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主要内容1. 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在历史长河中出现!想想看啊,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不平等,不就像一堆干柴等待着烈火点燃吗?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出来,用他们深刻的思想给迷茫的人们指明了方向。

比如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们遭受着残酷剥削,这时候马克思主义挺身而出,为他们发声!2.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可不是一帆风顺的呀!那简直就是在狂风暴雨中前行。

它不断受到各种质疑和挑战,可就像顽强的小草,咋样都能扎根生长。

就如同在面对保守势力的打压时,马克思主义者们依然坚定地传播着真理,这是多么不容易啊!3.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实践,那可真是丰富多彩!这就好比不同的花朵在各自的土壤里绽放出独特的美丽。

俄国的十月革命,不就是马克思主义开出的绚烂之花吗?给全世界带来了巨大的震撼!4.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的影响,那简直大了去了!它就像是一股汹涌的浪潮,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

看看那些曾经被压迫的人们,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争取到了自己的权益,这是多么伟大的力量啊!比如一些国家工人阶级地位的提升,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5.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那可是永不停歇的呀!就像一条奔流不息的江河,不断有新的源泉注入。

从列宁到毛泽东,再到后来的许多马克思主义者,他们不都在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的活力吗?这是多么值得赞叹的传承啊!6. 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像开启一场奇妙的旅程!你会看到无数人为之奋斗的身影,听到他们激昂的呐喊。

这难道不让人热血沸腾吗?不信你去了解了解那些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故事,肯定会被深深打动。

7. 马克思主义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啊!它就像一轮初升的太阳,光芒会越来越耀眼。

尽管会有困难和挑战,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磨灭。

想想未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世界会变得多么美好呀!我的观点结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它充满了奋斗、创新和希望,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学习,去感受它的伟大魅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研题库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研题库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考研题库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历史发展规律,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理论指导。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从欧洲到全球的广泛传播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在考研中,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通过批判当时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潮,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更是宣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式形成。

马克思主义在欧洲的传播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各国工人运动中得到广泛传播。

第一国际的成立,使得马克思主义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指导思想。

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反杜林论》和《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实践20世纪初,列宁在俄国革命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列宁主义。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新发展,它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它指导了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进入21世纪,马克思主义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它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继续指导着各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地吸收新的社会实践经验,与时俱进。

结语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是一段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历史,它展现了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进程。

对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发展及其在不同国家和时代的实践,是掌握这一理论的关键。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知识,更能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课件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ppt课件
列宁主义的主要标志:辩证法理论体系雏形;帝国主 义理论;一国胜利论;“新经济政策”。
2.抛弃过时的个别原理和个别结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1872年德文版序 言中说过:“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 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 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 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 件为转移,……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 阶级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 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 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 过时了。”
1.具体描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主要代表人物创立、 应用、丰富、发展、建设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
2.揭示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创新规律、 重心转移规律、具体化规律、民族化规律、大众化规律等 等。
3.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 领导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革命实践。
4.研究马克思主义呼应与引领各种社会思潮,特别 是与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潮斗争的历史过 程及其一般规律。
2、从理论到现实的社会制度(酝酿准备)
从19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列宁理论和实践 活动时期。列宁一生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 面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前期是就如何对待资本主义展 开的,成就是帝国主义论、一国胜利论,后期是围绕如何 对待社会主义展开的,成就是提出从战时共产主义走向新 经济政策,总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把 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列宁主义。
(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四个时期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奠基)
(1)从1836年到1848年是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青年 马克思恩格斯从信奉青年黑格尔思想和革命民主主义政治 立场经过费尔巴哈人本主义而走向并创立马克思主义时期。 (2)从1848年到1875年是马克思主义应用和系统化阶段。 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 阶级专政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经过革命实 践和经济学的双重证明,被确立为科学理论。 (3)从1875年至1895年恩格斯逝世是马克思主义的展开 时期。核心是马克思主义的史前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 以及对资本主义新变化、无产阶级革命策略的新思想。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答案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答案

一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马克思主义:由马恩两位天才的科学巨匠兼伟大的革命导师创立的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

