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
重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

重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一、近年来重庆市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1.1医疗卫生资源方面:截至 2007 年底,重庆户籍人口总量已达到3235.32 万(中国省级行政区第 20 名),平均每天诊疗人次280 人,病床使用率 55.1%,病床周转次数17.46 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1.25天,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77502 人,其中执业 (包括助理 )医师36588人,注册护士 20241 人。
重庆市有卫生机构6237 个,有病床床位 73093 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2.14 张。
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8.23 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 3.05 人。
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088 所、村卫生室10539 个,确保每个乡镇有 1 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村有 1 所卫生室;全市已有40 个区县 (自治县 )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19 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4 所,社区卫生服务站365 所,服务人口约 700 万。
1.2在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方面:1997~ 2005 年,全市卫生总费用从51.10 亿元上升到165.86亿元,年均增长15.78%,明显高于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0.82%的增幅。
其中, 1997年至2005 年全市财政投入卫生事业费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从 3.49 亿元增加到14.79 亿元。
1.3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方面:重庆市建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网点375 个,在 6 个区县启动高危人群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监测。
建成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防制体系。
全市已有 25 个区县完成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参公管理。
出台了《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分预案》和 8 个专项预案,全市 40 个区县建立健全了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专家库和应急处置队伍。
1.4 农村合作医疗方面:重庆市自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2007 年底,除渝中区以外的39 个区县已全部开展新农合工作,参合农民达1807 万人,参合率为77% 。
2024年重庆市医疗机构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重庆市医疗机构市场发展现状1. 引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健康问题变得愈发重要。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医疗机构市场也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本文将对重庆市医疗机构市场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
2. 医疗机构数量和规模目前,重庆市的医疗机构数量逐年增加,规模逐渐扩大。
根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有公立医疗机构517家,民营医疗机构达到1921家。
这些机构涵盖了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医疗中心等多个层次。
3. 医疗服务水平与技术设备随着医疗机构数量的增加,重庆市的医疗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重庆市的医疗机构引进了一批国内外先进医疗技术与设备,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例如,一些综合医院在癌症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吸引了外地患者前来就医。
4. 医疗机构布局与服务能力重庆市医疗机构的布局相对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市区和主要发展区域。
这些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逐步提升,能够满足大部分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
此外,近年来随着社区医疗中心的建设,医疗服务的基层化程度提高,方便了居民就医。
5. 医疗机构市场竞争形势重庆市的医疗机构市场竞争较为激烈。
由于市场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一些医疗机构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
为了吸引患者,医疗机构不断优化服务,提高效率,降低费用,并与医保部门合作,推出优惠政策。
6. 医疗机构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尽管重庆市医疗机构市场发展较快,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居民就医困难。
其次,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激烈,市场份额分散,影响了整体效益。
此外,医疗机构在推广先进技术和提高服务质量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7. 发展趋势和建议未来重庆市医疗机构市场发展的趋势是多层次、多样化发展。
随着医疗需求结构的变化,市场将更加注重个性化、专科化服务的提供。
