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实验报告
玉米制种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制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实验旨在通过玉米制种实验,探究不同种植技术、品种特性以及环境因素对玉米制种效果的影响,为我国玉米制种产业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 玉米品种:利合16、华美1号- 实验地点: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朝元村,分三个试验点- 实验设备:测产工具、土壤养分测定仪、气候记录仪等2. 实验方法:- 种植技术:- 精细整地:深耕整地,冬前完成,深度以25-30厘米为宜。
- 施肥:底肥为主,有机肥3000-6000千克/亩,追施过磷酸钙25-30千克,氮素化肥15-20千克。
- 覆膜:选用厚度为0.008毫米左右,宽度70-90厘米的无色透明超薄膜,每亩用量3-4千克。
- 适期播种:按满天星加行比法种植父本,母本易宽窄行种植,宽行60厘米,窄行50厘米,打穴点播。
- 观察指标:- 产量:以每亩产量为主要观察指标。
- 品质:观察玉米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
- 抗病性:观察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产量:- 利合16品种平均产量为750千克/亩,华美1号品种平均产量为800千克/亩。
- 实验结果表明,华美1号品种产量略高于利合16品种。
2. 品质:- 利合16品种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指标均达到优良水平。
- 华美1号品种籽粒饱满度、色泽、大小等指标略优于利合16品种。
3. 抗病性:- 利合16品种抗病性较好,发病率较低。
- 华美1号品种抗病性略低于利合16品种。
四、实验结论与建议1.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华美1号品种在产量、品质和抗病性方面均优于利合16品种。
- 通过精细整地、合理施肥、适期播种等种植技术,可有效提高玉米制种效果。
2. 建议:- 在玉米制种过程中,应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品种。
-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玉米制种技术水平。
玉米测产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玉米产量逐年提高。
为了进一步了解玉米种植技术对产量的影响,我们于2023年在某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开展了一项玉米测产实验。
二、实验目的1.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施肥方式、灌溉条件等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2. 评估玉米新品种的产量表现。
3. 为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玉米产量。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某农业大学玉米试验基地2.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肥料、农药、灌溉设备等3. 实验方法:(1)试验设计:本实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共设置5个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共计15个小区。
处理1:常规种植密度(5.0万株/亩)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6.0万株/亩)处理3:减少种植密度(4.0万株/亩)处理4:水肥一体化施肥处理5:常规施肥(2)种植方式:采用条播方式,行距60cm,株距30cm。
(3)施肥:每个处理施用氮肥(纯氮)15kg/亩,磷肥(P2O5)10kg/亩,钾肥(K2O)10kg/亩。
(4)灌溉:根据玉米生长阶段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适时灌溉。
(5)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式,防治玉米螟、玉米蚜虫等病虫害。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2(增加种植密度)和处理3(减少种植密度)的产量均低于处理1(常规种植密度),这可能是因为过密或过稀的种植密度影响了玉米的光合作用和养分吸收。
2. 不同施肥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从表1可以看出,处理4(水肥一体化施肥)的产量显著高于处理5(常规施肥),这表明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3. 玉米新品种的产量表现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中使用的玉米新品种在处理1、处理2、处理4中均表现出较高的产量,说明该品种具有较强的产量潜力。
五、结论1. 增加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甚至可能降低产量。
2. 水肥一体化施肥可以提高玉米产量。
3. 玉米新品种在适宜的种植密度、施肥方式和灌溉条件下,具有较高的产量潜力。
