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循迹避障小车方案设计书
智能寻迹小车方案

基于51单片机的自动寻迹避障小车设计方案一.系统方案的论证与比较根据设计要求,本系统主要由控制器模块,电源模块,寻迹传感器模块,避障传感器模块,直流电机及其驱动等模块构成.为较好的实现各模块的功能,我们分别设计了几种方案并分别进行了论证.1.1车体设计方案1:采用底部为三轮的车体,其中并排的两个轮子分别有不同电机控制,另一个轮子选用万向轮。
方案2:采用底部为四个轮子的车体,其中左右各一对轮子分别由不通连杆连在一起,并分别由不通电机控制。
方案一和方案二在电机控制那块大体相同,但是方案一选用了万向轮,车子动起来时有时不能确保其路径,特别是直线行进时。
所以我们最终选用了方案二。
1.2控制器模块方案1:采用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 作为控制器.CPLD可以实现各种复杂的逻辑功能,规模大,密度高,体积小,稳定性高,IO资源丰富,易于进行功能扩展.采用并行的输入输出方式,提高了系统的处理速度,适合作为大规模控制系统的控制核心.但本系统不需要复杂的逻辑功能,对数据的处理速度的要求也不是非常高.且从使用及经济的角度考虑我们放弃了此方案.方案2:采用单片机作为控制器。
51系列的单片机由于其价格低廉且资料多,发展比较成熟。
这里我们选用STC公司的89C52RC型号的单片机,它有32个IO接口,内部有256B 的RAM和8KB的ROM,3个16位的定时/计数器以及6个中断源,而且可以可以在线编程,便地实现程序的下载与整机的调试。
1.3电源模块1.3.1供电部分由于本系统需要电池供电,我们考虑了如下集中方案为系统供电.方案1: 采用10节1.5V干电池供电,电压达到15V,经7812稳压后给支流电机供电,然后将12V电压再次降压,稳压后给单片机系统和其他芯片供电.但干电池电量有限,使用大量的干电池给系统调试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我们放弃了这种方案.方案2:采用7.2V可充电式锂电池串7给直流电机供电,经过7805稳压得到+5V 电压,稳压后给单片机系统和其他芯片供电.锂电池的电量比较足,并且可以充电,重复利用,因此,这种方案比较可行.因此,我们选择了这种方案.1.3.2稳压部分方案1: 采用两片7812将电压稳压至12V后给直流电机供电,然后采用一片7809将电压稳定至9V,最后经7805将电压稳至5V,给单片机系统和其他芯片供电,但7809和7805压降过大,使7809和7805消耗的功率过大,导致7809和7805发热量过大,因此,我们放弃了这种方案.方案 2:采用两片7812将电压稳压至12V后给直流电机供电,然后采用2576将电压稳至5V.2576的输出电流最大可至3A,完全满足系统要求.综上考虑,我们选择了方案2.1.4寻迹传感器模块方案1:用光敏电阻组成光敏探测器.光敏电阻的阻值可以跟随周围环境光线的变化而变化. 当光线照射到白线上面时,光线发射强烈,光线照射到黑线上面时,光线发射较弱.因此光敏电阻在白线和黑线上方时,阻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将阻值的变化值经过比较器就可以输出高低电平.但是这种方案受光照影响很大,不能够稳定的工作.因此我们考虑其他更加稳定的方案.方案2:用红外发射管和接收管自己制作光电对管寻迹传感器.红外发射管发出红外线,当发出的红外线照射到白色的平面后反射,若红外接收管能接收到反射回的光线则检测出白线继而输出低电平,若接收不到发射管发出的光线则检测出黑线继而输出高电平.这样自己制作组装的寻迹传感器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是工作不够稳定,且容易受外界光线的影响,因此我们放弃了这个方案.方案3:用RPR220型光电对管.RPR220是一种一体化反射型光电探测器,其发射器是一个砷化镓红外发光二极管,而接收器是一个高灵敏度,硅平面光电三极管.RPR220采用DIP4封装,其具有如下特点:塑料透镜可以提高灵敏度.内置可见光过滤器能减小离散光的影响.体积小,结构紧凑.当发光二极管发出的光反射回来时,三极管导通输出低电平.此光电对管调理电路简单,工作性能稳定.因此我们选择了方案3.1.5避障传感器模块方案一:采用碰撞开关避障。
智能循迹避障声控小车设计 毕业设计

智能循迹避障声控小车设计摘要系统主要由红外避障模块、声控模块、光电寻迹、电机驱动及语音播报模块组成。
采用P89V51单片机作为智能小车控制核心。
系统能实现对线路进行寻迹,小车可以前进或后退,遇到障碍物可以自行停止并可以实现反向运行,系统可以利用声音控制小车的启停。
整个系统小巧紧凑,控制准确,性价比高,人机互动性好。
