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

合集下载

汉译英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策略

汉译英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策略

汉译英视角下中国特色词汇的语用功能及其翻译策略作者:王毅,任丽花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20年第01期摘要:中国特色词汇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属于中国英语,是一种变体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具有促进功能和标记功能两大语用功能。

在翻译的过程中,直译、直译加注释、意译的翻译策略可以达到促进功能,而运用音译、直译则可以实现中国特色词汇的标记功能。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语用功能;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394(2020)01-0042-05近年来,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频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外国友人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发展也越来越感兴趣。

翻译作为一种对外传播的手段,当目标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时,就会出现非母语英语变体,带有中国特色的英文词汇也应运而生。

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可以直接反映出中国文化、社会发展、时代特征。

由于目标语和源语在思维方式、社会文化、知识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如何让中国特色词汇既有中国特色,又能让目标语读者很好地理解接受,起到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作用,显得至关重要。

一、关于中国特色词汇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涵。

不同的语言受各自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

中国特色词汇是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领域表达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

它们是社会现象的表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简要说来,中国特色词汇有三个特点:独特性、文化内涵、英语中没有相对应的词。

例如,中国的“功夫”“风水”“太极”“四书”“五经”就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很难在英语中找到相应的词汇。

因此,如何正确翻译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这也是国内翻译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许多学者从翻译策略、翻译理论等不同角度对其展开了研究。

从翻译的目的论看中式菜肴英译的翻译策略

从翻译的目的论看中式菜肴英译的翻译策略

从翻译的目的论看中式菜肴英译的翻译策略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式菜肴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正逐渐走向世界舞台,其英译问题也随之凸显。

中式菜肴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

现有的翻译策略往往忽视了菜肴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翻译的目的,导致翻译效果不尽如人意。

有鉴于此,本文将从翻译的目的论视角出发,探讨中式菜肴英译的翻译策略。

本文首先将回顾翻译目的论的基本原理,并分析其在菜肴翻译中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通过对现有中式菜肴英译实例的分析,总结当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提出一套基于翻译目的论的中式菜肴英译策略,旨在更好地传递中式菜肴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华饮食文化的国际传播。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式菜肴英译的质量,还能为其他文化产品的翻译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中式菜肴的文化特性与翻译难点中式菜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盛誉。

在将其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翻译者面临着多重难点,这些难点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触及到文化的传递和接受。

中西文化在饮食习惯、食材选择、口味偏好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中文中的“红烧肉”直接翻译为“redcooked pork”可能无法让英语读者准确理解其烹饪方法和口味特点。

翻译者需要在保持原文文化特色的同时,尽可能地使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

中式菜肴的食材和制作工艺复杂多样,许多特定的食材和制作手法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如“豆芽”在英语中为“bean sprout”,但“豆苗”则没有直接对应的翻译,需要额外解释。

一些独特的烹饪技巧,如“炒”、“炖”、“蒸”等,虽然在英语中有对应词汇,但所表达的烹饪程度和方式可能与中文原意有所出入。

中式菜肴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故事。

例如,“宫保鸡丁”不仅仅是一道菜,其背后还有着与清朝官员丁宝桢相关的故事。

在翻译时,如何在不牺牲原有文化内涵的前提下,使外国读者理解并欣赏这些文化元素,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从目的论视角看贵州特色小吃的英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贵州特色小吃的英译

从目的论视角看贵州特色小吃的英译作者:孔倩茹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孔倩茹(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贵州贵阳 550025)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关中国菜的英译越来越受到翻译界的关注。

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数重视菜单中的文化方面,着眼于中国文化特色的保留,而对于文化方面的过多强调造成了对菜单翻译的实用性关注较少,对于贵州特色小吃的整理和翻译研究更是寥寥无几。

本文旨在以贵州特色小吃作为语料,从目的论角度出发进行实用性翻译,以促进贵州特色小吃的对外宣传。

关键词:贵州特色小吃;目的论;实用性翻译中图分类号:G62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2-0176-02一、引言随着贵州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贵州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

然而,很多人对贵州特色小吃的认识仍相当片面。

提到火锅,大家会想到四川、重庆,说起米线,眼前会浮现出云南过桥米线。

其实,贵州特色小吃种类繁多、颇具特色,绝不亚于其他各地小吃,尤其是以糟辣为主的特色小吃在贵州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

