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生理学实验坐骨神经

合集下载

生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生理学实验报告范文

生理学实验报告范文实验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1]实验目的1.学习机能学实验基本的组织分离技术;2.学习和掌握制备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3.了解刺激的种类。

[2]实验原理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恒温动物相似,若将蛙的神经-肌肉标本放在任氏液中,其兴奋性在几个小时内可保持不变。

若给神经或肌肉一次适宜刺激,可在神经和肌肉上产生一个动作电位,肉眼可看到肌肉收缩和舒张一次,表明神经和肌肉产生了一次兴奋。

在机能学实验中常利用蛙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研究神经、肌肉的兴奋、兴奋性,刺激与反应的规律和肌肉收缩的特征等,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是机能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3]实验对象蛙[4]实验药品任氏液[5]仪器与器械普通剪刀、手术剪、眼科镊(或尖头无齿镊)、金属探针(解剖针)、玻璃分针、蛙板(或玻璃板)、蛙钉、细线、培养皿、滴管、电子刺激器。

[6]实验方法与步骤①破坏脑、脊髓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勿用手搓)。

左手握住蛙,使其背部向上,用大拇指或食指使头前俯(以头颅后缘稍稍拱起为宜)。

右手持探针由头颅后缘的枕骨大孔处垂直刺入椎管(图3-1-1)。

然后将探针改向前刺入颅腔内,左右搅动探针2~3次,捣毁脑组织。

如果探针在颅腔内,应有碰及颅底骨的感觉。

再将探针退回至枕骨大孔,使针尖转向尾端,捻动探针使其刺入椎管,捣毁脊髓。

此时应注意将脊柱保持平直。

针进入椎管的感觉是,进针时有一定的阻力,而且随着进针蛙出现下肢僵直或尿失禁现象。

若脑和脊髓破坏完全,蛙下颌呼吸运动消失,四肢完全松软,失去一切反射活动。

此时可将探针反向捻动,退出椎管。

如蛙仍有反射活动,表示脑和脊髓破坏不彻底,应重新破坏。

图2-1-1捣毁蟾蜍脊髓②剪除躯干上部、皮肤及内脏用左手捏住蛙的脊柱,右手持粗剪刀在前肢腋窝处连同皮肤、腹肌、脊柱一并剪断(图3-1-2),然后左手握住蛙的后肢,紧靠脊柱两侧将腹壁及内脏剪去(注意避开坐骨神经),并剪去肛门周围的皮肤,留下脊柱和后肢(图2-1-3)。

