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产量的形成

合集下载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

《农作物生产技术》复习资料1.绪论(1)了解农作物和农作物生产技术的概念;农作物:狭义的农作物是指具有经济价值被人们种植在大田中的植物,即农田作物,也叫大田农作物,俗称“庄稼”。

广义的农作物是指凡是具有经济价值而被人们栽培的植物。

农作物生产技术:是指根据农作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农产品食用安全规范,为获得高产、优质的农产品,满足市场的需要而采取的各种人工措施。

(2)理解农作物的两种分类方法。

通常最主要的分类法是按农作物的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来分类。

按照这一方法可将作物分成4大部分:1、粮食作物包括禾谷类作物、豆类作物和薯类作物等3个类别。

2、经济作物包括纤维作物、油料作物、糖料作物、嗜好性作物和其它作物。

3、饲料和绿肥作物包括豆科绿肥作物,禾本科饲料、绿肥作物,水生型饲料、绿肥作物。

4、药用作物。

按农作物生长环境和栽培条件不同分类:1、根据农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可把农作物分为喜温作物和喜凉作物。

2、根据农作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把农作物分为长日照作物、短日照作物、中性作物和定日照作物。

3、根据农作物对CO2同化途径的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碳三(C3)作物和碳四(C4)作物。

4、根据农作物播种期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春播作物、夏播作物和秋播作物及南方的冬播作物。

5、按种植密度和田间管理方式不同,可把农作物分为密植作物和中耕作物。

2.耕作制度(1)了解作物布局的概念、原则和内容;农作物布局:是指在某一种植区域(田地)上,对欲种植农作物的种类、品种及种植面积所做的安排。

农作物布局的原则一是需求原则;二是生态适应性原则;三是经济效益与可行性原则。

农作物布局的内容:一是明确对农产品的各种需要;二是查清农作物生产的环境条件;三是确定适宜的农作物种类;四是确定农作物配置;五是进行可性鉴定;六是保证生产资料供应。

(2)了解土壤耕作的概念和目的;土壤耕作:是利用农机具的机械力量来改善土壤的耕层结构和地表状况的技术措施。

土壤耕作( 1 )为农作物播种和发育创造适宜的环境。

小麦生产技术基础—小麦的阶段发育

小麦生产技术基础—小麦的阶段发育

(二) 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 从起身到抽穗 1.生长中心: 根、叶、蘖生长和茎伸长,穗分化发育。 2.营养特点: 光合产物用于营养体及生殖器官的生长发育,生长逐渐加快, 需肥水逐渐达到高峰。 3.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巩固和决定穗数,决定小穗数,小花数和穗粒数的时期,奠 定粒重基础的时期。 4.主攻方向: 调节群体合理发展,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协调。
分蘖的消长与成穗规律 适期播种的小麦,一般在出苗后10-20天开
始分蘖,随着叶龄进展,分蘖数量不断增加, 形成冬前分蘖的高峰。越冬期间北方冬麦区有 稳定的封冻时期,分蘖生长停止,翌年春季气 温回升后继续发生,分蘖动态呈双峰曲线。南 方冬麦区冬季较温暖,没有显著的分蘖停止期, 拔节期分蘖达到最高峰,分蘖动态为单峰曲线。
(3)水分:分蘖的适宜土壤湿度为田间最大持水 量的70%-80%。 (4)矿质养分:N有促进分蘖的作用,特别是N、 P、K配合使用,对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和增加 亩穗数有明显促进作用 。 (5)密度:对分蘖的影响很大。基本苗少,单株 营养面积大,群体光照条件好,分蘖力和成穗率则
高。反之,则分蘖力和成穗率均降低。
在小麦阶段发育过程中,加强肥水管理,增加适当的氮素 营养,保证充足水分,有利于延缓光照阶段的发育,延长穗 分化时间,从而增加小穗数和小花数。
总之三个生长阶段决定着小麦的穗数、粒数、 粒重,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 前一阶段的发展,三个阶段的生长中心不同,各 有其矛盾,栽培管理的主攻方向也不一样。
(1)冬性品种。这类品种通过春化阶段所要求的 温度范围小,时间长。事宜温度为0-3℃,在这种 温度下,完成春化阶段的发育需23-50天。 (2)半冬性品种。通过春化阶段的适宜温度为07℃,历时15-35天,如果这类品种春播,未经春 化处理,则不能正常抽穗。

小麦的种植技术

小麦的种植技术

小麦的种植技术小麦适期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半冬型为14~16℃,春性为12~14℃。

那么小麦的种植技术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小麦的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小麦的种植技术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小麦的生育期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栽培地区的纬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种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一般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2)低纬度地区,冬季较短,小麦播种较迟,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3)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