玉米发芽小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发芽过程是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为了探究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我们小组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和记录玉米种子的发芽过程,了解影响其发芽的因素,并分析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种子萌发的基本过程。
2. 探究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条件,如水分、温度、光照等。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三、实验材料与工具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20粒,餐巾纸8张,清水适量,培养皿2个,保鲜膜2张,温度计1个,湿度计1个。
2. 实验工具:放大镜,计时器,温度计,湿度计。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准备阶段:将20粒玉米种子洗净,放入培养皿中。
2. 实验分组:- 组1:将餐巾纸浸湿后覆盖在玉米种子上,模拟湿润环境。
- 组2:将餐巾纸覆盖在玉米种子上,不浸湿,模拟干燥环境。
- 组3:将餐巾纸覆盖在玉米种子上,浸湿后用保鲜膜密封,模拟高温高湿环境。
- 组4:将餐巾纸覆盖在玉米种子上,浸湿后置于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3. 观察与记录:- 每天观察各组玉米种子的发芽情况,记录发芽数量、发芽时间等。
- 使用温度计和湿度计记录各组培养皿内的温度和湿度。
4. 数据分析:-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得出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主要因素。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分:在湿润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快,发芽率较高。
在干燥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发芽率较低。
2. 温度: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快,发芽率较高。
在低温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发芽率较低。
3. 光照:在光照充足的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快,发芽率较高。
在阴暗环境下,玉米种子发芽速度较慢,发芽率较低。
六、实验结论1. 玉米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光照。
2. 在进行玉米种植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合理调控水分、温度和光照,以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产量。
七、实验反思1. 本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玉米种子的发芽过程,使我们对玉米种子的萌发条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新时代玉米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近年来,我国玉米产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产量逐年攀升。
然而,在传统种植模式下,玉米生产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劳动力短缺、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农业科研人员积极开展玉米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以期推动玉米产业迈向新时代。
本实验旨在研究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及栽培技术,以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促进玉米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本实验选用陕西省审定的机收品种陕单636、陕单650、陕单620、佳粮0987、景玉656、太育9号等玉米品种,以及山西农业大学有机旱作农业531”旋耕探墒沟播技术。
2. 实验方法(1)新品种选育本实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法对玉米品种进行筛选,以确定最佳品种。
(2)栽培技术①机收品种栽培技术:选用适合机械化籽粒收获的玉米品种,进行规模化种植。
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施肥,播种后及时进行田间管理,包括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②有机旱作玉米栽培技术:采用531”旋耕探墒沟播技术,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
播种前进行土壤改良、施肥,播种后进行田间管理,包括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③玉米套大豆栽培技术:选用适合套种的玉米和大豆品种,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种植。
播种前进行土壤消毒、施肥,播种后进行田间管理,包括灌溉、除草、病虫害防治等。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新品种选育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法,本实验筛选出陕单636、陕单650、陕单620、佳粮0987、景玉656、太育9号等玉米品种,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抗逆性等方面表现良好。
