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菌剂生物测定与农药穿透生物学

合集下载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

实验七杀菌剂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抑菌圈法一、实验目的掌握抑菌圈法测定杀菌剂的生物活性的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采用抑菌圈法来测定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抑菌圈法是利用杀菌剂在琼脂平板上产生的抑菌效果来对其生物活性进行测定的一种方法。

通常,将杀菌剂溶液滴加到琼脂平板上,使其均匀地分布在琼脂上。

然后,将含有细菌培养物的琼脂平板放入恒温箱中进行培养。

在培养一段时间后,观察平板上是否出现了抑菌圈,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来评估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显微镜2.恒温箱3.滴定管或移液管4.琼脂平板5.细菌培养物6.杀菌剂溶液四、实验步骤1.准备琼脂平板。

将琼脂平板置于恒温箱中,加热至溶化状态后取出,待其稍微冷却后均匀地倒入培养皿中。

2.滴加杀菌剂溶液。

将杀菌剂溶液滴加到琼脂平板上,并用移液管在平板上转动,使杀菌剂均匀地分布在琼脂上。

3.检验杀菌剂效果。

取一定量的细菌培养物,将其在琼脂平板上均匀涂布。

4.培养细菌。

将含有细菌培养物的琼脂平板放入预先恒温箱中,设置合适的温度和培养时间。

5.观察抑菌圈。

在培养一段时间后,取出琼脂平板,用显微镜观察平板上是否出现了抑菌圈。

6.测量抑菌圈直径。

使用直尺或量角器等工具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并记录结果。

五、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注意无菌技术,以避免细菌污染。

2.滴加杀菌剂溶液时要均匀并轻柔,以保证杀菌剂能充分分散在琼脂平板上。

3.培养细菌时要控制好温度和培养时间,以确保细菌能够充分生长。

4.观察抑菌圈时要注意使用合适的放大倍数,以免错过细小的抑菌圈。

5.测量抑菌圈直径时要使用准确的测量工具,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六、实验结果处理根据实验所得的抑菌圈直径数据,可以通过计算其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指标来评估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较大的抑菌圈直径通常表示杀菌剂具有较强的抑菌效果,反之则表示其抑菌效果较弱。

可以将实验结果与已有的标准值进行比较,以判断杀菌剂的生物活性。

七、实验结果分析根据测得的抑菌圈直径结果,可以对杀菌剂的生物活性进行分析。

09第二章 第三节 杀菌剂的生物测定方法

09第二章 第三节 杀菌剂的生物测定方法
①药液与孢子悬浮液混合后定量置于玻片上
水溶性药剂、乳油稀释液或稳定的悬浮液(胶悬剂的稀释液)可用此
法,而WP由于是悬浮性差,不宜采用。 优点:操作简单迅速,无需特殊设备
缺点:药剂和孢子始终充分接触,与病害防治的实际相差很大,测得
的毒力往往偏高。
第二章 杀菌剂生物测定
第三节 杀菌剂的生物测定方法
二、杀菌剂温室植株测定方法
针刺法测定农药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的活体试验
二、杀菌剂温室植株测定方法
对照(3d)
40%多菌灵WP1500×(3d)
一种植物精油1000×
针刺法测定农药对番茄灰霉病防治效果的活体试验
二、杀菌剂温室植株测定方法
盆栽法测定农药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
二、杀菌剂温室植株测定方法
第二章 杀菌剂生物测定
第三节 杀菌剂的生物测定方法
一、杀菌剂皿内生物测定 (一)孢子萌发法
3、孢子悬浮液的准备
菌种
无菌水,搅匀
菌种悬浮液
二层纱布过滤 除去菌丝体及破碎培养基
离心 无菌水洗
洗净的孢子
调至浓度5000个/mL(10×10倍,35个孢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二章 杀菌剂生物测定
第三节 杀菌剂的生物测定方法
第二章 杀菌剂生物测定
第三节 杀菌剂的生物测定方法
一、杀菌剂皿内生物测定 (一)孢子萌发法
3、孢子悬浮液的准备
菌种应是标准菌种,供试菌种应符合以下条件: ①菌种纯粹,在一般培养基上易大量产生孢子; ②多代繁殖不易产生变异; ③孢子个体较大,易于在显微镜下观察萌发情况;
④在分类上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是重要的植物病害病原菌。
2、生长速率法

