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景抒情诗词
宋词:苏轼《满江红·怀子由作》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这⾸词感情真挚动⼈,词⼈以兄弟的情谊为主线来写景抒怀,情动于中⽽形于⾔,故⽽能感⼈肺腑,其中也夹杂着对官场的厌倦和⼈⽣不得意的感慨,是当时作者复杂⼼情的真实写照。
下⾯是⽆忧考分享的宋词:苏轼《满江红·怀⼦由作》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满江红·怀⼦由作》 宋代:苏轼 清颍东流,愁⽬断,孤帆明灭。
宦游处,青⼭⽩浪,万重千叠。
孤负当年林下意,对床夜⾬听萧瑟。
恨此⽣,长向别离中,⽣华发。
⼀尊酒,黄河侧。
⽆限事,从头说。
相看恍如昨,许多年⽉。
⾐上旧痕余苦泪,眉间喜⽓占黄⾊。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译⽂】 清澈的颍⽔向东流去,望着江⾯⾏船远去,船帆若隐若现,⼼中愁苦。
为官四处奔⾛,⾛过千⼭万⽔,经历风波险恶。
我辜负了当年与你对床夜语,早退隐居的约定。
这⼀⽣聚少离多,⽩发徒⽣。
在黄河畔饮酒,想起往⽇情由,⽆限感慨。
虽然分离多年,旧事却恍如昨⽇般清晰。
经历了多年磨难⼼酸,终于快有归去的喜信了。
到那时,和你在这残春出游池上,看落花如雪。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
双调九⼗三字,前⽚四⼗七字,⼋句,四仄韵;后⽚四⼗六字,⼗句,五仄韵。
⽤⼊声韵者居多。
⼦由:作者弟弟苏辙字,当时他在京都汴梁任门下侍郎。
清颍(yǐng):颍⽔,源出河南登封县西南,东南流经禹县,⾄周⼝镇,合贾汝河、沙河,在颍州附近⼊淮⽽东流。
孤帆明灭:⼀叶船帆忽隐忽现。
宦(huàn)游:在外做官。
“孤负”⼆句:写兄弟风⾬之夜相聚谈⼼的乐趣。
苏辙《逍遥堂会宿⼆⾸》并引:“辙幼从⼦瞻读书,未尝⼀⽇相舍。
既壮,将游宦四⽅,读韦苏州(应物)诗,⾄‘那知风⾬夜,复此对床眠’,侧然感之。
乃相约早退,为闲居之乐。
故⼦瞻始为凤翔幕府,留诗为别,⽈:‘夜⾬何时听萧瑟’。
”风翔⾄是时已⼆⼗余年,仍未实现“对床夜语”的愿望,故⽇“孤负”。
孤负,辜负。
林下意,指相约退出官场,过退隐⽣活的话。
古诗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翻译赏析《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
其古诗全文如下:山色横侵蘸晕霞。
湘川风静吐寒花。
远林屋散尚啼鸦。
梦到故园多少路,酒醒南望隔天涯。
月明千里照平沙。
【前言】《浣溪沙·山色横侵蘸晕霞》是宋代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词,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十一月。
上片,作者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
下片,是作者对梦到故乡的具体描写。
全词即景抒情,如行云流水,是写实之作。
【注释】①浣溪沙: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沙”或作“纱”,亦作“浣纱溪”。
双调42字,分平韵、仄韵两体。
上片三句皆平韵,下片三句有两句平韵。
②横侵:纵横扩展。
③蘸(zhàn):原意为把物件浸入水中,引申为以液体沾染他物。
④晕霞:指太阳光线经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光象,这里指晚霞。
⑤湘川:不是指湖南湘水,这里指湖北古荆州地区。
⑥寒花:寒冷天气开的花,但在古代诗词中多指菊花。
⑦尚:尚有。
⑧南望:是词句的省略语,指苏轼从荆州遥望故乡四川眉山,其方向应在西南。
⑨平沙:广阔的沙原,当指荆州长江江岸的辽阔沙原。
【翻译】山色浸染着傍晚的霞光,湘江水风平浪静秋花正开放。
远处的树林边散落着几户人家,乌鸦还在啼叫寻觅着栖息的地方。
睡梦中曾走遍故乡的条条小路,酒醒后向南望才知有天涯隔阻。
明月照耀着千里广衰的沙原。
【赏析】词的上片,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深秋的景色。
那苍翠的山色纵横扩展,沾染着长空中的五彩晚霞,湘川的秋风寂静不动,茂盛的菊花正绽苞开放。
远处的村舍散落在树林丛中,突然听到晚鸦的阵阵啼叫声,它们正在傍晚飞归故巢。
这些秋景的描写,如唐代李白的“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赠卢司户》)及元曲家白朴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的深秋意象,给人以萧瑟寂寥的艺术感受,这情景会勾起游子们的无限思乡情感。
在此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的当口,下片立即转入了“梦到故园”的具体描写。
诗词鉴赏《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弃疾于开禧元年(1205)担任镇江知府时所作,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于同时同地,二者都是著名的怀古咏志之词。
这首词的上阕借景抒情,作者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陷的故土,思接千载,慨叹历史兴亡之事远逝难追,整体情感沉郁悲怆。
下阕则借曹刘来衬托孙权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对屈辱求和的南宋朝廷的失望与愤慨。
全词简洁明快,层次分明,以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相互呼应。
全词融古语入词,臻于化境,浑厚雄壮,意境高远。
艺术表现手法:融典入词,寄情深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在艺术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问答入词。
我们看到,全词有三问三答。
这么多的问答,可以说,层层深入,层层推进,不仅表现出感情的悲怆,而且也可以从中看出词人不失雄壮的情怀。
其次,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即景抒情,借古讽今。
再次,融典故入词,寄情委婉深沉。
据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
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
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在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
于是,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
”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
”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