浙江师范大学生理学实验报告蛙坐骨神经电位传导和肌肉收缩

浙江师范大学生理学实验报告蛙坐骨神经电位传导和肌肉收缩

姓名:吴月婷同组:陈金纯实验日期: 2016年3月23日室温:20℃
蛙坐骨神经电刺激下的肌肉收缩
一、目的
学习蛙坐骨神经电位传导和肌肉兴奋的特点。

二、原理
给予电刺激的强度增加,兴奋的神经元数量增加,肌肉收缩强度增大。

电刺激的频率增加,在肌肉收缩频率增加,表现为强直收缩。

三、步骤(略)
四、结果
如图1所示,当电刺激强度达到0.04V时,肌肉出现收缩,并且随着刺激电压的增大,肌肉收缩的幅度也增大。

当电压达到0.08V时,肌肉收缩幅度稳定,所有神经元兴奋。

如图2所示,当电刺激频率为1Hz时,出现单个峰,随着频率的增加,多个峰出现叠加,表明肌肉在舒张前又开始了收缩。

当刺激频率达到21Hz时,肌肉表现为强直收缩。

图1 肌肉收缩幅度和电刺激强度的关系图2 肌肉收缩幅度和电刺激频率的关系
肌肉收缩的幅度随着电刺激的强度增大而增大。

坐骨神经是有许多神经元组成的,电刺激强度的增大,使得兴奋的神经元的数量增加,传递到肌肉,兴奋的肌肉细胞的数量增加,引起肌肉收缩幅度的增大。

当所有的神经元都兴奋时,增加刺激的强度,肌肉收缩幅度不再增加。

电刺激的频率增加时,肌肉收缩的频率也相应增加。

当肌肉再一次的收缩落在前一次的收缩峰时,表现为强直收缩。

强直收缩是由于持续刺激下,肌浆网中钙离子浓度持续比较高的水平。

对浙科版教材中知识难点“蛙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的解读

对浙科版教材中知识难点“蛙坐骨神经的动作电位”的解读
负 电波 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 细胞外记录 细胞内记录 双相动作 电位 中前后两相的翻转 和不对称问题 , 区分蛙坐骨神经动作电位和单根神经纤维 的动作 电位。 关键词 示波器
1 示 波 器 的 原 理
示波器是生理学 实验常用 仪器 , 能记 录可 兴奋细
胞受到适 当刺激后产 生的生物 电变化。示波器 的核心 结构为示波管 , 主要由电子枪 、 偏转系统和荧光屏 三部 分组成 。若偏转板上 没有 电压 , 则偏转板之 间无 电场 , 电子没有 电场力的作 用 , 不发生偏转 ; 若 偏转板上有 电
器的 A、 B输入端相连( 如果 只是 观察神经干复合动作
图1 观 察神 经干 复 合 动 作 电位 的 装 置 图
所 采 用 的 方 法 是 细 胞 外 记 录法 , 将 引 导 电极 安 放 在 神
电位并不需要连接 r r ) 。现代生理 学实验 大多采用
计算机充 当或 者模拟示 波器 。当神 经干受 到刺激 后 , r r 两个 电极之 间会 出现 电位差 , 进 而使 电子 束发 生 偏转 。因此 , 示波器显 示 的波 形反 映了 r r 两 个 引导
将第一代全位于 中带 的 D N A进行热变性 和梯度 离心 ,
也能 区分是半保 留还是分散 复制 , 如果仅得 到中带 , 则 是分散复制 ; 若一半 中带 、 一半重带 , 则是半保 留复制。 事实上 , Me s e l s o n 和S t a h l 不仅做了双链 D N A的多代实 验, 而且也做 了热变性后梯 度离心 的实验 。
电极 之 间 的 电位 变 化 。 2 蛙 坐 骨 神 经 动 作 电 位
经组织的表面或其 附近 以记 录神经组 织 的电活动 。

坐骨神经实验报告

坐骨神经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坐骨神经的解剖结构,掌握坐骨神经的走行路径。

2. 观察坐骨神经的生理特性,学习神经传导的基本原理。

3. 掌握坐骨神经的实验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坐骨神经是人体最长的一对神经,起始于骶丛,向下延伸至下肢,支配下肢的肌肉运动和皮肤感觉。

本实验通过解剖坐骨神经,观察其结构,了解其走行路径;通过电生理实验,观察坐骨神经的生理特性,学习神经传导的基本原理。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青蛙、解剖器械、生理盐水、任氏液、电生理刺激器等。

2. 实验仪器:解剖显微镜、手术刀、剪刀、镊子、电极等。

四、实验步骤1. 解剖坐骨神经(1)将青蛙置于解剖盘中,用解剖显微镜观察坐骨神经的走行路径。

(2)沿坐骨神经走行方向,用手术刀在青蛙背部切开皮肤,暴露坐骨神经。

(3)用剪刀和镊子分离坐骨神经,观察其颜色、质地和分支情况。

2. 电生理实验(1)将青蛙的坐骨神经与电极连接,确保连接牢固。

(2)设置电生理刺激器,调节刺激参数。

(3)观察坐骨神经的生理特性,包括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速度等。

(4)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坐骨神经的生理特性。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坐骨神经解剖本实验成功解剖出青蛙的坐骨神经,观察其走行路径、颜色、质地和分支情况。

坐骨神经起始于骶丛,向下延伸至下肢,支配下肢的肌肉运动和皮肤感觉。

2. 电生理实验(1)动作电位:在电生理实验中,当给予坐骨神经一定强度的刺激时,可以观察到动作电位的产生。

动作电位是神经传导的基本单位,其产生与神经细胞膜电位的变化有关。

(2)传导速度:本实验测得坐骨神经的传导速度为(数值)m/s。

传导速度是神经传导的一个重要指标,与神经纤维的类型、直径、髓鞘厚度等因素有关。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解剖出青蛙的坐骨神经,观察其走行路径、颜色、质地和分支情况。

2. 通过电生理实验,观察了坐骨神经的生理特性,包括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速度。

3. 本实验验证了坐骨神经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性,为神经生物学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坐骨神经实验报告

坐骨神经实验报告

坐骨神经实验报告坐骨神经实验报告引言:坐骨神经是人体最长的神经之一,起源于腰骶段的脊髓,并通过臀部、大腿后侧一直延伸到小腿和脚部。

坐骨神经在人体运动和感觉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坐骨神经的特性和功能,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实验一:坐骨神经的解剖结构我们首先对坐骨神经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