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4)同一品种,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变化,迟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长。

(5)我省主要栽培春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00-220天左右,鄂东、鄂东南及江汉平原等一般播种较迟,成熟较早,生育期稍短。

鄂西北地区,一般播种较早,成熟较迟,生育期偏长。

2、生育时期的划分小麦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进程。

小麦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上的变化,依次出现和形成各种不同的器官,最后形成作物产量。

冬小麦一生划分四个时期:即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结实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特性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叫阶段发育。

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花结实。

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

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花阶段和光照阶段。

1、春化阶段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

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温度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又称为感温阶段。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提高四川小麦产量途径摘要:西南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气候复杂多变,冬干春旱且后期气温高、湿度大,病虫害严重对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制约。

该区小麦生育过程具有分蘖期短、幼穗分化期长和灌浆期长的特点[1]。

面对这样的生态环境,小麦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气候、肥料和水的需求有所不同,这就需要人为调控。

为了使小麦产量达到预期的目标,获得更高效益我们我们可以从培育高产新品种,研究如何调节水肥,怎样播种等来促控小麦的发育过程来间接调节影响产量的3个因素,提高有效穗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使得小麦高产。

关键词:小麦产量有效穗数千粒重粒数西南四川盆地丘陵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主产区之一,该区小麦总产量占全国的5%左右。

该区小麦生育期间在10月下旬到5月上旬,此阶段气候复杂多变,冬干春旱且后期气温高、湿度大,病虫害严重对小麦生产带来一定的制约。

该区小麦生育过程具有分蘖期短、幼穗分化期长和灌浆期长的特点[1]。

优势在于具有早熟和多花多实,缺点是存在植株过高、茎秆软弱、容易倒伏、条锈病和黑穗病较重、产量水平低等缺点[2]。

1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小麦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三个因素共同构成。

张维城[3]认为,产量构成三因素间的关系是从穗数到穗粒数再到粒重的单向制约关系,穗粒数不能制约穗数,粒重不能制约穗粒数与穗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适应。

四川盆地冬暖春早的气候特点突出,小麦11月上中旬播种,1月上中旬即拔节,分蘖持续时间仅30~40 d,加上寡照等因素的影响,群体往往较小.不论基本苗高低,其最高茎数也很难达到1 000×104每公顷,不像北方小麦存在两次分蘖高峰,最高分蘖可达1500×104每公顷以上.但四川盆地小麦的幼穗分化和籽粒灌浆时间较长,具有大穗、高粒重的优势,不少品种千粒重高达50~55g.四川盆地小麦属于高温高湿与弱光照生态区,一般是“三四五”产量结构(即穗数每亩30×104左右、每穗40粒左右、千粒重50g左右)[4].余秀芳[5]通过对中江县高产麦田与周边地区的普通麦田进行调查和研究作比较发现两者每亩的有效穗数相差不是很大,都能达到25万以上.但是高产麦地的穗粒数比一般麦地的穗粒数高出许多,二者的平均数相差7。

冬小麦的产量影响因素

冬小麦的产量影响因素

冬小麦的产量影响因素冬小麦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这些影响因素,并了解它们对冬小麦的产量的具体影响。

一、气候因素冬小麦是寒冷季节的主要作物,因此气候因素对其产量影响巨大。

首先是秋季的温度和降水情况。

适宜的温度和适量的降水是冬小麦种植的基本要求。

如果秋季气温过高,可能会导致冬小麦早熟甚至失去萌发能力,进而减少产量。

此外,干旱或连续大雨也会对冬小麦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二、土壤条件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对冬小麦的产量起着决定性作用。

首先,土壤的养分含量直接影响着冬小麦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水平。

缺乏关键营养元素(如氮、磷、钾等)的土壤将导致冬小麦的生长迟缓和产量降低。

其次,土壤的排水和通气性也会影响根系的发育和吸收养分的能力。

如果土壤排水不良或通气不畅,可能导致冬小麦根系受损,从而影响其产量。

三、种子质量种子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作物的产量。

对于冬小麦来说,种子的选择非常重要。

优质的冬小麦种子应具有高出芽率、病虫害抗性和良好的适应性。

优质种子能够确保冬小麦正常发芽并顺利生长,从而提高其产量。

四、病虫害防治病虫害是冬小麦生产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也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

各种病原体和害虫可能导致冬小麦叶片枯黄、穗粒减少甚至死亡。

因此,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提高产量的关键。

采取农业防治措施(如合理的施肥、轮作、间套种植等)和生物防治手段(如利用天敌昆虫、杀菌剂等),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保障冬小麦的产量。

