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考历史考点梳理
2018中考历史考点梳理

2018中考历史考点梳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 时间:1640~1688年2. 原因:(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经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条件支持: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劳动力;(4)阶级矛盾:靠圈地起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与资产阶级在经济利益上是一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结成联盟,利用议会与国王进行斗争;(5)思想基础:文艺复兴运动中莎士比亚的作品极大地解放了英国人的思想,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3. 领导阶级:新兴资产阶级(由工场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等组成)和新贵族(资产阶级化的、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中小贵族)。
4. 革命任务: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5. 导火索:苏格兰人民起义。
6. 经过:(1)序幕: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筹集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的军费,召开议会。
议员们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掀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2)发展:查理一世公开挑起内战,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3)高潮: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担任“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4)挫折:克伦威尔去世后不久,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复辟。
查理二世及其继承者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5)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国王的专制统治,另立新国王,史称“光荣革命”。
7. 结果:(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2)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
8. 历史影响:(1)国内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2)国际影响: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2018年重庆地区中考知识点汇总

2018年中考历史开卷考试知识点总结:1、(中国古代史部分)分值比重30%7年级下册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贞观之治")第2课走向全盛的唐朝(武则天、"开元盛世")第4课唐朝的民族关系(唐与吐蕃、南诏、回纥的关系)第5课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第7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第8课宋代的社会生活(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和城市生活)第八学习主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第12课明清时期的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第13课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设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第14课封建帝国的危机(盛世与危机、“闭关锁国”)第九学习主题中国古代文化(下)第15课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三大发明)第16课建筑奇观(赵州桥、大运河、明长城、北京故宫)第17课科技巨著与史学巨著(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资治通鉴》)第18课唐诗与宋词(唐诗、宋词)第19课明清小说(明小说、《红楼梦》)(中国近现代史部分)分值比重35%八年级上册第三学习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9课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第10课国民革命运动(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第11课人民军队的建立(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第12课红军长征(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第四学习主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3课抗日救亡运动(九一八事变、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西安事变)第14课全国抗日战争的开始(七七事变、南京大屠杀)第15课国共合作抗日(血战台儿庄和百团大战)第16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共七大、抗日战争胜利)第六学习主题经济和社会生活第19课近代民族工业(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张謇兴办实业)第20课近代社会生活(轮船、火车、电报、电话、大众传媒、照相和电影、社会习俗的变化)八年级下册第一学习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西藏和平解放)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抗美援朝、土地改革)第三学习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邓小平、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第8课农村和城市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扩大)第五学习主题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第15课建设现代化的人民军队(人民海军、人民空军和导弹部队建立)第16课朋友遍天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中日建交、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等史实)(世界史部分)分值比重25%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第二学习主题古代亚非文明第2课上古亚非文明(古代埃及和金字塔、古巴比伦和《汉谟拉比法典》、古代印度和种姓制度)第3课中古日本与阿拉伯国家(大化改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第三学习主题古代欧洲文明第4课古代希腊(古希腊和雅典的民主政治)第5课古代罗马(罗马共和国的兴衰)第四学习主题古代文明的交融第8课古代东西方文明的交流(马可·波罗来华、阿拉伯数字的发明和传播)九年级上册(世界近代史)第二学习主题工业革命第1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珍妮机、瓦特改进蒸汽机、汽船与火车机车、影响)第18课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广泛使用、汽车和飞机的发明、爱迪生)第四学习主题国际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22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欧洲早期工人运动、《共产党宣言》)(世界史部分)分值比重25%九年级下册(世界现代史)第三学习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第10课大战的爆发和初期阶段(慕尼黑会议、德国进攻波兰)第11课战争的扩大和转折(苏德战争、日本偷袭珍珠港、联合国家宣言、斯大林格勒战役)第12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诺曼底登陆和攻克柏林、雅尔塔会议、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影响)第七学习主题现代科技与文化第20课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第21课现代文学艺术成就(现代文学艺术成就)七年级下第六学习主题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一、隋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1._______年,北周外戚杨坚称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018年中考历史第一篇教材梳理复习第三单元中国现代史第12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件

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7年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 1999年,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将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入 新宪法
考点梳理
重难突破
第12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重难突破
1 . 20世纪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次巨变
巨变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启 示 辛亥 革命 新中国 的成立 改革 开放 指导思想 三民 主义 毛泽东 思想 邓小平 理论 结 果 领导人 孙中山 毛泽东 邓小平
考点梳理 重难突破
