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 课《金色的鱼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 课《金色的鱼钩》教案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 课《金色的鱼钩》教案《金色的鱼钩》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皱纹威胁咀嚼保姆勉励蹲下瞻仰”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3.领会作者通过人物神态,行为,语言,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章蕴涵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光芒。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1.请看《长征》片断(运用课件播放)2.长征塑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可歌可泣的故事,你们已经学过了长征中的哪些故事?3.今天我们学习发生在长征中的又一个感人故事:金色的鱼钩(板书)学生读题4.这篇课文为什么叫“金色”的鱼钩呢?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有没有象征意义?还含着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草地学习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1.课件出示生字词语,认读:皱纹,威胁,咀嚼,保姆,勉励,蹲下,瞻仰2.解词:回味严峻瞻仰闪烁喜出望外奄奄一息3.在预习中你有哪不懂的问题?(提出后小组解决,解决不了的在学习过程中大家一起解决)三.理清文章脉络1.快速阅读,课文讲一个什么故事?看看作者按什么顺序写这个故事,分为几部分写?说说段落起止和为什么这样划分?(按事情发展顺序写,分四部分)2.学生汇报后师小结四、教师范读课文1.这篇课文写得非常感人。

我忍不住读一读.大家听好.看好.注意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

2.师范读(入情入境)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我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感人故事?(讲一位快四十岁的老班长为了带领三个有病的小战士走出一望无际的草地,无微不致地照顾他们而牺牲的故事)2.老班长为什么要无微不致地照顾三个病号小战士呢?(这是党交给的任务)老班长是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这个任务的?请继续学习课文.二、精读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一)老班长一路上无微不致地照顾病号.他们在草地上要走多少天?(四十多天)作者重点写了几天的事情?(四天:钓鱼、不喝鱼汤、命令、牺牲)(二)这四天最能体现老班长是怎样无微不致地照顾三个病号的,认真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选择自己最受感动的一段.好好地读一读,再深入体会:为什么会受感动.体现了老班长什么品质?(三)重点赏析.领悟情感1.汇报最让自己感动的语段(1)出示:(3-4自然段)三个病号走不快,一天只走二十来里路。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精推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12个生字,读记生字组成的词语。

用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近义词比较等方法理解词语:喜出望外、三长两短、奄奄一息、抽噎、支吾、收敛;衰弱、脆弱;支持、坚持;严肃、严厉、严峻、严密、严格。

2.学习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分段,抓住事例及事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体会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

3.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复述故事资料。

学案教案学习提纲1.自学生字及生字组成的新词。

2.读通读顺课文,理解词语。

(1)联系上下文,词素分析法解词:喜出望外三长两短奄奄一息抽噎支吾收敛(2)近义词辨析:衰弱脆弱支持坚持严肃严厉严峻严格严密3.跳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的事;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把课文分成四段。

4.勾画文中老班长的言行、神态,思考批注,老班长是一个()的人。

5.“在这个长满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光芒。

”这句话的含义是().6.给文章重新命题。

一、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掌握作者写作思路。

1.理解词语,注意交给方法,揭示规律。

2.注意指导学生从词义范围大小、词语搭配进行近义词辨析。

3.行文思路(1)交待故事背境,老班长外貌。

(2)老班长钓鱼给我们吃,自己吃草根,咽鱼骨头。

(3)老班长饿死在草地边上。

(4)深化中心,抒发感情。

二、指导学生归纳事例,抓住事例及老班长言行、神态深读深悟,体会人物品质。

1.吃草根、咽鱼骨头。

(语言、动作、神态)2.记住指导员的话。

(语言)3.分工。

(语言、神态)4.命令我喝鱼汤。

(语言、神态)5.临死前不忘把食物留给“我们”吃。

(语言)(忠于革命舍己为人)三、联系课文资料,体会最后一段话的含义,深化中心。

鱼钩虽然长满了红锈,但它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事迹,闪烁着老班长舍己为人、忠于革命的光辉思想。

练习提纲1.选词填空(衰弱、脆弱、坚持、支持、严肃、严厉、严峻、严格、严密)(1)小梁身体(),性格()。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1《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1《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

