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
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

强化体验,激发情感
多媒体展示图片《游子吟》并配音乐、《涤亲溺器》、花木兰替父从军等。
看图片,听音乐。
深化体验。表达情感
知道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多媒体出示案例:
马某、朱某是储某的女儿、女婿。此前,储某与儿女签订协议,由女儿、女婿负责养老,但多年相处后,储某与女儿一家产生矛盾,后更是赌气出走,其女儿马某在老太离家后,并未前往看望。储某一怒之下诉诸法庭。2013年7月1日上午,江苏无锡市北塘区人民法院对一起赡养案件进行公开开庭审理,判处被告人马某、朱某除承担原告储某一定的经济补偿外,还需至少每两个月到老人居住处看望问候一次,端午节、重阳节、中秋节、国庆节、元旦节这些节日,至少安排两个节日期间内对储某予以看望。这起对“常回家看看”诉请的判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护法》施行后的国内首例判决。
学情分析
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在父母面前更是我行我素,觉得父母无论怎么对自己好都是理所应当,稍有不满便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本课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体验父母之爱。从而学会感恩父母
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取情境教学法、体验法、合作探究法来开展教学。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我们应怎样以实际行动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案例中的子女被判“常回家看看”表明了什么?
小组合作,讨论原因
提醒学生注意孝敬父母是法律规定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多媒体出示问题引导“我想这样孝敬父母”
我们不一定能做许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我们伟大的爱做每一件小事。
小组合作
激发情感,让学生行动起来。
辨析:
孝敬父母就是对父母言听计从,
父母做任何事情都是对的
难点:父母对子女的爱表现在那些方面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和依靠。
2.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家庭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彼此的了解和感情。
二、教学内容1. 家的定义和意义2. 家庭的关系和结构3. 家庭的功能和作用4. 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5. 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学会与家人沟通,增进家庭和谐。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如何增进家庭和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家的定义、意义、功能和作用。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家庭关系和结构,讨论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
3. 小组讨论法:探讨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学生对家的认识,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家的定义、意义、功能和作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家庭关系和结构,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家庭。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经验。
5. 总结讲解:讲解如何增进家庭和谐,提供具体的方法和建议。
6. 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增进家庭和谐。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家的意义、家庭的关系和结构、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课后作业完成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道德与法治》相关章节。
2. 辅助材料:家庭案例分析、与家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
八、教学准备1. 准备教材和辅助材料,整理相关案例和资料。
2. 设计课堂活动和讨论题目。
九、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2课时(90分钟)。
2. 教学进度:第一课时讲解家的定义、意义、功能和作用,分析家庭关系和结构;第二课时讨论与家人沟通的重要性,讲解增进家庭和谐的方法。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和依靠。
2.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和责任感,增强家庭观念。
3. 引导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处理家庭关系,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二、教学重点:1. 家的意义和功能。
2. 家庭关系处理原则。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家庭责任。
2. 如何帮助学生学会与家人沟通。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家庭关系。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家庭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了解家庭的不同形态,引发学生对家的思考。
2. 讲授新课:介绍家的意义、功能和家庭关系处理原则。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家庭关系。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家庭问题,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家庭的思考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意义。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参与情况,评估他们对家庭概念的理解和家庭责任的认识。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家庭重要性的思考深度,以及对家庭关系处理原则的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通过观察和交流,评估学生对家庭的情感态度,以及他们对家庭和谐的追求。
七、教学拓展:1. 开展家庭主题的活动,如家庭摄影展、家庭故事分享等,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家庭。
2. 组织家庭访问活动,让学生实地了解不同家庭的生活状态,增进对家庭的责任感。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以便在未来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九、教学资源:1. 家庭图片和视频素材库,用于导入和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典型家庭案例库,用于分析和讨论。
3. 家庭关系处理原则的相关文献和资料,用于支持教学内容。
家 ,温馨的港湾 教案

五、教与学过程:
课堂序曲:时政播报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让学生拿着早准备好的全家福照片,向同学们介绍他或她的家庭,导入新课(课前布置让学生带自己的全家福照片及家人的生活照数张)
(二)整体感知信息搜索
1、基本要求:快速阅读教材正文部分,说出本节课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指导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标划。
意图:为了课堂学习的连续性,设计这一环节,把活动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明理践行。
(五)达标训练,巩固双基
2002年夏天,安徽省全椒县复兴乡一位60岁的农民背着100岁的母亲游览了北京。得知老人非常向往佛教圣地九华山,2003年1月18日、19日,在九华山风景区管委会和合肥海联旅行社热心安排下,他又背着百岁母亲登上了九华山。老人第一次乘坐国内一流的观光缆车,开心地参观了全国重点寺庙百岁宫,远眺了九华街如画的美景,了却了老人多少年来的一个心愿。
老师总结:
怎样才是真正的孝敬父母?
