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思路

合集下载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临床诊疗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临床诊疗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指导临床诊疗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临床诊疗中广泛运用阴阳学说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阴阳学说作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思想和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法和理论依据。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且处于动态平衡之中。

在人体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疾病诊断方面,阴阳学说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脉象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判断其阴阳的偏盛偏衰。

例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自汗、脉沉迟无力等症状,多为阳虚之证;而若表现为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脉数有力等,则多为阳盛之证。

又如,阴虚者常见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而阴盛者往往有恶寒喜暖、腹痛泄泻、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紧等表现。

此外,阴阳学说还用于辨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

表证、热证、实证多属阳,里证、寒证、虚证多属阴。

通过对阴阳属性的准确判断,有助于明确疾病的性质和部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在治疗原则上,阴阳学说更是发挥着核心指导作用。

其基本原则是调整阴阳,使其恢复平衡。

对于阴阳偏盛的病证,采取“损其有余”的治法。

如阳盛则热的实热证,用清热泻火之法以制其阳;阴盛则寒的实寒证,用温散阴寒之法以祛其阴。

对于阴阳偏衰的病证,则采用“补其不足”的方法。

阳虚者补阳,阴虚者滋阴。

同时,还应注意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在治疗阳虚证时,适当佐以补阴之品,以阴中求阳;治疗阴虚证时,适当佐以补阳之药,以阳中求阴,从而达到阴阳互生、相互促进的目的。

在用药方面,中药也有阴阳之分。

药性温热、辛甘发散者多属阳,药性寒凉、酸苦涌泄者多属阴。

根据疾病的阴阳属性,选择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如治疗寒证,选用温热性的药物,如附子、干姜、肉桂等;治疗热证,选用寒凉性的药物,如黄连、黄芩、石膏等。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

中医治皮肤病的辨证思路中医治疗皮肤病,多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原则。

中医认为皮肤病的发生往往是气血阴阳与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向表现,因此常外病内治,遵循整体观,达到阴平阳秘。

中医正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归纳、辨识人体状态,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局部辨证和全身辨证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的原则,从而使人体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前不久,在黑龙江中医药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首届主任委员杨素清教授如是说。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杨素清教授指出,大多数皮肤病的中医病名和西医病名是相对应的,如“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风热疮”相当于“玫瑰糠疹”,而有些病并没有相应的对应病名,有的概念也比较模糊。

有人认为中医的辨病大体相当于西医的诊断。

有了疾病的明确诊断,才能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预后。

但中医认为相同的疾病由于患者体质不同和疾病的发展阶段不同,临床的证型也不相同。

一般是先辨病后辨证。

辨病的过程往往与鉴别诊断分不开,通过询问病史、诱发因素、发病特点和临床表现等加以确定。

明确了疾病的诊断,就要根据疾病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伴随症状,进行辨证分析,辨证施治。

比如湿疹,诊断时要看其发病部位是否对称、皮损特点是否呈多形性和渗出倾向,是否伴有瘙痒等。

然后根据病程、皮疹特点及伴随症状确定其辨证分型,进而确定治则。

如急性期多以“湿热证”为主,亚急性期多以“脾虚湿盛证”为主,慢性期则多以“血虚风燥证”为主,但因个体差异,有些患者伴有阳虚症状,临床故采用温法,以“温阳健脾除湿”为主。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原则“同病异治”是指表现相同的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发展、病机变化、正邪消长等差异,采取不同治法。

杨素清教授说,“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治则。

中医治病的法则,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

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既不决定于病因,也不取决于病证,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郭阳中医诊疗的开展中医一般是指祖国传统医学,发源于中国,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中草药的经验,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朴素的阴阳五行辩证法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开展,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即人体自身和自然界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内部某个脏腑的病变,或者外部环境的改变,均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中医以此为根本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的诊断、治疗,从而到达治病救人的目的。

中医诊疗的优势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是通过中医来治疗疾病。

到了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现在,很多人生病了,更愿意相信西医,求助于西医,而不相信中医。

究其原因,是因为一方面,西医这种生物科学,相对于中医所讲的无形的气血津液,经脉等更加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现代人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很多人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接受中医的,而西医的输液,吃药等方式,更加快捷,在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根本的治疗,所以更多人选择了西医。

但是,中医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有些疾病,西医检查无法明确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没有异常,然而病人又确实有病痛需要解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

