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游褒禅山记》有感_读后感

合集下载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的一篇游记。

读游褒禅山记,你打算写些神门读后感呢?先来看看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一写游记,除了在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外,当然还可以写作者的感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说来,在游记中带一些抒情成分比较常见;借着记游发许多议论,而不失去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这却需要工夫。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到了这样,它在千百年来是深深地为读者所喜爱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本来以写议论文见长。

在这篇游记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

在这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中,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

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所发议论立下根基。

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

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记游,文字虽然不多,但它却给读者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

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

第一个小部分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

它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

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作者根据碑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

第二个小部分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第三个小部分写“后洞”,这是褒禅山奇险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

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游褒禅山记读后感1一代大文豪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尽志可以无悔”这个观点。

我十分认同。

列宁曾经说过:“人没有理想就成了动物,理想推动着进步。

”由此看来,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理想、志向。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志向,取得成功。

有一位作家就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奋斗。

”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奋斗的意义远大于成功。

而王安石提出的“尽志”不就是指在通向成功之路上的“奋斗”吗?是的,成功源于奋斗。

但是,奋斗并不都一定成功。

有些奋斗者历尽艰难困苦却与成功无缘,或者因为各种原因没能看到成功,但他们的奋斗为后继者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他们的奋斗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历史不会单凭成败论英雄。

就像提出“尽志可以无悔”的王安石,他试图变法,改善百姓的生活,他用尽了一些方法,努力奋斗过,但最终没有成功。

他尽了他最大的努力,他可以问心无愧。

我们后代也同样不会因为他的失败而视他为一个无能的失败者。

他竭力争取的过程不同样值得我们钦佩吗?人生正如一条曲线,转折多变,人们总希望自己的一生能像一条直线那样一帆风顺,然而,却时常事与愿违,曲线的人生需要经受许多磨练。

尽了力不能获得成功的事在这样的人生中屡见不鲜。

如果只是因为尽了力却不能成功而一蹶不振,那怎能获得成功?所以,失败了并不要紧,只要你认为在这条路上尽了力,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

只要生命不止,就奋斗不息;只要没有成功,就继续努力,就算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也是不需要觉得悔恨的,因为“尽志可以无悔”。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2宋代大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到一段这样的话: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4篇尽志无悔――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感。

实在令人叹服。

②人生、治学,亦如游山。

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③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

郑板桥曾说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于断岩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正是青松的高贵的品质。

④立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贡献。

达尔文22年写成《物种起源》,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苏武羁留匈奴19年的遭遇中,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持民族气节、忠于祖国的爱国志士,最后“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

蒲松龄屡试不第,便引诗自励:“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最终便写成《聊斋志异》,留名青史。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⑤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

追溯以住历史,也并非人人能至“险远之地”,“壮志难酬”之人也并不是没有,“长使英雄泪沾襟”之人更不在少数。

然而,“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

人生、治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险也罢,难也罢。

有志之人定将“上下而求索”而至险远之地,便可无悔矣。

谭嗣同一代烈士,从小便立志救亡图存、救民于水火,但他一心主持的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而被捕于狱,题一诗于狱壁说:“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他甘愿为变法牺牲,希望以自己的鲜血报答皇上,警醒世人。

⑥有志者,有所成就,实为一大壮美。

有志者,无所成就,亦为一大壮美。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的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以小见大,借游山说明治学的道理:一是反对半途而废,提倡深入探索,并分析了“志|”、“力”、“物”“三个条件”及其相互关系;二是反对道听途说,以讹传讹,主张探本索源,深思慎取。

这两点讲的虽只是治学,但却反映了王安石那种百折不回、敢于创新的改革家的思想作风,在今天仍有启发意义。

王安石在游记中说:古人对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进展了观察,往往有心得,是因为他们思考问题很深刻而且没有什么东西不加以观察,道路平坦,间隔又短,游览的人就多;道路艰险,间隔又长,来到的人就少。

世界上的奇妙雄伟的壮丽很不平常的风景,却往往产生在艰险遥远、人们很少到达的地方。

所以,不是有理想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理想,又不盲从别人停滞不前,走到黑暗得看不清路的地方,没有外力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目的地,但是足力完全可以走到(却没有走到),这在别人看来是可笑的,在自己看来是值得悔恨的;尽了我的心,仍然不能到达目的地,自己可以不懊悔,又有谁能嘲笑我呢?无论办一件什么事,大事也好,小事也好,只要尽心尽力地去干,都是成功的,至于结果如何,那是另一回事。

马家军拥有“东方神鹿”之称的王军霞,在奥运会获得了5000米跑世界冠军,在10000米跑时只得个亚军,但她尽心尽力去拼搏了,仍然是的自豪与骄傲。

马庆洲经常说:“干事努力不努力是我们个人的事,成功不成功是上帝的事!”我们只能努力去干每一件力所能及的事,至于结果如何,不是我们所能左右的。

就象文学创作,马庆洲在一些报刊上谈到:“写出来是第一种成功,刊登不刊登都是第二种成功。

”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世界上很多事,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有些事情今天看来可能是成功的,明天再看时可能就又是失败的;一些事今天看来是失败的,明天再看又是成功的。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范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范文1我看“尽吾志可无悔矣”——死亡可以等于新生。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我看来是一个英雄在纸上雕刻下来的印记。

他在里面所表达的向上精神,在我看来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这种精神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可以想象,也像是一个双刃剑一样的,能够轻而易举的摧毁任何一个坚强的人。