五、农业管理良好的农业管理措施对冬小麦的产量增加也非常重要。

包括适时的灌溉、合理的施肥、及时的除草等。

灌溉的不当会导致冬小麦的水分供应不足或者过度,都会引起冬小麦的产量下降。

合理的施肥是保障冬小麦养分需求的重要手段,但过量或不足的施肥都会对冬小麦的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此外,及时的除草也能够减少杂草对冬小麦生长的竞争压力,提高产量。

综上所述,冬小麦的产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因素、土壤条件、种子质量、病虫害防治和农业管理等。

小麦(第一节)测试题

小麦(第一节)测试题

第一节小麦生长发育测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计10分)1.小麦的生育期2.小麦的春化阶段:3.小麦的阶段发育:4.小麦的光照阶段:5、小麦的一生: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16分)( )1.小麦从种子萌发到新种子形成的过程是A小麦的一生B小麦的生育期C小麦的生育时期D小麦的生活年史( )2.小麦的一生被划分成多少个生育时期A 3个B 10个C 12个D 8个( )3.小麦进入越冬期时气温在多少摄氏度以下A 5B 10C 3D 0( )4.小麦没通过阶段发育时不能A 分蘖B 结实C 长根D 长叶( )5 小麦通过阶段发育的顺序是A 春化早于光照B 春化晚于光照C 两者同步( )6小麦冬性品种对日光的反应属于A 反应敏感型B 反应迟钝型C 反应中等型( )7通过春化阶段要求温度最低、时间最长的是A 冬性品种B半冬性品种 C 春性品种( )8.在引进外地小麦品种时,首先要考虑的品种特性是A.阶段发育B.春化阶段C.光照阶段D.生长特点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计12分)1、一般的说,从纬度相同或相近的地区引种比较容易成功。

()2、一般来说,春性小麦品种多属于对日照长度敏感的类型。

()3.、小麦南种北引,一般表现早熟,但抗寒性差,冬季常造成大面积冻害死苗。

()4、.如果不具备一定天数的长日照时间,则小麦就不能完成光照阶段而抽穗结实。

()5、小麦的经济产量是生物产量的一部分,是收获得对象()6、北种南引会导致小麦早熟,减低产量。

()四、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计28 分)1、小麦的一生分为12个时期,分别是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期。

2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的主导因素是。

这个阶段又称为阶段。

3、小麦通过光照阶段的主导因素是。

这个阶段又称为阶段。

4 、根据小麦对日照长短的反应,将小麦品种划分为3种类型,分是、、。

5、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有、、。

6、小麦的产量来源于。

这是产量形成的物质基础。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的构成因素包括耕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等。

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了解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这样就可以采取合适的管理措施来提高小麦产量。

本文将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入手,进行详细阐述。

一、耕种面积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耕种面积是指在一定的地区和时间内,用于种植小麦的土地面积。

耕种面积的大小对小麦产量有直接影响。

在耕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小麦产量随着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而增加。

如果单位面积产量不变,则耕种面积的增加可以带来小麦产量的增长。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小麦耕种面积和小麦产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小麦耕种面积与小麦产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相关系数达到了0.86,说明小麦耕种面积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较大。

二、单位面积产量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单位面积产量是指每个种植面积上的小麦产量,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

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农业技术手段来实现,如合理施肥、及时防治病虫害、科学田园管理等。

对我国近年来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和小麦总产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小麦单位面积产量与小麦总产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相关系数达到了0.93,说明单位面积产量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播种面积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播种面积是指一个农业区域或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用于播种小麦的土地面积。

播种面积的大小决定了小麦的种植规模和产量。

在单位面积产量和耕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播种面积的增加可以带来小麦产量的增长。

对我国近年来小麦播种面积和小麦总产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小麦播种面积与小麦总产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其中,相关系数达到了0.81,说明播种面积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小麦的产量构成因素包括耕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三个方面。

通过对我国近年来小麦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耕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和播种面积均与小麦产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小麦的一生及阶段发育

小麦的一生及阶段发育

第二节小麦的一生与阶段发育一、小麦的一生〔一〕生育期小麦的一生是指从种子萌发到产生新的成熟种子的整个过程,小麦一生的时间长短,受生态条件和栽培条件的影响很大。

〔二〕生育时期小麦的一生中,在形态特征、生理特性等方面发生一系列变化,人们根据这些变化将小麦的一生划分为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起身、拔节、挑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十二个生育时期〔以月/日表示〕。

