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
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改变,现今的通识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思考变得尤为重要。
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注重知识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培训和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当前的通识教育课程过于重视自然科学和技术,而忽视了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
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未来的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兴趣,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当前的通识教育课程国际化程度较低,学生缺乏对国际事务和不同文化的了解。
未来的通识教育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通过开展国际交流项目和课程,提高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和跨文化合作能力。
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只有通过这样的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认识

科 技 教 育199科技资讯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DOI:10.16661/ki.1672-3791.2018.03.199对大学通识教育的认识邓节军(云南工程职业学院 云南昆明 650304)摘 要:在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通识教育是非常关键的,通识教育反对过早专业化,使培养的大学生知识割裂、视野狭隘、片面发展。
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它不强调学生掌握任何技能以及任何知识,而是旨在通过科学的通识教育,基于完善的通识课程来有效丰富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实现学生复合学科的融合贯通。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 通识课程 认识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1(c)-0199-02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通识教育从表面上来看,它本身不具备专业性的能力,但学生在通识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够全面理清和认知知识系统,能够更好地运用在未来的求学及职业方面。
通识教育是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它本身反对过早的专业化,而是应该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涉猎其他方面的知识,发挥其他学科对专业学科的渗透和辅助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理论知识的传输,而是学生认知能力和理性思维的升华。
1 大学通识教育的含义与要求通识教育虽然是针对专业教育而言的,但其实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科学的通识教育对于专业教育的积极影响是非常大的,能够有效提升专业教育的水平,丰富和完善学生专业教育的认知能力,使得学生在专业教育的学习中,融合贯通,理性思辨。
大学通识教育的含义与要求主要停留在两个方面:一是拓宽基础,沟通文理;二是融合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
首先,大学是知识的宝库,大学不仅仅要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和专业素养,更要培养学生综合化的素养。
大学理应是研究学问的场所,通过大学教育的开展,能够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还能够怎么做,这么做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
林湘华
【期刊名称】《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15)003
【摘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遵从"人在情境中"的原则,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大学的通识教育,涉及到包括学生、教师及其互动的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也涉及到学校这个相对于学生来说的外部系统,更不可忽略的是目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这个宏观系统.利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看待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对于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通识教育发展矛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总页数】5页(P33-37)
【作者】林湘华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广州 5109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2
【相关文献】
1.通识教育理念下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J], 兰明建;陈刚;程发银
2.通识教育视角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的调查和思考 [J], 吴娜;
3.通识教育视角下理工科大学英语教学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J], 官濛;杨舒
4.书院导师制下的通识教育实践与思考r——以南京审计大学泽园书院为例 [J], 尹曦
5.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大学生通识教育思考——以滁州学院师范专业为例 [J], 郭华;骆玲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我国的高等通识教育一直是备受关注的话题。
高等通识教育是指在大学教育中,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对于我国来说,高等通识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意义重大,它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关乎全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值得我们对我国高等通识教育进行一些思考。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学校的通识教育往往被边缘化,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导致通识课程的质量低下,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通识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实践性,学生学完之后很难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相联系。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高等通识教育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高等通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发展的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兴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这就需要高等通识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一批学科交叉、全面发展、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新时代背景下的高等通识教育也更加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对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而言,发展与改革是必然的选择。
高等通识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社会整体素质的有力手段。
我们需要更加重视高等通识教育的发展,加大对通识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提高通识教育的地位和影响力。
高校也要加强对通识课程的设计和改革,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提高通识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使之更好地服务学生的发展需求。
我们也需要不断加强高等通识教育的国际化合作与交流。
高等通识教育的发展需要引进国外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充分借鉴国际通识教育的优秀实践,同时也要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发展。
通过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使我国的高等通识教育更好地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提高高等通识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个体学生来说,要更深刻地认识高等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开展生态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开展生态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随着生态环境变化的加快,保护生态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生态学通识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必不可少的课程内容。
在这里,我们总结了开展生态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几点体会。
首先,除了让学生掌握生态学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深刻理解生态问题的重要性以及更好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只有让学生真正了解到现状就可以采取更多有效的行动,才能真正实现环境保护的目标。
其次,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教学方案,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到知识。
在开展生态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更加注重教学的实效性,要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加注重实践教学,让学生动手实践,这样才能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真正的经验。
第三,生态学通识教育课程不仅仅是课堂上进行教学,通过校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实现对自然环境的认识。
比如学生可以参加校外导游,参观自然野生动物护林,到县乡镇去探访护林员,参观生态保护区等,可以增加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让他们更加全面的了解生态问题,坚定环保意识。
最后,生态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要有一个可持续的发展,要能够持久不衰。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使课程not only remains fresh but also keeps up with the times.
