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曲的处理与表现

合集下载

论文艺术歌曲望月

论文艺术歌曲望月

艺术歌曲《望月》审美特征与演唱处理《望月》是由国风作词,印青作曲的一首优美的艺术歌曲。

其曲调清新,委婉动听,表达了作者对远在天边的亲人无尽的牵挂和思念之情。

本文拟就其审美特征与演唱处理作如下探究。

一、歌曲的审美特征。

歌曲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并再现了社会美。

民族声乐的社会美,就其社会功能来说,指的是民族声乐对人和社会的影响,作用及社会价值。

它所再现的是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内容和情感过程,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精神文化现象,并揭示其社会产生的效果。

一首好的民族艺术歌曲,在精神上使人感到舒心,同时也可以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比如《望月》的歌声中你仿佛置身于海外他乡,形单影只的你,思乡情浓,海风吹来,人冷心却热,只因海的那边也有亲人和爱人在眺望和牵挂,它会给人以精神的力量,从内在催人奋进,努力拼搏,使小家更美好。

正是这如此美好的歌声让人陶醉,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二、作品的艺术处理《望月》的艺术处理,主要从情感方面阐述。

首先,正确处理歌曲的情感。

情感是歌唱艺术的髓灵魂。

正确处理歌曲的情感,就要深入理解歌词内容。

歌词中的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是对爱人的赞美,也包含了无尽的忧愁与思念。

后面的世界上最美的是月亮,比月亮更美,更美的你用一种起兴的手法,来衬托出爱人的美爱。

其次,富歌词与情感。

在仔细的把握了作品的曲式的特点基础之后,要有意识的运用在歌唱上,具体的,要清楚歌曲情感基调。

要抓情感特点,适当对比,以更鲜明的表达音乐形象。

在情感上,要在忠实作品基础上,以情带声。

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应注意咬字和吐字。

吐字不仅要表达清词义,应感情饱满而且要把句子内涵表达确切。

综上所述,通过对《望月》的审美特征与演唱分析,为演唱者处理声乐作品提出如下实用性建议:当我们拿到一首声乐作品时,不要急着开口就唱,首先应该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审美特征与细节加以了解,对作品的曲式结构加以分析,再次,要对作品艺术处理方面加以细致研究,以及自身必须具备的歌唱基本功底。

课题研究论文:浅论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的演唱处理

课题研究论文:浅论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的演唱处理

64548 艺术理论论文浅论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的演唱处理一、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创作背景《多情的土地》是一首表达热爱祖国的歌曲,这首歌说起来还有着特殊的创作背景。

1982年正值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出国热潮。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很多人因为看不出今后国家的发展到底会如何,因此都想到国外去。

有的人甚至觉得只要到国外就是扫大街也比在国内呆着强。

任志萍家里有亲戚在日本,他们回国探亲看到中国当时物质还很匮乏,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于是亲戚力劝他出国深造。

回日本后亲戚多次写信来告诉任志萍,不是说日本现在怎么怎么发达就是说日本的电器如何如何好。

有多少人到日本大到电视机小到电熨斗都要从日本买回来,信的末尾还写到:你到日本来肯定比在中国活得好。

到底出国还是不出国任志萍也反复琢磨了一阵,但最终他决定不出国了。

自己生长在中国,尽管这里并不是很富裕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如果要自己离开这片土地的话心里会觉得非常难过。

因为只有在这里任志萍才觉得是在自己的家里,觉得亲切,更重要的是自从自己被打成右派直到1976年摘掉帽子再到1978年真正平反有了正式的身份后正是干事业的时候,而且国内的形势也越来越好了。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坚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起来的,有感于这种情况他觉得一肚子的话要说,有种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拿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多情的土地》。

完稿后任志萍直接把歌词寄给了施光南不久歌曲获奖消息传来,《多情的土地》在获奖歌曲中排名第三。

在20世纪80年代非常流行。

关牧村唱过,杨洪基唱过,佟铁鑫唱过,包括现在的廖昌永等名家也唱过。

笔者自己唱《多情的土地》不下百遍,这首歌是笔者的艺考曲目,也是笔者至今参加过唯一一次歌唱比赛拿奖的歌曲。

高三那一次唱哭的情景至今还深埋在心底,笔者觉得那至少是自己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的情感分析艺术歌曲不同于民歌,更不同于流行歌曲。