因此,为把贵州小吃介绍给更多人,对其进行翻译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表明,贵州特色小吃的翻译少之又少。

对于文化理解的匮乏和不足导致译者不假思索地采用直译法,甚至对在他国文化中难以理解的成分也不加删减或处理,如:贵阳丝娃娃直接译为Guiyang Silk Baby,恋爱豆腐果译为Love Fruit Tofu。

国内懂英语的人看到这样的翻译都会忍俊不禁,更不用说以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了。

不当的翻译不但起不到对外宣传的作用,恐怕还会让人一头雾水,望而却步。

针对其中存在的不足,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对贵州特色小吃的翻译方法,从而达到翻译的要求和目的。

二、目的论及其在翻译中的作用翻译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理论家Han Vermeer发展起来的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

翻译目的论以人类行为理论为指导,把翻译置于人类行为理论的范畴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菜名英译

- 226 -校园英语 /目的论视角下的中文菜名英译新疆人民武装学校/刘亚兰【摘要】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行为。

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从中文菜名的语言特征和中西方文化差异角度,通过实例对比分析菜名英译文本。

【关键词】目的论 中文菜名 翻译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

在经济日益发展和国际交流不断扩大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来到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而这其中,菜单是中国文化“外流”的一座桥梁,是餐饮服务人员和顾客的交流工具。

可以说,菜单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对外形象和中国的经济发展。

因此,规范中文菜名的翻译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分析中文菜名的英译,以达到英译菜单为国际友人理解和认同,从而更好的进行文化传播。

一、翻译目的论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弗米尔(Vermeer)1978年的《普通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是功能派翻译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其核心是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在弗米尔看来,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受众,即译文的接受者,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有着对译文的交际需求。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译文的语言特点,译文受众的文化背景,译文读者的感受等等。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以原文为基础的,有目的的行为,而这一行为过程必须遵循一系列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性法则,而最重要的法则就是目的法则,也就是说,译文取决于翻译的目的,而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目的法则,即翻译应能在译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诺德认为,在翻译领域,翻译行为有三个目的,译者的基本目的(如谋生),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发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的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体现原文语言的结构特点而采用的直译法)。

通常情况下,翻译行文的目的是指交际目的,是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的语际交流。

目的论视角下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异同

目的论视角下中外媒体对中国特色词语翻译的异同
够接受 的词语并非易事 。
( 二) 目的论
直译 、 音译 、 诠释 、 套译均无 法做出合理解释时 , 中外媒体运用
意译法将其翻译成 “ a l a y ma n ” , 做到 了对原词简单 明了翻译 的
目的论 由德 国功 能派 翻译理 论家费米 尔提出 ,目的论英 文S k o p o s 是希腊语 , 意 为 目的 。弗米 尔提 出了翻译 过程中应 当遵循 的“ 三大法 则” : 目的原.  ̄ . ] 1 ( s k o p o s ml e 1 、 连贯性原 则( i n — t r a -t e x t u a l c o h e r e n c e ) 和忠实性原 ̄( i f d e l i t y ol r e ) 以及忠诚原则 ( 1 o y a l t y p r i n c i p l e ) 。翻译 目的论是将 目的含 义运用在 翻译 理论 中, 也是 翻译行 为的 目的性 , 其核 心是 指翻译过程被翻译行为 最终所达 目的与翻译预期效果所决定 ,即翻译 目的决定翻译 手段 , 预期 的翻译效果决定 了翻译后期处理 的手段 。目的论对 于翻译来说具有举足轻重 的作用 ,目的论核心对不同文体 的 翻译处理具有较强指导意义 ,这也是本文从 目的论视角出发 对中外媒体对 中国特色词汇翻译异 同的基本依据 。
就要求从事外宣翻译 的工作人员掌握 中国特色文化的 同时讲 究一定翻译原则跟策略 。外宣 翻译 中中外 媒体翻译 中国特色
词汇和翻译其他 中国特色 习语所遵循 的原则 有所不同 ,下面
其次 , 对于 中国特色词汇 , 国外媒体还会根据 中文字面意
同时也更 容易被读者所 接受 。 与直译法不 同, 意译法更侧重译 文语气的顺畅 , 更符合 目的论的连贯性原 则。

