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2013
生产单位安全生产技术防火防爆题及答案

热分解出的可燃气体在空气中燃烧。 ( √ ) 39.乙醇与氧作用生成乙酸是放热的化学反应,也属于燃
烧现象。 (×) 40.常压的容器是不能贮存压缩气体和加压液体的。 (√ ) 41.盛装具有腐蚀性介质的容器,底部尽可能不装阀门,
19.防火间距就是当一幢建筑物起火时,其他建筑物在热 辐射的作用下,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时,也不会起火的最小 距离。 ( √ )
20.D类火灾是指固体火灾。 ( × ) (A类火灾是指固体火灾) 21.在公共场所发生火灾时,正常照明电源切断情况下,
应在5s内自动切换成应急电源。 ( √ ) 22.细水雾灭火系统灭火效率高,同时对环境无影响,它
第四章 安全生产技术
(一)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共282题
一、判断题(127题)
1.一般可燃物质的燃烧都经历氧化分解、着火、燃烧等 阶段。 ( √ )
2.四氯化碳灭火器和二氧化碳灭火器均可作为机动的消 防器材。 ( × )(四氯化碳在灭火时由于高温的作用,产生有毒
光气,属窒息性毒剂,对人畜都有危害。已禁止使用)
向。( × ) 54.不是任一个点火源都能引燃每一种可燃物。( √ )
55.对制气、燃气和用气系统,在开车前或点火前,必须用惰 性气体进行吹扫、置换。 ( √ )
能够代替卤代烷等对环境有破坏的气体灭火系统及现有的 会造成水渍损失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 √ ) 23.由于着火时烟气大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如石油液化气 或城市煤气火灾,具有向上蔓延快、横向蔓延慢的特点, 因此在逃生时不要直立行走,应弯腰或匍匐前进。 ( × )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程(3篇)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程1. 规程介绍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程是为了加强企业和公共场所的防火防爆工作,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制定的。
该规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防火防爆基础知识、防火防爆设备配置、防火防爆应急措施等。
2. 防火防爆基础知识2.1 火灾的危害性火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火灾引发的原因有很多,如电气设备故障、火源暴露、电线老化等。
因此,加强火灾的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2.2 火灾的防范措施(1)建立完善的火灾预防制度,定期开展火灾隐患排查。
(2)加强消防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其正常使用。
(3)提高员工的火灾防范意识,加强火灾逃生演练。
3. 防火防爆设备配置3.1 常见防火防爆设备常见的防火防爆设备有火灾报警器、灭火器、防火墙等。
这些设备能够及时发现火灾隐患,迅速控制火势,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3.2 设备配置要求(1)根据场所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并配置防火防爆设备。
(2)定期检查设备的运行状况,确保设备正常工作。
(3)加强设备的维护和管理,及时修复存在的问题。
4. 防火防爆应急措施4.1 应急预案的制定制定应急预案是减少火灾事故损失的重要手段。
应急预案包括火灾报警、疏散、灭火等方面的内容。
制定应急预案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并定期组织演练。
4.2 应急物资的配置应急物资是在火灾事故发生后提供救援的重要条件之一。
应急物资的配置包括灭火器、应急照明、救生绳等。
这些物资应安放在易于取用的地方,并定期检查和更新。
4.3 应急演练的组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是提高员工火灾应对能力的有效途径。
演练过程应真实、严肃,能够提高员工的实际应对能力,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