它需要演唱者对作品有很深的理解,在自身深厚的演唱功底上,融入自身情感。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古诗词歌曲《越人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词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曲作者是唐代音乐家李泌。

该曲抒发了作者对故国(越国)的怀念之情,并展现了大唐盛世之下的繁荣景象。

这首歌曲的演唱艺术处理,主要包括情感表达、音乐处理和声音塑造三个方面。

一、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歌曲演唱艺术处理的核心部分,唱法要求传情达意,表现情感丰富,通过声音传达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

《越人歌》的情感表达,需要在表现其怀旧和激扬之情的同时,还要表现出其节奏欢快、声音清晰明亮的特点。

具体地说,演唱者在表达越国故土愁思的情感时,需要有一种深沉的沉郁感,通过音乐的演绎,让听众感受到它的哀怨;同时,在表达唐朝繁荣景象时,则需要有铿锵有力的声音,表现出龙飞凤舞的气势;在整首歌曲的演唱中,要注重情感的层次变化,从中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二、音乐处理音乐处理是对旋律、节奏、音色、乐器使用等方面的处理。

演唱者需要根据歌曲的音乐形式和情感特点,加以处理,使其更好地表达歌曲所传达的意境。

《越人歌》的旋律优美动听,曲调轻快活泼,需要注意较快的节奏,在演唱过程中将音乐节奏恰当地掌握,同时强调与歌词的配合,使歌词露出鲜明的特色。

在音色方面,要注重唱腔的韵味和色彩,以唐代音韵、音调的特点为基础,表现其音韵雅致、音调高亢。

在乐器的使用上,以传统的弦乐和笛子为主,既能表现自然的音色质感,也能突出歌曲特有的华丽和优美。

三、声音塑造声音塑造是指全面的声音调教,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色、音域和发音等方面的塑造。

由于《越人歌》是一首需要表现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词曲组合,因此在声音塑造方面要求演唱者将自己的嗓音做到圆润、丰满、宽广,同时掌握好音量和音质的变化,达到精湛的艺术效果。

在发音方面,要注重标准普通话的发音准则,以清晰、准确地发音表达歌曲的意境和内涵。

综上所述,《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应注重情感表达、音乐处理和声音塑造三个方面。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细腻地描绘出歌曲所展现的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情感,将其完美地诠释出来,使听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美好情感。

论歌曲的处理和表现

论歌曲的处理和表现

歌唱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一首歌虽由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而成,但毕竟只停留在纸上,因此就必须通过演唱,把歌曲传递给听众。

演唱者在尊重歌曲原作的基础上,需根据自己对歌曲的分析理解,对歌曲进行研究和处理后,再将歌曲演唱出来的过程,这也称为“二度创作”。

下面我们谈谈歌曲的处理与表现中的几个方面:一、熟悉了解作品。

唱好一首歌,首先要了解作品,熟读歌词,第一步就是吐字,发音不准,方言浓重,就会闹出笑话,如把山(shan)唱成(san)等;而后,要唱熟曲调,唱准音高、节拍,正确地把握音准节奏;最后,在演唱歌曲时,还要注意安排好气口。

大多数旋律乐句与歌词的句子基本一致,而一些复杂的歌曲,气口会产生不一致的现象,这就应根据不同作品来处理解决。

二、抓住歌曲的时代的特征、思想与风格。

每一首歌曲都能反映出时代精神和社会风尚等,演唱者应透过歌词的内在含义,去挖掘围绕着以上各种主题思想的本质,如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还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丑恶现象的讽刺等,如歌曲《满江红》是古典与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对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的会议,对国职未雪的感叹和要“收复山河”的壮志。

除了以上陈述的时代性,思想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民族风格,如我们苗族的飞歌,高亢悠扬,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所以演唱者一定要把握为各民族地方色彩,以免唱出来的歌让人不知出处。