总之,开展生态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更要让他们深刻理解其重要性;不仅要有完善的教学方案,更需要有足够的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自然及其环境保护的理解,并不断发现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模式,以实现生态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若干思考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成为了使用力量的主要途径。
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在这篇短文中,我将对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现状进行一些思考和探讨。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仍存在一定的欠缺。
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倾向,很多学校更加注重培养技术能力和专业知识,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虽然专业知识对于就业非常重要,但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举个例子,健康和身体素质对于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功同样非常重要,但在高等通识教育中很少有相关的学习和培养。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缺点,无法满足学生的综合需求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我们需要探索和引入更加开放和灵活的教育模式,如小组讨论、实践教学和跨学科研究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高等通识教育需要更好地与社会和行业进行对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高等通识教育的内容和课程设置应该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
只有紧密结合社会和行业需求,才能更好地培养合格的人才,并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高等通识教育需要加强与社会和行业的交流合作,建立起学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使教育与实践相结合。
高等通识教育还需要强调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很多人更加注重个人的物质利益和经济发展,而忽视了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
高等通识教育应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人文精神和价值观的培养,如道德伦理、公民意识、责任感等。
只有培养了正确的价值观,学生成长为有道德和责任感的公民,才能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高等通识教育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

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通识教育课程在各个国家的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议题。
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不仅涉及到教育内容的更新和优化,还关乎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在这个背景下,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通识教育课程在如今社会中的地位和意义。
通识教育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必备环节。
随着社会信息的爆炸增长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学生们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而通识教育课程恰恰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广泛的知识基础,提高跨学科的综合素养。
通识教育课程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责任感,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要。
关于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也需要进行再思考和调整。
传统的通识教育课程内容通常包括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而这些领域的知识在不断改变和发展,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应该随之进行更新和优化。
通识教育课程的形式也需要进行创新,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好地发挥通识教育课程的作用。
针对通识教育课程的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也需要进行调整和改善。
教师是推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动力量,他们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教学技能,以更好地组织和实施通识教育课程。
学校和教育部门也需要提供更加充足的教学资源,支持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包括课程教材、实验设备、实践基地等方面的资源。
要注意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和实施。
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需要与教育体制和课程改革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方案,以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
还需要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提供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支持。
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是当前教育改革中一个重要的议题,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推动通识教育课程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成长。
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和建议

第7 期
胡涛 : 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和建议
・l 1・ 1
发学生的天资 , 促进学生的真正意义上 的全面发 展 。普利高津的耗散理论指出一个远离平衡 的开 放系统 , 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 , 可能在一定 的条 件 下 形 成 新 的稳 定 有 序 的结 构 ( 散 结 耗 构 ) 。大学 的教育 作为一 种典 型的耗 散 的系 J 统, 不能桎梏于单一的专业教育 , 必须要通过通识 教育 ,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通识教育 , 使整个系统 有序发展并 达到创新。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 ,
出通识教育应该对所有受教育者施行 , 并通过对 北京大学和香港 中文大学 的通识教育调查 , 出 提 了分布必修式评析和核心课程评析的通识教育课