关键词:P89V51单片机;红外避障;线路寻迹;直流减速电机ABSTRACTSystem is mainly by infrared obstacle avoidance module, voice module, opto-electronics and motor drive tracing module. Used as a single-chip smart car P89V51 control core. System can realize the tracing lines, cars can go forward or backward, encountered obstacles can stop and reverse operation can be achieved, the system can use voice to control the start and stop car. Compact the entire system to control the accurate, cost-effective, goo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KEYWORD:P89V51MCU;Infrared obstacle avoidance;Tracing;DC motor speed目录1 系统设计 (1)1.1 设计要求 (1)1.1.1 基本要求 (1)1.1.2 扩展部分 (1)1.2 总体设计方案 (1)1.2.1 基本模块设计方案论证与比较 (1)1.2.2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5)2 单元硬件电路设计 (6)2.1 光电对管寻迹模块 (6)2.2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 (6)2.3红外避障模块 (7)2.4 单片机P89V51核心模块 (8)2.5 声控电路 (8)2.6 语音播报模块 (9)3 系统软件设计 (10)3.1主程序流程图 (10)3.2 传感器数据处理及寻迹程序流程 (11)4 系统测试 (12)4.1 硬件测试 (12)4.2 硬件与软件的联机测试 (12)5 测试数据及实验结果 (13)参考文献 (14)1 系统设计1.1 设计要求1.1.1 基本要求1、小车可以自动寻迹在设计好的线路上向前或向后跑。
循迹避障智能小车设计

循迹避障智能小车设计一、硬件设计1、车体结构智能小车的车体结构通常采用四轮驱动或两轮驱动的方式。
四轮驱动能够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和动力,但结构相对复杂;两轮驱动则较为简单,但在稳定性方面可能稍逊一筹。
在选择车体结构时,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和需求进行权衡。
为了保证小车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车架材料一般选择轻质且坚固的铝合金或塑料。
同时,合理设计车轮的布局和尺寸,以确保小车能够在不同的地形上顺利行驶。
2、传感器模块(1)循迹传感器循迹传感器是实现小车循迹功能的关键部件。
常见的循迹传感器有光电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
光电传感器通过检测反射光的强度来判断黑线的位置;红外传感器则利用红外线的反射特性来实现循迹。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小车的运行速度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为了提高循迹的准确性,通常会在小车的底部安装多个传感器,形成传感器阵列。
通过对传感器信号的综合处理,可以更加精确地判断小车的位置和行驶方向。
(2)避障传感器避障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小车前方的障碍物。
常用的避障传感器有超声波传感器、激光传感器和红外测距传感器。
超声波传感器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来测量距离;激光传感器则利用激光的反射来计算距离;红外测距传感器则是根据红外线的传播时间来确定距离。
在选择避障传感器时,需要考虑其测量范围、精度、响应速度等因素。
一般来说,超声波传感器测量范围较大,但精度相对较低;激光传感器精度高,但成本较高;红外测距传感器则介于两者之间。
3、控制模块控制模块是智能小车的核心部分,负责处理传感器数据、控制电机驱动和实现各种逻辑功能。
常见的控制模块有单片机(如 Arduino、STM32 等)和微控制器(如 PIC、AVR 等)。
单片机具有开发简单、资源丰富等优点,适合初学者使用;微控制器则在性能和稳定性方面表现更优,适用于对系统要求较高的场合。
在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需求和个人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控制模块。