5. 防火防爆工作的监督与检查防火防爆工作的监督与检查是保障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关部门应定期对企事业单位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
在检查过程中要注重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和公众的火灾防范意识。
6. 总结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程是加强防火防爆工作、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一、燃烧及其特性(一)燃烧及燃烧条件1.燃烧的含义燃烧是可燃物与助燃物(氧气或氧化剂)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化学反应。
具有两个特征:一是有新物质的产生,即燃烧是化学反应;二是燃烧过程中伴随有发光发热现象。
2.燃烧的条件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A.有可燃性的物质,如木材、乙醇、甲烷、乙烯等;B.有助燃性物质,常见的有空气和氧气;C.有点火源,如撞击、摩擦、明火、电火花、高温物体、光和射线等。
可燃物、助燃物、点火源构成燃烧三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燃烧便不能发生。
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也不一定会发生燃烧,只有当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且都具有一定的“量”,并彼此作用,才会发生燃烧。
对于已经发生的燃烧,若消除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就会终止,这就是灭火的原理。
(二)燃烧的种类1.闪燃各种液体表面都具有一定量的蒸汽存在,蒸汽浓度取决于该液体温度。
闪燃是在液体表面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上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引起闪燃时的最低温度叫做闪点。
闪点这个概念主要适用于可燃性液体,某些固体如樟脑、萘等,也能在室温下挥发或缓慢蒸发,因此也有闪点。
在闪点温度下,液体蒸发产生的蒸汽还不多,所以闪烁一下就灭了。
闪燃往往是着火的先兆,当可燃液体温度高于其闪点时,随时都有被火点燃的危险。
2.自燃自燃是可燃物质自发产生的着火燃烧,通常由缓慢的氧化作用而引起,即物质无外部火源条件下,在常温下自行发热,由于散热受阻,热量积聚逐渐达到燃点而产生燃烧。
自燃又可分为受热自燃和自热自燃。
可燃物在外部热源作用下,温度升高直到燃点产生燃烧叫受热自燃,如:可燃物接触高温表面、加热、烘烤过度或冲击摩擦等均可导致受热自燃。
而自热自燃是没有外来热源影响,由于物质内部发生化学、物理或生化过程而产生热量,这些热量在适当条件下逐渐积聚,温度升高直到燃点产生燃烧。
造成自燃自热的原因有氧化热、分解热、聚合热、发酵热等。
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都是在不接触明火的情况下“自动”发生的燃烧,其区别在于热的来源不同。
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技术4-防火防爆PPT课件

第三节 防火防爆技术
三、爆炸控制
1、惰性气体保护 2、系统密闭和正压操作 3、厂房通风 4、以不燃溶剂代替可燃溶剂 5、危险物品的储存 6、防止容器或室内爆炸的安全措施 7、爆炸抑制
四、防火防爆安全装置及技术
1、阻火及隔爆技术火 2、防爆泄压技术
第四节 烟花爆竹安全技术
一、概述
(一)烟花爆竹的定义 (二)烟花爆竹的组成及性质
(1)清水灭火器:A类火灾。 (2)泡沫灭火器。
二、消防器材
(一)灭火器
2、灭火器种类及其使用范围
(3)酸碱灭火器。 (4)二氧化碳灭火器。 (5)卤代烷灭火器。 (6)干粉灭火器。
(二)火灾探测器
➢ 基本功能是对烟雾、温度、火焰和燃烧气体等火灾参量作 出有效反应。
1、感光式火灾探测器 2、感烟式火灾探测器:点型、线型。
生产企业必须依照有关规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及各项管理制度。 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 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进行教育培训。 满足安全生产技术条件。 依法进行安全评价。 制订事故应急预案。
二、消防器材
(二)火灾探测器 3、感温式火灾探测器 4、可燃气体火灾探测器 5、复合式火灾探测器 (三)消防梯 (四)消防水带 (五)消防水枪 (六)消防车