重点标划:孝敬父母,就要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我们孝敬父母就要做到日常生活中要对父母有礼貌,理解父母的心意,听从父母的教诲,关心父母的健康,体贴父母的辛劳,分担父母的忧愁,不向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
【知识梳理与观点排查】
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2、不忘父母养育恩
①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1)、仔细体会自重儿子对母亲真挚的爱
(2)、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该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温馨提示:请同学们讨论这个问题,回答时先具体讲,最后系统总结。不仅要说出答案,还要在课本上划下来,好吗?看谁脑筋转的快)(重点)
探究拓展
父母要远出门时,我会——————————————
《家_温馨的港湾》_教案

《家,温馨的港湾》学习目标1.感激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能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2.增强感受父母爱的能力,力所能及的扶助父母的能力。
3.了解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体现在抚养、教育两个方面;懂得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热爱、理解父母;知道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时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情,明确如何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和长辈。
现实生活中,独生子女在父辈、祖辈的精心照顾下成长已经习以为常,不少学生忽视了父母的养育之恩,而把父母的关心照顾当成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能从内心深处感激父母。
虽产生孝敬父母的想法和愿望,却在行为上表现出对父母的不理解、疏远。
因此,要帮助学生从情感上贴近父母,心灵上加强与父母的沟通,培养学生尊重、理解、热爱父母的感情,自觉的从行为上关心、体贴、照顾父母和长辈。
增强学生的家庭意识和观念,培养责任感,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本课时最终落实到学生的实际行动上。
学习重点: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习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之爱,学会与父母沟通教学设计思路新课程改革一贯倡导“以学生为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课应充分体现这一的理念,努力创设各种活动情景,帮助学生真正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培养感恩父母的情感,从而升华学生的思想、内化学生的体验。
本课通过四环节情景导入,自主感悟——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回归生活,拓展升华——成果交流,积累收获。
环环相扣,努力完成“激情——明理——导行”三步曲。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体验式教学教师准备:(一)设计导学案,提前印发并发到学生手中,指导学生课前预习1、家是什么?谈谈对家的认识。
2、父母对我们的爱表现在那些方面?3、为什么要孝敬父母?4、怎样孝敬父母?(二)制作课件:搜集和学生有关的家庭生活温馨场面的照片或视频学生准备:1.仔细观察父母一天中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情,体会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把自己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写出来。
《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

《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一切,并将这份感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用爱和孝敬来汇报父母的养育之恩。
二、能力增强感受父母爱的能力,力所能及地扶助父母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体现在抚养、教育两个方面;懂得孝敬父母最基本的要求是尊重、热爱、理解父母;知道孝敬父母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
教学重点、难点不忘父母养育恩,孝敬父母和长辈教学方法:情景教学、小组讨论与小组评价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入语:家,多么温馨的名字!家中的温情和快乐,父母的关爱和教育,似晶莹的雨露滋润着我们,又像和煦的阳光温暖着我们,使我们如田间的禾苗茁壮成长。
(二)教学活动过程:一、家,温馨的港湾(板书)1、我有一个温馨的家(板书)情境活动一:学生展示全家福的照片反映自己家庭温馨场景学生讲述: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父母为你做过的事情。
)教师讲述:家,是我们每个人最熟悉的地方,在这里有我们亲爱的家人,家人们平等相处,相互关爱。
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
家庭生活中可以说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大事,可就是那些平凡的家庭小事让我们感受着家庭生活得温馨和幸福。
家,对我们而言,是落叶所能回归的根,是孤雁所能向往的巢,是江河所能拥抱的海,是航船所能依靠的岸。
读一读:(见教材P4页材料)2、不忘父母养育恩(板书)(1)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板书)情境活动二:大增的故事(见教材P5页材料)(指导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讲述: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蹒跚少年,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做父母的不知要在我们身上花费多少心血,倾注多少情和爱。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板书)。
父母不仅从生活上无微不至地抚养、照顾我们,交给我们基本的生活技能,还从思想品德上关怀、教育我们,引导我们确立人生的目标,教我们如何做人。
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
我们成长的每一步都浸透着父母的心血。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道德与法治《家,温馨的港湾》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认识到家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情感的寄托,是身心的依靠。
2. 培养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增强家庭责任感,提高家庭和睦相处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家的意义和功能。
2. 如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父母的爱,懂得尊重和回报。
