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

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历程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初期。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于卫生健康的认识相对较低,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卫生健康事业得以蓬勃发展。

在古代,人们对于卫生保健主要依靠传统的草药治疗和民间偏方。

直到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著名的“四体液理论”,强调了身体内部平衡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这一理论为后世医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世纪欧洲出现了巴黎医学院等一些著名的医学学府,推动了医学的发展。

同时,卫生保健方面的进步也在进行中。

英国在19世纪的维多利亚时代,通过改善饮水和卫生设施等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卫生水平,有效地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生率。

20世纪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对于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卫生保健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会。

随着生物医学的发展,疫苗的问世使得许多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和预防。

人们对卫生健康的关注也日益提高,环境卫生和公共卫生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生健康事业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卫生健康挑战。

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政府大力推进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医疗体系和卫生服务网络。

同时,中国还提出了“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卫生健康理念,注重卫生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

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进程,人们对卫生健康的关注更加广泛和深入。

全球卫生治理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各国政府也加大了在卫生健康事业上的投入。

同时,新兴科技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基因工程等对卫生健康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人类提供了更精准的预防和诊疗手段。

总的来说,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演进和进步的过程。

从古代的民间疗法到现代的科学医学,从个人卫生到公共卫生,卫生健康事业在不断发展壮大。

人们对于卫生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卫生健康事业也在为人类的健康和幸福作出不懈努力。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

第二讲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史主要包括:实践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进一步发展阶段、逐步完善阶段一、粗浅的卫生防病实践阶段(远古~春秋)历史告诉我们,有了人类的出现,就必须有医药活动和卫生活动的存在。

早在远古时期,韩非子记载了人类为了免遭风雨和野兽的侵袭,每常采取“构木为巢,以避其害”,“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礼记·礼运》)。

大约在四五万年前,为了抗御外邪,预防疾病,人类由“古人”进化为“新人”时期,即已开始建土窖、地窖乃至土屋、木屋和石屋;从赤身露体而发展到以兽皮,树皮充当衣服。

古代卫生保健最为紧要的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和对火的利用。

这不仅因为火能御寒、防兽,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有了火就可“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礼记》),并大大促进了饮食的消化和吸收。

导引疗法的出现,为古人健身防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传“尧”的时代,人们就知道跳舞能够增强体质,《吕氏春秋·古乐》曾谓古人居处易感寒湿之邪者,应“作为舞以宣导之”。

夏商时代,古人已注意讲究卫生以预防疾病,如在个人卫生方面,提倡勤洗手脸、沐浴、漱口、不食腐败有毒食物等。

1935年在河南安阳发掘的殷王墓中,已出土壶、盂、勺、头梳等全套盥洗用具。

对于环境卫生,古人亦较重视。

相传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水井,夏代更有“伯益作井”的说法,这对于搞好饮水卫生显然大有益处。

商周时期,随着人们对防病认识的提高,逐步采取了一些改善环境卫生的措施,如在殷墟遗址和在郑州附近的考古发掘中,均发现商代有用以排除积水的地下管道;敦煌壁画中,有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表明此间比较重视环境卫生。

又如《周礼》、《仪礼》、《诗经》、《左传》、《管子》等经典著作中还记载有许多卫生防病的方法,包括饮食卫生,除害灭病,疏通水渠,居住环境设施,乃至预防狂犬病等等。

此外在优生优育方面,古人亦提出了一些合理的主张。

如《周礼》提倡“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礼不娶同姓”;《左传》亦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第二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第二章-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第二章 中国卫生事业
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卫生事业 一、卫生管理的萌芽和卫生保健 思想的形成。 二、医事制度
三、中外医药的交流
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11世纪),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知道凿井而饮。
在殷墟遗址中发现,其住室附近有 排除积水的水沟。
已知道维护水源的安全,开始有饮 水卫生管理的措施。
医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始于 1932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全 国经济委员会下设了中央卫生实 验处,其任务是:创设各项卫生 实验与研究机关,设立各实验区 以及训练各种卫生保健和防疫的 专门人才。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可是它 在解放前曾受到了百般歧视。
1、1914年,北洋政府主张“废止中医, 不用中医”。
古代传染病流行的记载,最早出现于 《史记》:“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大疫”。传染病预防的方法主要是设 坊(场所)隔离。16世纪后,发明了人痘接 种方法预防天花。
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到北京来学习 种痘法。1717年传入美国,18世纪已传遍欧 亚。
人痘接种法为后来的英国琴纳发明牛痘 接种法奠定了基础。
在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左右),出 现了宫廷医生,当时医生已分科,分为食医 (管理王室的饮食)、疾医(内科)、疡医 (外伤)及兽医四种。
医师是总管医药行政的最高负责人, “众医之长,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 事”。
下设府、史、士、徒等职,管理上有一 套考核制度,即“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 医事规模逐渐延伸到宫廷之外。并开始出现 女医生,即女侍医(乳医)。
1078~1085年间,医学分科由唐代的九 科,增加到元代的十三科。
1113年,置“医学”,为医学教育和选 用人才的最高机构。