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

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方法及策略研究作者:钟璨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27期摘要:中国特色文化在传播之中,对于词汇的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了定义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翻译方法与策略,为中国特色词汇英文翻译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方法;策略引言在我国文化不断发展和传播之中,我国的特色词汇在翻译上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中国特色词汇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些词汇的准确翻译直接影响着我国的多个方面。

在二十一世纪初期,我国就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了翻译方面的研究。

本文从中国特色词汇的定义和分类进行出发,并对中国特色词汇在翻译过程之中出现的翻译方法进行了叙述,将翻译过程之中使用到了音译方法、直译方法、直译加注释方法、音译加注释方法以及意译方法进行就全面的介绍,将其中包含的差异进行解释,从而为中国特色词汇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一、中国特色词汇的定义和分类(一)定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葛传椝最早将“中国英语”概念进行了提出。

他认为不论是传统的旧中国还是新中国,在表达过程之中会将我国传统特有的一些事物进行表达的。

例如,古代的科举考试、翰林院,近代的五四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等等,这些词汇在英语民族之中都不是常用的词汇,这些词汇可以成为“中国英语”。

由于“中国英语”的出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有效的传播。

中国英语和其他国家的英语进行比较,例如英国、美国或者是加拿大等等,中国音乐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表达方式也非常的合理。

很多学者对中国英语有着一定的界定,将中国英语作为规范英语为中心,将中国社会文化中的特定事物进行充分的表达,不会受到汉语母语的影响,采取音译和语义的方法将中国英语增加到英语交际之中,这就是中国特色词汇。

[1]中国英语在这几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特征,在音位、词汇以及语篇等三个方面进行表达。

葛传椝对中国英语的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点,中国英语和其他国家的英语有着相同的地方,由于中国英语具有客观的特点,在长时间发展之中不会衰落。

目的论视角下网络新词的特征及其英译策略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网络新词的特征及其英译策略探析

目的论视角下网络新词的特征及其英译策略探析摘要:随着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日益频繁、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一些流行的网络新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

因此,网络新词的英译工作已然成为摆在众多译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和文化使命。

本文将以翻译目的论为指导,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三个不同角度探讨网络新词汉译英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通过列举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新词、网络流行语及其英译版本,运用目的论进行比较分析,得出最佳的英文译本,将网络新词的语义和文化内涵准确地传递给接受语读者,实现网络新词在跨语言、跨文化交流中的有效性。

关键词:目的论;网络新词;翻译策略一、引言在信息时代,大量基于网络的新词出现,对传统语言和人们的口头表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目前,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越来越多具有特色的网络新语被翻译成英文,进入西方社会。

界定这些新词的特点,实施正确的翻译策略,有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利于西方社会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也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一些时尚新颖的词语在网络平台上迅速广泛传播。

这些非传统的新的表达形式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如形象生动,易于交流和传播,受到广大网民的青睐等特点。

网络新语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汉语拼音的缩写、英文字母的缩写、汉字的同音字、字母和数字的组合、句子的缩写,甚至是简单的图片表情。

这些文化表达方式出现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它们简洁、高效、易懂,容易被广大网民所接受。

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迅速增加,一些网络表大已经正式固定下来,其使用已经超越了网络本身,融入了公众生活。

就来源和出处而言,网络新词的出现和传播仍然取决于各种网络平台。

各类网民、电脑或手机的使用者,都是这类词语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最新的网络热词往往出现在网络聊天平台和各大社交网站的帖子中。

网络新词的出现可以说是持续不断,层出不穷。

它们确实已经渗透到了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可译性_郭旭明

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可译性_郭旭明

第28卷第11期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Vol.28 No.11 2007年11月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Nov.2007从目的论角度看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可译性郭旭明(湖南科技学院 外语系,湖南 永州 425100)摘 要:汉语文化负载词是指那些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或习语,它们反映了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

由于其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其可译性若用传统译论的标准来评价则非常之低。

但若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探讨则其可译性大大提高。

目的论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手段”,其翻译标准是“充分”。

根据该标准,只要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译文在译语语境中能充分达到翻译目的的要求,从而充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不管译者采取何种翻译手段,管它是直译、意译,还是二者之中和,都可以认为该译文很“充分”,该源语文化负载词具有“充分”的可译性。

关键词:汉语文化负载词;目的论;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07)11-0184-03为了更快、更好地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强国,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我们一方面要向他国,尤其是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把我们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介绍给其它国家。