尔第一次对通识教育与 自由教育进行了区分 。他 认为 , 传统的 自由教育贯穿于本科生教育的全过 程, 而通识教育主要是作为专业化前期 的知识准 备。通识教育的“ ” 通 主要是融会贯通 , 即不 同学 科知识之间能够相互贯通 , 识” “ 主要 指成 为“ 人 之为人” 所应具备 的价值理念、 理性知识 、 传统文
当前对大学通识教育 的研究较多 , 在专著和 论文上都有体现。李曼丽在《 后工业 时代通识教
钦斯说过 :如果没有通识教育 , “ 我们就决不 能办 好一所大学 。 _ 通识教育最早源 于亚里士多德 ”1 的“ 自由教育” 思想 , 99年 , 10 哈佛大学校长洛厄
育实践》 一书 中厘清 了大学通识教育 的本意 , 指
21 1 1年 7月 1 第3 0卷第 7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u l f n i e c e oe e S c l c n eE i n o ma o A q gT a h r C l g ( o i通识教育课程通 常和选修课相混淆 , 有些学校甚 至直接将选修课作为通识教育课程 , 没有明确地 区别 和界定 。 ( 当前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SSN 1672-2841CN 44-1587 / Z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年 第15卷 第3期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of Water Resources and Electric Engineering,2017,Vol.15, No.3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林湘华(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广东 广州 510970)摘 要: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遵从“人在情境中”的原则,从系统的角度来看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大学的通识教育,涉及到包括学生、教师及其互动的微观系统和中间系统,也涉及到学校这个相对于学生来说的外部系统,更不可忽略的是目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这个宏观系统。
利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看待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对于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通识教育发展矛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通识教育;大学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41(2017)03-0033-05收稿日期:2017-08-03基金项目:2015年省级德育创新项目的阶段性成果(2015DYZZ003);2014年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综合类的阶段性成果(GDJG20141284)。
作者简介:林湘华,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口与社会。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最早是在发展心理学领域发展起来的,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Bronfenbrenne)提出了个体发展模型。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发展的个体处在从直接环境到间接环境的几个环境系统的中间或嵌套于其中,每一个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以及个体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发展。
该系统理论的核心在于以整体的视角看待人和社会。
目前,该理论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工作介入中。
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于当前我国的通识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识教育应该放在社会环境中动态的进行考察。
本文试图通过借助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呼吁更加注重从个体与社会环境的角度来看待大学生通识课程教育的问题与策略,为大学通识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开阔讨论研究的视野。
1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简介1.1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生态系统本是指自然界万物按照自然本来的规定和谐处在合理的生命循环之中,是自然界平衡发展的一种表述。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将个体成长的社会环境看作社会性的生态系统,强调社会环境对于分析和理解个体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与环境之间各系统的相互作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重大影响。
该理论认为,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环境之中。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哲学基础来源于生态哲学,即在本体论上,认为世界是“人-社会-自然”的动态的复合的生态系统,这个系统的结构与过程相互联系。
在认识论上,生态哲学反对绝对的主客二元论,认为人的认识是统一在主客的相互作用中的。
在方法论上,生态哲学强调人与世界的一体化,是一个整体,而且整体决定部分。
生态哲学为社会生态理论提供了基础,该理论认为,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多元系统,是一种共生共存的组织系统,每一个系统都存在于另一个系统中,这个系统是层层嵌套的。
1.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分层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行为的环境分为四个等级,包括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
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面对和参与的系统,比如学校、课堂等,微观系统对学生个体的成长产生直接影响。
中间系统是微观系统间的相互作用,比如教师在课堂与学生群体的互动,中间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关系是否协调是关系到个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系统之间如果产生积极的33-372017,15(3)34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联系,则学生的发展可能实现最优化。
相反,这些系统之间产生消极联系,则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
外部系统是指个体没有直接参与但是对其环境产生影响的系统,比如学校对课程的设置和教学要求会通过教学过程和教师对学生产生影响。
宏观系统是影响了其他各个系统的更为广泛的系统,包括文化、亚文化和社会背景等,是意识形态系统,对个体的成长发展也会产生影响。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指出,每一层次的系统都与其他系统产生互动。
通识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要发展通识教育,也需要将其置于环境之中,“人在情境中”是社会工作所强调的,而对于通识教育来说,也需要考虑“学生在情境中”。