2. 机收品种栽培技术实验结果表明,陕单636、陕单650、陕单620等玉米品种在亩产方面均超过1000公斤,籽粒含水量最低为16.7%,破损率最低为1.75%。
这些品种具有较好的机收性能,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
3. 有机旱作玉米栽培技术采用531”旋耕探墒沟播技术,玉米亩产可达1800斤。
该技术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降低化肥使用量,减少农药残留,有利于环境保护。
关于玉米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然而,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玉米幼苗烂根现象,严重影响玉米的生长和产量。
为了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本实验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对玉米幼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
二、实验目的1. 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
2. 了解玉米幼苗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玉米种子、土壤、塑料盆、培养液、温度计、湿度计等。
2. 实验仪器:电子天平、显微镜、pH计、水培设备等。
四、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将玉米幼苗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实验组。
对照组:将玉米种子播种在塑料盆中,土壤保持湿润,温度控制在25℃左右。
实验组:将玉米种子播种在塑料盆中,土壤保持湿润,温度控制在25℃左右,但采用水培设备,使土壤处于缺氧状态。
2. 实验步骤(1)将玉米种子洗净,浸泡6小时,然后均匀播种在塑料盆中。
(2)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使土壤保持湿润。
(3)将两组塑料盆放置在温度为25℃的恒温培养箱中,保持温度恒定。
(4)每隔2天观察并记录两组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包括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根部状况等。
(5)实验进行30天后,对两组玉米幼苗的根部进行显微镜观察,分析根部状况。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对照组玉米幼苗生长正常,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根部状况均良好。
实验组玉米幼苗生长缓慢,植株高度、叶片颜色明显变差,根部出现腐烂现象。
2. 结果分析(1)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根部缺氧。
在实验组中,由于土壤处于缺氧状态,导致根部无法正常呼吸,从而出现烂根现象。
(2)在缺氧条件下,玉米幼苗的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玉米幼苗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植株高度、叶片颜色变差。
(3)通过显微镜观察,实验组玉米幼苗的根部出现大量菌丝,说明根部感染了细菌或真菌,导致烂根。
六、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根部缺氧,导致根部感染细菌或真菌。
玉米综合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探究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
2. 了解玉米生长过程中对环境条件的需求。
3. 学习和掌握植物呼吸作用与生长的关系。
4. 提高实验设计、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二、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 玉米种子- 完全培养液- 培养缸(两个)- 氧气泵- 阳台- 记录纸和笔2. 实验仪器:- 电子天平- 秒表- 温度计- 光照计三、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 将两个培养缸分别编号为A缸和B缸。
- A缸中通入氧气,模拟正常土壤环境。
- B缸中不通入氧气,模拟水涝环境。
2. 实验步骤:1. 在两个培养缸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完全培养液。
2. 分别在A缸和B缸中放入等量生长健壮的玉米幼苗。
3. A缸中通入氧气,B缸中不通入氧气。
4. 将两个培养缸同时放在阳台上,保持相同的光照和温度条件。
5. 每隔2天记录一次玉米幼苗的生长情况,包括高度、叶片颜色、根部变化等。
6. 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玉米幼苗的呼吸作用表现。
3. 数据处理:- 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生长速度、呼吸作用强度等。
- 通过对比A缸和B缸的实验结果,分析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生长情况:- A缸中的玉米幼苗生长旺盛,叶片颜色鲜绿,高度逐渐增加。
- B缸中的玉米幼苗生长缓慢,叶片颜色逐渐变黄,高度增长不明显。
2. 根部变化:- A缸中的玉米幼苗根部无明显变化。
- B缸中的玉米幼苗根部出现腐烂现象,腐烂面积逐渐扩大。
