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造人》学科阅读指导课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女娲造人》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女娲造人》教案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科领域:语文、神话传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理解女娲造人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重点:1. 《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2. 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教学难点:1. 对神话传说的理解和思考。

2. 学生自主阅读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情节,阐述神话传说的文化内涵。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女娲造人的理解和感受。

3. 自主阅读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三、教学准备1. 教材:《女娲造人》课文。

2.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3. 教学道具:图片、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神话传说,激发学生对神话传说的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

3. 讲解故事:讲解《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强调主要人物和事件。

4.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女娲造人的理解和感受。

5. 总结提升:总结女娲造人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神话传说对人类文明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让学生书写一篇关于《女娲造人》的读后感。

2.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神话传说,进行研究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读后感写作和对神话传说的研究分享,了解学生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神话传说故事会,让学生展示自己喜欢的神话传说,并分享其意义和价值。

2. 引导学生进行神话传说主题的绘画或手工制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优秀6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优秀6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优秀6篇《女娲造人》教案5- 篇一女娲造人一、教学目标1、增强对“人”自身的思考与认识。

2、把握文章的内容,清晰地了解这个神话是如何展开想像的。

3、进一步把握神话的特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对女娲造人的故事或多或少有一定了解,故事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文章浅显易懂,容易激发学生阅读和研讨的兴趣。

本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一是自读能力;二是联想与想像的能力;三是对“人”的自身发展作进一步思考。

三、教学过程1、开门见山导入师:生命是怎样产生的?人类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问题,千百年来,都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

各个民族都有关于人类起源的民间传说。

这些传说非常有趣。

请学生讨论,发表见解。

出示课题《女娲造人》。

2、阅读译文,尝试想像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研讨与练习”第一题,看看此题中两则短文的译文。

这两则译文写了哪些内容?请加以概括。

概括的语言尽可能简洁,在能够说清楚的前提下,字数尽可能少一些。

请把概括内容批注在书上。

生:(独立阅读,概括批注)。

师:好,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段译文有哪些要点。

生: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1)天地无人;(2)女娲造人;(3)造更多的人;(4)婚姻育人。

师:这四点基本上能够概括这两则短文的主要内容,语言也很简洁。

我们看原文是非常简单的,没有生动的情节,但有人将这则短文扩展成一个栩栩如生、具有很强吸引力的神话故事。

要扩写这必须展开想像,加入一些内容。

请同学们合上书,围绕刚才提炼出来的四个要点,快速展开想像,自编一个神话故事,并在草稿纸上记录自己的故事提纲。

生:(构思自己的神话故事)。

师:大家相互讲,讲了故事后,请推荐一位构思奇妙、讲述生动的同学上台,把自己的故事奉献给全班同学。

生:(一位同学上台讲述故事)。

师:(点评。

点评的标准是:(1)故事是否紧扣了四个要点?(2)想像是否奇妙,大胆?(3)叙述是否生动?)3、阅读课文,比较想像师:我们自己编述了故事,也听了同学讲的故事,四川新繁有一位名叫袁珂的作家,他根据这四点内容编写了一个名《女娲补天》的故事,作家和我们都是根据同一个材料编的故事,请大家读读课文,看看他编的故事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五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五篇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五篇理解原始先民关于自身起的极富想像力的解释,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追寻人类起。

以下是职场和大家分享的《女娲造人》优秀教案五篇的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送你的参阅。

《女娲造人》优秀教案1知识与技能:1、积累“女娲.澄清.幽光.灵敏.绵延.神通广阔.莽莽榛榛”等词语2、初步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3、理解有关人类起的神话故事。

4、.激发学生探究关于人类起,进化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1、体会想象联想在神话中的作用。

经过比拟,掌握想象的方法和思路。

2、学习文章对原有故事的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大,培养改写神话故事的本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会文中女娲朴实感人的母亲形象。

【教学重点】1、激发和训练学生大胆而新奇的想像。

2、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老师:投影仪。

【教学方法】1、复述法。

文章粗浅易懂,经过复述故事把握文章的资料。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故事性强,洋溢着一种天真的新颖感,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方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故事改写的,可经过比拟,获得对于联想想象的方法,思路的启示。