1.播种期:播种的日期。

2.出苗期:全田50%子粒第一片真叶露出胚芽鞘长出地面2厘米时。

3.分蘖期:全田50%植株第一个分蘖伸出叶鞘1.5~2cm时。

4.越冬期:日平均气温降到2℃左右,小麦植株根本停顿生长的日期。

5.返青期: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的上升,小麦开场生长,50%植株年后新长出的叶片〔多为冬春交接叶〕伸出叶鞘1~2cm,且大田由暗绿变为青绿色。

6.起身期〔生物学拔节〕:麦苗由原来匍匐生长开场向上生长,年后第一叶伸长,叶鞘显著伸长,其第一伸长叶的叶耳与年前最后一片叶的叶耳距达1.5cm,基部第一节间微微伸长,。

7.拔节期〔农艺拔节〕:小麦的主茎第一节间离地面1.5~2cm,用手指捏小麦基部易碎发响。

8.挑旗〔孕穗期〕:植株旗叶〔最后一片叶〕完全伸出〔叶耳可见〕。

9.抽穗:穗子顶端或一侧〔不是指芒〕,由旗叶鞘伸出穗长度的一半时。

10.开花:全田有50%植株第一朵花开放,开花顺序中下→上部→下部。

11.灌浆:子粒外形已根本完成,长度达最大值的四分之三,厚度增长甚微。

12.成熟期:①蜡熟期:籽粒大小、颜色接近正常,部呈蜡状,子粒含水22%,茎生叶根本变干,蜡熟末期子粒干重达最大值,是适宜的收获期。

②完熟期:籽粒已具备品种正常大小和颜色,部变硬,含水率降至20%以下,干物质积累停顿。

二、小麦经济产量的形成过程小麦产量的形成过程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一〕营养生长阶段从出苗到返青1.生长中心:根、叶、蘖的生长。

2.营养特点:光合产物主要用于营养体的形成,为形成产品器官打根底,此阶段需肥水较少,生长较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产量的形成
小麦产量是指有机物质和数量或生物质量和经济产量。

生物产量是指小麦生产和积累的有机质的总量,经济产量是指栽培目的需要的那一部分产品,即籽实。

1、小麦光合生产、干物质积累、分配与产量形成
小麦的生物产量中90%以上是有机物质,有机物质生产是形成产量的主要基础,小麦的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的主要器官,光合生产量=光合面积X光合时间X光合生产率,当小麦灌浆结实期当地气温适宜而偏低时,昼夜温差大,呼吸作用减弱,对有机物质消耗减少,叶片光合寿命延长,小麦灌浆时间延长,光合生产率提高,增加有机物质的积累和向籽粒输送。

小麦一生干物质积累速度和积累量:
拔节——抽穗期,占一生总积累量的45-50%(最快);
抽穗——成熟期,占一生总积累量的30-35%(次之);
茎杆输出,占一生总积累量的70%;
叶鞘和叶片输出,占一生总积累量的30%;
抽穗扬花期光照、温度、水分、营养状况的好坏,对小麦产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产量构成因素的形成
小麦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穗数,每亩实粒数及千粒重三个因素构成,
每亩穗数X每亩实粒数X千粒重(克)
产量(667㎡)=
100
(1)穗数的形成。

小麦穗数是由主杆穗和分蘖穗组成,由于小麦的播种不同,基本苗数不同,主穗在总穗数中所占的比例也不同,一般在25-70%之间,增加分蘖穗提高成穗率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目标之一,小麦分蘖成穗规律是:低位蘖分蘖成穗率提高,高位蘖分蘖成穗率减弱,主茎基部第一、二分蘖成穗率可达60-80%,随着分蘖节位的提高,成穗率急剧下降。

早发生蘖成穗率高,迟发生蘖成穗率低。

(2)粒数的形成。

小麦在幼苗期前就开始进入小穗分化发育期,一般在短日照5-10℃的温度能延长小穗分化期,增加小穗数,为多花多粒打基础。

拔节至孕穗期是小花发育的关键期,营养不足或密度过大,导致小花大量退化而减少穗粒数。

孕穗至开花期,是花粉粒和小花发育的重要时期,光照不足影响有机营养缺乏,低于10℃的温度造成小花发育不良,不能正常授粉,影响小花正常结实,因此,只有在形成较多小穗小花的基础上,改善小麦拔节后的营养和光照条件,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减少小花退化,形成较多粒数。

(3)粒重的形成。

小麦开花后8-10天,光合产物主要用于籽粒形成,随后灌浆速度加快,中期籽粒增重达到60-70%,前期、后期各占15-20%。

因此小麦灌浆期间,日照充足,温差较大,气温适宜有利于籽粒灌浆和提高千粒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