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治疗会产生较大副作用,遇到这些病症的时候,中医就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运用中医的理论来为患者解除痛苦。

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但是目的均为治病救人。

因此,中医和西医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参考。

中医常见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讲求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所谓四诊:望闻问切。

望,即是望诊。

现代中医临床中,首先见到一个病人,最直观的诊断方式就是望诊。

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和望舌。

五色主五病。

黑色主肾病,白色主肺病,红色主心病,黄色主肺病,青色主肝病。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诊断手段,和脉诊一样,是中医的标志性诊断手段。

望舍主要包括望舌色、舌苔。

《关于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课件》

《关于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课件》

3
按摩治疗
中医按摩理疗,通过调理经络、促进血 液循环,改善身体状况。
中医临床诊疗的前景和挑战
前景
中医临床诊疗在全球范围内得到 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和认可。
挑战
中医临床诊疗仍面临着现代医学 的竞争和认知的挑战,需要不断 发展和创新。
努力
中医临床诊疗将继续不断努力,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人类健康 贡献更多。
中医诊断的特点
个体化
中医诊断注重对个体病情的 分析和判断,因此治疗方案 更加精准。
整体观
中医将人与自然、社会视为 一个整体,因此诊断考虑了 多个方面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辩证施治
中医强调根据不同体质、病 因等因素进行辨证施治,提 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
1 扶正祛邪
中医治疗强调通过调理身 体的正气,消除病邪,达 到治愈的目的。
《关于中医临床诊疗的基 本思路和方法课件》
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非常重要,它们是中医的精髓所在。
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
四诊合参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思路,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种方 法,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临床诊疗的方法
中医临床诊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按摩治疗等多种方式,综合 运用以达到治疗效果。
2 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病情进行辨证,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提高疗效。
3 因地制宜
中医治疗注重顾全患者的 身体状况、环境因素等, 因地制宜,个性化治疗。
药物治疗、针灸治疗、按摩治疗的常用方 法
1
药物治疗
中药配方、草药汤剂等是中医药物治疗
针灸治疗
2
的常用方法。
通过针刺经络,调节气血,以达到治疗
的目的。

《2024年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范文

《2024年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范文

《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篇一一、引言李东垣,作为金元时期的著名医家,其医术精湛,擅长诊治脾胃病。

他以五脏脉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诊疗思路。

本文旨在探讨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借鉴。

二、李东垣的脾胃病理论李东垣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脾胃病多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等因素所致,表现为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病机特点。

他强调五脏相关,以脾胃为中心,进行整体调理。

三、五脏脉与脾胃病的关系李东垣认为,五脏脉的盛衰与脾胃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肺主气,肝主疏泄,肾主藏精,五脏功能正常则脾胃得以濡养。

当五脏功能失调时,脾胃亦会受到影响,出现运化失常、升降失调等病理变化。

因此,李东垣强调通过观察五脏脉的变化,来推断脾胃病的病因、病机及病情转归。

四、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一)辨证施治李东垣在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时,首先注重辨证施治。

他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五脏脉的盛衰变化,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因及病位。

然后结合四诊合参,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二)注重气血调和李东垣认为,脾胃病的发病与气血失调密切相关。

因此,他非常注重调和气血,以恢复脾胃的正常功能。

在诊疗过程中,他常采用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等方法,以改善脾胃的运化功能。

(三)兼顾五脏李东垣在诊治脾胃病时,不仅关注脾胃本身,还兼顾五脏的调理。

他通过观察五脏脉的变化,判断五脏的功能状态,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恢复五脏的平衡。

这样既能治疗脾胃病,又能预防其他脏器的病变。

五、案例分析以一例脾胃病患者为例,阐述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的思路。

患者主诉胃痛、纳差、食后腹胀等症状。

李东垣通过观察患者的五脏脉变化,发现其心脉虚弱、肺脉稍浮、肝脉弦数等表现。

根据这些表现,他判断患者为心肺气虚、肝郁脾虚的证候。

于是,他采用补益心肺、疏肝健脾的方案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六、结论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2024年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范文

《2024年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范文

《李东垣应用五脏脉诊疗脾胃病的思路探讨》篇一一、引言李东垣,金元时期的名医,被誉为“脾胃论”的奠基人。

他对于脾胃病的诊疗思路,不仅对当时医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对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李东垣如何运用五脏脉法来诊疗脾胃病,并深入分析其背后的理论依据和临床实践。

