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歌曲的处理和表现

合集下载

论声乐歌曲的艺术表现

论声乐歌曲的艺术表现

次 .歌 唱 时要考 虑运 用什 么样 的音 色 才能 符 合作 品情感 表达 的要 求 ,才 能更生 动 形象 地
情 感 。 只有演 唱者 的歌 声 与歌 曲表 现 的需求 相 吻 合 。才能 准确 、真 实 、生动 地 表现作 品 的情感 内涵 。 三 、演 唱者 的舞 台表现
塑 造各 式各 样 的音乐 形象 。我 们要 善 于调 整

对作 品的 理解 分析
当拿 到一 首 声乐作 品时 ,应先 朗读一 下
歌词 ,多 读几 次 ,最好 能 把它 背 下来 。 因为
只有 充分 的熟 悉 歌词 。才 会把 精力 放 在歌 曲 的情 感表 现和 声音 的塑 造 方 面。歌 词 以文 学
创 作 的手 法 ,将 歌曲所 要 表达 的思 想 内容 和 人 物 心理 加 以高度 概括 。使其 具体 化 、形 象
思 想 内容 ,它 比别 的音 乐形 式 更能 直接 地 与
听众 产生交 流 和共 鸣 。 要充 分理 解作 品 的 内在含 义 , 以及 作 品 所 要 表 达 的 思想 情 感 ,这 点 是 非 常重 要 的 。 歌 曲是作 曲家 的艺 术结 晶 ,其 中渗 透 着他 们
]6 4
美 的感染 。那 么当拿 到一 首声 乐 作 品时应 该 怎样 把 它表现 得 淋漓 尽致 ,笔 者认 为 应该 注 意 以下几 个艺 术 环节 :

了然 ,一首音 乐作 品必须 通过 表演 者 的再 创 作 ,把 纸 上 的 音 符 转 化 成 美 妙 、动 人 的 声
音 ,以歌 唱者 真 实 、动人 、美好 的歌 唱 向听
对 作 品 的理 解越 深 刻演 唱 时就会越 完 美 。
表情 、手 势 和仪态 ,带 情感 的声 音 ,再 加上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越人歌》是一首流传于中国古代的民间歌曲,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在演唱这首古诗词歌曲时,艺术处理至关重要,需要综合考虑音乐、声乐和表演等方面的因素,以体现出古诗词的韵味和情感。

在音乐方面的演唱艺术处理上,可以选择古乐器伴奏或现代音乐器乐,以烘托歌曲的情绪和氛围。

古乐器如琵琶、古筝、琴等可以为歌曲增添古韵,体现出中国古代的音乐特色;而现代音乐器乐则可以利用钢琴、吉他、小提琴等乐器来表达对古诗词的诠释和理解。

在编曲上可以适当增加变化和对位,让音乐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音乐的节奏和节拍也需精准把握,以确保歌曲的整体音乐表现力。

在声乐方面的演唱艺术处理上,演唱者需要通过喉音的力度、气息的控制、音色的变化等技巧,来表达歌词所蕴含的情感和内涵。

在歌曲的演唱中,可以运用吐字清晰、音质圆润和音节通顺的唱法,以带领观众感受古诗词的美丽和深刻。

声乐的共鸣效果也是演唱艺术处理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发挥出声音的自然共鸣和音乐的韵律感。

要注意歌词的发音和语气的处理,将古诗词中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

在表演方面的演唱艺术处理上,演唱者需要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和眼神交流等手段来呈现出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在表演中,可以运用舞台布景、服装造型和道具道具等元素,让古诗词的意境得到更好地展现。

通过身体的舞蹈动作、动作的协调和形体的美感来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让观众在视觉上也能够得到愉悦的享受。

演唱《越人歌》这样一首古诗词歌曲,需要综合考虑音乐、声乐和表演等艺术处理的因素,以实现对古诗词的真正理解和演绎。

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处理和深入的领悟,才能够将古诗词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得到更为丰富的体验和感受。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1. 引言1.1 介绍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背景与意义《越人歌》是中国古代名曲之一,歌词取自《楚辞》中的《离骚》篇,曲调源自传统民间音乐。