第12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加强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 面展开 1980年,中共中央为刘少奇恢复名誉,使党的历史上最大 的冤案得到平反 1982年,全国人大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时期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 加紧全 面立法
平反冤 假错案
推翻了清政府,建立 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考点梳理
重难突破
第12课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考点4
新中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历程
1.建设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 坏。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政治,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保证了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5)农村和城镇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有力地保障了城 乡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考点梳理
2018年历史中考知识点

2018年黄冈中考历史知识点中中古代部分一、统一国家的建立1、秦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秦的统治(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都:咸阳(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①政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设三公九卿,地方:设郡县制)。
②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作用:促进了全国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③思想:焚书坑儒,控制思想。
(给中国古代文化造成巨大损失)④军事: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定南越,凿灵渠。
(2)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2、汉武帝大一统(1)措施:①政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诸侯王权(颁布推恩令),②经济: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③思想: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正统思想。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政治指导思想。
④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基本解除了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
(2)评价汉武帝:先列举汉武帝的功绩(主要是大一统的措施),然后指出其过失(穷兵黩武),最后总结,表达观点,肯定他。
(评价人物和事件的方法基本如此,注意客观公正,一分为二)3、张骞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张骞通西域:建立了西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2)丝绸之路:路线: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到大秦(古罗马)。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汉宣帝)设立西域都护,这是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的开始)。
二、繁荣与开放的社会——隋唐(唐的兴盛)1、了解隋唐科举制的主要内容(1)科举制的诞生①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录用人才。
(之前选拔官吏主要门第的高低。
)②隋炀帝时,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2018-中考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推荐word版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中考历史知识要点归纳总结初中的历史知识比较零散,所以平时学生要养成归纳整理知识点的习惯,这样有利于中考的复习。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考历史知识要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中考历史必背知识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1、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农奴制2、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人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时间:1861年。
3、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或:废除农奴制法令的内容):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 ;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4、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性质: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的作用(或:影响,或:如何评价这次改革):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6、19世纪50年代,日本遭遇了民族危机。
一部分中下级武士,逐渐放弃了排斥西方的做法,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技术和思想。
7、日本明治维新开始的时间:1868年8、明治维新的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9、明治维新的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10、明治维新的作用(或:影响、评价):明治维新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但日本强大起来以后,很快就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11、19世纪60年代,俄国、日本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标志性事件:(或:19世纪60年代两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或:俄国、日本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或: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12、这两次改革的共同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8年中考历史知识点

18年中考历史知识点18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涵盖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重要历史事件、人物、文化成就以及社会变迁。
以下是一些关键的知识点:1. 古代文明的起源: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它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2. 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更迭,封建制度的确立,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 秦汉时期的统一与变革: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兴衰,以及儒家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4.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分裂与融合: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格局,民族融合,以及佛教的传入。
5. 隋唐盛世: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的繁荣与开放,以及唐朝的文化成就。
6. 宋元明清的变革:宋朝的科技与经济成就,元朝的蒙古统治,明清两代的封建制度的巩固与衰落。
7. 近代中国的屈辱与抗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等事件,以及中国人民的抗争。
8. 辛亥革命与民国初年: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民国的建立,以及新文化运动。
9.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解放战争的胜利,以及新中国的成立。
10. 世界古代史: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的发展,以及它们对后世的影响。
11. 世界近现代史: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思想解放运动,工业革命,以及两次世界大战。
12. 现代国际关系:冷战时期的国际格局,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关系发展。
13. 科学技术发展:了解科学技术在历史上的重要发展,如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等。
14. 文化与艺术: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成就和艺术风格,如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雕塑,以及现代艺术的多样性。