产生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中,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伟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继承和发展了19世纪创造的先进思想文化成果,是科学革命化,摆脱了一切唯心主义的形而上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体系,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

2马克思主义诞生:(1)产生历史条件:时代产物—自由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机器工业取代手工业创造了巨大财富,产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发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三大工人运动)(2)思想前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3马克思两个伟大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1)唯物主义发现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唯物史观发展历程: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1845《德意志意识形态》《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系统阐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A实践的观点是唯物主义基本观点,b阐述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D揭示社会分工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E 阐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规律,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观点及其矛盾运动。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历史之迷”的神秘面纱,实现了哲学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而且为创立完整的马克思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基础。

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2)剩余价值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发展历程:《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劳动价值观。

剩余学说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上,‘手稿’进一步深化和丰富了剩余价值学说,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转变。

1867《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全面系统的阐述了科学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论内容》首先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和实质,1特征: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资本主义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要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要点.-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重点

简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复习要点一、纲要(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基本理论1、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2、马克思的基本信息(国籍、学历,主要看大学)——Who3、马克思主义产生与形成的必然性——How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5、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组成与来源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贡献 What7、马克思、恩格斯的主要著作8、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1、关于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部分。

2、关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部分。

3、关于布哈林和斯大林的争论部分。

4、关于“苏联模式”部分。

5、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特点部分。

6、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

7、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晚期资本主义危机理论”。

8、关于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部分。

9、关于第二国际与伯恩斯坦部分。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2、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结合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理论3、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基本理论5、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理论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7、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中的失误8、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思想9、毛泽东的民主政治建设理论(四)题型(分值*数目)1、单项选择:2*102、简答:6*53、辨析:10*34、论述:(3选1):20*1二、基本要点(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基本理论1、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意义:(1)这是学习、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需要——据史立论;(2)这是科学理解和全面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要求——理论定位;(3)这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形势;(4)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所必须的——专业所需。

(百度文库版)2、马克思其人:(1)马克思(1818—1883),生于德意志联邦普鲁士国莱茵省。

(2)1830年10月进入特利尔中学,中学毕业论文是《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3)中学毕业后,进入波恩大学,主修法律,受到青年黑格尔运动的影响,政治观点上是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观点上是热烈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者;(4)18岁后转入柏林大学,对哲学与历史产生兴趣,期间,马克思转向黑格尔,从黑格尔深刻的思想海洋中汲取智慧;(5)取得耶拿大学博士学位,申请论文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区别》;(6)到了《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则转向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从社会实践中汲取思想材料。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发展史简单总结1.1844手稿及异化理论《手稿》是马克思在完成思想转变过程中,系统阐述无产阶级理论学说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手稿》的重大意义在于,马克思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并在对以往的哲学思想的批判中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为唯物史观、唯物辩证法的创立做了准备。

在《手稿》中,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其主要的含义就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劳动过程中,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对主体自身。

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的劳动不仅具有创造性的一面,而且具有摧残性的一面。

由此他提出了“劳动异化的具体表现”:第一:劳动产品与人相异化(生产越多,占有越少)第二:劳动本身与工人相异化。

(劳动变成强制与被迫性活动)第三:人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

(把自由意志活动变为维持个人生活手段)第四:人与人相异化。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压迫剥削与被压迫剥削)意义:《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异化劳动理论朝着从劳动发展史中去寻找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其次,异化劳动理论由于揭示了劳动是人的本质,为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形成以及对人的社会性本质的揭示开辟了道路。

再次,异化劳动理论通过对社会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分析,阐明了生产劳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初步揭示了生产劳动的内在矛盾,从而为马克思后来科学地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奠定了基础。

2.《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与唯物史观《意识形态》中,马恩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是唯物史观基本形成的标志,不仅使马恩在哲学方面实现变革,也为他们创立完整的马义理论体系奠定了牢固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基础。

第一:阐明了唯物史观考察历史的出发点(从科学的实践观点出发)论述了社会史观的基本问题,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命题的最初表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历史分期第一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及其科学理论体系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时期,时间跨度为19世纪40年代至19世纪末。