三、演唱者自身的文化修养。

好的演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嗓音,更紧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

在许多著名的作曲家,他们饱朗诗书、如王洛宾?的威尔第等许多人物,他们将艺术做的更高雅、更辉煌,听众将会更进一步的理解它、认识它、接受它、喜爱它。

四、歌词的表现在于情真意切。

记得在上声乐课时,老师都要求学生“唱出感情,以情带声,并理解歌词的真正意义,理解歌曲的感情基础。

”这些话虽然十分平淡,但都反映了歌唱者只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才能正确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用情感表演来塑造形象。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越人歌》是一首源自中国古代越族的民歌,被许多音乐家和歌手演绎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歌曲。

本文将从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音乐艺术处理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演唱艺术对这首古诗词的诠释和表达,以及对听众情感的触动。

我们来看一下《越人歌》的古诗词原文:列宿河汉见,乌夜木兰秋。

天涯越人思,绝壁泪沾流。

村社散翠羽,看群飞几般?欲为西南风,吹向北原。

古诗词《越人歌》以越族为背景,抒发了越人在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情景交融,描绘了越人孤独、思念故乡的心境,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情感。

经过多位音乐家和歌手的不同处理,古诗词《越人歌》被演绎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歌曲。

其中一种是采用传统古乐器伴奏的演唱艺术处理。

在这种处理方式下,歌手通常会选择古琴、古筝等传统古乐器作为伴奏,以展现出古诗词的古朴和典雅。

歌手的演唱也会遵循古典唱腔,以凝重典雅的演唱方式表达《越人歌》中的哀思和深情。

采用传统古乐器伴奏的演唱处理,能够使《越人歌》更加贴近原汁原味的古风,也更容易勾起听众对古代越族的历史情感和记忆。

另一种演唱艺术处理是采用现代流行乐器伴奏的方式。

在这种处理方式下,歌手通常会将《越人歌》重新编曲,加入吉他、电子琴等现代乐器的伴奏,使整个歌曲更具有时代感和流行性。

歌手的演唱方式也会更加大胆和激情,以适应现代流行音乐的审美趋势。

采用现代流行乐器伴奏的演唱处理,能够让《越人歌》的音乐更加富有活力和动感,也更容易吸引年轻听众的喜爱。

除了以上两种演唱艺术处理方式外,还有一些音乐家和歌手将《越人歌》以合唱、舞台音乐剧等形式进行再创作演绎。

这些演唱艺术处理方式融合了更多的舞台表现形式和艺术元素,使《越人歌》的演唱更具有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

这些演唱处理方式不仅展现了《越人歌》的音乐魅力,还进一步凸显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历史内涵。

无论是采用传统古乐器伴奏、现代流行乐器伴奏,还是将《越人歌》进行再创作演绎,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古诗词的情感理解和情感表达。

试论艺术歌曲《梧桐树》的演唱处理

试论艺术歌曲《梧桐树》的演唱处理

023[摘 要] 怎样准确理解歌曲的情感内涵并把掌握的演唱技巧运用到歌曲演唱之中,是声乐演唱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演唱者来说,要想表现歌曲的情感意境,就要对歌曲中歌词的内涵、意境及曲调的结构、旋律风格特点等素材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演唱技巧,将歌曲进行声情并茂的演唱。

但就目前来说,有很多声乐学习者不能准确把握作品中的情感,并且忽视了对作品的分析、对歌词的词意和情感等方面的处理,导致演唱的效果不佳,不能打动观众的心扉。

因此,以歌曲《梧桐树》为例,首先对作曲家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梧桐树》的创作背景;其次对歌曲的曲式结构、旋律走向、和声色彩进行分析,明确其音乐特征和情感内涵;最后对《梧桐树》进行了演唱处理,包括气息控制的要点、共鸣腔体的运用和咬字吐字的要求,以及作品与情感的处理要点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能对声乐爱好者和学习者更好地诠释这首艺术歌曲。

