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三语文调研测试试卷
安徽省六安2024届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四)语文含答案

六安2024届高三年级质量检测卷语文试卷(四)(答案在最后)命题人: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对于艺术学而言,加快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经成为中国艺术界的共同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艺术学学科的研究积累和学科建设经过了较为漫长的过程。
到2022年,设置了包括艺术学理论与应用艺术学在内的“艺术学”一级学科,并赋予西方意义上的“艺术学”以新的中国式内涵,中国艺术学的发展充分彰显了我国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与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的艺术学学术体系,需要在明确中国艺术学起源、形成与发展的历史的同时,揭示其中的规律、路径与独特发展模式,从而完成中国艺术学的合法性论证与学科建构。
中国艺术学学科在中国的建设路径,可以概括为“横向取法”,从而区别于其他西方舶来学科在中国发展建设中的“纵向取法”。
所谓“纵向取法”,就是指在同一门学科内部向西方借鉴、取经。
所谓“横向取法”,就是指这门学科中国有、西方没有,或者中国与西方的发展程度相差不大,或同样为新兴学科,或西方国家虽有这门学科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重点发展,造成同样弱小的局面,此时便不适用向西方借鉴的“纵向取法”,而需要转向其他成熟的兄弟学科吸收养分。
艺术学理论就是这样一门学科,我们通过发挥自主学科设置的制度优势,将其建制化、规模化、本土化,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建构具有中国特色和自身主体性的艺术学话语体系,需要从作为学术概念体系的话语本身着手,最终也落实为进行学术交流的话语表述。
哲学社会科学所说的“话语”,主要包括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学术话语、国际传播话语四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把学术话语和政治话语、大众话语、国际传播话语截然分开。
2023-2024学年安徽宿州五校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3-2024学年安徽宿州五校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刘备作为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的天下豪杰,蜀汉的开国之君,既有“明君”的美誉,又有“枭雄”的称号。
B.《茶馆》第二幕中,“裕泰”的生存及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地的收缩,无疑暗示着茶馆在这个矛盾不断加剧的社会中所做的抗争。
C.《欧也妮·葛朗台》以吝啬鬼葛朗台的家庭生活和剥削活动为中心事件,揭露了葛朗台的罪恶发家史,抨击了泯灭人性的拜金主义。
D.莎士比亚说过,他的《哈姆莱特》就是“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目,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
E.《老人与海》中,描写“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留下了刻得很深的伤疤”,意在说明老人已是风烛残年。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A.导演黄建新认为,由于过去的主旋律影片创作掌握资料不足,往往将领袖人物的性格模式化,让观众难以接近。
B.过劳为什么会引起健康透支?有关专家认为,最严重的问题不是加班,而是巨大的压力导致休息时间也无法彻底放松心情所致。
C.经受住汶川特大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考验的四川,以爬坡实干、化危为机、“两个加快”全面推进的姿态,在西部大开发的新平台上,展翅高飞。
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文言文翻译)

安徽省合肥市2024年高三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留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题时,必需运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晰。
必需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世纪的中国文学,基本是在作为一个框架的“中国”内部绽开,是对这个框架内部的个人或群体的书写,而此框架本身并未成为作家们自觉描写的对象。
“中国”可以表现为人,可以表现为山川大地,可以表现为宽阔的疆土,也可以表现为悠久的历史。
但综合来看,对于“中国”的书写表现动身散性的特点,“中国”基本并未作为一个融贯的理念,更很少作为一个文明体得到呈现。
当下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被命名为“新时代”,这一命名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
而作为创建新文明之主体的“中国”,将越来越显明地成为一个意蕴深远的理论概念,成为我们向远方远眺的基本视野。
由这种视野动身的新时代文学,也将具有越来越显明的纵深感,并最终在客观上将自身发展成为表现新时代之本质性和整体性的史诗。
