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结构.ppt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件-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54张)-PPT优秀课件

系统中,兴奋是以__电___信__号__(又叫 神经冲动 )的形式沿
着神经纤维传导的。
①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 阅读课文P18并结合图示分析回答:
★静息电位:(K+外流)内负外正
神经纤维膜内__K_+_明显高于膜外,而_N__a_低+ 于膜外,未
受刺激时,膜对__K_+_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膜外侧阳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第二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神经系统的组成
脑神经 周围神经
脊神经
脑 中枢 脊髓 神经
思考1: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神经细胞(神经元)
细胞核
轴突
树突
末梢
细胞体
+髓鞘 =神经纤维 轴突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 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不是。
反射弧结构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传入神经 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关系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既无感觉也无效应
只有感觉无效应 只有感觉无效应
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中断, 反射即不能发生,必须保证 反射弧结构的完整性。
《学案》P14-即时1、2
思考5:兴奋如何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呢?
眨眼、打针时哭、 见医生哭、望梅止渴、
例子 吃梅分泌唾液、 老马识途、鹦鹉学舌、
排尿
谈虎色变
非 条 件 反 射
条 件 反 射
条件反射
例2.下列现象中哪一种是属于条件反射( DEF )
A.沸水烫手,立即收回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课件

2
3
4
清水
生存 金鱼 时间(天) 5
清水 金鱼藻
金鱼
9
少许河泥 金鱼藻 金鱼
11
少许河泥 金鱼藻 金鱼
2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号金鱼比2号先
光
死亡,为什么?
1
2
3
4
清水
生存 金鱼 时间(天) 5
清水 金鱼藻
金鱼
9
少许河泥 金鱼藻 金鱼
11
少许河泥 金鱼藻 金鱼
2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尝Fra bibliotek构建生态系统的结 构模型,小组合作。
生态系统结构模型
消费者
CO2等
植食性 生 动物
肉食性 动物1
产
者
遗体、粪便等
肉食性 动物2
分解者
无机物
对点小练
甲 1
2
乙
丙
3 4
丁
问:甲、乙、丙、丁分别代表什么成分? 1、2、3、4分别代表什么生理过程?
2.营养结构 :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 草 蝗虫 青蛙 蛇 鹰
分
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 主要是细菌和真菌。
请回答以下问题:
1、所有的植物都是生产者吗?
菟丝子
猪笼草
请回答以下问题:
2.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吗?
蜣螂
蚯蚓
3.所有的细菌都是分解者吗?
硝化细菌
说一说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关 系?
技能训练
参照下图所示一般系统的结构模式图, 尝试画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怎样的变化?
*3.如果蛇被大量捕杀而灭绝后,有多少种其他
生物会受到影响?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高中生物必修3《免疫调节》课件ppt

时间/年
三、免疫系统的监测和清除功能
免疫系统除了具有防卫功能外,还有监控和清 除功能:
监控并清除体内已经衰老或因其它一素 而被破坏的细胞,以及癌变的细胞.
免疫系统正是通过它的防卫功能、监控和 清除功能,实现它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一旦免 疫系统出现障碍,机体的内环境就会受到破坏, 表现为本各种各样的免疫系统疾病.
分化:胸腺内分化成T细胞 骨髓内分化成B细胞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转移到淋巴器官中
受抗原刺激
5/23/2020
分布:转移到周围 免疫器官,接受抗 原刺激成为效应 T(B)细胞.
二、人体的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皮肤、黏膜等组成 第二道防线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
酶)和吞噬细胞等组成
非特异性免疫
(生来就有、不针 对特定病原体)
不正常细胞等。
学基团,这些化学基团叫做抗原决
● 特点:
定簇,它是免疫细胞识别抗原的重 要依据。
异物性: 癌细胞是个例外 大分子性:通常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一万 特异性:抗原表面的蛋白质(叫抗原决定簇)
不同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不同
(2)抗 体
• 抗体的定义: 机体受抗原刺激后浆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
的,能与该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 能的球蛋白。
细胞
,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记忆 细胞
B细胞、T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 效应细胞
疑难点拨(练习册P18) 1)三个唯一: 2)细胞识别作用的判断:①特异性识别
②非特异性识别③不能识别抗原 3)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判断:
4)溶菌酶杀菌若在口腔内进行,属第一道防线;若在体 液中进行则属于第二道防线。二种情况都属于非特异 性免疫。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课件(共52张PPT)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间的传递 信号形式 传导速度 传导方向
实质
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细胞-化 学 信 号-电信 号
传导速度 快
慢
传导方向 双向
单向
实质
膜电位变化→局部 突触小泡释放递
电流
质
五、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1、人体神经系统结构图: 脑
脊髓
中枢神经系统
脑神经 脊神经
递质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 速停止作用。因此,一次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 产生一次突触后电位变化。
如果神经递质一直起作用,会有什么结果?
