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与文化论文

日本教育与文化论文
日本教育与文化论文

课号:课程名称:日本教育与文化阅卷教师:

班级:12土木2班学号:1XXXXXXX 姓名:XXX 成绩:

中日教育的差别与差距

摘要:中国与日本人们常常用“一衣带水,唇齿相依”来形容,这体现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地缘距离和相互依存的关系。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全面师法西洋政治经济制度,在东方国家中第一个完成了近现代化的转型的国家而成为列强。更是在“二战”后的废墟上,日本的经济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为世界所关注,究其原因可归纳为教育的普遍和迅速发展,正是由于经济实力和增强和社会的进步已从单纯依靠人口数量的增加转移到依靠人口素质的提高,从依靠体力劳动转向更多地依靠智力的开发和技术的革新,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才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一点值得我们中国人学习,本文将浅析中日教育之差别与差距。

关键词:教育、动机、制度

导语:为分析中国及日本教育的差别与差距的问题笔者从两国教育制度的区别、教育理念的差异以及学生入学动机的不同三方面来说明中国与日本在教育方面还是存在差距。

1、学习动机之差别与差距

中国的教育更具功利主义性质,而日本的教育则更强调人的素质提高。在学习的目的上,外语教育在中日两国的状况最能够说明问题。中国的外语教育是和应试、升级、评定职称等一系列功利目的相连的,有些时候竟然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日本则更注重外语教育对于个人素质的裨益,虽然也有一些资格考试,但仅限于有必要的相关人士。最值得深思的例子,是日本的业余外语学校NOVA和中国的“同行”新东方。后者把应试型外语教育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而前者的学员是社会各界对某种外语感兴趣的男女老少;前者的终极梦想是能够轻松应对外国的偏狭的语言测试,拿到出国通行证和全额奖学金,后者的宣传材料上却写着,最高目标仅仅是“不用字幕看懂外国电影”。

2、教育制度异同与差距

1)当代中日基础教育均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目前日本采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教育管理体制,并分为中央政府的文部省、都道府县和市町村三个层次的管理机构。日本的基础教育基本上由中央政府制定宏观的方针政策,决定各阶段的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提供教科书,市町村则负责具体的实施,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水平比较一致。依据日本的法律,中央与地方不存在隶属关系,上级只能提供指导建议、不能干涉。但是由于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日本明治维新以来的教育改革,基本上都是在国家主导下“自上而下”地进行),地方教育委员会对于文部省的教育政策和措施往往具有很大的认同性。

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在进行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已经从建国初期基本照搬前苏联模式到现在,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教育管理体制。通过权限下放,逐步改变过去整个国家教育活动的管理权都高度集中于政府和中央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状况,给予地方政府和学校更多的管理权和自主权。

课号:课程名称:日本教育与文化阅卷教师:

班级:12土木2班学号:1XXXXXXX 姓名:XXX 成绩:

中日两国从历史上来看都是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教育政策颁布和措施的过程中都发现了中央集权制的弊端,即权利的高度集中易导致教育政策脱离各地实际。整齐划一的制度,缺乏弹性和灵活性,便会影响地方政府开展工作的积极性,束缚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中日基础教育的学制差异较大

中日现行学制均基本上实行“六、三、三”制日本于1947年3月31日颁布了《教育基本法》和《学校教育法》,建立了日本基础教育的现行学制“六、三、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这个学制在50年代以后虽有些小变化,但基本结构未动,至今尚亦如此。

中国现行的学制中,初等教育修业年限5~6年,中等教育分为初等和高等两个阶段,其修业年限共为6~7年,因此,存在着“六、三、三”和“五、四、三”两种学制。目前我国以“六、

三、三”为主,部分省市实行“五、四、三”。当然,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这两种学制的看法也

是各执一词,褒贬不一。

日本的教师流动制比中国的相对合理中国的教师流动多是一种个人行为,大多数优秀教师在“人往高处走”的想法引导下,由相对贫困地区向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普通学校向重点学校流动。师资较弱学校的优秀教师本来就匮乏,如此一来雪上加霜,弱者愈弱;师资较强学校则易出现教师过剩,强者愈强,两极分化严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最后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学生家长普遍择校。而日本的教师“定期流动制”。一是在同一市、街区、村之间的流动,二是跨县一级(相当于我国的省一级)行政区域间的流动,前者所占比重很大,偏僻地学校同其他地区学校间以及不同类型学校间教师交流的比例大致是平衡的。日本文部省根据近年来教师的平均流动率推算,全国公立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平均每6年流动一次,多数县的中小学校长3—5年就要换一所学校,一名校长从上任到退休,一般要流动2次以上。这些均由政府主导,因此能够保持人才资源在地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同时,也由于教师的定期流动,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利于保持教师本身的进取心和敬业精神,整体性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所以,全国各校的教学质量差别不大,新生可以按照其所属学区就近入学,家长也免除了择校的麻烦。

3)中日在普通高中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

日本普通高中开设农业、工业、商业、水产、家政、护理、信息、福利等职业学科,学校在考虑地区和学校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特性、出路等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确定适当的职业学科及科目的修习机会。在培养目标上,学校则要“使学生能自觉地根据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选择将来的出路”明显可以看出,其课程开设和培养目标侧重于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学习提高普通素养,掌握专业技能,找到自己未来的发展之路。而中国的普通高中虽然也开设与职业相关的选修课,但这样的选修课主要是以传授职业基础知识为主,而日本是提供给学生学习技能、培养动手能力的机会。

3、结语

教育是立国之本,根据本文上述内容中国的教育较之于日本还是存在差距的。首先,我们要对于我们的受教育的目的要更正。受教育的目的不仅仅只是为了一纸文凭,一本证书,更重要的是对于自己素质的提高以促进国家软实力的提高。其次,我们要吸取日本以及其他教育发达国家,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比如,在教师流动制度上,我认为值得借鉴。这既可以保证教育公平,也可以免除一系列由择校所带来的问题。

4、参考文献

[1]堺屋太一. 何谓日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