“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文明史意义,这并不是说当中国进入新时代后,就化解了全部的冲突和问题,以一种文明的完成时态而存在。
新时代对新文明的创建是一个正在绽开的过程,这个未有穷期的动态过程包含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它一方面在本质上表现为批判、推动现有文明进程的创建性和超越性,另一方面又在具体的现实问题上表现出一系列冲突。
立足于现实中的各种冲突和问题来绽开文学世界,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传统,也是当下文学的基本特点。
安徽省合肥市2025届高三语文调研性检测试题含解析

材料二 :
表1人类文化和媒介素养发展过程
历史阶段
传播环境
新技能
社会文化结果
古代
口头传播、肢体语言传播、手写文字传播
口头表达技能、肢体语言的驾驭识文断字
学问系统的建立和爱护、哲学和科学的起源
第一次工业革命
印刷技术独创,报业出现
文字素养、报刊素养
语言学的起源与发展
D项,“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错误,文章最终一段说的是“而对民歌的自信,也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二者是包涵关系。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实力。答题时留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微小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摘编自王卓焱等《媒介融合与舆论传播》)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传统媒体媒介主要是报纸、电视、书刊等,而新媒体媒介则包括互联网、计算机、手机等,新媒介方式的产生与时代发展休戚相关。
B. 传统媒侍和新媒体各有优势,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只有双方优势互补,协力合作,才能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媒体整体运营实力。
B. 《弹歌》《诗经》同为中国文学源头的元典,二者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C. 借助对民歌的观赏,人们可尝试感知源自文化母体深处的熟稔和亲切。
D. 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才会有民族文化自信,民歌也才会有更大发展空间。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安徽省部分高中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安徽省部分高中高三第一次调研测试新高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1、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子罕》)材料二: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
’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①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②也。
”(《论语·雍也》)(注)①逝:前往。
②罔:糊涂。
1.“冕衣裳者”是指_____。
孔子遇到上述三类人,“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体现孔子_____之心。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仁者”的理解。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离不开戏曲。
而我是在用写话剧的方式学习中国传统小说的白描手段。
①戏曲作为一种艺术的基本形式,也是长盛不衰的。
②可以说,小说和戏曲所追求的最根本的东西都是深入到人物灵魂当中。
③但是它能够通过白描表现人的最丰高的内心世界。
④它曾是老百姓学习历史、培育道德的最重要的课堂和教材。
⑤戏曲虽然不能让观众直接读懂角色的内心活动,A.②④①⑤③B.①④②⑤③C.②⑤③④①D.④①⑤③②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球上的生物需要适应地球的自转,而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都可以通过生物钟来预测和适应昼夜变化。
获得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三位科学家以果蝇为模式生物,分离出了一个调控生物钟的基因。
安徽省合肥市2024_2025学年高三语文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合肥市2024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留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和答题卷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需运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卷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晰。
必需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