部编版(五四制)语文六下11《金色的鱼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五四制)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描写红军长征时期的故事。

课文通过讲述一位红军老班长为了让三个小红军过草地,用自己的鱼钩钓鱼给他们做鱼汤,最后自己却因为饥饿而牺牲的感人事迹,展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精神。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性的课文兴趣较高。

但学生对于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补充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同时,学生对于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感情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通过引导和讲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红军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掌握。

2.对文中人物形象和感情的理解。

3.对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交流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生字词卡片。

4.课文翻译和解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红军长征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长征的艰苦卓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语气和情感。

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文翻译和解析,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老班长为什么要把鱼让给三个小红军?”“老班长牺牲后,三个小红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年级语文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9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9篇

六年级语文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9篇(实用版)编制人:__审核人:__审批人:__编制单位: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六年级语文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9篇六年级语文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1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重点词语,感知课文内容。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金色的鱼钩》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文章记叙了红军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的嘱托,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而光荣牺牲的感人故事。

透过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映射出老班长闪着金色光芒的崇高的内心世界。

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

通过不断练习,熟能生巧,使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整节课以学生为主体,力求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真情,在积累中提高素养。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揭示课题1.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资料。

2.简介长征。

看一段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视频。

3.师:看到雪山草地,你的记忆里,跳动着哪些感人的故事或使你至今难以忘怀的人?(生谈长征故事)4.在长征途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长征中的特殊英雄。

请认真看老师写课题。

(书题、齐读)二、整体感知、预习交流1.师:课前大家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这篇课文比较长,谁来概括地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师:指导员交给老班长什么任务?(出示:一路上……) 3.找重点内容“三天”:这篇课文老师也读了好几遍,每读一遍都深受感动。

那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看看在老班长带领大家走出草地的那么多日子里,作者重点描述了哪几天?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几天?(标出所在的自然段) 4.师小结:小梁发现了老班长不喝鱼汤秘密的这一天,秘密泄露后命令大家喝鱼汤的这一天,最后的老班长英勇牺牲的这一天,都深深感动着我们。

5.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最让我们感动的三天,请大家好好地读一读相关段落,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语句反复读一读,然后抓住关键的词语,深入体会体会。

三、入情入境、重点赏析(学生汇报最让自己感动的片段,以此为主线,品析全文。

) 1.走进第一天:发现秘密(1)生读受感动的句子。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第【1】篇〗《金色的鱼钩》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2.能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找到描写对话和心理的语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难点】能结合小说的主要情节,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引导学生背诵《七律长征》。

2.同学们,你都读过哪些长征故事呢?(学生自由表达)3.过渡:是的,长征是世界军事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一个由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伟大奇迹。

同学们可知道,在这个奇迹的背后,是红军战士历尽的千难万险,是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长征途中一个老班长的故事吧!(板书:金色的鱼钩老班长)4.齐读课题。

5.教师介绍作者和事件简介。

作者介绍:杨旭,生于1932年,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

著有报告文学集《检察官汤铁头》《田野上的风》《流星》,长篇报告文学《三峡之梦》《荣氏兄弟》,短篇小说集《非正式谈判》,长篇小说《半个冒险家》等。

故事背景: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过草地期间。

本文的内容是真实的,这枚珍贵的鱼钩现在珍藏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设计意图:通过学过的课文以及学生读过的长征故事引入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在了解事件背景的前提下进入课文学习,更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更好地体会老班长的人物形象。

二、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巩固容易读错的字音。

(随文识字、集中识字)kē xié táng ěr liǎn chān yǎn yē zh ān稞胁搪饵敛搀奄噎瞻2.借助关键词,梳理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圈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借助时间词将课文分成几部分,并列出小标题。