15. 社会制度的变迁:从奴隶制、封建制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是中考历史科目中的基础内容,学生需要对这些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记忆,以便在考试中能够准确回答相关问题。
人教版2018年中考历史复习要点归纳: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中考复习要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第1课鸦片战争1.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危害:2.经济上:白银外流, 银价涨上, 加剧中国贫弱。
3.政治上: 使清政府更加腐败。
军事上: 削弱军队战斗力。
生活上: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给社会带来不安因素。
林则徐虎门销烟:1.原因:1)根本原因: 维护清朝统治2)直接原因:鸦片的输入, 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的灾难。
1.时间: 1839年6月。
国际禁毒日是每年6月26日。
2.领导者: 林则徐3.地点: (广东省)虎门4.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5.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鸦片战争: 在位皇帝: 道光帝1.时间: 1840.6—1842.8第 1 页2.发动者: 英国3.背景: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 政治腐败, 经济军事落后。
4.根本原因:为了开辟中国市场, 推销工业品, 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
5.直接原因:鸦片贸易受到中国抵制;英国要扭转对华贸易逆差, 保护鸦片走私。
6.导火线: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7.结果: 清政府战败, 被迫签订《南京条约》8.影响: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发生变化是鸦片战争对中国最根本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9.《南京条约》:1)时间: 1842年2)签订国: 英国侵略者和中国3)性质: 中国近代史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4)内容及危害:①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损害领土主权)②赔款: 赔款2100万元。
(增加人民负担)10.③开放通商: 开放广州、厦门、宁波、福州、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破坏贸易主权), (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11.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破坏关税自主权)第 2 页清政府战败原因:1)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无法抵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根本原因);2)清政府的腐败无能;3)英国的实力强大;4)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的发展落后于世界。
2018中考l历史知识点总结

2018中考l历史知识点总结2018年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涵盖了从古代史到近现代史的重要事件、人物、思想和变革。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古代中国史1. 夏商周时期:了解夏朝的建立,商朝的青铜文化,周朝的分封制和礼乐文化。
2. 春秋战国: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3. 秦汉时期:秦朝的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汉朝的文景之治和汉武帝的对外扩张。
4. 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鼎立的局面,两晋的兴衰,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5. 隋唐时期: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的盛世,科举制度的完善,唐朝的文化繁荣。
中世纪中国史1. 五代十国:五代更迭和十国的割据。
2. 宋元明清:宋朝的经济发展,元朝的蒙古统治,明朝的海禁政策,清朝的康乾盛世。
近现代中国史1. 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的兴起、发展和失败。
3.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和失败。
4. 甲午战争:甲午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5.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6.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内容和影响。
7. 抗日战争: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8.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世界史1. 古代文明:古埃及、两河流域、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的兴起和衰落。
2. 中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十字军东征,文艺复兴的兴起。
3. 近现代欧洲: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4. 殖民扩张与民族解放: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5. 两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6. 冷战时期:冷战的背景、过程和结束。
历史学习方法1. 时间线索:掌握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形成清晰的时间线。
2. 人物分析:了解重要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和影响。
3. 事件联系: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内在联系。
4. 史料分析:学会分析和利用历史文献、实物等史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中考历史考点梳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 时间:1640~1688年2. 原因:(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经济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开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3)条件支持:圈地运动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劳动力;(4)阶级矛盾:靠圈地起家的贵族地主成为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他们与资产阶级在经济利益上是一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结成联盟,利用议会与国王进行斗争;(5)思想基础:文艺复兴运动中莎士比亚的作品极大地解放了英国人的思想,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
3. 领导阶级:新兴资产阶级(由工场主、商人、银行家和农场主等组成)和新贵族(资产阶级化的、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中小贵族)。
4. 革命任务: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5. 导火索:苏格兰人民起义。
6. 经过:(1)序幕:1640年,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筹集镇压苏格兰人民起义的军费,召开议会。
议员们要求限制国王的权力,掀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2)发展:查理一世公开挑起内战,克伦威尔率领的议会军队打败了国王军队,取得了最后胜利;(3)高潮:1649年,国王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英国成立共和国;克伦威尔担任“ 护国主”,实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策;(4)挫折:克伦威尔去世后不久,查理一世之子查理二世复辟。
查理二世及其继承者进行了疯狂的反攻倒算;(5)结束: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联合其他不满国王专制统治的人士发动宫廷政变,推翻了国王的专制统治,另立新国王,史称“光荣革命”。
7. 结果:(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2)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体。
8. 历史影响:(1)国内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即君主立宪制,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2)国际影响:对欧洲其他国家和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马克思认为,英国革命是一场“ 欧洲范围的革命”。
9. 文献:《权利法案》(1)制定时间:1689年;(2)制定机构:英国议会;(3)目的:限制国王的权力。
(4)主要内容:规定不经议会的批准,国王不能征税,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不能随意废除法律和停止法律的执行;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议会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议会必须定期召开等。
(5)意义:以法律的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了明确的制约;确定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开始在英国确立起来,使英国从“ 人治”走向“ 法治”,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美国独立战争1. 时间:1775~1783年2.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代表:华盛顿)。