该歌曲在古代被广泛传唱,流传至今,在现代也被诸多音乐人重新演绎。

这首歌曲以抒发离愁别绪、怀旧忧伤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眷恋和对美好往昔的追忆,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怀和传统文化的熏陶。

《越人歌》蕴含着profound 情感和文化内涵,被视为中国音乐文化的瑰宝之一。

在现代,许多演唱者将《越人歌》重新演绎,结合当代音乐元素和声音处理技术,赋予这首古典名曲新的灵感和生命力。

通过不同的演绎方式和艺术处理手法,演唱者们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歌曲之中,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和表现力。

《越人歌》以其独特的音乐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核,一直吸引着无数听众和音乐人。

通过对这首经典曲目的演唱艺术处理, 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古典音乐文化,丰富音乐表现形式,提高音乐艺术水平,使这首古老的歌曲焕发出永恒的魅力。

2. 正文2.1 《越人歌》的演唱风格及艺术处理《越人歌》是一首流传甚广的古代音乐作品,其演唱风格及艺术处理堪称经典。

该歌曲采用了传统越乡音乐的演唱方式,旋律优美动听,富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演唱时需要准确把握曲调和音调,保持稳定的音准和节奏,同时在情感表达上要贴合歌曲的意境,展现越地风情。

在艺术处理上,《越人歌》注重声音的变化和情感的抒发。

演唱者需要灵活运用音色和音量,通过轻重缓急的掌握来呈现歌曲中的情感起伏,从而引导听众进入一种富有感染力和诗意的境界。

在表达情感时,演唱者还需要注重语言的准确发音和语调的变化,以更好地传达歌曲的内涵和情感。

《越人歌》的演唱风格及艺术处理体现了古代音乐的华丽和细腻,凭借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表达方式,将古代越地的风土人情和情感世界展示得淋漓尽致。

演唱者在演绎这首歌曲时,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和艺术表现力,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一文化遗产。

课题研究论文:浅论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的演唱处理

课题研究论文:浅论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的演唱处理

64548 艺术理论论文浅论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的演唱处理一、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创作背景《多情的土地》是一首表达热爱祖国的歌曲,这首歌说起来还有着特殊的创作背景。

1982年正值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出国热潮。

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很多人因为看不出今后国家的发展到底会如何,因此都想到国外去。

有的人甚至觉得只要到国外就是扫大街也比在国内呆着强。

任志萍家里有亲戚在日本,他们回国探亲看到中国当时物质还很匮乏,人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于是亲戚力劝他出国深造。

回日本后亲戚多次写信来告诉任志萍,不是说日本现在怎么怎么发达就是说日本的电器如何如何好。

有多少人到日本大到电视机小到电熨斗都要从日本买回来,信的末尾还写到:你到日本来肯定比在中国活得好。

到底出国还是不出国任志萍也反复琢磨了一阵,但最终他决定不出国了。

自己生长在中国,尽管这里并不是很富裕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如果要自己离开这片土地的话心里会觉得非常难过。

因为只有在这里任志萍才觉得是在自己的家里,觉得亲切,更重要的是自从自己被打成右派直到1976年摘掉帽子再到1978年真正平反有了正式的身份后正是干事业的时候,而且国内的形势也越来越好了。

他心里憋着一股劲坚信中国今后一定会好起来的,有感于这种情况他觉得一肚子的话要说,有种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拿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多情的土地》。

完稿后任志萍直接把歌词寄给了施光南不久歌曲获奖消息传来,《多情的土地》在获奖歌曲中排名第三。

在20世纪80年代非常流行。

关牧村唱过,杨洪基唱过,佟铁鑫唱过,包括现在的廖昌永等名家也唱过。

笔者自己唱《多情的土地》不下百遍,这首歌是笔者的艺考曲目,也是笔者至今参加过唯一一次歌唱比赛拿奖的歌曲。

高三那一次唱哭的情景至今还深埋在心底,笔者觉得那至少是自己对家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二、艺术歌曲《多情的土地》的情感分析艺术歌曲不同于民歌,更不同于流行歌曲。