1935年秋天:________ 一天:_________ 有一次:_________ 第二天:_________ 这天上午:_________ 预设:1935年秋天:接受任务一天:钓鱼补给有一次:发现秘密第二天:坚持让汤这天上午:悲壮牺牲(板书:接受任务钓鱼补给发现秘密坚持让汤悲壮牺牲)3.借助小标题,按时间顺序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金色的鱼钩》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金色的鱼钩》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学习并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能够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通过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课文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学习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教学难点:通过情景模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教学准备:课文《金色的鱼钩》教材多媒体课件(包含课文朗读、生字新词、课文插图等)角色扮演道具(如鱼钩、鱼竿等)黑板或白板用于板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鱼钩吗?鱼钩是用来做什么的?你们知道鱼钩为什么是金色的吗?2. 展示课件:展示鱼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鱼钩的形状和特点。

3. 激发兴趣:通过提问和展示,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二、新课呈现(15分钟)1. 朗读课文: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

2. 讲解生字新词:重点讲解“钩”、“金”等字的读音和写法。

引导学生通过组词、造句等方式加深理解。

板书生字新词,让学生在黑板上练习书写。

三、课文理解(20分钟)1. 分段讲解:逐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

重点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层含义。

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课文中的一个段落或一个主题。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四、角色扮演(15分钟)1. 角色分配:根据课文内容,分配角色给学生,如钓鱼的老人、小孩等。

2. 情景模拟:学生根据角色和情节,进行情景模拟,表演课文中的故事。

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评价。

鼓励学生通过表演,理解课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动机。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课文内容:教师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一、教材内容简介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介绍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抒发出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通过阅读《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使学生们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生命的宝贵。

文章主要讲述了一个拥有一头令人惊艳的毛驴的村民与自然的故事。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认识一些关于生命的事实;3.能运用文本中的词语和句子表述自己的见解。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2.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保护意识。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之情;2.学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能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寓意;2.能够运用文章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理解难度较大的句子的能力;2.能够进行读后感和想象,并用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出来。

四、教学方法1.导入教学:通过课前教师口播、图片展示,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做好听讲的准备; 2.讲授:为学生分配任务,读完文章后,教师进行讲解; 3.思考活动: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思考活动; 4.讨论:在课堂上针对课文展开讨论,促进互动和思路交流; 5.总结:通过共享和总结反思,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五、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展示生动的图片等方式,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做好听讲的准备。

2.富有情感的朗读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进行富有情感的朗读。

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并体验到课文的情感内涵。

3.整体理解1.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先阅读,之后再进行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2.教师与学生互动讨论,确定文章的主题以及主要内容。

4.逐段细读1.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含义;2.分组讨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结合段落内容分析语言和文学手法;3.教师进行评价,给出相关建议。

5.思考题引导教师将一个有关的思考问题放给学生,并带领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11课《金色的鱼钩》教案《金色的鱼钩》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12 个字,正确读写“颧骨、两鬓、斑白、搪瓷、严厉、收敛、疙瘩、粗糙、抽噎、红锈、宿营地、青稞面、喜出望外、热气腾腾、无边无涯、昏迷不醒、奄奄一息”等读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受到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品质的教育。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展现人物内心的表达方法。

4、练习快速阅读,简要地复述故事。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 1【导入】一、课题导入,质疑问难1、简介长征,引入课文。

2、板书课题,让学生谈谈由题目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活动 2【讲授】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读完后依据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变化,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活动 3【讲授】三、精读品析,体会情感同学们都被班长尽心尽力地照顾伤员而不顾自己的崇高品质所感动,带着这份感动再次走进课文,细细品读描写老班长的句子,想想它们为什么让你感动。

1、品读重点句。

“炊事班长四十多岁了......都斑白了。

” “老班长看我们......瘦的比我们还厉害呢。

” 四十岁的人为什么会有五六十岁老人的外貌特征? 抓住表现“苍老”的重点词朗读,读出感动。

2、学习“硬咽草根鱼骨头”片断。

指名读,讨论:为什么这个段落令人感动? 感情朗读,注意体会人物的内心。

3、学习“夜里钓鱼摸野菜”片断自由朗读,讨论:为什么让你感动? 抓住“翻了多少草皮”“一颗一颗的摸”等重点词朗读。

4、学习“耐心劝导小梁”片断为什么让你感动?指导朗读。

5、“命令战士喝鱼汤”片断。

读内容,观察插图,想象老梁和老班长的心理活动。

老班长前后的表情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指导朗读。

6、学习“奄奄一息让鱼汤”片断活动 4【活动】四、品味金色,升华迁移(过渡语:可亲、可敬的老班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战士们撕心裂肺的呼喊也无法唤醒他了。