....、草稿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务必将答题卡和答题卷一并上交。
—、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历史剧是基于历史真实进行艺术虚构的产物。
从媒介形态来划分,历史剧可以用话剧或影视剧的形式呈现;从风格类型来划分,历史剧又有“正说”与“戏说”的区分。
但究其共性,它们都是基于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绽开的。
历史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历史剧以“历史”为修饰,就杜绝了完全虚构的可能。
假如一个故事毫无疑问是虚构的,那么观众不会向创作人责问其是否真实。
如《步步惊心》《宫》这类穿越剧被限定在“奇幻”一隅,这是因为剧中的穿越情节消解了历史框架,解构了观众对于历史真实的意义期盼。
那么,历史剧应当对历史忠实到何等程度呢?这一向是戏剧评论家们争辩的课题。
诸多论者都论及这个“度”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厘清“度”的形式边界。
比如,有的论者认为这个“度”体现了与历史真实相符合的程度,一旦失去这个“度”,就有可能变更“正说”的本质,而完全走向“戏说”;有的论者认为历史剧虽然应当严格遵循历史,但不等于不行虚构,只是要留意把握住“度”,即莱辛所说的“历史内在的可能性”和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可能发生的事”。
安徽省考试研究中心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含解析

安徽省考试研究中心2025届高三第二次调研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疫,这一中国古代史书中的常见名称,是指由各种致病性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自有人类以来,疫病就伴随而生。
中华民族始终在同疫病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在斗争中把疫病的防治和自然环境、社会人生联系在一起,逐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天道、人道、医道合一的思想。
天道、人道、医道合为一体,使得中国古代的医学理论不仅仅是疫病医学,还是具有丰富人文内涵,包括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在内的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生命学,一种被古人称之为“生生之具”的关于生命智慧和生命艺术的学问,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医道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形成了天人感应、顺应自然、整体关联、阴阳平衡、调和致中、五行生克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肺经络学说相结合的整体医道观,构建起一整套“治未病”的养生之道和望闻问切诊断,针灸、按摩推拿、经方等“治已病”的理论和方法。
在这种整体论的指导下,中国医学形成了“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的疫病生成观;形成了“医之上者,理于未然,患居虑后,防处事先”的疫病预防观;形成了防微杜渐,治病求本,适时为度,辨证施治、扶正祛邪的疫病治疗观;形成了“病从心起”,故“治心”“修养”的修心养性观和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制喜制怒的养生观;形成了驱邪避毒、斋戒沐浴、打扫庭院、掸尘扫房,强身健体的卫生健康观;形成了“悬壶济世”“大医精诚、仁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为先”“妙手回春,杏林春暖”的医德观。
安徽省蚌埠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蚌埠市2025 届高三调研性考试语文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只需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 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截至北京时间8月5 日凌晨,2024年巴黎奥运会游泳项目全部激战结束。
历经9个比赛日的争夺,中国游泳队斩获2金3银7铜,综合战绩非常不错。
回顾中国游泳队巴黎奥运会征程,这9个比赛日当中,只有第4比赛日未能拿到奖牌,其余8天都有奖牌收获。
前4个比赛日中国队总体比较遗憾,整体状态看起来始终要差点,使得中国游泳队蒙上一层迷雾。
也许,一切的沉寂就是在等待潘展乐的爆发。
终于来到第5个比赛日,游泳项目最受关注的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到来。
枪响!潘展乐一骑绝尘再度打破世界纪录,领先亚军1.08秒的成绩夺得金牌。
中国游泳队终于爆发,长舒一口气,金牌终于来了。
不仅如此,潘展乐还在最后的接力项目再现超级速度,摘下第2金。
拿到金牌后,中国队整体的氛围好转,选手们变得更自信。
尤其是覃海洋状态回升,前4天泳迷们将夺金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可是男子100蛙排名第七、200蛙无缘决赛。
好在覃海洋终于游出来,接力项目连续高效发挥,携手队友们斩获1金1银。
中国游泳队有多人拿到奖牌,接力项目也包括只参加预赛的选手。
张雨霏本届斩获1银5铜,个人奥运奖牌总数达到10枚,成为中国游泳队奥运奖牌最多的选手。
