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秋思》《感梅忆王立之》《南乡子》《闾门即事》《回乡偶书》等阅读理解答案与赏析

张籍《秋思》张仲素《秋夜曲》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夜曲(唐)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以上两首七言绝句均以秋天为背景,以思念为内容,试比较两诗不同之处。
答:从描写的对象来看,前者写的是游子,表达了他在外思家怀乡之情,后者写的是思妇,表达了她对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牵挂之情。
从写法上看,前者以叙说为主,寄情于事,通过一个寄发家书的场景,表现了游子复杂心态,后者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摹声绘色,写出思妇的情浓意重。
【对比赏析】:《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此诗描写的是宦游在外的诗人,面对秋天的景物写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及行动细节,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深深思念。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秋夜诗》是唐代诗人张仲素创作的一首闺怨诗,此诗前三句描写了漏壶滴水,天边轻云,秋虫夜鸣的秋夜景象,此诗最后一句却直接表露出闺阁女子对丈夫的思念和担忧的真挚情感,借景抒情,细腻温婉。
这首七绝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开头两句中,分别连用了“丁丁”、“漫漫”两个叠词。
前者形容漏水的声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表面上描写秋夜时间之长,实际上是为了暗衬闺中女子思念戍夫的时间之长。
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
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随着月光的露出,诗人又把笔转到了对秋虫的描写。
新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课时同步练习25古诗两首回籍偶书赠汪伦1附答案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6单元课时同步练习-25古诗两首《回
籍偶书》《赠汪伦》(1)附答案
一、依照古诗内容填空
贺知章小时候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
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小孩,小孩们()问:“()?”
二、填一填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客()汪()何()
容()注()河()
三、涂一涂
把熟悉的词涂上颜色。
比一比,看谁先取得红旗。
四、连连续
五、游乐园
下面是九个成语,请在空格里填上“两”或“二”。
()全其美三心()意势不()立
一干()净三天()头一穷()白
三长()短接()连三数一数()
参考答案:
一、贺知章小时候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
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小孩,小孩们(笑着)问:“(您从哪里来呀)?”
二、客(客人)汪(汪洋)何(如何)
容(容易)注(关注)河(河水)
三、略
四、
五、(两)全其美三心(二)意势不(两)立
一干(二)净三天(两)头一穷(二)白三长(两)短接(二)连三数一数(二)。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回乡偶书(二首)·贺知章|注释|翻译|赏析|讲解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回乡偶书》由贺知章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
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
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
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
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
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其二》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注解】①《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致仕还乡时所作。
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
②老大:年纪大了。
③乡音:家乡的口音。
④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⑤衰:减少,疏落。
⑥镜湖: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lù),方圆三百余里。
【韵译】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斑白。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翻译】《回乡偶书·其一》作者:贺知章我在年少时外出,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故乡。
我口音虽未改变,但我那双鬓却已经斑白。
所有儿童们看见我,都没有一个认识我的;他们笑着互相问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呀?《回乡偶书·其二》作者:贺知章离别家乡已很长时间了,回家后才知道家乡的人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只有门前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依然像往日那样漾着清波。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回乡偶书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
解析:选BE B项,“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与诗文不符。
E项,“令人迷惘”错,这些词主要营造了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6分)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内容的能力。
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归家的欣慰,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表达了一种不被儿童认识的伤感。
第二首,“近来人事半消磨”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第一首诗的情感:初回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
(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客”。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诗的情感:物是人非的感伤。
(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同步练习

六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学期古诗阅读理解同步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诗文赏析,韵无穷。
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作者)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这是第二首,除了这两首诗,我还知道他写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通过诗人归乡后发现改变的“________”和不变的“_________”之间的对比,流露出作者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 朗读古诗《游园不值》,完成练习。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
[1]补充古诗。
[2]看拼音,写词语cāng tái(____)lián xī(____) chái fēi(____)[3]解释词语。
(1)应怜:____________________(2)屐齿:____________________(3)小扣:____________________(4)柴扉:____________________[4]古诗赏析(1)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______),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2)诗歌题目中的“值”是______的意思,题目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3)《游园不值》是_____ (朝代)诗人_____ 所写,诗人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耐人寻味。
诗中写得非常形象又充满哲理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是:______________(4)与《游园不值》中的蕴含哲理的诗句一样,还有苏轼《题西林壁》中的______,______ 。
【阅读重点】 古诗《 回乡偶书 》赏析 _ 006