通过解剖学标本,我们观察到坐骨神经是由腰骶段的脊髓根神经所组成,并通过骶骨的孔洞进入骶骨盆腔。

在盆腔内,坐骨神经与其他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了骶骨神经丛。

随后,它沿着臀部和大腿后侧的肌肉和组织分布,最终分支到小腿和脚部。

实验二:坐骨神经的感觉功能为了了解坐骨神经的感觉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触觉实验。

实验对象是健康成年人,我们用一根细小的尺子轻轻触碰他们的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和脚底部。

实验结果显示,当尺子触碰到臀部和大腿后侧时,实验对象能够明显感受到触觉刺激。

而当尺子触碰到小腿和脚底部时,实验对象的感觉反应则更为明显。

这表明坐骨神经在感觉功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下肢的感觉传递中。

实验三:坐骨神经的运动功能为了了解坐骨神经的运动功能,我们进行了一项肌肉活动实验。

实验对象是健康成年人,我们请他们做一系列的下肢运动,包括蹲下、站立、走路等。

实验结果显示,当实验对象进行这些运动时,坐骨神经能够有效地传递运动指令,使相应的肌肉得以收缩和放松。

这进一步证明了坐骨神经在人体运动中的重要性。

实验四:坐骨神经的疾病与治疗坐骨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它通常由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或损伤引起。

为了了解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药物实验。

实验对象是患有坐骨神经痛的患者,我们给予他们常用的止痛药物和抗炎药物。

实验结果显示,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炎症反应,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然而,我们也注意到,药物治疗并不能完全根治坐骨神经痛,因此,综合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结论:通过以上一系列的实验,我们对坐骨神经的解剖结构、感觉功能、运动功能以及相关疾病与治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生理学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报告

生理学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报告

生理学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报告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机能的科学,而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是生理学中一个重要的实验方法。

本文将围绕这个实验展开,详细介绍实验的目的、原理、步骤和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一、实验目的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刺激坐骨神经,观察腓肠肌的反应,以了解神经和肌肉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生理机制。

二、实验原理坐骨神经是下肢的主要神经之一,起源于脊髓腰骶段,并向下延伸到腿部。

腓肠肌是小腿的一个重要肌肉,主要负责足踝的背屈。

实验中,通过电刺激坐骨神经,可以引起腓肠肌的收缩反应,进而观察和记录腓肠肌的生理变化。

三、实验步骤1. 实验前准备:准备好实验器材,包括电极、生理记录仪等。

2. 实验动物准备:选择适合的动物(如小鼠),将其固定在实验台上。

3. 电极安装:将电极插入到坐骨神经旁边的肌肉中,确保电极与神经紧密接触。

4. 刺激参数设置:设置适当的刺激参数,如刺激电流、刺激频率等。

5. 实验记录:开始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刺激前后腓肠肌的电活动、肌肉收缩情况等。

6. 数据分析与处理:对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得出实验结果。

7. 结果展示:将实验结果进行图表展示,并对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根据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一系列关于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的结果,如腓肠肌电活动的变化规律、肌肉收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等。

这些结果可以通过图表的方式展示,以便更直观地观察和分析。

五、结果分析与讨论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可以从生理学角度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讨神经和肌肉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

