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璞《哭小弟》教案
哭小弟

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作家宗璞在小弟去世后,
怎么也不相信这个事实,同时又联想到一些中年知
识分子的英年早逝,强忍悲痛,写下了这篇浸透泪
水的悼念散文。
返回
内容述评
本文通过对小弟生前、逝后大量感人肺腑的事迹的回忆,满怀激情地赞 美了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表达出对小弟英年早逝的无限悲恸之情和对中国 知识分子的命运的由衷关注。
2.叙事、抒情、议论相结合 的表达特点及其作用。
返回
作者简介
宗璞(1928—),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 生于北京。中国当代女作家。为著名哲学家冯友 兰之女,幼承家学。1946年就读南开大学外文系, 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后曾供 职于中国文联,任《文艺报》、《世界文学》等 刊物编辑。1982年加入国际笔会。1984年当选为中 国作协理事。其文学创作以气韵独特著称。著有 小说《红豆》、《三生石》、《南行记》、《东 藏记》,散文集《丁香结》等。
返回
扩展阅读
祭十二郎文
返回
返回
补充注释
冯钟越,1931年12月31日 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市)。祖籍河南省 唐河县。祖父冯台异是清朝进士,在湖 北崇阳当过知县。父亲冯友兰曾任第四 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第三、第四届 全国政协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 北京大学教授,是国内外著名学者。母 亲任载坤毕业于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是 辛亥革命前辈任芝铭的女儿。冯钟越先 后在昆明、北京完成了从小学、中学到 大学的全部学业。1952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航空系。在大学读书时他就是中 国共产党联系的积极分子,于1952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终年51岁。
补充注释
蒋筑英是我国光学界的优秀人才。他在科学研究中勇 于探索,刻苦钻研,任劳任怨,在光学机械检测等领域做 了大量工作。他那饱满的进取精神和淡泊、坦荡的高尚人 格,给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生前是中国科学院 长春光机所副研究员、第四研究室代主任。在老一辈光学 专家的指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下,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光学 传递函数测试装置,建成了国内第一流的光学检测实验室。 他是一个在光学传递函数的计算、装置、测试以及编制程 序、标准化等方面的专家。他还特别注意科研成果的实际 运用,帮助长春和外地不少光学仪器工厂解决了许多生产 上的困难。
最新宗璞《哭小弟》赏析

宗璞《哭小弟》赏析:初读宗璞的《哭小弟》,单单是一种纯粹的催人泪下的感觉。
然而当我反复细读,逐字逐句地品味其中“奥妙”时,不禁发现全文结构之巧、感情之深、语言之细等特点是一般文章远远不及的,更不是一句简单地纯粹的“催人泪下”就能统而概之的。
下面,我就从结构、感情、语言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对《哭》这篇文章的看法。
首先,结构巧妙的是《哭》一文的第一个特点。
《哭小弟》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悼念性散文。
作者通过对小弟的一生事迹和病逝经过的回忆,边叙事边抒情,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悼念的目的。
这是文章结构巧妙的表现之一。
另外,作者在行文中,把小弟的一生事迹和病逝经过切割成许多点和块,然后以“哭”字为焦点,以忆念为引线,将它们重新组合成一个各种材料交叉迭积,抒情与叙事交互为用的有机整体。
如文章第一、二两个自然段,由“我”见到的小弟的出国名片回想到小弟的逝世,进而抒发心中悲痛之情,再由失去这份骨肉亲情的刻骨铭心之痛,进一步加深了对小弟生平和病逝的回忆……如此般现实与追忆交相往复,这就不仅避免了叙事的刻板、抒情的空洞,增强了文章内涵的丰富性、立体感,而且充分体现出作者伏案写作此文时那种思绪万千、难以控制的痛切激|情。
这便是文章结构巧妙的表现之二。
文章结构巧妙的第三个表现在于文眼“哭”。
我们可以看到,《哭小弟》这篇文章虽在题目中突出了一个“哭”字,但全文正文中“哭”字并不多,全都加起来也超不过十个。
而仅在文章倒数第四自然段一段中,就出现了七个“哭”,所占比重如此大,这就不得不引起我们对该段的注意。