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思想、立场的转变。

他们适应资本主义时代的发展变化的要求和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深入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在批判的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理论探索、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第二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与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国家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中取得世界性历史成就的时期,时间跨度为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这一历史时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这一时时期出现了许多的新的特征,与此同时,工人运动高潮迭起。

殖民地半殖民地解放运动不断增多,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空前高涨的革命形势。

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列宁在对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的结论。

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重大发展就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第三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前进中经受挑战并且不断发展的时期,时间的跨度为20世纪50年代初到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社会主义国家从50年代开始,进入探索社会主义的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提出了很多重要的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针对中国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方面存在着多种经济成分的复杂状况后,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也出现也失误但为以后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这一时期,由于各社会主义国家未能处理好学习苏联模式和根据本国实际建设社会主义的关系,加之苏联实行大党大国主义,这些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曲折。

第四个历史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低潮中重新奋起的时期,时间跨度为20世纪90年代至今。

苏东剧变使世界社会主义受到挫折和冲击,使马克思主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简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简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简述摘要: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

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程进行简单概括,概括性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97-01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体现了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工人阶级争取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它是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和重大社会科学成果相结合的产物。

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学说,是无产阶级政党彻底而十分严整的世界观,代表了无产阶级的最根本的利益的学说。

马克思阐明了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发展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运动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可调节的矛盾,同时证明了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崩溃,指出无产阶级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创造者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1.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迅速的西欧国家。

其主要发源地是英、法、德三国。

因为在19世纪上叶法、英、德等国已经完成或正在完成科技革命,生产力和科学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同时无产阶级逐渐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进行转变,《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更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独立政治力量已然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它吸收借鉴并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美好成果,以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为主要理论根源,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和恩格斯以他们的社会地位而论,原本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按其哲学流派而论,原本是唯心主义者;按其政治观点而论,原本是民主主义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思想发展的早期阶段:浪漫主义(理想主义)1835以前理性理想主义1835-1836理性现实主义1837-1842感性现实主义1843-1844实践唯物主义1845以后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一章1837-1843年事件:1835-1836波恩大学1836-1841柏林大学1841夏,波恩谋求教职,后放弃1842头几个月,为《德意志年鉴》写稿:《评普鲁士的书报检查令》1842年4月为《莱茵报》写稿;1842年10月,任《莱茵报》主编;1843年3月,《莱茵报》被查封,查封前马克思辞职。

随后马克思与卢格商定到巴黎办《德法年鉴》1843年6月至10月,克罗茨纳赫笔记:关于法国大革命的历史学笔记、黑格尔《历史哲学》的评论文章1843年10月,去巴黎著作:《中学作文》1835《给父亲的信》1837《博士论文》1838-1841《为〈莱茵报〉写的文章》1842《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3为《博士论文》所做的笔记:“有一条心理规律是这样的:一旦理论理性在自身内达到自由,就转变成实践能量,并任意从冥国的阴影里显现出来,面对世界的外部现实……但是哲学的实践本身就是理论的。

正是这种批判以其本质衡量个别的事物,以思想衡量特殊的现实。

但是哲学的这种直接实现,在其最内在的本质中是充满矛盾的,而且正是其本质显现于现象中并在现象中留下印迹。

”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基本批判是,正如在宗教中人创造了创造者上帝而人又依赖于他一样,黑格尔从国家观念出发,并让所有其他东西——家庭和各种社会群体——依赖于这种观念。

马克思说:“思想被彻底主观化了。

家庭和市民社会对国家的现实关系被理解为它们的内在虚构活动。

家庭和市民社会都是国家的前提,它们才下下是积极的形式;而在思辨的思维中这一切却是颠倒的。

可是由于思想被主观化了,所以现实的主体——市民社会、家庭等等——就变成思想的非现实客观环节,指的是别的东西。

”①马克思手稿的其余部分讨论黑格尔的三个特定问题:民主、官僚政治和选举权。

在对民主的评论中,马克思所概述的观点,是人道主义的,因为人被看作社会的基本因素;是自由主义的,因为人被看作是一个自由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因为人被说成是一种公共的存在;最后,马克思通过预言国家的灭亡而超越了共和主义。