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他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当然,也暗示了自己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古诗词】林花谢了春红全诗赏析

【古诗词】林花谢了春红全诗赏析
林花谢了春红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
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这种悲
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
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
原文为:林花谢了
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
自是人生长恨,水
长东。
翻译:树林间的红花已经凋谢,花开花落,才有几时,实在是去得太匆忙了。
也是无
可奈何啊,花儿怎么能经得起那凄风寒雨昼夜摧残呢?飘落遍地的红花,被雨水淋过,像
是美人双颊上的胭脂在和着泪水流淌。
花儿和怜花人相互留恋,如醉如痴,什么时候才能
再重逢呢?人生从来就是令人怨恨的事情太多,就像那东逝的江水,不休不止,永无尽头。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精选5篇

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精选5篇李商隐《乐游原》古诗赏析篇一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乐游原》是一首久享盛名的佳作。
《乐游原》是作者赞美黄昏前的原野风光和表达自己的感受。
《乐游原》原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翻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
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乐游原》注释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
《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
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
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
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
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
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诗抒怀。
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2.李商隐二十五岁时由令狐楚的儿子令狐陶推举得中进士,不久令狐楚死,他得到王茂之的器重,王将女儿嫁给了他。
因为王茂之是李党的重要人物,李商隐从此陷入牛李党争不能自拔,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著名诗篇《乐游原》正是他心境郁闷的真实写照。
3.意:感到4.不适:不悦,不快。
5.近:快要李商隐《乐游原》古诗鉴赏篇二李商隐《乐游原》古诗鉴赏作品介绍《乐游原》的'作者是李商隐,被选入《全唐诗》的第540卷第106首。
原文乐游原作者:唐·李商隐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
虞集的诗词《听雨》赏析鉴赏

虞集的诗词《听雨》赏析鉴赏《听雨》屏风围坐鬓毵毵,绛蜡摇光照莫酣。
京国多年情尽改,忽听春雨忆江南。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
开篇营造出一幅凄清的场景:鬓发稀疏的诗人,独自一人枯坐于屏风之间,红烛发出摇曳的光影,照在他那醉意朦胧的脸上。
屏风独坐,黄昏烛影,加上暮年独饮,从内到外,均透露出几分孤寂落寞的情味。
此时诗人正沉浸于往事的回味之中,慨叹仕途生涯使自己失去真我。
然而,诗人内心深处仍然保有一份真情,它在春雨淅沥中,又重新勾起对家乡江南的思念。
这里,京国与江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露了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厌倦之情。
扩展阅读:虞集的简介虞集,祖籍仁寿(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其父虞汲曾任黄冈尉,宋亡后,徙临川崇仁(今属江西省)。
其母亲是国子祭酒杨文仲之女。
祖辈皆以文学知名。
虞集1272年二月二十日(3月21日)生于湖南衡阳,正当宋末,兵戈扰攘,为避战乱,随父迁居江西崇仁二都(今石庄乡)。
虞集自幼聪颖,3岁即知读书,4岁时由母杨氏口授《论语》、《孟子》、《左传》及欧阳修、苏轼名家文章,听毕即能成诵。
9岁时已通晓儒家经典之大旨。
14岁时师从理学家吴澄,对儒学世界观有了进一步认识。
元朝统一全国后,虞集先在江西南行台中丞董士选府中教书。
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虞集至大都(今北京市),大德六年(1302),被荐入京为大都路儒学教授。
不久,为国子助教。
他以师道自任,声誉日显,求学者甚多。
仁宗即位(1312),虞集任太常博士、集贤院修撰。
他上疏论学校教育问题,多有真知灼见,为仁宗所赏识。
延祐六年(1319),为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集贤修撰。
泰定元年(1324),为国子司业,后为秘书少监。
四年(1327),他与王约随从泰定帝去上都,用蒙语和汉语讲解经书,上都大臣为其博古通今所折服。
泰定帝时,升任翰林直学士兼国子祭酒。
他建议京东沿海土地应让民开垦,筑堤以防潮水涌入。
这既可逐年增加税收,又使数万民众得以在京师周围聚集,增强保卫京师的力量。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诗词翻译及赏析

《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诗词翻译及赏析《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前言】《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三年(768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篇表现了杜甫得偿多年夙愿,即登楼赏美景,同时仍牵挂着国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达了报国无门的哀伤。
【注释】⑴洞庭水:即洞庭湖,在今湖南北部,长江南岸,是中国第二淡水湖。
⑵岳阳楼:即岳阳城西门楼,在湖南省岳阳市,下临洞庭湖,为游览胜地。
⑶吴楚句:吴楚两地在我国东南。
坼(chè):分裂。
⑷乾坤:指日、月。
浮:日月星辰和大地昼夜都飘浮在洞庭湖上。
⑸无一字:音讯全无。
字:这里指书信。
⑹老病:杜甫时年五十七岁,身患肺病,风痹,右耳已聋。
有孤舟:唯有孤舟一叶飘零无定。
⑺戎马:指战争。