4、电机驱动模块电机驱动模块用于控制小车的电机运转,实现前进、后退、转弯等动作。
智能循迹小车设计方案

智能循迹小车设计方案一、设计目标:1.实现智能循迹功能,能够沿着预定轨迹自动行驶。
2.具备避障功能,能够识别前方的障碍物并及时避开。
3.具备远程遥控功能,方便用户进行操作和控制。
4.具备数据上报功能,能够实时反馈运行状态和数据。
二、硬件设计:1.主控模块:使用单片机或者开发板作为主控模块,负责控制整个小车的运行和数据处理。
2.传感器模块:-光电循迹传感器:用于检测小车当前位置,根据光线的反射情况确定移动方向。
-超声波传感器:用于检测前方是否有障碍物,通过测量障碍物距离来判断是否需要避开。
3.驱动模块:-电机和轮子:用于实现小车的运动,可选用直流电机或者步进电机,轮子要具备良好的抓地力和摩擦力。
-舵机:用于实现小车的转向,根据循迹传感器的信号来控制舵机的角度。
4.通信模块:-Wi-Fi模块:用于实现远程遥控功能,将小车与遥控设备连接在同一个无线网络中,通过网络通信进行控制。
-数据传输模块:用于实现数据上报功能,将小车的运行状态和数据通过无线通信传输到指定的接收端。
三、软件设计:1.循迹算法:根据光电循迹传感器的反馈信号,确定小车的行进方向。
为了提高循迹的精度和稳定性,可以采用PID控制算法进行修正。
2.避障算法: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检测前方障碍物的距离,当距离过近时,触发避障算法,通过调整小车的行进方向来避开障碍物。
3.遥控功能:通过Wi-Fi模块与遥控设备建立连接,接收遥控指令并解析,根据指令调整小车的运动状态。
4.数据上报功能:定时采集小车的各项运行数据,并通过数据传输模块将数据发送到指定的接收端,供用户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
四、系统实现:1.硬件组装:根据设计要求进行硬件的组装和连接,确保各个模块之间的正常通信。
2.软件编程:根据功能要求,进行主控模块的编程,实现循迹、避障、遥控和数据上报等功能。
3.调试测试: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和测试,确保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并进行性能和稳定性的优化。
4.用户界面设计:设计一个用户友好的界面,实现对小车的远程控制和数据监测,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智能寻迹避障小车寻迹系统设计

智能寻迹避障小车寻迹系统设计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第二章智能寻迹避障小车寻迹系统设计1.任务任务一:产生智能寻迹避障小车沿黑线转圈的控制程序;任务二:产生智能寻迹避障小车带状态显示沿黑线转圈的控制程序;2.要求(1)能控制智能寻迹避障小车沿黑线实现转圈功能;(2)行走过程中小车一直压着黑线走,不得冲出黑线圆圈之外或之内;(3)智能寻迹避障小车可以从小于90度的任意方向寻找到黑线圆圈;项目描述该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在智能寻迹避障小车电机控制系统之上扩展寻迹电路,然后运用C语言对系统进行编程,使智能寻迹避障小车实现沿黑线转圆圈的功能,并且在行走过程中小车一直压着黑线走,不得冲出黑线圆圈之外或之内;当人为将小车拿开,再从小于90度的任意方向放置小车,小车应能重新找回轨道,并沿黑线继续转圈。
通过该项目的学习与实践,可以让读者获得如下知识和技能:继续掌握单片机I/O端口的应用;掌握红外线收、发对管的工作原理与控制方法;掌握数码管的工作原理与控制方法;掌握单片机C语言的编程方法与技巧;能够编写出智能寻迹避障小车沿黑线实现转圈功能的控制函数;必备知识2.1.1 关于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定义:在光谱中波长自至400微米的一段称为红外线,红外线是不可见光线。
所有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
现代物理学称之为热射线。
医用红外线可分为两类:近红外线与远红外线。
红外线发射器:红外线发射管在LED封装行业中主要有三个常用的波段,如下850NM、875NM、940NM。
根据波长的特性运用的产品也有很大的差异,850NM波长的主要用于红外线监控设备,875NM主要用于医疗设备,940NM波段的主要用于红外线控制设备。
如:红外线遥控器、光电开关、光电计数设备等。
红外线对管应用:本项目中,小车的寻迹功能采用红外线收、发对管实现。
具体工作过程如下:两对红外线收、发对管安装在智能寻迹避障小车底盘正前方,红外发射管一直发射信号,接收管时刻准备接收信号。
循迹避障智能小车设计(2023最新版)

循迹避障智能小车设计