该段中先由“我哭小弟”,到“我也哭蒋筑英”,再到“我也哭罗健夫”,进而到“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最后到“我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这一连几个“哭”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把文章全面铺开,从而深化了主题。
让读者深刻体会到那一代“迟开而早谢”、壮志未酬的知识分子,绝不只小弟一个!小弟的无私奉献精神只是千万“迟开而早谢的花朵”中的一个代表。
(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哭小弟

《哭小弟》——宗璞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是小弟前年出国考察时用的。
名片依旧,小弟却再也不能用它了。
小弟去了。
“但是现在怎么轮得到小弟!他刚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
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呵!医院发现他的肿瘤已经相当大,需要立即做手术,他还想去参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
他在手术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翻译。
直到卧床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材料,总是“想再看看”。
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
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
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呵!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
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象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
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我长小弟三岁。
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后。
他虽然小,可是在玩耍时,他常常当老师,照顾着小朋友,让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课,那神色真是庄严。
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
他站在山泉边,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小姊,你看,我先洗”他高兴地叫道。
在泉水缓缓地流淌中,我们从小学,中学而大学,大部时间都在一个学校。
毕业后就各奔前程了。
不知不觉间,听到人家称小弟为强度专家,不知不觉间,他担任了总工程师的职务。
在那动荡不安的年月里,很难想象一个人的将来。
这几年,父亲和我倒是常谈到,只要环境许可,小弟是会为国家做出点实际的事的。
却不料,本是最年幼的他,竟先我们而离去了。
去年夏天,得知他患病后,因为无法得到更好的治疗,我于8月20日到西安。
记得有一辆坐满了人的车来接我。
我当时奇怪何以如此兴师动众,原来他们都是去看小弟的。
到医院后,有人进病房握手,有人只在房门口默默地站一站,他们怕打扰病人,但他们一定得来看一眼。
第18课《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8课《紫藤萝瀑布》第二课时(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18课《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第二课时1.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领会作者寄托在紫藤萝上的“志”。
2.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第2课时(共2课时)◆活动一:听花之歌,品情之美1.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作者笔下紫藤萝花盛开的热烈辉煌,并品析了作者描写紫藤萝之美的艺术手法,感受到了语言的魅力。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作者面对紫藤萝瀑布生发的人生感悟。
师引导:在《紫藤萝瀑布》中我们看到紫藤萝花,在《丁香结》中我们看到了丁香花,在《报秋》中我们遇到玉簪花,在宗璞的作品中,常常可见花的踪影。
宗璞笔下的“花”绝非出身名门,二月兰、玉簪花、木槿花等等都是平凡而普通的,她将自然界中的花“人格化”,在她笔下这些普通的花朵呈现出顽强不屈的生命力。