通过这样的结构,将学生发展和通识教育放在一个宏观的、多层次的生态系统中加以考察。
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对通识教育的启示2.1引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研究通识教育2.1.1通识教育的概念及发展通识教育,又称“通才”教育,指的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的高等教育,希望通过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道德、情感和理智等方面的发展。
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的对各个不同领域的知识背景的融会贯通能力、整合能力和理解能力。
目前,关于通识教育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我国学者李曼丽对通识教育做了较为全面的概括: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在欧美倡导了百余年,经历了各种争议和改革,也不断的面临着新的挑战,但是不管怎样,通识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得到共识。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贝克曾经说过:“一个人必须不仅为工作做好准备,而且要为工作变换做好准备,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必须携手共进。
”美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这一点,并使得通识教育向专业教育渗透。
密西根大学原校长詹姆斯杜德斯达曾经说过:“尽管难以给通识教育下定义,它的实现也极具挑战性,但这难以捉摸的通识教育的目标可能依然是使学生为终身学习和变化的世界做好准备的最好途径。
”[1]我国的通识教育在1995年“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会”以来在大学中以不同的程度发展着。
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基本还处于探索阶段,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阶段后,通识教育已经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许多困惑和发展障碍。
即使是通识教育发展较早较完善的美国,对于通识教育的讨论之声也不绝于耳。
因为通识教育不同于专业教育,并没有立竿见影的作用和直接的目的性。
甘阳在通识教育讲习班的开幕式上说:“大学的浮躁、急功近利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学生整体的人心向学、读书为贵的风气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①从学校的角度来说,过分强调就业率,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过分强调功利化。
2.1.2社会生态系统与通识教育作为学校领导者,或者作为教师,达成的共识是,学有专长与博学博见。
博学博见往往会促进专业的学习。
哲学、文学、艺术、美学等内在的人文知识,看似没用,实际上他们对滋养人的心田、陶冶情操、激发灵感大有好处。
国内一些知名大学校长或者通识教育专家也认为通识教育要认识到“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这是目前通识教育发展的矛盾。
如何才能将“无用“到“用”体现出来。
这不是要求通识教育的任课老师上课精彩生动,呼吁学生沉下心来不要急功近利,改革通识教育课程,学校不再一味关注就业率,或者更长远来看,社会价值观的改变某一方面或者某几方面所能达成的。
通识教育本来就是非专业性、非职业性、非功利性的教育,但是却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义。
这样的重负压在某一教师身上、或者某一学校都是无法发展的。
通识教育的发展需要的是社会环境各个系统的整合和统一,既然通识教育是正确的方向,各个系统就如在同一艘船上的划船者,只有朝着一个方向一起出力,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从通识教育的概念及其发展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通识教育所涉及到的并不仅仅在于某一方面,比如学校的因素,或者教师的因素,或者学生的因素,甚至社会环境的因素,而是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
因此,引入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从多层次的角度,对通识教育进行研究。
①甘阳,以无用之知为真知,/2015/09/38897.shtml[N].35林湘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大学通识教育的思考2.2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通识教育的思考社会生态学系统理论,关注的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关注的是各系统间的互动关系。
通识教育的发展,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包括以下几个层次。
2.2.1宏观系统,社会环境这里的宏观系统主要指社会的价值观,当今中国社会,一切向钱看,学生拼的不是知识不是文化素养,拼的是爹妈,拼的是家庭背景。
在这样浮躁的社会宏观环境中,“无用”的课程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学这门课有什么用?”相信这是每学期第一节课,通识教育老师要费尽心思向学生陈述的第一个问题。
不同于专业课程对于“有用”的共识,在现在这个事事追问“有什么用”的社会环境中,通识教育不仅给学生们带来了诸多困惑,也给通识课程的老师带来了困惑。
这一困惑并不是对于通识教育的必要性的困惑。
因为关于通识教育必要性的讨论已经达成了共识,只是在实施过程中碰到了许多实际问题。
对于活跃在最前线的教师来说,首先是教学方法的困惑,其次是教学质量的把关。
而对于通识课程知识的接收者—学生来说,则是课程的轻重缓急的考虑,考虑的标准,自然就是是否“有用”。
对毕业是否有用,对今后的就业是否有用。
简言之,要么拿学分为了毕业,要么学技能为了找到好工作。
曾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德雷克·博克在《回归大学之道》中说,美国人也都忍不住抱怨说:“现在我们所说的知识,是指立即能派上用场,能见到成效的信息……我们的教育是为了满足经济方面的需要,而不是培养富有批判性、社会责任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个性化群体。
”这更是我们目前大学中存在的现象。
因为,这是一个以“有用”为标准的社会。
在一个有用的世界里,隐含着目的,隐含着得失,有目的就会有得失,有成功和失败就会有纠结。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在《回归大学之道》一书的读后感中提到:重当前的有形、有用,轻长远的无形、无用。
重,无可厚非;轻,则完全错误。
所轻的恰恰是更为重要、更为基础的。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这是社会环境为通识教育打通道路的基础要素。
一个人不仅要拥有知识和能力,还应该有良知、同情心和责任感。
大学的通识教育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大学教育要培养的是有思想、价值感和责任心的公民,而不仅仅是为企业、为单位培养能干活的专业人才。
而整个社会对于“无用之用”的回归,价值观的转变,还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2.2.2外部系统,学校的课程设置及考核制度许多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的研究,往往聚焦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
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素养和人格发展,但是要如何培养,各个学校有自己的看法和实践,目前尚无统一的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