[关 键 词] 《梧桐树》;作品分析;演唱处理;演唱技巧;情感表达试论艺术歌曲《梧桐树》的演唱处理顿景涵一、歌曲《梧桐树》简介(一)作者简介《梧桐树》是由国家一级作曲家奚其明所创作的。

奚其明1941年生于重庆市,自小就对音乐非常感兴趣,1954年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学习,大学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并于1966年毕业[1]。

目前是上海芭蕾舞团驻团作曲家,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

《梧桐树》是他在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兼职教授期间所创作。

《梧桐树》由国家一级编剧杨展业作词,杨展业1951年生于上海市,大学在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攻编剧专业,1981年毕业后在上海文化艺术报从记者一路晋升为编辑部主任,目前是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宣传总监、上海市政协委员。

(二)创作背景《梧桐树》创作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城市面貌不断翻新,社会发展日新月异[2]。

由于时代的巨变,人们的生活场景不断发生着变化。

此时奚其明、杨展业正处于中壮年时期,一方面远离家乡在城市中拼搏,事业饶有成就;另一方面童年青春的回忆又在他们心中不断涌现,激起了无限的思乡与追忆过往之情。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越人歌》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古代诗词,由于表达了越人对故土的热爱和怀念之情,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和传颂。

这首诗词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而如何运用音乐来表达这种情感,成为演唱艺术处理的重要任务。

首先,演唱艺术处理要注重细节表现。

《越人歌》的情感表达是细腻温情的,唱法应该在音色饱满、婉转柔美的基础上,尽可能地表现出诗词中所蕴含的情感。

例如,可以在副歌部分使用轻柔的口琴或箫声,突出故土的清新和温馨感。

在高潮处要体现出越人心中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豁达,需要用高亢、抒情的歌声表现出来。

其次,演唱艺术处理要结合音乐情境。

《越人歌》所表达的情感是与故土、故乡情感紧密相关的,因此在演唱过程中,应该结合音乐情境来突出这种情感。

例如,在演唱前可以用一些地方特色的音乐元素来为演唱揭开序幕;在演唱中可以通过音乐编排来表现诗词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文场景,用音乐呈现出精彩的图景,让观众感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共鸣。

最后,演唱艺术处理要突出诗词中的艺术特色。

《越人歌》是一首经典的古代诗词,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在演唱过程中,应该顺应诗词的艺术特色,保持朴素自然的表达风格,适当运用声音颤音、滑音等技巧来丰富音乐表现形式,以更好地表现出诗词的艺术价值。

综上所述,演唱艺术处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讲究细节表现、结合音乐情境、突出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处理,可以更好地将《越人歌》这首古代诗词表现出来,并让观众得到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和文化体验。

浅论歌曲《芦花》的创作特点及演绎处理

浅论歌曲《芦花》的创作特点及演绎处理

二、歌曲《芦花》的创作特点歌曲《芦花》描写的是一位女子对情人的思念。

乐曲通过简短的两个部分A和B,将女子对守护边疆情人的思念之情展现出来。

作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通过纷飞芦花的景色与思绪的情感巧妙结合,以此寄托出自己美好的心愿。

歌词中的“芦花白,芦花美”一语双关的形式,不仅表达了对芦花的赞美,而且也象征着军人的质朴和纯真;“情和爱花为媒……早戴红花报春回”,将感情寄托于大自然的花,展现出女子对于爱情忠贞的态度,以及对至亲至爱的人的思念。

整部歌曲的旋律婉转悠扬,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表达出一种对爱人归来的强烈期盼之情。