以花喻人,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感情,花朵所饱含的精神品格,正是作者所追求的精神实质。
——《宗璞作品中的“花”之表达》师引导:有人评价,宗璞的散文,语言含蓄隽永,情深意长。
宗璞对笔下的紫藤萝又寄寓了怎样的精神追求呢?我们着重从本文含蓄隽永的语言入手,体味作者的精神追求。
1.感受生命的美好。
(1)面对繁盛美丽的紫藤萝,作者的内心情感发生了变化。
浏览文章,找出表达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预设: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
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2)齐读句子,结合材料,理解“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是指什么。
材料一: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与作者感情深厚的小弟身患绝症,不久于人世。
作者的小弟冯钟越,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是我国第一代飞机专家。
但是他三十年奔波在外,积劳成疾,正当盛年,身患绝症,生命之花即将凋落。
材料二:我哭小弟,哭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哭他的“胃下垂”“肾游走”;我也哭蒋筑英抱病奔波,客殇成都;我也哭罗健夫不肯一个人坐一辆汽车!我还要哭那些没有见诸报章的过早离去的我的同辈人。
哭小弟——精选推荐

哭⼩弟哭⼩弟作家作品1、宗璞,当代著名⼥作家。
2、其主要作品有⼩说《红⾖》、《三⽣⽯》,散⽂集《丁⾹结》。
⽂体知识1、这是⼀篇记叙⽂。
2、这是⼀篇抒情⾊彩浓厚的写⼈散⽂。
本⽂要点1、语⾔知识(1)泪如⾬绠:形容眼泪之多。
绠:汲⽔桶上的绳索。
(2)娴:熟练。
(3)彪炳史册:形容伟⼤的业绩将载⼊史册。
(4)客殇程度:客死在成都。
殇:原指未成年⽽死,这⾥指英年早逝。
2、中⼼思想本⽂记述了⼩弟⽣前的事迹,充满激情地赞扬了⼩弟的⽆私奉献精神,深沉地表达出对⼩弟早逝的⽆限悲恸之情。
3、结构层次本⽂分为三部分。
第⼀部分:第⼀⾄第四⾃然段。
⽤倒叙⼿法,先写⼩弟的去世。
第⼆部分:第五⾄第⼗五⾃然段。
回忆⼩弟的童年、⼤学毕业后辗转全国各地⼯作及患病去世的情景。
第三部分:第⼗六⾃然段⾄结束。
作者展开抒情和议论,希望像⼩弟这样“迟开⽽早谢”的⼀代知识分⼦的命运有所改变。
4、抒情、记事、写⼈相交融本⽂⾃始⾄终都是紧扣“哭”来做⽂章的,字字是泪,笔触真挚缠绵,哀婉动⼈。
在⽂章的结尾部分,抒情更为强烈,作者哭⼩弟,哭蒋筑英,哭罗建夫,哭⼀代“迟开早谢”的知识分⼦。
情发⾃于肺腑,强烈感⼈,且以“哭”连缀全⽂,结构严密。
本⽂的抒情不是孤⽴的,⽽是将浓浓的情与叙事、写⼈紧密结合起来。
作者通过对⼩弟⽇常⽣活和⼯作的细致描述,使读者了解⼩弟的为⼈和这位好党员、好⼲部的优秀事迹,从⽽痛感他的早逝的确是壮志未酬,千古遗恨,于国于家,都是⼀⼤损失。
5、传神的细节描写例:写⼩弟在冬天不怕冻疮,敢⽤冷⽔洗脸的这⼀细节,寥寥⼏笔就写出了⼩弟活泼、可爱⽽憨实的性格。
6、⽤侧⾯描写来烘托⼈物例:写周围的同志对⼩弟逝世的悲痛与怀念,抄录了他们赞扬⼩弟的信,这些都是从侧⾯烘托出⼩弟忘我⼯作的精神。
7、构思别致,结构新颖围绕着⼩弟的病情,作者把现实与回忆、家庭与社会、情与理交错组接。
⽂中,对⼩弟⽣病、逝世情景的记述和对⼩弟的认真勤奋⼀⽣的追述,都不是单线式顺序,⽽是分成块状,将材料交叉垒积,交错展现。
课件《哭小弟》

冯友兰的父亲晚清进士,姑母就是一位女 诗人, 写有《梅花窗诗稿》堂妹穰兰是中国哲 学家、哲学史家张岱年的夫人。 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代 吾家代代出才女又出梅花四世新
20世纪80年代初,‚人到中年‛、‚关心 中年知识分子‛的话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一批批50岁左右的知识分子过早夭亡的消息时 有所闻,‚十年浩劫‛的摧残与折磨造成了一 幕幕悲痛的场面。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女儿宗 璞在小弟去世后,怎么也不相信这个事实,同 时又联想到一些中年知识分子的英年早逝,强 忍悲痛,写下了这篇浸透泪水的悼念散文。
姑冯沅君是一代才女,现代作家、学者。冯沅 君是曾受鲁迅称赞的五四时代著名女作家,时有 ‚黄(庐隐)、凌(叔华)、冯(沅君)、谢(冰心)”之 称。1924年她以作品《旅行》登上文坛。《卷施》、 《春痕》、《劫灰》在当时影响都很大。她后来从 燕京大学到山东大学任教,山大副校长,致力于古 典文学研究,与著名古典文学专家、文学史家陆侃 如结为伉俪,他们合著过一本《中国诗史》。
祭 文