循迹避障智能小车设计文档范本:
⒈摘要
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设计方案。
介绍了小车的硬件组成、软件设计和算法实现,以及测试结果和优化方案。
⒉引言
介绍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背景和应用场景,解释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⒊系统架构
详细介绍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系统组成,包括传感器模块、控制器、执行器等硬件部分,以及软件部分的整体架构。
⒋传感器设计
说明循迹避障智能小车所使用的传感器,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的选择原因和工作原理,以及如何与控制器进行连接。
⒌控制器设计
介绍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控制器设计,包括主控芯片的选择、引脚分配以及与传感器和执行器的连接方式。
⒍执行器设计
详细说明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执行器设计,包括电机控制模块、转向模块等的选择和工作原理。
⒎算法设计
阐述循迹避障智能小车所采用的算法设计,包括循迹算法和避障算法的原理和实现方法。
⒏系统测试与优化
描述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测试方法和实验结果分析,以及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的优化措施。
⒐结论
总结循迹避障智能小车设计的成果,评估其性能和应用前景,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⒑附件
提供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原理图、源代码、测试数据等附件,以供读者参考使用。
1⒈法律名词及注释
在文档末尾提供相关法律名词的注释,并进行对应解释,以确保读者对相关法律概念的理解和使用的合法性。
循迹避障智能小车设计

循迹避障智能小车设计[文档标题][目录]1.引言1.1背景1.2 目的1.3 范围2.需求分析2.1 功能需求2.2 性能需求2.3接口需求3.系统设计3.1 架构设计3.2 硬件设计3.3 软件设计4.硬件实现4.1小车底盘设计4.2 传感器选择与接口电路设计4.3 运动控制模块设计5.软件实现5.1 系统软件结构5.2 传感器数据处理算法实现5.3运动控制算法实现6.测试与验证6.1 单元测试6.2系统测试6.3 验证结果7.运行与维护7.1 环境要求7.2 运行指南7.3 维护指南8.附件8.1 原理图8.2Pcb设计文件8.3 程序源代码8.4 数据手册8.5 测试报告9.法律名词及注释9.1 名词定义9.2 注释说明10.结束语[1.引言]本文档旨在详细介绍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设计过程。
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硬件实现、软件实现、测试与验证、运行与维护等多个章节。
[2.需求分析]2.1功能需求在该章节中详细描述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功能需求,例如:能够通过红外传感器实现循迹,能够通过超声波传感器实现避障。
2.2 性能需求在该章节中详细描述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性能需求,例如:小车的最大速度、转弯半径等。
2.3 接口需求在该章节中详细描述循迹避障智能小车与其他系统或设备的接口需求,例如:与遥控器进行通信的接口。
[3.系统设计]3.1架构设计在该章节中详细描述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系统架构设计,包括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和通信方式。
3.2 硬件设计在该章节中详细描述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硬件设计,包括小车底盘设计、传感器选择与接口电路设计、运动控制模块设计等。
3.3 软件设计在该章节中详细描述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软件设计,包括系统软件结构、传感器数据处理算法实现、运动控制算法实现等。
[4.硬件实现]4.1 小车底盘设计在该章节中详细描述循迹避障智能小车底盘的结构设计和组装过程。