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史

03
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中国注重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已建立起一支规模庞大、结构合
理的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中国医疗事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慢性病增多等问题的加剧,中国医疗事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 挑战。同时,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医疗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不断创新,中国医疗事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 的发展机遇。例如,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等新兴业态的兴起,为居民提供了 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
对现代医学的启示与贡献
中国传统医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 都借鉴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思想和方法,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同时,中国传统医学也 为现代医学提供了一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03
实验医学时期
实验医学的兴起背景
科学技术进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 领域开始引入实验方法和科学仪
中国现代系统医学的发展历程
引入阶段
20世纪初,现代医学开始引入中国,并逐渐与中医药学相融合,形 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医学体系。
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疗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现代系统医学理念 逐渐深入人心,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创新阶段
近年来,中国医疗领域不断推进创新,加强与国际医学界的交流与合 作,推动现代系统医学在临床实践、科研和教学等方面的广泛应用。
贡献。
04
现代系统医学发展时期
现代系统医学的概念与特点
概念
现代系统医学是一种基于系统论、整 体观的医学理念,强调人体各系统之 间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平衡,以及人体 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2)

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2)

中国乡村医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70年巡礼·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历程(2)本刊编辑部近些来,国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推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

一、有关重大政策介绍1992年9月2日,为贯彻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国发〔1991〕4号《国务院批转卫生部等部门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请示的通知》精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制订了《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意见如下:①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村卫生工作是保障九亿农民身体健康、保护农业劳动力、振兴农村经济的大事,是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战略目标的关键。

②深化改革,为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巩固和发展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是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

③多渠道增加农村卫生投入,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各地要积极增加对农村卫生的投入。

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提及“农村卫生工作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大局,对提高全民族素质具有重大意义”,农村卫生工作的目标是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总体要求,到2010年,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涵盖明确农村公共卫生责任、明确农村公共卫生责任、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等20多项举措。

2003年1月10日,原卫生部、财政部、农业部发布《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帮助农民抵御重大疾病风险的有效途径,是推进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医学。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积极探索和应用医学知识,形成了独特的传统医学体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经历了不断的进步和发展,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本文将梳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展示其演变过程和取得的重要成就。

一、古代医学时期古代医学是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石。

早在约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国的医学就开始形成并逐渐发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系统整理了古代医学知识,包括了诊断、治疗、预防和保健等方面的内容。

古代医学强调以“治未病”为主要原则,主张预防胜于治疗,并注重调理身心以达到身体健康的目标。

二、现代医学的起步中国的现代医学起步于19世纪。

在那个时候,西方的医学科学开始传入中国,带来新的医学理论和技术。

1843年,中国的第一所西医院——广州市第一医院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医学的起步。

中国的一些医生开始学习西方的医学知识,同时也在国内开办了一些医学院校,如1879年成立的北京协和医学院。

这些举措为中国的医学卫生事业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改革。

1949年,中国政府成立了卫生部,开始全面负责卫生工作。

1950年代,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公共卫生改革,推行了全民医疗保健制度,大力提倡基层卫生服务和卫生宣传工作。

此外,中国还在医学教育和科研领域进行了重大改革和创新。

四、改革开放以来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此外,中国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强了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条件。

此外,中国还实施了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提升整个医疗体系的效能和可持续发展。

五、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状况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

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第一篇: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建国六十年辉煌历程:卫生事业发展与成就(二)二、回望建国六十载医疗卫生事业变迁从“缺医少药”到“病有所医”,从“东亚病夫”到“健康中国”。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初步建立,国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目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前的35岁上升到73岁,孕产妇死亡率由1500/10万降至34.2/10万,婴儿死亡率由200‰降至14.9‰,这三项健康指标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达到了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一)公共卫生——实行疫情网络直报扩大国家免疫规划1.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先后消灭了天花、丝虫病,并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目标。

今年6月,我国启动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标志着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迈出第一步。

2.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2003年抗击非典之后,我国实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38种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

日、周、月、季、年的疫情分析和定期信息发布已形成制度,我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工作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至2007年底,医疗机构疫情网络直报率达到95.99%;乡镇卫生院网络直报率达到79.04%。