关山北:北方边境。
⑻凭轩:靠着窗户。
涕泗(sì)流:眼泪禁不住地流淌。
【翻译】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边的岳阳楼。
洞庭湖把我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部分,乾坤日夜全映在湖面上。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正在打仗,回去已经没有希望了,依着楼窗流下了眼泪。
【鉴赏】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有一点是很清楚的,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这是在叙事写景的行文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感情。
但这毕竟是过去的向往,登上了岳阳楼,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
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一定高兴。
但仔细品味,句中又见不到高兴的字眼,抽不出如愿以偿的情思。
联系下文更是如此。
实际上在这两句中“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作者把这段距离拉开,没有用简单的“喜”“悲”之词来填充它,而是留给读者去想象、回味。
古人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这里就是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安史之乱,唐王朝由盛转衰,人民的深重灾难,杜甫个人的悲惨遭遇,这一切都凝聚在一起,凝聚在杜甫的心头,并随着诗人—起登上了岳阳楼。
诗歌抒情方式

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 故、借古喻今等。
1、直接抒情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析】诗句开门见山, 直叙登上高台后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怆凉意境, 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伤事的情怀,想着天 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独怆然而 涕下”。
(4)、寓情于事: 诗人把自己的情 感寓于叙事之中。
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 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 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在叙事中, 寓含着作者急于回家与家人团聚的迫 切心情。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 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自己观点的一种 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 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 使诗词情意显得含蓄,达到字少意丰的效 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来源,其次 要理解典故与作者的关系(或是自比,或 是对比衬托),在此基础上,才可能理解 作者借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意
即景抒情-----先写景后抒情 寓情于景----只写景,通过情感语 言来抒情 融情入景----通过特定意象来抒情 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杨柳 岸,晓风残月” 再如《琵琶行》 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 秋月白。”
(2)、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 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 物带有了人格化色彩。诗人塑造具体的诗歌形 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品格、情操、志向、理 想),多见于咏物诗。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析】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 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 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 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① 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 明确:诗中有画,本诗是极富 诗情画意的佳作;对仗工整,又自 然流畅,毫无雕琢。
▪ ② 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 征?
▪ 明确:写出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 机、欣欣向荣的景象 。
▪ 例2: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 《题义公禅房》 孟浩然 ▪ 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 ▪ 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 ▪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 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 ▪ ①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
▪ 尾联“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月光是如此皎洁,伸出手去,满手皆 是,可是却无法送给对方以表相思, 只好回房就寝,希望在梦中相会。此 联构思精巧,意境幽清,并化用古人 诗句,写出了诗人的怅惘和失意。晋 陆机《拟明月何皎皎》有句“照之有 余辉,揽之不盈手”,南朝陶弘景 《答齐高帝诏问山中何所有》有句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 悦,不堪持赠君”
特征? ▪ ② 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 ①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 特征?