它需要演唱者对作品有很深的理解,在自身深厚的演唱功底上,融入自身情感。

论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

论德彪西钢琴曲《月光》的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

SONG OF YELLOW RIVER2021/ 02(三)《月光》的创作背景这首《月光》在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描绘下将美丽的风光描绘的惟妙惟肖,在德彪西去外出学习的过程中,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景色留下了深深的回忆。

在德彪西回到自己国家时,一首《明月之光》将他的创作灵感完美的激发出来。

本曲一共有三首,但第三首《月光》流传最广也最脍炙人口,《月光》正是贝加摩地区月光的真实写照,美丽的旋律暗示了作曲家对月光的印象,甚弱和弦的反复更是加深了这一印象,速度轻快的琶音描写了月光闪烁的皎洁色彩,仿佛置身于晴朗而幽静的深夜氛围之中[3]三、钢琴曲《月光》音乐特点(一)《月光》的旋律特点1、乐句短小抒情在乐曲的A部分即1—26小节,旋律像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将画卷中诗意般的月色与夜晚的寂静表现出来[4]。

在两个开头相同结尾不同的平行结构中,在起始的不对称9/8拍的基础上将多样性的拍子相互平行,并将时值较长的音符有机的连接在了一起,将和声的音响效果、和弦的功能特征与支离破碎的旋律拼凑出精致的旋律乐句,引入下一乐句的乐思(图1)。

图12、意境延绵不绝德彪西的这首《月光》中,大胆的运用创新的写作手法同时也借鉴了先辈的创作技巧。

在《月光》中借鉴了传统的歌曲技法,例如低音的持续进行以及分解和弦的写作,将乐曲的多层次性表现出来。

连绵不断的肢体将表现手法与演奏技法相结合,肢体和旋律协调一致。

将不同的印象派歌曲技法通过多层次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来,将主旋律中的持续音包括在力度记号上的递进处理,将音乐片段化的同时也缔造了很多想象的空间。

3、音乐情绪转变在《月光》的起始,可以通过幽暗的月光看到每一片云的倩影,将月光的倒影投影在水面上,作曲家在旋律对仗工整的肢体结构中把冷凄的月光在第二小节与第一小节进行旋律铺开。

在演奏时,德彪西建议钢琴演奏者采用被动演奏的发声方式,手指像触碰到棉花般。

到第十五小节时,旋律出现了波动,高低音区的和弦交叉进行,德彪西大胆的运用不协和音程以及和弦的轮流交替出现,让人感觉身处仙境,天上的繁星与美丽的星光交相呼应,将凝固的画卷通过流动性的音乐表现出来。

论民族歌剧《我的爱人你可听见》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论民族歌剧《我的爱人你可听见》的艺术特征及演唱处理

2023年第8期- 25 -一、歌曲《我的爱人你可听见》作品概述(一)民族歌剧《长征》的介绍民族歌剧《长征》于2017年在国家大剧院首次演出,是为了纪念红军长征八十周年伟大胜利而创作。

歌剧传播了红色主题,继承和发扬了红军伟大的革命精神,国家大剧院邀请了著名导演田沁鑫和杨笑阳担任导演,邀请了国家一级作曲家印青作曲,著名作家邹静之作词,国家大剧院歌剧总监吕嘉任指挥,这部歌剧的首演彭政委由著名男高音演唱家阎维文扮演,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扮演青年红军战士平伢子,曾团长由男中音歌唱家王海涛饰演,女高音歌唱家王一凤饰演万霞度,青年女高音王喆饰演洪大夫。

歌剧再现了红军离开瑞金再到会宁会师这一历史场景,主要有遵义会议、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等历史片段。

(二)歌曲《我的爱人你可听见》的历史背景《我的爱人你可听见》是歌剧《长征》中第五幕“过雪山草地”中的一个经典唱段,在剧中由彭政委演唱。

当时红军正在进行伟大的长征历程,历经种种磨难,即将翻越最后一座大雪山进入松潘大草地的时候,彭政委负伤前行,他身上的枪伤发作导致发了高烧,战士们担心他的身体吃不消,请求他停下休息,但是彭政委认为自己身为政委,为了肩上的责任,他执意要和战士们继续前进。