在学生讨论交流过程中,老师可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研究拓展。

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其视野,搜集整理有关人类起的神话和科学资料。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有对月流珠的在岸鲛人......那么,人,是从哪里来的对这个兴趣的话题,今日我们再看看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如何理解的。

二、复述故事情节,理解本文联想与想像手法的运用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②投影出示《风俗通》里的两那么短文,然后让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投影中的短文所没有的资料。

待复述完后,讨论整理归纳,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

这个环节一要靠学生课前预习,熟悉课文资料。

二是锻炼学生上课专注地听别人说,学习挑选信息,并锻炼归纳、概括本领。

2024年《女娲造人》语文课教案设计

2024年《女娲造人》语文课教案设计

一、教案概述2024年《女娲造人》语文课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了解女娲的传说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2. 学生能够分析并欣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学生能够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1. 《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及其文化意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对古代神话传说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理解。

2. 学生通过写作和口语表达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PPT,包括故事内容、文化背景、相关问题等。

2. 准备相关的阅读材料,如神话传说、学者评论等。

3. 准备写作和口语表达的题目和指导。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介绍女娲的传说和《女娲造人》的故事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阅读《女娲造人》的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3. 文化意义: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女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学生通过阅读相关材料,了解女娲的故事在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4. 批判性思维: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故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通过讨论和写作,展示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 表达与创作:学生根据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三、作业与评估1. 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写作和口语表达任务,如写一篇关于《女娲造人》的故事的短文,或者进行故事讲解和表达。

2. 评估: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和表现,进行评估和反馈,评价学生在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表达与创作方面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

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

《女娲造人》教案及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

2. 学生能够分析女娲造人的神话意义和文化背景。

3. 学生能够提取和归纳故事中的关键信息。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神话传说。

2. 学生能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女娲造人》的故事内容及其意义。

2. 女娲造人的文化背景和影响。

教学难点:1. 对故事中象征和隐喻的理解。

2. 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对《女娲造人》的故事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文化背景和意义。

2. 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学生准备:1. 预先阅读《女娲造人》的故事。

2. 了解一些关于神话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女娲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问:“你们对女娲有什么了解?”2. 阅读理解: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女娲造人的意义和文化背景,每组选择一个角度进行分享。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合作,创作一篇关于女娲造人的小故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或结局进行创作。

5. 展示与评价: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和讨论《女娲造人》的故事,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和文化背景,培养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和创作,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理解和思考。

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学生作业和创作:评估学生的小组合作创作和对故事的理解程度。

《女娲造人》教案12篇(女娲造人的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12篇(女娲造人的教案)

《女娲造人》教案12篇(女娲造人的教案)下面是分享的《女娲造人》教案12篇(女娲造人的教案),欢迎参阅。

《女娲造人》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复述故事,理解文中联想和想象运用,并激发学生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了解神话故事的特点,并能加以想象的训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文中对于人类诞生所表现的喜悦之情。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中大胆而新奇的想象。

2、感悟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

教学准备:1、熟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2、你知道人到底是从哪儿来的?(要求学生收集有关人类诞生说法)教学方法:课堂上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采用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从古到今,对于“人是从哪里来的?”这个有趣话题,人们展开了丰富想象像与严密推测,猜想着人类诞生。

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先谈谈你们了解了几种人类诞生说法?(同学们可以用简短的语句将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阐述给大家,如:伊甸园说、女娲造人、海猿说、外星人说……)今天,我们来看看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对人类诞生的看法《女娲造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情节。

2、让学生仔细品味课后练习一中《风俗通》里两则短文,然后请学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其他学生边听边在课文中划出短文中所没有的内容。

3、请学生评定复述者优缺点,补充遗漏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讨论整理归纳。

1、看看课文中丰富了哪几个情节?①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②人造出来之后欢喜场面;③女娲像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④作者的评述2、同学们刚才找出的几个情节,特别是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是真的吗?你怎样理解这种写法?[提示]此题目的让学生明白这些情节是想象而得的。