第三节 防火防爆技术
一、火灾爆炸预防基本原则
1、防火基本原则 2、防爆基本原则
二、点火源及其控制
1、明火 ❖ 加热用火的控制;维修焊接用火的控制;其他明火。 2、摩擦和撞击 3、电气设备 4、静电放电 ❖ 控制流速、保持良好接地、消散静电、人体静电防护。 5、化学能和太阳能
一、消防设施
(二)自动灭火系统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定(4篇)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规定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火灾和爆炸的防控,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居民楼、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等各类场所和设施的防火防爆安全管理。
第三条防火防爆安全管理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综合防控的原则。
第二章火灾防控第四条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居民楼、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等应通过以下措施加强火灾防控:(一)建立健全火灾隐患排查制度,定期进行火灾隐患排查,及时消除隐患;(二)设置有效的火灾报警系统,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及时发出警报;(三)配备足够的灭火设备,包括消防器材、灭火器、灭火器等;(四)加强电气设备的管理和维护,确保电线电路的安全可靠;(五)定期组织火灾应急演练,提高人员的火灾应急能力;(六)建立火灾报告制度,确保火灾发生后能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报告。
第五条各类场所和设施在设计、建设和使用过程中,应符合以下要求:(一)建筑结构应符合耐火等级要求,建材应符合消防安全标准;(二)逃生通道应保持畅通,设有正确标识并配备应急照明;(三)设备、机械和化学品等易燃、易爆物品应符合国家标准,并做好储存和使用管理;(四)公共场所和交通工具应设置明显的疏散标志和应急照明设备。
第六条备发电机房等特殊场所和设施,应加强火灾防控措施,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运行安全。
第七条各类火灾事故发生后,应及时组织应急救援,防止火灾扩大蔓延,同时做好善后工作,恢复正常生产经营。
第三章爆炸防控第八条各类生产经营单位、居民楼、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等应通过以下措施加强爆炸防控:(一)建立健全爆炸危险源排查制度,对可能存在的爆炸危险源进行定期排查,及时消除隐患;(二)设置有效的爆炸警报系统,当发生爆炸事故时能及时发出警报;(三)做好易燃、易爆材料的储存和使用管理,确保安全可靠;(四)对易燃、易爆材料进行分类存储,并设立专门的储存区域;(五)加强设备安全管理,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设备运行安全。
安全生产技术(第四章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2017.9)

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第一节火灾爆炸事故机理一、燃烧与火灾(一)燃烧和火灾的定义、条件1、燃烧的定义燃烧是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放热反应,通常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见光。
2、火灾的定义。
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不包括:地下矿井部分发生爆炸;飞机因飞行事故而导致本身燃烧;3、燃烧与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
即火的三要素:氧化剂、可燃物、点火源。
(二)燃烧与火灾的过程和形式2、燃烧的4种形式:1)扩散燃烧。
可燃气体与氧气边混合边燃烧;2)混合燃烧。
可燃气体和阻燃气体,先混合,遇点火源即发生燃烧。
往往能造成重大损失。
3)蒸发燃烧。
可燃液体遇热蒸发,蒸气氧化分解而进行的燃烧。
4)分解燃烧。
可燃物质在燃烧过程中首先遇热分解出可燃气体,与氧气进行的燃烧。