同时,还可以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思路。

六、实验应用与意义坐骨神经腓肠肌实验是生理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其结果和分析对于理解神经肌肉系统的正常功能和异常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该实验还可以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对于神经肌肉疾病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不同强度和频率的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2)不同刺激频率对腓肠肌收缩的影响
选用最大刺激强度刺激,使刺激频率按 1Hz 、 2Hz、4Hz、6Hz、8Hz、12Hz、16Hz逐渐增加, 分别记录不同频率时的肌肉收缩曲线,观察不同 频率刺激时的肌肉收缩(曲线)变化,从而引导 出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结果记录
1.记录下不同的刺激强度值对肌肉收缩的 幅度值,绘制不同刺激强度与腓肠肌收缩张 力的关系曲线。 2.分别记录下引起肌肉单收缩,不完全强 制收缩和完全强制收缩时的刺激频率和收缩 幅度(张力)。
思考题
1.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刺激强度, 骨骼肌收缩力增加? 2.为什么刺激频率增加时,肌肉收缩 幅度也增大?
【实验原理-2】
刺激频率较低,每次刺激的时间间隔超过肌肉 单次收缩的持续时间,则肌肉的反应表现为一 连串的单收缩。 若刺激频率逐渐增加,刺激间隔逐渐缩短,肌 肉收缩的反应可以融合,肌肉的开始表现为不 完全强直收缩,以后成为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对象】
蟾蜍
【实验器材】
蛙类解剖手术器械、蛙板、任氏 液、铁支架、微调固定器、张力 换能器、计算机、RM62408生物 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注意事项
1.在制备离体神经肌肉标本以及实验操作过程中,要适
时滴加林格氏液,以防标本干燥而丧失正常生理活性。 2.操作过程中应避免强力牵拉和手捏神经或夹伤神经肌 肉。 3.每次刺激之后必须让肌肉有一定的休息时间,特别是 在观察刺激频率的影响时。 4.找准最大刺激强度,不能刺激过强而损伤神经。 5.实验过程中保持换能器与标本连线的张力不变。
不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 收缩的影响
浙江大学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张雄
【实验目的】
1.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理解阈刺激、阈上刺激和最大刺激的概念; 理解收缩张力对刺激强度曲线形成的机理。 2.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理解强直收是由许多兴奋性不同的神经纤维所组成 的。保持足够的刺激时间不变,刚能引起其中兴奋性较高 的神经纤维产生兴奋,表现为受这些神经纤维支配的肌纤 维发生收缩,此时的刺激强度即为这些神经纤维阈强度, 具有此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 随着刺激强度的不断增加,有较多的神经纤维兴奋,肌肉 的收缩反应也相应逐步增大,强度超过阈值的刺激叫阈上 刺激。 当阈上刺激强度增大到某一值时,神经中所有纤维均产生 兴奋,此时肌肉做最大的收缩。再继续增强刺激强度,肌 肉收缩反应不再继续增大。将引起肌肉最大收缩的最小刺 激强度的刺激称为最大刺激。

生物实验报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生物实验报告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物实验报告坐⾻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物实验报告姓名:班级:⽇期:同组者:实验序号:实验题⽬:坐⾻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实验⽬的:1.学习蛙类动物双毁髓的实验⽅法。

2.学习并掌握坐⾻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法。

实验原理:两栖类动物的离体组织所需要的⽣活条件⽐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

因此在⽣理实验中常⽤蟾蜍的坐⾻神经——腓肠肌标本来观察兴奋性、兴奋过程、刺激强度、刺激频率与肌⾁收缩反应的⼀些规律以及⾻骼肌的收缩特性等。

实验对象:蟾蜍实验器材:常规⼿术器械(粗剪⼑、⼿术剪、眼科剪、⼿术镊、眼科镊)蛙板、蛙钉、探针、锌铜⼸、玻璃分针、培养⽫、任⽒液、滴管、⼿术线等。

实验⽅法及步骤:1、破坏脑脊髓部位枕⾻⼤孔。

如果蟾蜍四肢松软,呼吸消失,表⽰脑脊髓已完全破坏,否则按上述⽅法再进⾏捣毁。

2、剪去躯⼲上部及内脏在骶髂关节前1 cm处⽤⾦冠剪(粗剪)剪断脊柱(可在下肢前端)。

沿脊柱切⼝向下剪开两侧腹部⽪肤⾄耻⾻处,将头、前肢、内脏及腹部软组织全部剪掉,放于污物盘,只保留下端脊柱和下肢。

在腹侧脊柱两旁可看到腰骶神经丛。

注意切勿触及或损伤坐⾻神经。

3、剥后肢⽪肤左⼿持镊⼦夹住脊髓断端,右⼿捏住断端边缘,剥掉全部后肢⽪肤。

将标本放于盛有任⽒液的培养⽫内,将⼿和⼿术器械洗净。

4、分离两腿⽤⾦冠剪剪去尾⾻杆(骶⾻),沿脊椎中线将脊柱剪开,再沿耻⾻联合正中央剪开两侧⼤腿,使两腿完全分离(切勿伤及神经),将两腿浸于任⽒液中。

5、游离坐⾻神经取⼀后肢,腹⾯向上(背位),固定于蛙板上,沿脊柱侧⽤玻璃分针轻轻勾起坐⾻神经,逐⼀剪去神经分⽀⾄股端。

⽤⾦冠剪剪断脊柱,只保留⼀⼩段椎⾻⽚与坐⾻神经相连。

将标本改为背⾯向上(腹位)固定,⽤镊⼦提起梨状肌,剪断,⽤玻璃分针将坐⾻神经⼩⼼勾⾄背部。

再沿坐⾻神经沟(半膜肌和股⼆头肌的肌间缝)分离坐⾻神经。

⽤镊⼦夹住与神经相连的脊椎⾻,提起神经,⽤眼科剪将神经分⽀及结缔组织膜顺序剪断,将神经⼀直游离到腘窝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特性目的:应用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ompound action potention,CAP),观察刺激、神经损伤、药物对神经兴奋性、兴奋传导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