他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战士们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无私完成了党的委托。

他永远地留在了那片无边无际的草地上,留给战士们的只有那根用缝衣针弯成的钓鱼钩。

) 体会“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为什么会闪烁着金色的光芒?活动 5【练习】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1、作者要用鱼钩教育后代,学习老前辈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战友的生命而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

现在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馆,同学们能以讲解员的身份,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金色的鱼钩》这个故事吗? 复述故事要注意:叙述的条理要清楚,可采用倒叙方法进行叙述。

注意把课文感人的场面表达出来,渲染出故事的情境,从而使听众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2、同学们练习后复述。

活动 6【作业】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推荐阅读长征故事:《马背上的小红军》活动 7【活动】板书设计金色的鱼钩肩负重任弯钩钓鱼老班长自己不吃鱼钩闪烁光芒壮烈牺牲永远怀念二、选择题2.3.意外赔偿①那年初春,我在房前的小院里种了一些蔬来。

悉心栽培了数月,到仲夏时院子里已是满眼油绿,让人看着心醉。

每天我都在这里盘算着能有多少收获。

②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看着蔬莱大多已经成熟,我兴奋地给朋友们打电话,邀请他们来与我分享劳动成果。

打完电话,我便骑着单车到附近超市购买烹调所需的调味品。

③两个小时后,我提着沉重的购物袋推开栅栏门,发现院子的地上凌乱地散落着一些嫩绿的菜叶。

天啊!我的蔬菜转眼间已是叶落茎断。

这是谁跑进来践踏了我的劳动成果?④突然,一个黄白相间、圆鼓鼓的家伙在蔬莱间蹒跚挪动,不时抖动着翅膀发出“嘎嘎”的叫声。

我站在那里,气得一时说不出话来,真不敢相信这么一个小东西会把我的莱园糟蹋成这个样子。

⑤和鸭子是讲不通道理的。

但是,我决定要为自己讨个说法。

我想起住在隔壁的那个老妇人养了几只鸭子。

甚至听人谈论过,那老妇人几十年守寡,性格古怪,与周围的邻居很少讲话,她唯一的喜好就是饲养一些小家禽。

⑥我按捺着心中的恼怒,用力敲开了她的房门:“请问夫人,您养的鸣子都在您的院子里吗?”⑦她没有支声,默默地从我身边走过去,弓着腰用她那干瘪的手指指点着地上的鸭子。

她反复数了几遍,然后转过头呆滞地打量着我。

看得出,她的目光中带着许多疑问。

⑧“如果少了一只的话,那么它现在正在我院子里美餐呢!”我直截了当地说。

老妇人愣了一下,一言不发地跟着我到莱园子里去找鸭子。

⑨此时,那鸭子依然不停地啃着我的蔬莱。

老妇人快步跑过去抱起鸭子,然后站在那儿静静地等待我的发落。

10“夫人,让我说您什么好!请看好您的鸭子,这样的事我不想再看到厖”我气愤地说,但不失礼貌。

11老妇人颤巍巍地点点头,一言不发,而后抱着那只鸭子蹒珊地走了。

12几个月后,老妇人搬走了。

之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她,而那场莱园“风波”也被时间渐渐淹没了。

13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

晚上,我邀请了数位挚友到我家共度圣诞之夜。

我们正开怀畅饮,门铃突然响了,邮递员给我送来了一个邮包。

邮包上没有寄出的地址,邮包外面夹着一封信,上写:亲爱的孩子,你好吗?我曾住在你的隔壁。

半年前,我养的鸭子损坏了你的菜,给你带来了极大的不快,我一直很内疚。

今天是圣诞节,我要送给你一样特殊的礼物,请一定收下,因为这代表着我的深深歉意。

14我拆开包裹,轻轻剪开深色的密封塑料袋,一只焦黄流油、香气四溢的硕大的烤鸭赫然出现在我的面前。

烤鸭的脖子上挂着一张塑料纸片,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小姐,因为品尝了你种的菜。