3. 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阶级矛盾:英国殖民者对北美人民的反抗采取高压政策,双方的矛盾越来越尖锐;(3)民族意识:新兴的美利坚名族的形成;(4)思想基础:启蒙运动的影响。
4. 革命任务:摆脱英国殖民统治获得独立,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
5. 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
6. 经过:(1)准备:1774年9月,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召开第一届大陆会议,号召北美人民团结起来;(2)开始:1775年4月,北美民兵在波士顿附近的来克星顿同英军交火。
从此,北美殖民地人民争取独立的战争开始了;(3)建军:1775年5月,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建大陆军,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4)建国:1776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大陆会议通过并发表《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5)转折:1777年,在萨拉托加战役中,美军打败英军,迫使英军五千多人投降,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此后,法国等国家开始对美国提供军事援助;(6)胜利:1781年,美法联军取得约克镇战役的胜利,至此,北美独立战争中的军事对抗阶段结束;(7)独立:1783年,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7. 性质:既是一场反抗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8. 历史影响:(1)国内: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国际:对以后欧洲和拉丁美洲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
启蒙思想由理论变成了现实;(3)局限性:美国独立战争没有解决土地问题,也没有解决奴隶制问题,使得独立后的美国南北方朝着两种不同的经济道路发展,最终导致南北战争的爆发。
9. 胜利原因:(1)正义的反侵略战争;(2)美国人民积极参加,英勇斗争;(3)法、荷等国的军事援助;(4)华盛顿的英明领导。
10. 文献:《独立宣言》(1)颁布时间:1776年7月4日(2)颁布机构:第二届大陆会议(3)起草者:托马斯·杰斐逊(4)主要内容:①痛斥了英国国王对殖民地的暴政,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彻底与英国脱离关系,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②它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关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③阐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原则,指出一切人生而平等,人人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等不可转让的权利;人民有变更或废除旧政府、建立新政府的权利;④对美国建国以后的国家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
(5)意义:①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美国诞生;②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所体现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也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各国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面旗帜,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成为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的范本;③是北美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大大鼓舞了北美人民的革命斗志。
《1787年宪法》(1)颁布时间:1787年(2)颁布机构:费城制宪会议(3)内容:①确立美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规定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享有行政权;②国会和最高法院分别掌握国家的立法权和司法权;③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
(4)性质:世界上第一部成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即“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5)特点:体现了联邦制原则、三权分立原则、民主原则。
(6)意义:①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共和制等原则,为美国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证;②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学说与美国的现实相结合,在美国建立起联邦制总统共和制;③对当今世界其他很多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法国大革命1. 开始时间:1789年7月14日2.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代表:罗伯斯庇尔)3. 原因:(1)根本原因:18世纪末,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阶级矛盾:等级制度森严,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国家面临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3)经济原因:为解决财政危机,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4)思想基础:启蒙运动中的思想家传播了启蒙思想,起到思想解放作用;(5)国际因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的鼓舞。
4. 革命任务: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5.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6. 导火索:三级会议召开。
7. 经过:(1)爆发: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7月14日后来被定为法国的国庆日)(2)制宪:1789年8 月26日,制宪会议颁布《人权宣言》;(3)发展:1792年,法国废除君主制度,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并处死国王路易十六;(4)高潮:1793年,雅各宾派罗伯斯庇尔等人掌权,打退了外国军队的进攻,平息了国内的叛乱,革命达到高潮;(5)结束:1794年,国内发生“热月政变”,罗伯斯庇尔等人在政变中被送上断头台,法国大革命高潮结束。
8. 历史影响:(1)对法国:摧毁了法国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一般民主原则,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2)对欧洲:它是一次欧洲范围的革命,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体系,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封建制度,宣告了欧洲范围内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3)对世界:是世界历史上一次比较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进步思想,有力地推动了欧洲范围内的反封建斗争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4)局限性:这场革命所争取的民主权利却为少数人所享有,全体人民的“民主、平等”与“自由”仍然是写在旗帜上的理想和目标。
9. 文献:《人权宣言》(1)时间:1789年8月26日;(2)颁布机构:制宪议会(3)内容:①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②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③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④凡权利无保障和分权未确立的社会,就没有宪法;⑤法律仅有权禁止有害于社会的行为;⑥每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4)意义:①《人权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是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明确地提出人权和公民权,阐明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原则,被称为“新社会的出生证书”;②是反抗封建专制的旗帜,核心内容是人权与法治;③否定了封建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重大的历史进步意义;④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基本原则。
《拿破仑法典》(1)内容:①又称《民法典》,明确规定成年法国人平等地享有民事权利,体现了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则;②严格规定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受侵犯等。
(2)意义:它是拿破仑帝国的一座丰碑,是资产阶级国家中最早的一部民法典,它用法律形式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并为其他国家制定法典提供了范本。
对比: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比较。
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人权宣言》和《法典》的比较。