4.2 传感器选择与接口电路设计在该章节中详细介绍选择的红外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并描述它们与电路的接口设计。
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实验设计

循迹避障智能小车的实验设计本实验旨在设计和实现一个能够循迹避障的智能小车,通过实践验证其实验设计方案是否可行。
通过本实验,希望能够提高小车的自动化水平,使其能够在复杂的路径环境中自主运行。
循迹避障智能小车:实验所用的智能小车需具备循迹和避障功能。
传感器:为了实现循迹和避障功能,我们需要使用多种传感器,如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等。
电路:实验中需要搭建的电路包括电源电路、传感器接口电路和控制器电路等。
编程软件:采用主流的编程语言如Python或C++进行编程,实现对小车的控制和传感器数据的处理。
搭建电路:根据设计要求,完成电源电路、传感器接口电路和控制器电路的搭建。
安装传感器:将红外线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安装在小车上,并与电路连接。
编程设定:使用编程软件编写程序,实现小车的循迹和避障功能。
调试与优化:完成编程后进行小车调试,针对实际环境进行调整和优化。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地实现了小车的循迹避障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小车能够准确地跟踪预设轨迹,并在遇到障碍物时自动规避。
实验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正确的电路设计、合适的传感器选型、高效的编程实现以及良好的调试与优化。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传感器的灵敏度和避障算法的优化。
为了提高小车的性能,我们建议对传感器进行升级并改进避障算法,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环境。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验证了循迹避障智能小车实验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实验结果表明,小车成功地实现了循迹避障功能。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对小车的性能进行优化,以使其在更复杂的环境中表现出更好的性能。
本实验的设计与实现对于智能小车的应用和推广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能小车已经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避障循迹系统是智能小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使小车自动避开障碍物并按照预定的轨迹行驶。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小车避障循迹系统设计,该设计具有简单、稳定、可靠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封面作者:PanHongliang仅供个人学习目录摘要………………………………………………………………………………………2 ABSTRACT…………………………………………………………………………………2第一章绪论 (3)1.1智能小车的意义和作用 (3)1.2智能小车的现状 (3)第二章方案设计与论证 (4)2.1 主控系统 (4)2.2 电机驱动模块 (4)2.3 循迹模块 (6)2.4 避障模块 (7)2.5 机械系统 (7)2.6电源模块 (8)第三章硬件设计 (8)3.1总体设计 (8)3.2驱动电路 (9)3.3信号检测模块 (10)3.4主控电路 (11)第四章软件设计 (12)4.1主程序模块 (12)4.2电机驱动程序 (12)4.3循迹模块 (13)4.4避障模块 (15)第五章制作安装与调试 (18)结束语 (18)致谢………………………………………………………………………………………19参考文献 (19)智能循迹避障小车摘要:利用红外对管检测黑线与障碍物,并以STC89C52单片机为控制芯片控制电动小汽车的速度及转向,从而实现自动循迹避障的功能。
其中小车驱动由L298N驱动电路完成,速度由单片机输出的PWM波控制。