当时医疗用品短缺,于是他忍着剧痛在不打麻药的状况下用刀将身上的子弹取出,简单包扎后又和战士们一起前行,就在这个时候,他想到了远在瑞金的妻子洪大夫,这首歌曲表达了彭政委虽然承受着身体上的巨大的痛苦,但这不影响他坚定的革命意志,同时也表达了彭政委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与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二、《我的爱人你可听见》的艺术特征(一)曲式结构整部作品的主调采用了降D大调,整部作品的音乐色彩偏明亮,采用行板,速度稍慢,为4/4拍,不断再现的单二段曲式。

在歌曲的前奏部分有四个小节,与主题材料十分相似,旋律优美,引人入胜。

最后的倚音结束在la,是主调的属音,既渲染了气氛,给观众以期待感,又为接下来乐思的发展做好了铺垫(谱例1)。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古诗词歌曲《越人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经典名曲,词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曲作者是唐代音乐家李泌。

该曲抒发了作者对故国(越国)的怀念之情,并展现了大唐盛世之下的繁荣景象。

这首歌曲的演唱艺术处理,主要包括情感表达、音乐处理和声音塑造三个方面。

一、情感表达情感表达是歌曲演唱艺术处理的核心部分,唱法要求传情达意,表现情感丰富,通过声音传达歌曲中所蕴含的情感。

《越人歌》的情感表达,需要在表现其怀旧和激扬之情的同时,还要表现出其节奏欢快、声音清晰明亮的特点。

具体地说,演唱者在表达越国故土愁思的情感时,需要有一种深沉的沉郁感,通过音乐的演绎,让听众感受到它的哀怨;同时,在表达唐朝繁荣景象时,则需要有铿锵有力的声音,表现出龙飞凤舞的气势;在整首歌曲的演唱中,要注重情感的层次变化,从中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色彩。

二、音乐处理音乐处理是对旋律、节奏、音色、乐器使用等方面的处理。

演唱者需要根据歌曲的音乐形式和情感特点,加以处理,使其更好地表达歌曲所传达的意境。

《越人歌》的旋律优美动听,曲调轻快活泼,需要注意较快的节奏,在演唱过程中将音乐节奏恰当地掌握,同时强调与歌词的配合,使歌词露出鲜明的特色。

在音色方面,要注重唱腔的韵味和色彩,以唐代音韵、音调的特点为基础,表现其音韵雅致、音调高亢。

在乐器的使用上,以传统的弦乐和笛子为主,既能表现自然的音色质感,也能突出歌曲特有的华丽和优美。

三、声音塑造声音塑造是指全面的声音调教,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色、音域和发音等方面的塑造。

由于《越人歌》是一首需要表现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词曲组合,因此在声音塑造方面要求演唱者将自己的嗓音做到圆润、丰满、宽广,同时掌握好音量和音质的变化,达到精湛的艺术效果。

在发音方面,要注重标准普通话的发音准则,以清晰、准确地发音表达歌曲的意境和内涵。

综上所述,《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应注重情感表达、音乐处理和声音塑造三个方面。

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细腻地描绘出歌曲所展现的每一个画面、每一段情感,将其完美地诠释出来,使听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歌曲所传达的美好情感。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

论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演唱艺术处理《越人歌》是一首源自中国古代越族的民歌,被许多音乐家和歌手演绎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歌曲。

本文将从古诗词歌曲《越人歌》的音乐艺术处理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演唱艺术对这首古诗词的诠释和表达,以及对听众情感的触动。

我们来看一下《越人歌》的古诗词原文:列宿河汉见,乌夜木兰秋。

天涯越人思,绝壁泪沾流。

村社散翠羽,看群飞几般?欲为西南风,吹向北原。

古诗词《越人歌》以越族为背景,抒发了越人在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情景交融,描绘了越人孤独、思念故乡的心境,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情感。

经过多位音乐家和歌手的不同处理,古诗词《越人歌》被演绎成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歌曲。