所以我才长得如此肥硕。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文章第⑤段画横线句属插叙,请你说说其作用。

3.文中有多处景物描写,请你说说下面两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有何相同之处。

第一处:那天天气极好,阳光柔和,没有一丝风。

第二处:圣诞节到了,轻柔的雪花把快乐的夜晚点缀得宛如仙境。

4.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说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5.仔细品味文未最后一句话,发挥你的想象力,你认为老妇人送的烤鸭是吃“我”家菜的那只吗?说说理由。

1.老妇人养的鸭子毁坏了“我”的菜园,几个月后的圣诞节赔给“我”一只大烤鸭。

2.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内容上与下文老人的表现构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

3.烘托人物愉悦的心情。

4.老妇人宽容、善良而又幽默。

(一定要联系原文,要具体分析)5.示例一:是。

老妇人因为对“我”怀有歉意,所以特意将那只偷吃鸭养得肥硕来送给“我”。

示例二:不是。

那句话只是老妇人幽默的一种表达,善良的老妇人不一定舍得宰杀她养的鸭子,那只烤鸭可能是她从别处挑选来的。

4.忽略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在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先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跪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完全不放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的几根嫩绿嫩绿的小瓜苗。

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有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出小西瓜给我吃的。

”母亲皱了皱眉,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过几天就会死掉,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眼睛:“会的,小瓜苗一定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身后是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校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盘。

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成地炫耀着。

却不见了青青的瓜苗。

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是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

孩子“哇”的一声哭了。

之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有了?”“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好哭的。

那些小瓜苗长在花盒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

乖,别哭了。

”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总爱往花盒瞟,并且想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有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盒,花盒里长着一棵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

”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

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关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满分啊。

妈妈待会儿带你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看。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1、文章开头与倒数经二段都描写了同样的景物,这样描写有何作用?2.文章中孩子关注的“主角”是小瓜苗,作者却为什么对紫罗兰进行多次描写3.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他们的区别在哪里?4.说说你对文章标题“忽略”的理解。

1.①结构上互相照应。

②开头的景物描写,象征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憧憬。

③结尾的景物描写,反衬了孩子内心的失落。

2.用紫罗兰的美,反衬出小瓜苗的平凡渺小,为孩子与母亲不同的观点铺设了背景。

3.老师认为孩子画中的想法很好;母亲只是单纯看中满分的分数,并想给予他物质奖励。

区别在于:老师理解了孩子的想法,而母亲只看中物质与现实,忽略了孩子内心的憧憬和梦想。

4.①妈妈只看到紫罗兰而忽略了小瓜苗。

②妈妈忽略了孩子内心美好的梦想和憧憬。

5.长衫老者冯骥才①我幼时,家对门有条胡同,又窄又长,九曲八折,望进去深邃莫测。

隔街是店铺集中的闹市,过往行人都以为这胡同通向那边闹市,是条难.()得的近道,便一头扎进去,弯弯转转,直走到头,再一拐,迎面竟是一堵墙壁,墙内有户人家。

原来这是条死胡同!好晦气!凡是走到这儿来的,都恨不得把这面堵得死死的墙踹倒!②怎么办?只有认倒霉,掉头走出来。

可是这么一往一返,不但没抄了近道,反而白跑了长长一段冤枉路。

正像俗话说的:贪便宜者必吃亏。

那时,只要看见一个人满脸丧气从胡同里走出来,哈,一准知道是撞上死胡同了!③走进这死胡同的,不仅仅是行人,还有一些小商小贩,为了省脚力,推车挑担串进来,这就热闹了。

本来狭窄的道儿常常拥塞;叫车轱辘(gūlu)碰伤孩子的事也不时发生。

没人打扫它,打扫也没有用,整天土尘蓬蓬。

人们气急时就叫:“把胡同顶头那家房子扒了!”房子扒不了,只好忍耐;忍耐久了,渐渐习惯。

就这样,乱乱哄哄,好像它天经地义就该如此。

④一天,来了一位老者,个子矮小,干净爽利,一件灰布长衫,红颜白须,目光清朗,胳肢窝夹个小布包包,看样子像教书先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