突触传导特点
①单向传递: ②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 ③突触后膜的受体对递质有高度的选择性
因此 某些药物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突触的传递过程, 阻断 或加强突触的传递。
C.兴奋在突触处只能由前膜传向后膜 D.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步的
5.在反射弧中,电刺激传入神经末梢,兴奋能传
到效应器,而刺激传出神经末梢,兴奋却不能
传到感受器,原因是兴奋在下图所示结构上的
传导(或传递)方向不能由
( )B
A.①→② C.②→①
B.③→④ D.④→③
6.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 导方向一致 B.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 的零电位 C.突触小体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 兴奋 解析 此题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导。B项 应是恢复为静息状态的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 C项应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项应 是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A项的局部电流在神 经纤维内的流动方向是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课件知识点-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个变化范围,这说明什么?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 [思考探讨] 1.进行体检时,化验单中血糖浓 度、血脂含量等参考值都有一个范围,试分 析原因? • 2.内环境稳态的对象及特点各是什么? • 提示: 1.①内环境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处于 动态平衡;②不同个体存在差异。 • 2.稳态的对象有渗透压、温度和酸碱度。特 点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健康人体温始终接近37 ℃,处于动态平衡。 内环境中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一样都处于一个动态平 衡中,而这种平衡都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稳态的定义:
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 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 稳定状态叫稳态。
注意: 稳态不是恒定不变,而是相对恒定的一种动态 变化;这种动态变化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例题分析
• 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下丘脑与呼吸、体温恒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控制有 关 • B.淋巴细胞存在于血浆、淋巴中 • C.血浆中抗利尿激素水平随内环境渗透压升高而升高 • D.突触间隙的液体中也含有少量蛋白质 • 解析:选A 人体的呼吸中枢位于脑干,下丘脑与体温恒 定、水盐平衡等的调节有关与呼吸无关,A错误;细胞外 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中渗透压感受器兴奋,血浆中抗利 尿激素水平升高;突触间隙中分解神经递质的酶就属于蛋 白质。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
• 1.原因 细胞代谢 环境因素 • 外界___________ 的变化和体内__________ 活 动的进行。 • 2.内环境的稳态 正常 • (1)概念:生理学家把________ 机体通过调节 各个器官、系统 作用,使________________ 协调活动,共同 内环境 相对稳定状态 维持___________ 的______________ 叫做稳态。 • (2)实质: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 理化特性 动态平衡 ______________ 都处于_____________ 中。
高中生物人教版2019必修课件第3章第2节DNA的结构

A2+T2=A+T=n%,G1+C1=G2+C2=G+C=m%。 (3)非互补碱基之和的比值在两条互补链中_互__为__倒__数___,整个 DNA 分子中为 1,即一
条链中(A1+G1)/(T1+C1)=a,互补链中(A2+G2)/(T2+C2)=___1_/_a___,整个 DNA 分子中 (A+G)/(T+C)=_1__。
水形成的,别针(代表共价键)应连结在一个核苷酸的 和另一个核苷酸的 上,C 正确;DNA 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若两个脱氧核苷酸分别位于链的两侧,两 个模型方向相反,而不能相同,D 错误。 答案:C
2.从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具有多样性或特异性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 DNA 分子基因的多样性
空间结构稳定
规__则__的___双__螺__旋__结__构___
1.DNA 分子的结构层次
2.DNA 分子的化学键
3.DNA 的功能 (1)储存着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着生物的 遗传信息。 (2)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3)决定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 4.DNA 结构特性 (1)稳定性 ①DNA 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粗细均匀、螺距相等的规则双螺旋结构。 ②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特别提醒] 解答 DNA 碱基数量的关系题时,要注意看清
(1)单位是“对”还是“个”,这方面往往带来数据成倍的错误。 (2)注意提供数据的是 DNA 双链还是 DNA 的一条单链。
[要语必背·网络构建] 1.DNA 是以 4 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 4 种脱氧核苷酸分别 含有 A、T、C、G 4 种碱基。 2.在 DNA 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 等于胞嘧啶(G)的量。 3.DNA 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4.DNA 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 列在内侧。
条链中(A1+G1)/(T1+C1)=a,互补链中(A2+G2)/(T2+C2)=___1_/_a___,整个 DNA 分子中 (A+G)/(T+C)=_1__。
水形成的,别针(代表共价键)应连结在一个核苷酸的 和另一个核苷酸的 上,C 正确;DNA 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若两个脱氧核苷酸分别位于链的两侧,两 个模型方向相反,而不能相同,D 错误。 答案:C
2.从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具有多样性或特异性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 DNA 分子基因的多样性
空间结构稳定
规__则__的___双__螺__旋__结__构___
1.DNA 分子的结构层次
2.DNA 分子的化学键
3.DNA 的功能 (1)储存着生物体内的遗传信息:DNA 分子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蕴含着生物的 遗传信息。 (2)控制细胞的生命活动。 (3)决定生物体的遗传和变异。 4.DNA 结构特性 (1)稳定性 ①DNA 分子由两条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成粗细均匀、螺距相等的规则双螺旋结构。 ②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