同时,加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优化医疗服务体系,提升整体竞争力。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12.24•【字号】渝府发[2010]124号•【施行日期】2010.12.2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渝府发[2010]124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直辖以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仍不相适应,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薄弱、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明显、中医药教育科研滞后、中医高级人才匮乏、中西医发展差距拉大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重庆”建设,现就加快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一、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与“健康重庆”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明显、方便有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居西部地区前列的中医药临床、教育和科研中心,建立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促进中医药服务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使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总体水平达到西部地区前列和全国中等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中西医并重、中医中药并重、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弘扬中医药文化,推进我市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人民健康服务。
二、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一)科学规划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将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布局中医医疗资源,科学确定功能定位,构建以市级中医医院为龙头,区县(自治县)级中医医院为主体,综合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室及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1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1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日期】2020.03.30•【字号】渝卫发〔2020〕18号•【施行日期】2020.04.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卫生医药、计划生育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11部门关于印发重庆市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各区县(自治县)卫生健康委、发展改革委、科技局、民政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自然资源局、城乡建委、市场监管局、医保局、银保监局,两江新区社发局、两江新区经济运行局、高新区公共服务局、万盛经开区卫生计生局:为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规范发展,现将《重庆市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科技局重庆市民政局重庆市财政局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重庆市医疗保障局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重庆监管局2020年3月30日重庆市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社会办医疗机构(以下简称社会办医)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不同人群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并为全社会提供更多医疗服务供给的重要力量。
为进一步规范全市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贯彻落实国家十部委《关于促进社会办医持续健康规范发展的意见》(国卫医发〔2019〕42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大政府支持社会办医力度(一)拓展社会办医空间。
落实“十三五”期间医疗服务体系规划要求,严格控制公立医院数量和规模,为社会办医留足发展空间。
各区县(自治县)(以下简称各区县)在新增或调整医疗卫生资源时,要首先考虑由社会力量举办或运营有关医疗机构。
社会力量在医疗资源薄弱区域和康复、护理、精神卫生等短缺专科领域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属地政府可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提供场地或租金补贴和其他支持政策。
重庆医疗行业分析

重庆医疗行业分析重庆医疗行业是指重庆市范围内的医疗服务和医疗设施。
随着重庆市的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该行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首先,重庆市医疗行业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
重庆作为一个大型城市,人口众多,医疗需求量非常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因此,重庆医疗行业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其次,重庆医疗行业的发展空间巨大。
重庆市正在加大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医疗设施方面,重庆市正在扩大医院规模,建设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以满足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同时,在医疗技术和设备方面,重庆市正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
此外,重庆医疗行业有着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
重庆市实行了医保制度,保障了广大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此外,重庆市还实行了医疗救助制度,为贫困居民提供医疗救助和医疗救助补差。
这些政策的实施,保障了重庆市广大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然而,重庆医疗行业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重庆市医疗资源不均衡的问题比较严重,大医院资源过度集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设施和人员配备不足。
其次,医疗服务的价格较高,对广大居民来说承担较大。
最后,医疗技术和设备水平相对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为了进一步发展重庆医疗行业,可以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应加大对医疗服务设施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力度。
其次,应加强对医疗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和研发,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最后,应加强医疗卫生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医疗服务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态度。