截至2007年底,全国传染病报告及时率为93.44%。

3.扩大国家免疫规划自1950年开始,我国开展群众性普种牛痘疫苗运动,到20世纪60年代初,彻底消灭了天花。

从1978年开始,全国普遍实行计划免疫,采用卡介苗、脊灰、麻疹、百白破等4种疫苗,预防结核、脊灰、麻疹、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6种常见传染病;2002年,国务院将新生儿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2007年,国务院将甲肝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麻风腮联合疫苗、出血热疫苗、钩体疫苗和炭疽疫苗等纳入国家免疫规划,可预防15种传染病。

建国70年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回顾

建国70年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回顾

70年巡礼保健医苑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保障人民健康,建国70年来,中国卫生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坚持把重点放在农村,创建了城乡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农村合作医疗、赤脚医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初级卫生保健制度,切实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同时,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宗旨,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运动,发挥其对健康的促进作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建国 年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回顾70强领导下,依靠广大医务人员奋力拼搏,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轰轰烈烈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迅速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一举摘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典范”,中华民族开始以强健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2009年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明确了保12保健医苑 2019年第 7 期保健医苑70年巡礼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和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作出了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决策部署。

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世纪以来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

随后,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勾画了打造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

这是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于全面提升中华民族健康素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织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保网。

城乡居民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二是完善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加强农村三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启动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三是筑牢了严密的公共卫生安全防控屏障。