其中一种是采用传统古乐器伴奏的演唱艺术处理。

在这种处理方式下,歌手通常会选择古琴、古筝等传统古乐器作为伴奏,以展现出古诗词的古朴和典雅。

歌手的演唱也会遵循古典唱腔,以凝重典雅的演唱方式表达《越人歌》中的哀思和深情。

采用传统古乐器伴奏的演唱处理,能够使《越人歌》更加贴近原汁原味的古风,也更容易勾起听众对古代越族的历史情感和记忆。

另一种演唱艺术处理是采用现代流行乐器伴奏的方式。

在这种处理方式下,歌手通常会将《越人歌》重新编曲,加入吉他、电子琴等现代乐器的伴奏,使整个歌曲更具有时代感和流行性。

歌手的演唱方式也会更加大胆和激情,以适应现代流行音乐的审美趋势。

采用现代流行乐器伴奏的演唱处理,能够让《越人歌》的音乐更加富有活力和动感,也更容易吸引年轻听众的喜爱。

除了以上两种演唱艺术处理方式外,还有一些音乐家和歌手将《越人歌》以合唱、舞台音乐剧等形式进行再创作演绎。

这些演唱艺术处理方式融合了更多的舞台表现形式和艺术元素,使《越人歌》的演唱更具有戏剧性和视觉冲击力。

这些演唱处理方式不仅展现了《越人歌》的音乐魅力,还进一步凸显了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历史内涵。

无论是采用传统古乐器伴奏、现代流行乐器伴奏,还是将《越人歌》进行再创作演绎,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对古诗词的情感理解和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歌曲的处理和表现 大家知道,一幅画、一篇文章或一件工艺品,一经作者创作出来,便可供人们阅读或欣赏,人们可以通过视觉来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了解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和风格,从而受到感染和启发。而歌唱是一种听觉的艺术,一首歌虽由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而成,但毕竟只停留在纸上,人们不能直接从纸上来听到它、欣赏它,就好象一幢十分漂亮的房子,修好后却没有人去住,不知道这幢房子的价值在哪,因此就必须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歌的曲调、内容介绍给听众。演唱者在尊重歌曲作者的原作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歌曲的分析理解,对歌曲进行研究和处理后,再将歌曲演唱出来的过程,称为“二度创作”,而我们也知道,只要不是哑巴,要歌唱一首歌并不很难,难就难在如何唱好它,那需要我们的歌唱者必须在唱的每一首歌上下一番工夫了。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歌曲的处理与表现中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 熟悉和了解作品 唱好一首歌,首先要了解作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就是这个道理。在你不熟悉、不了解它的情况下唱一首歌,如果只知道拿起来看也不看张嘴就唱,那么要想准确地将它 的内容风格表达出来是根本不可能的,我记得我在学唱《鞭打我吧》这首歌时,因为只顾赶时间还课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认为唱会旋律就行了,什么歌曲的情感、吐字、气口等等都没做好,结果唱出来的效果就象“杀了我吧”一样,所以在拿到一首歌时,一定要做好准备工作。

要熟读歌词,因为我生长的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较密的内陆山城,所以地方方言特多,我刚开始学唱歌是时候吐字很不准确,特别是平舌(z、c、s)和翘舌(zh、ch、sh)的差别十分明显,像把《黄水谣》中的水(shui)唱成(sui),山(shan)唱成(san),闹了许多笑话。歌词发音不准确,对作品的理解也有妨碍,势必影响听众对你所演唱的歌曲的理解,你的演唱对听众的感染力定会逊色不少,所以一定要把歌词读熟读准,以免影响歌曲的表现。

唱熟曲调、唱准音高、节拍并注意乐感,熟悉歌谱和正确地把握音准节奏,是对作品从音乐上分析研究的基础。有些歌曲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拍子,如《太阳出来喜洋洋》等,唱起来就显得比较容易;有的歌曲因为内容表现的需要,节拍就比较复杂;有的由3/4、2/4、6/4等各种节拍组织在一起;有的由6/8、7/8、9/8、3/8等节拍组成。如歌曲《秋——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这首歌曲比较复杂,难以掌握,它就需要我们反反复复地唱熟、唱准。另外,有许多的歌曲中还有转调和一些临时升降音,如果不下一番工夫是很难唱准音高的,并且会之间影响歌曲的完美表现。