(三)、火灾的分类1、按物质的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6类:A类:固体物质火灾;B类: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C类:气体火灾;D类:金属火灾;E类: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F:烹饪器具内烹饪物火灾。
2、按损失规模分:1)特大火灾:死亡≥10人;死亡+重伤≥20人;受灾户数≥50户;财物损失≥100万元。
2)重大火灾:死亡≥3人;死亡+重伤≥10人;受灾户数≥30户;财物损失≥30万元;3)一般火灾:除上述外。
(四)、火灾的基本概念及参数1、闪燃:可燃物表面或上方在很短时间内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象。
闪燃往往是持续燃烧的先兆。
2、阴燃: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烧。
3、爆燃:伴随爆炸的燃烧波,以亚音速传播。
4、自燃:分为自热自燃和受热自燃。
5、闪点:在规定条件下,物质加热到释放出的气体瞬间着火并出现火焰的最低温度。
闪点是衡量物质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
6、燃点:在规定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燃点对可燃物质和闪点较高的液体有重要意义。
7、自燃点:在规定条件下,不用任何辅助引燃能源而达到引燃的最低温度。
一般情况下,密度越大,闪点越高,而自燃点越低。
如:汽、煤、(轻、重)柴、蜡、渣油的密度依次增大,闪点升高,自燃点降低。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四篇)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防火防爆安全技术,是一门为了防止火灾和爆炸事故的综合性技术,涉及多种工程技术学科,范围广泛,技术复杂。
火灾和爆炸是安全生产的大敌,一旦发生,极易造成人员的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
所以,必须贯彻“以防为主,以消为辅”的消防工作方针,严格控制和管理各种危险物及发火源,消除危险因素,将火灾和爆炸危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发生火灾事故后,作业人员能迅速撤离险区,安全疏散,同时要及时有效地将火灾扑灭,防止蔓延和发生灾害。
一、燃点、自燃点和闪点火灾和爆炸的形成,与可燃物的燃点、自然点和闪点密切有关。
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防止发生火灾和爆炸。
(一)燃点。
燃点是可燃物质受热发生自燃的最低温度。
达到这一温度,可燃物质与空气接触,不需要明火的作用,就能自行燃烧。
(二)自燃点。
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起火的危险性越大。
但是,物质的自燃点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压力、温度和散热等条件的不同有相应的改变。
例如,汽油的自燃点在0.1兆帕(1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480,在1兆帕(25公斤力/平方厘米)下为250。
一般压力愈高,自燃点愈低。
可燃气体在压缩机中之所以较容易爆炸,原因之一就是因压力升高后自燃点降低了。
(三)闪点。
闪点是易燃与可燃液体挥发出的蒸气与空气形成混合物后,遇火源发生内燃的最低温度。
闪燃通常发生蓝色的火花,而且一闪即灭。
这是因为,易燃和可燃液体在闪点时蒸发速度缓慢,蒸发出来的蒸气仅能维持一刹那的燃烧,来不及补充新的蒸气,不能继续燃烧。
从消防观点来说,闪燃就是火灾的先兆,在防火规范中有关物质的危险等级划分,就是以闪点为准的。
二、燃烧和爆炸要有效防止火灾和爆炸的发生,正确掌握防火防爆技术,需要了解形成燃烧和爆炸的基本原理。
(一)燃烧。
燃烧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化剂发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放热、发光的现象。
在生产和生活中,凡是产生超出有效范围的违背人们意志的燃烧,即为火灾。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
1.凡是与空气中氧或其他氧化剂发生剧烈反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第四章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要点1 火灾定义火灾定义《消防基本术语:第一部分》(GB5907—1986)将火灾定义为: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以下情况也列入火灾的统计范围;(1)民用爆炸物品引起的火灾。