总体来说,重庆医疗行业市场前景广阔,发展空间巨大。
通过加大投入力度和加强管理,可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重庆医疗行业,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
2023年重庆市医疗机构行业市场规模分析

2023年重庆市医疗机构行业市场规模分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重庆市作为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其医疗机构行业发展迅速,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本文将对重庆市医疗机构行业市场规模进行分析。
一、市场概况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截至2021年底,重庆市共有医疗机构7328家,其中综合医院48家,中医医院14家,专科医院24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80家,诊所6873家。
医院床位数共计14.5万张,医护人员总数为106.6万人。
二、市场分析1. 市场规模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2021年,重庆市医疗机构接诊总人数达到1.49亿人次,同比增长6.6%。
其中门诊总人次为1.23亿人次,住院总人数为259万人次。
重庆市医疗市场规模庞大,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2. 市场发展趋势(1)大型医疗机构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重庆市的医疗机构呈现出大型化、专业化的趋势。
大型医疗机构在技术人才、设备、药品等方面优势明显,更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扩大市场影响力。
(2)互联网医疗成为市场热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医疗成为市场热点。
重庆市的互联网医疗发展已初具规模,像铁路中心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一批医院已经拥有自己的互联网医疗平台。
互联网医疗市场前景广阔,未来将成为医疗市场的主要方向。
(3)医疗卫生服务向家庭化转移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制度的改革,以及老龄化人口的逐年增多,医疗卫生服务向家庭化转移成为大势所趋。
重庆市也在积极推动分级诊疗制度的改革,支持和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家庭医生团队的发展。
重庆市的医疗卫生服务向家庭化转移将为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三、市场竞争重庆市医疗机构市场竞争激烈,大型医疗机构与小型医疗机构、私立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尤为明显。
大型医疗机构占据市场优势,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小型医疗机构与私立医疗机构在服务质量和价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规模小,难以获得市场份额。
重庆医疗发展历程

重庆医疗发展历程
重庆医疗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医疗
条件相对落后,医疗资源稀缺,医疗质量普遍不高。
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重庆的医疗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980年代初期,重庆积极引进国外的医学先进技术和经验,
推动医疗改革。
重庆市政府投资兴建了多家三级综合医院,提升了医疗水平和服务能力。
此举使得重庆的医疗设施逐步改善,医疗资源分布更加均衡。
1990年代,重庆进一步加大医疗事业的投资力度,加强医疗
设施建设和医生培养。
这一时期,重庆医学院、重庆医科大学等高校相继建立。
他们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专业人才,为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2000年后,重庆医疗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重庆市政
府加大了对医疗事业的投资,兴建了大量现代化医疗设施。
同时,重庆市医疗卫生系统开始进行信息化建设,推进医疗信息化和互联网医疗的发展,为患者提供了更便捷的医疗服务。
近年来,重庆医疗事业不断创新,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
重庆不断引进国内外的先进医疗技术和设备,提升医疗水平。
同时,重庆积极推动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建设力度,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能力和水平。
此外,重庆还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推广中医药服务,为患者提供更多元化的医疗选择。
总的来说,重庆的医疗发展经历了一个从落后到逐步迎头赶上的过程。
通过不断投资和改革创新,重庆的医疗事业不断提升,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为重庆的健康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重庆市开州区健康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

重庆市开州区健康事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加强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健康保障全面推进健康开州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深入实施健康中国开州行动,推动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制度体系,建设渝东北片区医学副中心、中医医疗中心和体育强区。
到2025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8。
5岁,拥有三级医院3个、二级医院4个。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区疾控中心等级创建,强化社区网络化疫情防控体系,构建多层级联动的防控网络。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区人民医院传染科、疾控中心流程改造、区中医院传染病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实验室建设和投入。
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全面提升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能力,加强应急医疗物资储备。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购买机制和重大疾病联合防控机制。
提升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能力。
健全完善职业病防治体系。
提升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保障能力,引导综合医院开设精神科,推进民营精神专科医院建设。
建设开州区卫生健康信息大数据平台,实施开州区公共卫生健康应急指挥平台工程,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
