壳聚糖常用的改性方法,交联可以增强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力学强度和耐酸、耐有机溶剂性能。
戊二醛是壳聚糖交联改性中最常用的交联剂,然而其细胞毒性和在肠道pH 值下难以溶解的性质限制了它在药物传输系统中的应用。
以PEG为交联剂得到的壳聚糖共聚物,不仅安全无毒,而且其溶胀性能明显提高。
Kulkarni等[9]制备了PEG-壳聚糖交联聚合物,其结构如图2-3。
发现在pH为时,其泡胀率为130%~250%,未交联的壳聚糖在pH为时泡胀率仅为100%。
图2-3 PEG-壳聚糖交联共聚物的结构式在pH为时,PEG-壳聚糖交联聚合物泡胀率为170%~350%,壳聚糖则已经完全溶解。
且当PEG的相对分子质量增加时,聚合物的泡胀率也随之增加。
PEG-壳聚糖交联聚合物在不同pH值环境下均有良好的溶胀性,从而使其有潜力成为胃肠道缓释给药的载体。
嵌段共聚目前关于PEG-壳聚糖共聚物的研究较少,但其合成过程简单,可以克服PEG接枝壳聚糖共聚物的一些不足,不仅能改善其溶解性能,还赋予其一些新的功能。
Ganji等[10]以KSO为自由基引发剂制备了PEG-壳聚糖聚合物,其结构如图2-4,作为新型的可注射的嵌段聚合物,该聚合物展现出良好的温敏性,在低温时该聚合物为可注射的液体,而当温度达到体温时,便转化为不透明的凝胶,便于给药。
图2-4 PEG-壳聚糖嵌段共聚物的结构式生物学特性将壳聚糖进行PEG化修饰后,既保留了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本身的一些优良性质,如生物黏附性,促黏膜吸收等,还改善了壳聚糖的生物相容性,提高了壳聚糖作为药物载体的安全性。
尽管壳聚糖一般被认为是安全、可生物降解且无毒的聚合物,但Schipper等[11]还是观察到某些壳聚糖的毒性。
这是因为壳聚糖是一种阳离子聚合物,在体内易与红细胞的质膜相结合,并可能与带负电荷的细胞成分和蛋白结合,从而引起溶血、血栓形成及细胞破裂等安全性问题。
而将壳聚糖进行PEG化修饰后,由于PEG能在水中快速运动,并具有较大的立体排斥效应,可屏蔽掉一部分正电荷,从而降低了血小板和血浆蛋白的黏附作用和与细胞表面的接触,增加了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
考察PEG化壳聚糖衍生物生物相容性的常用方法有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生物降解性研究。
溶血性评价溶血实验主要考察阳离子聚合物与带负电荷的红细胞膜的相互作用。
Zhu等[12]制备了PEG-g-壳聚糖季铵盐,并考察了不同浓度下壳聚糖季铵盐和PEG-g-壳聚糖季铵盐共聚物的溶血率。
当共聚物浓度为2 mg·L-1时,壳聚糖季铵盐的溶血率为%,而PEG-g-壳聚糖季铵盐的溶血率仅有%,仅为壳聚糖季铵盐溶血率的一半。
这是由于PEG减少了共聚物与血浆蛋白和血小板的吸附,使溶血率下降。
此外,实验还表明PEG的作用与其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具有较长分子链的PEG-5000与低相对分子质量的PEG相比,更能有效屏蔽共聚物的正电荷,提高材料在血液中的生物相容性。
细胞毒性评价细胞毒性实验是一种在离体状态下模拟生物体生长环境、检测材料接触机体组织后生物学反应的体外实验,Mao等[13]以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为模型测定了PEG-g-TMC对细胞代谢活性的影响,发现TMC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且随着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而增强,TMC(400ku)的半数抑制浓度(IC)低至15 mg·L-1,而将其进行PEG化修饰后,细胞毒性得到了显著性改善。
当以相同相对分子质量(400ku)的壳聚糖季铵盐进行不同程度的PEG化修饰后,取代度增加与半抑制浓度增加呈线性关系,并且PEG-g-TMC与未修饰的TMC的细胞毒性有显著性差异。
另外,100 ku和50 ku的TMC经PEG化修饰后,细胞毒性降为原有的1/10,孵育24h 后,浓度为500 mg·L-1的两种聚合物溶液中仍有80%以上的细胞存活。
此外,该组还以乳酸脱氧酶(LDH)实验测定了聚合物对细胞完整性的破坏程度。
结果表明,PEG-g-TMC的LDH 释放均低于6%,而未修饰的TMC的LDH释放率高达±%,是PEG-g-TMC的8倍,这更证明了PEG修饰对壳聚糖衍生物细胞毒性的改善作用。
生物降解性研究壳聚糖衍生物与PEG均为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而两者结合所得的共聚物也展现出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
Pozzo等[14]合成了PEG-壳聚糖交联共聚物,并以酶解法考察了产物的生物降解性。
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对水解酶如木瓜蛋白酶和脂肪酶敏感,短时间内便有50%左右聚合物发生降解,而24 h后聚合物几乎全部降解。
与此同时,聚合物并不会被溶解酵素、淀粉酶、胶原酶所降解。
由此可以推测当该PEG化壳聚糖衍生物用于体内药物传输时,可被组织分布广泛的脂肪酶所逐渐降解,从而不会在体内蓄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