祭文是为祭奠死者或在告祭天地、山川等神祗时 所诵读的文章。这种文体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汉 代。那时,人们在祭扫山坟陵墓时,往往要诵读“哀 策”,即早期的祭文。到了唐宋,祭文开始兴盛,并 广泛发展开来,种类也不断增多,还出现了不少写此 类文章的大家。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宋代欧 阳修的《祭石曼卿文》、清代袁枚的《祭妹文》,都 是脍炙人口的祭文名篇。以后人们对这种文体沿用不 衰,多用它来表达对亡亲故友的哀悼之情。 祭文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韵语、 俪语。而韵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 之不同。古时的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哀悼死者, 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而以哀悼死者的祭 文居多。新时代,哀悼死者的文辞应该追求以真挚的 感情与质朴的风格为好,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 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其品德业绩,寄托哀思, 激励生者。读起来如泣如诉,感情色彩比较浓厚。
2022哭小弟宗璞阅读答案

2022哭小弟宗璞阅读答案这些天,读到许多关于这方面的文章,也读到了《痛惜之余的愿望》,稍得安慰。
我盼“愿望”能成为事实。
我想需要“痛惜”的事应该是越来越少了。
小弟,我不哭!(选自《宗璞散文选》)〔赏析〕《哭小弟》是当代女作家宗璞深情表达对才华横溢、英年早逝的小弟的追思哀悼,抒发的是人性至情,感情真挚而深切,但并没有陷入个人、家庭的小圈子而影响了主题的深刻性。
是通过赞美小弟而赞美一群人,悲痛小弟而悲痛一群人。
宗璞写道:“已经是迟开了,让这些迟开的花朵尽可能地延长他们的光彩吧!”她通过对小弟英年早逝的痛心和遗憾,引发人们对在祖国建设中正起着中流砥柱作用的一代中年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与思考,这样使文章具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主题也开掘得更为深刻。
全文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哭”字,使“哭”字成为行文的中心点,从这个中心点出发,写回忆、写惜别、写追念、写沉思。
将抒情、叙事与写人巧妙结合,用真挚缠绵、哀婉动人的笔触,细致描述小弟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小弟的为人,而且痛感他的早逝确是壮志未酬、千古遗恨,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1.在宗璞的笔下,小弟是一个怎样的知识分子形象?对小弟英年早逝所表现的情感有什么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来写人物的?请举例说明。
这些手法的运用对表达主题起了怎样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小弟是一个为祖国的航空事业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德艺双馨的知识分子形象。
(2)对小弟英年早逝表现出悲痛、惋惜、遗憾但又哀而不伤的感情,没有陷入极度哀伤中,而是对小弟及以小弟为代表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早逝作了智性的思考。
2.(1)细节描写,如“有时从睡眠中痛醒,工作中有时会痛得大汗淋漓”、“他在剧痛中还拿着那本航空资料‘想再看看’”等等。
侧面描写,如文章用一封信,讲述了小弟带病工作的感人情景;以父亲写的挽联和周围人的议论和评价来描写小弟的才能和品格。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哭小弟

自考《大学语文》讲义——哭小弟一、作家作品宗璞原名冯钟璞,北京人,女作家。
著有小说《红豆》、《三生石》,散文集《丁香结》等。
本文是写人散文。
二、主旨小弟冯钟越是一位飞行强度专家。
为了祖国的富强,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奋发工作,不幸英年早逝。
本文对小弟生前、逝后的事迹回忆,赞美小弟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对小弟英年早逝的无限悲痛之情。
三、课文串讲本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自然段(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用倒叙手法,描写小弟英年早逝。
我面前摆着一张名片,是小弟前年出国考察时用的。
名片依旧,小弟却再也不能用它了。
小弟去了。
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