让学生通过讨论了解到神话是在科学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们因无法对人类诞生做出解释时,但又想探求自身起源,所以只好借助想象来解决,这也正是神话故事的亮点。

第23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第23课《女娲造人》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联想与想象手法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 帮助学生了解神话的特点,体会神话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3. 通过对女娲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女娲身上所体现的人性光辉和母性伟大,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二、教学重点1. 分析女娲造人的过程,体会联想与想象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 探究女娲形象的神性、人性和母性,理解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意图。

3.引导学生理解神话是远古时代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一种解释方式,体会神话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在理解神话故事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联想与想象手法对塑造人物和构建情节的重要作用,并能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种手法。

2. 让学生理解女娲形象所体现的人性和神性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所传达的文化意义和价值观。

3. 激发学生对神话文化的深入探究兴趣,使学生能够从神话中汲取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投影出示一些与神话相关的图片,如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所知道的神话故事,并请学生简要讲述这些故事的主要内容。

然后提问学生是否知道女娲还有什么其他故事,从而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女娲造人》。

(二)预习检测1. 走近作者介绍作者袁珂,投影出示相关信息:袁珂,生于1916年,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

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字词积累女娲(wā)、开辟(pì)、荒凉(huāng)、寂寞(mò)、神通广大(tōng)、莽莽榛榛(zhēn)、蓬勃(péng) 、澄澈(chéng chè)、灵机一动(líng) 、掘起(jué) 、掺和(chān)、揉(róu) 眉开眼笑(méi)、非凡(fán)、气概(gài)、幽光(yōu)、灵敏(mǐn)、疲倦不堪(kān)、泥潭(tán) 、搅混(jiǎo)、溅落(jiàn) 、踪迹(zōng)、绵延(yán)(三)课文教学学习任务一: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 提问:请同学们快速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个神话故事的主要内容。

《女娲造人》语文教案设计

《女娲造人》语文教案设计

《女娲造人》语文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并掌握《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能够分析和欣赏中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写作和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 培养学生对人类起源和生命的思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女娲造人》的故事文本。

2.2 教学重点1. 故事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神话故事的艺术特色。

2.3 教学难点1. 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分析。

2. 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教师对《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讲解和分析。

3.2 互动法学生通过讨论和提问,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对神话故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3 实践法学生通过写作和表演,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中国古代神话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女娲造人》的兴趣。

4.2 讲解教师对《女娲造人》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详细讲解和分析。

4.3 讨论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看法。

4.4 写作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创作自己的神话故事,培养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程度,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5.2 写作作品评估学生在写作中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5.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交流能力。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准备《女娲造人》的故事文本和相关注释资料。

6.2 教学设施准备准备投影仪、幻灯片、白板等教学设施,以便进行讲解和展示。

6.3 学生准备要求学生提前阅读《女娲造人》的故事文本,并做好笔记。

第七章:教学资源7.1 文本资源提供《女娲造人》的故事文本和相关注释资料,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设:不能。“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是环境描写,表现出夜晚的寂静美丽,衬托出女娲作为母亲工作时的愉悦与满足,辛劳与不易;“天刚微明”从时间上则更早一些,看出女娲时夜以继日地工作,表现了她执着忘我的工作精神。而女娲的忙碌疲倦,正显露出一位母亲勤劳、智慧、伟大的形象。
4、教师总结:
神:神通广大(造人过程)——大胆奇特
一年级语文阅读备课专用纸
课题
女娲造人
课型
阅读指导课
审核
钟玲
学习
目标
1.整体感知,描述想象。
2.品味人物,感受想象。
3.改说神话,放飞想象。
德育目标
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女娲不怕苦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整体感知,描述想象。