▪ 明确: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 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
▪ ② 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
▪ 明确:表现自然明快、词句清谈秀 丽。
经典诗词鉴赏
▪ 一、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诗人想到宇宙寥廓与绵长, 个人却渺小与短暂,更何况生 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伤感 无限,涕泪交横。“独”字, 正写出了诗人寂寞凄凉的心境, 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意味。
▪ 鉴赏要点
▪ 鲜明的宇宙意识和社会意识是 本诗一大特点。
▪ 全诗直抒胸臆,破空而来,感 情的潮水澎湃而出,震撼人心, 具有苍凉悲壮的阳刚之气。
▪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写 回归路上所见。诗人走过一座小桥, 视野开阔起来,依稀分辨得出原野上 斑斓的色彩;夜风轻拂,云脚飘移, 让人觉得仿佛山石在移动。诗人反说 此景,别具特色,因为“石”并未动, 是“云”在动。一说古人认为云“触 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所以 在这里,“移石”和“动云根”是同 一意思。这样更显出了环境的幽深而 迷人。
▪ 基本解读 ▪ 这首诗写诗人登幽州台之时对宇宙、社
会和人生的深刻思索和感慨。(主旨)
▪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是指古代那 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时, 想到自己怀抱旷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并沉沦下僚, 想象当年燕昭王何等礼贤人才,自己却偏偏未能 赶上,昔日的遗迹已荡然无存,惟有丘陵高树而 已。诗人俯仰千古,茫茫宇宙,漫漫苍穹、不禁 悲从中来。此二句从时间角度着笔,“前”与 “后”、“古人”与“来者”对举,用两“不见” 相连,表现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像燕昭王那样的 贤明君主,古代有,我不曾见;将来有,我亦不 可见,千载而下,为何我如此遭遇?想到此,悲 愤填膺,发出了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之士 共同的心声,因而引起千百年人们的共鸣。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此联千古传诵。此联看似平淡无奇, 脱口而出,却高华浑融,写景抒情, 融为一体。此前谢庄《月赋》有句 “隔千里兮共明月”,后苏东坡 《水调歌头》有“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的名句,寓意相同,只 是一为赋,一为诗,一为词,各尽 其妙。
▪ 三、《题李凝幽居 》 贾岛 ▪ 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 ▪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基本解读 ▪ 这首诗通过写友人李凝居所的清幽环
境,表达了诗人归隐的愿望。(主旨)
▪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人荒园”写 友人李凝幽居的环境。诗人沿着一条 杂草丛生的小径走去,寻访友人幽居 之处;小径通向荒芜的小园,周围很 少有人居住。暗示了李凝的隐士身份。
▪ 颔联“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写 幽居的静寂。友人幽居之处旁有一池 塘,池塘边有树,诗人来到门外,轻 叩门扉。月夜之下一片宁静,敲门声 惊动了树上的鸟儿,它们发出了声响, 或飞出盘旋一阵又回到巢中。
▪ 颔联“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写多情之人因为整夜相思难眠,不禁 埋怨起夜之漫长。
▪ 颈联“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月华如此美好,光彩照人,诗人不 由得吹灭烛火,披衣踱出房间,凝 神望月,而这一轮明月啊,竟是如 此撩人思绪,诗人不禁久久伫立, 直到露水沾湿了衣服才知夜深。 “露滋”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凝神望 月而相思难抑的情形。
▪ 鉴赏要点
▪ 此诗写情颇具特色。情可以是亲情、爱情、 友情。对“情人”一词可有不同理解。这 里理解为“多情之人”,指诗人自己;但 也可理解为“亲爱之人”,即亲人或男女 情人。情与景的完美结合形成清丽而深远 的意境。诗中通过描绘人物的动作望月写到怀人,从灭烛写 到披衣,由室内写到室外,又由室外回到 室内,从月升写到月沉,由相思写到人梦。 由景入情,情景相生。
▪ 二、《望月怀远》 张九龄 ▪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 基本解读 ▪ 这首诗写月夜怀人,情思真切。
(主旨)
▪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既写眼前所见之景,又是诗人望月怀 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 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 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 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 宽广胸襟,为千古名句。
▪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点明诗 的主旨:我暂且离去了,但不久会再来, 不负共同归隐的诺言。前三联是写景叙事, 作为铺垫,最后方托出此一主旨,即对隐 逸生活的向往。
3即景抒情诗词
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 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 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 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 志;诗的中间两联往往对仗工整, 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 质朴。
▪ 例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 《绝句》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① 写出这首诗歌的艺术手法。 ▪ ② 这首诗歌表现出春天怎样的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