在演唱歌曲时,还要注意安排好气口,在我们演唱的歌曲中,大多数旋律乐句与歌词的句子基本一致,像歌曲《玛依拉》基本上就是结束一个乐句,就换一口气,这样很便于演唱者的演唱,而一些复杂的歌曲,特别是一些外国歌剧中的选曲,有时旋律与句子的气口会产生一些不一致的现象,经常会碰到句子的换气气口在旋律的一个节拍中间,使演唱起来有些困难,就会产生破句或来不及的现象。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帕瓦罗蒂,众所周知他的气息是非常棒的,但是假设他在演唱某首歌曲器时,不注意气口问题,随便换气,试问听众还能欣赏他优美动听完美无缺的歌声吗?

二、 掌握好歌曲的节奏 节奏是音乐的支柱、乐感的标志。我们在掌握歌曲的节奏时,既要做到准确稳定。更需富有动感,充满活力。比如二拍子的节奏是强、弱强弱;三拍子是节奏是强、弱、弱;四拍子则是强、弱、次强、弱,这些看似简单的节拍特点,在歌曲演唱的实践中却未必容易做到,甚至常常被演唱者所忽视,致使歌曲的演唱缺少基本的律动感。

所谓准确稳定即唱快的曲子内心一定要有稳定的节拍感,要做到快而不乱,有些人在唱快节奏的歌曲时,乱得一团糟,听者根本不知在唱什么,就象《好汉歌》里的“风风火火闯九州”一样,只感觉到一阵火暴就结束了,而唱慢的曲子则应要强调流动感,要做到慢而不滞,否则沉重呆板,就会失去丰富的表现力。

节奏的强弱处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演唱歌曲时,如不注意请弱的处理,那么歌曲会唱得平淡无味,节奏中强调的强弱感则失去意义,就象三拍子,它是一种典型的圆舞曲风格,形式十分受到人们的喜爱。约翰·施特劳斯的名作《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圆舞曲的风格特点,那欢腾的河流、美丽的森林、歌词的小鸟……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许多人又不免回想起优美典雅的宫廷舞蹈,如果演奏者根本不处理节奏中的强弱关系,那就不知这首舞曲会使人产生什么样的想象了。

还有节奏中的弱起小节也很值得重视,象0××|0× ××|等等这些节奏如果在演唱中不注意,那么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歌曲的表现色彩。

三、 注意歌曲的调式调性及曲式结构 曲作者对调式、调性的运用直接影响歌曲的基本情绪,我们要正确表现歌曲的内容和情感,对这方面就应引起注意。一般来说,大调式的歌曲,常表现雄壮明朗或喜悦自信的情绪,如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晚会圆舞曲》等,而小调的歌曲常表现柔和忧伤或暗淡、哀痛的情绪,如《摇篮曲》(舒伯特曲)等,当然有时也会出现一些不同于这一规律的特殊情况。总之,调式调性可作为分析作品的主要参考内容之一。

歌曲还具有各种不同的曲式,最常见的为单段体,也称一步曲式。一般由两个或四个乐句组成,具有完整乐思的锻炼,每一乐句小节数相等的称为方整性结构,如《花非花》;再有,如二部曲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全曲结构方整,富有歌唱性,每段由两个四小节的乐句组成,通过八度大跳,使情感有明显的起伏,经过重复,然后级进下行,平稳地结束全曲。歌唱者要是熟悉调式曲式,那么在歌曲表现与处理中是大有帮助的。

四、 抓住歌曲的时代特征、思想与风格 艺术能反映出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现象,那么每一首歌曲也比如反映出一个时期的社会变革、政治面藐和社会风尚等等,演唱者应该透过歌词的内在含义,去挖掘围绕着以上各种主题思想的本质,如歌曲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人生真谛的领悟,还是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是对大自然的赞美还是对丑恶现象的讽刺等等,比如《我悲伤啊,我痛苦》(格林卡曲)这首歌,歌中表达了女主人公安东尼的悲伤、痛苦、对社会黑暗的血泪控诉。如果歌唱者在拿到一首新歌的时候,不去了解歌曲的时代背景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那么歌唱者在演唱这首歌时就不会很好的表现这首歌,又如歌曲《满江红》是古曲与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岳飞对转战南北的艰苦岁月的回忆,对国耻未雪的感叹和要“收复山河”的壮志。