此前张雨霏经历诸多波折,带病参赛仍斩获奖牌,直言“死也要死在泳池里”,真的太拼了。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还记得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一股科技风暴席卷了整个泳坛,它的名字叫鲨鱼皮泳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高三语文调研测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8高二上·东辽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相比晋人之“韵”,宋人的“意”又如何呢?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
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的天然自工。
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
其中对字体大小的安排、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缓急的把握等,都显得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
然而即使是这样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
首先是强烈的个性。
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节奏的起伏也比较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
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
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有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等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
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又如《前赤壁赋》,虽是楷书,但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行云流水游刃有余浑然天成悠然自得B . 行云流水驾轻就熟天衣无缝悠然自得C . 龙飞凤舞游刃有余天衣无缝泰然自若D . 龙飞凤舞驾轻就熟浑然天成泰然自若(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B . 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通过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也每每可见C .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D . 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B .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C . 因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D . 因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二下·泉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计算机自动化一百年前,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海特写道:“文明的发展就是加大不用想便能完成的事情的数量。
”如今,计算机可以被编程执行非常复杂的工作,许多软件程序还负责脑力工作,比如观察检测、分析判断,甚至作出决定等等直到最近都还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职能。
怀海特的话里隐含着一种这样的信念——人类活动是从上到下有等级区分的:每当我们把一件任务或一种工具交给机器去负责,就把自己解放出来去追求等级更高的、需要更多灵活性、更多智能或更开阔视野的任务。
而实际上这是一种谬见——自动化学者称之为“替代神话”。
节省劳力的设备不只替代了工作或其他活动中的一些彼此孤立的组成部分,它还可能改变了整个任务,包括参与者的态度、技能和角色。
心理学家发现,当我们用电脑工作时,经常会陷入自满和偏见——两种会削弱我们表现和引发错误的认知缺陷当中。
当一台计算机诱使我们进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当中,自动化自满就出现了。
相信计算机会准确无误地完成工作并且处理任何出现的问题,我们任注意力四散开去。
我们与手头的工作脱离开来,对周围事情的注意力也在淡去。
自动化偏见则是指我们过于相信显示器上面的信息的准确性。
我们对软件的信任变得如此之强,以至于忽略或无视其他的信源,包括自己的眼睛和耳朵。
当一台计算机提供了不正确或不完备的数据,我们会视而不见。
计算机自动化将我们从执行者转变为观察员。
我们放下了操纵杆,转而观看屏摹。
这种转变可能使我们的生活更轻松,但同时也可能抑制专业技能的发展。
在许多企业中,管理者和其他专家都依赖决策支持系统来分析信息和提出行动方案,但一些迹象表明,软件越是能干,会计师就越是不行。
最近由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了决策支持系统对三家跨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影响。
其中两家会计师事务所采用非常先进的软件,由计算机评估相关业务风险。
第三家公司使用简单的软件,需要会计师来评估一系列可能的风险。
研究人员对每家公司的会计师的专业知识做了测试,第三家公司的会计师明显比其他两家的强,对不同形式的风险都显示出了更强的理解能力。
许多计算机系统设计者都假设,人类操作员是“不可靠,低效的”,至少和计算机相比是如此。