而汉语文化负载词正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精华,它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讨论它们的可译性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前也曾有人讨论过文化负载词的可译性,但多是运用传统译论的观点来评价其可译性,故多认为其可译性极低,有人甚至认为它们不可互译。

本文作者认为这不利于指导翻译实践,因为这容易使译者对译好这类词丧失信心。

我们必须寻找新的翻译标准来评价这类词的可译性从而更好地传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西方之间的文化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目的论看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作者:于凌云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17期摘要:《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中国政府官方文件,是国内外人士了解中国最新国情和发展趋势的权威信息来源,其翻译受到中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然而其文本含有大量中国特色词汇,无疑给翻译增加了难度。

本文从目的论出发,以2013-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文本,采用对比分析、例证法和归纳法对中国特色词汇进行了分类研究,并结合大量实例探讨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策略,为译者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灵活选择翻译策略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目的论;政府工作报告一、目的论指导下的政府工作报告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

这一理论由汉斯·弗米尔提出,他认为“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达到预期目标采取的策略”,“决定译文的不是原文而是翻译的目的”[1]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原作者的写作意图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和技巧。

目的论指出“翻译行为及翻译的实质是一种有目的的跨文化交际。

”[2]弗米尔还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目的原则”,译文由其目的决定;“连贯原则”,译者需遵守语内连贯和语际连贯原则;“忠实原则”,译文与原文之间必须有连贯性。

其中目的原则统摄其他原则,忠实原则服从于连贯原则。

在目的论中,为什么要翻译原文,以及目的语文本的功能是什么,是译者必须知道的。

[3]根据赖斯对文本类型的分类,政府工作报告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政论文,属于信息类文本,它不仅对政府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帮助其他国家了解中国方针政策及社会发展的平台,具有交际和对外宣传的目的。

同时,其权威性及严谨性要求译者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及责任感,译者应确保用词准确,避免误解,不添加任何个人情感。

因此,译者应在充分理解政府工作报告的功能和目的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翻译,确保译文能实现原文所要达到的交际和外宣目的,从而展现一个良好的大国形象。

二、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特点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涉及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具中国特色。

它主要涉及了对过去一年政府工作的回顾,当前主要工作任务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基本规划,是了解中国目前发展情况的权威来源。

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发布充分显示了我国是由人民当家做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国家。

就国内而言,它为政府各部门工作提供了基本方向,为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有效监督提供了参考;就国际而言,它是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并与中国进行友好交流的一架桥梁,因此具有重要的意义。

“汉语语言系统中最能体现语言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中国社会生活、新颖独特的词汇,即“中国特色”词语,同属“文化负载词”范畴。

”[4]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言简意赅,但内涵丰富,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以数字缩略形式,四字结构出现。

数字缩略形式的中国特色词汇将内涵丰富的多个内容简单的缩略成两三字,简单易读,便于记忆。

四字结构词语如万众一心,共克时艰(work together as one to surmount all difficulties)等,结构对称,押韵平衡,读起来铿锵有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中国特色词汇还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

2014年新增的“中国梦”(Chinese dream), 2015年的“有权不可任性”(powers should not be held without good reason),2016年的“分享经济”(a sharing economy)等越来越多的新词汇给中国特色词汇增添了新的色彩。

根据中国特色词汇含义,特点和内容,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可分为数字缩略词,四字结构,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生态等七类。

在2013年至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国特色词汇共有352个。

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主要运用六种翻译方法,其中直译是最常用的翻译方法,所占比例达到35.80%,意译和直译加注释使用的比较广泛,分别占了34.66%和11.36%,词类转换使用的最少,只占了3.13%。

其他翻译方法包括音译及音译加注释。

三、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词汇翻译策略分析(1)直译直译即忠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的翻译方法。

运用直译的翻译方法翻译中国特色词汇,能够保留汉语的形式,内容和修辞,有利于传播中国特色文化,使西方人了解中国。

一般来说,在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外国人十分熟悉的中国特色词汇,带有数字且意义丰富的中国特色词汇,中国的方针,政策和计划以及易懂,形象的比喻都可以运用直译的方法。

如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译文是“the Two Centenary Goals”。

“两个一百年”是中国梦的两个宏伟目标。

这类带有数字的中国特色词汇一般都蕴含丰富的含义,如果采用直译加注释或意译的翻译方法,虽然能让外国人明白它的准确含义,但会使译文冗长繁杂,不易于表达和记忆,而直译则更能让西方人了解熟悉中国文化和新政策新变化,从而达到对外宣传的目的。