二、李东垣的脾胃理论李东垣的脾胃理论,强调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人体气血生化之源。

他认为脾胃病多因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因素导致,进而影响五脏功能。

因此,在诊疗脾胃病时,需从五脏脉象入手,全面了解病情。

三、五脏脉法在脾胃病诊疗中的应用1. 辨脏腑虚实:李东垣认为,脾胃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诊察五脏脉象,可以判断脏腑的虚实,从而确定治疗原则。

如脾虚者,脉象多见虚弱;肝郁者,脉象多见弦紧。

2. 辨气血盛衰:五脏脉法还可以用于判断气血的盛衰。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若气血不足,则脉象细弱;若气血过盛,则脉象弦劲。

通过辨明气血盛衰,可制定相应的调治方案。

3. 结合症状分析:在运用五脏脉法的同时,还需结合患者症状进行分析。

如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时,可结合脉象判断是脾胃湿热还是寒湿阻滞等不同病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四、李东垣的脾胃病治疗思路1. 调理脾胃功能:李东垣主张先调理脾胃功能,使脾胃恢复正常的运化能力。

通过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等方法,使患者恢复食欲,改善消化功能。

2. 调和五脏阴阳:在调理脾胃功能的基础上,还需调和五脏阴阳,使五脏功能恢复平衡。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补虚泻实、升降平衡等治疗方法。

3. 因时因地制宜:李东垣还强调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

根据患者的体质、地域、气候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五、结论李东垣运用五脏脉法诊疗脾胃病,不仅考虑了脾胃本身的病变,还从五脏整体功能出发,全面了解病情。

他通过辨脏腑虚实、气血盛衰以及结合症状分析等方法,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他还强调因时因地制宜的治疗原则,使治疗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

中医诊疗思路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着独特的诊疗思路和方法。

与西方医学不同,中医诊疗强调整体观念和以人为本的治疗方式。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介绍中医诊疗的思路和特点。

一、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在中医诊疗中,强调整体观念,将人的身体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中医认为,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等多个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调节系统。

因此,在诊断与治疗过程中,中医依托于整体观念,注重对患者的全面观察和细致分析。

尤其是通过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诊(望、闻、问、切)的方法,通过观察面色、舌苔、脉搏等现象,了解患者的体质、病情等信息,从而作出准确的辨证。

辨证施治是中医独特的治疗方法。

中医将疾病分为不同的证候类型,针对不同的病症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这种诊疗思路充分考虑了患者体质的差异,以及患者病情的变化,能够实现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平衡阴阳、调节气血中医强调平衡阴阳,调节气血。

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事物相对而言的两个方面,包括阴阳两极及它们相互转化的过程。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相对均衡有关,阴阳失衡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调节气血也是中医诊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通过通过草药、针灸、推拿等手段,调节患者体内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激发自愈能力中医强调激发患者自身的自愈能力。

中医认为,人体拥有自愈能力,通过调节内环境、平衡阴阳、调节气血等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通常不仅仅关注症状的缓解,更注重患者的整体调理和提高自身免疫力。

中医推崇“一病三见”,即一个病症可以对应不同的疾病。

这表明中医治疗时不仅仅针对表面症状进行治疗,更要找到疾病的根源,通过调整患者的体质改善整体健康状况,激发自愈能力。

四、辨病辨证并重中医诊疗强调辨病辨证并重。

辨病是指通过对患者病情的观察、问诊等手段,确定疾病的病因、病理变化等。

基于中医整体观构建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思路

基于中医整体观构建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思路

基于中医整体观构建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思路-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脑卒中,即中风,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血管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脑卒中已成为导致人们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中医学认为,脑卒中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在脑血管中形成栓塞、出血等病理改变所引起的。

因此,中医整体观念和诊疗方法在脑卒中病证的预防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整体观强调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脏腑、经络、气血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

在中医理论中,脑被视为“髓海”的主要所在,脑与肾相互联系,脑所主持着人体的智能、思维和神经功能。

因此,中医通过调节气血、平衡阴阳、调理五脏六腑等方法来改善脑卒中病证,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中医整体观构建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思路。

首先,我们将介绍中医整体观的基本原理,阐释其对脑卒中病证的理论基础。

然后,我们将详细分析脑卒中病证的特点与分类,以便更好地了解脑卒中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其发展过程。