农药生物测定(1)

农药生物测定(1)

1、标准目标昆虫:是指被普遍采用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经济意义,以及抗药力稳定均匀的农药杀虫毒力和毒效指示试虫群体。

2、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

3、药效:是在田间或接近田间的条件下所测定的药剂对生物的作用效果。

4、致死中量的置信限:即致死中量的可靠范围,亦即供试昆虫种群致死中量真值的波动范围。

5、内吸杀虫剂:凡是可以通过植物根茎叶以及种子等部位渗入植物内部组织,随着植物体液传导植株,不妨碍植物的生长发育,而对害虫具有很高毒效的化学物质,称为内吸杀虫剂。

6、内吸杀虫作用:昆虫由于受内吸杀虫剂的毒杀作用而致死亡的过程,称之为内吸杀虫作用。

7、杀菌剂室内生物测定:将杀菌物质作用于细菌、真菌或其它病原物(包括线虫),根据其作用效果的大小来判断药剂毒力。

8、除草剂的生物测定:利用生物体(作物试材、杂草试材,主要指有害生物)对除草剂的反应,来测定除草剂的毒性及其效果的基本方法。

9、杀虫剂室内生物测定: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昆虫(包括螨类)对杀虫剂的反应来鉴别某一种农药或某一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测定的一种基本方法。

1、杀虫剂生物测定存在的问题(1)评判标准单一(2)人为地固定检查时间(3)无统一的标准试虫(4)一般用校正死亡率表示核心是没有系统评判生物测定结果的方法和标准。

2、影响杀虫剂毒力测定的主要因素分析(1)杀虫剂和溶剂杀虫剂:其理化性质是决定毒力的根本原因。

溶剂:对药剂本身的理化性质一般不产生影响,但不同溶剂会影响昆虫表皮。

(2)环境条件温度:影响到处理前---养虫;影响到处理过程中---挥发、吸收等;影响到处理后---昆虫的死亡率。

湿度:一般不影响杀虫剂的穿透性及作用速度,也不影响解毒过程,通常它只影响昆虫对杀虫剂的忍受力。

光照条件以及昆虫在药剂处理前后的食物供应,营养条件等也会影响到测定结果。

(3)供试昆虫:不同种类的昆虫敏感性不同;同种昆虫不同品系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也不同;昆虫不同发育阶段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也不同(卵期通常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比较低,通常以为有杀虫卵作用的杀虫剂,有很多主要是杀了初孵幼虫);昆虫的性别与生殖对杀虫剂的敏感性(一般雌性昆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比雄性昆虫低,但对有机磷杀虫剂来讲,则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感受性低。

杀菌剂生物测定实验报告

杀菌剂生物测定实验报告

多菌灵对小麦赤霉病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测定一、实验目的:掌握生长速率法的基本操作二、实验基本原理:琼脂平板培养法是在融化的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杀菌剂,制成含梯度浓度药剂药剂的培养基平面,再在平面上接种病原菌。