媒体
使用
课件
教学过程
德育渗透
3、今天我们再来看这样一个神话(出示图片)女娲造人。跟随神话大师袁珂先生一起走进他的《中国古代神话》,去领略女娲造人的独特魅力。
三、检测预习,正音正字(屏显)
女娲()掘()起模()样掺()和()
澄()澈莽莽榛榛()
强调:“模样”的“模”读音:MÚ
“莽莽榛榛”的意思是草木丛生的样子,在文中描写了远古时期草木丛生、原野广阔的特点。
D、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夜深了,她只把头枕在山崖上,略睡一睡。第二天,天刚微明,她又赶紧起来工作。
①此时的女娲内心会想些什么?
②“工作着,工作着”能去掉吗?(反复,强调女娲不知疲倦地创造泥人,体现了作为母亲的勤劳与慈爱。)
③朗读指导:重音轻读,尾音延长。
④“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能换成“很晚”、“天刚微明”能换成“天一亮”吗?
①学生先大声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内容。
②小组讨论:女娲到底是人还是神?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品析。
③班级展示:小组发言中心人走上讲台,余生补充
2、展示要点:
神:神通广大(造人过程)
人:七情六欲(孤独寂寞,欣喜高兴,疲惫不堪,)
母亲:温柔慈爱,勤劳善良,无私付出,充满智慧
3、预设:
A、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一样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老师讲《风俗通》对于女娲的记载,请学生比较概括与详细讲解的区别,引出想象的容。
预设:(造人原因、造人过程、心理情感、欢欣场面)
4、认识想象
师:其实这些内容就是想象。想象就是在原有材料上进行再创造。那么神话中想象有哪些特点呢?我们继续来品味人物,
感受想象。
五、品味人物感受想象
1、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些丰富的想象情节,并结合具体语句,品味女娲形象,看看她到底是神,还是人,感受一下想象的魅力。
这种口吻非常孩子气,带有原始洪荒时代的稚拙与朴素,读者通过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女娲本身就是一个活泼、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人一样,并非一个神。
B、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到一个泥潭里,搅成了浑黄的泥浆,然后提起枯藤,向四处挥洒。
这些动词将女娲造人的过程生动准确地表现了出来,刻画了女娲造人时的认真细心。
C、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又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
“妈妈”的呼喊,使死寂的天地间获得了生机,更充满了人间的温情爱意,以及天伦之乐。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的产生,使女娲得到做母亲的自豪和欣慰。
过渡: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女娲造人的故事,大家是不是特别想知道——
预设:(女娲为什么要造人?怎样造人?怎样让人类繁衍后代?)
四、整体感知初识想象
1、“故事擂台赛”等你来展示。结合课文要求,在小组中绘声绘色地讲一讲这个故事。可以选择个人讲或小组接龙讲。
复述方法:理解故事理清情节选取关键词
(设计的目的是在孩子熟读课文熟知情节的基础上,来复述故事。)
2、请小组到台前展示,学生评价。
3、师:老师也想讲一个。抛开老师学生的身份,你更喜欢哪种讲故事的方式?老师讲的实际是东汉民俗著作《风俗通》中关于女娲造人的最早记录。袁珂先生改编的故事和它相比,丰富了哪些内容?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女娲在神祠里祷告,乞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就安排男女婚配。
我引导学生的部分做的比较好,可是指导部分还有欠缺。在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以后,我让学生复述故事,其实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说出故事的主要内容或者说情节。当时一同学用自己的话复述了这个故事,很详细,说完话我还让学生给予其掌声。作为教师的我也没有给出指导,没有指导如何去归纳故事的主要内容,倘若我点明从(人物+事件)学生就有了方向,也就不会漫无目的学习。
人:七情六欲(孤独寂寞,欣喜高兴,疲惫不堪,)——真实合理想象
母亲:温柔慈爱,勤劳善良,无私付出,充满智慧
对神话产生的原因有初步了解。
感受女娲的人物形象,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
出示词语,老师领读并解释词语的意思。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女娲造人
温柔慈爱,勤劳善良,无私付出,充满智慧
教学反思
二次备课,
智慧激趣
一、神话导入明确目标
1、你都喜欢什么样的神话?为什么?
预设: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
2、了解文体(屏显)
神话由古代人民集体口头创作,表现对超能力的崇拜、斗争及对理想追求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是由于远古时代知识水平的低下,人类开始思考与探索自然并结合自己的想象力所产生的。神话以事实为基础的,以奇妙的想象和幻想为特色,人物多具有超人的力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