我国公共卫生整体实力和疾病防控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卫生应急救援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科研机构的设立始于 1932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在全 国经济委员会下设了中央卫生实 验处,其任务是:创设各项卫生 实验与研究机关,设立各实验区 以及训练各种卫生保健和防疫的 专门人才。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可是它 在解放前曾受到了百般歧视。 1、1914年,北洋政府主张“废止中医, 不用中医”。 2、1929年,在第一次中央卫生委员会 上,提出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 碍案》。 3、国民政府一面压制、解散了“全国 医药团体联合会”;一面允许在第二年设立 中央医馆,但中医在政治上、法律上仍受歧
中国卫生管理学发展历程
1、中国卫生管理学的创建 1)解放区卫生管理的优良传统 2)旧中国卫生管理的有益经验 3)学习和引进前苏联的卫生管理经验 4)创建中国卫生管理学
中国卫生管理学发展历程
2、中国卫生管理学的发展 1)卫生管理教育的发展 2)卫生管理科学研究的发展 3)卫生管理队伍的建设和发展
在《黄帝内经》中有“圣人不治已病治 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 不亦晚乎”的预防思想。
在《淮南子》中有“良医者常治无病之 病,故无病” 古代名医扁鹊提出了“信巫不信者等 ‘六不治’主张,提倡破除迷信、预防疾病”
奴隶社会中社会分工逐渐趋向专业化, 并开始出现中国早期的医事管理制度。 在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纪左右),出 现了宫廷医生,当时医生已分科,分为食医 (管理王室的饮食)、疾医(内科)、疡医 (外伤)及兽医四种。 医师是总管医药行政的最高负责人, “众医之长,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 事”。 下设府、史、士、徒等职,管理上有一 套考核制度,即“岁终,稽其医事,以制其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
解放战争时期
第四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 卫生事业
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成就
中国卫生管理学发展历程
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
分为几个阶段 1、建国之初到文化大革命,卫生工作四原则 (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 和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2、文化大革命中,卫生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发 生了倒退 3、粉碎“四人帮”后,具体方针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20年), 医事规模逐渐延伸到宫廷之外。并开始出现 女医生,即女侍医(乳医)。 南北朝刘宋元嘉20年(公元443年), 置“医学”,以广教授;北魏太和4年(公 元480年)设置有太医博士、太医助教,这 是我国医学教育的开始。
隋唐时,“太医令掌医疗之法”对所属 官医,“有博士以教之,其考试录用如国子 监之法”。可见,医政、医教已融为一体。
2、1910年,中国设置了自主的防疫机 构。 1919年中国正式成立了中央防疫处,掌 管各种急性传染病的调查、研究、防治和讲 习,并开始制造生物制品,如白喉抗毒素、 免疫血清、牛痘苗及各种疫苗等。 3、1905年,清政府警政部警保司下设 了卫生科,卫生科在1906年改属民政部。 1907年,民政部改内务部,卫生科改卫生司。 1928年,卫生司改卫生部,部内设医政、保 健、防疫、统计、总务五个司。等。
第二节 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卫生事业 一、西洋医学的传入
二、太平天国的卫生新政 三、旧中国的卫生事业
一、西洋医学的传入的特点
鸦片战争后,西方医学此时已走上了实 验科学的道路。逐渐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医学 科学体系。在医学交流中,对中国医药的发 展具有积极作用。
这时西方医学的传播,是伴随者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作为帝国主义对我国侵 略的一个重要手段进行的。
第二章 中国卫生事业 发展简史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卫生事业
一、卫生管理的萌芽和卫生保健 思想的形成。 二、医事制度 三、中外医药的交流
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11世纪),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知道凿井 已知道维护水源的安全,开始有饮 水卫生管理的措施。
具体方针
预防为主的方针 坚持中医、西医、中西结合医三支力量 保存、都要发展的方针 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的方针
加强卫生工作的科学管理、经济管理和 行政管理 采取各种形式和途径把基层卫生工作搞活
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成就
卫生组织机构 卫生防疫 工业企业卫生 地方病防治 医疗事业 妇幼卫生 中医中药 医药工业 医学教育 医学科学研究
古代传染病流行的记载,最早出现于 《史记》:“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 年),大疫”。传染病预防的方法主要是设 坊(场所)隔离。16世纪后,发明了人痘接 种方法预防天花。 1688年,俄国首先派医生到北京来学习 种痘法。1717年传入美国,18世纪已传遍欧 亚。 人痘接种法为后来的英国琴纳发明牛痘 接种法奠定了基础。
他们声称:“欲介绍基督教于中国,最 好的办法是通过医药;欲在中国扩充商品的 销路,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教士。医药是基督 教的先锋,而基督教又是推销商品的先锋”
“牛痘接种法”是1779年伴随着英国东 印度公司来华的鸦片商船,由医生皮尔逊带 入中国。 他们在开办医院的同时,还非常重视开 办医学校。这些医学校都采用其本国的学制 及语言,选派留学生,培植各自势力,形成 了所谓英、美、德、日、法等医学派系。
自古以来的中外医药卫生 方面交流是相互的。国外医 药卫生方面的传入有利中国 医学的发展,中国医药卫生 的对外交流,对世界医学科 学的发展也作出了自己的贡 献。
中外医药的交流体现在几方面: 1、人痘接种法是中国医药学对世界人 类健康的重大贡献之一。
2、西汉时,建立了“丝绸之路”,促 进了中外医药交流。 3、汉唐以来中国的炼丹术对世界制药 化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 4、754年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授佛学 和医学,在日本盛行汉医,朝鲜、越南盛行 东医。 5、自西汉中叶后,明代后期,在欧洲 天主教输入“西学”同时,也传入西洋医学。
(二)医学科研机构 (三)中医对抗废止斗争
(四)医药卫生人员
1、中国卫生检疫的创始,早于清政府 中央卫生机构的建立。当时由于霍乱的传入、 鼠疫的流行,因此不得不采取检疫措施,设 立了检疫机构,但中国海港检疫工作被外国 人把持。 1929年,我国开始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 构,在卫生部下设海港检疫总管理处。 1931年收回了全国各港埠的检疫权。
宋代对医学教育、培养人才更为重视, 还从民间选拔精良的医生为医官,充实“翰 林医官院(后改为医官局)”,掌医事政令。 1078~1085年间,医学分科由唐代的九 科,增加到元代的十三科。 1113年,置“医学”,为医学教育和选 用人才的最高机构。 元、明、清几代的中央医药管理机构, 取消了署、局建制,医政和医教统一由太医 院管理。改“太医局”为“太医院”。
消灭中医的六项办法
限期登记“旧医” 训练“旧医” 定期限制“旧医”使用营业执照 禁止登报介绍“旧医” 禁止“非科学”医学的宣传 禁止设立“旧医”学校等
歧视表现为
国民政府规定中医学校不得列 入教育系统,命令其改称为中医传 习所,并禁止中医使用听诊器和注 射器等。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 卫生事业
二、太平天国的卫生新政
太平天国(1851~1864年)是起义农民 的革命政权,它关心战士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其卫生工作,分朝内、军中和居民三个系统, 略似公医制。
实行了历代封建王朝所不能办到的卫生 新政。但仅仅实行了短短的13年,就随着该 革命政权的失败而终止。
三、旧中国的卫生事业
(一)卫生、防疫机构
在《周易》、《风俗通义》中有类似护 井公约的记载,这可被认为是最初的卫生管 理法令。
在甲骨文中有洒扫和室内除虫的记载。 在《周易》、《仪礼》和《诗经》中有 不少管理环境卫生的方法,如用堵洞、熏药 和撒灰等方法来灭鼠。
秦汉时期有下水道、公厕等城市卫生设
施。
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有了预防医学的 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