以病原菌生长速率为指标评价药剂的毒力。

病原菌生长速率通常采用在一定时间内病原菌生长的菌落直径大小(即扣除接入病原菌菌落直径)表示,也可用菌落达到一定直径所需时间表示。

在测定中一定要同时设置不加药剂和只加药剂配置时的溶剂和助剂的空白对照,用于在计算毒力时溶剂和助剂对结果的影响。

该方法尤其适合在琼脂培养基上能够沿水平方向有一定生长速率且菌落接近于圆形的病原真菌或者在液体培养基中能够迅速培养的病原细菌。

三、实验步骤1,菌碟制备:以小麦赤霉病菌作供试菌株,取灭菌培养皿一套,分别加入已融化的马铃薯培养基17ml制成平板。

取已经活化的小麦赤霉病病原菌菌种一支,在培养皿中央分别接入赤霉病病原菌,置于25C恒温箱内倒赔84h后,用内径为5mm的打孔器沿菌落外周处打一周,制成菌碟。

2,含梯度浓度药剂平板的制备(1)药剂浓度处理设置处理药剂浓度为 0、0.125、0.25、0.5、1和2ppm,每处理3个重复。

(2)制备药剂母液用分析天平称取0.01g多菌灵原药,先加入到1ml 0.1mol/L盐酸水溶液中,再加9ml灭菌水,摇匀,制成1000ppm的母液(3)制备对照平板用量筒分别量取50ml培养基均匀家去到3个灭菌的培养皿中,制成对照平板(4)制备药剂浓度梯度在灭菌的三角瓶中用移液器先加入180ul母液,再用量筒1量取90ml培养基加入到三角瓶中,摇匀,用已灭菌的量筒2量取45ml 摇匀然后加入到无菌培养皿中,制成2ppm的含药平板,并标注。

以此重复上述过程,制成1ppm、0.5ppm、0.25ppm、0.125ppm的含药培养基平板。

3,接菌、培养和结果调查用接种针分别在含药培养基平板中央接入菌碟(气生菌丝朝上),每皿一个菌碟,在25度恒温箱内倒置培养72h,采用十字交叉法测量每皿菌落的直径。

农药生物测定名词解释+简答题

农药生物测定名词解释+简答题

农药生物测定名词解释+简答题名词解释:1,生物测定:生物测定是通过生物活体产生的反应来评价一种物质或一种过程的本质、组成或效力的一种方法。

农药生物测定:度量农药对生物体群体、个体和活体组织、细胞产生效应大小的生物测定技术。

杀虫剂生物测定:度量杀虫剂对螨类及昆虫产生效应大小的生物测定方法引诱剂生物测定:通过诱聚昆虫数量的变化来反映引诱剂效力的生物测定方法杀菌剂生物测定:是将一种杀菌活性化合物作用于靶标生物或施药于植物或非靶标生物产生各种效应的测定技术除草剂生物测定:度量除草剂对杂草生物效应大小和对作物安全性的生物测定方法植物生长调节剂生物测定:利用某些敏感植物某些性状作为指标,对生理活性物质进行定性测量或定量测定的生物测定技术。

2,LD50:(致死中量)能使供试昆虫50%死亡的所用试剂剂量LC50:(致死中浓度)能使供试昆虫50%个体死亡所用的药剂浓度LT50:(致死中时)能使供试昆虫50%个体死亡所用的时间KT50:(击倒中时)能使供试昆虫50%个体中毒击倒所用的时间3,ED50:(有效中量)能使供试病原菌半数表现出某种药效所用的剂量EC50:(有效中浓度)能使供试菌体半数表现出某种药效所用的药剂浓度4,IC50:(抑制中浓度)能使某种杂草供试群体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化指标减少或抑制50%所需要的药剂浓度。

5,生物源农药:指直接利用生物活体或生物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或从生物体提取的物质作为防治病虫草害的直接农药。

植物源农药:指利用植物杀菌、杀虫、杀草的某部位或提取的有效成分制成的农药。

6,触杀毒力测定:使杀虫剂经体壁进入虫体,到达作用部位而产生中毒致死反应,由此来衡量杀虫剂触杀毒力的生物测定。

胃毒毒力测定:通过试虫吞食带药食料,引起消化道中毒致死反应,由此来。

內吸毒力测定:使药剂经根茎叶或种子吸收传导后,通过供试昆虫吸食含毒汁液而引起中毒反应,由此来、、、、、、熏蒸毒力测定:使药剂从气门进入虫体,到达作用部位而引起昆虫中毒致死反应,由此来。

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和农药传导生物学

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和农药传导生物学

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和农药传导生物学一般来说,农药的使用是围绕植物进行的。

同样,农药生物的活性表达与其在植物体上的行为密不可分。

从“农药传导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几乎所有的农药都会在植物体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吸收和传导作用,绝对的非传导作用的品种几乎不存在,只是它们因植物的种类、吸收部位、植物生长时期的不同而表现出较大的差异。