(一)曲式结构在曲式结构方面,歌曲《芦花》是一个带有前奏和尾声的并列单二部曲式,节拍6/8拍,速度为快板。

全曲的结构较为方正,由前奏、A、B以及尾声四个部分组成,每一个乐句均为四小节的音乐片段,也展现出乐曲对称的结构美。

前奏(1-8小节)是一个独立的引入部分,由两个四小节的乐句构成,第一乐句结束在降B 商音上;第二乐句落在降A宫音上。

A乐段(9-24小节)由四个乐句组成,采用重复的发展手法,并且第二乐句结束在调式的Ⅴ级上,构成乐曲的半终止;第四乐句结束在调式的主音上,形成了收拢性的乐段终止。

B乐段(25-40小节)是歌曲的高潮部分,也由四个乐句构成,作曲家运用了新的素材,节奏较为密集,装饰音的数量也增多,整体的音域多为高音区,旋律线条也波动起伏。

尾声(41-48小节)是乐曲的结束收拢部分,对音乐进行了高度的总结,同时伴奏部分的旋律回归到前奏的部分,形成呼应。

曲式结构图如下例1:例1:并列的单二部曲式结构前奏A B尾声小节1-89-2425-4041-48调性降A宫降A宫降E徵降A宫(二)和声进行在和声进行方面,歌曲《芦花》基于西方传统的T-S-D-T的序列进行构建,并结合其他节奏音型来达到烘托歌曲氛围的目的,并衬托出人物角色的情感,从而引发大众的共鸣。

在8小节的引子部分,和声为Ⅰ-Ⅳ-Ⅰ-Ⅴ-Ⅰ-Ⅳ-V/v -Ⅴ7-Ⅰ的序进,色彩丰富明亮,与整个歌曲的情感基调相符合,并且也为之后第一部分A的展开进行了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歌曲的处理与表现内容摘要:在对歌曲的处理过程中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艺术环节:内涵的理解、意境的想象、声音的运用、风格的掌握、韵味的体现、艺术的处理、忘我的演唱、技术与艺术的综合。

关键词:内涵技能文化素养二度创作引言:大家知道,一幅画、一篇文章或一件工艺品,一经作者创作出来,便可供人们阅读或欣赏,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风格,从而受到感染和启发。

而歌唱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一首歌虽由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而成,但毕竟只停留在纸上,人们不能直接从纸上来听到它、欣赏它,就好象一幢十分漂亮的房子,修好后却没有人去住,不知道这幢房子的价值在哪,因此就必须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歌的曲调、内容介绍给听众。

演唱者在尊重歌曲作者的原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歌曲的分析理解,对歌曲进行研究和处理后,再将歌曲演唱出来的过程,称为“二度创作”,而我们也知道,只要不是哑巴,要歌唱一首歌并不很难,难就难在如何唱好它,那需要我们的歌唱者必须在唱的每一首歌上下一番工夫了。

一、正确挖掘歌曲的内涵是歌曲处理的前提;所谓内涵,主要是指作品的内在含义即思想感情。

理解作品的内涵,是演唱的基础。

拿到一首歌曲,先不要急于唱谱,而应该将歌词反复朗诵几遍,以便从中了解主人公所处的时代背景、特定环境和思想感情。

一首歌曲或长或短,都凝聚着作曲家的强烈感情,作曲家的深情厚意蕴藏在每个音符之中,歌唱者需要认真地去发掘和领会。

对作品的理解越深,感受越深,在演唱时的表达则越纯真,越完美。

一个演员或歌唱者文学修养的深线,会直接影响他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不少学唱的人,往往单纯从声乐技巧来谈歌唱表现,因此平时的接触面比较窄,不看小说不看画,不读诗文不听音乐,甚至于连报纸也不常看,视野不开阔,知识不丰富,这样的学唱是唱不出感情来的。

要知道对作品内涵有无深刻的理解,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因为只有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到真情的表达。

《三套车》是一首非常经典的俄罗斯民歌,歌曲描写的是1901年前后,俄罗斯当时地广人稀,交通不便,马车成了人们重要的交通工具,而马车夫的生活也格外漂泊。

在歌曲《三套车》中,马车夫奔波在寂寞的长途,唱出了忧伤,苍凉的旋律。

艺术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那么每一首歌曲也比如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面藐和社会风尚等等,演唱者应该透过歌词的内在含义,去挖掘围绕着以上各种主题思想的本质,如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还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丑恶现象的讽刺等等,比如《我悲伤啊,我痛苦》(格林卡曲)这首歌,歌中表达了女主人公安东尼的悲伤、痛苦、对社会黑暗的血泪控诉。

如果歌唱者在拿到一首新歌的时候,不去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那么歌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时就不会很好的表现这首歌,又如歌曲《满江红》是古曲与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对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的回忆,对国耻未雪的感叹和要“收复山河”的壮志。