于是,设计师便尽量让人承担尽可能小的责任。
最终,人变成了监控者,而这样一份工作是我们人类——出了名的爱走神的物种——特别不适合的工作。
而且,由于一个人的能力“不用就会变差”,哪怕是经验丰富的操作员,如果一味盯着屏幕,最终也将和初出茅庐的新手没什么两样。
难以集中注意力和缺乏对原理的认知这两点加起来,增大了操作员遇到事故时无力应对的可能。
于是乎,人类成为了系统中最薄弱的环节。
(摘编自尼古拉斯•卡尔《电脑一歇菜,人能挺住吗?》)(1)下列关于计算机自动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计算机自动化可能带来自动化自满和自动化偏见,让我们进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当中和过于相信显示器上面的信息的准确性。
B . 计算机自动化带来劳力的节省,但它并不能真正将人解放出来去完成更高层面的任务。
这是自动化学者的清醒认识。
C . 计算机自动化也有弊端,可能改变使用者的工作态度,可能削弱其专业技能,也可能最终将其变成系统中最弱一环。
D . 计算机自动化不是替代了工作或其他活动中的一些彼此孤立的组成部分,而是改变了整个任务,包括参与者的态度、技能和角色。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一百年前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海特在预言计算机自动化时代的到来时并没有深思其话语里可能含有谬见﹣﹣自动化学者称之为“替代神话”。
B . 计算机会给使用者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于是自动化自满就出现了。
对计算机的信任,使使用者的注意力不集中,从而削弱了他们的表现。
C . 所谓“自动化偏见”,是指我们对软件的信任使我们无视或忽略其他信源,甚至不相信自己获得的信息,而对计算机提供的不准确或不完备的信息毫无疑问。
D . 计算机自动化带来人在工作中的角色变化﹣﹣从执行者变为观察者,工作变得轻松了,但人的工作技能有可能因得不到运用而被抑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当我们用电脑工作时,我们经常会对电脑信任过强以至于忽略或无视其他信源,对此人们应当加以警惕。
B . 人类操作员是“不可靠,低效的”,因此操作员在操作时应集中注意力,加强对相关原理的认知,以免遇到事故时无力应对。
C . 澳大利亚对三家会计师事务所所做的研究表明,少一些对相关软件的依赖,多一些人的脑力参与,有利于促进人的专业技能的发展。
D . 怀海特话语中隐含着这样的信息:人类活动是有等级区分的,需要付出较多劳力的属于低级活动,需要更多灵活性、更多智能或更开阔视野的属于高级活动。
3.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垂钓余秋雨去年夏天我与妻子买票参加了一个民间旅行团,从牡丹江出发,到俄罗斯的海参崴游玩。
海参崴的主要魅力在于海,我们下榻的旅馆面对海,每天除了在阳台上看海,还要一次次下到海岸的最外沿,静静地看。
海参崴的海与别处不同,深灰色的迷蒙中透露出巨大的恐怖。
我们眯缝着眼睛,把脖子缩进衣领,立即成了大自然凛冽威仪下的可怜小虫。
其实岂止是我们,连海鸥也只在岸边盘旋,不敢远翔,四五条猎犬在沙滩上对着海浪狂吠,但才吠几声又缩脚逃回。
逃回后又回头吠叫,呜呜的风声中永远夹带着这种凄惶的吠叫声,直到深更半夜。
只有几艘兵舰在海雾中隐约可见,海雾浓了它们就淡,海雾淡了它们就浓,有时以为它们驶走了,定睛一看还在,看了几天都没有移动的迹象,就像一座座千古冰山。
我们在海边说话.尽量压低了声音,怕惊动了冥冥中的什么。
在一个小小的弯角上,我们发现,端坐着一胖一瘦两个垂钓的老人。
胖老人听见脚步声朝我们眨了眨眼算是打了招呼,他回身举起钓竿把他的成果朝我们扬了一扬,原来他的钓绳上挂了六个小小的钓钩,每个钓钩上都是一条小鱼。
他把六条小鱼摘下来放进身边的水桶里,然后再次下钩,半分钟不到他又起竿,又是六条挂在上面。
就这样,他忙忙碌碌地下钩起钩,我妻子走近前去一看,水桶里已有半桶小鱼。
奇怪的是,只离他两米之远的瘦老人却纹丝不动。
为什么一条鱼也不上他的钩呢?正纳闷,水波轻轻一动,他缓缓起竿,没有鱼,但一看钓钩却硕大无比,原来只想钓大鱼。
在他眼中,胖老人忙忙碌碌地钓起那一大堆鱼,根本是在糟践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
伟大的钓鱼者是安坐着与大海进行谈判的人类代表,而不是在等待对方琐碎的施舍。
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
伟大的谈判者!”而瘦老人只以泥塑木雕般的安静来回答。
两人都在嘲讽对方,两人谁也不服谁。
过了不久,胖老人起身,提起满满的鱼桶走了。
快乐地朝我们扮了一个鬼脸,却连笑声也没有发出,脚步如胜利者凯旋。
瘦老人仍然端坐着,夕阳照着他倔强的身躯,他用背影来鄙视同伴的浅薄。
暮色苍茫了,我们必须回去,走了一段路回身,看到瘦小的身影还在与大海对峙。
此时的海,已经更加狰狞昏暗。
狗吠声越来越响,夜晚开始了。
妻子说:“我已经明白,为什么一个这么胖,一个这么瘦了。
一个更加物质,一个更加精神。
人世间的精神总是固执而瘦削的,对吗?”我说:“说得好。
但也可以说,一个是喜剧美,一个是悲剧美。
他们天天在互相批判,但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人类。
”确实,他们谁也离不开谁。
没有瘦老人,胖老人的丰收何以证明?没有胖老人,瘦老人的固守又有何意义?大海中多的是鱼,谁的丰收都不足挂齿;大海有漫长的历史,谁的固守都是一瞬间。
因此,他们的价值都得由对手来证明。
可以设想,哪一天,胖老人见不到瘦老人,或瘦老人见不到胖老人,将会是何等惶恐。
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这篇散文从作者观海写起,第二段文字是作者对大海、海鸥、吠犬、兵舰等的描写和感受,主要是为了突出海参崴的独特魅力,从而表现自己对大海的一种深沉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