马克思说:“正如同不是宗教创造人而是人创造宗教一样,不是国家制度创造人民,而是人民创造国家制度……民主制是一切国家制度的本质,是作为国家制度特殊形式的社会化的人;……最近,法国人以这样的方式构想了这一点:政治国家消失于真正的民主制。

只有这样的政治国家,即作为制度的政治国家,不再适用于整体时,那么这一点才是真的。

”②黑格尔宣布,官僚政治拥有国家和各种社会集团之间的调解功能。

然而,马克思认为,官僚政治促进政治分裂(对于它自身的存在来说,这是基本的),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了社会:“国家的目的变成了行政办事机构的目的,反过来也一样。

官僚政治是无人能逃脱的圈子。

它的等级制是信息的等级制。

上级认为下级洞察了详细情况,而下级认为上级洞察了普遍的东西,他们就这样互相欺骗。

”③黑格尔过于重视进入官僚政治的竞争本质,但是对于马克思来说:“……在真正的国家中,问题不在于每个市民是否有可能献身于作为特殊等级的普遍等级,而在于这一等级是否有能力成为真正普遍的等级,即成为一切市民的地位。

”④在手稿的结尾处,马克思解释了他是如何思考关于克服社会分裂的问题的,答案在普遍选择权里可以发现:“这里并不涉及:市民社会应该通过议员行使立法权,还是全体人员都应该单个地行使立法权。

这里涉及的倒是:扩大选举并尽可能普及选举,即扩大并尽可能普及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无论在法国或在英国,这都是围绕着政治改革进行的争论焦点。

”⑤马克思继续用他复杂的语言,描述普遍选举权如何通过将人作为公共存在的社会本质带回到社会,来造成市民社会的改革。

人的社会本质被窃取,而转交给制度领域,从而对人的真正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在不受限制的选举中(选举和被选举),市民社会才第一次真正上升到自身的抽象,上升到政治存在,作为自己真正普遍的和基本的存在。

但是,这种抽象之完成同时也就是抽象之扬弃。

市民社会使自己的政治存在成为现实的存在,成为真正的存在,它也就使自己的市民存在成为非根本的存在,从而与自己的政治存在相对立。

随着一方的分离,另一方,即它的对立面也就垮台了。

在抽象的政治国家中,选举改革就是市民社会的瓦解。

”⑥第二章1843-1844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页。

②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41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0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07页。

⑤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6页。

事件:1843年10月至1844年1月,《德法年鉴》出版,上面有马克思两篇文章:《论犹太人问题》(是他带到巴黎的)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他到达巴黎后写的)。

1844年2月至1844年7月,阅读法国大革命相关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斯密和李嘉图的法文版著作),写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读海涅和海尔维格的诗,与蒲鲁东和巴枯宁通宵讨论黑格尔著作1844年7月,在《前进报》上发表文章抨击卢格关于德国不可能发生革命的观点1844年9月,会见恩格斯,决定合作写《神圣家族》。

约1845年春写完《1843年通信》1843《论犹太人问题》1843-1844《〈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184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1844《对〈普鲁士国王和社会改革〉的批判性注释》18441843年通信:杂志的未来投稿者之间的书信来往,在《德法年鉴》上作为第一项内容发表出来。

它表明马克思的思想是如何发展的。

早在1843年5月的信中,马克思就暗示了经济状况将导致不可避免的冲突:“工商业的制度,人们的私有制和剥削制度正在比人口的系列不知快多少倍地引起现今社会内部的分裂,这种分裂,旧制度是无法医治的,因为它根本就不医治,不创造,它只是存在和享乐而已。

受难的人在思考,在思考的人又横遭压迫,这些人的存在是必然会使那饱食终日,醉生梦死的庸俗动物世界坐卧不安的。

”“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

事件的进程给能思想的人认识自己的状况的时间愈长,给受苦难的人进行团结的时间愈多,那末在现今社会里成熟着的果实就会愈甘美。

”①在1843年9月的一封信中,马克思定义了他为杂志设想的政策:“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参与为真正的民主国家而进行的政治斗争;以及改革人们的意识(不是通过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教条,而是通过“分析那神秘的连自己都不清楚的意识,不管这种意识是以宗教的形式或是以政治的形式出现”)②。