除了以上所述的时代性、思想性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民族风格,每个民族由于他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生活习惯,经过千百年的酝酿,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背景。

如我们侗族的侗族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而驰名中外的苗族飞歌,却又是高亢悠扬的山歌。

这些民歌,大都是以歌唱人民生活、爱情、风俗等为主题,它们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所以演唱者一定要把握好各民族地方色彩,以免唱出来的歌让人不知出自何处。

二、扎实的歌唱技能和丰厚的文化素养是准确处理歌曲的基石;1、歌词与节奏歌词,又被称为“歌诗”、“声诗”,它是一种供歌唱长期使用的“能合乐歌唱的诗”。

所以了解歌词要从多方面入手:第一,歌词的艺术特征,一般包括歌词主题的深刻性、集中性;形象的可歌性、可唱性;情感的根本性、真实性;语言的凝练性、通俗性;节奏的鲜明性、确定性;韵律的和谐性、明快性。

第二,歌词的的结构形式,是歌词的骨架,所以准确分析歌词是由哪几个部分(句、段)组成,是我们在演唱歌曲前的必修课。

第三,歌词中用到的写作手法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

现在“依词谱曲”已成为歌曲创作通常之法,像《满江红》这样的“以曲填词”并且对仗工整的歌曲并不多见。

无论先有词还是先有曲,歌词中为了抒发主题情感都会运用一些歌词写作的常用手法,而我们在演唱前都要认真熟读歌词,找出歌词中所运用的手法,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和诠释作品。

比如经常用到的直叙(又称赋)常是“开门见山”式地将作品的内容予以质朴的“实话实说”。

如郑南德《请到天涯海角来》:“请到天涯海角来,这里四季春常在”,石祥的《十五的月亮》:“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唱这种类型的歌句,我们无需刻意的加以修饰,简洁明了地“说”出来就可以了,切勿进行无尽的煽情,画蛇添足。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标志。

我们在掌握歌曲的节奏时,既要做到准确稳定。

更需富有动感,充满活力。

比如二拍子的节奏是强、弱强弱;三拍子是节奏是强、弱、弱;四拍子则是强、弱、次强、弱,这些看似简单的节拍特点,在歌曲演唱的实践中却未必容易做到,甚至常常被演唱者所忽视,致使歌曲的演唱缺少基本的律动感。

所谓准确稳定即唱快的曲子内心一定要有稳定的节拍感,要做到快而不乱,有些人在唱快节奏的歌曲时,乱得一团糟,听者根本不知在唱什么,就象《好汉歌》里的“风风火火闯九州”一样,只感觉到一阵火暴就结束了,而唱慢的曲子则应要强调流动感,要做到慢而不滞,否则沉重呆板,就会失去丰富的表现力。

节奏的强弱处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在演唱歌曲时,如不注意请弱的处理,那么歌曲会唱得平淡无味,节奏中强调的强弱感则失去意义,就象三拍子,它是一种典型的圆舞曲风格,形式十分受到人们的喜爱。

约翰·施特劳斯的名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圆舞曲的风格特点,那欢腾的河流、美丽的森林、歌词的小鸟……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许多人又不免回想起优美典雅的宫廷舞蹈,如果演奏者根本不处理节奏中的强弱关系,那就不知这首舞曲会使人产生什么样的想象了。

还有节奏中的弱起小节也很值得重视,象0××|0× ××|等等这些节奏如果在演唱中不注意,那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歌曲的表现色彩。

2、调式调性与曲式结构曲作者对调式、调性的运用直接影响歌曲的基本情绪,我们要正确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对这方面就应引起注意。

一般来说,大调式的歌曲,常表现雄壮明朗或喜悦自信的情绪,如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晚会圆舞曲》等,而小调的歌曲常表现柔和忧伤或暗淡、哀痛的情绪,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这一规律的特殊情况。