依据农药传导的形式将其大致区分为局部传导、向上传导和双向传导3种类型。

其中,局部传导主要是指药剂在同一叶片范围内的传导,包括从叶尖到叶柄和从叶的正面到背面或方向相反的传导,即所谓广义的传导。

向上和双向的传导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系统性)的传导,也可以称为狭义的传导。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所谓的双向传导的化合物通常情况下依然是以向上传导为主。

一般来说农药在植物体上的传导是一个涉及化合物、植物以及使用方法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命题,传导的形式不仅影响其生物活性的表达,而且对其作用的范围及其使用技术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此,正确地理解农药传导的本质及其影响因素,对于科学地理解农药的作用方式及其使用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笔者提出“农药传导生物学”的概念,以期完整地阐明农药传导与植物解剖学及其生理学的关系,强调化合物传导的相对性和可变性。

据此,“农药传导生物学”的概念可界定为“研究农药的传导方式与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被吸收部位、植物解剖学结构和营养输导与分布规律以及药剂使用技术等的关系的科学”。

1 农药的吸收与传导生物学1.1 植物叶片对药剂的吸收及其传导生物学植物叶片表面包着角质层,它是表皮细胞合成并沉积于细胞壁外的脂类物质。

角质层由无定形的角质基质组成。

其中还有联结的片层与纤丝,而纤丝则由分离的网状多糖组成。

不同种植物的角质层构造与厚度变化很大,而脂类则是其主要成分。

角质层中还有供极性物质通过的亲水小孔,主动吸收的外质连丝以及分布在叶表面的气孔。

农药通过角质层是一种扩散过程,然后从角质层解吸进入含水非原质体与细胞壁内。

杀菌剂的毒力测定方法

杀菌剂的毒力测定方法

生长速率测定法注意事项:
1)带毒培养基的制作
应先加药液再加培养基(1:9); 对一些受热易分解的药剂则要待培养基 冷却到50度左右时再加入。
2)接种病原菌
如果是菌丝接种,打孔制作菌饼时 取材要从种菌皿的外缘开始,避免使用 中心区的菌丝。
如果是孢子液接种,用接种针蘸取 孢子液后,在带药培养基上划一直线。
6 扩散法
原理:在已接种的培养基上加少量的 抗菌物质,使其接触培养基和病原菌,经 一定时间培养后,接触部分的周围由于抗 菌物质的扩散,而产生抑菌圈(或抑菌 带),其大小与药剂浓度有关系,以此来 比较杀菌剂的毒力大小。
此法主要用于抗生素的效价测定。
农用抗生素的效价
效价是衡量抗生素有效成份和质量好坏的 一个指标。
药剂抗菌力也即药剂毒力。
5 气体效力测定
原理:有些杀菌剂具有挥发性,且有杀 菌特性,在测定这类杀菌剂毒力时,可将麦 芽汁-琼脂培养基置于皿底内,冷凝后接种病 原菌孢子,然后盖上皿盖并倒过来使底成 “盖”,使盖成“底”,并将杀剂菌剂置于 “底”内,放到适于病菌孢子发芽生长的环 境中培养一定时间后观察。
如:嘧啶胺类化合物在室内,以 100ug/ml对灰霉病菌孢子没有抑制作用; 300ug/ml对菌丝生长也不能抑制; 1ug/ml的浓度在田间使用时,却能很好 的防治灰霉病。
药剂与病菌的作用关系
传统的:以其“毒力”抑制或杀死病菌。一 般是一致的。
病菌
药剂
环境
新类型的杀菌剂:
影响病菌的致病过程; 影响寄主的抗病性;
即在各处理组的调查孢子总数中增加调查 孢子数量,增加的数量根据对照组孢子萌发 率换算出来。
如:CK孢子萌发率达98%时,在调查处理 组时,拟定调查数量为100时,此时就要调查 102个,并对其不萌发孢子数减去2,然后计 算孢子萌发率。