关键词:智能小车;STC89C52单片机; L298N;红外对管Intelligent tracking and obstacle-avoid carAbstract:Based infrared detection of black lines and theroad obstacles, and use a STC89C52 MCU as the controlling core for the speed and direction, A electronic drived, which can automatic track and avoid the obstacle, was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In which, the car is drived by the L298N circuit, its speed is controlled by the output PWM signal from the STC89C52.Keywords: Smart Car。
STC89C52 MCU。
L298N。
Infrared Emitting Diode第一章绪论1.1智能小车的意义和作用自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诞生以来,机器人的发展已经遍及机械、电子、冶金、交通、宇航、国防等领域。
近年来机器人的智能水平不断提高,并且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不断探讨、改造、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制造能替代人劳动的机器一直是人类的梦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感觉传感器种类越来越多,其中视觉传感器成为自动行走和驾驶的重要部件。
视觉的典型应用领域为自主式智能导航系统,对于视觉的各种技术而言图像处理技术已相当发达,而基于图像的理解技术还很落后,机器视觉需要通过大量的运算也只能识别一些结构化环境简单的目标。
视觉传感器的核心器件是摄像管或CCD,目前的CCD已能做到自动聚焦。
但CCD传感器的价格、体积和使用方式上并不占优势,因此在不要求清晰图像只需要粗略感觉的系统中考虑使用接近觉传感器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机器人要实现自动导引功能和避障功能就必须要感知导引线和障碍物,感知导引线相当给机器人一个视觉功能。
避障控制系统是基于自动导引小车(A VG —auto-guide vehicle)系统,基于它的智能小车实现自动识别路线,判断并自动避开障碍,选择正确的行进路线。
使用传感器感知路线和障碍并作出判断和相应的执行动作。
该智能小车可以作为机器人的典型代表。
它可以分为三大组成部分:传感器检测部分、执行部分、CPU。
机器人要实现自动避障功能,还可以扩展循迹等功能,感知导引线和障碍物。
可以实现小车自动识别路线,选择正确的行进路线,并检测到障碍物自动躲避。
基于上述要求,传感检测部分考虑到小车一般不需要感知清晰的图像,只要求粗略感知即可,所以可以舍弃昂贵的CCD传感器而考虑使用价廉物美的红外反射式传感器来充当。
智能小车的执行部分,是由直流电机来充当的,主要控制小车的行进方向和速度。
单片机驱动直流电机一般有两种方案:第一,勿需占用单片机资源,直接选择有PWM功能的单片机,这样可以实现精确调速;第二,可以由软件模拟PWM输出调制,需要占用单片机资源,难以精确调速,但单片机型号的选择余地较大。
考虑到实际情况,本文选择第二种方案。
CPU使用STC89C52单片机,配合软件编程实现。
1.2智能小车的现状现智能小车发展很快,从智能玩具到其它各行业都有实质成果。
其基本可实现循迹、避障、检测贴片、寻光入库、避崖等基本功能,这几节的电子设计大赛智能小车又在向声控系统发展。
比较出名的飞思卡尔智能小车更是走在前列。
我此次的设计主要实现循迹避障这两个功能。
第二章方案设计与论证根据要求,确定如下方案:在现有玩具电动车的基础上,加装光电检测器,实现对电动车的速度、位置、运行状况的实时测量,并将测量数据传送至单片机进行处理,然后由单片机根据所检测的各种数据实现对电动车的智能控制。
这种方案能实现对电动车的运动状态进行实时控制,控制灵活、可靠,精度高,可满足对系统的各项要求。
2.1 主控系统根据设计要求,我认为此设计属于多输入量的复杂程序控制问题。
据此,拟定了以下两种方案并进行了综合的比较论证,具体如下:方案一:选用一片CPLD(如EPM7128LC84-15)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实现控制与处理的功能。
CPLD具有速度快、编程容易、资源丰富、开发周期短等优点,可利用VHDL语言进行编写开发。
但CPLD在控制上较单片机有较大的劣势。
同时,CPLD 的处理速度非常快,而小车的行进速度不可能太高,那么对系统处理信息的要求也就不会太高,在这一点上,MCU就已经可以胜任了。
若采用该方案,必将在控制上遇到许许多多不必要增加的难题。
为此,我们不采用该种方案,进而提出了第二种设想。