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弟!他刚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
有多少事等他去做呵!医院发现他的肿瘤已相当大,需要立即做手术,他还想去参加一个技术讨论会,问能不能开完会再来。
他在手术后休养期间,仍在看研究所里的科研论文,还做些小翻译。
直到卧床不起,他手边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材料,总是想再看看。
他也并不全想的是工作。
已是滴水不进时,他忽然说想吃虾,要对虾。
他想活,他想活下去呵!可是他去了,过早地去了。
这一年多,从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个梦,是个永远不能令人相信的梦。
我总觉得他还会回来,从我们那冬夏一律显得十分荒凉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声小姊。
可是他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
第二部分,5~22自然段(我长小弟三岁不只他一个呵)。
描写小弟短暂的一生。
我长小弟三岁。
从我有比较完整的记忆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个胖胖的、可爱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后。
他虽然小,可是在玩耍时,他常常当老师,照顾着小朋友,让大家坐好,他站着上课,那神色真是庄严。
他虽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们都怕生冻疮,都怕用冷水洗脸,他却一点不怕。
他站在山泉边,捧着一个大盆的样子,至今还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哭小弟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简介宗璞人生和创作经历,以及家学情况。
2、探讨分析《哭小弟》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本文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探讨分析。
2、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一、作者简介
宗璞(1 9 2 8 —),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后就学于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毕业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
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
1 9 4 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 年发表成名作《红豆》。
主要作品有:《弦上的梦》《三生石》《宗璞小说散文选》《丁香结》等。
其中《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小说《野葫芦引》第一卷《南渡记》1988
年出版,第二卷《东藏记》也于2001年出版,后面还有第三卷《西征记》,写滇西大战。
最后是《北归记》。
二.课文分析
1、写作背景
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结束十年浩劫以后,科教兴国的呼声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显示出重要。
可是,八十年代初,一批批五十岁上下的知识分子过早夭亡的消息却时有所闻。
于是,“人到中年”、“关心中年知识分子”的话题开始引人注目。
追溯中年知识分子过早天亡的根源,原因有诸多方面:“十年浩劫”的摧残与折磨、超负荷的工作重担、艰苦的生活条件、“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责任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无暇顾及,造成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场面。
作家宗璞在小弟去世后,怎么也不相信这个事实,同时又联想到一些中年知识分子的英年早逝,强忍痛悲,写下了这篇浸透泪水的悼念散文。
2、层次结构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开头至第四节,作者痛惜正当盛年的小弟已经去世。
第二部分为第五节至第十四节,回忆小弟的童年、工作、治病、在京疗养以及他的经历与全家的盼望。
第三部分为第十五节至第二十一节,写小弟之死所引起的悲痛,父亲的挽联,小弟的奋不顾身及为人。