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中医整体观在脑卒中病证诊疗中的应用,以及它对脑卒中的机理和病因的解释。

为了构建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我们将提出可行的思路。

这包括整体调理治疗、针灸、中药治疗、推拿按摩等综合手段。

我们将结合脑卒中的具体病情,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旨在通过综合调理人体机能,促进疾病的康复和预防。

本文旨在强调中医整体观在脑卒中病证诊疗中的重要性,并探索基于中医整体观构建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的思路。

通过深入研究中医经典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结合,在脑卒中病证的防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虽然实施中医整体观脑卒中病证结合诊疗方案可能面临一些挑战,但我们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为脑卒中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基于中医整体观的诊疗方案,促进脑卒中病证的康复,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对中医整体观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为脑卒中病证的诊疗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诊疗思路郭阳中医诊疗的发展中医一般是指祖国传统医学,发源于中国,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中草药的经验,并将其与中国古代朴素的阴阳五行辩证法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讲求天人合一,即人体白身和白然界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部某个脏腑的病变,或者外部环境的改变,均可以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中医以此为基本理论来指导中医临床的诊断、治疗,从而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中医诊疗的优势在中国古代,长期以来都是通过中医来治疗疾病。

到了近代,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造成了很大的冲击。

现在,很多人生病了,更愿意相信西医,求助于西医,而不相信中医。

究其原因,是因为一方面,西医这种生物科学,相对于中医所讲的无形的气血津液,经脉等更加容易为普通人所接受。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现代人生活节奏普遍较快,很多人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接受中医的,而西医的输液,吃药等方式,更加快捷,在不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基本的治疗,所以更多人选择了西医。

但是,中医有白己独特的优势。

有些疾病,西医检查无法明确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没有异常,然而病人又确实有病痛需要解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

此外,对于一些慢性病,西医治疗会产生较大副作用,遇到这些病症的时候,中医就可以发挥白己的优势特长,运用中医的理论来为患者解除痛苦。

中医和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但是目的均为治病救人。

因此,中医和西医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互相参考。

中医常见诊断方法中医诊断讲求四诊合参,辨证论治。

所谓四诊:望闻问切。

望,即是望诊。

现代中医临床中,首先见到一个病人,最直观的诊断方式就是望诊。

望诊主要包括望神色和望舌。

五色主五病。

黑色主肾病,白色主肺病,红色主心病,黄色主肺病,青色主肝病。

舌诊是中医望诊中较为复杂的一种诊断手段,和脉诊一样,是中医的标志性诊断手段。

望舍主要包括望舌色、舌苔。

舌体分为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结合部位,舌色,初步估计病变所在位置。

例如舌尖红大多是心火过旺,舌中舌苔厚腻多因脾胃失调。

望舌苔主要观察厚薄,苔色。

厚苔多主实证,薄苔多主虚证。

苔色大致有黄白黑三色。

黄苔主热,白苔主寒,黑苔多因伤津。

舌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观察病人的寒热虚实,邪正盛衰。

闻:包括耳听和鼻嗅。

耳听,要听声音、呼吸、咳嗽、心音等等,例如:声音高亢属实证,声音低微属虚证。

嗅包括嗅气味,包括口味、汗味、如病人口臭,多因胃火过旺;腋下骚臭者,多狐臭病;问:即问诊,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环节,通过望闻之后,需要进一步详细询问病人的病情、病史,系统了解病人从发病以来的情况,以及过往治疗的信息等,以此来制定适合该病人的治疗方案。

中医有十问歌,涵盖了问诊的基本要点。

包括问寒热、汗液、头身四肢、饮食、二便、经带(女性病人)。

切:即切诊。

很多人认为切诊就是切脉,这是不完整的。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中医教材里面的脉诊部分涵盖了28种脉象,事实上临床中真正用到的只有常见的几种脉。

完整的中医脉诊需要三部九侯,即遍诊法。

现代中医临床常用的是诊寸口脉,寸口也分三部九侯,三部者:寸关尺,九侯者:浮中沉。

寸口的三部九侯和遍诊法的三部九侯名同意不同。

脉诊的主要作用是辨别病症的病性,为中医治疗的遣方用药提供指导。

脉诊时,医者需平心静气,按寸关尺,取浮中沉九侯,注意辨别脉位,脉形,脉势,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则提示病位较深;数脉表示体有热,迟脉多寒;虚脉多主久病体虚,实脉多见于新病初起。