1.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1.1 实验动物:蟾蜍(中华蟾蜍指名亚种,Zhuoshan Toad)1.2 药品:任氏液、3 mol/L 氯化钾1.3器材:RM6240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成都仪器厂)、神经干标本盒、包括器械方盘、蛙板等实验器械材料一套。

1.4 坐骨神经干制备:蟾蜍毁脑脊髓,去上肢和内脏,下肢剥皮浸于任氏液中。

蟾蜍下肢背面向上置于蛙板上,剪去尾椎;标本腹面向上,用玻璃分针分离脊柱两侧神经丛,用线在近脊柱处结扎,剪断神经;将神经干从腹面移向背面。

标本背面向上固定,从大腿至跟腱分离坐骨神经。

坐骨神经标本置任氏液中备用。

1.5 仪器连接和参数:神经干标本盒两对引导电极分别接微机生物信号处理系统1、2通道。

仪器参数:1、2通道时间常数0.02s、滤波频率3KHz、灵敏度5mV,采样频率:100KHz,扫描速度:0.2ms/div。

单刺激激方式,刺激幅度1.0V,刺激波宽0.1ms,延迟2ms,同步触发。

1.6 动作电位引导:神经干标本置于标本盒的电极上,神经与电极接触良好,调节刺激电压,记录动作电位。

2.观察(observations)2.1 中枢端引导的双向动作电位(biphasic action potential,BAP):用1.0V电压,波宽0.1ms方波刺激神经干末梢端,观察动作电位波形。

2.2 测定末梢端引导的双向动作电位:用1.0V电压,波宽0.1ms的单个方波刺激神经干中枢端,测定动作电位正、负向振幅和时程。

2.3 兴奋传导速度测定:用1.0V电压,波宽0.1ms的单个方波激刺激神经干中枢端,测定第1和第2对引导电极引导CAP起点的时间差Δt ,根据υ=S R1- R2- / Δt 计算出AP的传导速度。

2.4 测定单相动作电位(monophasic action potential,MAP):用镊子夹伤对1对引导电极间的神经干,然后用1.0V电压,波宽0.1ms的单个方波刺激神经干中枢端,测定末梢端MAP振幅和时程。

2.5观察刺激强度(U)与动作电位振幅的关系:刺激波宽0.1ms ,刺激电压从0.1V 开始, 按步长0.01V 增加,刺激电压每增加一次刺激神经干一次,并记录刺激电压和MAP 振幅,测定阈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

2.6 测定KCl 处理前后MAP 振幅:刺激电压1.0V ,刺激波宽0.1ms ,记录3 mol/L KCl 处理前,处理后2min 时MAP 的振幅。

3.结果(results)3.1 刺激波宽0.1ms 时,阈刺激(Uth ):0.28±0.08 V ;最大刺激(Umax ):0.95±0.30 V ,刺激电压1.0V 时,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V )为42.73±10.59 m/s ,见表1。

表1 蟾蜍坐骨神经干的阈刺激、最大刺激和传导速度sampleUth (V)Umax (V)V (m/s )1 0.17 1.17 36.362 0.29 1 55.563 0.4 1.3 35.09 4 0.27 0.99 41.675 0.4 1.36 48.78 6 0.30 0.70 33.907 0.2 0.71 38.468 0.24 0.85 32.269 0.21 0.45 62.5 ⎺x ±s0.28±0.080.95±0.3042.73±10.593.2 在刺激电压低于0.28±0.08 V 时,测不到动作电位;刺激电压从0.28±0.08 V 增加至0.95±0.30 V ,动作电位振幅呈曲线增长,刺激电压高于0.95±0.30 V 动作电位振幅不再增长,见图1。

3.3 刺激电压1.0V ,波宽0.1ms 时,动作电位正相振幅(6.97±3.00 mV )显著大于负相振幅(3.79±2.01 mV ),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 p<0.01);动作电位正相时程Dp1 (0.98±0.18 ms)显著短于负相时程Dp2(2.24±0.35 ms),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3.4 刺激电压1.0V 时,单相动作电位振幅Am(9.08±3.07 mV)大于双相动作电位正相振幅Ap1(6.97±3.00 mV ),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相动作时程Dm(1.78±0.29ms)显著长于双相A (mV) 图1 刺激强度与动作电位振幅的关系U(V) 1.0 1.5动作电位正相Dp1 (0.98±0.18 ms),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2。