(2)易燃或可燃液体、可燃气体、蒸气、粉尘以及其他化学易燃易爆物品爆炸翱爆炸引起的火灾(地下矿井部分发生的爆炸,不列入火灾统计范围)。
(3)破坏性试验中引起非实验体燃烧的事故。
(4)机电设备因内部故障导致外部明火燃烧需要组织扑灭的事故,火灾引起其他物件燃烧的事故。
(5)车辆、船舶;飞机以及其他交通工具发生的燃烧事故、火灾由此引起的其他物件燃烧的事故(飞机因飞行事故而导致本身燃烧的除外)。
要点2燃烧过程可燃气体最容易燃烧,其燃烧所需要的热量只用于本身的氧化分解,并使其达到自燃点而燃烧;可燃液体首先蒸发成蒸气,其蒸气进行氧化分解后达到自燃点而燃烧。
在固体燃烧中,如果是简单物质硫、磷等,受热盾首先熔化,蒸发成蒸气进行燃烧,没有分解过程;如果是复杂物质,在受热时首先分解为气态或液态产物,其气态和液态产物的蒸气进行氧化分解着火燃烧。
有的可燃固体如焦炭等,不能分解为气态物质,在燃烧时则呈炽热状态,没有火焰产生。
要点3 燃烧形式气态可燃物通常为扩散燃烧,即可燃物和氧气边混合边燃烧;液态可燃物.(包括受热后先液化后燃烧的固态可燃物)通常先蒸发为可燃蒸气,可燃蒸气与氧化剂发生燃烧;固态可燃物先是通过热解等过程产生可燃气体,可燃气体与氧化剂再发生燃烧。
根据可燃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燃烧可分为以下4 种形式:(1)扩散燃烧。
(2)混合燃烧。
(3)蒸发燃烧。
(4)分解燃烧。
要点4 火灾的分类《火灾分类》(GB/T4968—2008)按物质的燃烧特性将火灾分为6 类:A 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这种物质通常具有有机物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灰烬,如木材、棉、毛、嘛、纸张火灾等;B 类火灾: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柴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火灾等; C 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火灾等;D 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钦、错、锉、铝镁合金火灾等;E 类火灾:指带电火灾,是物体带电燃烧的火灾,如发电机、屯缆、家用电器等;F 类火灾:指烹饪器具内烹饪物火灾,如动植物油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参考:可燃物质受热升温而无需明火 作用就能自行燃烧的现象。
? 5. 闪点——在规定条件下,材料或制品 加热到释放出的气体瞬间着火并出现火 焰的最低温度点。
? 是衡量火灾危险性的重要参数。
? 参考: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如:车用 汽油-39℃;煤油28~35℃等。 闪点越低,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性 越大。
第四章 防火防爆安全技术
第一节 火灾爆炸事故机理(p.175)
? 一、燃烧与火灾 ? (一)燃烧和火灾的定义、条件
1.燃烧的定义(p.175)
?定义: 燃烧是物质与氧化剂之间的放热 反应,它通常会同时释放出火焰或可 见光。
? 参考:同时放热发光的剧烈氧化还原反应(氧化 反应)。
? 燃烧的三个特征 : ①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 ②放热 ③发光
1.爆炸极限的基本理论及其影响因素
? 爆炸浓度极限 定义:
?
可燃物质(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
(氧气)的混合物,遇着火源能够发生爆炸的浓度
范围,简称爆炸极限。
? CO ? 空气混合物
<12.5% =12.5%
=30% 左右
=80% >80%
不燃不爆 轻度燃爆 燃爆逐渐增强 燃爆最强烈
? D类: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铝、镁火灾 等。
? E类(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发电机、 电动机、电缆、家用电器等。
? F类 :烹饪器具内烹饪物火灾。如动植物油 脂等。
(四)火灾基本概念及参数 (p.177)
? 1.闪燃——可燃物表面或可燃液体上方在 很短的时间内重复出现火焰一闪即灭的现 象。
(二)爆炸的破坏作用(p.181-182)
? 1.冲击波 ? 2.碎片冲击 ? 3.震荡作用 ? 4.次生事故