除了脉诊,触诊也是中医临床中不可或缺的诊察手段。

医生通过触摸患者病变部位,了解局部的寒热、软硬、压痛、水肿、以及体是否有肿块。

常用触诊手法有触、摸、按、叩。

四诊合参之后,还需要辨证论治。

中医辩证需辨别寒热阴阳表里虚实。

根据望诊,闻诊,问诊搜集到的材料,结合脉诊,舌诊,以此来初步诊断病人的病症,制定治法。

首先辩表里。

表证多因外邪初犯肺表,而致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非表即里。

排除表证后,其余病症皆可归属于里证。

里证病症多是脏腑病症,症状较为复杂,在此不——赘述。

寒症:寒症多因外感寒邪,而致畏寒肢冷,面色白,脉迟;与寒症相反的是热证,多因感受热邪,或阴虚阳亢,表现为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实证多见于病邪初犯,人体正气尚强,邪正相搏,发为实证。

新病多实,久病多虚。

虚证多由实证转化而来。

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迁绵难愈,疾病伴随病人几年甚至十年几十年,人体正气衰退,抵抗力下降,此时病情多属虚证。

阴阳辩证是在前面六种辩证上的一个总结和升华。

阴阳是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法。

归纳到中医临床辩证:表证,实证,热证属阳, 里证,虚证,寒症属阴。

(附:辅助诊断一一单单依靠望闻问切,不足以满足现代中医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心电图机,B超彩超,X光机,CT机,MRI等现代辅助诊断工具相继诞生,这为临床医学的诊疗提供了极大便利。