2. 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处理家庭矛盾。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家庭案例,引导学生学会处理家庭问题。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图片展示:家庭幸福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家的意义。
问题引导:你知道家对你的重要性吗?家给你带来了哪些温暖和快乐?2. 讲授新课第一环节:家的意义和功能讲解家的定义,阐述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分享家庭案例,让学生感受家庭和睦带来的幸福。
第二环节:家庭关系讲解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爱。
分析亲子关系中的常见问题,如代沟、沟通不畅等。
3. 课堂互动小组讨论:如何与父母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4. 巩固知识提问环节:让学生回答关于家庭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5. 课堂小结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的感悟,培养对家庭的热爱。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应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思考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家的理解和家庭关系的处理是否有所提高。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分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与合作同学间的沟通协作能力。
终结性评价则是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家庭重要性的理解和如何处理家庭关系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家庭调查,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文化、成员关系等,从而加深对家庭的理解和感情。
家,温馨的港湾教案

家,温馨的港湾一、内容标准本项目是根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二2.1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这一内容规定来构建的。
二、教材分析本项目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生活的温暖,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教育学生在生活中用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回报父母。
共设置了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我有一个温馨的家”,引导学生通过回顾自己的家庭生活,感受家庭的温暖,认识家庭在个人生活、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层次主要在于让学生感受到家庭中的亲情和关爱,以情感渲染为主。
第二个层次“不忘父母养育恩”,在第一层次情感铺垫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父母为养育自己付出的辛劳,教育学生热爱父母,孝敬父母。
这是本项目的核心内容。
三、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体会父母为自己成长付出的辛劳,培养学生关心父母、孝敬父母和长辈的积极情感。
2、能力:培养学生与父母之间理解与沟通的能力。
3、知识:使学生知道父母给与了自己生命,父母抚养教育自己成人,懂得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中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孝敬父母的积极情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转变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学生分析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已是众多家庭的选择,他们从小就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很少去考虑家长的难处,觉得家长对待自己的那一套是天经地义的,很少有机会为生活中的亲情而感动。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身上有着不少的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家人和别人的感受已是他们身上的一大特点。
六、教学方法1、案例教学。
对于父母的养育恩和怎样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的内容,采用大量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思考感悟。
2、情境教学。
通过照片展示、DV片段、背景歌曲、配乐朗诵等形式,营造情境和氛围,让学生体会家庭的温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温馨的港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教学使学生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情感,体会家庭中亲情的温暖。
2.能力: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感受家庭亲情。
通过活动锻炼学生与家长沟通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养,教育学生要孝敬父母,并承担起自己对家庭的责任。
这里渗透权利与义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和长辈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的行为习惯,真正把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转化为孝敬父母的实际行动。
四、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收集反映自己家庭生活温馨场面的照片,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2、让学生回顾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当中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件事,准备课上与同学们共享。
五、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课:播放视频《让爱住我家》
设计问题:在看的过程中,脑海浮现最多的是什么,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第二环节:设疑引趣
1、我说我“家”
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反映家庭温馨场面的照片拿出来互相交流。
要求:用文字生动介绍,说明,达到情感互动的效果。
老师的任务:可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先向学生展示一组照片(其中包括名人、伟人外国人,老百姓,层次不同,角度不同)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并设计以下问题:
①看到这些照片你的感受是什么?
②“家”在你心目中地位如何?用美好的话语描绘出来?