王安石不就是这样的例子吗,在他的晚年,变法失败后心里只怕是只剩下一片废墟,曾经的豪言壮语化作乌有,成为了世人所抛弃的遗骸。

所以,“尽吾志可无悔矣”诸如此类的话,只怕是只有在年轻气盛的时候才能说得出的了。

当年的王安石,刚过而立之年,与朋友共登褒禅山。

当他们极具冒险精神的一起拥着火把走进山洞的时候,恐怕还没有人会注意到后面的事情。

就在他们看见各式各样的奇异景物的时候,有人倦怠了,说了一句“再不出火苗就没了。

”其他人这时才从身边奇异的景物回过神来,看了一下那簇火苗,心中一种莫名的陌生感骤然升起——是的,每个人都在在意着游山玩水的事情,自然也就没有关注身边的这簇火苗了。

而当他们现在看到这簇火苗的时候,心里又有多少滋味是能够表现出他们对这簇火苗的信任的呢。

或许在那时,他们心里更多的是自己被困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山洞里的情形。

所以,一行人便一起走出了山洞。

当他们出来后,发现了事实是“火尚足以明也”。

于是一行人便开始责怪起那个提议出来的人来了。

王安石当时也觉得自己未能玩的尽情,实在是有憾。

但是我觉得他一定是正视了自己害怕被困在山洞里的想法,因为文章中写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其中的“物”,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照亮一行人的火把。

所以,王安石虽然觉得自己此行有憾,可是他绝对不会对那个“怠者”有过多的责骂,顶多算是发发牢骚而已。

相反,如果那个怠者会因此而生气,那只能是他自己的问题。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在辞职回家的归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后,以追忆形式写的一篇游记。

读游褒禅山记,你打算写些神门读后感呢?先来看看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希望你有所收获。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一写游记,除了在记叙所见到的山川景物、人情风俗外,当然还可以写作者的感触,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般说来,在游记中带一些抒情成分比较常见;借着记游发许多议论,而不失去游记体裁的文学意味,这却需要工夫。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作到了这样,它在千百年来是深深地为读者所喜爱的。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古文家,本来以写议论文见长。

在这篇游记中,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长处,不多写景物,而是尽量就他游览后的感触大发议论。

在这篇六、七百字的文章中,记游的部分和发议论的部分约各占一半。

而在记游的部分中,几乎处处是为后面所发议论立下根基。

后面发议论的部分,都是回应前面。

文章的结构很严密,通篇显出作者的精心安排。

前半篇记游,文字虽然不多,但它却给读者清晰地描绘出了褒禅山的特殊风貌。

它可以分为三个小部分。

第一个小部分写褒禅山的环境和它的历史。

它写了褒禅山的得名,写到褒禅山的禅院,写到华山洞,还写出了从禅院到华山洞的远近距离。

禅院与华山洞之间,“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作者根据碑文考订了华山洞应作“花山洞”,显出了作者笔墨的闲暇。

第二个小部分写华山洞的“前洞”,只写了四句:“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第三个小部分写“后洞”,这是褒禅山奇险的所在,是它最值得游览的地方,描写比较多。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几句,写出了它的不同寻常的幽深。

作者写他游“后洞”时,“予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这一方面是叙述当日的游踪,一方面也是反衬了后洞的奇险莫测。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
【篇一:尽志无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感。

实在令人叹服。

人生、治学,亦如游山。

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

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

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

郑板桥曾说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于断岩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这正是青松的高贵的品质。

立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贡献。

达尔文22年写成《物种起源》,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苏武羁留匈奴19年的遭遇中,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持民族气节、忠于祖国的爱国志士,最后“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

蒲松龄屡试不第,便引诗自励:“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最终便写成《聊斋志异》,留名青史。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精选20篇)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精选20篇)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精选20篇)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精选20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游褒禅山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褒禅山记读后感篇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当你有一个目标,而又无法实现它时,仔细想想,你是没有能力去实现还是没有胆量去实现呢?王安石说得好:“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真正的宝物没有一个是在你的面前摆好了的,一定是要你用意志、能力与作为坚强后盾的物质条件去奋斗得来的。

然而,先有志,其次是力,再次是物。

只有先敢想,才能敢做。

假如你连想都不想,更何况做好它呢?思想永远是跑在身体前面的。

目标确定了,只有你去想好你该如何做,一条有你的思想开辟的路就已经在你眼前了。

然而,“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沿着自己所想好的线路前行,会不仅仅遇到自己思想上已经制定出计划如何克服的困难,还会有意料之外的。

唯一的办法,只有将每一个困难的背后都看作是一个小目标,暗示自己能冲过去,不知不觉地你就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几分钟前仰望观叹的山顶了。

因此,有“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意志、能力兼备,假如仍寻不见自己的目标、得不到别人的认同,则还差一“物”也。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定的物质条件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的物质条件,是指真正的体验与身处其境的感受,或者行进途中的动力。

空想,是绝对不能将你推进半步的。

这令我想起了《殷芸小说》中的一则故事。

有贫人止能办只瓮之资,夜宿瓮中,心计曰:“此瓮卖之若干,其息已倍矣。

我得倍息,遂可贩二瓮,自二瓮而为四,所得倍息,其利无穷。

”遂喜而舞,不觉瓮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读《游褒禅山记》有感
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

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一感慨。

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呢?
“有志者事竟成”。

而放眼纵观古今中华千百年的历史,这句话是固然正确的。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负重,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兴了国家;
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

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

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着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瞻仰。

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

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远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

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诸努力也是不行的。

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确立了志向,还要要像越王勾践
一样不畏重重阻挠;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还要像谭嗣同一样永远心系祖国……
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而应是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

往往志向设立的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

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

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