这些仪器,西医可以用,中医也可以用。

在临床上,除了常规检查之外,合理、熟练运用这些辅助检查仪器,有助于临床诊断。

)辩证之后,就进入中医诊疗核心环节,论治。

无论何种诊察手法,最终的目的都是指导临床治疗,为病人解除病痛。

传统中医治法有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法多用于表证。

外邪侵犯人体,发为表证,尚未传里的,汗之。

现代临床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表证。

吐法多用于脾胃系病症,因完骨不化,或误入有毒食物,可用吐法。

下法多用于肠胃不适,大便秘结,通过下法可以治疗该类疾病。

和法多用于治疗中医的少阳证,病在少阳,不里不外,此半表半里之邪,当用和法。

温法用于治疗寒症,多用于治疗里寒症。

骨科临床常见的病症,如风湿类风湿关节炎等,多因寒邪蕴,多用温法。

清法多用于治疗里热之邪,临床上通过清热解毒,泻火等治疗里热病症。

消法多用于治疗气血痰瘀,常用于治疗气血瘀滞、水湿停,痰饮不化等。

临床上应用较多。

气血瘀滞型的疼痛科疾病,水湿停导致的腹水,痰饮不化导致的呕吐等科疾病,皆可用到消法。

补法顾名思义,用于治疗虚证。

久病,慢性病,病人体虚,少气无力的,皆可用补法,补法常用于治疗各类虚证。

通过辩证,以确定是补阳补阴,补气补血。

常见病诊疗思路目前临床常见病很多,但是归纳到中医体系,仍属五脏所主。

因此,我将其以五脏为体系分述之。

肺系疾病:肺系疾病主要辨表里。

肺系表证多因外感邪气,外邪最容易侵犯的就是皮毛,而中医所讲的皮毛正是肺在表。

外邪侵犯肺脏,发为表症,主要表现为感冒,发烧,咳嗽,流涕等。

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可参考论治。

临床常用辛凉心温解表中药,常用方剂有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

肺系里证多由表证转化而来,如咳嗽迁绵不愈,久则传粒。

如哮喘,肺捞等,皆由此转化而来。

肺病传里,多伤肺阴。

临床上常采用滋阴润肺类药物,如沙参,天冬,麦冬等。

心系疾病:心系疾病现代临床上也是多发病种。

心系疾病主要辨虚实。

实证多因痰饮阻滞于心,如心悸、胸痹、癫痫,虚证多因气血亏虚而致,如不寐、痴呆。

西医上的冠心病、心律失常、失眠等可参考论治。

心系疾病实证当辨明痰饮病邪,以此确定是祛痰、化饮,还是清热、泻火。

虚证则需辨明气血阴阳,以此确定补气血阴阳的用药。

现在临床治疗心系疾病常用药物有复方丹参滴丸、麝香保心丸、辛伐他汀、速效救心丸等,中药上采用清热泻火、活血化瘀,或者养心安神类中药。

脾胃系疾病:脾胃在中西医体系中都是人体消化器官的核心。

中医所讲的脾胃不仅包括脾脏,胃脏,还包括食管、大小肠等整个消化系统。

引发脾胃系病症的病因很多。

脾脏喜燥恶湿,外感湿邪,最易伤脾。

胃气主沉降,胃气上升则导致呕吐、呃逆、暧气等。

此外,饮食不洁、情志不畅皆可导致消化系统失调。

治疗脾胃系疾病除了辨明虚实寒热,还应辨明病邪性质(寒湿、饮食、情志),综合信息,才能恰当施治。

若为寒湿当温胃除湿;饮食不化则消食导滞;情志不畅则调理情志。

常用西药有吗丁咻、氟哌酸、奥美拉哇、硫糖铝等,中药常用保和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肝胆疾病:肝脏在中医上叫做将军之官,喜条达,恶抑郁。

中医辩证有肝气,肝火,肝阳,肝风等。

肝气郁结,则常见胁痛;肝火旺,多见口苦,口干。

肝阳上亢,则发为眩晕,头痛。

肝风动,则发为中风。

肝系疾病多为实证,治疗上常采用泻法、消法、和法等。

中药多采用疏肝解郁、清热泻火类中药。

常用药物有龙胆泻肝丸、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等。

肾系疾病:中医讲的肾系包括的人体的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

肾为先天之本,肾气盛衰关系着人体的泌尿,生殖能力。

西医上常见的水肿、前列腺炎、不孕不育、阳痿早泄等疾病,均属中医肾病畴。

肾病多虚。

肾系疾病多由肾阴肾阳亏虚而致。

因此,治疗肾系疾病多用补法,在确定阴虚或者阳虚的前提下,确定补阴还是补阳。

肾阴虚多见五心烦热,盗汗等;肾阳虚多见面色恍白、怕冷、乏力等。

补肾常用药物有左归丸、右归丸、六味地黄丸等。

骨科常见病的诊疗思路颈椎病颈椎病是现代常见病、多发病。

该病多因现代人伏案电脑办公较多,许多患者主诉皆表示,每天上班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除了吃饭基本不活动颈椎。

回家后喜欢半躺在床上,颈椎长期处于失稳状态,导致颈椎病的发病。

颈椎病主要分为颈型(俗称落枕)、椎动脉型(伴头晕)、神经根型(伴上肢麻木)、脊髓型(走路踩棉花感,腰部束带感)、混合型。

诊察时问明病人发病情况及现在症状,注意神经系统检查:霍夫曼征,垂直压顶试验,臂丛牵拉试验等。

患者摄X光片多有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

颈椎病的治疗主要思想是通过药物、理疗、手术等手段,尽可能恢复或者改善颈椎生理曲度。

其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则不再刺激椎动脉、脊髓、神经等,颈椎症状则会改善或消失。

临床上常用解颈除项强的药物。

如:天麻、根、木瓜等等。

配合针灸百会、风池、风府、哑门,后溪,并辅以中医推拿,松解粘连肌肉,减轻疼痛;同时使用前因治疗,改善颈椎生理曲度。

腰椎病腰椎病最常见的有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

腰肌劳损多因久坐,过度劳累或急性外伤引起。

患者腰部常有明显压痛点。

治疗方面首先消除病因,改变坐姿,避免过度劳累。

理疗采用中药热敷(选用伸筋草、五加皮、透骨草、威灵仙等),辅以中医推拿,缓解腰部软组织肌肉紧。

疼痛较重患者可采用封闭疗法。

一般用5膻鲁卡因,局部肌注即可。

一般情况下腰肌劳损患者不采用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青壮年,多因久坐,外伤等导致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导致腰部疼痛,因髓核突出部位不同,该病常分为中央型,旁中央型,旁侧型,夕卜侧型。

病人咳嗽时疼痛常可加重,常伴有下肢放射痛。

神经系统检查常有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受压迫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

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神经系统检查,辅以X线、CT、MRI检查可确诊。

治疗方面首先建议患者卧床休息,采用活血化瘀类(桃仁、红花、丹参等)中药。

理疗采用牵引疗法,配合中医推拿,促进突出的椎间盘回拢,减少对神经根的压迫,从而达到缓解病情,解除病痛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