杀菌剂生物测定与农药穿透生物学

杀菌剂生物测定与农药穿透生物学

gz iesy, n z o b i 3 0 5 C ia t Unvri J g h uHu e 4 4 2 , hn ) e t i
A b t a t: s d o h a i in i lsofp sii e p n ta i n b o o y ,h u g c d ci n c a a trs s r c Ba e n t e b scpr c p e e tcd e e r to i l g t e f n i i ea t h r c e i— o tc , ci n m o e, o u t n m o e a d a p i ai n e v r m e ta l a t og n i tu i n b h vi r i s a to d c nd ci o d n p lc to n ion n s we l spah e n r so e a o
杀 菌剂 生 物测定 方 法 与新化 合 物发 现 的密 切关
物 的发 现 ” 的断 言 毫 不 为过 。事6 9 0年 … 。上世 纪 6 0年 代初 日本 理 化研 究 所 采 用 “ 株 喷洒 法 ” 现 了多 氧 霉 植 发
方 法是 所 有 农 用 抗 生 素 适 合 的 生 测 方 法 。杀 菌
剂 的测 定方 法 在新产 品开发 中之 所 以受 到密 切关 注
是 因 为病原 菌 与寄 主 的关 系较其 他 有害 生物 更 为 紧 密 , 菌剂 的作 用 方 式 更 为 复 杂 。病 原 菌 多 寄生 在 杀 寄 主体 内 , 菌 剂施 用 时必 须 面 临穿 透 生 物 学 和 代 杀
谢 生物学 的双重 考 验 , 有 可 能 到 达 病 原 部 位 发 生 才
1 杀菌 剂 的作 用方 式 与农 药 穿透生 物 学 1 1 农 药穿 透生 物 学 与 生 物 活 性 表 达 作 者 提 出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um Sch lech.t f. sp. elae id is T oovey) 的离体测定中有 很多杀菌剂具有优秀的生物活性, 但在田间条件下 的生物活性都不高。所以杀菌剂的生物活性并不是 唯一由其自身的杀菌活性来决定的, 多数情况下要 取决于药剂能否向植物感病的部位传导和积累 [ 17] 。 植物的根部病害多由低等病原所致, 该类病原菌一 般具有 嗜水性 而生活在湿度较大的环境或寄主 组织中 [ 18] , 药剂处理土壤后一方面很容易受到土壤 中的生物或非生物因子的影响而难于在植物根部感 病期间形成有效的保护, 杀菌剂本身的疏水性也影 响到化合物与病原菌的有效接触 ( 这可能是作用于 低等病原菌的内吸性杀菌剂如甲霜灵、乙磷铝、霜霉 威等一般具有较低的脂水分配系 数的原因 ) , 而通 过茎叶处理后向根部进行有效输导的杀菌剂的品种 还很有限, 且仅有的杀菌剂也不能通过向下的传导 方式防治根部病害。萝卜根肿病发生后很难通过杀 菌剂的使用达到防治的目的,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 是所有有效的化合物均无法输导到病原菌侵染的部 位发挥杀菌作用。
中国森林病虫 2011年 5月 第 30卷 第 3期
31
剂如烯酰吗啉、氟吗啉、霜霉威、霜脲氰及氟啶酰菌 胺等 [ 20- 21] , 其防病作用仍然有赖于药剂在寄主体内 的输导, 针对此类杀菌剂的生物测定方法亦要考虑 其在寄主体内的穿透行为尤其是传导方向对其生物 活性的影响。
2. 2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与生物测定 杀菌剂的作 用方式也是决定其生测方法的重要因素之一。杀菌
2 杀菌剂穿透生物学与生物测定方法
2. 1 病原菌的侵染行为与生物测定 植物病原菌 的侵染行为包括病原菌侵染器官的产生、侵染寄主 的部位及其途径、侵染寄主的生育时期、病原菌侵染 机制等, 其中侵染部位、侵染时期及侵染机制与杀菌 剂穿透生物学的关系最为紧密, 因而正确的生测方 法必须符合药剂穿透生物学的基本原理。首先病原 菌的侵染部位是决定一个化合物是否需要良好的传 导性的重要前提。对于大多数的内部寄生性病害而 言, 一个优秀的治疗性杀菌剂同时必须是一个优秀 的内吸性杀菌剂, 其生物测定方法尤其是新品种的 筛选必须以活体测定为基准。其次有些病原菌具有 比较特殊的侵入途径, 阻断其侵入途径是防止病害 发生的关键。比如苹果霉心病原, 病菌必须在开花 期经花柱侵入, 通过萼筒陆续进入心室, 病菌一旦进 入, 药剂即失去作用靶标 [ 19] , 因此阻止病原菌进入 的作用较杀灭病原菌本身意义更加重要。在设计此 类病原菌的杀菌剂筛选方 案时不仅要强调 活体测 定, 而且必须以阻止病原从花萼进入为目标。某些 杀菌剂并不直接作用于病原菌本身的代谢过程, 而 是通过中和病原菌分泌的毒素来抵消病原菌对植物 带来的毒害。这类杀菌剂的生物测定宜以寄主经过 处理后的最终生长表现来判定杀菌剂的活性, 比如 阿魏酸对枯萎病的防治作用即表现为对镰刀菌酸的 中和效应。即使专门作用于病原菌侵染器官的杀菌