[特别提醒] 解答 DNA 碱基数量的关系题时,要注意看清
(1)单位是“对”还是“个”,这方面往往带来数据成倍的错误。 (2)注意提供数据的是 DNA 双链还是 DNA 的一条单链。
[要语必背·网络构建] 1.DNA 是以 4 种脱氧核苷酸为单位连接而成的长链,这 4 种脱氧核苷酸分别 含有 A、T、C、G 4 种碱基。 2.在 DNA 中,腺嘌呤(A)的量总是等于胸腺嘧啶(T)的量;鸟嘌呤(G)的量总是 等于胞嘧啶(G)的量。 3.DNA 是由两条单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4.DNA 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 列在内侧。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答案】 (1)互利共生 ③ (2)竞争 ② (3)捕食 ① (4)寄生 ④
【一题多变】 (1)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2)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
答案 (1)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2)②④
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P74-75) 梳理教材新知
②一定________。
③各种________的集合。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六个问题: ①群落的________组成,丰富度。 ②________关系。 ③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④群落的________。 ⑤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⑥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4)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
3.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 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 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 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 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②竞争
b.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③寄生
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④互利共生 d.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答案】 1.(1)①× ②× (2)①地点 ②区域 ③生物种群 (3)①物种 ②种间 ③空间 ④演替 (4)种群
2.(1)不同群落 (2)丰富度 物种数目 (3)丰富 3.①—c ②—b ③—d ④—a
掌握核心内容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1.全面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1)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 林等一定范围内。
【一题多变】 (1)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2)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
答案 (1)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2)②④
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P74-75) 梳理教材新知
②一定________。
③各种________的集合。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六个问题: ①群落的________组成,丰富度。 ②________关系。 ③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④群落的________。 ⑤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⑥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4)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
3.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 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 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 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 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②竞争
b.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③寄生
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④互利共生 d.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答案】 1.(1)①× ②× (2)①地点 ②区域 ③生物种群 (3)①物种 ②种间 ③空间 ④演替 (4)种群
2.(1)不同群落 (2)丰富度 物种数目 (3)丰富 3.①—c ②—b ③—d ④—a
掌握核心内容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1.全面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1)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 林等一定范围内。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活动过程 ①土壤中稍大型的小动物用 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微小动 物用细孔尼龙纱布 筛出,装入有固定液的瓶中,贴上标签。 ②将固定后的标本倒入培养皿中。 ③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进行分类,将数量和种类记录在 表中。
(3)分析讨论 ①土样中的动物是否能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根据不同地点相同深度土样中小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的 不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
17
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D )
提示:①不能;有些更微小的动物会“漏网”。 ②土壤是土壤中小动物居住和觅食的场所。土壤中小动物 的组成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 程度,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温度、湿度、各种有毒化 学物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
解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对象是土壤 样本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小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小动物种类(丰富 度)。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 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 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 200 米以下 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