总之,调式调性可作为分析作品的主要参考内容之一。

歌曲还具有各种不同的曲式,最常见的为单段体,也称一步曲式。

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具有完整乐思的锻炼,每一乐句小节数相等的称为方整性结构,如《花非花》;再有,如二部曲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全曲结构方整,富有歌唱性,每段由两个四小节的乐句组成,通过八度大跳,使情感有明显的起伏,经过重复,然后级进下行,平稳地结束全曲。

歌唱者要是熟悉调式曲式,那么在歌曲表现与处理中是大有帮助的。

3、演唱者自身的素养好的演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嗓音,更紧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

有一次我观看了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赛况,心中颇有感触。

现在的某些音乐制作家只顾利润和突出自己个性,在选择培养歌星时,根本不考虑他(她)的文化修养和音乐方面的素质如何,经过一番精心的包装后,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宣扬,于是中国一夜之间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天王”、“歌后”以及一些低级庸俗的歌曲也涌入了社会市场,当他们看到那些面对比赛中如此简单的文学常识、基本乐理、视唱谱例而无可奈何的歌手们,心中究竟有何感受?如果这些参赛歌手都是一些有层次、素质比较高的人,那么那种满脸愧色、尴尬万分的场面也许就不会出现在国人的面前了。

可悲呀!再来看看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洛宾,他不仅是一名著名的曲作家,同时也是一名词作家,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如果王老没有很好的文学艺术修养,他也不会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好歌。

十九世纪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威尔第,他的许多歌剧《茶花女》、《弄臣》等都是在文学巨著的影响下而创作出来的。

文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

演唱者在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上,把文学中那份精美、那份使人喷饭出激情的火焰的思想运用在歌曲的表现中去,那么艺术将会更高雅、更辉煌,听众将会更进一步的理解它、认识它、接受它、喜爱它。

三、恰当的歌曲处理是歌曲表现的必要条件。

1、二度创作演唱的二度创作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它对演唱者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

好的演唱者不仅能准确地领会和传达歌曲的艺术意境,同时还能通过自己的再创造,挖掘歌曲里某些潜在的、甚至作曲家没有料想到的东西。

一首作品,作曲家无法提供韵味,它必须由演唱者自己去体会和创造。

水平较高的歌唱者并不满足于曲谱中所记下的音而必定会在音外的腔上下工夫(腔也就是韵味),并用得恰到好处。

在你唱熟了一首新歌后,根据语言的特点、感情的需要,就会自然而然地在音调的旋律音上增加一些其它的音,使之成为装饰音、颤音、滑音、倚音等,唱起来就会更加动人和自然,就更有味道和美感,这就是韵味给作品带来的新的生命力。

首先,注意歌曲的速度。

每首歌曲都有特定的速度标记,但每种标记都有一个灵活的幅度。

如《叫我如何不想他》中“微风吹动了我头发”一句,为了唱出这一句的动感,在演唱时把“微风吹动了我”几个字的速度处理得稍快一点,而“头发”二字可以放慢拉宽一点,这样就可以恰当地表现出作品的音乐形象和主人公的心情。

再如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这是一首有引子和尾声的较欢快的分节歌,“鸟儿声声”四个字要采用断开的慢速,然后回原速,这样处理能有效地反衬主人公的欢乐心情。

第二小结“啊哩哩”渐快,第三小结恢复原速。

此曲是旋律相同的三段歌词,如果同样的速度处理,就显得有些呆板。

如果在速度上作上述的变化,一方面表现了倾听鸟儿歌唱的情景,另一方面在回到原速时,让听众感到更加新鲜、形象。

这样处理不但总体的欢快情绪没有改变,反而提高了作品的感染力。

其次,把握歌曲的语气。

声乐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艺术形式。

朗诵者的语气对文学作品情感的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演唱者的语气处理也就成了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的重要手段。

如《海风阵阵愁煞人》中的“风浪它不怜打渔的人”一句,为了使语气更加生动,在指导学生演唱时可以把“不”字声母“B”的语气加重且时值相对缩短,对“打”字的处理,首先要保证与前面气息的贯通,然后对“打”字的声母“D”的阻气要短而有弹性,元音“A”要在哭腔情绪中强力喷出,成型要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