第四部分为第二十二节至末尾,作者从小弟之死,想起了类似的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从而“哭我们这迟开而早谢的一代人”,并希望这类事越来越少。
3、内容述评
(1)为中年知识分子的早逝“痛惜”,呼吁应该关心中年知识分子
八十年代初,在社会上,在单位里,中年知识分子承上启下,挑着大梁。
然而,在极左思潮的惯性影响下,相当一批中年知识分子政治上不被信任,生活上困难重重,工作中则是超负荷运转。
有志献身事业的中年知识分子又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爱护自己,以致中年知识分子问题成为从中央到地方、从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人民群众所议论的中心之一。
文章透过小弟的早夭,沉痛地揭示出其中的原因。
对他们,作者哀痛至极:“他们几经雪欺霜冻,好不容易奋斗着张开几片花瓣,尚未盛开,就骤然凋谢。
”
文章为“关心中年知识分子”发出了强烈的呼声。
(2)成功地刻画出以小弟为代表的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小弟冯钟越,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足迹遍布东北、成都、陕西等地;任航空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三机部科技委员会委员、623所党委委员,曾提出多种飞机型号研究。
小弟每逢大型试验,都事先检查到每一个螺丝钉,每一块胶布。
他还多才多艺。
小弟胃痛得大汗淋漓,只是挺一会儿;手术后休养期间,还在看科研论文,做翻译。
小弟不只是生活艰苦,过于劳累,还要担惊受怕;心里还塞满想不通的事……
文章从小弟的经历、工作、生病以及内心世界等几个侧面,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中年知识分子形象。
(3)倾诉对小弟的怀念追思
小弟去世,作者心痛如绞。
年仅相差三岁的姐弟俩情同手足,小弟却先撒手人间,怎不使姐姐悲痛不已?在对小弟形象的描述中,无处不浸透着作者的深深的痛悼。
文章中抄录父亲写的挽联,更是画龙点睛之笔。
既进一步刻划了小弟的形象,又表达了老人的哀伤之情。
4.艺术特色
(1)以“哭”字为中心点的放射性结构
文章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哭”字,使“哭”字成为行文的中心点,从这个中心点出发,写回忆、写惜别、写追念、写沉思。
文章连续出现“小弟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他去了”、“永远地离去了”等语句,以此作为段落的过渡、层次的转换,又紧紧扣住一个“哭”字。
于是,文章产生了一哭三叹,痛惜之至的艺术效果。
文章的这种结构避免了写法的单调刻板,既严谨又富于变化。
放射性的结构方法又避免了单线式的顺叙结构容易产生的一览无余的不足。
文章末尾一句“小弟,我不哭!”使全文沉痛的情绪为之一转,使读者在突兀中产生遐想。
因为类似小弟这样的事例何止二个、三个?同时,小弟也不会喜欢姐姐老是流泪。
因此,这个“不哭”正是全文中心“哭”的延伸。
(2)记事、抒情、议论溶为一体
文章是“哭小弟”的,但正是在“哭”的过程中,描叙出了小弟的形象,同时,又生发出关心中年知识分子这样一个话题。
一般来说,抒情容易写空,记事容易过实,议论容易抽象。
本文能将三者巧妙地结合起来,发挥了三者的长处,避免了三者的短处,这真是相得益彰。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种宗教企图描绘的地方,也是每个人都会去,而且不能回来的地方。
但是现在怎么能轮得到小弟!他刚五十岁,正是精力充沛,积累了丰富的学识经验、大有作为的时候。
”这儿,记事、抒情、议论的融合已经到了难以分辨的地步。
(3)细节刻画,侧面烘托,成功地塑造小弟形象一篇文章能感人至深往往离不开细节。
小弟动了手术;卧床不起,还留着几份国际航空资料;小时候在昆明时冬天里不怕生冻疮,用冷
水洗脸;取出的肿瘤有一个半成人拳头大……读到这些细节,会使人久久难忘。
文章还用一封信,讲述了小弟带病工作的感人情景。
父亲写的挽联、周围人的议论和评价,都从一个个侧面烘托出小弟“是好党员,是好干部”、“丹心一片向将来”的崇高品质。
一篇悼念性的散文,能从中提出一个尖锐而迫切的社会问题,同时又能成功地塑造好人物形象,这是多么的不易。
思考题
1、《哭小弟》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结构特点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为什么哭小弟,又哭蒋筑英和罗建夫?这样写对思想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3、举例说明本文是如何运用细节描写与侧面烘托来写人物的?这些手法的运用对表达主题起了怎样的作用?
4、文章连续出现“小弟去了”、“过早地永远地去了”、“他去了”、“永远地离去了”等语句,其艺术表达效果是什么?
5、为什么说本文是记事、抒情、议论溶为一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