3. 呼吸作用:- A缸中的玉米幼苗呼吸作用旺盛,表现为叶片颜色鲜绿,生长速度快。
- B缸中的玉米幼苗呼吸作用减弱,表现为叶片颜色变黄,生长速度慢。
五、结论1. 玉米幼苗烂根的原因是根部缺氧。
2. 玉米幼苗在生长过程中对氧气需求较大,水涝环境会影响其生长和呼吸作用。
3. 为了防止玉米幼苗烂根,应采取以下措施:- 合理安排灌溉,避免水涝。
- 保持土壤通气良好,增加土壤中氧气含量。
- 选择抗病、耐涝的玉米品种。
观察玉米生物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其生长环境、种子结构、器官组成等。
2. 掌握观察植物细胞、组织结构的基本方法。
3. 通过实验,加深对玉米生物学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材料1. 玉米种子2. 显微镜3. 玉米叶片4. 水培装置5. 玉米幼苗三、实验步骤1. 种子萌发实验(1)将玉米种子浸泡在水中,置于温暖的环境中,观察种子萌发过程。
(2)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如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等。
2. 观察玉米种子结构(1)取一粒玉米种子,用刀片纵向切开,观察其内部结构。
(2)用显微镜观察玉米种子的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
3. 观察玉米叶片(1)取一片玉米叶片,用显微镜观察其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
(2)记录叶片的形态、颜色、厚度等特征。
4. 水培实验(1)将玉米幼苗种植在水培装置中,观察其在水培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定期记录玉米幼苗的生长高度、叶片颜色等变化。
5. 观察玉米幼苗(1)用显微镜观察玉米幼苗的细胞结构,如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等。
(2)记录细胞结构的特征。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萌发实验实验结果显示,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正常萌发,发芽过程中胚芽逐渐生长,最终形成幼苗。
2. 观察玉米种子结构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玉米种子内部结构包括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
胚乳富含营养物质,为幼苗生长提供能量。
3. 观察玉米叶片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叶片具有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
叶肉细胞排列紧密,负责光合作用;气孔负责气体交换;叶脉负责运输水分和养分。
4. 水培实验水培实验中,玉米幼苗在适宜的水培条件下生长良好,叶片颜色鲜绿,生长速度较快。
5. 观察玉米幼苗显微镜下观察,玉米幼苗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壁、细胞质、液泡等结构清晰可见。
五、实验结论1. 玉米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能够正常萌发,发芽过程中胚芽逐渐生长,最终形成幼苗。
2. 玉米种子内部结构包括胚乳、胚轴、胚芽等部分,为幼苗生长提供营养物质。
3. 玉米叶片具有叶肉、气孔、叶脉等结构,负责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和养分运输。
玉米的田间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玉米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粮食安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为了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了玉米田间实验,旨在探究不同种植技术和管理措施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确定适宜的玉米品种。
2. 探究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 评估不同施肥方案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贡献。
4. 分析病虫害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地点与时间实验地点位于我国北方某玉米主产区,实验时间为2023年4月至10月。
2. 实验材料实验品种:选用当地主栽玉米品种“XX-1”。
种子处理:用1%的多菌灵浸种消毒,晾干后播种。
肥料:选用复合肥(N:P:K=15:15:15)。
3. 实验方法(1)种植密度试验:设置3个种植密度梯度(40%、60%、80%),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2)施肥方案试验:设置3个施肥方案(对照、低肥、高肥),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3)病虫害防治试验:设置3个防治措施(对照、化学防治、生物防治),每个处理重复3次,每小区面积20平方米。
四、实验过程1. 播种期:4月15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深度为3-4厘米。
2. 苗期管理:5月15日,进行间苗和定苗,每穴留苗2株。
3. 施肥期:6月15日,施用复合肥,施肥量分别为0(对照)、50%、100%。
4. 病虫害防治:7月15日,采用化学防治,使用农药“XX-1”进行喷雾。