除了以上所述的时代性、思想性外,我们还应该注意民族风格,每个民族由于他们不同的生活环境、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生活习惯,经过千百年的酝酿,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背景。如我们侗族的侗族大歌,它是一种无伴奏的多声部合唱,而驰名中外的苗族飞歌,却又是高亢悠扬的山歌。这些民歌,大都是以歌唱人民生活、爱情、风俗等为主题,它们充满了浓厚的民族气息,所以演唱者一定要把握好各民族地方色彩,以免唱出来的歌让人不知出自何处。

五、 演唱者自身的文化修养 好的演唱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嗓音,更紧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有一次我观看了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赛况,心中颇有感触。现在的某些音乐制作家只顾利润和突出自己个性,在选择培养歌星时,根本不考虑他(她)的文化修养和音乐方面的素质如何,经过一番精心的包装后,通过新闻媒体大肆宣扬,于是中国一夜之间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天王”、“歌后”以及一些低级庸俗的歌曲也涌入了社会市场,当他们看到那些面对比赛中如此简单的文学常识、基本乐理、视唱谱例而无可奈何的歌手们,心中究竟有何感受?如果这些参赛歌手都是一些有层次、素质比较高的人,那么那种满脸愧色、尴尬万分的场面也许就不会出现在国人的面前了。可悲呀!

再来看看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王洛宾,他不仅是一名著名的曲作家,同时也是一名词作家,如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如果王老没有很好的文学艺术修养,他也不会写出那些脍炙人口的好歌。十九世纪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威尔第,他的许多歌剧《茶花女》、《弄臣》等都是在文学巨著的影响下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与艺术是相辅相成的。演唱者在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上,把文学中那份精美、那份使人喷饭出激情的火焰的思想运用在歌曲的表现中去,那么艺术将会更高雅、更辉煌,听众将会更进一步的理解它、认识它、接受它、喜爱它。

六、 歌词的表现在于情真意切 捷克著名歌唱家亨利·费尔笛南·爱斯坦曾经说过:“感情是歌词的灵魂,因此,只有当声音加感情同样完美时,歌唱才可能被称为艺术。”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歌词增强艺术性达到以情感人、声情并茂呢?

记得在上声乐课时,老师都要求学生“唱出感情,以情带声并理解歌词的真正意义,理解歌曲的感情基础。”这些话虽然十分平淡,但都反映了歌唱者只有把握住歌曲的感情基调,才能正确理解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演唱起来才能情真意切。假如一个演唱者对歌曲不做分析、研究,根本不理解歌曲要表达的内容感情,将歌曲演唱得平平淡淡,那么演唱者自己都不能为歌曲感动,听众又怎能被他感动呢?歌剧中那些留在人们心中的鲜明动人的音乐和活灵活现的主人公如卡门、费加罗、玛仁卡等,都是艺术家用心去体会、用情感来表演所塑造的形象。

当然在歌曲、情感表现中也不要太过分,有些人想唱好的心情过于迫切,结果适得其反;而有些人则是表现的意图不明确,往往不考虑如何真实地表现作品本身,一味只想表现自己,这样演唱就会曲解原作的创作意图,从而经不起艺术严肃性与科学性的考验;再则是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有误,在演唱悲愤哀怒的歌曲时,演唱者的脸部表现或语气声音却是高兴的,而真是兴奋的歌曲却又麻木不仁,漠然置之;还有就是在动真情演唱时,还得学会有控制地适度地表现,如果正唱到悲伤时,失去了分寸感以致失声痛哭,泣不成声,这也是不行的。

总之,一首歌曲的演唱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演唱者本身对歌曲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你越能把复杂的现象或问题分析透彻,那么,你对它的了解和认识也越深入,解决与表现它的手段也就越有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