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专业考试题目及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华夷秩序:是中国在晚清以前,以中国为中心的一种国际秩序。是长期存在于亚洲东部、南部、东南部等地的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体系内,由于中国在这一地区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水平,所以就以中国为中心形成了向中国朝贡的各藩国与中国历代王朝之间的一种不平等的政治经济关系。

2.修约外交:关于五卅惨案的交涉使北京政府得以借助民力,将酝酿已久的“修约”外交正式出台。这种外交政策的实施,不光在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还在于中国与各列强的关系亲疏,更在于其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的大动荡。修约外交主要有三个基本修约策略——以夷制夷,联美修约;援引公法,以理折冲;以子之盾,攻子之矛。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北京政府的这一外交策略都得以体现,北京政府关于关税问题,领事裁判权问题,租借地问题和外国在华邮局问题的修约要求都被讨论。

3.以夷制夷: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但是,“以夷制夷”外交本质上讲是一种弱国策略,是弱国在夹缝中求生存的一种手段。在自身的实力不足的情形下,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借用别国的一些力量,也就是打外国牌,有时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古代,“以夷制夷”也叫“以夷伐夷”或“以夷攻夷”。

4.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毛泽东根据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把世界划分为3个部分的理论。第一世界:指美国和苏联两个具有最强的军事和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推行霸权主义的超级大国。第二世界:指处于这两者之间的发达国家,欧洲、日本等国。并指出超级大国之间争夺世界霸权地位是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第三世界:指亚洲(除了日本以外)、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第三世界是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主要力量。

5.韬光养晦:面对东欧剧变、社会主义阵营瓦解而出现的不稳定形势,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的方针。邓小平在提出这个思想时还强调了“决不当头”。实际上,“韬光养晦”的具体政策含义,就是“决不当头”,不觊觎苏联留下的社会主义领袖的位置。由于苏联与美国争霸并组建对抗欧美发达国家的所谓社会主义阵营,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外交的核心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不挑战美国霸权和国际体系。

6.三线战略:指的是自196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其开始的背景是中苏交恶与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攻势。三线战略是中国经济史上又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其规模可与抗战时期的沿海工业内迁相提并论。

7.中国防空识别区:防空识别区是国家依自身安全需按划分,没有国际法效力,其范围大于领空,飞行器若是进入某国防空识别区内,需要进行识别、告知动作。这个国家则判断飞行器有无攻击、危险性质,若无危险性且停留时间短,则会进行劝告、了解动作;若是停留时间长,则有可能驱离。

简答与论述

1.清王朝留下的外交遗产

(1)不断扩大的不平等条约体制

根据历次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国被迫向列强开放通商口岸,在关税方面给予各国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允许外国设立租界,在华外国人享有领事裁判权,外国船只可以在中国水域航行,外国传教士可以在中国各地传教……最后,列强还在中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并取得了在北京及其门户驻扎军队的权利。

(2)面对激烈变动的中外关系手足无措而导致的混乱的、病态的外交政策

在遭受外来打击的最初阶段,清王朝权贵们的反应几乎完全是依据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做出来的。在对外交涉中,他们极力维护视为立国之基的大清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旧的武

库,无论是军事的、外交的,还是思想的,都不再能提供任何足以奏效的武器。

(3)中国进入世界之后,在现代国际关系体系中处于屈辱、从属和孤立无援的地位

在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由周边国家拱卫而成的东亚国际关系体系中,中国的大国地位是无与伦比的。面对列强在东亚的扩张,旧的宗藩制度曾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国与各邻国共同反抗外来侵略的媒介。不过,由于中国连遭败绩,宗藩制度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被粉碎了。失去了传统的周边屏障,中国自身的地位也就变得朝不保夕。

(4)刚踏入国际社会的中国被抛到最底层,找不到盟友,也找不到自卫的任何手段

最后,一个无形的方面是心理上的,它层次最深,影响最长远。对中国来说,真正的灾难并不在于旧的对外交往体制的彻底崩溃,而在于它刚踏入新的国际社会就一下子被抛到了最底层,找不到任何盟友,找不到任何足以自卫的手段。在两种国际体系交错的过程中,强烈的反差使中国人的心理失去了平衡:自豪感与屈辱感、仇外与媚外、向西方学习先进与抵制西方影响长久地、矛盾地共存于中国人的胸中,交替起伏,因时而异。

2. 从20世纪中国外交史中你如何认识国际体系与中国的关系?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和平体系。它是一战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对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它构成了帝国主义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中国作为战胜国,当然有权收回德国在山东侵占的一切非法权益。但是英、法、意始终支持日本关于接管德国在山东权益的无理要求,而美国最后也向日本让步,结果和会完全满足了日本的欲望。巴黎和会未能解决远东及太平洋问题,美国为打击日本独霸中国的政策,于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举行华盛顿会议,确定了美国提出的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政策的原则。华盛顿会议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特别是在中国的利益冲突,构成了“华盛顿体系”。《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引发了反帝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政府代表最终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华盛顿会议打破了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独霸中国的局面,便利了美国在中国扩大侵略势力,也便利了其它几个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是华盛顿会议“安排”的最大受害国。(2)雅尔塔体系是对1945年-1991年间国际政治格局的称呼,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但也促使了世界两极格局形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国际关系以美苏冷战为主线。中国成立后就坚定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雅尔塔体系关于中国大国地位的安排与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有关中国领土与主权的规定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肯定了中国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作的巨大贡献。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对中国抗战胜利后的局势和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雅尔塔体系所造成的两极冷战格局是中国大陆与台湾长期不能统一的重要原因。

(3)雅尔塔体系的解体。1989年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标志着雅尔塔体系最终瓦解,也意味着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的解体。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异军突起,这都成为多极化的一极,两极格局演变为世界多极化趋势。

3、你认为中国在外交对策方面应该有哪些举措应对美国的重返亚太战略?

美国现在将军事战略重心从欧洲移至亚太地区,对美国而言是重返亚洲。对中国来说,实质上是美国增强在亚太的军事存在。面对这一变化,中国要做到:

(1)坚定地坚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要坚定不移地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巩固深化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

(2)善用中国的国力;

(3)冷静清醒地处理维稳与维权的关系,坚持以维稳为前提,通过维权实现更有效的维稳;(4)在与有关国家坚持发展友好合作的同时,通过谈判协商不急不躁地解决摩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