5. 收获期:10月15日,进行测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玉米产量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在种植密度为60%时,产量最高,达到8800公斤/公顷。
2. 施肥方案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肥处理较对照处理产量提高20%,说明施肥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
3. 病虫害防治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防治处理较化学防治处理产量提高15%,说明生物防治措施对玉米产量有积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玉米秸秆还田试验报告1.试验目的受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委托,为验证其生产的秸秆腐熟剂在玉米秸秆还田中的改善土壤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增产的作用,我站特安排本试验,为该产品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2.试验材料与方法2.1供试秸秆腐熟剂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由北京世纪阿姆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2试验时间和地点试验自2013年开始,在天津市宁河县进行,种植作物为小麦。
2.3供试土壤基本理化性质表1 试验地块基本肥力土壤类型有机质(g/kg) 11.8速效氮(mg/kg) 74.7速效磷(mg/kg) 14.2速效钾(mg/kg)1162.4玉米秸秆中的养分含量表2 玉米秸秆养分含量作物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 2.5供试腐熟剂用法将玉米粉碎均匀平铺在田间,均匀撒施腐熟剂2 kg/亩,并根据当地施肥习惯施适量的n、p、k肥。
2.6试验设计试验共设3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共9个小区,小区面积为60 m2(10 m*6 m)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栽培管理相同。
处理1:对照(常规施肥不施秸秆);处理2: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处理3: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阿姆斯秸秆腐熟剂)。
3.结果与分析3.1腐熟剂对玉米秸秆腐熟程度的影响调查结果如表3,玉米秸秆还田后施用阿姆斯秸秆腐熟剂秸秆颜色转变、手感软化程度、腐烂度提早5-10 d。
7 11 16 21 26 7 11 16 21 26 7 11 16 21 26黄微黄褐黄褐黄黑黄微软软轻度腐烂腐烂腐烂霉味酒香味淡腐烂味腐烂味腐臭味微黄褐黄黑黄黑黄黑软腐烂腐烂腐烂腐烂酒香味淡腐烂味腐烂味腐臭味浓腐臭味秸秆颜色秸秆手感软化程度秸秆气味3.2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从表4可以看出,与秸秆不还田(对照)的养分含量相比,处理2的有机质含量提高65.3%,速效氮含量提高39.0%,速效磷含量提高39.4%,速效钾含量提高2.5%;处理3有机质含量提高80.5%;速效氮含量提高50.7%,速效磷含量提高45.1%,速效钾含量提高9.5%。
另外全氮和全磷也均有提高;全钾含量提高不明显。
上述结论说明,玉米秸秆还田可改善土壤肥力,若在玉米秸秆还田时加入阿姆斯秸秆腐熟剂可以更有效提高土壤基本肥力。
表4 秸秆还田后不同处理土壤氮磷钾含量处理处理1 处理2 处理3 有机质(g/kg) 11.8 19.5 21.3 全氮(%) 0.065 0.112 0.259 速效氮(%) 74.7 103.8 112.6 全磷(%) 0.152 0.211 0.469 速效磷(mg/kg) 14.2 19.8 20.6 全钾(%) 2.251 2.565 3.990 速效钾(mg/kg)116 119 126 3.3秸秆腐熟剂对小麦植株性状的影响从表5可以看出,与不施秸秆腐熟剂的小区相比,玉米秸秆还田施加秸秆腐熟剂小区的小麦株高、穗长、每亩有效穗、千粒重均增加。
表5秸秆腐熟剂对小麦植株性状的影响处理处理1 处理2 处理3 株高(cm) 72.1 74.4 75.1 穗长(cm) 22.4 27.3 35.7 有效穗(万穗/亩)35.4 48.5 56.5千粒重(g) 35.3 45.1 50.6 3.4秸秆腐熟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从表6可以看出,秸秆还田不施秸秆腐熟剂比无秸秆还田平均每亩增产23.4 kg,增产4.4%;秸秆还田施加阿姆斯秸秆腐熟剂比无秸秆还田平均每亩增产34.8 kg,增产6.6%,。
说明施加阿姆斯秸秆腐熟剂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表6秸秆腐熟剂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亩产量(kg)处理处理1 处理2 处理3 重复1 526.5 547.8 557.3 重复2 526.7 540.1 559.6 重复3 519.3 555.2 561.1 平均亩产量(kg) 524.5 547.9 559.3 较不施腐熟剂增产(%) 4.4 6.6 显著性差异f0.05c b a4.结论本田间试验中,玉米秸秆还田施加秸秆腐熟剂,秸秆可提早5-10 d腐熟,说明加入秸秆腐熟剂后能快速腐熟分解秸秆有利于后作的适时整地和种植。
同时,秸秆还田后土壤的基本肥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与对照相比,玉米秸秆能改善小麦的植株性状;显著增加小麦产量,增产6.6%,在0.05水平表现显著差异。