表2 蟾蜍坐骨神经干双相动作电位与单相动作电位sample Ap1(mv)Ap2(mV )Dp1(ms )Dp2(ms )A m(mV)D m(ms)1 8.96 5.03 0.9 2.08 11.41 1.532 6.28 3.14 0.97 2.31 7.11 1.613 3.37 1.86 1.16 2.42 5.68 2.274 5.37 1.81 1.34 2.92 6.19 2.185 2.48 1.05 1.01 2.1 5.03 1.776 12.21 7.33 0.81 2.00 12.58 1.387 7.66 4.54 0.88 2.36 10.94 1.728 8.78 5.14 0.93 1.65 10.04 1.769 7.63 4.24 0.78 2.29 12.7 1.8⎺x±s 6.97±3.00 3.79±2.01** 0.98±0.18 2.24±0.35## 9.08±3.07* 1.78±0.29##p 0.000020.000000.00270.0000注:* p<0.05,** p<0.01 与A p1比;# p<0.05,## p<0.01 与Dp1比3.5 刺激电压1.0V,3mol KCl处理前,动作电位振幅为Aap (9.14±3.38mV),处理后2min,动作电位振幅为At1(0.49±0.35 mV),与处理前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3。

表3 3mol KCl 对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作用sample KCl处理前Aap(mv)KCl处理后Aap(mv)1 11.08 0.552 7.11 0.113 5.68 0.074 5.37 0.225 5.41 0.346 12.21 0.617 13.78 0.768 8.92 1.179 12.7 0.62⎺x±s 9.14±3.38 0.49±0.35**p 0.0000注:** p<0.05 与KCl处理前Aap比;4.讨论(discussion)4.1 刺激电压从Uth增加至Umax,即从阈刺激(Uth):0.28±0.08 V到最大刺激(Umax):0.95±0.30 V,神经干动作电位振幅随着刺激电压增加而增高。

神经干动作电位不具有“全或无”性质。

从我们在提取蛙的坐骨神经元中,我们不难看出,坐骨神经元是由许多不同类型的的神经纤维组成。

一根神经纤维在收到阈值以上的刺激产生动作电位时,不会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而再次增大,但是不同神经纤维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当期中一部分的神经纤维收到的刺激已经超过阈值时,其余的神经纤维可能尚未到达,也就能进一步增大了动作电位。

当全部神经纤维都已到达阈值时,即神经元到达阈值,其动作电位便不会再发生变化。

4.2 蛙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在20℃时约为每秒30米[1] ,本实验所测得的蟾蜍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为42.73±10.59 m/s,略高于文献值。

4.3 刺激蟾蜍坐骨神经干中枢端,可在其末梢端引导出动作电位,反之也然,由此可以证明蟾蜍坐骨神经具有双向传导兴奋的能力,在试验中亦证明离体神经也具有这样的能力。

4.4 在两引导电极间夹伤神经,神经冲动传导被阻断,双相动作电位负相波消失,形成一相正波,由此可见,双相动作电位的产生是由于神经冲动先后通过两个引导电极的时间差形成的,冲动通过第1个电极,形成动作电位的正相波,冲动通过第2个电极,形成动作电位的负相波。

4.5 在两引导电极间夹伤神经,神经冲动传导被阻断,双相动作电位负相波消失,形成的单相动作电位时程显著长于双相动作电位正相时程,单相动作电位振幅大于等于双相动作电位正相振幅。

即负相波的存在会使得双向动作电位中的正相波时程和振幅都有一定程度的减小,从文献调查来看,因为正负相波的扩散时间较慢,而兴奋传导速度较快,导致两者有一定时间的重合,产生了抵消的效果。

而部分小组的正相波增长不是特别大,原因可能是由于夹伤处理的程度不够大,没有损坏足够的神经纤维,从而产生了一小部分的负相波,导致了实验的误差。

4.6 3mol KCl处理神经,动作电位消失,这表明神经冲动传导被阻断。

根据离子学说,动作电位是由胞外钠离子通过钠通道内流形成的,细胞外高钾使膜电位升高,膜电位高于阈电位时,钠通道失活,产生去极化阻滞,神经的兴奋性丧失。

5. 参考文献(references)【1】Mary A.B.勃雷兹尔.神经系统的电活动.1984.第1.版.科学出版社.北京P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