1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与农药穿透生物学
1. 1 农药穿透生物学与生物活性表达 作者提出 农药穿透生物学 的概念旨在强调农药在田间使 用后如何进入生物体内, 其穿透途径和速率如何受 到靶标生物学及环境条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弄清 楚穿透生物学对室内生物测定结果准确性的指导意 义。所谓 农药穿透生物学 是关 于农药在田间状 态下的穿透途径及其速率与药剂的物理状态、作用 方式、靶标生物行为学及其环境条件之间关系的科 学。任何一种农药要对有害生物产生效应, 首要的
126.
30
Forest P est and D isease M ay 2011 No. 3
条件是要和靶标生物接触, 进而进入生物体内到达 作用部位。而影响农药进入生物体内的途径及其速
率的关键因素是靶标的生物学和药剂的作用方式。 病原菌多寄生在植物体内, 较其他有害生物而言, 药 剂的生物活性更有赖于药剂遵循穿透生物学的原理 进入到寄主体内, 通过药剂、寄主和病原菌之间的相 互作用而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这是杀菌剂区别于
穿透生物学与杀菌剂活性评价方法的关系对于正确 地阐明杀菌剂的作用原理, 指导杀菌剂的活性筛选 和抗性监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2 保护性杀菌剂的穿透生物学 按防病原理可 以将杀菌剂分为保护剂和治疗剂。对于前者而言一 般只需要杀菌剂在植物罹病前用药阻止病原菌的侵
染或者调动寄主的抗病性即可。传统的保护剂直接 作用于病原菌的呼吸系统, 因此离体测定法的结果 与其田间生物活性一般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但杀菌 剂在植物体表面的持留特性及其渗透作用对于其活 性的表达仍然重要。而对于内吸性的保护剂而言则
影响, 这是离体测定结果与生产实践常常表现不一 致的主要原因。抑菌作用的杀菌剂的作用方式相对 比较复杂。当他们作为治疗剂使用时需要经过寄主
植物的吸收和传导到达病原菌的部位, 其生物活性 的大小取决于其吸收和传导的特性, 如传导方向与 病原侵染部位的一致性、药剂在侵染部位的积累性
及其代谢性质等; 而具有活化代谢的杀菌剂只有在 寄主体内才显示或增加生物活性, 因此这类杀菌剂 的生物测定离不开寄主的参与。甲基托布津在离体
体条件下对水稻纹枯病菌基本没有生物活性, 但在 活体条件下对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 6] 。二、有
些杀菌剂需要在特殊条件下激活对病原菌的生物活 性, 如 霉灵经过土壤中的金属离子结合后可提高 抑制病菌孢子的萌发 能力 [ 7] 。由此 可见对杀菌剂
而言 一个新的生测方法的诞生就等于一个新化合
物的发现 的断言毫不为过 [ 8] 。事实上在设计杀菌 剂的生物测定方法时, 优先考虑其穿透生物学对生 物活性的影响就可能使生物测定尤其是室内测定的 方法能 够 准确 阐明 杀 菌剂 的 生物 活 性 及其 作 用 原理。
中国森林病虫 2011年 5月 第 30卷 第 3期
29
杀菌剂生物测定与农药穿透生物学
杨健, 王真, 姚安庆*
( 长江大学农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5)
摘要: 基于农药穿透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通过对病原菌入侵行为, 杀菌剂的作用特点、作用方式、传 导方式以及杀菌剂应用环境的分析, 指出杀菌剂的生测离不开靶标寄主的参与, 生物测定方法应尽 可能真实地反映药剂在应用实践中的行为学特点, 以准确地表达化合物的生物活性或抗药性变化 程度。 关键词: 杀菌剂; 生物测定; 农药穿透生物学 中图分类号: S76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 0886( 2011) 03- 0029- 04
无论使用何种作用方式都必须具有到达病原菌寄生 部位的传导途径并在其位点积累到 有效浓度的特