说明使用秸秆腐熟剂后可快速分解秸秆,改变土壤中微生物,增加根际有益微生物的活动,与土壤中的有机质结合,起到供肥、改土、调节植物生理功能的作用,使作物分蘖早、生势强健,产量増加。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长期使用腐熟剂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理、化、生物性状,促进农作物增产,实现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
宁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2014年11月18日篇二:玉米报告-田间实验报告玉米报告玉米播种1. 玉米品种:郑单9582. 播种密度:4500株/亩行距:60cm 株距:0.5cm(间苗最后株距0.25m)3. 播种日期:2013年4月16日(土壤5cm深度的温度稳定通过12℃) 4. 播种技术:a. 播深:5~6cmb. 播种距离:每隔大约5cm播种一粒,在生长过程中观察、间苗最终形成株距25cm。
5. 播种观察:1) 播种第四天(2013年4月19日)观察时玉米尚未萌发,玉米种子无明显变化。
2)播种的第七天(2013年4月23日)玉米种子已经萌发,胚根长度约为种6. 玉米发芽率观察:观察日期:2013年5月7日播种了54粒出苗51棵,发芽率为51/54*100%=94.4%。
玉米幼苗性状考查1. 玉米幼苗的形态观察(2013年5月14日):2. 玉米考苗记录行了连续的观察,观察过程中对玉米的生长动态有了详细的了解,对玉米该生长阶段内的实践中的注意事项也有一定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中还对玉米进行了间苗、中耕松土等实践操作,学到了一些实际生产中的重要弄湿操作。
但是由于假期没能对玉米成熟前的生长动态有持续的观察,对于这段观察的空白还要继续学习。
在假期中,7月下旬到8月上旬是玉米授粉的高峰期,参与了玉米的授粉操作,对于玉米的花期和成熟前期也有一定的认识,只是没有进行详细的考查记录。
玉米成熟植株性状考查1. 考查项目:1) 穗位高度:指乳熟期地面到植株最上部果穗着生节的高度。
2) 茎粗:指乳熟期地上第三节间中部的短径(不带叶鞘)。
3) 主茎叶数:指出苗第一片叶至顶叶主茎上的总叶数。
玉米经济性状考查1. 考查项目:果穗长度(cm):指最上部果穗去除苞叶后包括秃尖的长度。
穗粗(cm):指果穗中部的最小直径。
单株有效穗数:平均一株结实的穗数(每穗结实30粒以下的不计)。
果穗长度:果穗基部至顶端的距离(cm)。
秃尖长度:果穗顶端没有结实或结实未成熟部分的长度(cm),并计算秃尖率(秃尖长占果穗长度的百分数)。
穗行数:数计果穗子粒行数。
行粒数:挑选粒数中等的一行数出这一行的籽粒数量。
穗粒数:每一果穗上的总粒数,由穗行数与行粒数相乘估算。
果穗重:风干果穗的重量(g)。
穗粒重:果穗上全部子粒的风干重量(g),求平均数。
穗轴率(%)=穗轴重/ 穗重× 100出籽率(%)=穗粒重/ 穗重× 100 千粒重:分别数取两个1000粒(风干)称重。
两次重量相差不能超过4-5克。
玉米测产1. 产量计算:篇三:玉米制种实验报告玉米制种田优质高产生产技术报告一.实验简介:实验品种:利合16,华美1号实验地点:张掖市甘州区大满镇朝元村,分三个试验点,每个点不小于5亩。
实验用药:锐胜满适金敌委丹金都尔福戈杨彩实验参与单位:甘肃恒基种业有限责任公司先正达公司中国农业大学二.实验目的1. 提早播种,克服低温影响,确保苗齐、苗全、苗壮,预防病虫害。
2. 提高种子产量与质量。
三.实验处理步骤张掖市大满镇朝元村位于张掖市区南面,东面隔沙漠,其余三面与其他村相连接。
朝元村海拔1660—1700之间,土质多以沙壤土为主,昼夜温差大,以河水灌溉为主。
1. 试验地选择:实验前在朝元村选择了东面、南面、北面为主的三个实验区域,选择要求:面积大,交通便利,没有喷施过任何农药的地块。
最终确定包括ck在内的试验地面积总共为27.4亩,其中南面与北面为利合16;东面为华美1号。
2. 种子包衣;主要农药有满适金,敌委丹,锐胜;先将锐胜对水溶解,再加入满适金敌委丹充分搅拌,均匀包衣。
3. 错期播种:ck-常规处理(4月16日),正常期(4月16日)、提前7天(4月9日)、提前14天播种(4月2日);播种时要求同一处理必须在同一天内进行铺膜,打药,之后隔7天进行播种。
铺膜时所用农药为金都尔,每亩用量为150ml,主要针对是田间杂草。
地温测定表《表一》 4. 苗期观察:苗期主要是针对如金针虫,地老虎等进行预防。
以及出苗情况调查。
出苗率调查表5. 病虫害防治:实验共进行了两次病虫害防治,第一次是5月20日,第二次是7月1日,两次用药都为福戈和杨采,福戈10克/亩,杨采90ml/亩,两者混合后进行喷施;主要针对的虫害有玉米螟、红蜘蛛;病害有锈病、瘤黑粉和茎腐病。
6. 收获测定:收获时首先进行了产量的初步测定:最终实验数据结果由第三方中国农业大学进行研究;初步数据为:《表四》四.实验分析结果:1. 实验结果总体良好,部分环节与常规处理有明显区别;a.经过锐胜满适金敌委丹处理过的种子在播种后没出现明显的冻害现象,苗期旺盛。
b.提前播种的试验田植株茎秆明显粗于常规处理,对抗倒伏等有明显效果。
c.利合16经过福戈、杨采处理后,在收获时茎秆还处于成活期(附图片),种子没有处于休眠状态,收获后种子活力,生长势都优于常规处理。
d.华美1号经过福戈、杨采处理后,对锈病有明显的抗病性。
e.经过处理的试验田产量明显高于常规处理,与平均值相比高于100kg,这样会给公司节省跟多的成本。
篇四:2015玉米综合实验报告玉米综合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意义1.了解玉米雌雄花开花生物学特性;2.掌握玉米有性杂交和自交技术。
二、实验用品1.实验材料正红505、正红532 2.实验用具大羊皮纸袋、小羊皮纸袋、回形针、纸牌、剪刀、大头针、铅笔。
三、实验内容1.玉米穗花器构造玉米为雌雄同株异花植物,自然杂交率高达95%以上。
(1)雄穗雄穗着生于植株顶部,由主茎的生长锥分化而成,属圆锥花序。
雄穗主轴上生有侧枝,在主轴和侧枝上着生二列或二列以上的成对小穗。
每对小穗中,一个有柄,位于上方,先开花;另一个无柄,位于下方,后开花。
每个小穗有护颖两枚,小花两朵。
每朵花有内、外颖各一片,中间有雄蕊三枚,花药二室。
每个花药具有花粉粒约2500-3500粒,全穗约有2000万粒以上。
其上着生许多纵行排列的成对小穗。
小穗无柄,基部有护颖两枚,小花两朵,其中一朵可育,一朵退化,可孕小花有内外颖和雌蕊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