(三)可燃气体爆炸(p.181-184)
? 1.分解爆炸性气体爆炸 ? 2.可燃性混合气体爆炸
燃烧反应分为三个阶段——扩散、感应、化学反应
? 3.爆炸反应历程
(四)物质爆炸浓度极限(p.184)
(三)火灾的分类(p.176)
? 按物质燃烧的特性分6类:
? A类:固体物质火灾。这类物质往往具有有 机物的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 余烬,如木材、棉、毛、麻、纸张火灾等;
? B类:指液体火灾和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 如汽油、煤油、原油、乙醇、沥青、石蜡 火灾等。
? C类: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 氢气火灾等。
? 6.燃点——在规定条件下,用标准火焰使材 料引燃并持续一段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
(05年辅导教材定义) ? (08年辅导教材定义:在规定条件下,可燃物产生自
燃的最低温度。 ) ? 燃点对可燃固体和闪点较高的液体具有重要意义,在
控制燃烧时,需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其燃点以下。
? 参考:燃点(着火点):能发生着火的最低温度 (℃)。如:纸 130℃,木材295℃等
2.火灾的定义(p.175)
? 定义:
?在时间或空间上制蔓延成灾的燃烧现象。或指超 出有效范围的燃烧。通常造成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人员和财产损失较轻时,有时也称火警或未遂火 灾事故。
3. 燃烧和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p.175)
燃烧的三要素(必要条件):
? (一)爆炸及其分类 ? 按反应相的不同,分为
1.气相爆炸 2.液相爆炸 3.固相爆炸 ? 按能量来源,分三类:
1. 物理性爆炸——物质物理变化(T,V,P )而引起的爆炸, 如:锅炉爆炸、蒸气爆炸等。 2.化学性爆炸——物质在瞬间完成化学反应,同时释放大量 气体和热量引起的爆炸。 如:可燃气、粉尘爆炸。 3.核爆炸——核裂变、核聚变反应释放核能引起。
?液态可燃物(包括受热后先液化后 燃烧的固态可燃物):
——通常为先蒸发为可燃蒸气,可 燃蒸气再与氧化剂发生燃烧。
? 固态可燃物:
——先通过热解产生可燃气体,可燃 气体再与氧化剂发生燃烧。
? 燃烧可分为以下4种形式(p.176) : (1)扩散燃烧 (2)混合燃烧 (3)蒸发燃烧 (4)分解燃烧
②由燃料控制向通风控制 ——不仅是可燃物的 数量和性质,而是风助火势(空气剧烈对流等), 容易进入最盛期。
③未燃气体和挥发的蒸气局部聚集(如顶棚的 下方)突然着火而造成的火焰迅速扩散。
? (六)燃烧机理(p.178) ? 1.活化能理论 ? 2.过氧化物理论 ? 3.链反应理论
? 二、爆炸(p.180)
? 闪燃往往是持续燃烧的先兆。 ? 参考:闪燃——可燃液体受热蒸发为蒸气,
液体温度越高,蒸气浓度越高,当温度不 高时,液面上少量可燃蒸气与空气混合, 遇火源会闪出火花,短暂的燃烧过程(一 闪即灭),称闪燃。
?2.阴燃——没有火焰和可见光的燃 烧。
?3.爆燃——伴随爆炸的燃烧波。以 亚音速传播。
?4 .自燃——可燃物在空气中没有外 来火源的作用,靠自热或外热而发生 燃烧的现象。
热释放速率满足时间平方规律)轰燃
最盛期 (空气剧烈对流,风助火势,火势强 盛,火焰包围可燃物。通风决定火势)
减弱期 (可燃物逐渐减少) 熄灭期 (可燃物不足,惰性介质,灭火作用 等)
火灾的发展过程:
初起期、发展期、最盛期、减弱期和熄灭期。
熄灭
减弱期
? 轰燃(参考知识)
①定义:室内的局部火(由于热辐射,热对流 等)向大面积火转变。
可燃物、氧化剂、点火源
构成火三角:
三个基本条件同时具备, 并且相互作用(即构成燃烧系统), 才能发生。
点火源
在火灾防治中,阻断火三角的任何一个要素 就可以灭火。
(二)燃烧和火灾过程和形式(p.176)
1、燃烧过程 2、燃烧形式 ? 气态可燃物
——通常为扩散燃烧,即可燃物与氧气边 混合边燃烧。
参考:可燃气体在火源作用下加热到着火点 (燃点)就能氧化分解燃烧,是最容易燃 烧的。
? 着火——可燃物质在火源的作用下能被点燃,并且火 源移去后仍能保持继续燃烧的现象。
? 7.自燃点——在规定条件下,不用任何 辅助引燃能源而达到引燃的最低温度。
? 参考:能引起自燃的最低温度称自燃点, 如:黄磷30℃,煤320 ℃。 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越大。
? (五)典型火灾的发展规律 (p.178) 初起期 (阶段)(烟,阴燃) 发展期 (窜出火苗,火势由局部到大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