征。到目前为止植物病害中的根部和维管束病害通 过化学药剂防治还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一个很重 要的原因就是药剂很难通过常规的用药方式进行传
导或在这两个部位积累到对病原菌的有效剂量而发 挥杀菌作用。比如棕树枯萎病菌 Fusa rium oxyspo
收稿日期: 2010- 08 - 03 基金项目: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计划 ( 200903033 ) 作者简介: 杨健 ( 1987 - ) , 男, 湖北荆 州人, 硕士, 主要从 事有害生物
防治研究。 * 通信作 者, 教授, 主 要从 事农 药学 教学 与科 研, E m ai:l yao990@
杀菌剂生物测定方法与新化合物发现的密切关 系最早受到关注是在 1960年 [ 1] 。上世纪 60年代初 日本理化研究所采用 植株喷洒法 发现了多氧霉 素防治水稻纹枯病的 生物活性 [ 2 ] 。后来发现这一 方法是所有农用抗生 素适合的生测方 法 [ 3] 。杀菌
剂的测定方法在新产品开发中之所以受到密切关注 是因为病原菌与寄主的关系较其他有害生物更为紧
密,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更为复杂。病原菌多寄生在 寄主体内, 杀菌剂施用时必须面临穿透生物学和代 谢生物学的双重考验, 才有可能到达病原部位发生 作用, 此外较多的杀菌剂对病原并没有直接的致死 效应, 而是通过干扰病原菌的致病过程或改变寄主 植物的代谢而达到防 病的目的 [ 4 ] 。杀菌剂的这些
特点导致: 一、离体测定在很多情况下无法表达化合 物的防病原理的全部 信息 [ 5] 。例如 井冈霉素在离
其他农药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也是导致杀菌剂的 生物测 定要更 多地依 赖活 体测 定的 根本 原因 [ 9 ] 。 某些情况下杀菌剂是否能够进入植物体内, 然后在 病原部位持留甚至决定了该化合物对病原物的生物 活性是否具有实践意义 [ 10] , 此外在杀菌剂的移动过 程中, 吸附、生物化学固定或转化都可能影响到其生 物活性的变化。遗憾的是大多数研究者并没有真正 注意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 11- 13] 。因此研究农药的
剂的作用方式大体可以区分为杀菌作用、抑菌作用 和抗致病作用三类。一般来说具有杀菌作用的药剂 可以采用离体测定的方法或者结合活体测定的方法
进行, 因为大多数此类杀菌剂并不能进入植物体内, 多半是作为保护剂使用。它们多具有强烈的影响病 原菌呼吸作用的生物活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们 对病原菌的作用是一种直接的杀菌过程。当然它们 在植物表面的持留仍然受到药剂穿透生物学特性的
Fungicide bioassay and pestic ide pene tration b iology /YANG Jian, et a.l ( A gricu lture Schoo ,l Y an g tze U niversity, Jingzhou H ubei 434025, Ch ina) Abstract: B ased on the basic pr inciples o f pest icide penetra tion bio logy, the fung ic ide action characteris t ics, action m ode, conduction m o de and app lication env ironm ent as w e ll a s patho gen intrusion behav io r w ere ana lyzed, It w as em phasized that fung ic ide b io assay co uldn t be m ade w itho ut target p lan.t B io as say m ethod should tru ly ref lect fung ic ide behav io ra l characterist ics in production practice to accurate ly express bionom ic act iv ity o r resistance deg ree o f fung icides. K ey w ord s: fung ic ide; b io assay; pe sticide penetration bio log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