方案二:采用单片机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用其控制行进中的小车,以实现其既定的性能指标。
充分分析我们的系统,其关键在于实现小车的自动控制,而在这一点上,单片机就显现出来它的优势——控制简单、方便、快捷。
这样一来,单片机就可以充分发挥其资源丰富、有较为强大的控制功能及可位寻址操作功能、价格低廉等优点。
因此,这种方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案。
针对本设计特点——多开关量输入的复杂程序控制系统,需要擅长处理多开关量的标准单片机,而不能用精简I/O口和程序存储器的小体积单片机,D/A、A/D功能也不必选用。
根据这些分析,我选定了P89C51RA单片机作为本设计的主控装置,51单片机具有功能强大的位操作指令,I/O口均可按位寻址,程序空间多达8K,对于本设计也绰绰有余,更可贵的是51单片机价格非常低廉。
在综合考虑了传感器、两部电机的驱动等诸多因素后,我们决定采用一片单片机,充分利用STC89C52单片机的资源。
2.2 电机驱动模块方案一:采用继电器对电动机的开或关进行控制,通过开关的切换对小车的速度进行调整.此方案的优点是电路较为简单,缺点是继电器的响应时间慢,易损坏,寿命较短,可靠性不高。
方案二:采用电阻网络或数字电位器调节电动机的分压,从而达到分压的目的。
但电阻网络只能实现有级调速,而数字电阻的元器件价格比较昂贵。
更主要的问题在于一般的电动机电阻很小,但电流很大,分压不仅回降低效率,而且实现很困难。
方案三:采用功率三极管作为功率放大器的输出控制直流电机。
线性型驱动的电路结构和原理简单,加速能力强,采用由达林顿管组成的 H型桥式电路(如图2.1)。
用单片机控制达林顿管使之工作在占空比可调的开关状态下,精确调整电动机转速。
这种电路由于工作在管子的饱和截止模式下,效率非常高,H型桥式电路保证了简单的实现转速和方向的控制,电子管的开关速度很快,稳定性也极强,是一种广泛采用的 PWM调速技术。
现市面上有很多此种芯片,我选用了L298N(如图2.2)。
这种调速方式有调速特性优良、调整平滑、调速范围广、过载能力大,能承受频繁的负载冲击,还可以实现频繁的无级快速启动、制动和反转等优点。
因此决定采用使用功率三极管作为功率放大器的输出控制直流电机。
图2.1 H桥式电路图2.2L298N2.3 循迹模块方案一:采用简易光电传感器结合外围电路探测,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对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要求很高,且误测几率较大、易受光线环境和路面介质影响。
在使用过程极易出现问题,而且容易因为该部件造成整个系统的不稳定。
故最终未采用该方案。
方案二:采用两只红外对管(如图 2.3),分别置于小车车身前轨道的两侧,根据两只光电开关接受到白线与黑线的情况来控制小车转向来调整车向,测试表明,只要合理安装好两只光电开关的位置就可以很好的实现循迹的功能。
(参考文献[3]) 方案三:采用三只红外对管,一只置于轨道中间,两只置于轨道外侧,当小车脱离轨道时,即当置于中间的一只光电开关脱离轨道时,等待外面任一只检测到黑线后,做出相应的转向调整,直到中间的光电开关重新检测到黑线(即回到轨道)再恢复正向行驶。
现场实测表明,小车在寻迹过程中有一定的左右摇摆不定,虽然可以正确的循迹但其成本与稳定性都次与第二种方案。
通过比较,我选取第二种方案来实现循迹。
图2.3 红外对管2.4 避障模块方案一:采用一只红外对管置于小车中央。
其安装简易,也可以检测到障碍物的存在,但难以确定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是否会与障碍物相撞,也不易让小车做出精确的转向反应。
方案二:采用二只红外对管分别置于小车的前端两侧,方向与小车前进方向平行,对小车与障碍物相对距离和方位能作出较为准确的判别和及时反应。
但此方案过于依赖硬件、成本较高、缺乏创造性,而且置于小车左方的红外对管用到的几率很小,所以最终未采用。
方案三:采用一只红外对管置于小车右侧。
通过测试此种方案就能很好的实现小车避开障碍物,且充分的利用资源而不浪费。
(参考文献[3])通过比较我采用方案三。
2.5 机械系统本题目要求小车的机械系统稳定、灵活、简单,而三轮运动系统具备以上特点。
驱动部分:由于玩具汽车的直流电机功率较小,而小车上装有电池、电机、电子器件等,使得电机负担较重。
为使小车能够顺利启动,且运动平稳,在直流电机和轮车轴之间加装了三级减速齿轮。
电池的安装:将电池放置在车体的电机前后位置,降低车体重心,提高稳定性,同时可增加驱动轮的抓地力,减小轮子空转所引起的误差。
简单,而三轮运动系统具备以上特点。
2.6电源模块方案一:采用实验室有线电源通过稳压芯片供电,其优点是可稳定的提供5V电压,但占用资源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