《论犹太人问题》:马克思的文章总的主题是,将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进行对比。

前者解放人类就像解放宗教一样无济于事,而后者只有通过国家和金钱的消失才能达到。

犹太人要求宗教的解放。

鲍威尔对此的回答是,如果没有政治的解放,宗教的解放不可能的。

因为,为了不再歧视犹太人,国家必须不再是基督教国家。

但是,对于马克思来说,这种回答不彻底:鲍威尔只是批判了基督教国家,并没有批判国家本身;这样,他并没有看清政治解放和人的解放之间的联系。

简单来说,将宗教从政治领域剔除出去,是无济于事的,因为美国已实现了这一点,但仍以笃信宗教而臭名昭著。

“但是由于宗教的存在是一个缺陷的存在,那么这个缺陷的根源只应该到国家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

在我们看来,宗教已经不是世俗狭隘性的原因,而只是它的表现。

我们不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

我们要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

相当长的时期以来,人们一直用迷信来说明历史,而我们现在是用历史来说明迷信。

在我们看来,政治解放和宗教的关系问题已经成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问①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14-415页。

题。

”①政治解放的限度表现为这样一个事实:在公民得不到解放的条件下国家可以摆脱宗教。

的确,宗教的存在是预设的,正如为了废除私有财产作为选举的资格而预设了私有财产的存在一样。

这类问题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人分裂为双重人格:其本质的公共、社会方面,以一种不真实的形式,仅仅存在于制度和“公民身份”的言辞这一层面上,而在他真实的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孤独的个体,陷入一切人对一切人的经济战争。

“人过着一种双重的生活。

前一种是政治共同体中的生活,在其中,人把自己看作社会存在物;后一种是市民社会中的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人作为私人进行活动,把别人看作工具,把自己也降为工具,成为外力随意摆布的玩物。

”②然后马克思讨论了鲍威尔的这一观点:犹太人和基督教徒都不能宣布人的普遍权利,因为他们将自己宣称为特殊和唯一的人类。

然而,马克思拒斥整个人权观念,这种讨论包含了他对古典自由主义原理最晚理解的批评。

他以引用美国《人权宣言》开始,来揭示这些权利不仅与宗教相容,而且实际上还保证其自由活动。

对于马克思来说,人权是市民社会原子化的、相互敌对的个体的权利。

在引用1793年法国大革命宪法之后,他说:“自由这项人权并不是建立在人与人结合起来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与人分离的基础上。

这项权利就是这种分离的权利,是狭隘的、封闭在自身的个人的权利。

……私有财产这项人权就是任意地、和别人无关地、不受社会束缚地使用和处理自己财产的权利;这项权利就是自私自利的权利。

这种个人自由和对这种自由的享受构成了市民社会的基础。

这种自由使每个人不是把别人看做自己自由的实现,而是看做自己自由的限制。

”③马克思继续对比了中世纪和1789年之后的社会,前者的封建社会至少还包括了某些公共的因素,而后者则将需要、劳动、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利的领域看成其中立的基础。

在第一篇评论的结尾处,马克思概述了自己对问题的解答:“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还原为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自我中心主义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还原为公民,还原为道德的人。

”“现实的个人必须使抽象的公民回归自身,并且在自己的个人经验生活、个人劳动和个人关系中,必须成为类存在;人必须将自身的力量看做社会力量,并以政治力量的形式组织它们,因而不再将社会力量和自身相分离,只有实现了这一点的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④在对鲍威尔的第二篇文章所做的评论中,马克思讨论了鲍威尔的这一观点:为了实现解放,犹太人还必须把自己从基督教(它比犹太教离解放更近一步)中解放出来。

马克思再次颠倒了鲍威尔对问题的理论表达,他问道:为了废除犹太教,需要克服什么样的特定社会因素?在德语中,犹太教的另一层意思是“商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