探索建设陆水空立体医学救援体系,打造紧急医学救援平台,全面提升紧急医学救援能力。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公益属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培养一批医德高尚的高水平卫生人才队伍。
加强区级医疗卫生机构质量内涵建设,高质量通过区人民医院三甲周期性评审、区妇幼保健院二甲周期性评审,启动区妇幼保健院三甲创建、区精卫中心二甲创建,推进江里、东里、浦里3个片区医疗中心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等级创建。
以医通、人通、财通“三通”建设为重点,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均衡布局。
全面建立新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基本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及相关建议一、近年来重庆市医疗卫生事业的现状1.1 医疗卫生资源方面:截至2007年底,重庆户籍人口总量已达到3235.32万(中国省级行政区第20名),平均每天诊疗人次280人,病床使用率55.1%,病床周转次数17.46次,出院者平均住院日11.25天,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7502人,其中执业(包括助理)医师36588人,注册护士20241人。
重庆市有卫生机构6237个,有病床床位73093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数2.14张。
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8.23万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人员3.05人。
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088所、村卫生室10539个,确保每个乡镇有1所政府举办的卫生院,每个村有1所卫生室;全市已有40个区县(自治县)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19所,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4所,社区卫生服务站365所,服务人口约700万。
1.2 在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方面:1997~2005年,全市卫生总费用从51.10亿元上升到165.86亿元,年均增长15.78%,明显高于同期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10.82%的增幅。
其中,1997年至2005年全市财政投入卫生事业费的绝对数量不断增加,从3.49亿元增加到14.79亿元。
1.3 公共卫生防控体系建设方面:重庆市建立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网点375个,在6个区县启动高危人群禽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监测。
建成三峡库区血吸虫病监测预警和防制体系。
全市已有25个区县完成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参公管理。
出台了《重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分预案》和8个专项预案,全市40个区县建立健全了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专家库和应急处置队伍。
1.4 农村合作医疗方面:重庆市自2003年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到2007年底,除渝中区以外的39个区县已全部开展新农合工作,参合农民达1807万人,参合率为77%。
全年筹集基金9.04亿元,共有1737万人次参合农民得到医药费用补偿,受益率为96.1%。
建立了区县间定点医疗机构互认制度,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互联互补机制,在5个区县开展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
相关数据见下表:2007年重庆市人群健康状况指标粗出生率粗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新生儿低体重百分比平均期望寿命全国12.09‰ 6.81‰33‰73岁重庆9.08‰ 5.95‰11.4‰14.6‰73.62007年重庆市人口学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负担系数老年构成比(>65)岁少年构成比(<14岁)年龄中位数全国12.09‰ 6.81‰33‰重庆9.08‰ 5.95‰11.4‰14.6‰2007年重庆市自然环境指标人均居住面积人均占有公共绿地面积安全饮用水普及率全国12.09‰ 6.81‰33‰重庆9.08‰ 5.95‰11.4‰2007年重庆市社会环境指标15岁以上人口识字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劳动人口就业率恩格尔系数(城市╱农村)全国12.09‰ 6.81‰33‰2007年重庆市卫生需要服务指标指标名称指标值(1/10 万)两周每千人患病人数(两周患病率)128.83两周每千人患病日数110.69慢性病患病率90.36两周每千人因病伤卧床天数55.22活动受限率52.20残疾率16.022007年重庆市服务利用指标指标名称指标值(1/10 万)两周每千人就诊次数(两周就诊率)128.83一年内每千人住院次数(住院率)110.69一年内每千人住院日数90.36每人每年就诊次数55.22每人每年住院日数52.202007年重庆市预防保健服务指标指标名称指标值(1/10 万)一岁以内儿童计划免疫率128.83孕产妇系统管理率110.69儿童系统管理率90.362007年重庆市卫生人力资源指标每千人口医师数执业助理医师执业医师每千人口护士数每千人口药师数全国12.09‰ 6.81‰33‰重庆9.08‰ 5.95‰11.4‰2007年重庆市医疗物质资源指标每万人口病床数每万人口医疗机构数全国 6.81‰33‰重庆 5.95‰11.4‰2007年重庆市财政投入指标医疗卫生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人均医疗卫生经费全国 6.81‰33‰重庆 5.95‰11.4‰2007年重庆市居民病伤死因抽样调查前十位死因疾病谱疾病目录死亡率(1/10 万)构成比(%)排位恶性肿瘤128.8323.371脑血管病110.6920.082心脏病90.3616.393呼吸系统疾病55.2210.024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52.209.475消化系统疾病16.02 2.91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3.70 2.497其他疾病小计11.60 2.10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9.42 1.719传染病和寄生虫病7.35 1.3310二、目前重庆市医疗卫生事业存在的主要问题2.1 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重庆卫生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但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仍比较突出。
重庆市“看病难”主要表现在:到大医院就诊难;找专家看病难;农民看病难。
“看病贵”主要表现在:医院药价贵;检查费用贵;脏器移植等新技术和高精尖设备的应用价格贵。
根据卫生部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48.9%的群众有病不去就诊,有29.6%应住院而不住院。