需注意的是,在翻译中国的方针,政策,战略构想与计划时,由于中英语言语系不同,一些词汇的顺序需要调整,从而符合英文的句式和语法。

如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independent foreign policy of peace)。

另外,由于中英语言存有较大差异,英语简洁明了,逻辑性强,而汉语则多用修饰语来加强语气,因此在采用直译的方法时,还应注意避免出现“中式英语”的出现。

如“加快经济改革步伐”,若直译为“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economic reform”,“the pace of” 则为画蛇添足,“to accelerate economic reform”才是地道的表达。

[5](2)直译加注释直译加注释即在保留原文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添加解释性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等。

这种方法能够弥补由于直译产生的误解以及信息缺失,从而易于接受者更清晰地理解原文,从而满足目的论中的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

一般来说,带有数字的中国特色词汇,蕴含中国古代文化因素的中国特色词汇可以运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

如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划定生态空间保护红线”的译文是“set a red line that the country's total area of ecological spaces should not fall below”。

在中国文化中,“红线”有“警告”的意味,生态保护红线是生态环境安全的底线,是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另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

若直译为“red line”,外国人因不了解中国文化国情只能想象出红色的线而不能理解它的抽象含义和实际意义。

因此为了提高准确性和可读性,采用直译加注释的翻译方法。

(3)意译意译是只忠实于原文内容,不拘泥于原文结构形式与修辞手法的翻译方法。

翻译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自我提高自我创新的过程,意译能够实现传递信息的目的,使译文看起来更加自然流畅。

一般来说,对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四字结构形式,成语,古语和流行词汇的翻译,需要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

如在2014年和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齐心协力”和“万众一心“的译文是“work together as one”。

成语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齐心协力这一成语源自《墨子》,“齐心”意为“同心”,“协力”意为“共同合作”,“万众一心”意为“千万人一条心”,形容团结一致。

这两个成语在翻译成英文时都找不到合适的对应语,因此译者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都译为“work together as one”。

这也彰显了中国文化和汉语的丰富和博大精深。

再如,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上下同欲者胜”这一古语译为“Success belongs to those who share, from top to bottom,in one purpose.”显然在英语中无法找到其对应语,因此翻译古汉语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意译。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意译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使译文丧失美感和简洁性,因此需要根据翻译的目的来判断意译是否可行。

同时,意译并不等同于完全的自由翻译,还需遵守忠实原则,使译文最大程度忠实于原文。

(4)省略法根据目的论,翻译追求的并不是字与字间的对等,而是要实现一定的目的。

中文多重复,英文重简洁,因此在中译英时,省略是一个很重要的翻译方法。

省略法就是使用删除或是兼并的方法省去重复的或是不必要的词汇。

一般来说,省略可用于同义词,叠词以及带有重复词语的排比句。

如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攻坚克难”的译文是“ worked to overcome obstacles”。

在汉语中,“攻坚”这个词语里面含有“克难”的意思,因此在翻译时,只翻译一个词语即可。

再如“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的译文是“building a service-oriented,accountable, law-based and clean government”。

在汉语中,为了构成排比,增强语气,“政府”一词重复了四次,但是根据英语语法,只在最后一次出现即可。

若直译为“a service-orientedgovernment, accountable government, law-based government and clean government”,那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了。

(5)增词法增词法是在翻译时按意义,修辞和句法上的需要增加一些词来更忠实通顺的表达原文的思想内容。

它与省略法相对,在英译汉中使用较多,在汉译英中使用较少。

如在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译文是“ The project to improve nutrition of rural students”,“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是中央财政先后拨款160亿元用于解决2600万贫困地区学生吃饭经费不足的一项健康计划。

“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里的“学生”实际上指的是贫困地区的学生。

为了确保译文传递的准确性,这里需要采用增词法。

当原文表达的很含蓄时,为了满足目的论三大原则,增词法是很重要的一种方法。

但是,忌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如“改造传统产业”的译文是“transform traditional industries”。

而另一种译法“accomplish the transformation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在语法上没有错误,看起来似乎也很高级,但其实是将简单变复杂了,是没有必要的。

(6)词类转换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不同,原文中有些词在译文中需要转换词类,才能使英语译文通顺自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