回乡偶书唐代· 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
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
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偶书:偶然写的诗。
偶: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是随时有所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
老大:年纪大了。
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乡音:家乡的口音。
无改:没什么变化。
一作“ 难改”。
鬓毛: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
一作“ 面毛”。
【创作背景】天宝三载(公元744年),贺知章辞官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此时他已有八十六岁,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
这首组诗就是他回到故乡后所写。
【赏析】这是一首久客异乡、缅怀故里的感怀诗。
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
“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一开始,就紧扣题目,单刀直入,点明离家与回乡相距年岁之久、时间之遥,其中已蕴藏着很深的感慨。
这感慨在同题第二首诗中即有明白的描写:“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山河依旧,人事消磨,将自然的永恒与人生的多变作了鲜明的对照。
这里是明写,在“少小离家老大回”中是隐含,表现手法不同,艺术效果也不同。
第二句“乡音无改鬓毛衰”用的也是对比法,但不是自然与人生的对比,而是语言与鬓发的对比。
语言习惯一经形成,虽经岁月磨砺也难以更改;美好青春难以永驻,童颜黑发转眼即可衰颓。
“乡音无改” 既是故乡在诗人身上打下的永远抹不掉的烙印,又是诗人亲近故乡儿童的媒介,所以弥足珍贵;“鬓毛衰”本是离乡数十年来宦游奔波的必然结果,幸而叶落归根,在白发飘萧的垂暮之年,终于返回朝思暮想的故乡,因而倍觉幸运。
诗人这时的感情是悲喜交集,感慨与激动参半。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
《渡汉江》《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渡汉江》《回乡偶书》阅读答案对比赏析【阅读理解题目】: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回乡偶书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从情绪上看,甲乙两诗有何不同?(2)联系两首诗的具体情境,结合自己的想象,将作者的情绪、心理加以推衍。
【参考答案】:(1)甲诗描写的是远谪另外重返家乡,情怯;乙诗描写的是宦达荣归,惊喜。
(2)提示:甲:作者远谪岭外,多年未接家中书信,不知家中情况,推想凶吉多少,父母妻子生死不知,想问又不敢问,据此推想。
乙:作者在外为官,老归乡里,从乡音不改,故乡情深去想。
【问题】渡汉江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本诗系作者从被贬之地岭南逃回洛阳,途中汉江时所作。
1.首句中“断”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参考答案】:1.写出了诗人与亲朋音讯隔绝的现实,更突出了诗人的思家之切。
2.诗人因为自己被贬谪又逃归的特殊身份不敢向从家乡来的人问讯;表现了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的矛盾而焦虑复杂的心情。
(意思对即可)【对比赏析】:《渡汉江》是唐代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一首五言绝句。
诗中描写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
表达了诗人强自抑制的思乡之情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
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诗歌鉴赏练习带答案解析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诗歌鉴赏练习带答案解析XXX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经典诗歌鉴赏练带答案解析一、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1.诗文赏析,韵无穷。
回乡偶书(其二)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________(朝代)诗人________(作者)一共写了两首《回乡偶书》,这是第二首,除了这两首诗,我还知道他写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
2)本诗通过诗人归乡后发现改变的“________”和不变的“________”之间的对比,流露出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2.课内阅读。
早春呈水部XXX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
XXX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1)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所展示的画面。
(2)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3.浏览《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触感染不一样的雨。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XXX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从这首诗的题目上看,这是一场________(季节)的雨。
2)诗中描写“雨前”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中”的诗句是“________”;描写“雨后”的诗句是“________”。
3)①从全诗来看,墨客所描写的雨是(________)。
A.和风细雨B.毛毛细雨C.连绵阴雨D.疾风骤雨②这样选择是因为诗中的“________”四个字和“________ ”三个字给出了答案。
4.诗词浏览。
XXX归何处宋]XXX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XXX,XXX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者写的应是________时节,表现了强烈的________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其一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第一首诗用“少小离家老大回”写出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概括写出自己数十年来客居他乡的事实,暗含自己长期不能归乡的感伤情绪。
B.第一首诗后两句借儿童问话这一细节,既表现了儿童天真可爱的一面,也描摹出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
C.第二首诗可以看作第一首诗的续篇,诗人回到家乡以后,耳闻目睹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感慨少小时的玩伴中有不少再也见不着面了。
D.第二首诗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故居门前镜湖水没有什么改变,实际上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感慨:故乡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样子,变化太大了。
E.两首诗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很多,如“少小、老大、近来、旧时”等,这些词语的运用使读者产生了在时空中穿越的感觉,令人迷惘。
解析:选BE B项,“儿童因不认识诗人而故意捉弄诗人的狡黠心理”与诗文不符。
E项,“令人迷惘”错,这些词主要营造了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产生的?(6分)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内容的能力。
第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表达了归家的欣慰,而“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则表达了一种不被儿童认识的伤感。
第二首,“近来人事半消磨”表达了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
答案:第一首诗的情感:初回家乡的欣慰和老大体衰的感伤。
(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因:欣慰于久别回乡,又闻乡音;伤感于离家太久,家乡后辈以我为“客”。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第二首诗的情感:物是人非的感伤。
(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原因:回到家乡后,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人事消磨”,物是人非。
(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