而重庆市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全市居民应就诊而未就诊率,城市为57.5%,农村为44%;应住院而未住院率,城市为37.9%,农村为52.5%,广大城乡居民的医疗需求因医药费用过高而受到严重抑制。
除了医疗网点布局不合理的原因外,主要还是看病贵的问题。
据全国和重庆市卫生统计资料,2005年全国卫生部门综合医院人均住院医疗费为4662元,重庆市市级医院人均住院医疗费为7207元,重庆市高出全国54.6%,可见重庆市的看医贵问题更为突出。
2.2 政府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医疗卫生事业带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政府职责之一是对公共卫生和人民健康负责,医疗卫生事业应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重庆市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不足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卫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下降,另一方面是卫生支出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1997-2005年期间,重庆市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明显下降,卫生事业费由1997年占财政支出的6.61%降到2005年的5.02%,下降了1.59个百分点。
1997-2005年期间,重庆市卫生事业费在不断增加,从3.49亿元增加到14.79亿元,但卫生事业费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从6.83%降到6.34%,降低了0.49%。
同时,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在不断下降,1997年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为3.03%,但2005年仅为1.68%。
2.3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不协调重庆这作为一个大农村与大库区并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非常典型的大直辖市,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协调发展令人关注。
农村医疗卫生也一直是重庆市卫生工作的重点,但二元经济结构的城乡卫生保健和保障分治,使得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不协调,体现在:医疗保障制度设计存在重城市轻农村。
多年来,政府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二元社会福利制度宏观社会背景下,为不同社会群体设计了截然不同的医疗保障制度。
20世纪8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解体,直到2003年才开始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农村居民长期处于“低保障、高自付”的医药费用分担机制中。
而城市公费医疗、劳保医疗一直延续到改革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这样的制度使本身经济收入大幅低于城市的农村居民大量的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难以转化成有效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城乡医疗保险筹资水平不平衡,农村大大低于城市。
新农合由政府、个人共同筹资,标准逐步从人均30元/年、50元/年,提高到100元/年;调查显示,重庆市主城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缴费约为1700元/年,两项制度筹资标准相差非常悬殊。
城乡医疗保险实际住院补偿水平不平衡。
由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低,保障能力有限,参合农民获得的实际补偿率偏低。
2006年重庆市参合农民住院实际补偿率为29%,同期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住院实际补偿率约为62%,两者相差接近3倍。
三进一步发展家乡重庆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对策的之我观3.1加大政府财政的整体医疗卫生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财政的投入,重庆市财政应该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卫生经济政策与管理专家委员会和市卫生经济学会的作用,积极开展卫生经济政策研究,争取各级政府加大对卫生的投入力度。
逐步建立起基本医疗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公共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机制、公立医院经费补偿机制和医学科研、人才培养经费保障机制。
除了政府加大投入保障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以外,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市场机制,通过对卫生资源规模、布局、结构的调整,提高医疗资源的分配使用效率。
要改革医院投融资体制,鼓励各种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以合资、合作、买断等形式参股公立医院,尽快形成多渠道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格局,抑制医疗市场的垄断,多层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
3.2 继续加大对重庆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水平一直比较低,设施落后,人才缺乏,农民由于收入不高而看不起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要大力推进乡镇卫生院改扩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惠民医疗工程”,将医疗救助对象将逐步扩大到低保边缘群体。
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秩序,加强医疗、药品收费管理,严厉打击非法行医、虚假医疗药品广告、使用假药和过期药等违法行为,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3.3 推进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卫生信息化是推进重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城市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向基层流动的一种重要渠道;也是强化基层卫生监管,确保卫生投入绩效的一种重要方式。
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补充的办法,积极筹集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经费,逐步建立以公共卫生、农村卫生、社区卫生、数字化医院、卫生行政管理和医疗保险等为主要内容的市、区县、乡镇、村四级卫生信息化网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方便、快捷的优势,创新管理手段,强化运行监管,方便群众服务。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