③把你认为最能体现自己家庭温馨的一件事说出来,与同学分享一下。
说一说
当你有了高兴事, 家人会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遇到困惑,家人会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伤心落泪时,家人会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生病时,家人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你过生日时,家人会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环节:质疑探究
2、小故事,大道理
让学生读故事,感受其中道理。
故事一:
在美国某城市,一个醉汉躺在街上,警察把他扶起来,认出他是当地的富翁。
警察说:“我送你回家吧。
”“家?我没有……家。
”警察指着远处的一幢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富豪说:“那只是我的房子。
”
故事二:
某国内战期间,一个中年男子与家人离散,几十个亲人丧生。
后来,他打听到五岁的女儿还活着,几经周折,冒死找到了自己的亲生骨肉。
悲喜交集的他紧紧搂着女儿,泪流满面地说:“我又有家了。
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通过这两个简短的小故事,让学生深刻领悟家对于每个人都十分重要,真正家的温馨不在于丰富的物质条件,而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相互关爱,家庭的问暖就是在那些平凡的小事中感受到的。
3、心灵的呼唤
配乐诗朗诵《可爱的家》
4、你说我说爱的寄语
让学生根据以上活动的体验,说说自己的感受,打算。
起到共勉的作用。
第四环节:班级展示
第二目:《不忘父母养育之恩》共设计3个板快,以达到教学目的与效果。
1、学美德,继传统
齐读《游子吟》这首诗。
设计这一板块主要用《游子吟》这首熟知的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继承和发扬。
2、生活在线
1)体会母爱的伟大。
播放flash《生死母爱》
同样的母爱发生在汶川大地震中,很多很多,请看视频《汶川地震之感人故事——伟大的母爱》
抢救人员发现她的时候,她已经死了,是被垮塌下来的房子压死的,透过那一堆废墟的的间隙可以看到她死亡的姿势,双膝跪着,整个上身向前匍匐着,双手扶着地支撑着身体,有些象古人行跪拜礼,只是身体被压的变形了,看上去有些诡异。
救援人员从废墟的空隙伸手进去确认了她已经死亡,又冲着废墟喊了几声,用撬棍在砖头上敲了几下,里面没有任何回应。
当人群走到下一个建筑物的时候,救援队长忽然往回跑,边跑边喊“快过来”。
他又来到她的尸体前,费力的把手伸进女人的身子底下摸索,他摸了几下高声的喊“有人,有个孩子,还活着”。
经过一番努力,人们小心的把挡着她的废墟清理开,在她的身体下面躺着她的孩子,包在一个红色带黄花的小被子里,大概有3、4个月大,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他毫发未伤,抱出来的时候,他还安静地睡着,他熟睡的脸让所有在场的人感到很温暖。
随行的医生过来解开被子准备做些检查,发现有一部手机塞在被子里,医生下意识的看了下手机屏幕,发现屏幕上是一条已经写好的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看惯了生离死别的医生却在这一刻落泪了,手机传递着,每个看到短信的人都落泪了。
2)阅读课本P5故事,小组讨论。
设计相关问题:
①在大增成长的道路上,母爱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②父母是怎样关爱你的,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
3)通过以上的事例,父母是怎样关心照顾孩子的?(小组讨论回答,教师适时点拨)设计这一板块目的主要通过真实人物的经历,真实的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自然的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引起情感的共鸣。
3、可怜天下父母心
让学生读资料谈感受。
材料一:一位女作家带了一盒蛋糕访友,友人进入厨房料理茶水,她将蛋糕分给友人的两个儿子吃,这一对不到十岁的兄弟吃蛋糕时,手不稳,一块掉在地上,哥哥立即告诫弟弟:蛋糕掉在地上不能吃!然后慎重地将地上的蛋糕摆在桌子上,并且说:“给妈妈吃!”
材料二:一位满堂儿孙、颇有福气的老太太,七十大寿,子女在大饭店摆酒席数桌为她
庆祝。
最后一道菜——鱼端上桌之后,子、女、媳、婿大家赶紧将鱼头摘下,恭恭敬敬地端到老寿星面前,想不到的是,老寿星看到眼前的鱼头竟然顾不得儿孙满堂,号啕大哭说:“我都七十岁了,你们还让我吃鱼头!” 晚辈们全怔住了——妈妈不是最爱吃鱼头吗?而老寿星却说:“以前家境不好,难得有鱼吃,我舍不得吃鱼肉,然而也不想让你们难过,我就说我喜欢吃鱼头。
可是,你们都已经为人父母了,难道还不了解父母的心吗?”
设计相关问题:
①两则材料说明什么问题
②假如你是材料中的父母,你的感受是什么?
③在你的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么?
④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应怎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呢?
设计这一板块是让学生感受子女对父母付出的是远远不够的,要用实际的行动回报父母。
同时点明: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国宪法和婚姻法等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第五环节:自省升华
我的决心、我的计划——一生关爱,一生回报
欣赏一组孝敬父母的图片以及观看视频《给妈妈洗脚》
在学生总结回顾的基础上向学生发出倡议: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来做,不让父母操心,每天为父母递上一双拖鞋,整理一次房间,拖一次地,盛一次饭,为父母敬上一杯茶,为父母捶一次背,多和父母交流,沟通,多征求他们的意见,每周和他们说一次知心话,当父母的贴心人。
课外作业:
课后将本节课的所获、感受与自己的父母交流,进行一次贴心的谈话。
并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四、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板书如下:
第一课相亲相爱一家人
一、家,温馨的港湾
(一)、我有一个温馨的家
(二)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1、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
2、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本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法律规定子女应尽的义务。
①尊重父母,热爱父母,回报父母。
②理解父母,关心父母的健康。
最后在《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歌声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